这部片子通过一战老兵的口述,慢慢的还原一个普通人参加战争的全过程最开始年轻的孩子们是兴奋、憧憬,是热血。
再到枯燥的训练,对装备的熟悉和慢慢适应军旅。
再坐渡轮刚到战场后方看到的麻木、惶恐以及各种一线准备作战时的苦中作乐。
以及面对真实的枪林弹雨时候的紧张、不知道明天会如何,以及对死亡的从恐惧到麻木。
全片从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开始带来身临其境的强烈感受,还来不及赞叹技术的伟大,就被真实的“战时生活”拉到了“一战现实”——只一间衣物,没什么吃的(或者很差)、随地的睡眠,以及随时随地的子弹和死亡、带来巨大死亡威胁但关键时刻能保命的弹坑,以及片中随时会穿插而来的各种形态的尸体,以及跳蚤、蛆虫、坏死的手脚……战争中与德国士兵你死我活,却又对俘虏保持极大的同情甚至欣赏的奇异感觉——因为他们自己在来到战场前都一样,都是普通人。
普通人为了“某些人”的想法,相互之间的拼杀,由此战争变得“毫无意义”。
战后回到国内后的失业、以及周边人的不理解(无论他们想表现的如何热情或者同情)——因为他们“从未在那里”,而是在后方,哪怕艰苦(甚至有时候并不那么艰苦)继而自然而然就能部分理解老兵的很多想法——那是被冰冷而艰苦的现实与死亡鞭打塑造一点点用血肉磨出来的。
——一战时候录像机还是个新鲜的东西,所有看到录像机的人都会兴奋的略带表演性质的挥手或者大笑。
但背后记录的这些鲜活的面孔,可能就是“一战中英国死亡100万战士”的其中的一员。
作为观众,忍不住边看边想,自己如果身处当时的场景会是如何的心理感受。
不得不说,好的战争片,只是冷静的描述给观众,一线的战场是什么样子——作为观众的我,就从内心当中自然而然的反感起战争。
最后的片尾曲可以是战士们“开着黄段子冲锋”前后的歌曲,朗朗上口,也一直徘徊在脑海。
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以及一系列的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相继发声的先锋派电影运动,这些“浪潮”对当代记录电影也造成了深远而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当代著名电影理论家琳达.威廉姆斯于1993年发表的《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记录电影》一文,对后现代记录电影做出了深刻且具有启发性的系统阐释。
在电影出现的早期,理论家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努力去论证电影作为艺术具有强大的创造潜力,而非仅仅还原物质现实的戏法工具,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和理论的完善,事实证明电影非但属于主观意识的产物,创作者可以依据自己的表达诉求选择材料、选取角度、设计空间,还可以通过策略性的并置组接使影像产生令人信服的叙事以达到一定的意识形态目的(包括记录电影)。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相信:并不存在所谓的“真实电影”。
到了后现代,对于影像的信任危机进一步加强,影像可以经过技术的拼贴、断章取义的截取放大、文字语言的引导重构改变其原有的含义,从而扭曲了真实,记录电影的存在价值和话语机制则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困境。
琳达.威廉姆斯引入了“新记录电影”的概念并且详细分析了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指出了后现代主义影片正通过放弃对表面真实的追求,通过带有戏谑意味的虚构和历史的残迹,重新发现或构筑出相对的却能够强有力地发挥作用的真实。
《他们已不再变老》显然是可以划入后现代主义记录电影范畴的,彼得.杰克逊无意向人们展示原有素材的历史真实感,他使用了影像修复技术、上色技术、3D技术将一百年前的影像转化为当今观众更惯于接受的格式,在以主观的拼贴组合,使影像和多为一战老兵的旁白叙述形成同步,影像和声音共同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线性时间逻辑。
这种历史时间的连续性带来的真实感和体验感是难以从断裂零散的史料中获得的。
彼得.杰克逊对历史影像的使用方式,令影片爆发出和展露出了比剧情电影还要强烈的叙述效力和虚构痕迹(蒙太奇手法、漫画插入、镜头移动的强调)。
影像从开始时的黑白在士兵进入战场后过渡为彩色,战争结束后又还原为黑白,表现一种“逝去”,拉动着观众从历史的视角进入现实的视角,或者说一种在场,在从体验退回到历史视角。
在信息爆炸、影像极度泛滥的年代,人们的视觉对各类震悚的历史影像早就习以为常,感知早已渐渐麻木,“真实”也就失去其原本所承载的警示价值,“记忆”也不再能称其为记忆。
唤起感知、唤起记忆的唯一方式就是通感和共情,重现在场到不在场的过程。
威廉姆斯在文章中重点论述的《浩劫》也正是采取了类似的手段,重新介入破碎的历史、用记忆唤起的零星碎片,过去和现在形成互文本结构,使过去的罪行在当下重现。
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任何当事人、调查者或者除影像资料以外其它形式的素材,而这些影像的内容,仅仅是依据口述的内容而刻意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叙述者亲身经历的场景,但两种媒介所指的吻合以及时间推进的连续性很好地掩盖了这一点,我们不知道那些老兵叫什么,他们现在的样子,甚至到影片结束也无法分辨清楚他们各自的声音,这恰恰形成了一种个人叙事,多个叙述者实际上聚合成了一个人完整经历,而一个人又浓缩了一战中一百万年轻生命的共同命运,以此消解了宏大历史叙事的虚无和符号化。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在解释某段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站在更为宏观的历史角度,为其赋予非同一般的概括性表达和总体性意义(通过教育、文化、传播媒介等途径),以契合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这其间未必会有扭曲篡改的成分,事件轴的起点和重点乃至中间的重要节点都是符合事实的,但点与点之间的连续性是被回避忽视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和浪漫化渲染转折性事件,完成全景式的官方历史修订,无数个体在洪流中的湮灭被默认成了理所当然。
在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我们可以了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结果、格局变化、重要战役以及协约国胜利对世界新秩序的重建的影响。
但这种不连续的叙事让我们忽视了士兵如何被征召、战争个体在战壕中的生存状态,他们如何饮食、如何排泄,他们等待炮弹落下时的心理折磨、面对战友肢体碎裂时的巨大恐惧,以及,如同噩梦一般的战争结束后,个体在正常社会中的边缘化,坠入另外一个更为持久永恒的噩梦。
这些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的片段,在《他们已不再变老》中被细致地还原了。
它们的真实性并不值得被怀疑,因为这些细节一定是真实的,只不过始终没有被人注意,战争过后的他们忍受着麻木和创伤,而一百年后的我们却能够称赞并庆幸着胜利。
影片并不致力于论证真实,而着力于唤起人们对真实的正确认识和感知,就像《浩劫》完全抛却既有的证据和史实在现实中再造真实,重新刻写原文已被磨灭的石碑。
纵观整个电影史,从来不乏战争片,大多数都以炮制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满足大众娱乐需求为诉求,或通过考究细致的战争元素对位让军迷们过把瘾,亦或是用戏剧共情手段唤起人们自我沉浸式的虚假人文关怀。
但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如何被运作的,能对社会、对个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好像已经越来越暗淡,剩下的只有历史符号构成的伟大篇章,那些一战中的年轻生命、犹太屠杀中的人类同胞,好像只属于过去。
影片结尾旁白说到:别人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我们。
但所幸有这样的作品,能为我们提供理解的方式,帮助我们尽最大可能地去理解。
维克斯机枪有个好处,那是水冷式的,连续发射几次,就会产生热水,拿下冷却管就能泡茶了。
被炮弹击中是听不见的,因为炮弹比声音快。
恶臭和倒地的尸体,是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看见那些老鼠是怎样吃的又肥又大的,但是——过几天就轮到我了,有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防毒面具,就尿在手帕上,然后捂住口鼻。
冬天,战壕变成沟渠,水漫过我们的胸口,灌满水的战靴结成冰,变成壕沟脚。
如果你不幸滑出木栈道,你会沉入充满腐烂尸体和骡子的烂泥之中,你就结束了。
一个兄弟在我们面前掉下去,我们看着他稚嫩的脸庞,毫无办法。
你能体会兔子的感受,因为你像兔子一样,被人类猎杀。
我妈妈给我寄了一个装满了梅子布丁的包裹,我没想过煮,于是没拆开,用包裹做了一个橄榄球。
我们知道,迟早粉身碎骨,非死即伤。
比起死亡我更害怕残疾。
在炮弹的火花里,你的内心完全炸开,你突然间听到有人哭喊尖叫,长官会要求枪毙他。
他们用了一个词“弹幕”。
十几组德国机枪,火力全开。
随着战事进行,我同情他们就像同情自己。
“我只能说,这是我生命中的高点,就像孩提时,初次去玩耍的时候。
”“我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对,这是一项你必须完成的责任。
”“说喜欢战争那是骗人的,但能得到内心的善良和温暖的感觉,感觉自己是有用之人。
”“你必须学会照顾自己,在入伍前,你的母亲打理一切,之后你必须,自己煮饭、织袜子、缝扣子之类的。
”“我完全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妻子或女友,一无所有,没有懊悔,没有恐惧……一旦能存活下来,就无所畏惧了。
”“所有壕沟都有名字,像是皮卡迪利广场和摄政街,好让你知道去哪里喝水,还有哪个部分最容易被狙击手盯上。
”“我正和隔壁坑的老兄说话,听见‘噗’地一声,他的头就爆了,他刚好站在狙击手的视线上。
”“实在太累,也只能站着睡,我有好几次都这样。
”“水都装在2加仑的汽油桶内,因为洗不干净,所以会喝到汽油。
”“你深知自己的性命,掌握在别人手上,任何事都不能影响,你们的紧密团结。
”“你所能依靠的就是眼前的同袍,其他的你毫无依恃。
”“我们两个攻击连队,都不清楚攻击发起后该做什么。
纳威尔连长认为,如果给每个排一颗足球,踢出去后,让大家跟着球就好了。
那应该很有帮助,大家就不会放在心上了。
”“我的左手一阵剧痛,好像被棍子打到,接着就看到手上有个大洞。
”“你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舔舐上唇的味道,鼻内满是臭味和死亡,文明的外表已然消逝。
”“德国士兵一般来说都是好人,可能是理发师或是店老板之类的,只是和我们一样都穿上了制服。
”有个大海报写着:“西线战场自1918年11月11日11时起,全线停止敌对行动”。
我们彼此问着“今天是几号?
”然后有人说今天就是11月11日!
“我的一个同伴死了,返乡之后,我先去探望他母亲。
如果她有平底锅的话,一定会打我,因为她儿子死了,而我还活着,她非常的痛苦。
”“我所知道的战士都有相同的经验,我们是脱离平民的族群,你只能说给同袍听,他们都了解,说给平民听,只是浪费时间罢了。
”
刚刚过去的2018年11月11日,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纪念日。
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争中,共有将近一千万名士兵战死沙场。
11月份的英超赛场上,球员们都佩戴起了寓意着反战的红色罂粟花,来纪念那些逝于战场的年轻灵魂们。
©英超赛场上球迷拼起来的“虞美人”花以史诗巨作[指环王]系列闻名的导演彼得·杰克逊也赶上了这个纪念日,推出了这部对一战士兵的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
他们已不再变老,片名这般忧郁、悲伤,来源于一首诗歌。
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曾在《谨献给阵亡将士》中写下了这句名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他们的确不会再变老,那些年轻的男孩们,将自己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时代,以及仅留下的寥寥影像。
©[他们已不再变老]海报所幸导演彼得·杰克逊,在花费的四年时间里以极特殊的耐心和精力,完成了这部特殊的纪录片。
说[他们已不再变老]特殊并不是夸张,而是因为它在纪录片形式上几乎是颠覆性的。
它的画面都来自那些沉睡于博物馆中的百年前的影像,它的旁白声音全出自60年代对一战老兵的采访原声。
在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在对历史的还原度上,恐怕没有人会比它做到更极致。
©[他们已不再变老]修复前后20世纪初时,摄影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发生于20年代的一战期间,其实留下了很多纪实性影像资料。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技术,那些100年前的影像资料虽然留下来并不少,但要么是断续不完整,要么是充满着噪点、化学污迹和划痕。
而这次的修复工作,是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主导、和导演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合作项目。
©彼得·杰克逊导演直接拿到了对方交给的超过100个小时的古早影像资料,除此之外,还能使用BBC的所有影音资料库。
要求只有两个:只使用这些档案资料、并且以原创的方式进行。
虽然[他们已不再变老]最后呈现出来只有90多分钟,但实际上,杰克逊做了一个更惊人的工作——他把拿到的100多个小时影像全部修复了。
几十年间积累的划痕、灰尘和污迹,全部被清理干净,然后这些原始材料又被放回到了帝国战争博物馆。
不仅仅如此,还有其他技术调整,比如对帧数的改变。
要知道,以前的那种老式手摇摄影机,每秒只有10到18帧,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常影像都是24帧。
所以,古早的默片在而今看来就像是故意放快的卓别林式喜剧一样,为了改变这一点,杰克逊对帧数也做了调整。
当然,还有更直观的,是为电影的核心部分上色。
从纪录片第25分钟20秒开始,跟着年轻士兵们一起走进战壕,老旧的黑白影像被银幕撑开,一个清晰的、彩色的战壕世界出现在人们眼前。
有人形容这是一个“绿野仙踪”式的奇妙时刻——以彩色进入一个新世界,更得以让观众能以一种更自然、更亲密的方式面对这些百年前的人。
至于声音,电影从始至终贯穿的旁白出自60年代为拍摄纪录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伟大的战争》保留下来的老兵采访。
杰克逊从超过100个士兵、600个小时的采访录里精心挑选出了电影的故事线。
光是挑选影像和录音的这一工作,就花费了超过1年的时间。
而除了旁白之外的音效,鉴于当时并没有完善的收声技术,所以都是后期重做的。
团队找了专门的唇语专家辨认那些对白,再找配音人员配上去。
©其他声效采集[他们已不再变老]追求的精细,让杰克逊和团队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来完成也就不足为奇了。
“卫报”的电影评论家说它最终实现的效果是“令人激动的”:士兵们在我们眼前恢复了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超越现实的生活。
“每日电讯报”则评价它是真正“无与伦比的即时性的历史肖像”。
杰克逊把它真正做成了工匠活,纯粹而精细,以匠人之心,琢时光之影。
一战期间的西线战场,当英德两边军队陷于僵局、都难以向前推进时,战壕成了两边对战的一个最重要阵地。
花了四年时间的[他们已不再变老],最难能可贵的不仅是它的修复工程,更是它把镜头直接对准了那些生活在战壕里的年轻男孩们。
我们似乎更容易读到或看到的战争史,常常是被某些重要的战役、战事进展,或是军事技术、将军统帅所填满。
至于那些真正的主人公——无数个鲜活的、普通的士兵们,也不过是作为统计数据被记载在史册。
杰克逊的[他们已不再变老]并不一样,他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全为了那一个个年轻的孩子,他关注他们的战壕经历、心理感受,所有的振奋、恐惧、人性和友谊,这才是片子如此动人的原因。
©[他们已不再变老]士兵们所以,你能听到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被篡改年龄、强征入伍,你能听到他们从最初带着天真的兴奋参军,到真正经历战壕生活、眼神的丁点光彩被噩梦湮没。
纪录片里,所有的战壕生活被涂上了色彩:绿色的草木、暗青的河、棕色的枯木、暗绿的军装。
自然也会有那黄绿色的毒雾、棕红色的鼠疫、掀起白色尘土的炮弹、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
修复后的颜色带来的,更多是腐败和触目惊心。
©黄绿色的毒雾
©黑黄色的壕沟足(坏疽)战壕是他们战斗、休息、生活的地方,换句话说,吃喝拉撒睡都要在这里解决。
但战壕绝对不是个很好的“家”,这里到处充斥着腐败的味道。
死人和活人共同生活于其中,不断增加的尸体带来的便是腐臭味,一个士兵形容它说:如果你闻过死老鼠的味道,但那要比之糟糕太多太多,你无法从那个味道中逃脱,它到处都是,无处不在。
随之而来的,便是肚子吃到圆胖的老鼠,它们以尸体为食,一窝窝一群群,在你睡觉时四处流窜。
©士兵们的日常还有抓老鼠虱子、螨虫、疥疮以及大量的苍蝇,就更是不用提,闲下来时士兵们用火烤虱子竟慢慢变成了一种娱乐活动。
此外,年轻士兵们不仅死于枪弹、死于毒气,还会死于鼠疫、死于战壕长久积水带来的坏疽。
每到冬天或是暴雨之时,战壕内的积水便成为最艰苦的挑战,有时候会有人被困在深泥里溺水而亡,也有人长久泡在水里生出可怕的坏疽,无奈之时只能截肢。
©被困在积水里上厕所就更有意思。
他们会在战壕旁挖出一个一米多的深坑,上面架上木板,可以让人们结队来排泄。
没有隐私倒是其次,上厕所是冒着很大风险的,因为对方的炮兵很喜欢专挑这个时候向木板扔上几颗炮弹,有的人可能直接掉在粪坑里窒息而死。
©上厕所[他们已不再变老]里有太多这样艰苦、但有时也有趣的细节,虽然恐怖和死亡的阴影无处不在,但战壕生活仍然有着一些意外的生活味和笑声。
你能看到他们在里面一起洗脸、刮胡子,一起围坐烤虱子,互相分享着用汽油桶装的水,用连续高速开枪产生的热量煮水泡茶,一个老兵甚至回忆说:那是与男孩们一起度过的户外野营假期,带着轻微的危险使其变得有趣。
©洗脸刮胡子一种珍贵而荒诞的绞刑架上的欢乐。
战争是什么样的,那些真正参与的普通士兵是什么样的,[他们已不再变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真正独一无二的史诗巨作。
它不关注战争,它只关注那些“不再变老”的人,是人啊。
从怀有拳拳之心入伍,到历经摧残麻木,再到成为战后和平时代的无用者,没有名字的人,他们值得被书写。
-作者/卷卷毛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很震撼,以为会很无趣的其实很有趣,还是英国人特有的冷幽默全方位介绍军队生活,从入伍到战争结束,展现真实的战争生活,太真实了,和电影里的英雄们干净帅气挺拔的样子完全不同。
对比同期的决战中途岛真的是幻想出的样子…他们入伍时候还是个孩子啊…哎…他们那时候也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境遇。
16-18岁,我还在学习谈恋爱玩游戏的年纪… 太苦了 一天都挺不下来… 那么无聊又无限训练又脏又只能服从的生活。
他们说自己每个人只是一个巨型机器上的小齿轮,老兵们把这么苦难的生活现在可以轻松的开玩笑地讲述出来。
战地生活环境的艰难,让他们留下了满身病痛,超越了我能想象艰苦…不看真的想象不到。
苦中作乐的样子让人动容,我总是会被这些影像感动,士兵笑起来露出一嘴黑色的蛀牙,每一个人都是… 而英国兵德国兵他们一起看球赛喝酒关系本来很好,而因为两国交战以后却要互相打仗射杀。
后面的爆炸声炮声震得人心脏非常难受,不知道在现场的士兵怎么度过的… 满屏的尸体和残肢,对比的是他们昔日的笑脸,正在吃汉堡的我很想吐,在枪炮和尸体中生存 命悬一线。
都是不到20岁的小伙子,却因为战争就要互相杀戮, 而大家都互相没有敌意恶意只是听从命令,德国俘虏还会帮着英国士兵抬担架。
我的心愿真的是世界和平,一个真善美的大世界。
从今天开始我也要过节制的苦日子,不能一天只想着享受了…创作团队真的很用心,彩色 3D 读唇语再配音 拟声,有这样的纪录片太好 太必要了,可能永远见不到战争的我们应该知道过去的战争都是多么struggle terrible, 原来我们想象的战争根本不是战争。
我们国家应该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片子…在那样的环境里身体和精神都会崩溃,停战后大家没有欢呼只有身心麻木,所以才会有PTSD啊… 退伍军人什么都不能做受到的待遇很不好,他们不知道以后怎么办,也不再谈论战争。
看这样的电影会不停的流眼泪, Yes. They shall not grow old.
其实这部电影吧,它值得5星。
我不是某些人眼中的传统“豆瓣文青”,遇到看似高深的东西就打高分,对于这部电影为什么值得五星,我的观点如下:1. 电影里所出现的影像画面都是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真实影像,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真实存在过的,并非捏造也并非表演出来的;2. 这部电影采用尖端技术将原始黑白影像逐帧上色,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颜色,制作团队使用当时英军和德军的军帽军服在自然光下采样,做到尽最大程度还原颜色。
为了让枪炮声音真实,导演找来了电影里出现过的大炮和其他武器进行声音采样。
除此以外,原始影像资料并非当今电影稳定的24帧,动作流畅程度会根据摄像师拍摄时手摇的速度而变化,所以同一个摄像师拍摄的内容也会时快时慢,制作团队需要一段段来调整画面的流畅度,画面总内容达到了100小时,录音材料达到了600小时。
因时间流逝而造成的人物变形或是画面模糊不清,制作团队需要逐帧修复画面,工作量无比巨大;3. 导演认为,那个时候父辈们亲历战争并非是黑白的,既然今天的技术能做到添加色彩,我们怎么能继续用黑白画面来讲述他们的故事?
这些在博物馆里躺了百年的黑白影像变成彩色的那一刻,所有距离感都消失了,电影里的人仿佛从100年前来到了观众的身边,此外电影还采用了3D技术,将这样的感受进一步发挥到极致。
《他们已不在变老》,不论是内容的讲述,还是先进技术的运用,或是它对电影工业未来发展的影响,都应该是满分,这样一部史无前例的作品,它展现的是导演对这段历史的执着和对电影制作毫不妥协的态度。
然而,豆瓣有人给它打了1星。
这部电影在双十一国内正式上映前,豆瓣的分数达到了9.1分,上映一天后分数降到了8.8分。
让我不禁联想到昨天看的一期奇葩说,辩论的题目是”博物馆失火了,名画和一只猫只能救一样东西,你选择救哪样?
” 蔡康永提到了一个观点 “若你是一个会走进博物馆的人,这个时候你怎么可能会去救猫而舍弃一幅承载了一段人类文明和历史的名画?
”,当然会有人反驳,猫是眼前的生命,出于怜悯之情,一切生命平等,人类应该拯救。
那么倘若这时候这只猫变成一只蟑螂你还救么?
纪录片这种题材的电影,一般只有“会走进博物馆”的那些人去看,然而现在这样的纪录片在电影院里上映了,“进博物馆里选择救猫”的一类人也跟风去看,当然看完以后他们还是会选择救猫。
颛桥万达9号厅(上映3D版),8.18.2分“鼠疫是怎么一回事呢?
也不过就是生活罢了”——加缪1,开篇画面由小到大,和结束图像由大变小,很明显的隐喻历史在某一时刻或许能向我们缓缓走进,但注定又会悄无声息地退至岁月长河的无边黑洞。
遗忘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记忆来不及填满多余旁人的悲欢离合2,我很赞赏敬佩制作团队对历史的虔诚,也无比高兴在大荧幕上看到如此多首度公布(甚至修复上色)的黑白珍贵影像(与旁白的契合度如此之高,剪辑功力!
)。
但从电影的角度来说,90分钟无间断的台词轰炸,以及略显单调的纪录堆积,并不算一部最优秀影片的标志3,由黑白迈入彩色,仿佛让我迷失了时间的坐标与纬度。
那段冲锋夹杂的长段叙事,让我对战争恐怖的底线,有了毛骨悚然的感同身受,影史上这样赤裸裸的恐惧也是不多见的4,正如那些天真的未满19周岁的孩子们把战争误看做了一场游戏,最无法饶恕到也无可指摘的是那无数的普通百姓将逝去的生命与血腥的战争当做了别人酒足饭饱后的闲言碎语。
不是他们无法感同身受,也不是他们愿意主动遗忘,只因为这残酷的世界只容得我们拥有小小的时间,来顾及并满足自己那无穷无尽的贪婪和欲望所以,他们的痛苦和悲伤,就让他们随风而去吧战争就像瘟疫,它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好,也不会让生活变得更坏人性也是一样吧
他们已不再变老They Shall Not Grow Old(2018)今天球赛聚餐战争留给明天,应征入伍随机岁数,枪管火车头泡制英式热茶,无人区尸体沼泽,花籽和蝴蝶……纪录片影像修复的又一种可能;不过口述历史纪录片都要删减三分钟,审查底线何在?
将战争的恐怖和细节重现于大荧幕,让人们近距离体验和平来之不易!
音效、视觉效果都很还原。
一战结束百年纪录片界真是下了血本,不过评论里又是不知道胡说霸道的,还“无人问津的博物馆”....一战真心是欧洲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好么,14年一战开始百年各国特展多到炸,告诉你什么叫人头攒动就是电影理论上说的那拼贴式纪录片吧,导演的工匠手法太牛了。
当黑白影像变成彩色扩张铺满至整个宽银幕并还有配音的瞬间,我仍忍不住惊呼一声,太真实了,临场感太惊人了伍时的轻松诙谐,兵油子的疲惫无所谓,一点点挖掘到内心深处的PTSD,残忍又惊艳。
If you survive a war, you survive everything.
原文地址:http://www.qh505.com/blog/post/5572.html选择在11月11日上映,是对于那段历史的纪念——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边森林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正式结束。
只是当这部2018年的电影推后一年国内公映,101周年纪念日似乎在多出一个“1”字里显得有些尴尬,和时间尴尬的还有影院排片量——每天几乎只有一个场次。
纪念日、排片量构筑的尴尬,似乎抽取了时间的在场性意义,当时间不在现在在场,是不是就变成了一种历史?
但,时间却以诡异的方式在场,第25分钟,起先黑白的画面忽然就在渐变中成为了彩色,军装、大地、野草,甚至天空,都在染色过程中还原为一种现实的场景,甚至在行军中抽着烟的士兵海说了一句:“跟我来。
”然后走向镜头的方向,还抬起头看了看镜头。
抽着烟、带着微笑、对着镜头,以及从黑白到彩色的渐变影像,都已经从“纪录片”的属性中挣脱出来。
在没有看过电影相关背景的情况下,疑心这不是所谓的纪录片,而是“伪纪录片”,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还没有彩色电影,当然更没有同期声这种对默片的根本性变革。
后来才发现,这完全是彼得·杰克逊的一次“复原”:电影聚焦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士兵日常,片中的大部分史料为首次公开,但是当彼得·杰克逊拿到100多个小时的原始影像之后,他开始了一场巨大的计划:运用最顶尖的修复、上色及3D技术,把黑白画面填上色彩,除去画面中的噪点和划痕,将早期16格的帧数调整至标准,再配上英国老兵上世纪60年代回忆时的采访录音和环境音效,如此,才会从25分钟开始,百年前的影像会变成彩色,才会说出“跟我来”,才会面对镜头微笑。
才会把时间从历史的故纸堆里拉出来,让每一个人在场。
但是,当画面在技术中“复原”,当一战不再是历史中的记录,当人物和场景鲜活起来,是不是真的会有“身临其境、极度真实的沉浸式战争体验?
”彼得·杰克逊如此处理,似乎就是为了响应片名,这个来自于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谨献给阵亡将士》中那句“They shall grow not old.”的片名,就是为了说明战争虽然远去,但是那些死去的人,那些经历过的人,却永远不在老去,他们构成了战争中的“现在”:抽烟、微笑、行军,以及对话,都让时间回到了过去,也正是这种复原时间的技术,使得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这场距离我们已经100年的战争——甚至在101年的时候,依然如此,更可以预料的是,在时间再往前推而拉长的距离中,现在永远在场。
当然,对于彼得·杰克逊来说,这种时间在场更有其私人意义,在最后,字幕打出来的是:“纪念我的祖父。
”彼得·杰克逊就是将这部电影个人化,以献给1910年-1919年在英国部队服役的祖父,纪念亲身经历了战争的英格兰战士——彼得·杰克逊没有见过祖父,他或许在被自己的技术复活的在场中看见了自己祖父的影子,“我和爸爸一起长大,从小就听他讲祖父的故事。
我自己也是一战的孩子,我父亲在那之后移民到新西兰,遇见了我母亲。
”时间被激活,历史被复原,人物不再老去,但是为什么片尾又变成了黑白的影像?
祖父的那张照片以及那些战士的肖像,最后却回归了历史——如果让人物和场景一直复活,让祖父用动态的方式讲话,是不是不会在“纪念我的祖父”的黑白画面中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100小时的原始影像,600小时的采访录音,最后让一战的战士“不再变老”,彼得·杰克逊让他们既要走出历史,又要走不出历史,既要在场又要不在场,这本身的矛盾在技术的熟练运用中却成为一种悖论:为历史而记录是一种对于历史的真正书写,并不是黑白的一定是真实,并不是无声的一定是还原,但是历史的影像保留在那里,是具有历史“真实感”的存在,当改变了色彩,改变了声音,让他们毫无距离地走进观者的现实,是把历史祛魅化的同时又将其“赋魅化”,一方面将历史从神秘、隐秘中解救出来,使之具有现实性,但另一方面,用技术消除了真实感,拉近了和现实之后,影像又变成了技术主义下的产物,如一种科幻产品,陷入到新的、甚至是一种虚无感的伪历史中。
列几乎是用快进的方式看完的,除了电影虚构的史诗场景之外,故事的思想性和开放性几乎无从谈起,而那些虚构的史诗场景靠的就是技术,所以彼得·杰克逊一直沉湎于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走向了偏执的技术主义,而在这部本应展示一战历史日常的纪录片里,用如此的方式来解读一战,来复原历史,无疑也陷入了技术主义的窠臼之中,25分钟的诡异时间里,登场的完全是一个技术原教旨主义者,而不是那段让人思考的历史。
毋庸置疑,在电影里,彼得·杰克逊的观点是明确的:“我奉献了青春的每一个部分,助力于一项工作:经历一场野蛮的战争。
”所有的青春——一战时那些战士的青春,都献给了历史上最野蛮的战争,而这场战争也是最无聊、最无用,却是将生命视为一种游戏的战争。
“1914年离开的人,都不会承认是同一场战争。
”这正是战争带来的缺失意义,战争是敌对双方的交战,但是在这场战争中似乎没有胜利者,所有人都是失败者。
当初开战的时候,英国的年轻人像是对待生活本身一样,以为战争就是日常,“我们和一队德国人打完了场英式橄榄球,正聚餐到一半突然有人送来了开战的消息……”他们“以为是第一次去看戏”,有的人甚至说:“我喜欢这种服役生活。
”于是,很多还不满19岁这个服役年龄的孩子都纷纷要加入部队,有的17岁,有的是“3个月零16岁”,有的甚至只有15岁,但是,他们说:“15岁比14岁知道得更多。
”于是,这种“更多”变成了投入战争的激情和斗志。
参战的一大原因是爱国,但似乎那些老兵的声音里少了这一种爱国主义,“这是对无聊工作的一种解脱。
”——当参战的孩子说着这样的话,当这些声音变成了对历史的书写,彼得·杰克逊似乎要做的是凸显这场战争以及参战人本身的荒谬性,从而解构战争的神圣性意义。
但是,在这种解构里,历史的书写和技术主义膜拜下的复真一样,变成了一种对于历史的缺省。
从加入部队到训练,从奔赴前线到激战,似乎整个过程中,无论色调还是谈话的语气,都没有对于死亡的恐惧,对没有对于战争的非人质疑,而是像在游戏中一般,感觉到新鲜,感觉到刺激,感觉到轻松:训练6个星期后被派往海外,士兵们“兴高采烈地走了”;进入军队第一件事是:泡茶,用汽油罐盛水,然后加热,大家一起喝茶;在战壕里正在聊天的一个同伴头“像鸡蛋一样被打碎了”,但是画面里是一张露出笑容的脸;战场上抓住了两个德国俘虏,却像对待朋友一样,在“我们与上帝同在”中和他们友好相处;在战争间隙时期,大家开始打拳击放松,欢声笑语充满了军营……在整个过程中,的确有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死亡,在战壕里安身,战士们看见了挂在铁丝网上的死尸,“这是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
”几个星期没有洗澡,身上长出了跳蚤,他们用火烧跳蚤,喜欢听噼啪噼啪的声音;前线弥漫着腐烂的味道,死尸身上都是苍蝇和蛆虫,那些大老鼠吃着士兵的腐肉;当毒气飘过来,他们用面罩抵御,而眼前的天空变成了绿色和黄色,有些人没有面罩眼睛就瞎了;“大部分炮弹比声音还快”,当听到呼啸的炮弹,逃已经来不及了,一声爆炸刚刚鲜活的士兵便血肉横飞;最恐怖的是那场“试火”战,一个排准备冲出战壕迎接敌人,等待的一个小时里,他们想到的是:“我们迟早会阵亡,所以一点也不害怕死亡。
”孤注一掷的背后是对死亡的漠然,所以出击之前要喝朗姆酒,“能喝多少就喝多少”,当他们开始占领高地的战斗,一批批人在身边倒下,死亡变成了偶然和随机,而生存下来的人同样像活在死亡中,“人们说死的时候会想起过去的事,可是我只有19岁,没有过去。
”没有过去,就只有现在,只有现在的生和死,只有现在的偶然和随机:一个士兵受伤了,同伴向他开枪,是为了结束他的痛苦;那些死人被组成了肉体防御墙,在进攻中助力;一个德国士兵的肺露在了外面,他没有死,却没有了意识;在火焰喷射器的强大攻势下,23个士兵被烧伤,他们的喊叫被炸弹声所覆盖……“空中是地狱,你的部队也是地狱。
”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在死亡处处的前线,每一个地方都是地狱的存在,但是当最后只剩下生和死,战争的意义其实已经被消解了,而当战争变得无意义,那曾经参战的激情又变成了讽刺:战争是令人恐惧的,战争是荒谬的,战争是无用的。
甚至直到战争结束,当那些士兵成为了胜利者,他们却感觉到“好像我们被解雇了”,战争结束,回家,然后吃妈妈做的菜,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甚至有朋友问:“你最近去了哪里?
”“我昨晚加班了。
”无意义而取消了战争的意义,取消了英雄的存在,甚至取消了战争的时间——彼得·杰克逊用这样的方式消解战争,但是当一切都被消解,回归到一种无意义的游戏中,“他们已不再变老”也仿佛从纪念变成了嘲讽,而“历史终将会证明”也变成了历史什么也无法证明——不在场的历史,谁用历史的方式来书写?
纪录片版《西线无战事》,真实的力量实在是太震撼了。想想国内描写的战争的影视作品是以美化战争为主流,真是令人遗憾。战争的本质我觉得就像赫伯特.胡佛说的:“老人们宣布开战,但是为之而死的是年轻人。”
开篇老兵旁白和以往战争纪录片/电影大不一样,言辞里各种欢快乐观,就像一群急于冲进玩具屋的小朋友,结尾旁白平满满无奈平淡,中间...地狱图景一点不为过,英国佬真面对死亡也不忘幽默... 应该强制让“动辄就叫嚣打仗/核平的家伙”完整观看此片100遍。
类似浮生一日,不喜欢这种。
乔治卡林说过战争就是双方国家的领导人在比谁的dick更大。片名比较煽情,其实整部片子很克制,画面中的士兵大多在笑,配上老兵的自述却也给了观众上帝视角,看看战争有多荒谬。
资料倒是不少,叙述方式相当的乏味
很有内容 是真实的 就睡着了2次妈耶 嗯 为啥有一种如果不给高分 就政治不正确 没文化的感觉 但毕竟是一部院线电影是不是 内容重要 观众体验感也很重要呀 不能因为是一部纪录片 所以就理直气壮的枯燥无聊让观众适应 并仿佛在说 又没强迫观众来看呀 啊不说别人 只是单纯自己不感兴趣😬
重看。honors the veterans but not the archive. 看蓝光时候就意识到的问题被银幕放得更大,上色姑且还可以讨论讨论其存在价值,3D就只是画蛇添足了。补帧补出鬼影和强行放慢速度导致人脸融化这些迷醉操作,实在无法昧着良心去吹。技术层面不谈,无趣至极的时间顺序材料编排,单一的叙事手段和冗长拖沓的节奏都让观影变得无比痛苦。
“我们都被困在制服里”“这场战争没有任何意义”,这是一部以技术推动运作的电影,将黑白影像还原为彩色,并3D处理以给人高度浸入感是最大亮点,除此之外叙事方法与剪辑都较为普通,但声话对位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战争可怖,生命可贵。
人类是健忘的,所以才需要这样的电影让褪色的历史重新鲜活和血淋淋起来。看完这部电影最强烈的冲动便是:应该让所有鼓吹战争的人来看看。一直期待的是黑白转彩色的部分,开头黑白部分却长得超乎预期,但真正忽然从黑白进入彩色的时候,才体会到导演用意的深刻。通过口述和上色的照片感受到的一战的残酷,比许多影视和游戏都要触目惊心得多。最让我震撼的是冬天弹坑积水后形成的沼泽,我想这就是托尔金《魔戒》里那片死亡沼泽的原型。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主要依靠技術
这个片子,放到博物馆的放映厅会更合适一点。全片沉闷,没一点变化。纪录片也不能这么随意吧。
失败的纪录片,单纯的技术展现。借述说者之口,直截了当的阐述了当时一战英国士兵从战前的生活到战后的生活。配合修复的画面,观众可以直观的感受战争的残酷。但也是因为这些旁白,导演安排的如此紧密,话赶话,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错过其述说的内容,虽然一些部分跟画面无关……不停歇的旁白导致整个影片变得沉闷、冗长!如果一群人在我耳边不停的讲话九十多分钟,那我会疯的。分两次看,看的很累,也睡着了……不过至少让我了解了一战……
用如此欢快的语调讲述残酷的战争着实让人不适
帝国主义狗咬狗的一场战争,他们互相也知道这战争最后打得毫无意义。
我有必要真情实感地说出自己的观影感受:战争的可怕,我不否认。但通过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口述方式,配合一幅幅的战争场面和军人们的日常,展现那个时光。有那么一点点不适应。稍不留神,就不知道老爷爷们在讲什么了。
修复上色其实都很常规,但是配对白的想法简直绝了……士兵抱着小婴儿抱着白猫,抢怀表,茶茶茶。“你去上夜班了吗”,既然大众那么冷漠那二战前的厌战情绪是怎么来的?不好意思跟别人一起撒尿的话题迅速结束,被咔嚓掉的屁股就在这后面吧?公映字幕把征兵海报之类的都翻译了很好,但是插在旁白里所以一闪而过。开头那个footba长影、甲骨易。2018.11.2想看| 补一句,看完制作纪录片才知道这个修复上色的技术也很厉害0.0
把珍贵的黑白资料片段,加入染色并修复,有些甚至3D化,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以一名普通英军士兵的视角,去感受100年前的那场荒谬的战争。
希望PJ多整点这样或者Forgotten Silver之类的项目,不枉费这一身的功夫。
兩星都是給影像和旁白。對於電影形式的運用完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