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看过两部Derek Cianfrance电影,蓝色情人节和松林外。
单从这两部电影来看,Cianfrance是个喜欢在叙事上创新的导演。
蓝色情人节利用插叙,将男女主角恋爱和婚后的片段交替呈现在观众眼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立现;而松林外的新意并不体现在时间线这里,它是标准的顺叙,但以15年的时间跨度,描述了三个情节相对独立,主题也不尽相同的故事。
这三个故事在人物关系和因果性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40分钟,3个故事,15年,两个家庭,两代人。
如果利用影片里给出的暗示将两位男主角的父辈形象补完,那这部影片就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两个家庭的史诗。
一、松林里,悲剧的起源作为男主角之一的高司令只在这个故事里出现,但并不让人惋惜,因为这实在是三个故事里最好看的一个。
高司令饰演的游乐场特技摩托车手Luke,因为没钱抚养女友Ro和出世不久的儿子,与松林里的神秘人Robin合伙做起了打劫银行的勾当。
他很像港片里的末路英雄,身世神秘,放浪形骸却用情专一。
他为自己楚楚可怜的心上人拿起枪,满怀一腔热情,浑身沾满鲜血,生命如烟花般绚烂而短暂。
导演在剧情的处理上始终是理智而克制的,你会看到Ro因为觉得Luke并不成熟可靠,而宁愿去依赖一个黑人男子,将Luke刻意排除于自己生活之外这样现实而无奈的情节。
只有在Luke一路狂飙,以100+的速度穿行于幽深萧瑟的松林间,此时剧烈摇晃的镜头中才有了浪漫主义色彩。
Luke形单影只,没有希望,没有爱,没有未来,浪漫得如此悲凉。
15年后,Luke的儿子Jason回到松林,向Robin询问父亲生前的事情。
Robin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车手,再也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Jason手握父亲的照片,照片上Luke的笑容定格在热血的青春岁月。
导演一以贯之地以反英雄的方式拍Luke,却在这个场景让Luke的英雄形象得到升华。
二、松林外,生活和罪恶还在继续相比于第二段故事和第三段略显生硬的字幕过度,这一段和第一段的衔接巧妙而自然——Luke死亡,击毙他的警察Avery顺势登场。
这个故事在情节上更加现实,提出一个也许很多人都遇到过的,让人困惑的问题——人情和法理之间的抉择。
在影片里,选择法理并没有让Avery看起来更高大。
一方面,Avery这么做更多是因为无法面对良心上的不安——当他发现被他击毙的Luke家也有一个和自己儿子一样大的男孩时,心里对Luke一家是愧疚的,所以他的第一选择是把从Ro家里搜出的赃款归还给她;另一方面,上交赃款并供出同伙后,Avery的朋友全被关进监狱,而他自己却得到升职,这就更显得Avery卖友求荣,面目可憎。
Avery的两次立功受奖,都是以和父亲一起看电视新闻的方式展现,且父亲的职业设定同样是警察,家教严格,并对Avery充满期望。
所以Luke的选择虽然并不可敬,但联系到父亲,又似乎觉得他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这里不难看出导演有意探讨家庭对孩子成长起到何种作用的话题。
后来,在Avery父亲的葬礼上,他的致辞里透露父亲一生我行我素,只做该做之事,虽得罪了很多人但并不在意。
对父亲简短的概括,同样适用于Avery本人,可见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之大。
而相反的,Luke的父亲虽然没有出现,但从Luke极力想融入儿子的生活,承担抚养他的责任中可以猜测,Luke的父亲可能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起到正面作用。
三、重回松林,少年选择宽恕第二段故事在Avery升职后戛然而止,直接将时间线推进15年,转到了Luke和Avery下一代的恩怨情仇。
一方面继续了前面关于家庭教育的探讨,另一方面,这也是躁动而叛逆的少年的成长历程。
不知Cianfrance是否修习过东方哲学,至少这个故事处处透着古典寓言味道。
Avery和Jennifer的感情已出现裂痕,故事一开始,夫妻的谈话气氛就略显诡异,而到了片尾Avery竞选成功时,只有儿子作为家庭成员上台为Avery庆祝的场面就更印证了夫妻不合的猜测。
这点从第二个故事中,Avery在立功受赏后几个警察朋友去家里拜访时,Jennifer隐忍的不悦态度就可见端倪。
Avery从打击劫匪光荣负伤开始,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他在享受事业顺风顺水的同时,也要承受家庭不和睦的烦恼。
所谓祸福相倚。
而在Avery和Luke两人的儿子如何相遇,Jason如何发现Avery就是杀父仇人并且准备实施报复的情节则有明显的“因果报应”感。
还有结尾时,AJ穿上西装,收起一脸叛逆庆祝父亲选举胜出;而Jason跨上买来的二手摩托车,头也不回地扬长而去,这似乎预言着,两个孩子正在沿着父亲的老路走自己的人生,让人不禁感叹宿命的力量。
虽然Jason像Luke一样以飞车开始了成人世界之旅,前途堪忧,但我喜欢这样的结局。
那个生来就背负着不幸的少年,在探知到人生的凶险时,并没有一蹶不振,被命运推下深渊,他在松林里选择了宽恕,也因此学会了成长。
他学飞车,其实是在潜意识里选择将父亲塑造成Robin口中的摩托英雄的形象,唯此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世和命运。
我在看影片时,一直在想Pines意味着什么,Pines是神秘的Robin居住的地方,而他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起源,没有他也就没有劫匪Luke,和警察Avery。
而Pines也是Luke和Jason两代人做出选择的地方,Luke从此走上不归路,Jason从此不再是个少年。
通常电影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以此为宗旨,所有情节服务于主题。
而松林外似乎更倾向于塑造一群人物,一个开始事件,其后的故事顺着角色的性格自然延伸开来。
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容易概括出一个主旨,但有赖于导演对细节的追求(我太喜欢影片的细节了,耐人寻味,也经得起推敲),影片真实得就像人生。
你无法给任何人概括一个主旨,唯有细细体会人生百味。
影片只是在平静地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有关两代人,他们相互分离、对立,却又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相交合。
一警一匪,同样身为幼童的父亲,对立的关系终结了卢克的生命,也使得初出茅庐的警官艾佛瑞声名鹊起。
两段不同的人生,也给了他们的孩子不同的生活。
两个长大的孩子,又显示出了另一种存在方式。
故事的时间轴拉得很长,两代人的故事仅仅揭示了万千生活链条中的一种,没必要牵扯因果报应。
只是在遇到的那一刻,不禁会想,嘿,这么巧!
首先要承认 本片属于较"闷"的类型 并没有什么跌宕起与伏大起大落 而以三段叙事(第三段甚至与第二段相隔15年)的方式也必然导致影片的主旨模糊 犯罪?家庭?腐败?还是梦想高司令的出场奠定了全片的基调——慢中透着嚼劲这个不用说话就可以用眼神杀死你的"狠角色"已经把他的这项技能运用的炉火纯青 而小人物的饰演也再次彰显了文艺气质男的高超演技得益于片中优秀的细节处理 使人感觉有不少隐喻 不论是good cop与bad cop较量时警察局长把上交的赃物扔回去时一副恶俗的嘴脸 还是Avery的中学生儿子沾染毒品的不良少年形象 最具感触的是影片结尾也就是15年后Luke的儿子Jason在空灵的音乐背景下离家在松林中疾驰的画面 在我看来 他是负责任的 正因为他担当得起 敢于直视过去的人生 才会去主动探寻自己的过往并把那张珍贵的合影寄给自己的母亲 面对看不到终点的未来 他选择了追寻自己的生父 去闯荡自己人生 松林外 是轻狂少年梦的方向
故事开始,高司令回到了原来的地方,见到了自己的前女友。
高司令是个摩托车特技演员,各地跑巡演,也属于没脚的小鸟。
这次回来,见到前女友,彼此还是有点感想的。
特别是高司令。
第二天,高司令就找上门了。
开门的是前丈母娘,这前丈母娘也是多嘴,告诉他怀里抱的是你的儿子。
高司令这下emo了,自己有了孩子。
当年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就没有父亲,现在自己也当爹了,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这样。
立马找前女友谈判,前女友也很直接啊,你这么多年不见人影,我想通知也通知不到啊,再说了,你这今天回来,说不定明天就走的德性,何必呢。
高司令转头辞了工作,准备一心一意当个好爹。
可是,当他第二次敲门时,出来的是另一个“爹”。
高司令那个郁闷啊,骑着摩托到松林外狂飙。
这高超的车技,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
就拉他到自己的车厂打工,虽然没几个钱,但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高司令又去找前女友,说我现在有个房车,可以带着你和孩子想去哪去哪,咱们走吧。
前女友很实际的,你养我啊。
高司令养不起,只能回去和老板发牢骚,想着有没有办法多挣点。
老板也很直接,想要快速致富,抢银行啊。
高司令虽然造型“痞里痞气”,但从来没想过犯法的事儿。
你是说真的?
老板说,我是说真的啊,我就抢过几次,这玩意儿,靠的就是个胆大心细,没什么风险,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
再说了,如果不是看着你骑摩托这么利害,我收留你干嘛。
高司令虽然犹豫,但为了孩子,还是下决心干了。
别说,在老外那儿,抢银行这事儿确实容易到令人发指。
高司令的第一次,顺利得不像话,虽然事后吐了,但丝毫不影响他们以后的计划。
有钱了,高司令当然要表示一下自己的父爱。
这种行为,激发了前任和现任之间的矛盾,高司令是什么人啊,抢过银行,还怕你个现任,三下五除二就把现任给打了。
但是,高司令忘了,自己是个抢过银行的人,保持低调也是必须的啊。
人老板是个极为低调的人,高司令搞这么一出,老板决定收手。
可是,高司令不想收手。
他的第一次单干,就完美谢幕。
此时,电影才进行到一半,高司令就领了便当。
我去,妥妥的主角啊,演到一半就挂了,后面的戏是个啥情况。
接下来的戏,交给了把高司令“打死”的警察。
说起来,这两人交火的过程,观众可都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
但是,除了他们俩和观众,谁也不知道发生什么。
那个也捱了一枪的警察,此时正在接受调查。
击毙银行大盗和违规开枪,这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布莱德利库珀此时有没有说谎?
这是个问题。
但是,整个调查过程其实是相当的敷衍的,法官也就是循例问一问,甚至,在提问时,就给了足够的暗示。
布莱德利库珀可是世家出身,这点悟性还是有的。
只是,布莱德利库珀在此后的睡眠中,经常惊醒,大概说明了一切,而作为妻子,也是个明白人。
这大概也是俩人离婚的主因,当然故事中并没有特别交待。
在康复的这段时间,布莱德利库珀的同事到家中表示祝贺。
说着说着,就把布莱德利库珀“借”走了。
为首的雷利奥塔一脸的凶相,演坏警察也不是一回两回了。
这次,他们把布莱德利库珀“借”出来,是想替布莱德利库珀“出气”来着。
作为高司令的前女友,也是倒了大霉了。
一家人的生活,被搞得鸡飞狗跳。
布莱德利库珀虽然觉得相当的不合适,但彼此都是同事,又是帮着自己出气,左右为难,最后还是选择了挺同事。
只是,这事儿可不是出气这么简单。
身为警察,雷利奥塔还是相当老道的,高司令抢了那么多次,多少会给自己的孩子留点。
这点钱,谁也不知道,不如就这么分了,就当是福利了。
布莱德利库珀拿着这钱,还是有点慌张的,但还是拿了。
等到布莱德利库珀痊愈,等待他的是盛大的表彰。
作为一个“官二代”,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如此成功,当然是能搞多大搞多大。
而发表演讲这种事儿,对于这种世家子弟而言,实在是小菜一碟。
甚至连他的老爸都觉得,这样的才能,浪费在当警察上,实在是可惜了。
只是此时的布莱德利库珀可不想参加什么竞选,自己立了大功,完全可以在警界发展。
怀抱着这样的理想,布莱德利库珀找上司谈判。
警长也是相当的爽气,你这次是真的立了大功了,但是,想要这个职位,你还是算了吧。
连升三级这种事儿,哪怕是有你老爸,哪怕是你立了功,那也得一步步来。
由于被高司令给打瘸了,布莱德利库珀只能郁闷的坐在证物房。
这可是个轻松的活,完全可以养老。
但是,证物房又是个相当敏感的地方。
当初,他可是收了雷利奥塔的钱的。
一来二去,眼看着就要被雷利奥塔拖下水。
布莱德利库珀可不甘心被几个黑警摆布,找警长反应情况。
可是没想到,警长和雷利奥塔是一伙儿的。
布莱德利库珀也不是个向“现实”妥协的角色,一转眼,找到了当时调查自己的法官,说现在就这么个事儿,我准备把它捅出来,捅出来之后,我也没办法在警局待了,你给我个助理的位置。
法官说,第一,你自己在捅多大的雷你自己有没有点数,第二,你说给我就给啊,再说了,现在也没空缺啊。
布莱德利库珀说,这我不管,你不答应,我立马去报社。
这事儿啊,也就在老外那儿,报社的威力很大,法官选择了妥协。
一转眼,时间过去了十五年。
布莱德利库珀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目前正在竞选全国司法的席位,可以看出来,已经是位高权重了。
在老爸的葬礼上,前妻把不成器的儿子丢给了布莱德利库珀。
这么成功的老爸,有这么个不成器的儿子,也是布莱德利库珀万万没想到的。
这个竞选的当口,布莱德利库珀实在不愿意把这货接过来。
但前妻也没给他拒绝的机会。
这不成器的儿子是真能给自己老爸惹事儿,开学第一天,就和同学一起买药,被抓了个正着。
没想到的是,这个替布莱德利库珀儿子买药的孩子,会是高司令的儿子。
布莱德利库珀大概是第一时间知道了所有,如今位高权重的他,摆平这件事儿,是太容易不过了。
他警告自己的儿子,此后再也不许和“这位同学”混在一起。
但是,“不成器”就是“不成器”,老爸的话就是个屁。
故事始于松林,也结束于松林。
没有那种“爽”的感觉,该掩埋的真相还是被掩埋,但依然能吸引人看到最后。
电影一直有些出人意料,父子关系或是人的抉择,每个人都需要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些道路终究还要再次面对。
当时的年轻警察没有进入那个丛林,后来在其对手儿子的胁迫下下跪,道出:“对不起”时,整个电影的调子还是走善良救赎路线,在这个过程中年轻警察和他的儿子,都得到了救赎,而对手的儿子是赎罪者或是替罪者,继续延续其父亲和母亲的命运,没有选择开枪杀人,让其命运有了新的可能性,但是他的未来会好吗?
松林外,看完了。
高斯林属于没啥演技也没有特别好看但是很养眼的那种演员,闹心了乐意看他演的片子。
这种一条一条层层叠叠的发型我一直很喜欢想要这种发型就得烫吧,不然只会顺的看不出明显纹理…一开门是阿里属实没想到。
这店主害羞社恐的感觉有一点变态,让我差点以为他是准备鸡奸高斯林…主要高斯林就适合面瘫脸,他一笑起来真是完美符合“一张逼脸”,尤其是他小时候…(法令纹深加眼睛小,不过当然他比99.99的男人帅。
)话说他究竟是黑发还是金发?
每次抢劫戏高司令破音的呼喊都让我想起唯神能恕那一吼…虽然知道高斯林这角色还没结尾就死了,但没想到这么快,五十分钟就死了…我恰恰觉得高斯林死后继续拍才对,因为如果可以只有高斯林那段只会是一个俗烂无比没有风格的b级片。
但问题是后面也不好看,也没逻辑也不现实,只剩下不真实感,信息量,角色,节奏,都有问题。
我不明白这女的有什么可骂街的,她的人生事实上完全不是由意外操控的,而是她自己选的,对这一要还钱的警察说自己人生被他毁了这不是很逗吗?
asshole字幕怎么能打成outlow?
高不成低不就,既不通俗友好取悦大众当个匠人类型片,又没有强烈的作者表达去戛纳闯一闯…真正有趣的是为什么他俩的儿子都成了混蛋,但影片压根没讲这个。
为什么不偷瓶毒药弄死他们呢?
怎么是这么个结局…3分。
2013-08-09不算特别火但是好评不少的电影,剧情有着多次的转折。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以无比怪异的姿势倒在一片血泊中的时候,心想这个故事不是应该结束了吗?
接下来的一个多小时导演想怎么玩?
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玩了阴招,把几个一看就不是善类的警察搞到监狱里,导演只用了几个简洁的画面和几个背景音就把本来可以充满冲突的剧情交代清楚,心想这接下来还能拍什么呢?
没想到马上就来了“15年后”。
本来以为两个小孩就是简单的损友,但没想到能够把15年的恩怨全部牵连起来。
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和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的对手戏很短,这两个也算是好莱坞新生代的男星,在电影的二分之一处就完成了接棒。
前者的戏路可以千变万化,选得角色都酷得不行。
后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是以一幅二啦吧唧的表情。
我还是更喜欢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 他是那种走到哪里都气场强大的人,还有着一身腱子肉,前途不可限量。
很喜欢电影名字的翻译,言简意赅而又意境非凡。
导演讲了一个复杂的故事,但Luke生活的不羁、 对儿子的爱、纠结时的铤而走险;警察们对待金钱的态度;Avery在松林里,面对Jason流下的眼泪,是他对自己终结一个人生命所背负的自责;这所有的情节都真实无比,没有太多对错和教条。
Jason在拿着枪的时候,选择了饶恕,无论是因为胆怯还是因为别的,他让“世仇“不再继续,这个一直踩着自行车的小子,估计是第一次骑摩托但是看起来就驾轻就熟,基因是神奇的东西。
他走了亲生父亲的老路,浪子要在马路和孤单的旅程中才能长大。
电影《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是由美国导演德里克·斯安弗朗斯(Derek Cianfrance)于2012年指导的剧情片。
作为导演第二部长片作品,《松林外》大胆运用多角度叙事手法,描绘群像式人物关系,体现出这位年轻创作者对故事和角色出色的驾驭能力。
影片采用三段式故事结构,通过线性叙事推进,以不同段落切换视点。
剧情围绕两个家庭展开—— 故事1:侠盗车手卢克渴望重修旧爱,却在一次盗窃失手后,被警察艾弗瑞当场开枪击毙; 故事2:警察艾弗瑞杀人后心怀愧疚,而后卷入行业腐败行为,出手揭露成为精英检察官; 故事3:十五年后卢克之子与艾弗瑞之子相识,卢克之子发现杀父秘密意欲复仇,最终选择谅解。
卢克的猝死令剧情急转直下,让观者颇有似《精神病患者》的意外无措感;艾弗瑞对枪击真相的隐瞒,使功成名就后其压抑的内心在观众面前昭然若揭;二人之子的行动,则成为父辈未了恩怨的延续与报应。
影片在刻画这些复杂的动作和心理过程中,通过对人物、场景以及视听语言的造型运用,成功把握住不同的角色形象,塑造出相异的生活状态。
无论从影片的娱乐性、悦目度,抑或主题挖掘、价值传递出发,造型在本片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人物造型 片中最重要人物即卢克与艾弗瑞,其次是他们的家庭亲人以及同事友人。
放荡不羁的卢克一头金发,身上各处纹身,眼角泪痕刺青,衣着随意,烟不离口;而警察艾弗瑞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举止正派,谈吐大方,无论便装或制服都衣着得体,在故事3成为检察官后更是通篇西服革履。
可以说,卢克象征了社会底层、主流价值外的生存者;而艾弗瑞无疑是国家权利的代表、正义力量的化身。
社会地位的悬殊亦通过两人的家庭、工作关系也有所展现: 卢克虽是白人,但他的爱人却是非法移民者,而他的替代者,也即爱人的新欢,更是一位黑人;卢克所从事的摩托车杂技表演,以及后来的汽车修理、银行打劫职业,都是低贱、卑微甚至违反法律的工作;尽管他竭力为爱人付出,却始终被排斥在其生活之外,不容进犯其居所。
种族、职业、伦理的边缘化造型,令卢克及其相关人物群体处于社会中的危险位置。
反观艾弗瑞,父亲身兼要职,自己即是“二代”,理所当然有所蒙荫。
在片中屡次接受关注、褒扬、晋升,被推为行业翘楚,经济条件不俗,其子亦继承他成为同龄人权力中心,在最后出现时也穿上了西装。
西装在这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服装,而通过造型功能隐喻了国家权力,故事3中艾弗瑞成为墙上的肖像简直以供瞻仰。
而他唯一一次脱掉西装,却是对卢克之子跪地道歉,在此他必须卸下政治上的高身份,成为情感上的忏悔者。
这亦是影片值得称道之处,它将看似对立分明的贫贱与富贵、邪恶与正义,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双重标准,丈量出不同的语气态度:法外之徒为爱奉献死而无憾,达官贵要内心踟蹰受之有愧。
以至于卢克同事对旧友念念不忘,爱人一家和睦过活;艾弗瑞却深陷职业上的利益泥潭,妻离子散。
鲜明的人物造型,呈现出两位主角的对立形象。
而丰富的心理刻画,通过场景与视听语言造型,更使得人物立体而真实。
二、场景(空间)造型 片名既为《松林外(按照英文翻译,可理解为在松林更远处)》,松林也固然成为片中一处重要场景。
在三段故事中,人物都在松林做出改变命运的重要决定。
密闭、狭隘、安静的松林具备了远离社会的特质,在电影史诸多电影里经常作为秘密处刑的场所(如贝托鲁奇《同流者》)。
在这个环境中,人脱离社会人而成为自然人,可利用无人目击的理由为所欲为(故事1),也能够充分意识到危机并迅速决断(故事2),亦可成为了结个人恩怨的一处秘密花园(故事3)。
在松林外,权力不再起效用,这里由此成为社会规则的无人区、法律的盲点,人性得到纯粹的释放。
此外,卢克、艾弗瑞两人家庭、工作场景的造型也值得关注。
两处住所外皆挂有美国国旗,当然不是偶然。
国旗重申了权力的笼罩,在艾弗瑞家是遵循及倡导的规则,在卢克爱人家则与其外来种族的境遇形成比照——尽管身份特殊、地位孱弱,但他们无疑渴望和亟需融入美国社会中去。
另外一个重要造型道具则是电视机,片中警察艾弗瑞三次晋升(优秀警察、检察官、首席检察官),都是通过电视新闻播报。
事实上艾弗瑞的每一次晋升都经过冲突与挣扎,带着困惑与彷徨,对自己的成功是非心中有所保留。
电视在影片中形成画中画,而观看电视的他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审视自己。
在跳出社会身份仅作为凡人的状态下,电视是否是一场权力的骗局,也是他思考的问题。
开场中卢克供职于游乐场,摩托车杂技表演的圆球,在车手的高速旋转中充满了危险气氛,而后的汽车修理车间也满是颓废不堪的光景。
然而,两处共有的特点是半开放,与外界自然环境直接接触,虽残旧但充满自由之息。
艾弗瑞的办公场所的确干净得多,然而内景封闭、狭小,堆积的档案、文件使人压抑,在几处场景中,导演显是有意在前景构筑了铁网,使得人物处于被囚禁的状态。
影片中另有几处关键情节——夺子、枪杀、闯宅、寻仇,全都发生在房子二层。
通过这一远离地面、处于半空的场景造型,突出出几种行为的不安氛围,同时引导叙事,丰富了表演调度。
三、视听语言造型 《松林外》的三个故事分别涉及了强盗、腐败、贩毒三种犯罪手段,在视听语言造型上也严谨地追随其特征采取分别布置。
故事1“强盗”:突出速度感,多用外景,多跟拍,色彩明丽绚烂,音响喧闹,体现法外之徒的穷途末路。
故事2“腐败”:力求表达压抑、彷徨之情,多用内景,多固定镜头,影调晦暗,音响沉寂,无时不似拖赘着人物成功背后的阴影。
故事3“贩毒”:刻画少年的颓废和忧伤,多手持摄影,摇晃镜头,营造出迷幻感受。
尽管各段落之间视听语言有所殊异,影片整体并未呈现出极端的视听风格,大多运用传统技法。
在表现侠盗车手卢克的视听语言造型中,偏重高调、暖色、外景、摇晃、开阔的构图;而塑造警察艾弗瑞的视听语言造型时,则强调低调、暖色、内景、固定、压缩的构图;而对他们的儿子亦分别采取相似的视听语言造型。
由此带来阶级、职业、性格差异,颇有符号象征意味,同时也带来别样的观感。
影片最后一次“松林外”的审判,成为剧中所有人物动机实现的高潮。
通过艾弗瑞与卢克之子的对峙,平息两代人、两种人的恩怨,迎来宽恕与救赎。
这场戏拍得节奏紧凑,数次正反打,镜头景别越来越紧,剪辑节奏越来越快,演绎出冲突的激烈化。
成人艾弗瑞处于低处跪地,少年卢克之子处于高处站立,通过镜头的俯视和仰视,将高与矮、正与邪、权势与卑微的形象倒置。
艾弗瑞更是由强硬的背影、犹豫的正面、忏悔的除衣、无助的俯身实现了令人可以信服的道歉。
《松林外》以一个长达3分多钟的跟拍长镜头开始,一个1分多钟的固定摇移长镜头结束全片。
两个镜头首尾呼应,分别是卢克父子骑摩托车,前者是危险的搏命,后者是安逸的远行。
视听语言造型在此处优秀地配合叙事,洞见了人物的性格和情绪,完成了遗志的传承和规则的回归。
影片《松林外》精心的人物、场景、视听语言造型,使角色立体、故事丰满,为电影增添了诸多可读解的意味。
《松林外》作为一部美国独立影片,可以说做到了个体思考和回归主流的兼顾。
它对权力执行的要求建立在人的道德底线之上,深信违约不义者内心终将受到谴罚,同时也为末路人提供了更温和的处世愿景,昭显导演的现实浪漫情怀。
尽管影片难说有什么大问题,但也遭到一部分观众对其篇幅冗长、代入感弱、动机不够充分,行动不够合理等问题的诟病。
既有《撞车》更复杂的结构安排和更拔高的人道关怀,又有《低俗小说》更意外的剧情突变和更暴力的表现方式,《松林外》相较而言,确实不说中规中矩,也难算有所突破。
但在相对传统、标准、简单的制作和呈现下,能够对电影造型手法信手拈来,在片中精心布置,不可否定其导演水平和用心程度。
至少看罢《松林外》,卢克和艾弗瑞的鲜明形象挥之难忘,松林外的幽静与惶惑烙印心间,岂非出色的造型功劳?
我们有理由期待年轻的电影人德里克·斯安弗朗斯,会在未来的创作中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好电影,对我来说,这是其中的一部。
不管你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性一样,有人性的地方就有光明和堕落。
所以当看到腐败的警察的时候,我觉得电影更加贴近现实了。
人们总是在道德和欲望之间摇摆,有时候不得不作出选择。
有些人走向正面,有些人走向反面。
不管是正,还是反,都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不同的是,有些人的生活有感动,有些人没有。
所以那些包含感动的事与物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我能理解一个少年想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父亲,他想了解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结果可能是,父亲令他失望,也有可能令他崇拜。
不同的结果可能少年不同的影响。
当少年骑着摩托车的时候,故事结束。
我们不知道是接下来他的生活会是怎么样的。
但显然,少年心中的老爹此刻已是自己的偶像。
他希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优秀的摩托车手,也许还会去抢银行,只是因为父亲的故事让他觉得温暖,让他觉得不再孤独,他觉得父亲能理解自己,而现实生活中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是不理解自己的。
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在被理解被肯定的那一刻,是最温暖的一刻。
另一边,少年的养父,黑人,他一直觉得也一直告诉少年自己才是父亲。
遗憾的是,人永远不能替另外一个人去判断和决定一件事情,尤其是不能用简单的道德去占据一个人的全部的认知。
道德是约定成俗的行为准则,但它忽略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所必须的情感需求以及认同感。
黑人对于Ro的爱是世俗的爱,显然这是一个安于稳定生活的男人,其实对于Ro来说,这是好男人,至少他能对jason不错,视如已出。
但女人总喜欢在生活之外,做点冒险的事情,所以Ro还是和LUKE偷情,或者不能说偷情,说保持关系比较好。
对于生活不稳定的年轻人来说,生活就是一堆狗屎,没有啥美好的东西。
但如果出现什么可以自己为之奋斗的事情,那么美好就来了。
所以Jason就是让Luke觉得美好的动力。
同时,因为Jason, 他发现自己爱着Ro,至少他希望可以take care of her。
当男人说take care的时候,他的意思是,他可以不顾一切,不仅仅是因为love,更因为男人的尊严。
所以他去抢劫。
对于来说,这是一个浪漫的故事,结局是Jason是Luke的延续,他依然孤独,但终于自己的内心,而且,我总是在这种人身上看到真实,看到善良,看到感动。
(劇透) 人死不如燈滅,或會如影隨形。
流浪或許不致迷失,而是尋找希望的征途。
《松林外》(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的編劇很大膽,男主角Luke(也就是譯名所指的「車神」)還未到電影播放時間的一半便已死去,再沒有出場,但其他主要角色──包括另一男主角Avery──始終活在前者的陰影之下。
Luke是個傑出的特技電單車手,也是個罪犯,Avery是警察,兩個主角唯一同場之時就是兵捉賊的時間,Luke死於Avery槍下。
後來Avery成為檢察官,平步青雲,但他教不好兒子AJ。
AJ在中學結識了Jason,Luke留下的孩兒。
檢察官的兒子拉住罪犯的兒子,一起墮落。
最後Jason拋下一切,騎著電單車穿過松林遠去。
電影看得人很壓抑。
似乎沒有甚麼人能阻止人和事朝著更壞的方向發展下去。
人心朽壞,是內在的;也有所謂「結構性的罪惡」,似是外在的環境因素迫使/誘使人墮落,但終究也是人心所決定。
一代不如一代,因為人是被其他人所教壞的。
他們都想過當好人,怎料愈變愈壞。
Luke是個無家的浪子,作風粗暴,感懷自己無父無根的身世。
當他發現自己某夜風流之後,女方為他生下了兒子,成為父親的震撼使Luke決定放棄特技人的漂泊生活,在車房找工作安頓下來。
他想當好人,但車房老闆卻帶著他去銀行打劫,哄他那樣能找錢供養孩子,盡父親的責任。
其實孩子的媽已組成了新家庭,他不是沒有父親。
只是早已失去父親的Luke自己太需要一個父親的存在──他自己──他不能再一次錯失機會,希望透過當一個父親,去補償沒有父親的遺憾。
十多年以後,他的兒子Jason明明有疼愛自己的父母,即使他犯了錯也被十分寬容對待,但他卻繼續脫軌,愈走愈遠。
為甚麼會這樣?
他缺乏甚麼?
他還渴求甚麼?
拉著他一起墮落的AJ缺乏的則明顯是父愛。
Avery繼承父業,從警察轉變為檢察官,為了事業發展,從沒用心管教AJ──他只是不想兒子給他惹麻煩。
在法治社會,Luke和Avery看來站在正邪兩端,但兩個都不是好人,而Avery也不比Luke善良。
Luke是Avery心裡的一根刺,因為Luke是在沒反抗的情況下,被槍擊墮樓而死的。
Avery為了自保而撒謊,以取得「合法殺人」的裁定,成了英雄。
那只是墮落的開端。
他的同僚估計Luke打劫後會把錢交給Jason的母親,就使計入屋侵吞了那筆贜款,給Avery分了最大的一份。
Avery不是沒有良心掙扎。
他自問虧欠了Luke,但他也想飛黃騰達,就像他那當官的父親一樣。
他的同僚、上司,以至整個警局都是腐敗的,他的父親就教他使政治手段,以警局的醜聞換取轉職檢察官的本錢。
帶著正義的面具,卻使著詭詐,是圍繞著Avery的執法和司法系統所教授他的一課。
Avery和Luke有沒有父親都是一樣,都是學壞的,但也要自己願意學才行。
Avery每一次掙扎,最後都以自保和發達為依歸。
他對Luke的歉意,多年來如影隨形,也只是影子而已。
他的妻子看在眼裡,受不了而離開。
兒子AJ卻跟隨著他,所謂知錯能改的青年成長歷程,其實只是學得更虛偽奸詐,是罪性的繼承祖業。
AJ和Jason都不是「好孩子」,都會吸毒。
但當Jason想回頭的時候,AJ卻迫他犯更多的罪。
後來Jason發現生父當年死於AJ父親槍下,則生出了報復的念頭。
幾經轉折,Avery父子繼續朝成功人士的方向邁進,Jason則仿如Luke一樣成了罪犯,浪迹天涯。
《松林外》把「無父──尋父」的主題剖開、翻轉。
Jason的養父善良,Avery和AJ的父親成功,Luke沒有父親,結果看來都一樣。
Luke的缺席對於Jason來說,是一道無法彌補的傷口。
尋根的慾望背後是被遺棄的恐懼嗎?
或許罪的根源,是不想被拋棄;反過來說,是得到別人認同。
所以別人叫他們做的事,不論好壞,結果都願意去作。
他們以為那是「好」,以為那是「成功」──只需把別人不認同的掩蓋,自欺欺人。
於是,當社會價值陷落之時,出走似乎是打開出口的僅餘希望。
路上沒有人的謊言,只有風聲。
(原載於時代論壇1351期 21-7-2013)
命运的交叉点
冲着高司令去的,也就那回事了
结构上有问题,但大格局不坏。命运交织,父子关系耐人寻味。前20分钟还以为是个追车警匪片呢;高司令在边缘怪胎的专业户泥潭中越陷越深了。。。
因果与轮回~
很喜欢这部电影 有感慨 但道不出 推荐!
高斯林摆脱不了那种调调了…
杰森发现艾佛瑞照片的时候,我真的很害怕往后看,怕他做出失误的选择,再次伤害自己。另外看到中间很意外Cooper的出现,喜欢的男人。
一個三段式故事,卻是一段弱過一段,近一小時的第一段可以擴充成一部長片,不過那樣的結果反而會更像男主角Ryan Gosling舊作《Drive》,雖然根本比不了。幾個男演員的表現為影片加分,女演員的存在感則羸弱許多,而影片主題上所謂命運輪回的表現力度也有所不足。
神劇情-.-
属于比较闷的电影,但还能接受,电影分为三段,手法似乎略有不同,却是同样精致,属于比较讲究细节的作品,演员也都还不错,整体值得欣赏。。。
第一次看这么彻底的三段式剧情片,第一段以高司令的Luke为视角,直到死亡戏份才跟男二Bradley碰上,然后进入第二段完全以Bradley的POV。第三段的视角则不那么明确,也可以算是第二段的延续,但个人倾向当作Luke儿子的POV。140分钟说这么一个故事有点拍得太电视剧了,不温不火,情绪上找不到高潮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不必勉强。
好奇葩的故事!两位帅哥都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于是一个毁灭,一个因果报应。司令第一秒钟露腹肌秀身材,暴力柔情赶脚Drive第二部;BC则再次窃取荣誉,The Words第二部?两位帅哥和年轻一代表演都不错,配乐也好,就是栽在了奇葩的故事和明显脱节、三段式又臭又长的叙事上。ps:司令真天蝎激射拉垫背
德里克·斯安弗朗斯算计着什么能让他的电影更酷,形式感的摄影、配乐以及酷的代名词高司令,可惜三段式的故事没能艺术化的高于生活,提炼的尽是现实的俗套。他们拍的时候肯定没有剧本,只有部分草稿,除了乱七八糟的情节和毫无意义的旁白,偶尔竟然还有那么两一句犀利的对白。★★
导演的技能点全点在了叙事手法上,三段故事通过父子关系和松树林连成一体。Ryan Gosling的表演几乎和在亡命驾驶中一模一样,不过不妨碍他主演的第一段是全篇最精彩的部分。Dane Dehaan又是一副颓废少年的样子,自带黑眼圈和哭腔真是我见犹怜!
去你妈的什么烂片
前章完成度还是不错的,中期也还行,扫尾就有些强人所难。现实主义风格明显,开篇的跟拍长镜头就印象深刻。警察敲开门,站在楼梯跟门口之间的紧促场面看得我莫名的难受。总之,有惊喜。
屡次以为要结束可是故事还是继续了下去,讨好了一部分粉丝也会应为冗长而流失一部分观众。春季档第一个五星电影,一曲两代人的奥德赛。如果剧本都是写好的,宿命是没办法挣脱的,是任其发展逆来顺受还是努力去演好角色?
全片三个段落各有主角和主题,从抢劫到腐败再到贩毒,其实是一个层层递进逐步挖掘人性升华主题的结构。“末路劫匪”和“正义警察”两个段落拍得相当不错,可惜最重要的第三个段落“复仇”因时间跨度太长欠缺篇幅铺垫导致Melodrama显得刻意突兀,不过好在仍有情感力量。
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