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心问诊第一季

In Treatment Season 1,心理医生 第一季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朱丽娅·坎贝尔,艾伯丝·戴维兹,Pamela Douglas,米歇尔·佛贝丝,米娅·华希科沃斯卡,梅利莎·乔治,乔西·查尔斯,布莱尔·安德伍德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08

《扪心问诊第一季》剧照

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3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4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5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6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7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8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19扪心问诊第一季 剧照 NO.20

《扪心问诊第一季》剧情介绍

扪心问诊第一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指针摆动的声音…… 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中年心理医生保罗(加布里埃尔-伯恩 饰)都会在这样的心理咨询室里接待不同却可称为“固定”的四位来访者,每周轮流四次问诊,每次30分钟;周五,保罗会定期约见自己的督导师。 在与来访者的互动交流中,保罗与来访者成为朋友,揭开那些有自杀倾向、烟酒成瘾、愤怒或者心虚的来访者心理的秘密,最重要的是在其中保罗也梳理了自己那紧张兮兮、乱成麻的婚姻生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树下有片红房子和陌生的你每一天血拳之双龙劫国王的演讲黯夜守护者妖宴太阳之子双水村里枣花香牵牛和仙女嗜人之夜灌篮少年小公主艾薇拉与神秘王国2亚尔斯兰战记风尘乱舞光明之心~幸福的面包~希望宅邸过去的事霹雳舞转生贤者的异世界生活~获得第二职业,并成为世界最强~超级兵王之战狼归来圣战骑士明天和每一天爱我就陪我看电影哈桑·明哈杰:从头来过魔幻厨房何处是巧克力山七剑下天山之七情花流浪神狗人玫瑰绽放的年代流沙太阳之歌

《扪心问诊第一季》长篇影评

 1 ) 人人都是来访者——第一季中治疗师Paul的案例

Paul的故事在第一季的几个案例中是最让我难受的部分。

看完后感觉憋得慌,不吐不快。

据说是最好的治疗师Paul人到中年,陷入了职业发展的危机,在最近的一系列治疗中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有个病人声称爱上了他;有个病人把他逼到墙角,他攻击了这个病人,差点动手打他;还有个病人吃了他卫生间的安眠药,企图在他面前自杀;他还对一对做夫妻治疗的病人说:“你应该把孩子打掉。

”病人攻击他是杀人犯。

总之,所有的案例都不顺利,但最让他不安的还是对妻子的怀疑。

不堪重负的Paul找到了Gina,多年前不欢而散的督导老师。

Paul和Gina的关系有些模糊,又像督导师,又像治疗师,既讨论案例,也讨论Paul的个人生活,还给他和妻子做了几次夫妻治疗。

因为过去的恩怨,这个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火药味。

优秀的治疗师Paul在Gina那里是个难缠的病人。

他不断地把自己放到治疗师的位置上,和Gina争夺控制权,同时也是用治疗师的身份来回避看自己。

当Gina和Paul讨论他的感受,Paul常常说:“如果是我的一个病人这样,我会对他说balabala。

”Paul对Gina的愤怒溢于言表,几乎所有的解释都被他挡回去,他根本不相信Gina在倾听他,理解他。

他就像个青春期的孩子,不断挑衅,一心想要在父亲面前证明自己;有的时候他又像个逃避自己责任的孩子,当他告诉Laura考虑将她转介,Laura无法接受,他把责任推到Gina身上,都怪Gina出的馊主意。

Paul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了一个无法从谈话中获益的位置,难怪Gina要问:“为什么偏偏是我?

经过了过去那些事,你为什么还来找我?

”Paul承认,他来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他觉得当年像个受伤的孩子从这里逃走,而今天他应该有能力和Gina抗衡了。

一种糟糕的动力学配对。

如果说前面这一部分的权力斗争令我感到厌烦,那么夫妻治疗的一段则让我感到很悲伤。

不知道孰因孰果,Paul的家庭生活极度空虚,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病人身上,好像病人是他生活的全部。

在那么多年的婚姻之后,Paul和Kate发现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看到对方,这真是一件可怕而又可悲的事情。

Paul当年遇到Kate时,把她当做病人照顾她,倾听她,关心她,认真对待她,努力理解她说的每一句话。

Kate感觉自己极度重要。

当Paul把Kate娶回家,就好似治疗成功地结束了,Paul又有了新的病人,不再把注意力放在Kate身上。

而Kate,则习惯于放弃自己迎合别人的需要,在这段关系中努力地做妻子,做母亲,唯独忘了做自己。

一旦两个人看到自己生活的状态,如果是我,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这个如此空虚的现实:我们从来不曾真的面对面在一起,我们一直都擦肩而过。

突然觉得治疗师是个可怕的职业。

在咨访关系中感受到人造的亲密,这种关系对治疗师来说既亲密又安全,因为完全在治疗师掌控之中。

而当他在经历了那么多过山车般的深刻情感之后回到自己的生活,他感觉到筋疲力尽,已没有力气和意愿再去经营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关系。

又或者反过来,治疗师也许正是因为无法在真实生活中建立有意义的关系,才会被这个职业所吸引。

至少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Paul正是如此。

他需要照顾别人,需要掌控,需要别人需要他。

不过,也不仅仅是治疗师这个职业,想想看,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为了逃避亲密关系中的风险而寄情于工作?

这几次谈话中,Paul和Gina反复争论治疗中的关键因素到底是精到的解释,还是温暖的关系;治疗中的情感卷入到底是错误还是对治疗有益?

Paul的治疗是非常卷入的,他会直接对病人说:“我不爱的病人是无法治疗的。

”这句话虽然没错,但不是每个治疗师都会挂在嘴上,Paul很需要病人需要他。

结合Paul的个人史和关系模式,我意识到这并非一个专业技术的问题,而是治疗师的人格和个人需要的问题。

特别是最后一次Gina在Paul一再的敌意挑衅下终于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一刻,我理解了不卷入并不意味着治疗师没有情感,只是更节制、更谨慎地运用自己的感受罢了。

因为Paul是那么地依赖于作为治疗师的这一部分生活,所以我很能理解参加完Alex的葬礼后去见Gina的Paul显得如此空虚和失落。

当他对自己是否真的对他人有意义,是否真的对他人的生活能够有所帮助感到怀疑的时候,他的支柱断裂了,他的生活垮了。

那一次谈话中弥漫的空虚和悲伤几乎让我无法承受,又哭不出来,憋闷极了。

就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吧。

第一季结束,Paul让自己见诸行动去找Laura,最终意识到Laura并没有真的爱上自己,并治好了Laura(在这个点上)。

但Paul个人的故事远远没有结束,他还需要继续地去寻找自己。

 2 ) 心理问诊与水意象

这部剧集的场景几乎都是在Paul的心理诊所里,几乎所有的场面都是对话。

看惯了充斥着飙车、枪战,政府黑幕、惊天阴谋场面美剧的估计会不太适应甚至看不下去。

个人觉得这部剧相当之好看,貌似冗长的大段大段的对话耐人寻味,正是因为场景很单一,演员每个细微的动作表情都显得意味深长。

不过也可能是我个人对心理学有很浓厚的兴趣才会有这样的看法,或许其他人看了觉得甚是无聊也说不定。

心理问诊究竟有没有用?

从In Treatment这部剧里来看,绝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持怀疑态度,还有一部分人甚至彻底否定。

连前来问诊的病人都很难对医生Paul建立起信任——换句话说,很多人知道自己需要心理治疗,却并不相信它有用,即便他们去问诊了,建立信任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伍迪•艾伦的电影里总是有个神经兮兮的家伙,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借此嘲弄心理治疗的无用和滑稽。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心理医生除了应当有在科班中可以学到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逻辑、理性之外,还应该具有天生的直觉,而在这两者背后还得有对病人的爱作为支撑和把持大局。

否则了解那么多人性中或阴暗或悲惨的东西,一定容易变态。

这部剧集里理论体系、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倒是表现得不甚突出,Paul作为一个很有天赋的心理医生,那种“无意识的直觉”、对病人的关爱却表现得淋漓精致。

所以这部剧才觉好看不枯燥。

导演兼编剧是大名鼎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啊!

从心理医生的问题回到心理问诊本身上来。

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心急火燎地想立即解决自己的问题,然后万事大吉。

所以几乎所有病人都会对Paul说:你就告诉我应不应该去做这件事吧!

or 你就直接说我应该怎么做吧!

or 换了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每次Paul都无比冷静地回答:“我不能站在你的立场上来决定我可不可以做某事”“这事的决定权在你自己”。

病人这时候总是很抓狂——既然如此,那我付钱来找你有什么用呢?!

Alex的父亲甚至把Alex的死归因于心理问诊,起诉了Paul。

但不可否认的是,Paul治好了有自毁倾向、“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问题的Laure,聪敏、尖刻、混乱的Sophie,这都经历了较长的时间且相当艰难的过程。

只有Paul才可能做到在这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在病人的逃避甚至恶意对抗下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是自我牺牲。

作为观众,看得很有快意。

In Treatment有趣的一个细节,片头是一汪流动、交错的水,Paul的心理诊所里也有一个这样的水流摆饰,在左右平衡之中不断流动、分离、交汇的水流。

水往往是人心理情感(情绪、感情)的一种象征,有些人的情感像欢快的小溪、有些是深沉的大海、有些是宽广的河流、有些是深不可测的古井、有些甚至是死水一潭。

中国的古典文化中尤其喜欢借水的阻隔与沟通这一相互矛盾的意义来表达人的阻隔和沟通。

比如大众熟悉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心理学的东西有时候很玄妙,按理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心理不甚健康之处,心理有较严重问题的也常在于自身心态的是否平衡上。

比如A是一件既有的事实,B是人的观念、思维、想法,C是人的负面情绪,当C出现的时候人会痛苦而固执地去追究原因A,还有与A有关的人和事,不知A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既定事实,人只有接受;人能改变的只有B。

不想去改变B或者无法做到改变B的话,人往往会陷入心理的严重失衡,导致C的不断加重——水只流向了一侧,怎么也流不回来。

追到第二季,我现在唯一的结论就是,无论对于哪种人格、哪种情感、哪种价值观类别的人,当尽量避免道德审判或者说用自身可能很陈腐很疏漏的东西去度量他人,这些完全没有意义,重要的打破一些沟通的阻隔(完全打破似乎不可能),使情感之水流动起来,情绪得到平衡。

 3 ) 我的想法

其实这样的电视剧太少见了,注定不受大众欢迎。

对心理的分析却很深刻。

爱一个人,需要一个人,是可以分离的。

爱可能是不道德的,即使你想要拥有,可是当她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可能吓跑了,你可能并不想要她。

可能relationship只是一种对抗loneliness 的一种方式,可是当它形成并发展为intermacy的时候,你又会忽略它,憎恨它,因为那种窒息感,smothering you to death,你又会想要逃。

people only listen towhat they want to hear ,believe in what they want to.when you realize you have been always lying to yourself ,your world collapsed .what is love?living without love but affection ,living without passion but routine work of listening to the patients' problem,he is lost when 47.the midlife crisis can be so distressful !

 4 ) Paul偏向于哪种治疗流派?

这个剧还是比较沉闷。

Paul在咨询中用了很多“不专业”的手法,至少从“以人为中心”疗法的角度来看,他避免不了有时直接地表露自己的看法,自我暴露以及其他指导性的问诊,而且,我也不喜欢他“像个佛一样地坐在那里”,以及不断追问的方式。

当然,那是因为我是在用Carl Rogers的观点来评价他的方法。

要注意到剧中Clients的特点是:1)注重独立性和效能感的美国人;他们大多数不愿意面对内心的真正问题,表现出强烈的阻抗;戒心重重,不断地挑战咨询师。

2)很多人来咨询,不是为了分析自己,而是为了“寻求咨询师的建议”;3)大多是中产阶级;4)这个咨询师自己也有很多问题,而且,同样地不愿意坦诚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5)在剧中两个咨询师称来访者为“病人”,这是有点奇怪的。

按理说,这几个人都不属于精神病学范围,甚至连典型的神经症倾向都没有,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人了,只是正常人都会遇到的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或者仅仅说,由于他们的事业或职业带来了一些特殊的困扰。

心理学界早就将这类来访者不称为病人了。

6)另外我的一个疑问是,没看出Paul主要偏向的是哪个流派。

说精神分析好像不完全是,他没特别注重无意识和童年经历;…… 有待达人分析。

和书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比如,移情问题看起来诱惑很大,尤其是在咨询师自己家庭感情出现危机的时候,真 的很有杀伤力,不仅仅是理性处理和转介那么简单;很同意Gina提到的几个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1)保密,即使在家中也最好避免谈论病人的案例;2)在移情处理中考虑转介时,Paul说“我能处理”,但是Gina提醒他:“你要想想怎么做对Laure(病人)最好”,以来访者利益为前提考虑处理方式,而不是咨询师要逞能以证明自己是全能的,很明显,在这个案例中,Paul有些力不从心了。

不知道真实的心理医生是否真的会个人私生活这么混乱。

特别是,他似乎难以避免地因为工作而忽视了家庭,孩子和妻子。

在面对来访者的时候,他能做到耐心,倾听和接受(还不能说完全做到了--无条件接受),但是在面对自己的妻子时,非常疏离,否认和拒绝从她的角度来想问题。

好像我们自己也是,在面对最亲密的人的时候,理解来得更加困难,反而是面对陌生人更宽容一些。

也许,我们自己身上也有很多“未完成事件”吧,所以才因为在最亲密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拒绝去接受和原谅,甚至故意漠视和回避。

这正是在Kate身上发生的。

而Paul的儿子和女儿,看来他跟他们也很难做到平等,互相理解的对话。

是否这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病,在面对自己亲人的时候,也难以放下分析的习惯和居高临下的姿态?

我相信这只是剧中发生在Paul身上的吧,不知道Carl Rogers的家庭和婚姻状况怎样呢?

也许咨询师的婚姻也和其他人的一样会有危及和问题,他的工作和家庭幸福之间存在多大的相关性?

在剧中,Paul是比较出名的最好的心理医生,但是透过该剧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普通人,一个有普通烦恼和局限的人,甚至,他比一般人多了一个身份,既要处理别人的情感世界,还要处理自己的,这两者之间其实很难兼顾,看看Gina,曾经也逃避了一个移情的来访者。

—— 我不知道,在真实生活中,那些心理咨询师们,是否也会面对这么混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呢?

这是一个新的职业类型,这群新出现事业家是否会面临自己独特的问题,前所未有的?

因为他们的确是心灵的捕手,同时又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同时,该剧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你看Paul都那么老了,出名了,从事心理咨询n多年了,仍然不是一个完美的,完整的人,甚至,离完整还很远。

他的生活中也仍然存在很多“未完成事件”,新仇旧恨交织在一起。

所以,要想通过自己从事心理咨询来完善自己的人格,恐怕也是一条难走的路,也许人一辈子到老死都难以达到那种没有问题没有缺点很完整的状态呢。

也许,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达到,比如,道,佛,禅等等。

因为心理咨询并没有超越人的境界。

也许只有在神那里才有最终的平静。

作为男性咨询师,面对移情的案例会比女性咨询师受到更多的诱惑和阻力吧。

因为男性更难抗拒性吸引力。

隐秘地希望国家,或者美国的某个秘密机构,会像挑选培养宇宙航天飞行员和FBI特工一样,在世界上挑选具有成为咨询师潜力的孩子和青年们,然后经过严格系统的集训,是他们成为合格的有力量又接近人格完善的心理咨询师。

这才符合这个职业的严酷的要求。

当然,在选拔中,天赋比知识更重要。

什么样的性格,什么样的资质适合于从事这个行业,是需要筛选的。

而不仅仅是现在的研究生考试,背一堆理论和前人的观点。

一定有些人生来就适合某个职业的。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可以自由选择的话,也许并不会选择这样一条艰辛又充满风险和挑战的道路,反而是普通人的普通工作来得轻松,也似乎更容易体验到幸福。

毕竟,分析自己,分析他人,探寻那些人性深处的隐秘愿望和缺陷,是令人不快的,而且,自己要同时扮演当事人和分析者的角色,这带来了混乱。

完全诚实地对待自己?会带来什么后果?因为普通人都免不了是脆弱的,所以那些伪装和无视也许正是不可缺少的保护,你要撕开它,当心了,后果可能是危险而难以承受的。

 5 ) 《扪心问诊》Laura系列分集赏析地址大全

Laura系列第1集:S01E01赏析Laura系列第2集:S01E06赏析(一)——移情的处理Laura系列第2集:S01E06赏析(二)——扭转移情?

 6 ) 亲爱的弗洛伊德医生

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里讲过一个老笑话。

一个家伙去见他的心理医生说:“我弟弟疯了,他以为自己是鸡。

”医生问他:“为什么不带他本人来?

”那人说:“但我需要鸡蛋啊。

”这是他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它是最不合理、疯狂、怪异的。

但我们一直经历这些,因为我们大都需要蛋。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城市生活高压而寂寞,为了接受荒谬的生存前提,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失常。

越是敏感的人,痛苦越多。

但真正要到看心理医生的地步,在中国人仍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不妨看看《问诊》。

有人把《问诊》比喻成电视剧里的花椰菜,有营养,但不好吃。

其实,碰对了厨师和食客,花椰菜也可以非常美味。

这本是一部以色列的电视剧,以色列人拍这部剧的成本,还不够买一双《欲望城市》里的鞋子,其受欢迎程度却几乎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后来被HBO引进,从希伯来语到英语,台词几乎是逐字逐句的翻译。

导演是加西亚•罗德里格(Rodrigo Garcia),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

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盛名,他没有选择写小说,而是当了电视剧导演,拍过著名的《六尺之下》、《黑道家族》,都是很边缘,但极有创意的故事。

《纽约时报》有一篇关于他的特写,说他在捕捉女性脆弱的心理方面有天赋的才华,这在《问诊》中表现的很明显。

与《迷失》、《英雄》相比,《问诊》的剧情和角色都出奇的简单。

剧中主角是心理医生保罗和他的四个病人,每周轮流四次问诊,每次30分钟,最后一天他去见自己的心理医生。

每一集都像一幕独幕剧,只有两三个演员,摄影机几乎从未离开过心理医生的办公室: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走动的声音。

30分钟的剧情完全靠对话支撑,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枯燥,全在语言和演员的功力。

所以罗德里格说,“这部剧只关于表演与写作。

”周一是劳拉,30岁,性感美丽的女人,有自毁倾向,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学术语叫“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周二是埃里克斯,一个轰炸机飞行员,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巴格达误炸了一个学校,死了16个孩子,却感觉不到负罪感;周三是苏菲,一个16岁的体操女选手,聪敏、尖刻、混乱、不乏少女的天真,有自杀倾向,她的生活基本上被周围的成年人给毁了;周四是艾米和杰克,一对问题夫妻,为怀孕还是堕胎争执不休,对彼此的怨怼简直如滔滔江水,让人透不过气来;周五,不堪重负的保罗去看自己的心理医生吉娜——他青年时代的导师,一个温暖、敏感的倾听者和保护者,但因旧仇新伤,他们之间的辩论反而是最激烈的,有时让人身心俱疲。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心理医生经常被塑造成一群可笑无用的人,主角往往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看,即使《黑道家族》中坚强的Melfi医生,多少也是有些滑稽的。

很少有电视剧一本正经的描述一个心理医生的故事,尤其是详细的问诊过程。

因为可以想象其中的枯燥:长长的沉默,犹豫的供认,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直面一个人目光聚焦时的尴尬和隐秘的喜悦。

身在其中者也许如临大敌,但外人看来,这个过程是十分沉闷的。

然而,在《问诊》里,保罗在与病人的对话中,察言观色、抽丝剥茧的过程,简直像阿加莎的侦探故事。

这四个病人都聪明,谨慎,戒心重重,他们的话语被层层的暗示、隐喻、敌意和逃避所遮盖——弗洛伊德曾把心理分析比作考古学,在层层的废墟下发掘意义。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用词,也许是某个伤口的入口。

一个眼神的回避,往往是心理防线的突破点。

沉默是迂回的攻击。

刻薄是恐惧的变体。

傲慢是悲伤的掩饰。

而心理医生对人性的洞察力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他们的话语中分离现实与虚幻,谎言与秘密,割开伤口时不是不残酷的。

飞行员傲慢自大,神憎鬼厌,你甚至希望有人一拳把他轰出去,但他的负罪感被压制在童年阴影和自我保护的层层盔甲之下。

他怀念飞行,因为天空是一个简单安静的地方。

那个叫苏菲的女孩,看似没心没肺,桀骜愤怒,几个回合下来,渐渐暴露出脆弱,让人心碎的一面。

她也有她的避难所——平衡木是唯一让她感到安全的地方。

他们都绝望的想要抹去过去的人生。

他们都刻意的遗忘那些真正伤害他们的伤口。

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一场智力的格斗,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每一句话都话中有话,编剧隐藏信息的聪明程度不亚于揭示真相。

他们知道何时改变话题,何时继续,何时跳开,何时回转。

不过,也有令人无法信服的地方,病人都太善于表达自己了,滔滔不绝,尤其是劳拉,她对于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失调,语言的准确性和直觉的敏锐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心理医生本人。

观看保罗与吉娜之间的斗法则是另外一种乐趣。

两位心理医生棋逢对手,心理学理论满天飞,却是同样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

也许是医者不自医,他们俩看上去比谁都寂寞。

尤其是保罗,他整个人坐在那里,就有一种悲哀的味道,像一件揉皱了的旧毛衣。

他是这样一种男人,到了一定的阶段,生活中一切他习以为常、以为牢不可破的东西,都开始分崩离析。

他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荣,他能看穿每一个人,唯独看不穿自己,或者不愿意看穿。

他将自己代入病人的角色,感受他们的空虚和恐惧,“如果我不爱他们,就无法治疗他们”。

这原本不是心理医生该说的话,因为一旦他的分析沾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脆弱、冲动、会犯错,有时甚至说话不经大脑。

罗德里格说的好,“就像我妈常说的,你靠一个人近了,总会看到他的脏内裤。

”但这也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他毕竟不是神。

保罗的扮演者是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他那陡峭的眉毛,悲伤的爱尔兰人的眼睛据说让很多观众痴狂。

他们一次次的倒回去重看,观摩他看似迟缓的身体语言,说他舔着唇沉思的样子性感无比;他们称他“亲爱的弗洛伊德医生”,欣赏他仿佛隔着云端看世间的姿态;甚至有人走火入魔,在街头拦住他,求他不要跟着劳拉走,或者要求免费的心理咨询。

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新“梦幻先生”,全美国女人的“移情投射对象”,再次让美国人分不清现实与虚幻。

HBO一度决定停播《问诊》,在粉丝的强烈抗议之下,才决定投拍第二季。

第一季结束了,不知道剧中人是否从此积极地收拾生活,从头再来。

不过,心理学界已经接受了这部片子,并且展开了专业的讨论,比如投射、移情和反移情。

为了招徕观众, HBO甚至打出口号说,《问诊》是“免费的心理治疗”。

中国人很少去看心理医生,有时候与朋友喝杯茶,聊聊天,抱怨一下上天为什么捉弄人类,日子似乎就变得容易一点。

我们都是彼此的心理医生。

《问诊》的作用也差不多,虽然剧中人的遭遇与我们相差甚远,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框架——儿时的创伤和内心的性冲动是很多精神问题的根源——也未必令中国人信服,但在医生和病人的交锋中,我们偶尔会认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危机:拒绝、恐惧、欲望,错置的爱或恨,对认同和归属的渴望。

就像保罗的妻子所说的,“谁不想被人渴望?

哪怕只是属于某种东西的一部分,无需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也无需是什么美好的。

” 不过,医治灵魂不比医治肉体。

就像剧中一个病人所说的,“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在看清了自己的真相之后,也许永远都不回去了。

 7 ) 看完alex故事线的感想

刚打开in treatment时,一口气看了6集,然后决定跳着先看alex的完整故事。

Alex一个第一次见面会觉得有力量有攻击性的飞行员,精英人物。

如果不是发生误杀事件,或许他的一生能像父亲期待的那样,强大无忧无感地走下去,尽管潜意识中压抑着痛苦。

也或许终究会因为其他不特定的事情爆发。

有一句话说:童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童年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Alex死后,父亲来到咨询室,一开始他控诉咨询师,为什么要把人们心底不需要面对的东西挖出来审视。

说实话,我也想过:“有必要吗?

look inside?

已经遗忘的那些问题。

父亲心中的问题感觉比Alex更甚,不是很好地活到了70岁吗”。

可是再一想,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就是这些因结的果么。

Alex是敏感的,也有向内看的倾向,所以他踏入了咨询师的门。

而父亲,应该几乎很少向内看,作为黑人,他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以及亲手杀死自己爸爸的创伤,不能面对,只能掩埋,告诉自己:我不内疚,内疚是白人应该做的,我们承担不起。

他最后哭着说:“让alex更强大,不是他的需要是我的需要,我把他逼太紧了”的时候,跟着留下了眼泪,为Alex,为他父亲,为这无情的轮回,或许也为自己。

现在大众心理学慢慢普及,人们也更多地讨论起原生家庭,网路上很多人谈起原生家庭也会直言怨恨。

可我在想,怨恨过后呢?

在不能改变大环境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让自己稍微幸福一些呢?

只有怨恨肯定是不行的。

 8 ) 问道于盲

看这个剧真的很耗神,需要有很好的耐心,我尚只是看完了第一季,决定缓一缓再看后两季。

我真是没有想到,仅仅就这20分钟的剧情,竟能让人觉得:那么纷繁复杂,那么跌宕起伏,那么激荡动情,那么瞠目结舌。

甚而至于,偶尔还会让我有一种,惊心动魄之感。

所谓表演的过程,不过就是演员在对话而已。

或者更准确地说,就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之间的聊天。

而仅仅因为,他们聊的是如此认真、如此专注、如此投入,结果,竟然打造出了,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部作品。

基本上呢,每一集,就只得一间屋子,只有三两个演员,完全靠对话和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推进剧情,毫无乏味困顿之感……写台词的编剧实在是太牛了,导演掌控的故事节奏亦无可挑剔。

不过,我要提醒一句,看这部剧,有可能会存在一个隐患:那就是,剧外的观众,心情多半不会很好。

(其实,剧里的演员估计心情也不会很好……但由此,很值得我在这里再赞一句,真是无痕演技啊,里面的每一个演员,都直似角色真人。

)本剧讲的是一个50岁的心理治疗师保罗,在自家的咨询诊室里对四个病人的问诊过程,以及保罗自己的心理督导过程。

从周一到周四,是保罗在问诊四个病人。

周五,则是督导师吉娜问诊保罗。

每五集一个回环,共展示了8周的问诊,就是40集。

最后3集是大结局,4个病人,保罗勉强算是治好了2个(有1个是歪打正着),死了1个,掰了1对(对了,周四是1对夫妻病人,合起来算1个吧)。

而保罗自己的督导师,最后竟然让他放飞自我,试一试违反咨询伦理,然后保罗果然去试了,当场焦虑发作,倒把病人给治好了……呃,勉强也算他疗法有效。

每一集就是一次谈话问诊过程,几乎有如心理咨询疗法的视频教科书。

毫无疑问,这个剧背后的创作团队是心理学的专业人士。

不过,更准确地说,为了保持戏剧的张力,每一集应该是浓缩了问诊过程中的精华部分。

按照我所了解的常识,一般的正常咨询问诊,时间应该是在45-50分钟,但这个剧里,只展示出来20分钟。

保罗是领有执照的心理治疗师,正儿八经的注册医生。

所以,他的来访者被他称为“病人”,这没什么问题。

同时,很明显,剧中的保罗和吉娜两位心理治疗师所使用的,都是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问诊技术。

我对弗洛伊德很感兴趣,看过一些精神分析方面的专业书籍。

以我个人观点来看,精神分析流派特别挑病人,如果病人不对路,那出什么夭蛾子都有可能,整个治疗过程的风险,其实蛮大的。

这部剧中的4个病人,其中有1个,差不多就算是被治死了……我承认,这话对保罗不太公平。

并不是他的医术不好,也不是他没用心,但结果就是病人死了。

我个人觉得,问题在于病人不对路,若是换个人本主义流派的女性咨询师,或者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治,有可能,这个病人就不会去死。

当然,我不是专家,我只是个旁观的,我的点评只是个人感慨,并不做数。

若有专业人士认为我说的不对,尚请海涵。

医生治死了病人,似乎在医疗界,这情况也不算罕见。

谁都不是神仙,谁也不能保证药到病除。

就算是神医,亦不能包治百病,若实在是碰巧了,这个人的病偏不是这个医生能治的,那就只好说一句,天意吧。

谈话问诊,看上去就是聊天而已啊,为什么要挑病人呢?

因为,和这个人聊天,与和那个人聊天,感觉是不一样的。

谁和谁,怎么进行聊天,以及聊天的过程和结果,绝对是天差地别。

聊天有个必要前提:在场的必须是两个人或以上……因为谁都没有办法,一个人聊天。

自言自语、埋头写作、冥想神游、对着空气说话……这些都可以有,但是,这些都不叫聊天。

聊天,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和另一个人进行交流。

交流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

良性的交流,是一件需要运用技术的事情。

简而言之,交流是一种能力,得学习,还得练习。

特别是心理咨询式的聊天,医生和病人双方的交流能力,明显不对等,且显然,要求医生的交流能力必须要高于病人。

那如何来判断谁的交流能力更高呢?

这就回到了,医生和病人是否对路的那个环节上,没有一定之规。

如果对路,医生的能力必然高于病人;如果不对路,能力无用武之地,就谈不上谁高谁低,因为交流不可能走向良性。

良性的交流建立在人与人深厚关系的基础之上,没有坚实的地基,再会盖房子的工人,也难保不会塌房。

医生与病人对路与否,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够先行夯实交流的地基。

医生和病人不对路,就意味着,医生和病人之间,并没能真正建立起来安全有效的私人关系。

这第一季的43集看完,我深深觉得,心理治疗师保罗,是在凭借着他与病人之间安全有效的私人关系,来治疗他的病人。

他的督导师吉娜,更是和他已经触到了双重关系的禁忌线,很难分辨这两人到底是私交好友还是医生病人。

私人关系建立的好,病人就可以被成功治愈,比如16岁的女孩儿Sophie:她渴求一个真心懂得她需要什么的父亲,而保罗完美提供了这种关系体验,她就获得了新生。

但私人关系没有建立好,病人反而可能会急剧恶化,比如优秀的战斗飞行员Alex,他的内心冲突来源于对父亲的不认同,他需要的是母亲般的包容拯救乃至情感牵绊,保罗根本做不到,甚至,出于他“取悦病人的治疗方式”(吉娜之前对保罗的批评),他默许了Alex在没有疗愈的情况下退出治疗,结果没过几天,Alex就粉身碎骨。

还有那1对本来想要保住婚姻家庭的夫妻,Jack和Amy在大结局时,却决定离婚。

虽然,这并不是说保罗的治疗有问题,但精神分析疗法似乎对病人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保罗把这一对夫妻分析得很透彻,让他俩充分意识到了问题症结所在,然后他俩一致得出了结论,两人不可能在一起相守,离婚才是正确的选择。

呃,我并不是在表示,这两人非得不离婚才算疗愈……我只是,怎么说呢……有一些困惑吧。

比如病人摔断了腿,前来看病,最终治疗的结果却是截肢……呃,这到底算是治好了,还是没治好?

无论如何,先把性命保住,才是最要紧的治疗效果,对不对?

我忽然有个想法:柏拉图曾说,“人”本来是完整的一个,后来,被劈成了两半,所以终其人的一生,都在寻找另外的一半。

柏拉图的这个理论,后世一般都用在解释男女关系上,但也许,应该用在心理和生理的关系上。

原本完整的那一个“人”,或者应该是:“心理的我”和“生理的我”,整合达到的圆满一体。

问题在于,生存在这个婆娑世界上的“人”,似乎都只发现了自己的一半,也即,那个有皮相有肉身的,“生理的我”。

如果一个人,永远也不认识另一个与“生理的我”同时诞生的“心理的我”,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人”,没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每个人在这一生寻找的,其实都是自己,缺失了或者扭曲了或者分裂了“心理的我”,大概就好比“生理的我”得了病一样。

而最主要的病情症状,似乎表现在视力方面……我猜想,如果给“心理的我”做个视力测试,估计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的测试结果,都会等同于盲人。

陷在心路的迷宫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算是盲人。

纵观人类历史,在心路的迷宫里,几乎没有人是例外,都可被称之为心盲患者。

(嗯,我又一想,大概唯一的例外是佛祖?

)特别是看了《扪心问诊》后,我更觉得,就连心理治疗师保罗自己,都一样陷在心路迷宫里,什么也看不见。

病人前来问诊,期待着医师能给出一张走出迷宫的地图,这简直就是在,问道于盲。

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呢?

我想,作用就在于交流吧。

盲人的眼睛看不见,但值得庆幸的是,盲人可以通过谈话来交流。

每一个“心理的我”,都是盲人,但不同的盲人,在心路迷宫里走过的路线和撞过的南墙,并不一定都一样,行走的方向也不一定一样。

这就表示,盲人对迷宫摸索的信息和理解角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这个盲人遇到了你这个盲人,我们交流着彼此对迷宫的思索,拼凑着过往经验中细节的碎片,若是运气足够好,若是你我两个盲人之间的交流恰好能够对彼此有所启发,那是不是就有机会,都能离迷宫的出口更近一些?

若是运气好到爆棚,说不定,就能一起走出迷宫?

心理咨询一定要去找专业人士吗?

可能是要的。

因为,心理咨询专业人士就算一样是个盲人,也是那种受过针对性训练的盲人……我前面说过,交流这种能力需要学习和练习,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学习和练习肯定多于普通人,那么至少,可以合理地期待,这样的专业人士在交流能力上会技高一筹。

问道于盲,自然理应期待对面那个盲人的能力要高于自己。

但期待能否被满足,还是要问过之后,才有可能知道。

每个人的交流能力高低不一,大多数普通人恐怕并不知道如何去有效交流,若是非专业人士,我这个盲人遇到了你这个盲人,然后鸡同鸭讲,谁也不知道该如何听取对方的信息,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信息,还怎么走出迷宫呢……搞不好,两个盲人都以为,你堵了我的路,我堵了你的路,当场打起来都有可能。

但当然,专业人士也不一定就是那个对的人。

归根结底,能不能找到那个对的人聊天,多多少少,仍要看些缘份。

从专业人士里面去寻找,大抵,概率总会高些吧?

总之,我觉得,对于心理咨询这件事,不要迷信,亦不要排斥。

还是得客观地看待,求医看病罢了。

每个人都晓得,“生理的我”得了病,就该去医院,至于医生能不能治好病,那倒不必强求。

可是,要到什么时候,每个人也才都会接受,“心理的我”得了病,也该去找个对症的专业人士治一治呢?

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对吧?

感冒了就该去看医生,没有人会一辈子不感冒,也没有一个人,会一辈子不需要找人聊天。

祝愿每个“心理盲人”,都能有机会,找到那个对的人聊聊……还有啊,如果对于你来说,坐在你对面与你聊天的那个人,真正是对的,那么,一个不嫌少,两个亦不嫌多,有机会不妨多试几次,呵呵。

 9 ) 原来TVB不是天花板

回想一下,心理医生这个职业,本来应该是很火的电视主题但实际是,它不好拍,不如急诊室那种天然的节奏强。

本片的牛逼还在于,没过几集,那么牛逼的医生自己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了。

好奇现实中,经常要看心理医生的心理医生是多大的比例。

他们还不能互相看--剧虽好,但可看性实在很难坚持。

那些俗套的英雄刀枪就像心理按摩,但如果一直在这冗长的对话中直达内心,实在是接诊完这三季的病人,我也需要一个心理医生了,问题是那150刀的诊费从哪里来感觉我的那些病人,有些也挺穷的

 10 ) 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心里

写于2015年5月24日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剧。

它有剧情,但是这些剧情几乎都是通过语言所表现的。

一集25分钟左右,而你看到的几乎是23分钟的对话。

是的,每一集都是心理医生与他病人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治疗过程。

有人在评论的时候留言说他只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坚持看完每一集的。

仅仅是对话而已,能有多大的吸引力?

一间不大的屋子,一个可以坐3个人左右的长沙发,一把治疗师坐的椅子,一张办公桌,几排书架和一些小摆设。

可是真的很有吸引力。

虽然,那些问题可能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

那些困境你也不曾遭遇。

他们的性格在你看来也会稍显夸张。

可是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物种,你总是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存在。

最大的收获是,在他们的治疗过程里发现。

原来有很多想法,我们并不自知。

我们以为我们表达的是A,想要的是B,得到的是C,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的。

有时候,我会为看到的情形着急。

因为,我们不懂为什么他们身上会有那么深重的执念。

这种执念,并不是那种我爱你,为什么你就不能爱我的执念。

而是,我们如此坚持自己的念头,哪怕它是错的,它并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

那些强迫,焦虑,伤心种种不好的感觉,并不是他人造成的,而我们自己可以控制。

悲伤的是,一些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幸福,爱慕也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场幻觉。

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重要过你自己。

你都不在了,这整个世界就都是不存在的。

以前,我特别执着于快乐和幸福。

常常会问,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不幸福呢?

现在我知道,所有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毕竟,一个会哭会笑有各种情绪的人看起来才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吗?

《扪心问诊第一季》短评

片子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敏感如我听着这些病人的经历也觉的很偏执很受不了。

9分钟前
  • Linz♧
  • 还行

座谈会,枯燥乏味,坚持了五集很不错了。

12分钟前
  • 猫龟🐌
  • 较差

编剧很厉害。于是我也想看他写的黑道家族了。~爱丽丝小姐自然是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那位感情迟钝、高度自信的飞行员也很可爱。心理医生很多时候都让我想起Al Pacino的样子。气场也有的。

14分钟前
  • W.elly
  • 推荐

无趣

16分钟前
  • 房等等
  • 很差

看完可能会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每个人性格的形成做事的方式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19分钟前
  • 风沙等
  • 力荐

"watching this is like a therapeutic experience to me"

22分钟前
  • Nymmmmmmmmeria
  • 力荐

很好看

25分钟前
  • 小蔚
  • 力荐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29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喜欢心理医生还要找心理医生解决????????

31分钟前
  • reneryu
  • 还行

慢慢学习

35分钟前
  • 五月冷茶
  • 推荐

我就喜欢观察表情

38分钟前
  • 车道嘉
  • 力荐

非常接近真实的咨询,但如果代入真实的咨询,还是会很生气。我不喜欢咨询师破坏设置,过分卷入,产生咨询之外的情感,做来访一直让他做、实际上却希望他可以改辙换道的事情。更不喜欢他在自己的生活中躲在理论后面,用分析避免对话,很窒息。即使这样,七八节咨询下来,还是有很多拍案叫绝的时候,真诚的对话,喜欢上每一个来访的时刻,和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39分钟前
  • 林黎🍀
  • 力荐

心理咨询老师竭力推荐的!

40分钟前
  • annie
  • 力荐

即便是拥有敏锐洞察力,性格温和的心理医生,也还是在中年危机面前措手不及,这大概是这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很真实。观察心理活动本身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只是对自己多一点果断,对别人多一点包容而已。Be kind & No judgement.

44分钟前
  • 豆友39125731
  • 力荐

咬着牙看了一半,闷得不行。弃了。这种浪费我时间又不收钱听别人家破事家长里短有什么意思...not motivated at all

45分钟前
  • Dhamma Geek
  • 还行

emmm,第一集点开怎么就有爱情剧的感觉?是我学术性太强?但我觉得paul还是挺专业的。第二集完全get到paul的魅力,他和alex的battle精彩。第四集真的是我最害怕的类型,看别人吵架,如何调节沟通。也许先听,再尝试缓和是个好办法,不用害怕吵架。10:咨询师也不是神,也会有不敢面对的事,失败的时候.22:alex真的是比较棘手的来访者。29:前期还觉得冲突太少太矛盾,后来发现戏剧冲突太多了,已经到了我觉得不合理的地步。gina和paul是真的相爱相杀的感觉 36:预想过alex也许会死,没想到真的死了,这么可爱的角色去世。还是太让人难过了。参加葬礼,曾经话题里的人对上号。37:不相信心理咨询这一套的人的一些想法。

49分钟前
  • Z
  • 推荐

不错

54分钟前
  • Effi
  • 力荐

超级无聊

59分钟前
  • Nympheta
  • 较差

240828自stutz而重温 15-01-17现在B站有第三季。新浪微盘可搜到第一季。 01亲密关系冲突02*丧母父娶后的冲击、死亡倾向与无需负责任的生活状态03无法为自己辩解的痛苦—樾,希望得到“自己理性、正常”的证明04因恐惧成为母亲而撒谎05我也怕50岁时想逃离一切06潜水夫病07与之后,见日记。

1小时前
  • NARUMI
  • 力荐

我发现了一堆我其实看过但是还留在想看里的片子。我得承认,我的注意力都在第一集我喜欢的女人身上。。

1小时前
  • 程慕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