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妈妈说的一句话: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每个人都有不爽的事情。
有些事情菩萨和耶稣都顾不上。
只好靠自己!
外加撞大运!
讲起菩萨和耶稣,想起一个笑话!
菩萨和耶稣的区别是什么?
陈芯宜这部作品显得杂乱且立意过猛。
表达的情绪过于混乱,整体基调压抑而暗沉。
有才华,但流于表面,而在重要的电影叙述上的才能又显得相当缺乏。
很意外,电影的口号竟然是“今年(2007)最好看的亚洲电影”以及“抚慰每一个受伤的灵魂”。
这样自大不知是从何而来。
事实上,这些期望完全都落空了,这不是什么好看的电影,无趣而且消极,若是想要以消极来呼唤共鸣,在拍摄手法上又引人耻笑。
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逐步展示着一群变态的人生失败者。
这些人,无一例外的缺乏人生目标,形同一个个行尸走肉,在突兀的背景声中,幻化成导演手中沉沦的人偶。
城市是一种假象,提供丰足生活的幻景,于是抑郁成为一种常态。
自我强迫是城市人生活的唯一方式。
电影创作者所想表达的“流浪”,不如说等同于“被遗弃”。
每个人都在流浪的边缘,也在被遗弃的边缘。
这样简单的题材,竟然拍成这样,莫非这也叫做电影?
电影看得人心情压抑,尽管结局美好,但是画面及配乐以及表演的氛围都是淡淡的、为难的、抑郁的。
尤为专心注意到的,是苏慧伦出演妻子的夫妇。
在一场突发车祸后,两人方才意识到生命脆弱而身边人需要珍惜,这个情节于情于理都是很恰当的,人嘛,都是麻痹的、自私的、所求甚多的,所以在生活中渐渐迷失自己、忘却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而得到的又是什么,在得失之间耿耿于怀,狠狠地问——你到底要我怎么样!
你怎么可以对我这样!
你都快要把我逼疯了!
难免应了歌词里的一句——这个世界谁无病。
无病呻吟的并不是一颗需索不足的心或者爱与不爱,而是像静修所里的老师所说——每一个生病的身体背后,都有一个被困住的灵魂。
这个世界这么匆忙,还有谁愿意停下来俭省自己的灵魂呢。
直到——突然发生的车祸。
两夫妻在开车的时候吵架,因此减慢车速,后车超车后与货车相撞后两人当场身亡。
于是两人在借宿的地方开始重新评价他们之间的关系和生活。
多么让人生恨的桥段!
这个世界已经漠然到了不到生死攸关无人关心自己和他人内心的地步!
多么让人生恨!
人们为自己的洋洋自得找了多少的理由啊,忙碌生病吃饭应酬功名利禄……至于那个什么灵魂,困住也罢逃跑也罢,灵魂又能值几个钱——如果不是是一场车祸或者其他的什么飞来横祸后侥幸活下来并且还能喃喃地对自己的亲人爱人说——我们回家好好过吧——这样的话,我们就这么碌碌地活着难道就永远也学不会珍惜了么?
难怪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现在总算懂得了。
爱情也是这样吧,冲击之后侥幸没有消散掉的那一款,必有后福!
生活其实很简单,似乎又很复杂。
片子很平淡,但却不枯燥,虽然不是很懂,却依然隐隐的能感受到什么。
还是那句话,生活很简单,是我们自己弄复杂了。
导演的话: 这世界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
人们定义出水蜜桃的价值、手的价值、狗的价值、人的价值,甚至,连神也有了不同的价值。
但是,当人的价值被自己否定时,人,便成了“被遗弃的人”,就像在台湾随处可见的流浪狗与流浪神明一样,在世界的缝隙中生存。
而这样的人事物,也总是会引起我的兴趣。
就如同片中的这群人,像幽灵一样地活着,为了晋升更高的等级,他们努力往上爬迎接命运,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找不到依靠。
更多的物质、更多的心灵养生会馆、更多的神像、更多的宗教似乎并没有让这群人找到心灵的出口,于是,当一场车祸打乱了他们的脚步,原本束缚在他们身上的线被扯了开来,有人因而得到救赎,却也有人因而偏离了轨道,找不到出路。
在影片中,我也尝试展现台湾独特的拼贴文化,那是一种瑰丽而张狂的视觉意象,各种外来与内在文化相互激荡,却意外产生出如此荒谬不搭调的奇异组合。
就像货柜车里的大型神明竟穿上了霓虹灯管、一台豪华跑步机被放置在青山绿水中、原住民必勇被误认为逃跑的外籍劳工,以至于到了最后,似乎所有事物的位阶也全部都被打乱了,百万古董神像与残缺的落难神明并列、百万名犬与流浪狗相偕同行……好像唯有如此,才能透露出自由解放的一丝希望,也表达出台湾人心灵上的无依感。
配乐很有特色,说不上的风格。
画面精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世界似乎什么东西都可以待价而沽。
人们定义出水蜜桃的价值、手的价值、狗的价值、人的价值,最后甚至,连神也有了不同的价值。
但是,当人的价值被自己否定时,人,便成了“被遗弃的人”,心灵处于一种流浪的状态。
但更多的物质、更多的心灵养生会馆、更多的神像,似乎并没有让我们找到心灵的出口,就像片中角色,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地位、种族、信仰,当自己的心灵无法真正转念时,一切的方法似乎也都不再有意义。
于是,当一场车祸打乱了他们的脚步,原本束缚在他们身上的线意外被扯了开来,有人因而得到救赎,却也有人因而偏离了轨道,找不到出路。
这部片没有尝试要给答案,只是希望原本束缚在我们身上的线,可以藉由故事找到自由解放的一丝希望。
在影片中,我也尝试展现台湾独特的拼贴文化,那是一种瑰丽而张狂的视觉意象,各种外来与内在文化相互激荡,却意外产生出如此荒谬不搭调的奇异组合。
就像货柜车里的大型神明竟穿上了霓虹灯管、一台豪华跑步机被放置在青山绿水中,百万古董神像与残缺的落难神明并列。
这些奇异荒谬的巧合,冲撞出台湾特有生命力。
……导演 陈芯宜_________________大量出现的佛像。
大的,小的。
全新的,被遗弃的。
非红即绿的霓虹灯。
和金色贵气的佛像。
手部模特苏慧伦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症。
抱着孩子总怀疑他是不是死了。
面部总是带着很重很重的戾气。
毁掉自己的手。
否认自己的价值。
夫妻俩感情出现的裂痕。
或许症结就在于长期的性压抑。
丈夫在自己的车子内手淫完回到家。
妻子和教友会在瞬间激情迸发。
只是当真正只有他们两人。
却只有冷淡。
在教会的屋子里。
通过性得到和解。
散打搏击好手Savi为生活坐着各自的努力。
赚钱成为共同的目的之一。
一起去骗SM的钱。
两个人在宾馆楼道里肆意大笑奔跑的画面。
青春显得无比张扬。
酗酒的父亲是敦厚的原住民。
借助宗教拜托酒瘾。
最终还是因为现实生活的挫折,再次沉溺于酗酒。
装着义肢的牛角和四处流浪着的小孩,最终走到了一起。
都是喜欢收集与佛有关的东西的人。
小孩在一尊佛像前吞食一个包子的剧照是很有感觉的一张。
那些看似一直在流浪的人,很多时候比看似有安稳的人,更有归宿感。
http://ath.blogbus.com 视觉 影音 文字部落格
电影里面一共描绘了四组人:中产夫妻,原住民家庭,赶庙会中年人,以及那个搭乘客运的小孩。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配角,可能还可以细分。
想象里这部电影描绘的这许多组人当中,真正会看这部电影的,大概只有第一类吧。
当然作者可能会说这其实是一组开放性文本。
但给我的印象仍然是针对第一类人的。
相比之下似乎也就第一类的麻烦最简单也最复杂,因为经济基础建立起来之后面临的问题很可能是直接且实质性的。
因为从电影觉出了这样的针对性,便觉得这部电影已经落了下乘。
或者换个角度讲,这部电影似乎是将现实中的某类人的各种特性分裂了开来,一组人担当一二,承担着影片的发展。
但作者把这些个片段描绘的很支离很玄虚,所以还是很文艺的,不比他自己所写的那个影评那样说教。
我不知这是看到了影评的体会还是电影本身的体会。
但对那个有针对性的受众,则是一直都体会到了的。
ps:丢佛像后发怒那段很搞笑
这部影片异常吸引我的地方是:苏慧伦还很年轻。。。。。。。。。。。。。。。。。。。。。。。。。。。。
听雷光夏的节目知道的这部电影,请来它的音乐制作人上节目,也是原住民。
当时听着内容介绍就很感动。
看完之后只觉得台湾导演的功力越来越厉害了内,淡淡的叙事风格,但是情节一直都在扣人心弦,似乎一切冥冥之中都有注定,又完全不感觉牵强。
很庆幸在台湾还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啊,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
流浪其实是一种坚守,不管是否信奉或者信奉什么神明,不管对人还是其它任何生灵,我都会在心中保持一种虔敬。
我们习惯了做什么都问价钱,因为知道什么都是可以用钱买来的,甚至是感情。
一个男人的追求砸钱和不砸钱真的差很多。
可是我们快乐吗?
有好工作,有大房子,我们快乐吗?
所以我们需要信仰,我们需要间歇性的漫无目的,我们需要把一个人的分量放到另一个人身上,再把另一个人的分量拿过来,我们交换身体和灵魂,只为了求一个安稳,我们习惯对别人负责,却学不会对自己负责任。
我们否定自己的价值,于是被自己遗弃,只能到处找寻另一个人愿意收留这个被遗弃的自己,在缝隙中生存。
我们寻找一切回归自然的方法,寻找信仰,买奇怪的坚定来赐予力量,买宠物来唤醒给与爱的能力,可是我们还是迷惘。
也许有一天可以醒悟,让世界重归原有的秩序,电影的结尾是一种希望可是我们该不该相信这种希望,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我有多羡慕阿仙,他自由自在,他可以为每次的第一名而感到骄傲,然后躲在后备箱里去旅行,只为了玩乐,这真是美好。
也许那天背起行囊,去寻找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和依靠
因为结尾加上两星
神明在每个人心里。
凄异的调调,不过还蛮喜欢有人把神灵丢在废弃建筑那段的
这是我视线以外的东西。
被忽略的一部作品。流浪,孤独与绝望。价值衡量标准下,神,狗,人都被丢弃,台湾成为了一座流浪之岛。
菩薩低眉渡世人,青少年哪咤生來就死。高先生也開始做減法。
台湾版的《Crash》。
所有的一切都是对你信仰的考验~
找到自己。
对照很有意思
生活终究是有希望的,对吗?
一起流浪的神,狗,还有人.....
所谓“今年最好看的亚洲电影”无疑是它永远摆脱不了的笑柄。
我觉得很好看啊。是笑柄吗?三条线索之间彼此缠绕,看似孤立的个体都逃离不开大环境。影片中不断强调宗教的在场,但也通过这种在场而凸显宗教的不在场。英文片面已经解释了影片的故事,那么这么好的故事不是该得到更多褒奖吗?尤其值得点名夸奖的是音乐,我真是要吹爆!
7.7;回光返照式结局
又一部台湾社会影片,描写一群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全片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焦虑。下了很久了,看完停车,才想起来看。张震的哥哥张翰扮演阿雄,好像没有张震帅哦……
隔了快一年才看完这部漫长的电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信仰.有时所有人的人生都交织在一起,没发现,没在意,有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却让人回味无穷.冲着高捷看这部剧的,演的很棒.初看到苏慧伦以为是桂纶镁,为什么台湾演员总是有一票一样长相的呢,
每个个体都是孤独的存在。
作为和陈玉勋,易智言,张作骥一代的创作者,这批导演其实是被淹没了的一代,成熟的多线叙事和艺术表达无论如何都不应该让这部作品成为被埋没的遗珠。映后和导演请教,再度加深了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厉害极了!
3.5,2008/04/10@台南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