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的洗手间》是乌拉圭电影,天知道当初在列国志看到乌拉圭时,有多惊艳这个蜗居于南美一小块土地的国家。
河流宽阔,地势平坦,殖民统治的欧化人文景观,丰富自然资源带来的资本累积,和平的发展环境,悠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还有南温带上柔和明媚的阳光。
因此如果有电影可以将书本上的静态图片转换成动态镜头,即使电影没有丝毫内涵,目睹一下那样的风景也是值回票价的。
但是,《教宗的洗手间》将风景与内涵全都展现了出来。
多幸运。
中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名为《等待戈多》的文章,它表现了一种“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状态,《教宗的洗手间》正好有异曲同工之处。
听闻教宗要来到镇上演讲,然后小镇居民陷入到一种“利用到时候来瞻仰教宗的虔诚教徒大赚一笔”的狂热里。
他们使出浑身解数,各自利用自身特长,要在小镇上做成一条吃喝玩乐一应俱全的流水线。
然后家家户户都能挣大钱,都能脱离困顿的生活。
在等待中,人们几乎倾家荡产的把所有希望押注在教宗来访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上,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
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乌拉圭,那时候的乌拉圭已经远离20初的“富裕国家”状态将近100年,也才刚结束军人独裁统治,整体国民经济呈现出一种萧条颓圮的滞缓状态,乡村居民在贫困线上徘徊——活得下去,但不能活得更好。
于是教宗的造访成为他们脱贫出列的一线生机。
【交错失望】以贝托为首的小镇男人多以从巴西走私商品到乌拉圭的方式谋生,他们踏着一辆辆自行车,拖着各种日用品,在南美广袤的草原上躲避着警察,迎着日出或夕阳朝着小镇驶去。
阳光洒在青绿的草原上,水塘倒映着他们急匆匆的模样,彩色的朝霞映在小镇上空,牛群整齐地走在公路边,欧式杂货店与教堂,午后院子里有摇曳的柔和光影,喝一杯马黛茶,聊天,讲笑话。
在乌拉圭的八十年代的一个冬季,一个小镇上的居民因为教宗的到访而打算孤注一掷,把微薄的家业全搭在这一次希望上。
有人要做香肠,有人要去烤肉,有人要做馅饼,有人要卖棉花糖,气球、茶水、汉堡、炸饼、意大利面……无所不有,而贝托则想到了要修一个体面的洗手间。
贝托由于长期骑自行车,膝盖已经累积出伤,于是心心念念要换一辆摩托车,再加之女儿要读书,家庭要供养,于是对他来说,借这次教宗来访挣足钱是唯一平衡梦想与家庭的机会。
于是对老婆动手,粗暴的翻箱倒柜找出给女儿读书的积蓄,和女儿吵架,帮全镇都厌恶的警察走私商品,和警察闹翻……修起了洗手间,装上了昂贵的门,和家人练习收费的流程,最后费劲力气终于把马桶扛回家里。
但,最后只有300个游客出现(其中200人还是媒体)。
于是,香肠成堆的剩着,馅饼无人问津,棉花糖只能自己吃,洗手间也成了摆设……全镇的梦想都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舟车劳顿的教宗匆匆一瞥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上帝保佑的祝福也没有实现。
【顺其自然】最后大家都还是那样穷,甚至比教宗来访前还要穷。
但生活还是得继续。
香肠馅饼汉堡炸饼糕点成堆似的浪费在荒郊野外,郁闷过一个晚上后,大家就开始慢慢接受现实,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于是小镇再次回到平静之中。
太阳照样升起来,小镇又沐浴在冬日清澈的阳光里,人们起床问候工作学习上班,对生活还是期待多于抱怨。
贝托在洗手间里冥思苦想一早上后,又发现新大陆般高兴起来,他大声告诉妻子说,卡门,我又想到了新的挣钱方法……生活永远都是这样,失望与希望交错,因为一直存有希望才不会被失望压垮,而失望所影响的大多数是心情而并不能决定我们的生死。
于是我们迷迷糊糊,高高兴兴,欢欢乐乐,加上苦闷忧愁烦就这样把平凡的日子过得鸡飞狗跳,过得人仰马翻,过得眉开眼笑,过得心满意足。
没得到的就算了,落空就落空了,浪费就浪费了,反正回到家被子一盖上就已经结束了,反正太阳升起来睁开眼就又开始了,反正我们还在活着。
简单,纯粹而又美好。
未来的哪一天会遇到惊喜也说不定。
【重申乌拉圭】今天的乌拉圭是一个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在南美处于富裕行列,基尼系数也相对偏低,人类发展指数高。
自然风光优美,社会安定。
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下,在与世隔绝的南美大陆的庇佑下,没有被一战二战染指,没有常见的文化种族冲突,也不是恐怖分子喜欢光顾的地方,没有中国这样要崛起才能不被欺负的压力,没有美国要不断进步才能保持第一的紧张感,没有韩国资源匮乏所造成的不安自卑感;有欧洲缺少的遗世而独立,有中东缺乏的安静舒适恬淡静谧,有东南亚的蓝天白云绿树河流平原。
因此他们几乎可以无忧无虑的生活着,今天灿烂的一天过了之后还有无数个灿烂的一天,明天说不定就有惊喜在等着。
就是这样可爱的一个地方,以及这样可爱的一部电影。
凌晨四点看完此片.教宗的洗手间?宗教在此片中只是个摇摇欲坠的幌子和招牌,就像是片里教宗到来倒计时的那个牌子一样.让我动容的和你一样,是当黑白的电视机里出现男主角无助苍茫的影子时,女儿留下的那一颗泪,是珍珠.我爱男主角的脚踏车,爱他骑车载货时专注的样子,背负责任的男人是应该这样的!女主角其实很漂亮很有气质,资料说她是乌拉圭的著名舞台剧演员,果然贫穷的扮相也掩饰不住的光芒啊!女儿是一个小仙女,没有她影片会失色不少,很纯很纯的样子,影片基调其实有些灰,但她是亮光.够温情,够幽默,也够现实,但不残酷,更不商业,如果你也是在凌晨四点看到此片,相信也会喜欢上它.那个洗手间真的是很可爱的,我感觉的到它的快乐.
从没有一只马桶,让我如此牵挂。
那个马桶,在乌拉圭。
乌拉圭——只有在体育比赛时才听得到的国家。
1988年5月8日,宗教来到乌拉圭的一个叫梅洛的小镇上。
贫困的小镇居民热情高涨——不,不是为了宗教,而是寄希望宗教会带来成千上万越多越好的巴西人。
他们会带来好奇的嘴巴和空荡荡的胃,当然,他们也带着鼓鼓囊囊的钱包。
拥有金脑子的我们的主人公贝托,甚至敏锐的发现,即将蜂拥而至的巴西人,也会带着憋涨的膀胱和大肠!
他们同样需要一间文明的——洗手间。
于是以在两国间用自行车“走私”为生的贝托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旅。
和电影《小鞋子》一样,《宗教的洗手间》展现给我们另一种生活状态——贫穷的,却积极乐观的,友爱团结的。
影片中除了贝托一家,给我留下最深感动的是警察和贝托黑人朋友的妻子。
在片子的开始,警察耀武扬威的开着汽车,驱逐那些走私货物的人,辱骂他们,没收、毁坏他们带的货品。
贝托和他的朋友们厌恶警察、憎恨他也恐惧他。
可一样是要生活的人,他只不过拿政府的钱为政府办事罢了,他也是一个穷人,所以后来他和贝托合作,暗中保护他过境,甚至在我们都以为他会故意赖账时,他也并没有这么做。
他执意的要帮助贝托。
而那个黑人太太,除了尽可能的帮助自己的邻居,最可爱的是她去卖香肠前,还不忘把电视放在院子的矮墙上给自己的邻居看。
宗教走了,只带来了400个巴西人,其中还包括300多人的媒体,除了浩浩荡荡的烟尘,他们什么也没留下。
尘埃落定,梅洛镇人只剩下眼泪和绝望。
他们倾尽所有,不惜贷款换来的面粉和香肠,和他们的希望一起腐烂了。
电影展现给我们贫困、自然、安宁也尘土飞扬的小镇。
(和中国很多小镇一样)我们真的没必要嘲笑或者同情他们。
人们都生而不平等,生,不由己定,生在哪里也同样不由己定;富有或者贫困,美貌或者丑陋,主给我们不同的命。
今天还看了非主流和贫困生的对比照片,谁能够说谁对还是谁错了,只是我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也不需要相互理解。
只有爱是世界共通的语言。
他们真的很相爱。
乌拉圭的一个小镇,靠近巴西边境,人们贫困平淡的生活着,男人靠到边境另一边运一些“走私品”维持家用。
这种“走私”不是赖昌星式的,只是用自行车驼一点电池,奶粉,烟酒之类,往返于颠簸的山路,还要随时提防巡逻人员。
这种贫困、卑微很容易让我们想起自己身边的一些地方,但不同的是,他们平静的生活着,四壁图穷却干净整洁,邻居们也会聚餐跳舞,即使走私的时候被巡逻抓住、侮辱、没收,在他们眼中没有愤怒与绝望,只是悲伤。
这应该是宗教的力量吧,那种已经潜移默化到内心的东西,是信仰还是习惯?
让他们在无尽的卑微生活中保持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一切都将改变,教宗要来了。
他们对教宗的虔诚并不能影响他们将教宗的到来看成一个挣钱的机会,他们抵押了房子,自行车,做香肠、烤饼、棉花糖,甚至是一个卫生间。
期待那是一场热闹的聚会,和一个赚钱的机会。
教宗来了,走了,结束了。
只剩下无数卖不出去的香肠、烤饼、棉花糖,还有那没人去的收费卫生间。
以及他们木然的表情。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寻死觅活,即使是贝托最后将酒瓶砸向电视机后,转天他依然亲吻妻子带着女儿继续“走私”的路,这次真的是“走”私了,他连自行车也没有了。
我相信人有信仰是好的,起码可以在最艰难的时候给你前行的力量。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可以将这个和奥运会联系起来,和下跌的股票联系起来。
以一种貌似冷眼旁观的针砭时弊来表达自己私心的怨怒是很滑稽的,而当这变成时尚的时候就是悲哀了。
愿他们能找到自己的信仰,以平抑自己的怨怒继续前行。
先告诉你市场前景有多好:几万人会来,结果来了400,包括300记者,等大家一窝蜂开始做面包,烤香肠的时候,中国的股民早知道了结果:就是面包,香肠堆积如山,免费享用它们的是猪和狗,ZF给大家过了个年.
1988年的乌拉圭边境小镇,看起来比当时中国内地的农村还是强一点。
那时,买一部单车也是很让一家人兴奋的事。
虽然有通电,但三天两头的断电,经常好多天无电,极少有人家里有电视机。
一年到头就是过年过节才有吃肉。
活着不是 一件清松的事,特别是那些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的人们。
从内心讲其实很希望电影就在两夫妻把玉米粒当成想象中即将到手的钱来分配的时候结束,温情脉脉的画面弥漫着温情脉脉的音乐。
那时候,他们至少还有希望。
这部电影我只会看一次,就像看《小鞋子》一样,真的不忍卒读。
很多情节总是让人情不自禁地叹息:贝托回家时向妻子述说朋友的东西被马里修(海关)没收时(很平淡的语气,大概司空见惯了。
)的习以为常 ;没拿到钱时面对妻女的无助和无言以对; 被马里修辱骂时的哑口无声; 自行车让那个王八蛋马里修没收后扛着马桶在人群中的短暂迷茫。
而其后的缓慢镜头无一不令人心悸和嘘唏,可偏偏电视的画外音却高呼:梅洛居民得到了天父的赐福...他的赐福将带来爱,谅解和工作机会...繁荣的愿景...等待着我们......感谢导演,在最后向我们展示了那个世界温情的一面:西微雅开始理解家人并和父亲并肩而走——这次失败的生意没有毁掉这个除了爱以外已经一无所有的家庭。
老公说我们来看电影吧,我兴高采烈地端坐。
之后便出现了屏幕上骑自行车的男人们,以及一个一越而过的摩托车影子——片名是《宗教的洗手间》,产自乌拉圭。
心底里不禁想:这种片子啊......好像会很闷;不过也有好看的先例,比如《波拉特》。
在乌拉圭这样的国家,我想电影无非表现两种人,一种是历史事件中的大名人;一种则是历史或传闻事件中的小人物。
《宗教的洗手间》的主角是后者,而教皇这样的大人物则成了自始至终的陪衬。
贝托(Beto) 和他的朋友们靠在边境上用自行车走私些许日用品和酒类来维持生计,妻子卡门(Carmen) 操持一家精打细算,女儿Valvulina怀着做播音员的梦想冷眼注视着靠走私养家的父亲。
当听说教皇要来到贝托一家住的这个小村庄后,所有人沸腾地行动起来,积极迎接着大赚一票的种种由电视节目烘托出来的机会。
贝托的想法倒是独出心裁,他聪明地认为别人都只想到了吃进去,可人们毕竟还是要拉出来的,于是建造一个高档洗手间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地萌生,并驱动贝托即使是为人们极为不齿的边境巡逻官跑私活都在所不惜。
而现实是教皇就简单地发表了演说,前来的人们大多是新闻记者,并没有先前所吹嘘和想象中的异国朝圣者。
人们的赌注落空了,包括贝托一家在内。
在一派南美景色和音乐的风情中,我们可以看到穷乡僻壤的小人物明显的大悲伤,亦即倾尽所有却一无收获,而明天的生活不知路在何方);但也不难看到他们的小快乐,例如贝托和朋友打赌赛车,以及走私过程中欢快的南美音乐伴奏等。
尤其影片结尾处,本来由于对教宗事件的错误估计而带来的一派绝望伤心已经甚为蔓延,但影调一转,贝托在为宗教准备的洗手间里又想出了新的办法,而以前对父亲有着错误判断的女儿也收起了不切实际和无可骄傲的播音员梦想,追随父亲开始了为每天生计而奔忙的走私生活。
贝托代表的小人物难道不是很有韧性?
也许他们没有太多的教育和觉悟,只是对生活的艰辛感到麻木,但毕竟他们可以体味出生活原来的滋味并乐于接受,其实也不无道理呢!
底层小人物尽一切努力改变处境,现实最终以一种哭笑不得的结局将他砸回坚硬的地面,命运爱耍滑头,家和爱,才是永恒的归宿。
这是一部沉重又轻松、无奈而幽默、忧伤却温暖的电影。
讲很好的故事,现实感很强烈。
事情小而有起伏,情感蕴藉而真诚。
演员很棒,出演真诚。
运动镜头很棒。
拉丁美洲的片子,一贯的现实关注有直击人心的作用。
我想这大概也是电影所能载道的最佳形式,也是电影发展的出路吧。
南美洲的红土地 天空苍茫寂静的原野 自行车嗡嗡响 一群运货郎穿梭在边境线上身影长长 阳光发烫富裕的巴西是前进的方向电池 颜料 玛黛茶载着生存的希望多跑一趟晚餐就有奶酪香肠妻子洗衣熨烫玻璃罐里私房钱偷偷藏女儿播音员的梦想与破旧的收音机连接远方乌拉圭小镇 一如既往 贫穷安详 突然有一天 重大新闻到场蹩脚的播音员拼命鼓噪 大肆宣扬教宗就要造访十万人的生意你有什么发财梦想镜头闪过希望的脸庞气球 汉堡 香肠 炸饼 烤肉 棉花糖教宗就要来了变卖家产 意气昂扬教宗就要来了一单生意 拮据解放教宗就要来了千载良机 小镇疯狂恶巡警 旧腿伤 妻子的帐单 女儿的梦想一个月也吃不到的香肠还有骑上摩托车的展翅欲翔运货郎苦思冥想发财的点子疯长前方有汉堡棉花糖后方无人守望一座崭新的洗手间硬币叮叮当当也能漫成海洋木门 马桶 雪白的手巾一切都不能低档美梦浩浩荡荡哪怕把身家性命全都押上哪怕把灵魂交给魔鬼执掌运货郎的伤腿跌跌撞撞 飞奔在路上... 教宗真的来了 满口谎言 衣着光鲜愿主赐福这块土地成为世人的典范唱诗班的歌声还没散教宗的造访已告返运货郎的马桶还扛在肩拼命向前 步履蹒跚 人流涌散颤抖的手臂 慌乱的眼先生 要不要上洗手间高级木门 崭新马桶看看它有多么不凡电视里的黑白片父亲的绝望正在上演妻子无声长叹晶莹的泪滑过 女儿稚嫩的脸悲伤蔓延招贴画撕成两半气球飘飘摇摇飞上天炸饼长出霉点烤肉正在腐烂成串的香肠倒进了猪圈教宗的洗手间亭亭玉立 突兀而荒诞乌拉圭小镇的劫难痛苦席卷 歌声呜咽 风吹乱 破碎的脸这是1988年真实的事件女儿挽着父亲走向边境线播音员的梦想在自行车轮上飘散美梦碎了 还可以编日子永远不会停留在原点还有 微笑的信念 温暖的家园生存故事 继续上演生活 不过只是换个姿势 再来一遍可是 为什么为什么小人物的命运总是这么不堪荒凉的乐观卑微的辛酸能否换来好一点的明天教宗说嘘 我知道答案
人人都被忽悠
这么好的题材最后就拍了个这
一件事先张扬的“谋财”案,荒诞,讥刺,鲜亮,暖人,教俺想念故土的生民…如果算是单车电影,那很难看到更佳之作…唔,滞后非但在经济,亦在信息捕捉与利用…
题材很好,但却在看的过程中慢慢的乏味了起来,有些地方融合不到一起去。 倒是显出摄影和一些细节的好,各种小闪光,一些画面的美,一些表情。
为生活、家庭奔波的苦乐,很实在
教宗只出现在电视,美梦在半途被搁浅。极美的摄影,若不是结尾过于拖沓。
又是关乎宗教的电影、、
在没有剥开糖纸前,你不知道里面包的是糖块,还是炮弹。生活就是苦中作乐,否则没法继续。
没有发财命 就算有这脑子 也是白搭
以1988年历史事件为原型。底层穷苦人民的现实主义。纵使穷困潦倒、希望破灭,也要笑着活下去。说实话铺垫过长,收尾太快,谈不上多好的电影。不过粗砺朴实接地气的镜头语言很还原那个年代水平落后,信息闭塞地区的真实状况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
非常可乐
曾经东钢给我推荐的电影,略感失望。现实主义其实很难把握,该片前近80分钟的内容就是缺点什么东西导致它不够吸引人。好在压抑了如此之久最后的翻转是那么的可爱。不管发生了什么,生活终究要继续。
No matter what happens, Life goes on as usual. As long as Family is around.
在台湾看的电影,一个是Inception,一个就是这个。《厕所》把我坑坏了。
梦想,这万恶的字眼让人绝望,也让人坚强。
普通人的生活,总是在时代潮流中上下浮沉,教宗来了,村民们血本无归并不太奇怪(他们掌握的信息太少了),反过来说,就算他们赚了一笔又能如何呢?(在一个贪官横行的社会)幸好他们活得虽然辛苦,但还有尊严,并给予我们这群看起来富有得多的人以警醒和微渺的希望
在关于痛痒那张《不要停止我的音乐》中,某网友曾评说:没有力度,软绵绵。当时我曾驳其论,并主张表达的方式可以是其他的。他赞同此观点,但回曰:周云蓬的歌也轻快,但力度却是深沉的,并不因旋律而怠慢了。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想起了这番对话。
好看
无产阶级的小人物在生活线中挣扎,压迫的生活促使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人生如此的乐趣,你是否有过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