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子

A Single Man,单身男人(港),挚爱无尽(台),单身汉,一个人

主演:科林·费尔斯,朱丽安·摩尔,尼古拉斯·霍尔特,马修·古迪,洪·科塔哈雷纳,芮安·辛普金斯,金妮弗·古德温,泰迪·西尔斯,阿莱·韦博,凯莉·林·普拉特,李·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09

《单身男子》剧照

单身男子 剧照 NO.1单身男子 剧照 NO.2单身男子 剧照 NO.3单身男子 剧照 NO.4单身男子 剧照 NO.5单身男子 剧照 NO.6单身男子 剧照 NO.13单身男子 剧照 NO.14单身男子 剧照 NO.15单身男子 剧照 NO.16单身男子 剧照 NO.17单身男子 剧照 NO.18单身男子 剧照 NO.19单身男子 剧照 NO.20

《单身男子》剧情介绍

单身男子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根据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于1962年11月30日的美国加州洛杉矶。中年英语教授乔治·费尔科纳(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沉浸在与自己十六年共同生活的同性伴侣吉姆(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饰)车祸死亡的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准备打算自杀。电影记录了乔治从早到晚一天的活动,包括他在学习授课,处理与学生肯尼(尼古拉斯·霍尔特 Nicholas Hoult 饰)的关系,并参加伦敦旧情人夏洛特(朱丽安·摩尔 Julian Moore 饰)私人晚餐的过程。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科林·费斯),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服装设计提名和最佳男主角奖,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女配角提名(朱丽安·摩尔)和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提名,以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排球少年第四季Part.2尘世女王我们与恶的距离2不屈的儿媳圣诞探索神推偶像登上武道馆我就死而无憾长大加油优雅紫川之光明王恋爱女王杯酒人生恶胎我和我的家乡勇士们费城永远阳光灿烂第十季火星异种老少拍档浪漫岛屿妈妈尸者的帝国黑色星期五台北过手无暝无日屠杀夜伏魔录无敌铁砂掌戴高乐:一位伟人的故事G男最强狂兵皇家律师第一季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

《单身男子》长篇影评

 1 ) 导演Tom Ford银幕上隐秘而伟大的癖好

2020开局, 闭门一周。

有友邻说每天早上起床看完手机,脑子里全是《单身男子》(A Single Man)里科林对着镜子那句“Just get through the goddamn day” (Or, maybe the goddamn year)。

这激起了我重看的念头。

尽管在这样低气压的日子还反复泡在一部被人直呼压抑的电影里听起来并不可取,但跳出故事情节、摆脱创作者的情绪操纵,考古式的观影可以令头脑保持清醒和平静,滋味便会好受很多。

《单身男子》是Tom Ford十年前自掏腰包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

故事改编自美国小说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1964年的同名小说,讲的是中年大学教授沉浸在丧偶阴影中无法自拔,精心筹划打算吞枪自杀,最后却死于非命。

尽管故事情节本身几乎是《The Hours》的低阶版本,但成片直截了当把汤氏审美、爱好、品味、洁癖和一切取向摊开展示,一举拿下当年Critics Choice的最佳艺术指导及BAFTA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

也惹来不少不买账的评论人批此片“沉溺挥霍与郁结都朝着不好的方向拍,导演的极致恋物也把角色变得媚俗和陈词滥调”。

翻到一篇旧采访,说Tom在威尼斯拿奖后坦言受王家卫的影响最深。

我起了个念头,对这样的导演,探查他们银幕上隐秘而伟大的癖好绝对比执着于他们的叙事要轻松有趣得多。

《单身男子》中的希区柯克元素:《惊魂记》(Psycho) 的女主角蓝眼睛海报和浴室杀人桥段唤起令人不安的威胁感。

George与西班牙男孩搭讪情节,让人想起阿尔莫多瓦(Almodóvar)的《关于母亲的一切》(All About My Mother)

偷窥式构图,黑白彩色色彩切换和慢镜头搭配梅林茂的小提琴配乐是王家卫惯用的情绪渲染技法。

Mad MenTom从名导们那里借来这些元素是有风险的,尽管它们有时的确奏效,但这些都不是本片的迷人所在。

如果你留意片尾的cast list就不难发现创意总监出身的汤福自然非常了解如何组建一支对自己口味的团队。

他找来Mad Men设计团队的制作设计Dan Bishop、场景设计Amy Wells、艺术总监Ian Phillips以及摄影师Eduard Grau来担任整个创意团队的核心成员,一起研究电影的场景、道具和美术设计,为故事和人物增添维度。

Mad Men原本是位于纽约一家叫做“Madison Avenue” Men的广告公司的简称,该公司的设计风格多借鉴了60年代流行文化的元素。

据报道,为营造出60年代加州的都市生活氛围,创意团队参考了包括《生活》杂志在内的众多封面、著名时尚摄影师鲍勃·理查森(Bob Richardson)的作品,以及《美国丽人》,《毕业生》和《唐人街》等同期的电影设计风格。

甚至严谨到会为片场使用的每一个道具或者服装撰写一段背后的故事。

正如汤福自己所说“这不意味着本片仅仅是部时装片。

导演Tom Ford和主演Julian Moore在片场

George and Charley’s Houses《单身男子》的故事设定在1962年的圣塔莫尼卡,室内场景主要包括Colin Firth饰演的男主角George的家和由Julian Moore饰演的George的伦敦旧情人Charley的家。

于汤福这位对居家环境要求甚高的导演而言,为主角们寻找适合的住宅是创作开始的第一要务。

Tom本人曾经在退休时期为了填补空闲时间而出售了在Buckley的房子,跑到Sante Fe购买和翻新了一幢1756年格鲁吉亚风格的联排别墅,还找来安藤忠雄(Tadao Ando)一起设计一个庞大的新墨西哥牧场。

根据剧本设定,与George同居的Jim是一位建筑师, 开头两人在玻璃屋外那段对话很有意思——“I don’t think you are quite ready for a life in a glass house” “You are the one who is always saying we‘re invisible.” 而电影中的这幢木质结构玻璃房事实上是由美国建筑师约翰·劳特纳(John Lautner)于1949年为他的一名雇员的母亲所设计建造的。

红木设计的开放式起居Schaffer House隐藏在Glendale山下一个橡胶树林山谷中,木材结构的玻璃房与周围的山体自然融为一体。

尽管屋子并不如Lautner后来的作品那样迷人,这套两居室小房子的设计显然与其后期热情的现代主义风格有所区别。

The Schaffer residence in Glendale California,by architect John Lautner,1949 (© plantlightbook)与George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harley奢华高调的家装和生活。

Charley的家位于Pasadena的豪华景观住宅区。

内部装饰采用极具女性气质的奶油色和粉红色以及中世纪好莱坞摄政风格(Hollywood Regency),兼具浓厚的摩洛哥色彩。

尤其是Charley的卧室,奢华的梳妆台上有两盏超大号象牙白罩灯,中间是一面由镶嵌着骨头和木材浮华装饰的北非风格梳妆镜,镜子挂在以好莱坞摄政风格典型白色漆成的华丽雕刻木屏上。

珊瑚白植物图案的桌布与扎染色织物窗帘搭配,粉红色地毯、椅子则用白色长绒毛装饰。

据说就连客厅里的绿植也是汤福从家里搬来的。

电影中Charley位于Pasadena的景观住宅区大宅内部装修风格

Dress well1960年Federico Fellini导演的《甜蜜的生活》(La Dolce Vita)透过不道德的名人摄影师形象向世界展示了精致的意大利时装,顺便也证明了时装和电影之间的鸿沟不是那么不可逾越。

时装大佬汤福开拍故事背景发生在60年代的处女作,自然也要在服装设计方面大展身手。

出奇的是,Tom自己并没有担任片子的服装设计而是邀请麦当娜的个人造型师兼《与歌同行》(Walk in Line)的设计师阿里安·菲利普斯(Arianne Phillips)到自己在意大利的工作室进行共同创作。

为贴合George甚至Colin本人的性格,创意团队从Turnbull&Asser买来大量白色衬衫并整齐地折叠存放起在卧室衣橱抽屉里,用于搭配60年代的麻布面料、四角形剪裁和圆形垫肩的西服外套。

Arianne在采访中表示“George的世界有着极其精确且严格的品质。

在失去爱人后试图控制自己的生活但又一遍遍咀嚼失控的滋味。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英国人,他的穿衣方式具有表象性,是一种情感上的盔甲。

因此,他的穿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

”而Tom甚至在西服内贴上标有George的名字和制造年份的标签,并为西服的来源设计了背景故事:这是一套穿着了几年的旧西服,是George在去英格兰的一次旅行中在萨维尔街(Saville Row)上量身定制的。

至于配饰方面,Tom仍坚持弃用自家品牌,而为George选择了一副Nalco二十世纪中期流行的复古黑框眼镜和Creed于1957年生产的Bois du Portugal——一款东方香型木质调男用香水,以雪松、檀木、香根草和龙涎香为基调。

Turnbull&Asser是1885年于伦敦成立的一家绅士定制衬衫制造商。

James Bond和几年后风靡全球的Kingsman系列中主角们穿着的衬衫就来源于此。

除了George的衬衫,Charley的黑白拼接鸡尾酒礼服是另一个亮点。

Arianne和Tom讨论后认为在醉酒跳舞场景中,服装的更换是有限的,因此设计必须精准。

他们决定采用黑白两色的拼色连衣裙加上Watteau back拖地下摆修饰,搭配装饰主义金属吊坠耳环。

穿上它跳舞的Charley有种淡淡的优雅和不羁,也反映出她生活的放纵和混乱。

Watteau back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大体上由装饰性抹胸,衬裙和两侧宽大的褶皱构成,后背下摆从肩部自由垂下到地板。

Pretty Young Thing除服装外,创意团队为还原美国60年代的家居生活也颇费了番心思。

George床头的圆形金属外壳象牙色闹钟是Westclox公司于1958年左右生产的Hustler Alarm Clock系列。

Westclox是一家历史悠久的时钟制造公司,曾在1959年推出了一款时髦的“睡意”闹钟并申请了专利,该闹钟是同类产品中最早的一种电驱动式且具备“贪睡”功能的闹钟。

Hustler Alarm Clock,Westclox (1957-1959)文具爱好者注意到的大概会是George的钢笔、井井有条的书桌和那叠印有“GEORGE FALCONER” 信头的Smythson书写纸。

男主曾用它写下遗言,包括那句简单的“Tie in a Windsor”(请系温莎结)。

7英寸乘5.5英寸且带有白色编制布纹的信头是由颇具传奇色彩的邦德街史密森公司(Steve Smythson)所印制的。

目前,这种书写纸只在比佛利山庄和纽约的史密森分店有售。

片中George的书写纸来源于位于4 W. 57th Street, New York and 222 N. Rodeo Drive, Beverly Hil的Smythson个性文具店,官网上每50张印制书写纸和一个信封售价323美元。

Charley的“装备”方面,金色箔头的粉红色香烟最为惹眼。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片中出现的粉色香烟是诞生于19世纪而后风靡全欧洲上流社会的sobranie cocktail,但金色箔头的香烟在60年代的伦敦确实非常受欢迎。

此外,导演还为Charley安排了另一挚爱——源于伦敦的Tanqueray牌杜松子酒,Charley要求George晚上带一瓶,并宣称“我喜欢瓶子的颜色”。

处女座导演Tom甚至连George家的医用急救用品都不放过,一律使用60年代美国原产的常备家用产品,十分考究。

1960年代的Drug Bayer阿司匹林药片,pepto bismol次水杨酸铋,isopropyl alcohol医用酒精和Williams剃须刀

Professor Falconer’s Books片中George和Jim沙发对坐各自手执书本阅读的桥段中,大学文学教授George为教学准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The Metamorphosis)被Jim嘲笑为“depressing crap”(无病呻吟的垃圾)而Jim手里拿的那本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的《蒂芙尼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则是1959年11月Signet出版的首版原本。

汤福对首版著作的严格也体现在本片的另一重要道具中。

George清晨坐在马桶上阅读并带到课堂上讨论的赫胥黎的《After Many a Summer》,根据某拍卖网站所拍卖的签名版纪录显示,正是1939年发行的首版。

Breakfast at Tiffany's, First Edition, Published by Signet / New American Library, New York (1959).另一方面,说Tom仅是个严格又执着的恋物导演可能不够准确。

汤福选择《After Many a Summer》作为贯穿George生命最后一天的重要道具自有他的一套逻辑。

据考证,《After Many a Summer》的书名出自英国诗人Alfred Lord Tennyson的诗句“And after many a summer dies the swan”,与本片的死亡美学基调相吻合。

且这本小说的主题正好讲的是一位畏惧死亡的富翁为求永生,召人来陪他思辨生命的故事。

更巧的是,该小说是赫胥黎本人离开英格兰并定居在加利福尼亚后不久写的,表达了作者对美国文化的审视,尤其是对美国文化自恋,肤浅和对青年痴迷的不满。

这与片中George的迁徙生活背景和文化心理也十分相似。

如果不是巧合的话,这位时装设计出身的创意大佬对文学表达的精准直觉,敏锐的洞察力和理解力和他对视觉审美的天赋一样让人惊叹。

After Many a Summer, by Aldous Huxley, First UK Edition, Published by Chatto & Windus (UK), 1939

Don Bachardy’s Painting另一个有意思的设计,尽管电影中并没有清晰的画面可以提供佐证,根据IMDb主页的信息提示,电影中George的家里摆放着一幅肖像画家唐·巴查迪(Don Bachardy)的肖像画作。

而Bachardy本人正是本片原著作者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Christopher Isherwood)的伴侣。

据说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洛杉矶圣塔莫尼卡峡谷的沙滩上,Bachardy18岁,带着傻乎乎的露齿笑容使他显得比时年48岁的Isherwood更加青涩。

彼时,Isherwood已经出版了几部著作,是颇有名声的作家,后来在洛杉矶一间大学教授近代英语文学课程。

这样的情节实在像极了电影中的George和Jim。

影片中不难发现George家中从起居室到客厅书房都摆有肖像画,会是Bachardy的作品吗?

据报道,当年汤福看上《单身男子》的原著小说后登门游说。

拥有Isherwood所有著作版权的Bachardy为汤福开了绿灯,即使后者完全没有电影制作经验。

谈及Tom的邀请,Bachardy 回忆说“我第一次见面时就意识到,如果有人能把Chris的这本书拍成电影,只能是他。

Don Bachardy, in Santa Monica Canyon, Los Angeles, 1970s. Photograph by Michael Childers/Corbis.

十年了,甚至连Colin本人还在2016年的采访中感慨这位导演“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让你想投入旅行,读书或画廊,或者至少是Google。

”正如汤福自己所说:“早年电影给了我很多设计灵感,比如1972年的《柏蒂娜的苦泪》(Petra von Kant)。

但我渐渐发现拍电影和做设计一样,都是在制造一种视觉。

不是说拍电影更高级,做电影本质上和想办法从制鞋厂弄到一个精致形状的鞋跟是一样的——我必须要知道我爱的和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得到它。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Roslie的自留地 撰稿&编辑:Roslie Liu

 2 ) 黄雀(2)

太太带着孩子回了姥姥家,小林下班后在喧闹的小饭馆儿独自吃了晚饭,在上升的电梯里窸窸窣窣找出黑色钥匙,家门一打开,果然安静非常。

他打开客厅的白炽灯,低头换上拖鞋,一边逐颗解开衬衫的扣子,一边朝卧室走去。

小林没有打开卧室的灯,在临窗的一侧床沿坐下,把衬衫放在一边,脱了背心,又逐个除下袜子,右脚,左脚,然后把袜子整理齐,放在衬衫旁。

卧室外的小路上亮着橘黄色的路灯,微微的光线以窗户的形状方正而又变形地落在卧室的地板上。

赤脚的小林看着眼前柔软而又陌生的光的池塘,伸出脚掌,整个人站了进去。

他的鼻尖离纱窗只有一个呼吸的距离。

窗外零碎的声响,微不足道的空气流动,和暗淡的光线一起,像尘埃的火花般不断沉降进来,又悄无声息地熄灭在静默幽微的房间里。

小林脱下长裤,除下内裤,转身朝浴室走去。

那些方才还蜿蜒印在小林皮肤纹路上的光,现在又平整地映在地上,没有片刻涟漪。

才刚洗完澡,客厅里电话就响了,湿漉漉的小林光脚走过去,赤条条地在沙发上坐下,蜷起腿,接起了电话, 喂。

嗯。

还行。

那你多陪陪妈。

我跟威威说两句。

那算了。

好。

好。

 挂了电话,屋子里又恢复安静,角落里的白色冰箱兀自发出声响。

小林打开电视,换了几个频道,觉得身上的水汽散得差不多了,起身走回卧室。

啪,卧室里白炽灯点亮的那一刻,窗边橘黄色的光潭应声隐去。

小林打开放内衣的抽屉,拿出干净的背心套上,再去找内裤的时候,突然翻出一条深蓝色的平角裤。

小林已经很久没有想起过这条带波点的平脚裤了。

关于它的记忆,像是窗边脉脉的橘黄色光圈,在白炽的照耀下不着痕迹,却一直都在原地。

那天的便利店里也是灯光雪亮,皮肤白皙的收银小姐正在帮小林结账。

她的手指上涂了透明的指甲油,会在出其不意的时候闪起亮光。

这些闪光的手指,先接过小林递过来的第一只盒子,扫描价格,“嘀”,屏幕上显示商品条目,纯棉男式平角裤,一只装;又拿起小林放在柜台上的第二只小盒子,“嘀”,天然橡胶安全套,十二只装。

收银小姐抬起头,眼睛看着小林,她说,先生,这件商品在做活动,加一元可以再得一盒,请问需要吗?

小林身后稀疏地排着等待结账的人们,头发蓬松的妈妈推车里堆满儿童食品,秃顶的中年男人拎着一打啤酒。

小林说,好的,谢谢。

 他人生中最初的两打安全套,现在自然不知所踪,这条蓝色平角裤却一直辗转至今。

小林合上抽屉,穿上蓝色平角裤,啪,关上了卧室的灯,走回客厅,坐在沙发上。

在小林的身后,窗边的光圈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老地方。

久不使用的器物,仿佛避开了日常损耗,却一样走在腐坏的路上。

平角裤上洗涤剂的香味散去了大半,松紧带正在忘记弹性,曾经的轻薄柔软变得稀疏僵硬,在内裤底部正中间的接缝处,还有一个塞得下拇指的破洞。

不知道是无形扩散的气味,无声绷紧的张力,细如微芒的触碰,还是毫无防备的漏洞,小林终于觉得略有异样。

他低头看时,发现接缝处的破损,手指伸进去一扯,内裤底部的缝线竟然如多米诺骨牌般全数寸寸断开。

小林讶异地坐在沙发上,上身穿着棉质背心,下身却穿着一条因为左右打通而瞬间变成的蓝色波点短裙。

所有的久别重逢,如果不以某种狂欢式的暴力发生,注定只能是敷衍和伪装。

小林盘起腿,沿着左右的裤缝,把两边撕开到腰际。

有些地方的缝线像筋腱一样依然结实有力,小林绷紧的胳膊上有青色的血管流淌,透明的汗珠集结在鼻尖上。

他脱下背心,从沙发上站起来,腰上箍着松紧带的圆环,前后各有一片旗帜一样的遮挡。

小林又顺着松紧带的下沿用力一扯,前片和后片也像头皮一样,完整地被取了下来。

他身穿着蓝色的环,拿起剪刀,刀尖清凉地贴着小腹,沿着肚脐的中线一刀裁下去,无限的圆环整齐地变成了有头有尾的长。

小林放下铁的剪刀,俯身从地上捡起发辫一样的蓝带子,从中开始往外抽丝线。

没有拆卸过松紧带的人可能无法想象短短的一节松紧带可以变成多少蓬乱的丝线,就像没有做过杀手的人无法想象一具身体里有多少血一样。

——画面和旁白定格在不停不停往外抽出的丝线上,镜头从小林干燥而忙碌的手指渐远——字幕出完以后。

小林半夜蜷缩着赤身在沙发上醒来。

客厅里漆黑昏暗,桌子上隐约看见剪刀和布片的轮廓。

他起身上厕所,赤脚踩在地板上,发出放大的声响。

小林路过卧室门口。

窗外橘黄色的路灯因为更深的夜色,投进一束仿佛更明亮的橘红色的光。

 3 ) 外面,其实什么人也没有……

是同性恋题材的电影,被奥斯卡多项大奖提名。

本以为又是这类题材惯用切入点,描绘同性的感情在社会标准的压迫下扭曲,纠结和挣扎。

但冲着奥斯卡提名看了,没想到完全给我一个惊喜。

电影远远超越了同性异性这些物质形态,而是向虚空里大胆探究一种更深刻动人的东西——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

主角George是大学教授,有得体的工作,但孤零零地住在一栋设计精致的房子里。

通透敞亮的落地玻璃,掩映在草地和绿树中。

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和他一起生活了16年的Jim。

熟悉的回廊里,他总反反复复见到Jim的身影。

可能是那如同断手断臂的痛苦,终于让George觉得无法忍受。

于是他准备选择死亡。

整个电影也就是演了他从早晨起床的一天,和他在这天里遇到的人,发生的对话。

Kenny是他的学生,亮晶晶的蓝眼睛充满年轻和活力。

他也就在这最后一天里,努力走入了George的生活。

Kenny尾随George来到酒吧,两个人的一番对话我觉得是这部电影里闪亮点。

演员Colin Firth的表演简直就是丝丝入扣,捕捉住了主人公每个复杂又缥缈的情绪。

年轻的小演员,把那种不羁和内心的火焰,也表演得淋漓尽致。

Kenny说了如下一番话,给我触动很大:“大部分时间,我都觉得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

我们被完全密封进了这个肉体。

那种感觉很奇怪,也很可怕。

在这个肉体里,只能通过偏颇的意识,去间接捉摸和感受外面的世界。

谁又知道你真正的样子是什么,我能看到的也只是你在我意识里的投影。

”这个被局限在肉体里,通过有限的感官和影像里去看世界的描述,是对我近期个人感受认识一个非常精准的总结。

《道德经》里有类似的描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大部分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在有眼而盲,有耳却聋的状态下进行的。

世界并非我们所看我们所感。

如同你在驾驶一部车窗玻璃浑浊,后视镜缺失的汽车。

外面一片混沌,身边也没有任何人……George的一句回答,也是让人回味:"让所有一切有意义的就是那几个零星瞬间,我感受到能真正和另外一个人联结在了一起。

" 这句话似乎也点破了爱的本质。

爱情其实本来没有那么圣洁那么伟大。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内心深处爱一个人,需要和一个人融合的渴望,其实只不过是为了逃匿那种被隔离被封闭后产生的空虚和孤独。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们在一起,因为拥抱里可以规避孤独。

这里面本就没有什么伟大可言。

但是爱情里,藏着伟大的种子。

发芽还是不能发芽,需要的是一种灵性。

两人在深夜里冲进大海,自由地在月光下和海浪搏击自由游泳的一幕,竟让人觉得一种莫名的感动。

最后Kenny用年轻的生命力,终于让George的笑容里重新出现了温暖。

望着熟睡中充满青春的Kenny, George做了收场独白:“在我生命中的几次,我感受到了这种心灵的绝对清澈。

倏忽的几秒中,宁静漫没了嘈杂,我也不再用大脑思考,却是发自内心而感受。

那种宁静清澈里,事物变得格外清晰,世界也变得异常鲜活。

可我从来没能延续这种瞬间。

当我努力去抓住它时,它和万事万物一样,快速从我指缝间消逝。

我活着,就是为了那几个瞬间……“这些文字描述了一种无尚的宁静。

在这种宁静里,没有失去,没有痛苦,没有孤独,只有无尽的清澈。

这种宁静也是人们从根本摆脱孤独的终极方式。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4 ) In and out of love

 5 ) live without life---a single man

一开始就被音乐折服,名为“单身男人”,可是,悠扬之中全透出股罗曼蒂克,婉转迂回又不屈不挠。

深蓝色的海洋,溺于水中的赤裸肉体,洁白的飘雪,如雕塑般凝住的躯壳,失焦的蓝色眼珠,雪白床单上的形单影只,散开的墨迹。

早就听说过这部电影,因为tony的出演,原本以为大概又是一部师生恋的悲剧,带着英国片的冷幽默和格外的愤世嫉俗。

却没想到,在那揪人的罗曼蒂克里,年轻肉体的吸引并不足以成为一个人生的救赎,深渊与绝境仍无法攀越。

就莫名想起,youth withouth youth,没有青春的青春,那耄耋老人莫名返还青春,却在一日日的回顾和迷离中全无方向终失一切。

乔治,这个一口伦敦腔的大学教授,刻板自持,却终于还是因爱人吉姆的突然离世而崩溃绝望。

他眼睛里渗出的泪,在镜头转开后被铭记,而奔腾在雨夜的无力痛哭,也全部隐匿于朱利安温暖的环抱中。

一切都停滞了,或者不过是毫无意义的慢动作,古怪诡异,与已无关。

如何去迎接新的一日,如何微笑面对每一天,每一个昨日的终结,每一个往年的失去。

直到最终一刻的来临,这生命再无生命力。

60年代,冷战核恐怖,防空洞,古巴危机,反犹,他说,我们在这些恐怖中被控制,被驱赶。

一句题外话,是他讲到我们害怕黑人音乐将一统江湖,猫王音乐所引起的骚动,想起cold case某一集,那个cagey的天才音乐年轻人因其与众不同扰动了周围人平静的表面美好而被杀的悲凉故事。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我们害怕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用具象的害怕代替虚拟的恐惧,以为迫害那有形之人物便更容易摆脱无处不在的阴影。

讲到"After many a summer dies the swan"《天鹅死在很多个夏天之后》(夏去夏来天鹅死),它出自丹麦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作品〈Tithonus(泰索尼斯)〉。

赫胥黎(Aldous Huxley)将这句诗套用作了小说名字。

因为名字,自己大概还是要去找来看看的。

刚开始,那声调中还带着冷静的审视,可到后面,他说,我们害怕变老和单身,害怕我们虚度着一生时,就有了无法掩盖的伤感与脆弱。

以至于一直注视着他的学生也有所察觉。

他那样浪漫的人,会真心称赞年轻前台的美丽,细心嗅闻那若隐似无的香气。

他爱猎狐犬,就要走过去温柔地抱抱狗狗,和主人细细讲那些过往。

他说,如果这世界不需要感伤,那么,我也不需要这个世界。

与其关心防空洞,还不如仔细看那汗水淋漓的美好肉体。

而商店擦身而过的西班牙帅哥,搭讪尾随,因其温柔而感动,却又因他的别无所图而感到奇怪,来LA的淘金男吞吐烟雾,为自己虚幻的模特事业,为自己的生计想要出卖自己的美丽。

可惜,他的爱人不像巴士,不是坐等就可以再有下一个。

而他的这一天,一切都是为了结束,而非一个开始。

不论是噩梦惊醒后的决心,还是对邻家最后的无意注视,或者尝试着在课堂上讲那些从前不会不能讲的内容,整理办公室,整理保险箱,和亲近的老友见面,一遍遍地预演自己的死亡。

别人的生活都会继续,都将无可避免地一步一步走向未来,不论是单调的重复,繁杂的琐务,困惑的迷失,还是习惯的抱怨。

可是,他决定今天死去,于是越加清晰地回忆起失去的爱人。

相遇时的笃定,交往时的试探,热恋期的甜蜜,老夫老妻时的温馨。

那并非是简简单单用少数派就可以形容的关系,也不是朱利安所质疑的一时新鲜。

那不可取代,更难以复制。

乔治比吉姆年长,却没想到,是那年轻肉体的骤冷,给他们的关系划了句号。

我一生中难得有这样的时刻,那一刻倏忽即逝,那几秒间,我的感觉超过了思考,我和另一个人心灵契合。

看到学生的睡颜的那一刻,他求死的心却被这清新拉回现实,突然觉得,不死也未为不可,可惜,那也是不是生命力,他注定无法活着,或者这样更好,他在那临死的幻梦中又得到了爱人的吻,因而在另一个世界得以再生,但,那当然是另一个故事,另一个人生了。

 6 ) 记一些台词和评论

For the past eight months waking up has actually hurt.The cold realization that I'm still here slowly sets in.I was never teribly fond of waking up...... Only fools possibly escape the simple truth. That now isn't simple now.It's a cold reminder.One dat later than yesterday.One year later than last year.And that sooner or later it will come.过去的八个月里,醒来是件痛苦的事。

“我仍旧在这儿”的冰冷现实慢慢沁入。

我从来不怎么喜欢醒来……只有傻瓜会逃避一个简单的事实:现在不仅仅是现在。

那是冰冷的提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那一刻,迟早会到来。

It takes time in the morning for me to become George.The time to adjust to what is expected of George and how he is to behave....I know fully what part I'm supposed to play....Just get through the goddamn day.每天早晨都要花些时间去做回那个我,调整到预期的那个我和那种预想的言行。

……我完全知道自己要扮演什么角色……只要熬过这该死的一天。

A bit melodramatic,I guess.可能有点戏剧化。

-Death is the future?.....It's not depressing,It's not depressing.It's true.It may not be your immediate future,but It's what we are share.Death is the future.未来是死亡?

……没,没沉重,事实这就是未来。

当然不一定是离你很近的未来,但我们终分享一样的结果。

死亡就是未来。

-You are right,I guess. 我想你说得对。

-If one not enjoying one's present,there isn't a great deal to suggest that the future should be any better.如果人不能享受现在,难以想象他的未来会比现在更好。

-Yeah,I've thought that before.But the thing is you just never know.Look at tonight.是的,我以前也这么想。

但你永远不会知道。

像今晚。

Actually...I feel really alone most of the time.事实上,我很多时候感到孤独。

-You do?是吗?-yeah,I've always felt this way.I mean we're born alone,we die alone.And while we are here,we are absolutely completely sealed in own bodies.Rearly weird.kinda freaks me out to think about it.We can only experience the outside world through,our own slanted perception of it.Who knows what you're really like?I just see what I think you‘re like.是。

我一直有这种感觉。

生的时候一个人,死也一个人。

尽管我们在这儿,事实上是被完全封闭在自己的躯壳里。

真的好怪。

想想就让我发狂。

我们只能通过主观去体验外部世界。

谁知道真实的你?

我看到的只是我认为的你。

-I'm exactly what I appear to be.If you look closely.You know the only thing that has made the whole thing worthwhile....has been those....few times that I've been able to really,truely connect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我完全是那个我所想呈现的我。

如果你挨近看。

要知道只有一样东西能给予人生以价值,就是为数不多的时候,能够真正和另一个人心灵相惜.Mr.Huxley says,Experienc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a man.It is what a man does with what happens to him.经历不是一个人会发生什么,而是如何对待发生的什么。

Pathetic!......Why are you here?Why did you get to the office and ask secretary for my address?.......Me?What's to be worried about?I'm fine. ........I‘m fine.悲哀!

……你为什么在这?

下课你为什么去我办公室问我住址?

……我?

没什么可担心的。

我没事。

我没事。

A few times in my life,I've had moments of absolute clarity, When for a few brief seconds… …the silence drowns out the noise… …and I can feel……rather than think.And things seem to sharp...And the world seem so fresh...as though it had all just come into existence.在我生活中,我很少感觉如此清澈, 就在短暂的几秒里,沉静驱走了杂音,我能感觉得到,而不是去想。

事情如此鲜明……世界如此新颖……一切都实实在在。

I can never make this moments last,I cling to them,..but like everything they fade.I've lived my live on these moments.They pull me back to the present,..and I realize that everything is exactly the way it was meant to be.我不能使这一刻永恒,我试图紧握……但他们像万物般流逝。

这一刻,我还活着。

他们把我拉回了现实,现在意识到,一切都恰如注定。

And just like that it came.就这样,那一刻来了。

评论:【侵删歉】人们“孤独”地出生,“孤独”地死去,却要穷其一生去抗拒孤独。

一个人存在于世的意义是否就是要在对方的心里证明自己“存在”过?

 7 ) 如果你爱过,并为此深深心痛过-------致所有独自一人

首先说明,这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惨痛地失恋过。

惨痛的倒不是失恋这件事本身有多么的曲折,而是因为失恋而引起的一系列的情绪。

那段时间非常的伤感。

是早上刚刚醒来,还没有睁开眼睛,眼泪就先流下来了。

是那种坐在公交车上,突然泪崩只好下车在路边痛哭。

是坐在办公桌前对自己说,要撑过这四个小时,却无论如何都撑不住,跑到厕所里无声的掉眼泪。

是不能和任何人谈论起这件事情或与此相关的一切。

自然那段时间身体状况很差,无论行动或者说话,声音都是很细微的。

因为身体的虚弱,所以感官特别敏感,能够捕捉到周围环境一切细微的变化。

感觉每一天都太过漫长,而在这种伤感之下的时间每一分钟都被扩大。

你只希望今天赶快过去,这种心痛的感觉赶快过去。

如果可以,愿意付出一切换一个人生的快进键。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自己才慢慢地从这种情绪里走出来。

你瞧,你的生活未必多么好,你每天还在为生存而奔波,没有人在等待你,也没有人在接近你,一切都还处于生活之下,可是你如此伤心。

并不是因为不能够独自一个人生活,并不是因为无法忍受孤独。

只是在原来的生活之中,你得到了你真正想要的关系。

不是为了生存,不是生活的必需,只是它让你快乐。

它让你最为平静的快乐。

你不再每天疑惑生活的意义,你不再像浮萍一样漂浮无依。

这段关系将让你稳稳地站在尘世生活之中,从未如此踏实,从未如此平静,可你失去了它。

失去比未得到还要痛苦。

当你所拥有的一切都不能使你快乐的时候,当你能拥有的一切都不能使你平静的时候,你只想睡去,沉沉睡去。

幸好时间能带走一切,可惜人总是会复原。

慢慢的,生活会治愈你,你会认识新的人,因此得到一段新的关系。

那些艰难到无法呼吸的时刻已经离你远去,当你偶然回想起,也只是发出一声长长的长长的叹息。

 8 ) Tom Ford,认真地说声谢谢——写给A Single Man

2009年12月17号,盘踞LA的某个懒鬼终于决定在这一年快要结束的时候再来比较认真地写一点什么东西,因为今天这个懒鬼看了A Single Man.Breath-taking. Eye-watering. Heart-breaking. And absolutely Soul-shattering.从第一分钟开始,到第九十九分钟结束。

无止境的心痛。

无止境的心痛。

无止境的心痛。

还有,无止境的美丽。

还记得属于Wyoming和Brokeback Mountain的2006年,A Single Man也许并没有BBM阔大深远,却一样忧伤得震撼人心。

那个叫Colin Firth的男人终于走出了那个叫Mr. Darcy的影子。

我发现我没有像我曾经料想的那样失望、焦躁、坐立不安或者感时伤世地埋怨他的死脑筋,——因为荧幕上的那个男人,那个压抑、悲伤、苍老但依然有着温暖的褐色眼睛和可爱笑容的男人,正像一颗埋藏已久并且经过层层打磨的钻石一样闪闪发光。

哦,是啊,英国男人们会这样,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之间你得当心他们突然爆发,——说的不是心脏病,是演技。

乔老爷35岁成名,43岁拿到奥斯卡奖,美国人说他大器晚成,英国人别过脸去撇撇嘴,大器晚成?

小子哎,你还是抓紧珍惜年轻时光吧!

于是Tom Ford除了比世界上最帅的Gay有名但比世界上最有名的Gay帅的家伙、Gucci家族的救世之星、时尚潮流先锋等等等头衔之外,又多给自己戴上了一顶严肃电影执业者的帽子。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好事。

要知道,其实正像时尚产业一样,好莱坞这个大工厂不缺钱不缺工匠,缺的正是才华和创意。

而幸运的是,这两样您显然哪样都不缺。

感谢你给了我们一部足以盘踞于每一个年度十佳榜单的漂亮电影。

还有,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感谢你给我们一个在演技上如臻化境的Colin Firth。

我们这些整天拿着放大镜忙着叽叽喳喳地对他评头论足的家伙们很惭愧,我们的眼力还远不及你的千分之一。

第一次,看着那两条步子总是迈得太大的长腿和那一副毫不妥协的坚强下巴,评论家们闭上了刻毒的嘴,把眼睛移回屏幕上去。

剧透可免。

但是我那颗该死的、影评人一般的玻璃心已经在很Fangirl地尖叫:等到出片的时候,大家可千万别忘了下来看。

我觉得我的第一个新年愿望在迈出电影院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

Colin Firth for the Oscars.

 9 ) “单身男子”的幕后小秘密

1 本届南非世界杯的FIFA小姐、瑞典美女名模Victoria Silvstedt (维多利亚-希斯特德)曾在09年参加“单身男子”的试镜。

2 最初Colin Firth没有档期,但影片为他调整了拍摄计划。

在2010年2月21日英国奥斯卡(BAFTA)授予他最佳男演员奖时,Colin Firth提到,他曾打算弃演该片,甚至给导演Tom Ford的拒绝邮件就躺在发件箱里正要发出。

但一个技工上门来为他修冰箱,在这期间Colin重新做出了决定。

他在颁奖致辞中特别感谢这位“冰箱男”。

3 Tom Ford提过Kenny的角色本来要给一个更有名的演员(E!

在线证实,该演员就是以处女作“Billy Elliot”动容全欧洲的Jamie Bell)但在开拍前5天,Jamie Bell仍然没有赶到剧组试穿戏服。

Ford在那个时候才翻出Nicholas Hoult的试镜录影带重新考虑他的。

4 在片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Jim表哥Hank Acherley,是鼎鼎大名的美剧“广告狂人”(Mad Men)男主角Jon Hamm配的音。

Jon Hamm凭借Mad Men获得过金球奖剧情类剧集最佳男演员。

5 原著作者Christopher Isherwood的同性伴侣Don Bachardy在片中有露脸。

Colin Firth走进英语系办公室时,Don Bachardy就坐在沙发上,脚上穿着一双幸运红的袜子,这双袜子属于Isherwood本人。

另外作为著名艺术家、画家,Bachardy的一幅大型绘画出现在了女配角Charlie家的墙上。

6 在原著中George从头到尾只出现了名,没有姓。

Tom Ford在剧本中补全了名字:George Carlyle Falconer。

其中Carlyle是Tom Ford本人的中间姓,而Falconer既是Tom Ford的初恋——插画家Ian Falconer的姓氏,也是Tom Ford旗下公司生产的太阳眼镜品牌名称。

7 片中Nicholas Hoult的裸泳部分使用的是Sean Talor作为替身,因此最后的剧组名单注明了Kenny一角存在Body Double。

 10 ) 爱无分性别,只分美丑。

当我等用同志或直人去定义一群人或一段情感时,定义它的人已经迷失于条条框框中,爱也失去了它的本义。

从电影院走出来时,一直追问我取向的台湾女生露西,这次只是深沉的跟我说,真的觉的,爱无分性别,只要是真心的,都同样动人。

单身男人,一部不以缠绵悱恻的恋爱故事为卖点的电影,却让人见到了爱的意义,一部丝毫不见性爱场面,连刹那的裸露也抹去了意淫空间的12A级电影,却让我半路撑起帐篷……好吧,只靠一双殷红的唇,它竟如此性感,而那些贪婪而无止境的肉欲,麻木亦或放荡的交欢,是如此的不堪与丑陋。

是的,爱无分性别。

那种发自心底的愉悦之情,电光火石的汹涌情绪,甚至唯盼一死的冲动或是坚贞,又怎会是男或女、老或少、美或丑这些人间烟火挡的下,说的清的。

爱,本也不该分性别。

不论是男子的一抹微笑还是女子的一刹那回眸,怎不让人动容。

导演把镜头拉的如此之细节,无非也就是让观众去领略人的美,忘记那人外貌的男女,只领略那美,已够令人冲动。

爱又是分美丑的。

那些海誓山盟却鸡鸣狗盗,满口恋情,分头咒骂的滥情,只给它的面上抹下凌乱的五彩。

那群满脑子床第野合又满嘴爱意的浮生世人,又怎会沾下爱的半点真意。

只是,当单身男人与那个寂寞的女人拥抱而又吵闹,当记忆剥去他的尘缘,露出那颗痛苦的心,当一个男孩露出自己青春的肉身向大海跑去时,爱是如此真实,又如此美丽,携一夏温暖的风包裹而来。

这不是一个同志电影,他亦不是一个同志。

他只是爱上了一个男人。

那只是一段美丽而难忘的爱情。

这是一场美丽的光影聚会,而片断却又如此真实的勾人回忆。

一切,只是咫尺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