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狗的审判到底意难平狗咬人,到底该审谁?
零容忍,只能安乐死?
当这些观念在电影《狗的审判》中相互碰撞,折射出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意味深远。
电影的有趣之处:1、小狗可以作为独立被告吗?
女律师从小狗也有尿尿等生理需求,成功证明了小狗的非物品性,从而使得小狗不再跟主人绑定成为共同主体。
小狗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被告。
但小狗是否做为独立被告对于后续审判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他依然被否认拥有类“人格”,依然得不到尊重和公平,只为电影增加了更多小狗镜头而已。
2.没有灵魂的生命,值得被审判吗?
这是个神学问题,不会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
3.小狗偏爱袭击女性,是因为她们下蹲时膝盖弯曲程度大于男性?
听起来挺荒缪。
但是动物行为学者煞有介事地分析,膝盖弯曲程度大,会使得身体更加蜷缩,从而在小狗眼中丧失了主导地位(高大的身材),更容易诱发小狗的攻击行为。
所以为什么女性的下蹲姿势会有别于男性?
哦,是千百年来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残忍迫害!
不得不佩服女律师的审时度势和能言善辩。
4.小狗只会在进食时攻击靠近他的陌生人。
护食是小狗的天性,由护食发起的攻击是本能,而非恶意。
被咬的人,既不明事理,又缺乏边界,难道不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吗?
5.小狗无法做出人类要求的动作,就没有生存的资格吗?
甚至一些不健全的人士,也无法做到跟健全人士一样,所以他们也没有生存的资格吗?
地球生物多样性,人类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块拼图。
电影的遗憾:出庭的证人说着被小狗攻击的经历,但是最后还是肯定小狗是友善的;被咬的人自己也是养狗人士;对方律师称赞女律师善良;小狗的主人患有严重眼疾(所以他并不能随时随地地观察到小狗的状态),左眼失明,右眼视障,他曾经想自杀,是小狗稳定了他的情绪;在动物行为学者的帮助下,小狗能听懂更多指令和完成更多动作了。
所以在一部看起来没有任何人是坏人的电影中,为什么小狗最后依然逃不过安乐死?
主人已经明确表示多少金额都愿意赔偿;女律师也提出将小狗带至某个只有男性的训狗场矫正(或度过余生),且制作特殊的喂食笼子,避免小狗再次发生护食攻击的行为。
不知为何,这些意见均未被采纳。
法庭甚至都没有促使双方和解的意向。
这样的事(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发生在早已废除死刑的瑞士,到底意难平。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个人评分:8分(四星半)
第一次去院线观看瑞士电影,这是一个挺有趣的题材,从《狗神》到《坠落的审判》再到《狗的审判》,近年来很多法国电影喜欢选取具有相似性的故事蓝本,来进行二度创作。
作者总是能够在保留真实历史事件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使其作品既还原了事情真相的同时,也具备了比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本片围绕对“一只狗的审判”为线索,进行多线叙事描写,对于人类种族歧视、地域歧视、信仰歧视、宗教歧视、阶级歧视、性别歧视等,诸多不平等观念进行了拆解。
导演运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形象,暴露出人类身上的兽性,同时也将“一只小狗”身上的纯真质朴的性格,赋予了其人性的特质。
这一借物喻人的创作手法,在欧洲艺术电影之中几乎比比皆是,也成为一种惯用的艺术表达方式。
另外影片在保留传统律政片思辨性的同时,也融入了哲学、人类学、动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生物遗传学、物质进化学等,诸多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的高深议题。
本作在方方面面所展现出来的巧思和精心设计,彰显了作者在导演和编剧以及演员三个身份的才华与综合实力,让观众和评审以及影评人都为之惊艳,并赞叹不已。
——《狗的审判》电影整体观感
本来只是随手买的连映票,没想到在25年的开年看了一部这么优秀的处女作。
写一点看完后的感想,希望能让更多人进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
精妙的议题设置全片围绕一只咬了人的狗要不要被安乐死而上法庭为核心,穿插了一系列冲突事件。
很多评论都有说因为穿插的议题太多而显得松散,在我看来导演选的这些议题都是有设计的,和狗的主线形成精妙的互文:首先“厌女”与只咬女性的行为这种显而易见的;还有因父亲酗酒而在家里得不到关爱的小孩哥和因为主人有眼疾而没法得到照看的狗;其次从别的国家逃难而来的不被当人看的原告和一只闯入人类社会以人类标准来审判的狗;想要关闭核电站保护自然和想要回到森林的狗……这些议题都很好地包裹在了对狗的审判当中,这样做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在短短90分钟的电影里探讨这些在现实世界都几十年都没吵明白的事情,导演的意图不在于深入这些议题,因为比起议题本身对待议题的方式更加重要这几年可能大部分人明显感觉到讨论环境,特别是网络上的讨论环境已经愈发的逼仄,任何议题放到网上往往都是非此即彼的对立与攻击,与其去沟通持相反意见的对立面寻求理解,像电影里审判一只会攻击人的狗一样,直接打上诸如“老登”“XXN”“白左”“粉红”标签,再送去安乐死骂两句拉黑显然是更加省时省力做法,毕竟现在人和人之间交流的鸿沟可能比人和一只狗都要来的大。
导演的真正表达也放在了和朋友聊母亲因为风电机和几十年的好友老死不相往来的一句“人类真是蠢”,放在了和小孩哥夜谈如何爱人就是“认识到别人和自己不一样”,以及最后原告带着被狗咬毁容的伤痕保住一条狗的时刻里。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电影没有给任何问题一个收尾,这些问题的讨论空间都在粗暴地将狗狗执行死刑的那一刻彻底关闭了,没有了讨论空间,任何问题只剩下观点和对立,不会有答案。
答案之外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段就是女主在森林和狗狗激烈“搏斗”之后,一人一狗双双累倒在地上到听到森林深处天性的呼唤。
很多评论感觉女主和训狗师的床戏没什么意义,我觉得这是导演对天性讨论这条暗线的一个展现。
女主在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副压抑天性来融入主流社会的姿态:面对油腻的上司只能唯唯诺诺保证不再接赢不了的案子;碰到性骚扰的同事也只能微笑以对;最重要的是在超市面对中意男性主动抛来的邀约,因为一夜天性的放纵可能带来的麻烦后果是她不想承受的;而随着案件发展到失控,女主逐渐失去对天性的控制,她会大吼大叫,会攻击出言不逊的路人司机,当然也能顺从自己的本能接受训狗师的暗示挑逗。
不过天性释放后在法庭上的口不择言也伤害了女原告的感情。
人的天性像狗一样,感觉到了威胁和攻击就会反咬一口,然后又居高临下审判其他展现天性的狗,可能在现今愈发对立分裂的社会里找不到解决的方向,但在遇到类似的情形时,请记得:一位女律师曾试图理解拯救一条只会咬女性的狗。
故事简介: 戛纳电影节提名电影。
本片被指控咬伤多人的狗科斯莫斯面临安乐死的处罚。
动物权利律师艾薇儿接手此案,她坚信科斯莫斯不应被简单视作危险动物,于是说服法庭将其作为独立个体审判,审判过程中不仅对动物权利相关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还牵扯出性别、阶级、种族等诸多社会问题。
观者吐槽中: PS 片中的狗狗大多不是名种,但都毛茸茸滴忠诚可爱。
本片它以一场前所未有的狗的审判为切入点,将动物权利这一严肃的话题推到了观者面前。
在传统观念里,动物往往被视作人类的附属品或财产,而这部电影却大胆地提出质疑:动物是否应该被当作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权利?
例如,在审判过程中对狗的行为、心理进行分析时,专家们的观点交锋让观者看到,人类对动物的理解还存在诸多偏见和误解,这进一步凸显了重新审视动物权利的重要性。
片中的旁白运用是本片的一大特色,艾薇儿通过旁白分享自己的想法,让观者能够深入了解她的内心世界和辩护思路。
比如在一些关键的审判节点,艾薇儿的旁白会解释她做出决策的原因,帮助观者更好地理解剧情发展。
值得观注的是, 多施身兼导演和主演双重身份,她将艾薇儿这个角色诠释得十分生动。
艾薇儿的热情、执着以及在面对复杂案件时的坚定,都被多施通过细腻的表情和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展现出来。
在法庭上为科斯莫斯激情辩护的场景中,多施的表演极具张力,让观者能够感受到艾薇儿对动物权利的坚定信念。
对于关注动物权利的观者来说,影片深入探讨的动物权利问题以及呈现的各种观点交锋,能够满足他们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需求。
喜欢喜剧和荒诞风格的观者,会被影片中充满趣味的情节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在欢笑中感受到电影的独特魅力。
对社会议题感兴趣,乐于在观影中思考社会现象的观者,也能从影片中动物权利与性别、阶级等议题的交织中,获得丰富的思考素材。
在海影节看了《狗的审判》,精彩程度超出了预期。
本以为只是一部聚焦动物保护的影片,没想到导演的“野心”不止于此。
这部影片更像是对理想世界的探讨。
狗在人类主导的世界是否应该拥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女性在男性主导的世界是否被忽视和压抑太久?
借用影片中的两句话: “所有生物的存在不是为了取悦我们”。
“一个世界应该尊重所有人的本性”。
影片中的主要角色都很立体,女主本人在打官司的同时自己的私生活也一地鸡毛。
但那又如何?
我们在大屏幕看了太多扁平化的女性角色,而这部电影的女主终于有血有肉,作为一个真实的女性而不是男性幻想中的女性而存在。
很开心看完《好东西》之后紧接着就偶遇了这部电影。
我真诚期待这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好东西”。
期待着全新的更理想的“游戏规则”。
电影杂糅了对政治、人与动物、哲学与神学、阶级与种族、自然与社会甚至女权的“厌女”等许多概念的幽默。
把政治家的虚伪、灵魂的审判(笑)、由狗只咬女主人引发的女男平等探讨、继而引发的对做低收入工作的移民问题的探讨,等等等等,放进了小小的庭审厅。
这是一部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在影片里能看到导演对于作品创作边界的野心。
女主在家里吃着快餐,为纪录片中的风俗产业女子扼腕;女主关心邻居的小男孩,在他爸爸再次酗酒且释放暴力倾向后向社区电话求助;女主为制止这条并不是故意伤人、靠训练或特制喂食狗屋即可豁免的狗狗被安乐死,竭尽全力,不惜冒着被咬伤的风险,甚至生活节奏被严重打乱;结尾对于森林、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提出倡议;同事把言语性骚扰当做呼吸空气一样寻常;市长竞选人兼原告律师的政治家伪善,社媒群众不理智攻击。
我不合时宜地想到,被调侃的政治正确,例如女性权益,动物保护,肤色种族平等,性取向平等,环境保护等等,最好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样貌是怎样的。
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一定不是隐形的禁止,例如下架,屏蔽,删减等等。
当我在法学课上听到中世纪的法国一只母猪因为谋杀婴儿而被判处死刑,就一直非常佩服欧洲这种“审判”传统。
正是有了这些看似不着调的案例和传统,才有了这个电影,所以看到“狗的审判”我倒也不惊讶。
一只只会在特定情况下咬人来表示拒绝的狗会在法庭上被判“安乐死”,不是因为它的罪行多么令人发指,而是因为这个世界大多数人根本没有在听别人在讲什么。
人人都想对方“听”他的,以为自己声音足够大,便可以达到目的,然而结果是双方只听见噪音。
政治宣讲台、街头、法庭这些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自大。
狗科斯莫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牺牲品,“人人都可能是科斯莫”。
看起来,女主的言辞似乎在为一个“厌女狗”辩护,似乎在“受害者有罪论”,导演把最罕见对立的两个群体(女性主义、“狗道主义”)“对立”起来,那是因为导演在最大限度地自省,在尽自己最大努力来让这个世界的观念碰撞少一些自负。
然而评论区还在“能得戛纳,估计是因为女性主义、狗道主义”。
现实的荒诞程度远超想象。
这些话题对于此地还是太超过了,毕竟至今还没发展到能与虐狗者及其拥趸势均力敌。
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一是电视节目讲到法学生为了完成学业不得不接客。
二是女主作为律师最希望自己能在法庭拥有低沉的嗓音来表现自己的稳重和有力,但每次的表现都不如意,以至于她听到训犬师的低音炮会高潮。
然后就是那个屁股。
会被导演的癫狂幽默到。
新的一年目前看到最值得推上荧幕的有内涵的好电影(拉踩一下一些流量热度片)也是获奖影片。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荒诞喜剧片,但结尾悄然落泪。
整部电影以荒诞为形式以社会热点为内核,借狗成为被告人,以人的视角审判的话题探讨更深层次的,关于性别、种族、物种、自然等话题。
节奏轻快不失幽默,台词日常不失功底,女导演亲自演女主角,以及被告狗狗科斯莫演技可圈可点,每一帧构图也恰如其分,对于热爱电影的人这些硬件完全优秀打分。
而故事叙述节奏也轻快恰当,有一些转折画面真的很戳笑点,最后也尊重了真实事件的结局,留下非常丰富的思考空间。
女主最后一次辩护发言句句是金,将整部电影的思想汇聚迸发,而对比狗狗残酷的结局不免让人唏嘘。
天性因对人这个群体造成威胁而通过驯化不断被削弱,这个主语不仅是狗,可以是女性,是种族,是自然环境,是这个地球上的物种,而反击被话语权者判死刑,是选择沉默还是尽一切努力去反抗?
映后与导演兼女主连了麦,得知这部电影的上映的确对当地法律有了些积极的影响,以及对影片中小男孩的设定,都对应着当今社会的一些热点话题,而我认为导演对这些问题通过这部荒诞喜剧片做出了很好的思考引导方向。
映后影迷们的辩论也证明这部影片的成功,一千个哈姆雷特也会有一千个答案但是,能让更多人去思考,这部电影便是成功。
影片是一部强议题性质的电影,看似想要讲动物保护,实则是拿小狗科斯莫的审判为切入点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剖析与反思。
影片整体呈现的效果与完成度都还不错,节奏控制得当,风趣幽默地将各种议题杂揉在一起而不显枯燥。
科斯莫是否作为主体进行审判代表着对科命的定义;选择安乐死还是其他的处理办法代表着司法惩戒的目的性以及对其执行对象行为的匹配程度和其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对科斯莫行为的分析引发了对征服的讨论,这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是一种男性对女性,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同时也是人类对狗等其他物种的对待方式,这种忽略对方个体的需求仅以自我想法与需求为出发点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一种不平等,用不平等去定义,正义本来就是非常荒谬没有结果的。
因此可见,整场审判就是一出闹剧,所有人都是以自我立场和利益为出发点借事说事,没有人真正去考虑作为事件核心科斯莫真正对自然渴望的想法。
这也和当今左派右派撕裂的社会现状十分相似,大家都在进行基于立场的宣泄,没有人对事件本身进行关注。
影片以律师为第一视角进行叙事,让我们看到科斯莫的境遇与律师辩护逻辑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事件与律师本人的遭遇以及其和邻居男孩等人相处后了解到的境遇相似性,这种结构非常巧妙,不仅增强了事件的荒诞感,同时也自然地让影片的叙事主体从科斯莫的个体事件过渡到了整个社会。
不过影片在完成度上还是有一些缺点,一些地方议题的呈现有些强行插入的意思,破坏了一定的整体性,同时缺乏了一定的深度与影片主体的契合程度。
文/梦里诗书 当一只专门咬女性的狗成为被告,围绕狗所展开的审判,成为了《狗的审判》荒诞且不乏现实主义表达的焦点。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利蒂希亚·多施,自编自导自演的首部长片,电影虽然没有做到预想对社会各方面问题呈现的深度,但确不失为一部短小精悍的喜剧。
“狗咬人”事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人与动物冲突的小事,但事实上不管在哪个国家,每隔一段时间,随着事情的发生,往往都会成为一个热度居高不下、争议性极大的社会话题。
这在于它本就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的是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多元的价值观念。
爱狗的人总在强调狗的行为可能受到环境、主人不当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呼吁理性对待涉事动物;而讨厌狗的人群则往往坚决主张对咬人的狗采取安乐死的严厉措施。
而部分别有用心者则试图利用此类热点事件,通过制造舆论话题来获取流量和关注度。
《狗的审判》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最为不错的一个点,就是它的导演利蒂希亚·多施,在这部电影中非常清楚,它不是要去还原一个狗被审判安乐的场景,而是“借狗喻人”。
电影用喜剧的荒诞,将这些现实中的争议与矛盾融入到了电影情节之中。
去展现在这场争议漩涡中不同人的立场,以至于电影居然能将争议的焦点,从狗到底有没有罪,该不该被安乐死,延伸成了一场涉及社会,法律,未成年人保护,女权等多方议题,错综复杂,层层反转的冲突。
在简短的85分钟时间里,电影之所以能完成这样的效果,在我看来离不开对为狗辩护的女律师和咬人的狗这两个核心角色的刻画。
一个屡战屡败的律师,女主艾薇儿迫切的需要一场官司的赢来改变现状,她也因此成为了电影中狗的代言人,而那只咬人的狗,在影片中的呈现更是突破了传统认知中“加害者或是被害者”的单一形象。
它被塑造成为一个被人类各种立场裹挟的工具,最终更是成为了舆论的牺牲品。
在这样一部充满荒诞色彩又饱含现实讽刺的作品中,不得不说,倘若《狗的审判》能有一个更为精妙、升华主题的收尾,它将会是一部喜剧佳作。
然而能明显的感受到电影对最后收尾的把控还是稍显逊色,整个故事的结尾犯了很多新人导演的通病——贪多求全。
看似最后做到了面面俱到,但其实在结局处并没有形成一股诱人共情的力量,甚至于使前段部分戏剧冲突的存在显得刻意,失去了意义。
尽管《狗的审判》存在着一些瑕疵,但其以狗为镜,用荒诞之光照见人性复杂的独特视角,在千篇一律的宠物煽情片与单纯抖包袱的喜剧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3.5 荒谬又合理,当法庭上言之凿凿地得出这只狗厌女的论点时,当女主发誓要让这只狗和女性和解时,图穷匕见!导演根本就是想谈女权。虽然内部有矛盾,但弱势群体在关键时刻还是要给彼此撑腰,吧?
動物也應該廢除死刑。看似在討論動物,實則在討論弱勢群體,討論女性問題,討論環保問題,需要更多這樣議題的討論。
【瑞士】“给狗狗打官司”,海报上正襟危坐的狗嬉皮笑脸看着观众,你方「动保大法」我方「性别骂战」…凡此种种都误以为它只是一个有些神经错乱的喜剧,但直到后来才想起开始前的“真事改编”绝不只是什么伪记录说辞而已。它关注着人们的失序以及极端思想驱动下的种种后果,它谨慎地给出警示;“做只猫做只狗”,也麻烦做个人。
狗狗演得真好
哎
半成品,电影中看不出短评提及的议题
开年就看这么抽象的片
一般般,太哲学了,不过导演把自己拍得美美哒,很法式也很养眼,就是唯一的床戏看得我笑出了鹅声。
狗不会说话,无法自述,所以不是审判狗,而是借狗审视人心。在一种近乎儿戏的氛围里,危险被事先排除,于是结局的咯噔一下,还是颇有一番力道。整体还是偏小品,尽管受害者面部疮疤袒露的一刻,天平的倾向性有所收敛,但过于脸谱化的右翼竞选者,却让本片在锚定了一个绝对敌人的同时,丧失了更复杂的光谱。这部电影本身的人类中心主义姿态,也部分限制了它更宽广的可能性。#HIFF 6th#打卡10
两星给科迪
看了中文配音 出戏的坐立难安
@Cathay 狗狗演技真不错!!
狗是我们 狗不会说话 女人有时说话也没有用
轻小品演绎的喜剧电影。环保主义题材,尽享中欧特色。当代欧洲人与自然之间的共存互动是传统,而由一场对狗的审判引发出的各种社会问题(对过往被奴役的人类的审判)其实都可以看出欧洲现代法律在推进过程中逐渐赋予作为对象化的人和物主体权利的过程。当然这样的审判也最可能在欧洲发生,在发达国家的领域之内。而在实用主义人为大的国家中也一定不会存在这样的审判。非常符合近年环保主义题材对动物权利和本性的保护与争取。就如同人类文明的殖民史而言,人类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驯化其他种族,并将其透露出来的本能视作理应被惩罚的部分的确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与罪过。但将狗作为主体来审判同样也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又重新提出了很传统的哲学命题。小男孩和狗的角色或许都代表着欲被驯服但存在强烈主体性的个体。有些轻盈,但同样为结尾赋予了沉重
我们极力创造一个所谓“人人平等”的世界,但这个世界人类才是真正的“上帝”,突然感同身受《格列佛游记》里慧骃国的讽刺意
所有生物的存在不是为了取悦我们。
很荒谬,荒诞
电影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分层部分:前半部分是轻松幽默的小品式电影,女主角为了维持自己的职业道路而为狗狗争取“个体权”的行为与狗狗散发出的天真呆萌形成了滑稽的对比,让人捧腹大笑;而后半部分是由小见大的社会窥探,如何从一起看似离奇的事件去看见这个社会仍存在着的,无论是对动物还是对人所存在的各种偏见甚至于歧视,有着一定发人深省的强大力量。但是导演对于这两个部分的过渡处理比较失败,产生出的割裂感让影片的情感流也显得不伦不类,无法让观众从这个精心包装的故事中读取到真挚的东西,不免让全片质量大打折扣。
6th HIIFF,大悦城博纳。“现实主义”喜剧,不少笑点。
欧洲都在试图赋予狗“人”权了,我们连给狗“动物”权都还没。动物保护协会保护一只“厌女”的狗,律师也被当事“狗”咬,何其讽刺。结尾落在了动物属于自然,人类用人的尺度给狗判刑,就像定义“害虫”“益虫”那样。狗没有选择生活在人类社会中还是自然环境中的自由,但是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