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时勾搭俩姑娘时要洒脱,直接说我想跟你们做爱,至少能得着一个!
2.不要和快要结婚的姑娘玩一夜情,她会把你这个破坏她原本平静生活的坏人铭刻于心一辈子。。。
3.你说你爱她,她说没信号的时候,恭喜你,你要傻逼了,说不定你已经绿了。
4.不要以为前妻跟情人是永远水火难相容的,有时候她们俩彼此也会玩起ONS。
5.三角结构是最稳定的,不止是从力学角度,从感情学角度来看亦如此。
二女一男,前妻、情人,异性恋、同性恋,特别和谐有爱的一家人。
最后就是不要让你的另一半独自前往巴塞罗那。。。
它会爱上那里的艺术家。。。
伍迪·艾伦看得很清楚,男性在家庭方面正在变得无足轻重。
因此,母系社会将是描述现代家庭关系的更为精确的字眼。
不过,这里的“母系社会”不是用来描述女性的家庭义务,而是描述女性在情感世界的决定作用。
更确切的说,这是母系个体社会。
雌性在大街上到处散布雌性信息,然后以她们的感情好恶决定是否与异性或者同性结成同伴关系。
因此,这位对世界观察得无比透彻的导演,在这部讨论“爱情是什么”的电影里,从来没有给男性什么表达机会。
他只给出两种女性欲望类型——追求变动的和渴望安宁的。
这两个女性概括一切现代女性的欲望类型。
影片里当然得有男性,但是男性不“表达”。
思想传统、负有责任心的财富男道格,他要一个妻子,并且只是要一个妻子——在一种最传统的意义上;罗曼蒂克的、有艺术细胞的画家胡安是一个可怜虫,他是她妻子的崇拜者,她的一切才赋的继承者,一个在女人卵翼下的乞怜者,当然他也客串了一把那两个女主角的欲望对象。
然而追求变动的和渴望安宁的,却无出其右地都受到自身感情的摆布,她们在情感的涟漪中体会这世界从未给过她们的新奇,让人生仿佛更为完满。
这一切都那么美好,不是么?
伍迪·艾伦比谁都清楚这种美好。
他描述Cristina在奇异的二女共事一夫时所得到的完美平衡;他描述出嫁的vicky少妇情怀着地红杏出墙时的那种心灵的焦灼;他甚至还描述那个老美人心里的不平和安定。
多么和谐的女性感情生活啊!
然而,不和谐的是,这个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男人从来没有表达过自己的意志。
男人提供富足的生活基础(道格和马克),男人提供艺术氛围或者干脆就是女人的艺术伙伴(胡安),随后,男人任女人取舍,他们生活在女人世界之外。
或者更为确切地,他们受女人意志的摆布。
古代哲人(无论中西),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理性要求,要用理性控制好感性,要克制欲望,不使其干扰到正常的秩序。
然而现在颠倒过来,理性思想被盖上“男权”的戳而扔进历史的垃圾堆,由于对男女平等的无顾及的宣扬,女性的欲望被彻底地释放出来。
我不认为欲望有什么不对,但女人由于其天生的感性倾向而无法驾驭其欲望,所以,我们看到,危险正在所有人的身边降临。
伍迪·艾伦对爱情的观察集中在了女性的欲望上面,很哲学地设置了两种女性作为对比。
我们因此而看到了很戏剧性的东西,当然他还不至于像个道德鼓吹者一样来说教,而是很有意思的,他让“道格”出场,说了许多清教徒式的话,这些话我们是不得不深思的。
对于现代社会的爱情生活的考察,伍迪·艾伦跟冯小刚(《非诚勿扰》)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冯小刚还在做梦,希望把一个陷入无望之爱的溺情女子转变为男人的忠贞情人。
这种想法真是天真地太脱离时代了。
而能与伍迪·艾伦的片子媲美的,最近的一部就是《革命之路》了,同样是让人无比震撼的家庭悲剧。
我的评论完全可能是在坏人胃口,打断大家对于自由恋爱和性解放的甜蜜幻想。
然而,我自有理由沉浸在这种令人不快的思考中。
看到这种滑稽的现代爱情故事,我们对爱情越来越绝望了。
然而我们其实可以这样来怀念爱情的:如果我是一只小小鸟(民歌) 如果我是一只小小鸟, 也有两片翅膀, 我便飞到你身旁; 只因为不能这样, 我还在这里彷徨. 我离你虽然遥远, 梦中却在你的身边, 还和你交谈; 等到我一觉醒来, 我就形影孤单. 整夜没有片刻, 我的心不是醒着 在把你相思, 想你曾把你的心 许过我几千次.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让我不按一次快进地把它看完,那么我就可以很慷慨地给它三星。
如果故事能让我感动,共鸣且思考,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四星。
如果再有符合气氛的音乐,优美动人的画面,那就是锦上添花的五星了。
于是,《午夜巴塞罗那》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五星电影。
《午夜巴塞罗那》是无敌天才智慧可爱小老头Woody Allen(俺亲赐的封号^^)08年的作品。
Woody Allen这位大师讲故事的方式是开放的,就像一位杰出的导师讲课,他不会要你全盘接受他所认为的正确道理,而是通过最简单而又自然的方式引导你去发现,去思考。
就像电影里所说的,生命有很多的真理,没有必要为给事物贴上唯一的标签。
电影留给我们很多思考的角度,比如个人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比如天才与平庸各自的纠结,比如现实的生活方式与理想的生活方式的冲撞……电影的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围绕以Vicky和Cristina。
V向来都是墨守陈规,她追求的是稳定踏实的生活。
而C完全是凭感觉行动,她不断的寻觅,尽管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所以,初到巴塞罗那,当浪漫多情的画家Antonio邀请两个人去Oviedo的时候,Vicky的本能是拒绝,而Cristina则是充满期待。
当两个人都对Antonio心生好感,Vicky选择用忙碌来忽略,她不断的提醒自己要做正确的事情。
而Cristina则主动把握,与Antonio甜蜜而浪漫的相爱。
很多时候我们都想活的潇洒自在,但更多的时候却在埋怨自己的畏畏缩缩。
究竟是我们不够勇敢,还是过于慎重?
说到底,每个人心里都住着Vicky和Cristina。
到底是跟你着感觉走,还是你控制感觉过,完全在一念之间。
电影的后半段,Antonio的前妻María Elena登场。
我太喜欢这个角色了,她画画激情洋溢的样子,她抽着香烟,随意拢着头发的样子,她坐在水边,露出两条又细又长的腿,漫不经心的翻书的样子,实在是太美了……她的敏感,她的狂躁,她的情绪化都是她魅力的表达……是的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就是genius。
身边也有这样的女孩子,看着她们很自我很执着,心里的感觉和Cristina看到María Elena的感觉一样,觉得自己的那点才能和人家的才华相比,不值一提。
但是在María Elena的鼓舞和指导下,Cristina的摄影在不断的进步,于是她变得自信,因为她的才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而才华横溢的María Elena并没有我们想的那样风光快乐,她的生活总是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甚至痛不欲生。
或许,天才的痛苦是平凡人无法理解的吧。
在电影里,画家Antonio和María Elena是典型的艺术家理想化的生活,这是Vicky的丈夫,一个商人所不能理解的。
印象很深的一个画面,Vicky和丈夫在巴塞罗那逛街的时候遇到了美国的同事,他们在饭桌上讨论着奢侈品,讲着老土的笑话,而Vicky却沉醉在悠扬的吉他声中。
我听过很多对艺术无限执着追求的故事,去宋庄找LL的时候,也亲眼见识了画家村自在没有拘束生活。
我们都想过那样理想化艺术家的生活,可现实只允许你在现实生活里挣扎。
所以,电影最后,Vicky和Cristina结束了她们在巴塞罗那的假期,回归到她们的现实生活中。
但Woody Allen却把关于生命,关于人心,关于生活的思考留给了观众。
写了这么多,我觉得我什么都没有说清楚。
这部电影可以探讨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比如有很多看似简单平淡的台词实际上是深藏不露,正所谓深深地话,浅浅地说:Antonio的父亲是个诗人,但他不出版诗集的原因是因为他憎恨这个世界,而他报复的方式是创造最美的作品……除此之外,电影借助Cristina的相机带着我们浏览巴塞罗那的美:传奇高迪所设计的著名的建筑,清新自然而又风情万种的街头巷尾……伴着轻快的主题曲和简单的吉他声,像一首含蓄的赞美诗。
我很惊讶于Woody Allen这么大的年纪,还可以拍出这种和我们没有“代沟”的电影。
如果非要挑点毛病,我想这位大师想要抛给观众的东西太多了,所以直接导致我写了这么多没有重点没有主次的话。
哎,这篇东西我写的还真的是很费劲呢。
美国导演中,最有文学气质的,恐怕非伍迪.艾伦莫属。
他那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对白,以人物对话自然推动情节进程的方式,还有影片头尾常常出现的话外音,都让人觉得他的电影明明就是视觉化了的都市小说:街头穿行的人群,那些难以安身的爱与孤寂,对话、笑话、疯话、痴话。
《曼哈顿》中的纽约在伍迪.艾伦的眼里无疑是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减去一切杂音的黑白剪影,中央公园里散步泛舟,西区街头的小饭馆里觥筹交错,人生,爱情,音乐,艺术,总是熙熙攘攘。
这个他爱了一辈子的城市一直是他电影中永恒的主角,直到2006年《赛点》伦敦取代纽约初登场,伍迪的标志性絮叨也不见了,风格大变让人诧异。
我带着一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去看2008年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不知道从伦敦再到充满异域风情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伍迪.艾伦的视觉都市小说该怎么续写下去。
结果,我也爱上了巴塞罗那。
电影开始,头脑清醒理性的Vicky(Rebecca Hall)与脑子里充斥了不切实际梦幻的Cristina(Scarlett Johansson)来到巴塞罗那住进Vicky的亲戚家打发夏天。
二人在一次画展上邂逅了当地画家Juan Antonio(Javier Bardem),Juan直白的邀请二人与他去西班牙最古老的小镇奥维耶多共度周末。
Vicky与Cristina,这两个对爱情看法完全不同的女孩,一个对Juan不屑而激烈的反对,一个情挑的欣然接受邀请。
奥维耶多的古老青石小巷,西班牙热烈潮湿的夏夜,情深款款的西班牙吉他,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加泰隆现代主义建筑作品…… 精致的画面与以橙色为主基调的温暖摄影让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的梦幻色彩,难怪伍迪要说这是他“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
伍迪本人没有出现在影片中,甚至连充满了伍迪风格的旁白都不是他自己的声音,但这部《午夜巴塞罗那》依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量的细节。
对话与细节是伍迪.艾伦电影的生命,没有这些精心安排的细节,那些絮絮叨叨罗罗嗦嗦的对话便都没了着落。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Vicky与Cristina出场的走位与结尾走位之对比,暗夜里Vicky手指上熠熠生辉的大订婚戒指,Juan的前妻María Elena(Penélope Cruz)身着白裙于绿树掩映下坐在池塘边一只脚轻轻划水的掠影,Vicky的未婚夫Mark(Kevin Dunn)抵达巴塞罗那遇见Vicky的成功亲戚二人寒暄“全球企业”…… 这些小细节与幽默的对话有机融合在一起,让许多本来只有纸面之上才能讲明白的情绪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没有这些执行上近乎完美的细节,“字里行间”的韵味就无法被精准的表达出来,电影最后的留白也不可能成功。
二是充满了特色的旁白。
优秀的小说,尤其是剧本,讲究的是要通过细节“展现故事”,而非把人物所思所想一股脑倒出来“讲故事”;但这个旁白偏偏逆其道而行之,片中Vicky与Cristina的内心活动在相当程度上都是通过旁白来讲述的。
这样的旁白之所以不令人厌烦,其成功依然要依托于大量的视觉细节,换句话说,那些细节才是影片要表达的重点,至于人物心中所思所想倒不是影片的关键——电影一开始主要人物Vicky与Cristina的性格就已经被合盘托出了——它们刚好作为类似“过渡段”一样为影片提供片段之间的转承起合,在有限的时间内突出需要慢节奏着重笔墨来表达的情节发展,而对人物性格构建这些次重点的部分迅速带过,增加了影片起伏的节奏感与文学色彩。
再有是影片的哲理性。
哲理性可说是伍迪.艾伦影片的一贯特色:爱的意义,生活的目的是他的“都市小说”的永恒主题。
在《午夜巴塞罗那》中,一开篇,Cristina所拍摄的12分钟短片主题便是“爱情的定义”;Juan的诗人父亲之所以“憎恨人类”,写出无比优美的诗篇却不肯与大众分享,就是因为“千年之后,我们人类仍然没有学会如何去爱”;天才María Elena的情绪波动与Cristina悲伤自省缺乏艺术天赋的对比;艺术家Juan关于生命短暂与爱情飘逝的对话…… 从纽约《曼哈顿》到《午夜巴塞罗那》,伍迪一直都在拍摄关于寻找的电影,寻找什么?
也许像片中的Cristina一样,我们找不到答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小说用文字来叙述哲理,而视听综合艺术的电影要表达哲理便离不开对话。
伍迪.艾伦最大的特色是他能够通过充满幽默感毫不做作的口语对话来“寓教于乐”,既有娱乐性,事后又令人回味无穷。
《午夜巴塞罗那》中他本人不出现在荧幕之上,但他的影子藏在每个人物身后,Juan的诗人父亲跟儿子赞叹美丽的María Elena的时候是伍迪,Juan邀请Vicky与Cristina去奥维耶多共渡周末的时候是伍迪,María Elena与Juan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的时候也是伍迪。
这个无处不在的小老头儿用他特有的天才与幽默方式把观众在他的故事里绕的团团转!
而跟《赛点》中每个情节都在意料之中相反,《午夜巴塞罗那》的每一个情节发展都出人意料——该前进的时候是停滞,该低谷的时候是高潮,该结束的时候才刚刚开始,而该总结的时候却是一片空白。
留白,我看来,就是伍迪.艾伦所有电影的最大魔力。
他从不告诉观众该想什么,故事的结论该是什么,相反,他的都市故事似乎从来都没什么结论,从来都是意犹未尽,从《曼哈顿》的惆怅到《午夜巴塞罗那》的迷惘,伍迪更在意的是电影所表现的一种过程,在大量的细节与对话之后,缺乏结论的结尾空而不白,正如同生活本身:不去投入的活,不去真诚的爱,哪有什么结论?!
还不得不提的是片中精彩的表演。
Scarlett Johansson的青春气息与Rebecca Hall的内敛气质相得益彰,但最为精彩的还是两位女配角——Patricia Clarkson扮演的Vicky之亲戚Judy,以及Penélope Cruz 的María Elena。
Patricia于2003年因为《四月碎片》中的癌症母亲一角被提名奥斯卡最佳女配角,还有同年的《心灵驿站》中受丧子之痛的女画家,都充分体现了她平静中充满爆发力的表演特色,令人过目不忘。
这次在《午夜巴塞罗那》中Judy与Vicky坦露心声一节Patricia的表演动人之极,短短几分钟,便让片中其他女演员黯然失色。
而Penélope Cruz的美则完全不同于Scarlett Johansson青春活力,充满了异域风情的神秘与力量感。
如果说她在阿莫多瓦的《回归》中所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的力量感,那么伍迪.艾伦所表现的便是她西班牙式狂热外露的力量感。
天才画家María Elena被Penélope刻画得勾魂摄魄,直叫人欲罢不能。
夹在两大美女之间的Javier Bardem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在戏中同时拥有Scarlett Johansson与Penélope Cruz这两位人间尤物。
去年他梳了个“全世界最丑发型”,一路“杀”进奥斯卡轻易摘走最佳男配角,今年哪怕不提名,仅在《午夜巴塞罗那》中甘享这齐人艳福,就够人大大羡慕了。
伍迪.艾伦的这篇充满了文学色彩的“献给巴塞罗那的情书”,直让人读得如痴如醉。
读完了,我发现自己对生活、对爱情似乎更加迷惑了;但同时,出乎意外的,对生活的理解却也加深了一个层次。
这新的一层究竟是什么,我说不出来,只知道伍迪.艾伦这本书我读不完,也永远不愿读完。
《电影世界》2008年10月稿
感情的真相其实就两种:一生一世、蝇营狗苟。
一切中间状态,本质上都是蝇营狗苟。
一旦认清这个事实,相信许多关于感情的纠结讨论都可以结束了。
然而是不是这么一说就没得可讨论了呢?
当然不是,只是这样的讨论不但需要高情商,更需要高智商。
伍迪•艾伦永远改不了他的恶趣味,当才华与智商集于一身,再让学术生涯一闹,人很容易就变成这种天才宅男性格,伍迪•艾伦的恶趣味就是《天才也性感(The big bang theory)》的文科生版。
伍迪•艾伦的女主角永远就是这么三种,漂亮的:知识女性、文艺女青年、女艺术家。
到如今他的结论是,三种都是二百五,只是二的方式不同罢了。
而男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在被她们摧残、侮辱、损害的过程中尽享快乐。
知识女性——也就是Rebecca Hall饰演的Vicky——理性强大,灵魂薄弱,吃了真理之树果实的蠢夏娃,不懂得再多知识也充当不了武装的道理。
正如开篇所言,永远不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文艺女青年——也就是Scarlett Johansson饰演的Cristina——啊哈,这是我曾经最热衷于讨论的一个人群。
这种女人本质上是胸大无脑的梦露型傻大姐,唯一不同是,诱惑梦露的是男人的钻石,诱惑她们的是男人的才华,就像有些女人一听见男人说英语就high了一样,文艺女青年是一看见男人有才华就high了——才华就是男人的雌性荷尔蒙,一点儿也没有就成施瓦辛格了(哪个女人也不会对终结者有欲望),但要是多了,后果更严重。
被雌性荷尔蒙诱惑的女人,可想而知有一个属性叫“不靠谱”——Cristina就是不靠谱的典型代表。
无论是人还是作品还是产品,所谓“谱”就是一个叫做“整一性”的东西,也就是前后左右要一致。
不靠谱的结局就是那个所谓的“习惯性不满足”——也只是看上去,实际上是从开头就没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如开篇所言,她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附庸的永远是风雅,也永远都只是风雅的附庸。
女艺术家,也就是Penélope Cruz饰演的Maria Elena,这个最难办。
前几天看某本权威导演课本上说了一语道破天机的话:艺术家才是最趋向利益的。
对利益的趋向来自内心的不安,不安的表象就是水质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女艺术家最看不上的是文艺女青年,对她们有机会就要尖酸刻薄一下:“你会讲西班牙语吗?
”“不会,我学的是中文。
”“中文?
为啥学中文?
”“中文好听。
”“是吗?
给我说几句。
”“呃……你好!
”“好听吗?
我觉得很刺耳。
”“……”有样东西叫Gift,中文译过来完全词不达意——“天赋”,听上去牛轰轰的,其实是个很谦卑的东西,“上帝给的礼物”。
文艺女青年向女艺术家不经意地表白说:“I'm not gifted”,女艺术家一下子就喜欢她了。
女艺术家总是牛逼轰轰的,但真不是故意的,上帝都给她礼物了,那个优越感是横着溢出来的。
这样的优越感导致周围事物集体呈现的bulshit状态让她觉得扎心,而扎心的感觉外化为愤世嫉俗,掩饰了搞不清来由的强大自卑。
没有艺术家是不自卑的,因为对于gift来说你是个受者,别人没有它不是因为他们如你想象般二百五到无视真相逃避现实,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你那么幸运罢了。
面对幸运这件事,任何一个人都没自信,哪怕是个gift的受者。
担心有一天上帝不再青睐自己,这是艺术家的集体恐惧,这样的恐惧能够吞噬一切,无以抵抗。
所以对她来说,感情破裂无所谓,劈腿无所谓,3P无所谓,唯一有所谓的就是你们这些毫无gift又附庸风雅的蠢人沐浴着我的春风化雨还不服我的气。
无论男女,只要你们视我为偶像,咱一切都可以再谈。
再说这个男人,之所以人见人爱,就是因为太圆熟:对于知识女性来说,他能通过亲情牌抄了近道;对于文艺女青年,他能用不靠谱的情史正中要害;对于女艺术家,他甚至只是缴械投降也能满足她征服统治加摧残的虐恋式快感。
这男人没什么好说的。
最近看了一些真正牛的理论书,发现原来意识形态批评做好了也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实际上这电影也完全可以视为一场意识形态式的批评——伍迪•艾伦哪怕前面加个“新”他也是“好莱坞”人,意识形态式的嘲讽作为拿手好戏从来就没缺席过他的塞私货行为。
当两个意淫欧洲文化的美国大妞走入真正的欧洲文化,她们呈现出二百五的本质告诉所有人,对欧洲文化这件事美国你就别YY了,你做不来。
跟人家拼gift,你们没戏,因为你们没法那么“先进”,也没法那么“不靠谱”。
就像寄希望于一生一世的人,永远无法将蝇营狗苟永久性地粉饰为“自由”、“激情”或“超越***”。
《午夜巴塞罗那》捕捉了平静生活之下埋藏的火山喷发,非常罪,非常美,非常有趣,非常犬儒。
在不讨论“文学化电影”等伪学术命题的前提下,很自恋地说,他的电影就是他的自来水笔,这样的导演早就过了给自己贴标签的阶段了。
关于男女之间那感情,总是喜欢看了电影之后就研究。。。
到底什么是所谓的爱情。
我每次看完一部电影,就开始分析里面的人物关系,好吧,我承认我看电影就是把人分析来分析去,越纠结的越分析,有的时候还想着大半夜睡不着。
(额,读书没有见我那么用心的)其实说实话,越来越混乱。
不过,也就是woody allen 老头子说的,人类近千年来都不知道如何定义爱。。。
《午夜巴塞罗那》,说是浪漫喜剧。
实际上,就是告诉看电影的人:面对现实吧其实我看了三次后,越看越无奈,要是结了婚的人看了之后,就是等于揭了他们多年的伤疤,揭开了他们心底的痛还是回归到亦舒阿姨说的话:我们爱的是一群人,结婚的是另外一群人。
看到亦舒阿姨的书,看到里面不停的重复这句话,我就反感。
但是,是的,无论我有多反感,最后还是得接受。
woody allen是个特立独行的导演,是个蛮有个性的老头子,但是,他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回归到最现实的现实。
这部电影里面人物关系复杂,纠结,微妙,实在是无法忽略每个角色,我一向都是斯嘉丽的粉丝,她的每一部电影必看(我舅舅说我喜欢斯嘉丽是因为她是肉坨坨的那种)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吧斯嘉丽一直都是很性感,很迷人,很挑逗人的感觉(我的性取向没问题)。
她是性感的无话可说,但是,她给人的感觉又有无限的亲和力,无论她演什么角色都感觉她骨子里面的单纯。
她饰演十恶不赦的坏人,我也喜欢。
媒体一直把她称为woody allen的缪斯女神,所以,老头子让她在里面演了一个完全理想化的女神,性感,迷人,单纯,简单,思想活跃,敢于冒险,欣赏艺术,体贴,甚至可以在一段三角关系里面挖掘自己的艺术细胞。
一直在寻找different,对于一个看上去不理智的女孩,但是,在一段看上去很美妙的感情,她确理智的退出。
谁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会知道自己失去后会意味着什么。。
从她的身上,你会发现自己的影子,极其没有耐性,有点天真,有点喜欢冒险,有点叛逆,有点希望自己与众不同,但是,看到最后,你确发现自己没有办法像她那样洒脱,理智。
我也一向不怎么喜欢佩内洛普,对这个西班牙女人实在是没有什么兴趣。
但是,在她出现在这部电影里面的时候,我当时就想,额,这个女的好有感觉,我不会用漂亮形容她的,漂亮这个词,不足以形容她。
她比斯嘉丽还要有魅力。
她饰演的是一个艺术家。
一个有天赋的艺术家,她的性感和迷人,还有独特的魅力不说,只讨论她的性格。
说实话,我为什么更喜欢她。
因为从她身上,从她的性格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虽然,自己没有她极端。
只是,我真的很喜欢她歇斯底里的样子。
情绪起伏不定,偏执,控制欲,自以为是,逼人,多疑。
她对她前夫身边出现的每一个女人都有偏执的想法。
她那么理直气壮的跟前夫讲:你找的每一个女人都有我的影子。
你为什么始终都摆脱不了我的影子啊。。。。
她在任何人面前那么肯定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她可以那么有把握的说自己对前夫对于艺术上的影响力。
一个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人,一个自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身边男人的女人。
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女人,一个当自己的男人看其他女人就可以拿着枪对着自己男人的女人。。。。
你永远不知道她下一步会是拿着枪对着你,还是马上就可以跟你上床的女人。。。。。
她的前夫,同样是一个有才华的艺术家,但是,大多数确实是受了她的影响的艺术家。
两个人有相似处,但是两个人也相互吸引,但是,确无法相处。
两个人在一起是相互伤害。
尤其是她,她的情绪起伏,她的歇斯底里,她的控制欲,她的偏执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接受的。
前夫是不会继续跟她在一起了,但是,也无法拒绝她。。。。。
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微妙,当三个人一起相处的时候,两个艺术家之间再也没有了歇斯底里的争吵,斯嘉丽的出现弥补了他们两个人之间缺少的东西。。。
至于缺少什么,其实也不是缺少,是平衡,三个人之间达到了平衡状态。。。
最理想的状态。
三个人一起享受情爱关系,三个人一起相互启发艺术的灵感。
她不再具有爆发力,也不再情绪起伏,也不再歇斯底里。。
直到斯嘉丽离开,她再次回归到以前自我毁灭的状态同时也伤害他人。。。
woody allen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任何稳定感情状态是没有任何可以实现的意义。
三个人达到最稳定的关系是无法存在的。
所以,他让斯嘉丽最后选择离开。
斯嘉丽,他心中的女神,就是一个穿梭在理想和现实中的人。
同时告诉所有的人,爱情,最终要回到原点。。。
继续歇斯底里的继续歇斯底里。
继续抓狂的继续抓狂,继续相互伤害的继续相互伤害。
继续痛苦的继续痛苦,我揭开你们的伤疤就是让你们看到,其实你们的生活是没有终结的。。。。
如果有,人生也就没有那么无奈。。。。
其实电影里面还有一个女孩,是斯嘉丽的好朋友,这个女孩更向大多数一样,在这个女孩身上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她更加现实,永远都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
因为她知道,在现实社会中,必须循规蹈矩,必须遵守规则。
无意中,有了一次意外的小相遇,一次小插曲。
她发现自己原来,也是那么的渴望有激情,刺激。
但是,现实一次一次把她拉回来。
当斯嘉丽回到现实的时候,她也必须回到现实,但是,这个时候她已经发现原本自己想要的完全生活,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也不再是自己想要的了,她却已经无法选择了。。。。
没有后退的路。。。
是的,这部电影就是为大家所拍的。
浪漫,确实浪漫,巴塞罗那,西班牙吉他,性感,迷人的艺术家,美妙的夜晚,穿梭在理想和现实的人们。。。。
最终让你心灰意冷。
好吧,接受现实吧。。。。。
我今年21岁,问我的朋友们。
很多人已经记不起自己的初恋了。
突然一切,都变得快了。
在这个所谓人生最灿烂的年华里,我有幸老了一次。
躺在床上,有时候会想念很多人,有时候又谁都想不起。
被曾经的朋友们叫出去,倾听着他们混乱的生活。
那些故事让人无所适从,你不知道如何去安慰对方。
因为你根本分不清她们在说的是一场恋爱,还是一次做爱。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会羡慕那些白发苍苍依然牵着手的老人们。
我们想分享同甘共苦后的甜蜜,却又不能挨过时间的考验。
曾经在这座城市,这个国家。
不存在所谓的爱情。
男女授受不亲,沾衣裸袖便为失节。
可突然有那么一天,爱情被歌颂了。
大家都去爱,可爱来爱去发现自己爱的不过是自由。
后来长大了,又去爱,发现这次爱的其实是自己。
就好像那些伟大的宫殿,一般人一辈子都不曾达到的地方。
突然有一天,那一扇扇红漆的大门打开了,门口站着一个美丽的售票员冲你微笑。
大家冲进去,想看看这个禁地,曾经神圣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
有些人看得明白,知道蓝天还是蓝天,这不过是个曾经的故事。
但是大部分人,兴奋异常。
冲着镜头挺起身子,鼓弄出僵硬的笑容,等待着眼前那个举着相机半蹲着的家伙喊一二三。
回到家后,拿出这张在朱红色大门前的照片,走街串巷,恨不得告诉所有人去过那里。
可你真正到达过那里了么?
你所作的一切究竟是为了告诉所有人,还是为了你自己?
男人总是忘不掉自己伤害过的女人,而女人却总忘不掉伤害自己的那个男人。
最奇妙的地方在于,伤害的双方永远不可能是你忘不掉的那个人。
女人被伤害,是因为“他”心里面有个永恒的愧疚。
而男人,却又永远无法抚平“她”心里曾经的那个创伤。
大家就这么交错着,哀怨着。
当你抹去从未停止的眼泪,愤怒着质问他:“这一切TMD是为了什么?
”他一定会冷静的毫无愧疚的告诉你这都是为了爱情。
有时候谈一场恋爱,只是因为这是一个恋爱的时代,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双方互相揣测,只要对方稍不如意,自己心里那个曾经的人就复活了。
你为对方付出着,他感动着。
就好像你做出一盘很难吃的炒菜,你问他:好吃吗?
他回给你一个微笑,说:太好吃了。
其实他觉得并不,而你也从他那个勉强的微笑里看出一切。
当你们之间毫无精彩可言的关系结束后,你后悔不已,觉得为了老天开的这个玩笑又是何苦对他那么好,对方不感动,自己心力交瘁还落得个骂名。
有时候,喜欢对方。
却不想着急表达。
希望两个人像好朋友一样继续走下去。
当一切稳定了,再诉说这份感情。
以为两个人可以每天美好的像昨天一样,可突然有那么一天,你发现他开始向你说着另外一个人。
你很不开心,却又什么都不能说,因为你们毕竟只是朋友。
后来,你还没来得及表白,他就恋爱了。
开始渐渐的远离你。
你觉得自己好傻,自己珍惜的一切却不过是个梦。
谈一场恋爱太容易了,因为大家发现光自己爱着自己是不够的。
还需要别人的那份。
曾经一封送到战场上的信,流淌着你思念着他的那无数个日日夜夜。
而现在,你只要发一条彩信就可以告诉自己的“爱人”自己中午吃了什么。
科技让人和人的走的越来越近,近到你根本不用用心去记住对方的摸样,因为每天都可以看到。
可心和心那个网络,信号却越来越差了。
有那么一天,你爱累了。
你想安定下来过生活。
于是学着父母的样子,去相亲。
你或许会对每个都不满意,也或许每个都可以。
就这样,你结婚了。
像你曾经嘲笑的没有爱情的父母那样。
很多年过去了,他很好,你学会如何满足。
有天晚上,你刚到下班,他在做饭。
你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着新闻联播。
后来你去洗碗,他把电视调到电视剧频道。
他看着电视,你在一旁为他削着苹果。
11点你们躺上了床。
你因为今天的言情剧,突然有些感动,开始拿出自己曾经在宫殿门前的那张照片给他看,讲着过去的一切,好像自己就是戏里的主角,自己都快都被自己感动的哭出来了。
而对方微微一笑,告诉你说:“这里,我早就去过了。
”
所以你看见巴塞罗那了。
地中海边的昏黄色的阳光,出没在西班牙语中的建筑和深巷。
那时许多人刚刚抵达,空气中带有某种油彩粉末的气味。
要小心画里面美好的色彩。
后来你看见整个夏天都在放着烟火,夜晚变成酒杯里的迷人气泡。
要小心那些渐渐醉去的情人(她说不定会对你开枪),以及消失在黑暗中的吉他。
絮乱暧昧的情绪就这样沾染了整个城市的脸。
打着轻拍子的喘息里,故事要么有趣要么略带匆忙。
只是小心不被他的眼睛诱惑,尽管从一个角度看去它显得优雅无比,而从另一个角度,它是那么的疯狂。
艾伦还是年轻的,我相信。
但是他有一颗老辣的心。
从match point起,他的电影就充满了欲望和迷乱的情感。
具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女人们,掩藏内心的男人。
各自呈现僵局的关系,有着一触即发的平衡。
那是城市和破灭的寓言,深刻准确而真实。
我想说我喜欢Cristina。
那是有一颗永远不满足的心,据说这是种疾病。
摄影,写作,拍电影,还有恋情。
不断的追寻又不断的抛弃,爱上男人又爱上女人。
她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所以时间在巴塞罗那湿漉漉的夏天不断的流转,而她的脸上只有倦怠。
也许在那双蓝色或是绿色的眼睛里,我看见了自己。
我想说我不喜欢Vicky。
就像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冷静,计算得失,偶尔的出轨还因为最后的清醒而失败。
我想那个男人带给她的诱惑,其实是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只是她自己最终选择了退却。
所以昨天一个姑娘说我像Vicky的时候我特别惊讶。
她说我说服她的方式特别像。
我沉默了一下,也许她们就是我们每个人。
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
也许两颗心,两种人格,两个灵魂。
同时存在我们身体里面。
这时候,故事远远不只寓言那么简单。
它有一种直透内心的精准,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然而等到夏天结束的时候,故事又像是没有发生。
那个画家,迷人的妻子。
都像是小说家一次节外生枝的叙事,而与主题无关。
光影摇晃,音乐的节奏再起,而他们的脸,还是那么困惑。
离开巴塞罗那,带有着无奈,写满了慌张。
影片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当VICKY的男友问CRISTINA:“那你是双性恋吗?
”CRISTINA说:“为什么要给每个人下一个定义呢?
”是啊,为什么每个人都要被贴上标签:同性恋,双性恋,异性恋,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前阵子看报纸说有个美国女人和巴黎铁塔“完婚”,于是被“专家”定义为“世界上罕有的恋物者”……哦还有,为什么人和人之间的每段关系也要被定义呢:亲人、爱人、情人、朋友……这世界上就不允许存在没有办法被定义的东西吗?
这世界上就不能有一个人站在我面前,然后我说:“喔,你不是我的谁,但是我就是爱你”?
是这个世界太荒谬,还是我太荒唐?
个人挺喜欢的。
佩内洛普克鲁兹,很美的女演员,演什么像什么。
有人觉得男主角很性感,我只想感慨胡子真多……看完了以后有点困惑。
如果爱情真的是这么复杂的东西,那我是不是不碰得好。
还是说,无论怎样,都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
就像Cristina,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以前觉得这样就挺好,现在想想好像又不是那么好了,因为这样排除,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是又困惑现在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会不会几年以后就不想要了,毕竟人是很善变的动物。
当然,现在想要以后还想要是最好的,说明我真的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只是,爱情这东西果然复杂,什么才叫爱了呢,挂在嘴上?
当然不是。
感觉对了?
什么是感觉。
如此说不清道不明还是只见人想往进钻。
就目前我的状况而言,我想,还是顺其自然最好。
我也不想知道他是不是对的人,也不想知道会不会忘了他,我只知道现在忘不了他。
既然忘不了,那就记着好了。
让时间去说话。
也许我只是需要时间的锻炼,而并不应该轻易地不相信爱情。
毕竟虽然复杂但还是美好的。
我从来没看过如此没有逻辑的一部电影,除了penelope cruz、背景音乐和画面处理的还可以,编剧和除penelope之外的演员的表演实在是太差劲了。在电影院里狂笑到岔气,结果最后也没看见3P的镜头,失望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且还是美女( ̄▽ ̄")。。。
很莫名其妙的一部片子,真不明白他为什么能有四星...................
两个美国傻女人的丽江之旅,伍迪的片子充满了挖苦揶揄,有人却读出了浪漫,佩服!
看不下去了……好沉闷
为什么我们似乎永远理解不了西班牙人的生活状态和感情变现方式,就比如毕加索的画,又比如伯纳乌和诺坎普的永远火爆,难道我们真的和他们不是生活在一个世界上吗?
原谅我不能接受这部电影
Cristina的随性、多变,正与Vicky老成外表下所掩盖的内心所一致。而Doug不喜欢的那部分欲望Juan喜欢,故Vicky对Juan的长情也可以解释。这部关于女人的片子,里边没有什么像样男角,无论是Juan还是Doug只是女人欲望的投射罢了。大意概括:与其自欺欺人、念念不忘,真不如上去就玩,玩腻走人。
一本读不完的书
继续是一部探讨三人行,来自巴塞罗那的风情和文化活力有毒药一样的诱惑力。旁白很重要,像读一部文学作品,倒不如说在探讨女人。唉呀唉,只怕永远搞不懂。
这电影让屌丝宅男情何以堪 BS啊 超不喜欢这种自以为很文艺范的片子 明明就是部乱交片
有些人总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其实她不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知道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That's passing thing,it's over.
奥维多岛的3P之夜~
散文风的电影。不如《赛末点》,强过《独家新闻》。
1和侯麦《夏天的故事》很像,昨天才看完,好巧。度假片,结尾开头人物关系没变人物心理变了2克鲁兹从西班牙玫瑰变成西班牙刺猬了,不过出演才华超群的尤物还是非她莫属,斯嘉丽显然嫩多了,瞧那没底气的样子,真正强大的女人不需要在男人身上寻找刺激3好吧,伍迪艾伦,你把感情这事看得真透
里面巴塞罗那式的浪漫还真有点不可接受,不过这片子有一点启发人,人人都有天赋只要你自信肯发觉自己
Woody Allen is a great story teller, life and love come to so perfect, and so unreal as well.
伍迪·艾伦的爱情新片,美丽的巴塞罗那,众多的美女,养眼又演的好,加上独特的西班牙音乐,绝对让人眼花缭乱。通过不同的人及不同的感情方式,表现爱的不同类型,很好看!
modern version of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It lacks that profoundness though.
最近很流行3p+风光片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