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近现代史,一部老百姓的生存史,是福是祸,是贵是贫,随着历史的变迁,百姓就像浮萍,起起落落,各种政权变更,各种运动政策,让生命在必然和偶然中出生和逝去,活着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福贵的父亲死于儿子被赌博欺诈所致的绝望毁灭,福贵的母亲死于不知儿子生死的恐惧焦虑,福贵的战友大全死于战争己方的杀戮,福贵的老丈人粮店老板陈掌柜经营了一辈子粮食竟然死于愚蠢冒进之饥饿人祸,福贵的儿子有庆死于以下媚上的马屁权贵,福贵的女婿二喜死于运动中侥幸生存所致的慌乱意外,福贵的女儿凤霞死于久病不治、耳聋残疾的工地事故,福贵的老婆家珍身为堂堂的富家小姐竟然死于长期贫穷的营养不良。
各种扭曲的政治运动,让村民们捧着金饭碗挨饿,集体主义豢养懒汉,成份划分造成阶层压迫和歧视,法律之外的批斗对人性无情的摧残,不讲究科学事实和经济规律的所谓高大上、假大空的社会资源浪费,更是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免于战争、疾病、饥饿、歧视、恐惧等文明的价值理念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
告别野蛮,告别强权,告别禁锢,告别欺压,让这片土地回归正常吧。
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
没掉一滴眼泪,总感觉二喜死得冤,刚挨完一顿打,本身又是个瘸子,还是夜里,却让自己这样的女婿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报喜?福贵自己干啥吃的,可怜之人的可恨之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可最后没有什么福了,倒是福贵之名有一些许讽刺意味了。
悲哀,悲哉。
多处情节不够严谨,虽说是小说,总感觉作者的“斧凿”之痕过于明显。
作者余华说,这是听了一位美国黑奴的故事才想着写这么一部小说的,总感觉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不过,演员都是好演员。。。。。。。。。。。。。。
我没想到《活着》这么优秀的小说居然会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
对我来说,《福贵》电视剧改编已经实现了对原著《活着》的超越。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改编不糟蹋原著就不错了,谈何还原、超越。
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也不仅仅是传递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电视剧的改编更是讲述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历史,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这是史诗级的作品,虽然不宏大,但足够震撼人心。
它没有道德宣讲,没有输出价值观,以福贵的一生为视角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活着》原著和《福贵》,我更推荐《福贵》。
编剧的神级改编,演员的出色功底,都令我折服。
这让我相信,中国是能拍出好的作品的。
我一直忘记不了一部电视剧《福贵》,讲诉了一个家庭成分不好的,地主之后吧,搁以前也是大少爷那种。
经历各种生活的艰难困苦之后好不容易家里有点起色了,领导的夫人大出血病危,自己的幼子被无良医院过量抽血输给领导的太太导致死亡。
我看到他儿子死那里真是彻头彻尾的寒心,寒刺骨。
小人物的命运如此坎坷曲折,麻绳专挑细处断,命运专扼苦命人。
这种小老百姓每天为了一日三餐奔波,为了生活努力的剧看着真是彻头彻尾的温暖和现实,也是彻头彻尾的寒心,也是大部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日常。
《人世间》多少还有个娶了高干家庭女儿的哥哥,怎么说也是有点背景了。
《福贵》真就是,普通百姓苦苦挣扎生活,是很多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四个一线城市和其他省会城市加起来才几亿人,中国那么大,为了赚钱工作苦苦挣扎的人还很多很多。
做人做到最后,不是仗势欺人,不是趾高气扬沾沾自喜。
而是,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
是对比自己弱者的同情和关爱,是独善其身,也是兼济天下。
虽然早已熟稔结局,每一次却又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
曾为了家珍那一句毅然决然的:“福贵,带我走啊!
”欢欣雀跃兴奋不已;曾为了福贵的顽劣成性不知珍惜锤首顿足恨铁不成钢;也曾为了凤霞一波三折的求医之路唏嘘不已;更曾为了有庆的意外离世痛哭流涕。
而最让我感怀的是家珍与福贵之间一见钟情而又绵延一世的情缘,家珍是我所见到过最完美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知书达礼,柔中带刚,从一而终。
家珍与福贵之间是我所能想象的对于爱情最美好的诠释,或锦衣玉食饥肠辘辘,或岁月静好兵荒马乱,或少不更事白发苍苍,凄风苦雨几十载,她不曾悔,他也未曾弃。
有人说福贵是幸运的,娶了一个好女人,虽家道中落却也因祸得福。
也有人说福贵的一生是悲苦的,经历了内战、土改、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在这些社会变革中,身边的亲人也一个个相继离去,只剩下垂垂老朽,与小孙儿相依为命。
我也说不清楚福贵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我只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觉得知足,因为我有一个贤惠的老婆家珍,有一双孝顺懂事的儿女有庆凤霞,有一个人人惊羡的女婿二喜,有一个聪明调皮的小外孙苦根,有一个同生死共患难的莫逆之交春生,还有一个不是亲人却胜似儿子般的亲人胡老师...“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这是家珍临终前福贵对她说的一句话,我想这大概是一个人能给予他的女人最大的认可。
花鼓灯贯穿全剧,福贵与家珍因花鼓灯相识,最终福贵也是跳着花鼓灯送别家珍。
物化起来大概就是家珍珍藏一生的那个红手帕,临终前家珍对福贵说:“我知道你当初为什么给我,是留着这辈子给我擦眼泪的。
”还有就是徐老爷念叨给福贵,福贵念叨给苦根的那句话,"从前,徐家是一只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羊养大了,就变成了牛。
" 伴随着福贵的自述,全剧落下帷幕,也给福贵的暮年点燃了一缕崭新的曙光。
福贵不计较身份,去演讨饭的大兰花;福贵说,下人也是人。
“咱们一块儿出去玩吧。
”“我教你跳大兰花。
”“我们去捉迷藏吧。
”少年的喜欢,是天真无邪的。
陈创演得真好;看到刘敏涛,总会跳戏到《琅琊榜》《伪装者》《父母爱情》哈哈哈。
福贵抢亲:家珍坐在花轿里,说,“福贵,带我走啊!
”福贵喊了一声,“叔”,把身上最后一块大洋给了长根——曾经背着福贵走路的长工,长根。
长根回来的时候,是福贵背着他的,背着的!
人穷不怕,怕的是没志气。
福贵和家珍,是爱情呀!
福贵想凤霞了,就打有庆;福贵想看凤霞被拒绝了,委屈,又打有庆。
福贵疼凤霞。
羊比爹亲,姐比羊亲。
凤霞跳花鼓灯,能把人跳哭。
多好的女孩子!
胡老师你不配。
家珍喜欢福贵,不嫌弃他是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福贵喜欢家珍,就勇敢去追,不觉得自己没文化配不上,所以两个勇敢的人能在一起。
——胡老师喜欢凤霞,又嫌弃她是个哑巴;不喜欢戴眼镜的女老师,又享受着两个女人的爱慕。
摇摆不定,呸!
一家人都爱凤霞。
他家窗户我喜欢,转来转去的。
“陈叔,你看看我是谁。
我是春生啊!
”——外公走了,饿的。
有庆死了,抽血死的。
心碎了我的天,多好的孩子!
福贵一个人把他埋了。
抽血救的人是刘春生的老婆,颜莉莉。
我的天哪!
省城罗医生治疗耳聋,罗妈阻止,凤霞回家。
二喜,火热的小太阳。
凤霞,喜欢谁就做他的“佣人”(洗床单擦桌子打扫房间)。
福贵总喊有庆“畜生”,满仓总喊福贵“地主坯子”,苦根总喊“福贵”。
这一声声,都是爱呀。
家珍也走了,福贵的大兰花还在跳着。
福贵买的牛,叫徐老爷。
福贵干完活儿,对牛说着话呢,好像家人都在身边,一个都没走。
要是农民好了,这个国家就好了。
苦根没死,他是希望。
徐老爷(门槛上,气死)、徐太太(重病死)、陈掌柜(粮店门口饿死)、有庆(给新来的校长输血)、二喜(生了儿子去村里,河里淹死)凤霞(工地上被水泥板砸死,因为看到胡老师了)家珍(身体虚弱病死)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农业机械化——文ge(打到当权派)——农村学大寨修梯田——土地承包责任制
看完《活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富贵阔家地主少爷:染上吃喝嫖赌恶习败完了,家中钱财接踵而至便是历经亲人相继离去,女儿聋哑、妻子病卧、儿子早逝一次次生活,磨难与打击:一场场意外,来临与惊愕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巨大不确定性的苦难。
不仅让我们感叹,原来人可以:承受生命中如此巨大苦与难在承受了种种磨难之后,福贵更多的是豁达与超然假如书中的人物换成你我,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了向富贵一样还是?
很多人都说不要去读余华老师文学作品,太苦了,太现实了,如果你只看到巨大苦难:那你真的要好好去再读读,众生相皆苦,退一步如果我们连现实的苦都不敢正视?
那还怎么去正视你的生活了?
是选择懦弱逃避?
还是视而不见?
正如 书续中说到:”人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的确,不是为了活着之外而活着,多少人真的能做到?
这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阿玛兰妲,在生命,最后时刻她终干 悟道了”世界不过是生外之物“,
活着,还要有饭吃——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好,吃饭了吗?
”“你吃了没有?
”这种传统的中国式问候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财富的不断增长,不经意间已远离了我们的生活。
因此,绝大部分国人以为吃饭的话题无须挂在嘴边。
然而,看了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福贵》,你才会觉得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吃饭的问题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翻开中国历史,老百姓吃得上饱饭的日子有几多?
老百姓吃不上饱饭的日子又有几多?
一般的规律是,政治比较清明、社会比较稳定的时期,老百姓安居乐业,吃饭、过日子不成什么问题。
社会动荡、老百姓颠沛留离,能够好好“活着”已属不易,谁还指望餐餐顿顿都吃上饱饭。
历史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这种清明与稳定不会恒久不变,更不会是一劳永逸。
从远处说,秦二世的残酷统治,致使百姓们难以安身立命以至于揭竿而起。
秦王朝被推翻之后,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将梦想过上安稳日子的中国老百姓再次推到了“烽火连三月”的战乱之中。
刘邦夺取政权,朝廷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老百姓才有了饭吃、过上了好日子。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宫廷斗争的愈演愈烈,加上连年征伐,老百姓留离失所,生活日渐艰难。
一千三百多年以前的唐朝有如当今之美国,无论政治、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百姓生活安定、福裕,国家繁荣昌盛,四方府首称臣。
然而,一个小小的安禄山作怪,大唐江山便分崩离淅,从此一蹶不振。
在惯性固有力的作用下,又有谁能够保证从今往后将不再有安禄山第二、史思明第二呢?
康熙王朝、乾隆盛世,是离我们最近的辉煌,在西方人眼里,这种辉煌只不过是封建帝国的回光返照,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必定要席卷这片被苦难与泪水浸泡的土地。
1840年鸦片战争暴发,国土沦陷、国民沉沦,老百姓也就只有“活着”的缘份,挨不挨饿已不再十分重要。
正因为如此,电视连续剧《福贵》主题曲便唱出了“好好活着才是百姓的福贵”。
电视连续剧《福贵》保留了小说的悲情色彩,在平实无华的基调中赋予这个悲剧故事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与诙谐。
种田与吃饭是“活着”的基础,也是全剧突出反映的一条主线。
《福贵》巧妙地把“地主坯子”福贵一生的经历与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活画面和时事变迁结合起来,将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一人、一家、一地,小中见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状态,顽强的生活意志,宽容的胸怀和人性的真善美剧中主要人物福贵的老婆家珍带着“没有吃过饱饭”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她虽然不是直接死于饥饿,但是由于饥饿落下的病根更是让人惋惜不已。
临终前,她的好友,也就是徐家曾经的佣人菊花要为她请医拿药时,她直言不讳地说:“我没病,吃饱了,就好了。
”吃不饱,当然就好不了,江湖郎中没有办法,县医院的夏医生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饿而不死,饱则难求,这是家珍的悲哀,同时也是社会的悲哀。
其实,家珍是吃过饱饭的。
别忘了,她曾是陈记米行陈掌柜的千金小姐,由锦衣玉食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腹中饥饿夜难眠,以至靠挖野菜充饥度日,这是家珍所始料不及的。
错,在于福贵,因为他赌,输掉了万贯家产;错,不在于富贵,因为中国历史的周期律使然,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来就欠缺一种有效的力量来扼制这种顽固性的周期律周而复始。
陈记米行是清溪县最大的米行,徐家贡田是徐家川能产上等贡米的粮仓。
谁得到了徐家川的贡米,谁就能在清溪县米行同业中占据鳌头。
不择手段而得到了徐家贡米的潘记米行,把贡米的生意做到省城去了,很是赚了一把。
陈记米行对此耿耿于怀,为了独吞徐家贡米,陈掌柜绞尽了脑汁。
陈徐两家结秦晋之好,陈掌柜看重的就是徐家川一百多亩贡田和贡米……陈记米行凭着陈掌柜的精明强悍和伙计春生的齐心协力,生意越做越红火。
陈掌柜也因此登上了商会会长的宝座,躲过了日本鬼子的掠夺。
徐家川徐老爷一百多亩贡田尽管遭遇了蝗灾,但乡亲们同舟共济,在徐家老少爷们的帮助下很快渡过了难关,徐家贡米喜获丰收,又逢米价一路攀升,让许多人垂涎欲滴。
正当陈掌柜踌躇满志、坐等徐家贡米送上门来之时,不料想“自己人跟自己人打起来了”。
前方吃紧,国军催粮如催命,城里的老百姓眼看就要断粮断炊,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委派春生领着伙计、带着现大洋“往南方走一趟”,也算是救命于水火,解了断粮的燃眉之急。
可是战事一结束,陈掌柜成了有罪之人,陈记米行鸡飞蛋打,从此烟消云散。
自然灾害可以战胜,日本鬼子也可以战胜,然而,战不胜的是政治,战不胜的是内战。
从陈记米行的兴衰到徐家贡田的易主,“谁来保证中国老百姓今后不再挨饿”的话题就绝不是杞人忧天。
应当指出的是,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战争也有推动历史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面,战争并不排除殷实。
然而,杀戮、打斗、人性与法度的缺损这些非生活元素的介入,“活着”就失去了根本性的保障。
战争让福贵分得了五亩好田,也让徐家川的老少爷们儿脸上露出了难得有笑容。
分得了田地的徐家川的老老少少从此就可以不忍饥挨饿了吗?
平地一阵狂风起,胡天八月也飞雪。
吃饭不花钱、食堂去吃红烧肉、大锅饭,这是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的好事情,可是他的哑巴女儿凤霞想到了,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果然没出几天,食堂没米了、公社没米了、县里也没米了……尽管当上了县长的陈记米行大伙计春生拍着胸脯说:“绝不允许饿死一个人。
”当他驱车赶到粮店,见到他从前的老板陈掌柜饿死在粮店大门口时,不禁抱头痛哭。
这一情节发人深省。
日本人来了,没有饿死人;战争打了若干年也没见饿死了人,恰恰是在打倒了地主土豪、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的时候,一个掌管着全县的粮仓、一个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一个惜粮如命的人饿死了。
陈掌柜的死是咎由自取吗?
他完全可以不死,因为他手上一直捏着一块窝窝头,临死也没舍得吃一口。
这块不寻常的窝窝头提示我们,陈掌柜个人并不缺粮。
一个并不缺粮的人尚且要饿死,那千千万万境况要比陈掌柜差得多的普通民众,死于全国性饥荒也就不足为奇了。
陈掌柜的死死得其所,因为他把活着的希望留给了别人。
食堂分粥的时候,他只要了半瓢,节省下来的半瓢稀粥让给了灾民。
在人民公社的粮食“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多得放不下了。
”“粮店仓库里存放的大米都要快发霉了”的情况下,一个久经风霜的老头,一个和蔼可亲的、令人敬佩的老头,预感到厄运即将来临。
他不相信亩产上千斤的神话,作为粮食仓库管理员他深知粮食的份量,将散落在地的粮食一粒一粒地拣起来,他盼望着救济粮快点到来,他尽职尽责的守着粮仓,他没有等到救济粮,没有食物维持的生命已经灯干油尽……这个悲剧的耐人寻味之处就在于:这样一个受人尊敬、风格高尚,把死留给自己、将活的希望让给他人的老人,他的这种思想品质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劳动改造后的良心发现?
前者,剧情没有明确的交待,而表现得多的是作为商人的惟利是图。
经历过劳动改造的陈掌柜的确是变了,他对富贵的宽容与关爱,对凤霞的赞偿以及对工作的恪尽职守,无不透露着他对世道沧桑的历练。
这种沧桑感正是人生大起大落的真实体现。
我们有理由指责陈掌柜在大是大非面前放弃了生意人的准则,但是,面对黑洞洞的枪口,除了交出粮食,他还有没有别的选择呢?
假定接受他援助的一方获胜,他也未必就是一个大大的功臣。
他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是迫不得已。
很显然,因拥有粮食而获罪欠缺法律依据。
不罪而罪,罪而不罪,也许就是《福贵》最令人寻思之处。
陈掌柜用生命捍卫“孩子要长身体,饿着怎么行”这条朴实的定理,医院黄院长为讨好领导竟然可以将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心血抽干。
两副面孔、两种人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陈掌柜的死没有唤醒对生命的珍视,他的死完全是白死的。
饥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的缺失。
徐有庆抽血抽死了,对于他的死并没有太多责任的体育老师胡凯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销声匿迹,而下令抽血的人竟心安理得的继续当他的院长。
当福贵得知自己心爱的儿子死于非命想要评理时,这位院长大人为了一己可耻的体面竟高呼“快叫公安局的人来……”黑白之颠倒有如暗无天日,压抑得叫人着实领略了一把“活着”的滋味。
朴实善良、人缘极好的二喜似乎给福贵的生活带来了一丝光亮,然而,文攻武斗使一个原本腿脚不灵便的残疾人雪上加霜。
二喜的失足身亡再一次向观众展示了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的毁灭。
电视连续剧《福贵》忠实于原著,着力表现了中国老百姓在各种艰难环境下顽强“活着”这一中心主题。
“活着”,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有饭吃;“吃饭”,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有土地。
因此,剧情发展始终围绕土地、围绕徐家川能产贡米的这块土地展开。
福贵被划定为贫农以前,土地相对比较集中,即使遇到自然灾害,佃户们尚能团结自助,吃饭的问题并不十分突出。
由此可见,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只有人为因素造成的饥荒才是空前的、不可逆转的。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没有了地主的盘剥,自己当家做了主人,徐家川的老百姓理应丰衣足食才是,可偏偏为什么填不饱肚子以至于野菜充饥呢?
最直接的原因是生产队长良满仓动员大家把粮食交给了食堂,食堂的粮食交给了公社……其根源在于“大跃进”能否一步登天?
共产主义能否“跑步进入”?
结果,“大跃进”没有跃进,大炼钢铁“炼”了肚皮,共产主义也没能跑到,倒落了个“全国性的大饥荒”。
闹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笑话,却怎么也叫人笑不起来,教训实在是太沉重了。
经过战争的洗礼,旧的制度已经消亡,新的制度尚未形成。
新旧两种制度能否实现顺利交替,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战场上的势如破竹,导致胜利的一方在惯性的作用下,很容易用速战速决的思想方略指挥和领导经济建设。
以为经济建设跟打仗一样,一口可以吃成一个胖子,共产主义也可以一蹴而就。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形成,就是这种揠苗助长的“速成论”产物,它正好是吸收了旧的不合理制度的封建残余与新的制度中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幼稚、肓动的一面,新旧两种制度的全部缺陷集中孕育了这个畸型胎儿。
有人把一个国家比作一个小家,这个比喻不够贴切,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更象一个公司。
公司的决策人应当是董事会而不是总经理。
董事会作出的决择每每与股东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慎而又慎,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差错。
比如美国,人们往往认为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实际上美国的总统就象是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权力再大也只能执行董事会的决定。
总经理做得好与坏,全看他执行董事会决定是否坚决果断、不折不扣。
春生他们如果能明白并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一点,即使是“跟自己人打起来了”也值。
战争的影响并不完全都是负面的。
美国的独立战争赢得了主权,南北战争同样是打内战,它的进步意义显而易见。
美国的内战废除了奴隶制,赢得了全国统一;中国的内战废除了封建制,赢得了权力集中。
问题是,权力过分集中就如同公司没有了董事会,总经理可以为所欲为。
在这样的体制下,一个又一个的群众运动也就有了发生、发展的土壤条件,老百姓受穷挨饿也就难以避免。
我们重视《福贵》,就是重视老百姓好好“活着”。
重温这段辛酸的历史,珍惜眼前的来之不易。
要想让中国老百姓永远生活福裕,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就是要建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确保不因个人的偏见和主观而重蹈历史复辙
早期福贵的不争气,中期的悔改,后期的安稳,都让人看的时候很感慨有庆死的很冤,当事人不知情,老师不知情,按理就该让医院承担责任,却在一次次推阻中困难重重二喜死的冤,回家报喜就被河淹死了,明明刚刚要好转凤霞死得冤,本来可能生活会一步步走向新时代有些人说是福贵的锅儿女背,我认为不对,富贵有错,但也自己吃苦果了,有时候人的命会被时代裹挟,不由得个人扭转,富贵一生过得忐忑,却也圆满,有儿有女有爱自己的老婆,有一处田地,活的比他当地主要滋润的多,当地主的他完全没有魂,哪怕娶了陈小姐,也不去珍惜,被龙二和潘家骗去整个身家,却也因祸得福在后续活了下来,几番运动下,儿子去世,女婿去世,女儿去世,老婆去世,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他至关重要的人,他会不伤心?
不,只是他需要挑起担子,他要为孙子而活下去,徐家需要他,他的心里有一个梦,梦中鸡变成了鹅,鹅变成了羊,羊逐渐变成了牛,生活就这样有了盼头从福贵身上有太多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又有太多需要警惕的地方,看懂福贵,就有可能有福有贵
三分给故事和摄影,放在现在看就是太悲伤了
书和电视剧的底层逻辑毕竟不一样,所以先看了书再来看剧会觉得节奏太慢,但是电视剧得丰富人物必须有取舍。
昨晚都在忙,其实我想去看《活着》的话剧,看过葛优的电影版,也看过陈创的电视剧版,我最早看的是电视剧版,最喜欢的也是这版,朴实而真挚。没有华丽丽的臆想,天马流星般的情节推动。它就是那么的平实质朴,处处散发着的真情实感,没有对时代的激烈控诉,但却把一切小人物大时代的悲哀展露在你面前。
看了第1-2集,福贵怎么演得贼眉鼠目,像个低能儿,怎么选的演员,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刚开始还不错 后来越来越瞎搞 为了悲剧而悲剧,牵强的制造事故制造悲剧,里面的好人全是活雷锋 坏人都只是有点痞而已 还胆小,无语
各种扭曲的政治运动,让村民们捧着金饭碗挨饿,集体主义豢养懒汉,成份划分造成阶层压迫和歧视,法律之外的批斗对人性无情的摧残,不讲究科学事实和经济规律的所谓高大上、假大空的社会资源浪费,更是让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免于战争、疾病、饥饿、歧视、恐惧等文明的价值理念正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告别野蛮,告别强权,告别禁锢,告别欺压,让这片土地回归正常吧。
已经很贴近原著了 只是少了点原著的悲怆感 更朴实无华 比这两年靠吹的上九分的一些电视剧好多了
家珍是个好女人,福贵能痛改前非还不错,可是改变一个人容易,社会改变也容易,我们的人民过上好日子却这么难!活着不容易,有尊严地活着更不容易!余华现实主义巨作!
童年记忆,看的时候还不知道余华的活着。
内牛满面,改编很是到位。比原著多了一丝希望,比电影多了一些残酷。
节奏慢 看不下去
小时候看的剧,觉得这两夫妻好凄苦
真心不喜欢这种败家儿子,宠溺母亲,一起坑着老父亲,干了他妈啥混账事儿都有爹来擦屁股,本性不坏又怎样?对他人就是灾难。
演出了小说的精髓。张艺谋的《活着》相比较还隐晦些,而电视剧则大胆地把小说演出来。
活着电视剧版
《福贵》是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的一部电视剧。
主角配角每个人都演活了,但是剧情完全可以压缩到10几集,太拖沓导致冲突性不够,悲剧感受不到很悲,结局改了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记得看电视放时,以为又是什么乡村爱情之类的无聊烂片,越看越熟悉,不就是余华的《活着》。说的电视剧,看着更有话剧的味道。也许是时代变了吧,认为比张艺谋的禁片《活着》更贴近原著。
终于把这部心心念念已久的《福贵》给看完了:1.电视剧在拍摄制作上还是略显粗糙,不如电影《活着》来得精致,但得益于时长优势,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得更加详细;2.有了福贵与家珍相识至结婚的铺垫,福贵赌博输光家产的那几集(犹如现在的杀猪盘)反而看得我怒从中来,不过想到他后面因祸得福、逃过一死,也就在看剧过程中慢慢消气了;3.第19集:有庆养的羊要被宰了吃-他护羊失败的段落让我想起小时候养的鹅被杀的经历;4.第20集:外公把他没吃的粥从城里带到乡下给女儿家人吃、第21集:外公不幸去世的情节,流泪;5.徐老爷、徐太太、陈掌柜、有庆、颜莉莉、陈家珍等人的结局,编排得比较合理,二喜和凤霞的意外,设计得令我无语;6.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7.剧里的台词、剧外的评论,这世界有多少人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呢?…
三星半吧,节奏有点慢,表演上有那个年代特有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