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不作死就不会死,田咪这人,早该拖出去斩了没商量。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出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配。
田咪的家庭真是爱钱,除了这个什么都不想。
最终的结果也算便宜了她。
如果生活中身边有这种人,真心别帮,别管。
2、江木兰孝顺,但是日子过得还是苦。
什么造就了这个结果?
他爸爸?
爷爷?
叔叔婶婶?
自己?
都不是,社会问题。
3、养老院的老人都是子女不孝?
不是。
但是养老院真心不好住这是真的。
4、养老谁负责啊?
年轻时候多挣钱,好好保养,老了别生病有钱花,比什么都强。
这几天刚好电视上又重播这剧。
看到父亲自强不息不愿拖累女儿,坚持由自己独自带着爷爷生活。
两位老人,一个老年痴呆,一个几乎双目失明,没人照顾怎么生活下去?
联想到当今,年轻人要为事业拼搏,很少能分出精力关心老人的需求。
而我们的父亲母亲,尽管年纪大身体不好,心里想的还是要为孩子分忧解难,照顾子女,照顾子女的子女。
遇到工作中不开心的事,父母们又是我们的倾听者。
上周,《老有所依》播出了大结局,这是赵宝刚导演继“青春三部曲”之后,又一部反映当下社会问题的作品。
如果说《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和《北京青年》,讲的都是年轻人的选择,这部《老有所依》则难得的将镜头对准了老年人的生活。
这些年人们常在说的,都是父母不应过多干涉子女的选择,但父母自己的选择,却少有人提及和重视。
现代中国养儿防老、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仍旧根深蒂固,老人们成为被奉养和照顾的群体,子女们尽孝的同时,是否会理解和尊重:在人生的终点站,父母也有自己的意愿和选择呢?
我想讲讲身边的故事。
我的二爷(爷爷的弟弟),曾经是整个家族最优秀和最成功的人,他从小精通日语,自学考上了医科大学,一生悬壶济世,医治过的病人无数,六十岁退休时,学生已是当地人民医院的院长。
去年冬天,八十岁的二爷去世了,葬礼风光隆重。
但其实,在此之前二爷已经中风瘫痪一年多了。
去世前一个月,父亲带我去看他,在家中卧床的二爷全身插满了各种管子,整个人瘦了好几圈,没有意识,无法言语,只能靠吸管进食,大小便也不能自理......他的病来得凶猛,虽抢救过来但只能这样“活着”。
因为家庭条件不错,一直用最好的药物和医疗器械,在维持着二爷的生命,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挺不过去了。
又因为子女后来信仰了佛教,所以在他的耳边放了一个录音机,循环播放着佛经和佛乐,请了专职的保姆照料.....这样的景象,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个躺在床上无法动弹的人,是我认识的、曾经精神矍铄的老人吗?
那个一生自主优秀、鼓励我勇敢追求梦想的长者,这一切是他想要的吗?
如果能表达自己的愿望,他想说些什么呢?
我望着他浑浊的眼睛,灰黄色的眼球仿佛已经失焦,而在耳边不断重复的佛经,作为一个无神论者,他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或许,他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吧,他的思想和感受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躺在床上受苦的,只是他的肉身。
起码我希望如此,因为,那样的场景,对于一个一生爽利的人来讲,实在太残酷。
在《老有所依》这部中,瘫痪的老人给子女留下了一封信,表示这辈子最后一个愿望,就是痛快得离开这个世界,不要忍受常年卧床的病痛折磨。
她说:“年轻的时候,我身体很好,从来都是过得利索,活得痛快。
我最怕的,就是不自在。
我觉得怎样活着比活着更重要。
如果我的身体不好了,就更加没有生活质量了。
请儿女们一定要尊重我个人的意愿,让我利索得走。
对我来说,痛快得离开,和痛快得活着一样重要。
我希望能有这样的选择权!
” 相信这段话,很多老人都想跟自己的儿女说,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或者还没来得及,就因病无法表达了,也就此失去了,人生中最后一个选择的机会。
得知二爷过世的消息,我虽然悲痛,但心里有一种感觉,他或许早就等着这一天,终于可以解脱。
每个人都会老,都有老的一天,这是时间的法则、自然的规律,任再优秀的个体、再精彩的生命,也无法抗拒。
为什么前几年的一部文艺片《桃姐》,让那么多人走进电影院,是因为大家忽然意识到,“老去”和“晚年”这件早晚要来的事吗?
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喜欢关注家庭,经典之作《东京物语》早在1953年,就探讨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台湾电影《诡丝》中有位母亲患病多年一心求死,但因张震扮演的儿子无法接受,而一直忍受着身上的烂疮折磨。
她不和儿子说话,眼神里充满了痛苦和怨恨。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但真的是最无私的吗?
影视作品中,韩国的老人还会去写《诗》,美国的时尚老爷爷会一个个实现自己的《遗愿清单》。
打开中国电视机,看到的却都是为儿女操碎了心的婆婆妈妈。
艺术形象虽然夸张,但确实也是大部分中国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子女的学业、工作、婚姻、夫妻关系、下一代,都是他们最重要的事。
为家庭奔波了一辈子、辛苦了一辈子,等到退休有时间了,不是更应该去享受自己的人生吗?
他们自己可能并不这样想,督促儿女早日成家,再帮着带孙子孙女,才是老年生活的重心......在最后的人生里,他们还是在为子女而活,因为大多数老人都是这样,子女们也就视其为理所应当了。
去年经过南方乡下,看到了很多的留守老人,他们的子女纷纷出外打工。
很多老人八十多岁了,背已经弯了,还可以生火做饭,在家里独自一人生活。
时代运转到了这个阶段,年轻人为了生活发展,选择了走出去,而老人们只能被动接受这样子女少靠的晚年,颇为无奈。
子欲养而亲不待,时间不等人,不要让“尽孝要趁早”,成为一句空话!
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人,不要到最后,才发现最应该珍惜的,是给予了你生命、抚养你长大的父母。
他养你一小,你养他一老,不离不弃,不留遗憾。
而尊重和善待一样重要,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老去和离开的方式,那也是一种自由和权利!
(本文已发表于中国新闻周刊网)
这剧里的人,配置太真实了。
小城市的孩子走向了大城市,等自己老了,无法自理时,去投奔孩子们,却发现大城市也无法容下失去了劳动能力的老人们。
其实养老问题一直很突出,只是老人的呼声太微弱了。
成年人们为了生计奔波,为了下一代的教育奔波,哪里有精力回头看看自己的长辈们是如何生活的呢?
是不是有尊严地活着呢?
太难了我舅舅家是县城的教师家庭,一双儿女都在深圳安了家,他们退休后去帮助带孩子,孩子们渐渐大了,不需要他们了,得把他们的房间腾出来自助,那么舅舅舅妈该怎么办呢?
回老家养老吧。
于是成了空巢父母,儿女要回来一趟太难了,大城市居不易,经济压力也一直驱赶着他们忙活,更别提这些年中,姥姥一人独居在老家,有个头疼脑热的,舅舅舅妈表哥表姐就被亲戚们骂不孝。
举的这个例子太典型了,我觉得大概率,我们的将来也是如此。
哭着笑着,就老了。
小姐妹前几天发了个朋友圈,说上一个本命年还是清纯大学生,这一个本命年已经不知不觉成了中年人。
我本来想回一个再过倆本命年就成了老年人,队友提醒我慎言,不要这么残忍。
可是人生,它就是这么残忍呐!
父母是你小时候的天,是遮风挡雨的屋,是彷徨无依的靠,是源源不断的经济来源,是温暖依托的精神归宿,是永远的港湾,是永恒的眷恋,是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但他们也会老去,也会患病,终有一天,他们也将要离去,不再成为挡在我们和死亡中间的那堵高墙。
我们终将直面死亡。
可是,老天并没有那么温柔善良,不是麽?
在垂垂老朽的暮年,可能会一身病痛,可能会孤苦伶仃,可能会丧失记忆,甚至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在我们还在青壮年的时候,并来不及思考自己老年将会怎样,父母斑白的鬓发,佝偻的身躯,日渐增添的皱纹,日趋消亡的记忆,已经再不断提醒我们,他们老了!
反哺有慈乌,跪乳有羔羊。
做人儿女的,该如何安排家庭生活,像父母年轻时不辞辛劳把我们带大一样,如何为他们养老?
我觉得应该是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来安排生活,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保障他们尽可能的自尊,自爱,自理。
网上有计算在各个城市养大一个孩子的成本,我隐约记得的深圳好像是三五百万。
我倒是不屑于计算给老人养老的成本的,因为我知道,我将倾其所有的,对他好!
在这个孤苦伶仃的世界上,唯一最亲最爱的人,不就是赐予我生命,又扶养我成长的父母了嘛!
人生百年老最难尽孝应当在生年
真的特讨厌这部片。
一生好人的木兰爸爸瞎了,丈夫出轨了,婆婆自尽了,还曾经经历被陷害,爷爷走失。
但这完全是因为她要把所有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还大爱无私地爷爷房产都给了别人。
又要照顾儿女又要照顾老人又要工作,结果哪个都没做好。
我赞扬她的精神,但我一点也不认同她的做法。
假设她要了爷爷家产的一部分,是不是就能请到保姆照顾爷爷和婆婆甚至女儿,家中就不会一团糟,丈夫也不会因此失业?
假设她把爷爷给大伯一家照顾时,强制签订协议要他们只有好好照顾的情况下自己才把房产转让,定期监督,是不是能起到强制性的作用,大伯一家也不敢明目张胆遗弃爷爷?
兰芝阿姨也是一样,余淼的自私个性,完全是她一手培养、纵容出来的,更别说那辣鸡田咪了。
一个好母亲,不是给儿子吃好穿好就是好母亲,应该让儿子有正确的三观和好好生活的能力,不然有一天母亲去世了,儿子怎么活?
遇上田咪这种人,就全由她做主了。
余淼唯一的幸运是,田咪毕竟还是真心喜欢他,没有卷钱跑。
唯一正常的是刘蓓家(角色名忘了),老妈是作了点,但也不是大坏人,就是处事、处人的方式很不妥,确实不会有人喜欢她。
但她姐的女儿真的有问题,嫁了这么一个渣男,一点礼貌没有不说(你上人家家本来就是客人,人家还是长辈,放个收音机怎么了,还开电视和人对着干,吃饭也不懂分筷子),简直吃软饭不吐骨头(结婚女方家出的首付,人家妈妈一生积蓄给你买了婚房,回来看一眼还甩脸子,也不让她上自己家,自己爸妈倒是住了一个月,就冲这点我觉得老太太上他们家示威做得对!
),渣男做到这份上,她自己不爱妈妈不说,为了不离婚跟外婆决裂,这种女儿要来何用!
然而,大伯家得了大房子,余淼家得了房子和赔偿,渣男家结婚送房天伦之乐。
所有好人都被善良所累,所有坏人都丰衣足食。
这部片气的我肝疼。
社会不应该教导别人如何成为好人,而应该警示不要成为坏人。
坏人不会因为教导变好,好人更不会被警示束缚。
否则最终只是好者越弱,坏人越强,而中间人看到两者的下场后,由于趋利避害的自然性,只会越来越多人选择成为坏人。
想不起上一次完整看完一部生活电视剧是什么时候,叫什么名字了,或许都没有吧。
老有所依,或许对我现在来说还太远了,可是对于父母来说,近在眼前。
心里最禁忌的地方,不容许任何人说自己家人,这是爱;从没有好好珍惜跟他们在一起过的时间,甚至待久了觉得烦人,外出快4年,电话越来越少了,这是不孝。
剧中有很多桥段,让我恨不得把里面的人拉出来抽耳光。
人,能做到这么不孝和窝囊吗?
或许很多吧,这就是生活百态。
木兰一家人,人善被人欺,吕希算是姑爷中的典范了吧,虽然也有犯错了,可是让人恨不起来。
或许,平凡而又美好的家庭,说的就是这种吧。
淼淼啃老一家,窝囊废一个,到最后连恶毒的二婶都强行洗白了,却没有给淼淼洗白的机会,窝囊废的性格,或许编剧都写不出好的点吧。
怂恿者恶媳妇最终勉强算恶人有恶报。
但是对比却把全局最可怜最好的老人写没了,想给编剧寄刀片了。
二婶一家一看到那泼妇样就像快进。
拖鞋底已经通过屏幕拍在了脸上。
居然还给洗白了最后??
理想的解决不是应该疯了才对???
作妈一家,因为一个老母亲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但是究根结底都是希望子女多陪伴在身边。
最后没有让可爱的小保姆在出镜就真的过分了。
最后一集,骗出了我的一滴眼泪,木兰的一声爸,让我喉咙发不出声。
结局全是强行打上完美句号了,不至于让人觉得是悲剧片。
总有几个镜头,深深印在脑子中。
一个是小学4年级,第一次离开家上学,和爸爸分开的时候,最后回头发现他一直看着我的视线;一个是深夜发烧,爸爸背着我去敲诊所的门。
每次离开家,老妈的依依不舍也都让我印象深刻。。。
突然越想到的越多。
在剧中,是江木兰最孝顺,但是她的孝顺是出自于自己内心的不安,是强加于他人的忍耐与放弃的情况下尽的孝。
而且,对父母孝顺,还得听她自己,拿父母当成了她手中的“提线木偶”。
所以,江木兰的“孝顺”只能是愚孝。
其他人就有不同程度的自私。
江志新一家人,尤其是他的母亲,先不说,他母亲对他爷爷的种种做法,就是对他们的小家也没有完全尽力,知道到放松娱乐自己,打扫房间不做,照顾老人不做,甚至还把老爷子偷偷扔了。
余淼不学无术,除了吃喝拉撒,连开个报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要养母替他看摊,甚至还吃老本。
江木兰的经理一家,表面上,老太太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可是时间久了,对老太太开始了厌烦。
尤其是,这个家中的大姐,也是个当姥姥的人了。
自己的姑爷到自己的岳母家,不帮忙,就知道看电视,甚至还和老太太对的干。
要说这剧中最孝顺的就是江木兰的父亲,始终如一的照顾父亲,不论有钱没钱,不论什么情况,照顾父亲,照顾孩子,一个都不落。
就是不知道照顾自己,为父亲操劳,为儿女操劳,而自己劳累到眼睛失明。
江木兰的所谓的孝顺就来自于她父亲的孝顺,模仿,效仿。
但是,就是不会平衡。
在家带孩子带的晕头转向,给孩子换尿布的空当暼到婆婆正在追的老有所依,本来是毫无兴趣,但是看到赵宝刚执导的字幕,莫名的坐下看了起来。
从中间开始看起的,但是很快掌握了局面,就是简单的排列组合并且加以戏剧化。
我们可以用数学来进行简单的概述。
好家长A、B;坏家长C、D;好孩子E、F、G;坏孩子H。
好的,我们开始排列:A+E,B+H,C+F,D+G。
由此组成的四个家庭,然后各自说了其家庭的特点和其老人的赡养问题。
我不知道我这种表述说清楚没有。
我来把字母换成人名再来说一遍。
好家长小江头配上孝顺大闺女木兰,好家长亚芝配上混账儿子儿媳余淼和田咪,坏家长方老太配无奈女儿华姐华妹,坏家长江家老二媳妇配上好孩子志新夫妇。
(以上轻微剧透)这么说就简单明了了,四个家庭,不同的组合,最后的结果基本上殊途同归:全部滚进养老院。
赵导年纪大了,拍不动小年轻们的打打闹闹,开始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不知道赵导他自己是怎样的模式,是好家长配好孩子,还是……其实整个片子最有意思的就是好家长配好孩子的模式。
“别人家的孩子”和老实善良的家长,最后的结果虽然是是其乐融融共享天伦,但是是在养老院里欢声笑语。
明明这种家庭的软件都已经是顶配了,怎么最还是没办法住到一起。
在轰轰烈烈的独生子女政策下,每一对年轻夫妻都要赡养两对老人,同时加一个孩子。
如果老人和孩子都健康,可自立,那么这对夫妻就烧了高香了,因为这样生活和精力勉强可以平衡。
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也就是五分之一发生状况,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因为最后一根稻草落到了自己头上,压垮了脆弱的婚姻和家庭。
很多家庭的解体并非偶然,而是很多作用力的结果。
人性毫无疑问是自私与无私的自我矛盾,宽容与刻薄的辗转纠结。
但是一部电视剧只能尽可能的高大全,把能展现的矛盾都剥离出生活,让人们一看便知“这老太太真像你妈”,“这老头子跟我爸似的”。
这四个家庭的问题都太突出太具有代表性,而平常人家只是有一个元素就已经鸡飞狗跳了。
那么好吧,让我们面对现实,在没有那么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养老院,在没有那么一个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养老院院长,在没有那么一个审时度势为国为民的zf的现在,就是现在,我们的父母的养老问题到底怎么办?
养老院?
在家里照顾?
请保姆?
一个普通人,普通小老百姓,普通的家庭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真的成了一个问题。
送去养老院?
且不说养老院的管理设施人员素质收费高低,单单中国人固有的孝道思维就是一个巨大阻碍。
宁可老而孤独的困在家里与保姆斗,也不愿去养老院,怕揽上子女不孝,老儿无靠的丑名。
可能这种想法,子女更甚。
在家里照顾?
要是老伴健在也到好,毕竟能有人说话,要是只剩下了自己,女儿上班,女婿工作,孙子上学,连狗都没有一只,就这样孤零零的守在屋子里等待。
等待什么呢?
请保姆?
真的比公司招保洁员还要难上十倍。
人类的信任感已经直逼底线。
那么到底如何?
赵导的意思是找个天上人间般的养老院大家一起乐开怀。
社会化养老确实是大势所趋,虽然作为井底之娃,头上的这片圆形的天空下社会化养老还路漫漫其修远,但是这个电视剧还是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共产之路,跟美国的科幻大片似的,如果邪恶的机器人开始攻击我们,那么我们会在潘多拉星球建一个庇护站,而最为重要的是这笔钱是zf出的。
每个人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慢慢增加或转变,作为年迈父母的子女、作为年幼孩子的父母、作为公司的核心力量、作为朋友的精神依靠。
每个角色都有其必须承担的责任,赡养父母、教育小孩、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为朋友排忧解难。
在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时候总会存在矛盾和取舍。
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段艰难无措的时光,唯有不断壮大自己、才有能力肩负起应付的责任。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孤独与彷徨,会因此失去人生的方向、会犯不可饶恕的错误。
但迷失、挫折之后,我们需要找准自己,爱自己该爱的人、做自己应做的事。
虽然不喜欢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但拍的不错,好几个镜头都不忍心看下去了,好纠结啊,纠结。我还在yy志新的爷爷如果换成他演过的另一个角色杀人狂丁不三会怎么样,肯定会很爽。
看的吐血三升,三观大大的不合呕。
从后面开始看的,这部剧也太虐了吧~~
陪姥姥姥爷看完的 真是怎么惨怎么拍.......
老无所依。
推荐大家别看这部片子,太虐心了,看得我无比沉重,真心受不了了……钢铁之心都碎成渣了
1 大陆电视本年度立意五星作品 2 虽然卜蜂莲花打败了1号店,笑到最后的却是金典奶,……。
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错
真正颜值过高的演员,是不计较角色是否能耍帅的。没错,就是说你呐乔美人。
看的太生气
不错的片子,女主漂亮,怎么对她的剧没印象
赵导最差的一部片,什么狗血事儿都让这家赶上了,内位婶婶每次说话我都得把音量调低两个数值才能抑制住抽她的冲动……不过,养老确实是中国未来20年难题,养老院绝对跟雨后春笋似的,不然能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啊?
用雷颂华大妈的话说 这女的就是纯粹满足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最后两集看着来气
我擦!这里面这几个老头老太太太真实了,活生生各种缩影啊!吕希他妈和我姥姥状态一样,不过我姥姥比她幸福一千倍……雷松华她妈和我姥爷一样,身体倍儿好,不缺钱花,但是就是爱作……我们家阿姨其实挺不好做的……= =
又是把所有糟心事全拉一块的电视剧,看了头几集,还自己亲自切肉,不合理的理由就是不合理,电视台也是闲得慌,不贴近现实的现实剧。
孝 呵呵了
很现实生活了
看得很无语,价值观不敢恭维
姥姥没看到最后一集,差点以为是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