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家庭伦理片,一向注重温情而不是棒子式的煽情。
人有倔强的外表就有柔软的内心。
日本真是老龄化社会了,30,50,70的各种不合常理的人设反而呈现出各种碰撞中的和睦相处。
很暖心的台词:一家人最重要的是在一起吃饭,传统的家庭观念在老一辈的传承下得以保留。
比较接地气,适合慢慢品味,如果不喜欢,没关系,你一定还没到那个喜欢这部电影的年龄。
据说和父亲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与成年男性的交往,很明显我在这方面先天不足。
我和父亲的关系很尴尬。
印象中从没特别亲近过 ,没抱过没亲过 ,甚至现在到了有话也只跟妈妈聊然后传达给他。
我们都有意识到性格中的缺陷 ,觉得是父亲性格中很负面的部分遗传到了我们身上并有意无意的传达甚至有些怨恨的情绪 ,讨厌那样的自己但又像极了他 ,所以很矛盾吧 ,但他的悲观性格又何尝不是自己讨厌的呢。
我不会使用他那样的处事方式如果我有坚定的理由试着积极的表达出来 ,到此为止做的太少以至于产生了许多的不结以致不可调和的矛盾。
可能看的太碎了。
前面是十分喜欢的,20%的部分,感觉就像我爸一样,跟他在一起生活会变得艰难,说话会大声,也会纠很多东西。
伊藤先生的表现也如简介和预料。
可能有那种父亲的女儿都会喜欢脾气温和的男子。
但是后面就有点接不上了。
并且在父亲学生出现,他对女儿无端发火的场景,产生了厌烦。
这个人物并没有悔改啊!
变化啊!
并且伊藤永远那样也让我烦躁。
但是结尾有扳回来一些。
日影跑结尾。
但是追出去是好的,呼应了前面,也打到我,让我觉得有意思。
摸头杀也是好的。
并且我感受到--父亲不一定会变啊!
他就那样,坚持固执地按自己套路走。
变也还是有的,比如搬出去自己住了还是养老院。
可是就是,很多东西他不变。
(文/杨时旸)表里不一,或许,这是用来形容《父亲与伊藤先生》当中所有角色最恰如其分的词汇。
父亲、女儿、准女婿、儿子和儿媳,几乎所有人都和表面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全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到了最后,所有人都露出了另一面,或者说,变了一个人,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想象、认知和偏见。
那些看起来靠谱的、本分的、老实巴交的人其实都油滑又势利,那些表面上逃避责任、不求上进、吊儿郎当的人反而成熟又持重。
《父亲和伊藤先生》在开场之后,向人们展露了一帧帧日常镜像般的生活常态,然后一点点剥离生活上的那层暧昧又虚假的装饰物,最后,它让人们看到了生活更真切的样子,还有生活这幕大戏中所有参演者卸去妆容后的脸。
你会恍然大悟,也会怅然若失,觉得,那个曾经看起来那么值得信任的人原来如此不堪,那些自己侧目和鄙夷的人们其实都那么善良。
但你不会失望,也不会昂扬,只是会觉得,哦,这好像就是生活的真相。
山中彩和比自己大20岁的伊藤生活在一起,伊藤在一家小学做快餐,山中彩在书店打零工。
之前,他们俩是便利店的同事。
看起来,他们是日本下流社会的代言人,不求上进,不负责任,不做计划,随波逐流,但是,他们能养活自己,对目前平静的生活安之若素。
父亲原本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因为关系不睦,突然离家出走,闯入了女儿山中彩的生活。
三个人开始试探与磨合,时而吵闹负气时而也氤氲出浓浓暖意。
最终,意想不到的是,这段闯入的关系,改变了所有人。
《父亲和伊藤先生》有着日本家庭电影中最经典的状态,三餐庸常,碗碟交响,太阳升降,时间在日子间淙淙流淌。
但就在这些极度剔除戏剧性的故事中,往往却能突然抵达生活的本相。
父亲第一次与伊藤见面时,场面尴尬,准女婿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瘦弱、沉默还有点躲闪和猥琐,和自己兢兢业业的人生态度相比,女儿和准女婿注定被鄙视。
他把自己的生活费推到女儿面前,然后,就这样毫无过渡地,像个楔子一样,强行斜插进了人家的生活。
父亲突然出现,意外成为了参照物,在此之前,山中彩和伊藤的生活是自足也是闭合的。
他们并不企图与外界更“主流”、更“上进”的生活对接和对比,但是父亲的眼睛,变成了一个勘察他们日常生活的审查视角,一个无法躲避的雷达。
原本,人们以为,那会映照出伊藤的不堪,女儿的不满以及她们生活的凋败,但是,慢慢的,却映射出了这一对情侣的淡然自若甚至悠然自足。
他们有他们的价值观,无所作为也不是谁的累赘,不想为未来奔命,也不想和谁攀比。
反倒是把父亲气走的大儿子和儿媳,一个整日西装领带,一个扮演勤劳主妇,一副栋梁和中坚的样子,但内心布满裂纹,脑子里滚动着算计,他们表演着责任感,却推卸了所有义务。
儿媳看到公公,紧张得呕吐,而那个看起来毫无责任心的伊藤,却笑着接纳老人所有的强硬和怪癖,远比女儿更要悉心。
他比女儿更懂得老人想要些什么,女儿带父亲去打保龄,去泡温泉,老人还一脸不快,伊藤带老人去了工具店,摆弄那些男人喜欢的机械玩意儿,又和他去买了花草,老人高兴地两眼放光。
女儿所做的,更多的像是应付,但伊藤付出的却是真心,他没觉得老人的出现破坏了自己的生活,他的眼神里一直有着难以名状的宽容和悲悯。
故事的设定里,老人一直有一个秘密,藏在一个盒子里。
最后,那个秘密揭开,那盒子里不过是一堆勺子。
老人想和家人一起吃饭,那勺子却永远派不上用场。
老房子毁了,勺子也都没了,但老人却也豁达了。
仔细想想,团圆的梦想真的未曾实现过吗?
他和伊藤还有女儿相处的那一段,几乎就接近了梦想。
炸猪排沾着合适的酱油,旁边一罐冰过的啤酒,一把自己的椅子,一个熟悉的位置,一束暖光,几句闲话,也算如愿以偿。
父亲最终选择了自己去养老院,他不再需要别人给他带来安全感,女儿也已经懂得了什么叫做责任。
一切都会改变,就像老人和伊藤一起买下了那颗小小的树,那棵树,总会长大吧。
四颗星。
其实是一部挺单调和慢节奏的电影,有些日式的矫情和细腻,结尾也是套路式的圆满。
但因为树里太好看了所以没有只看了开头就点暂停。
关于亲密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树里饰演的这个角色阿雅,在开头就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34岁,肤白貌美,就那么莫名其妙地和54岁秃头大叔睡在一起了。
也不谈结婚,不打算要孩子,只是同居着,一起在住房边种菜。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大概是她在面对父亲的询问时回答的“不知道”。
不知道恋人以前的职业,大概知道他结婚又离婚但不知道他有没有小孩,不知道他以前做过什么事。
但这么多的不知道却没有影响两个人的关系。
想起很多很多年前,看《他们生活的世界》时一直在思考一句台词:“为什么当一段关系需要更一步的时候,就一定要说出自己的秘密和自己的痛苦之处呢?
为什么不能把伤痛埋藏起来,直接让感情更进一步呢?
”阿雅和伊藤先生的相处模式就好像在说,其实没有必要对恋人的一切都完全知晓。
他爱过什么人,有多爱,他经历过哪些事,痛苦或是快乐,他的过往是怎样的,未来有什么打算…如此种种。
有的时候我们渴望了解恋人的世界到事无巨细的地步,但扪心自问,真的只是因为想更多地理解他呢。
或许,那只是因为不自信、不安全感。
怎么可能真正完全理解一个人呢。
老父亲说,我跟你妈妈一起生活了一辈子,也有许多无法互相理解的地方。
阿雅没有问伊藤先生,伊藤先生偶尔会说出一些片段,最初觉得她跟这个秃顶的老男人在一起画面真的很一言难尽,看到最后却觉得,有些人在一起真的不是外貌年龄物质所驱使,他们只是相爱,仅仅相爱罢了,在这一刻,在此时,在当下,无关过去和所谓的未来。
关于亲子关系的一些思考。
和许多日剧,日式电影一样,这个片子也在探讨亲子关系。
长大成人后的儿女和年迈退休丧妻的老父亲,还有抑郁神经质的儿媳妇。
父亲就像一颗皮球,从儿子媳妇处被送到女儿家。
而女儿,也因为父亲几十年来如一日的刻板和固执,抗拒和他一起生活。
我们不在家的时候,父亲在做什么呢?
我们在家的时候,父亲又早出晚归,他去哪里了呢?
阿雅就带着这些疑问,跟踪了父亲,才知道他的一天,伴随着孤独、寂寞,或许还有许多怀念。
父母亲与子女之间,注定是具有着巨大的理解鸿沟的。
他们拥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与生活方式,正如我们抗拒某些要求一样。
这样的要求或许是一起吃饭,或许是吃某款酱料等等。
到底是谁妥协,谁让步,这是一个永远说不出正确答案的课题。
关于温柔。
刚看片头时,弹幕里很多人感慨,女主怎么跟这样一个老男人睡在一起了。
言语猥亵,让人不适。
但看完整个片子,才觉得,伊藤先生真是温柔啊。
也会好奇,他过去的53年里是怎样成长和生活的,才有了这么多的经验和方式,来稳妥地对应恋人家里的问题,处理方式让人信服、感到熨帖。
温柔真的是一个稀缺的品质。
温柔的人,身上是发着光的吧,也是相处得越深入,越能让人感受到幸福。
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而不一定是永远年轻的人。
人到中年,对名利看淡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未来有些担忧,最好是老夫妻俩人相依为命,一同老去,一同告别这个世界,但这需要前世修来的福份,总有人先走一步,最近看伍迪艾伦的《遭遇陌生人》里霍普金斯演的离异老男人,克服不了寂寞,终成憾事,新结婚的妻子怀的不是他的孩子,想与前妻修复却无可能,想想他的未来也是可怜。
一个老人如果能生活自理,那还行,但总会到不能支配自己身体的时刻,这时子女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养儿防老,日本也是如此,电影《父亲与伊藤先生》讲述了父亲从儿子家转移到女儿家的故事。
儿子的理由:家有双胞胎,妻子与父亲相片不愉快,妻子到了崩溃的边缘,儿子就是这样两头受气的角色,孝顺与夫妻关系总是难已调和,这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谁都有自己的道理和难处,非得分出个高下,先后,真难。
哥哥找到妹妹想暂时把父亲寄存在妹妹家,被大龄未婚的妹妹断然拒绝,理由是有同居的男友在,不方便。
哥哥失望之情尽在脸上,但又有什么办法呢。
父亲却不理这一套,辛苦工作40年养活了一家人,老人想到哪个孩子家里住,是理所当然的事。
2017-4-21 13:32《父亲与伊藤先生》(2016)。
豆瓣7.8。
我juri的新作,尽管思念了她这么久,这电影看完也不想再看第二遍了。
不知原作人设到底是怎样,34岁的年轻女性,还是这么美丽的一个女人,怎么就能和老成这样的一个大爷同居,怎么亲的下去!
忍着看到最后以为神秘的大爷会是什么被黑社会追杀的传奇辣手国际刑警之类的也能勉强接受了,可惜什么也不是,就是个学校做校餐的老零时工。
完全看不出任何能吸引年轻女性甘愿与他共同养老的闪光点,唯一打动观众的,可能就是和阿彩父亲能和睦相处这一点了,怎么看都觉得阿彩是给自己父亲找了个老玩伴而不是给自己。
年纪轻轻的阿彩就这么成天陪着两个老头子生生给我们树里演的像老了20岁!
对演员无任何看法,就是觉得树里不该接这种角色。
要不就该给54岁的大爷配个至少45岁以上的女主看着才不这么违和。
片子从头至尾相差20岁的两人无任何肌肤触碰,什么感情火花也没有,身着小碎花裙墨绿彩袜打底的树里,家里还有个带着草帽种菜的同居大爷!
凭什么啊[二哈][二哈][二哈]
曾经我觉得什么事遇到他就完蛋了。
以败犬女自居的阿彩这样评价后来与她交往并且同居的伊藤先生。
乐活主义者伊藤上一秒还被老板骂,下一秒就就偷偷躲墙角看漫画。
但缘分就是这么奇妙,大概是人以群分,34岁的阿彩很快和54岁的伊藤的走到了一起,一个在便利店当临时工,另一个在学校当临时工。
虽然伊藤已经年过半百,至今也一事无成,但他们的小日子过得简单惬意,直到阿彩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闯入他们平静的生活。
原来,哥哥阿洁家因为两个孩子照顾不过来,想把父亲送往阿彩那里。
因为阿彩已经和伊藤同居,所以十分不情愿,奈何等阿彩回到家父亲已经不由分说地搬了进来,就这样,34岁的阿彩、54岁的伊藤和74岁的父亲住到了同一屋檐下。
这便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日本电影《父亲与伊藤先生》,由棚田由纪执导,之前热播的日剧《东京女子图鉴》也出自她之手。
父亲住进阿彩家后,延续了他退休前教书工作的严师形象,成为一个严父,不仅不看好女儿交往的对象,对吃饭蘸酱这些芝麻小事也是百般挑剔。
另外,“所谓晚饭,必须一家人一起吃”、“柿子怎么能吃买来的,在乡下外面就有的摘”这些也都是父亲严格恪守的规矩。
不过这位固执的父亲虽然各种嫌弃,但是也慢慢开始接纳伊藤,以至于伊藤为他买的蓝色椅子后来竟成了他的专座。
与很多日本家庭片一样,《父亲与伊藤先生》同样以温情与细腻让人为之动容,即便很多时候父亲与儿媳之间的嫌隙、女儿对父亲的不理解和无端的揣测、父亲与伊藤间的隔阂等,都给一家人的相处带来了诸多障碍。
但恰恰是这些矛盾慢慢塑造了父亲这一威严执拗的外表下,老人孤独与落寞的退休生活,以及那颗强大的自尊心。
在阿彩跟踪父亲时,本以为他有偷盗癖,却发现父亲只是一天到处瞎转悠,与之为伴的除了路边的餐牌、野花、超市里的勺子、公园里的便当、图书馆的书以及夜色降临后坐在凉亭里看万家灯火之外,别无其他。
而当阿彩开始察觉到老爸的这一处境时,她和伊藤开始想办法弥补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在这一过程中,虽然对阿彩一家人来说伊藤还没有名正言顺的关系,但他对于阿彩和阿洁家庭关系的修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影片最后父亲一心一意想住在乡下的老房子,不愿回东京,在伊藤的劝说下,老人变得言听计从,伊藤这个准女婿和倔脾气的老头也慢慢亲和起来。
直到陪伴父亲成长的老房子在一场雷电中被烧毁,柿子树化成灰烬,一直随身携带的勺子也被埋在一对瓦砾场中,父亲的根没了,儿女也终于开始明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
好在父亲已经给自己找好了退路,退休金和养老金让他的晚年生活有了充足的保障,阿彩也托付给伊藤,无需再面对在两个最重要的男人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一切就像伊藤所说的那样:放心,保龄球是不会跑的、房子是不会跑的、我伊藤也是不会跑的。
柿子树虽然没了,但是枇杷树伊藤会照顾好,而亲情这一永恒的主题,也为影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如果喜欢我们所推送的电影,敬请关注“河畔电影院”,每天一部好电影,让时间在光影的世界里定格,让电影成为理解生活的方式。
往期影片:生活的本质别不甘心,你只是个loser而已私藏影单第1期:《如父如子》
😭😭😭太好哭了当父亲在警察局被误解的时候当背对着女儿才能说出很开心的时候当被说是个好女儿的时候当想要去养老院对女儿客气道谢的时候 就算一来女儿家挑三拣四说女儿的不好还嫌弃伊藤先生一边教导女儿一边又对女儿的充耳不闻无可奈何 😛但当女儿跟踪时才发现原来父亲的背影多孤独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子女可有个矫情的儿媳看见自己都想吐时心里还是很难受的😞一儿一女 都不能理解父亲 觉得父亲就在给自己添麻烦 又硬要父亲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式生活多难受 伊藤先生真的很好就算很老 看起来都和父亲差不多年纪但应该是最明事理的人了帮着一家人学会和解 和父亲有共同爱好 会真的照顾父亲情绪所以年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成不成熟还是要看个人啊 日本这种有关家庭啊小清新的电影节奏都很平缓 有大量空镜 但并不觉得尬 是种很舒服的调调 就像截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 娓娓道来 喜欢 🥰
看到阿彩跟踪了父亲的一天那场戏,我是真的很想在某天跟踪一下我的父亲,他退休以后都在做什么?
每天出门都去哪里?
我不在的时候三餐是如何准备的?
会去图书馆戴上老花镜和一群老头在一起看报纸吗?
是不是看着看着也会睡着了呢 ?
他会买好一份饭却宁愿去公园的长凳上吃也不回没有人的家里吃么?
其实我挺不敢的,我怕看到以后就哭了。
电影里父亲说他为两个子女工作了四十年,现在只想过自己的生活想离开。
我的父亲也是为了我才工作到退休的么?
现在的我是不是依然让他没办法去过自己的生活?
看完后也想妻夫木聪(或小田切让)和吉永小百合演一发忘年恋
上野树里真是好看
在便利店打工的五十多岁废柴老头,在市区租个平装小公寓就能把到树酱这样的妹子..........这是啥设定啊?啥剧本啊???
女儿和父亲的情感羁绊可以描写的再细腻一些,总觉得父女间的对手戏太少了
哭成傻逼 就是这样的父亲 才可爱
请把上野树里留给我
开始比较搞笑,后面觉得伊藤先生nice的太脸谱化了。就算是拍电影... 这种男人的小身板,估计只有残障人士能看得上了
比较典型的日式家庭亲情向的电影,剧本一般,但几个主演表演的很好,这点比较加分,对于喜欢看这类主题的电影的人,还是值得一看的,如果是对这类主题日剧已经很熟悉的人,不看也罢。
这个风格我不太适应,虽然我也看过不少日常感的日本电影,但是完全絮絮叨叨组成故事,我感觉还是有点违背电影的存在意义吧。
冷静克制的现实表达,生活里其实本来也没有那么多戏剧化的煽情瞬间,很多时候确实会有那些为自己考虑更多的小念头,那些可能会对家人产生厌倦的小冷漠,那些甚至想过如果你不在我身边也许更好的小邪恶。但只要最终铺在这些私心底层的还是树里决定追回爸爸时的那种释然的笑,那也就足够啦~利利桑的角色慢慢就懂了他的可贵,陪老岳父看螺丝看盆栽,适时离开的体贴,最后不会走的承诺,这样温柔坚定的人
日本文艺这种费劲力气拼着老命做出来的“effortlessness”,还真是令人感慨啊。
打动你的是细节,逃不过的是生活
前半段看树里酱吃吃吃,我为什么要大晚上看23333 伊藤桑太亚撒西了,还是生活小能手,爸爸是吐槽小能手,住在一起的时候笑点挺多的。ps 树里的小猫背好像越来越厉害啦……
父女的冲突矛盾点非常生活化,那些看似无所谓却一点就着的情绪化。树里还是那么好看,但更吸引我的是藤龙也,老辣!和《感官世界》判若两人,有演员演技的成分,也有时光的成分吧。
褪去野田妹的稚嫩,换上juri的凌厉,切入「东京物语」,父亲执拗教一辈子书,表达方式只剩下苛责和训斥,却一直念叨「晚饭要一家人一起吃才好」,女儿表面讨厌“饭桌式”说教,内里却是愧疚姿态,配上“完美的”伊藤先生做润滑剂,演技撑起剧本。「枇杷是树,盆栽也是树,可归根到底是家,是归宿吧
日本温情故事,女儿主动承担照顾父亲并和一个大龄对象一起生活的故事,安藤先生是睿智的,他化解了一切矛盾并教会女友一切,老司机就是不一样。日本文化下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但照顾老人在哪都是必须的,括号亚洲国家。
全篇都是淡淡的
这样的家庭题材,如果在山田洋次及是枝裕和手里,会拍得既丰满又好看,还能引人深思。在这个导演手里就太糟糕了,故事单簿且不流畅,人物性格也不合理。尤其是作为主角的女儿,缺乏人类正常情感,无基本处世方式与沟通技巧。演员表演也很差,只有一副表情,动作也呆滞。总是端着,似乎只注重自己的形象。这更让故事雪上加霜。
大叔还蛮特别的。套路一般
缓缓的,缓缓的,打动人。伊藤先生是一开始会让人说出“你怎么跟他在一起啊?”相处久了就会被其人格魅力折服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