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之盒
الدفاتر,The Notebooks,Les cahiers,Memory Box
导演:乔安娜·哈吉托马斯,哈利勒·乔埃格
主演:Rim Turki,马纳尔·伊萨,Paloma Vauthier,Clémence Sabbagh,Hassan Akil
类型:电影地区:黎巴嫩,法国,加拿大,卡塔尔语言:阿拉伯语,法语,英语年份:2021
简介:Maia和她十几岁的女儿Alex住在蒙特利尔。在平安夜,Maia收到了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离开黎巴嫩时托付给好友的日记、磁带和照片。她拒绝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但因暴风雪被困在家中的亚历克斯却抵挡不住诱惑,偷偷地翻看了母亲记忆的盒子,了解到母亲于内战期间在贝鲁特度过的动荡青春。详细 >
后面就有点无聊了,前面手账翻翻看还是蛮解压的🤗
One way or another
2021上影节——好好看!看完心潮澎湃 五味杂陈 世界很大在战火之下离散的初恋和破碎的家庭 虽然并没有以过于撕心裂肺的方式呈现 却也足够残酷了 非常现代的电影 包含许多元素却并不显得堆砌 摇滚乐永远都不会过时
焦虑贝鲁特是还生活在黎巴嫩的痛苦,是未来的棺材;这部则是是早早逃离但依然眷恋故乡的悲喜交织,是曾经的飞机。从私影像角度去看曾经崩溃逃离的人生,有些情绪变淡了,但不会消失。
在新加坡看的,不能说是伟大的作品,但没有一直强调战争带来的痛苦,女主母女重回黎巴嫩的时候又是带着希望的,有两个场景感动,muezzin 在唱经时和母亲与多年老友重新相聚party时,有一点不明白,为何teta要把丈夫伪装成他杀?
太过平平无奇...按说这个素材可以拍的好很多……感觉女儿和妈妈的关系开头可以多铺垫一些~(BGM简直,而且妈妈本子上还记了the cure, new order, bunnymen!
在層層炮火空襲下,青春期的女孩擬定“生前遺願”,想吃美食,想周遊世界,我不想以處女之身死去。戰爭和死亡哪怕在幾米之外,也感覺抽象。對於生命剛開啟的她們,非正常死亡是無法被接受的選項。
最后三十分钟有点垮…但是男主真的很帅
女儿通过母亲的旧日记回顾其和朋友的年轻时光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仍是聚焦黎巴嫩内战及其后遗症的故事。视觉上有些不错的东西,比如女儿用手机拍下了母亲相册里的一组连续摄影,在手机相册里滑动的时候居然能形成一段连续动态影像(似动……),也得亏母亲家庭条件好,用胶卷跟用手纸似的。剧情编得还是比较大路货,其实我猜导演们的心思也主要是在那堆日记和照片上,其实本片的本质还是一个搬演形态的纪录片,不过情节和人物关系方面演绎的成分比较大,大概也是开发过程中逐渐变成一部故事片了。道具上花了大力气,一些段落的视觉上非常出彩。至于天生的数据库motif,导演们并没有好好开发,而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堆叠下来,我觉得还是相当可惜。
Berlinale71 手机一代的女儿vs胶片不离手的母亲,同样是记录自己的时代,同样是用手头的媒介与好友分享生活。对比与并置的出发点有意思,用手账串联起黎巴嫩内战回忆和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足够聪明。但,花里胡哨的形式一旦新鲜感过去了之后便无法让人集中注意力,大量画外音也让属于电影本身的视听显得乏善可陈。中年人历经沧桑后的再度重逢,还是让我有一丢丢小感动,毕竟谁年轻的时候没疯狂过呢。
2 NOV 2021 (3)
要是整部片都是由「缺席」的女兒視角主導該多好,結合私人日記、錄音帶、菲林照片、新聞報導等原始記錄素材,於虛構與真實之間遊走,逐漸拼湊、想像出成長於亂世的母親年輕時候的故事,還是移民第三代對印象模糊的家鄉(黎巴嫩)上世紀戰禍歷史的追尋與思索,同時也是一個重新審視自我身分認同/定位的機會。可惜自後半段母親視角接手後影片就變成純粹私人的動盪青春回憶,虛實交錯留下的罅隙被母親濃烈的情緒填滿和確定,當中的曖昧性通通被抹殺,而作為游離的「想像者」女兒則徹底淪為幫助母親重拾紛亂時代記憶的工具人,結尾與母女倆結伴回家鄉,與昔日好友重聚一場更是有種在看內地歌頌「歲月靜好」雞湯片的感覺,太糟糕了。
意外地喜欢,回忆是一个人的构成,当我向你展开我的回忆,我向你展开自己。
半纪录半虚构的回忆/历史重建用了很多花哨且能自洽的形式,但可惜作为串联会议的母女这条主线太拉胯,视角和叙事逻辑都很强制性(其实可以大幅删减并增加纪录内容)。
回忆影像化…创伤。
#Berlinale71
对这个片的赞誉程度从片中开始直接掉为0,前面有些处理photograph和postmemory的手法确实不错,但为什么要让妈妈和reja重逢😅😅😅过去的男人死在回忆里不好吗
多半星
SIFF14#花费长段时间构建,结果却差强人意。为什么不直接启用纪录的形式?为什么要设置这么多的形式张扬的瞬间?其恶劣程度远胜过于《盛夏》…比较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