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这部片子,我看还行!
简单说一下感受吧。
咱就先不提弗里德里克·尼采为什么会遇到都灵那匹马那档子事儿了。
《夜车》是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也算是一部情欲片吧。
剧情很简单,只有二段故事、或者说二条平行叙事线索:第一段故事里面:女主是位单身女人、守寡十年。
单身又守寡、而且年纪应该是在40岁左右吧,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相当受煎熬的。
所以影片主要写她的征婚经历:坐夜车奔走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临近城市的婚介所之间。
在日复一日的征婚历程中,女主有时险些被歹人强奸、有时又遇上了婚托骗子、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还有感情。。。
难得会遇上一个心仪的,所以第一次约会就奋不顾身地与之发生了关系。
结果后来却发现对方早就预备好了刀子斧子准备要她的命。。。
第二段故事交代:女主其实是一位女法警、是依法执行死刑的那种。
这样性质的工作、这种特殊身份,注定她有些抑郁寡欢、形影相吊 。
于是乎终于有一天,遇上了一位悲催的丈夫图谋不轨打算替自己死去的妻子报仇。
结果不知道是彼此压抑已久如饥似渴、还是同病相怜报团取暖,两个人居然二次三番地爱爱到一起了。
悲情而又猥琐的丈夫居然人色兼收。
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能不能下得了手呢?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两种特定身份展开的,矛盾冲突因为这两种身份而交集。
这正是整部电影里面最有味道的地方。
其实,有时候想改变一个人一段生活,到头来往往发现是徒劳的;想毁掉一个人一辈子,同样也是徒劳无益的。
刁亦男的《夜车》很好看,个人觉得比《白日焰火》要好,这其中可能有后者明星参演转移了部分注意力的原因。
这部片子安静很多,色彩控制在蓝色黄色两种,蓝色又占压倒性比重。
情节一句话概括为男主搞上了“杀死”自己老婆的女狱警,片子大篇幅在营造一种普通人(尤其是长期独居生活)的困境,这种困境会在你远离喧闹人群时一点一点释放,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心理扭曲,男主看似被工友们当成精神病一言不发,却也懂得手揣着刀子一路跟随女狱警报仇,而后在他意料之外的与女狱警的交往中仇恨看似消解;而女狱警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亲手送走的罪犯的男人发生关系后产生感情,而后发现男主起初是抱定复仇的念头时,心里千万匹草泥马飘过,电影中有一段她在雪地里背影的长镜头,也给了观众时间来消化这段情绪。
看完这部片子之所以觉得安静条理清晰,是因为男女主都不是话多的人,而他们都把有限的台词给了对方,有限的感情也只对对方袒露,这一点上他们两个应该算幸运的,因为在每个时代每种境遇下惺惺相惜都是难得的,所以影片结尾女主虽然知道男主的包里装着他原本想要了结自己的斧子时,她还是选择了回来找他,我们歌颂了太久的事情原来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ps,取景构图都太好看了!
单独夸一下摄影师!
人生的无意,似乎导演是在说,这世间的麻木。
演员刘丹在寻找一种宁静,在寻找一种希望,可这个病态的社会只会带给她一双双洗净的白手套。
让她去杀死一个本不该她杀的人。
寻找最后她终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
可是已经完全扭曲的世界告诉她。
世界本没有扭曲,你所寻找的洁净在船上。
勇敢的面对它(死亡)。
才能让你得到你想拥有的。
————————现实社会很残酷也很脆弱,我们拥有时,其实又是在拥有些什么。
很久之前的旧文了,看到KTV点了看过,还给了四颗星。
表示赞同~一场“镜”疲力竭的欲望●第一次出现镜子:联谊舞会上的一面巨大的巨型镜子。
这面在影片开场时便出现的镜子,准确地凸显了“镜子”对于这部影片的隐喻作用。
一面是保守,一面是开放,赫然对立。
稍后,吴红燕被骗子强行拽下的白色文胸也与悬挂在妓女房内的黑色文胸,形成对仗。
●第二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家中对着镜子,抚慰脸上的伤痕。
然后,她侧耳倾听隔壁传来的叫床声…显然,长期以来压抑在她心头的欲望,蠢蠢欲动。
●第三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妓女家拿着镜子,为她试装。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面为妓女试装的镜子,却并没有在画面内折射出妓女的样子。
吴红燕只是呆呆地拿着。
她的眼神始终不敢直视对方,在一个轻瞥之后,离开。
苍白无力的困顿,跃然银幕。
●第四次出现镜子:建筑工地、婚介所得托、窗镜。
这次,吴红燕实实在在地凝视了一把自己。
此时,她内心的防线已经越来越低了。
只是,想找个男人谈场恋爱。
所以,当她后来得知那个男人原来是托的时候,她用两百元人民币,“嫖”了他。
●第五次出现镜子:迎合着隔壁妓女家传来的靡靡之声(歌曲《忘不了》),吴红燕对着自家的镜子,跳起了脱衣舞。
虽然学得比较蹩脚,但是吴红燕的内心世界,完全的分裂了。
影片的节奏,开始加快。
●第六次出现镜子:吴红燕在开往兴城的列车上,对着公共镜子涂抹口红。
如果说,我们把兴城看成吴红燕泄欲的私密之地的话;那么,吴红燕这次的出发,“性”趣盎然。
●第七次出现镜子:吴红燕继续用随身携带的小镜子,涂口红。
只是,这次倒影在吴红燕镜子里的人是李军。
两人之间的爱恨纠缠,正式上演。
镜子,不再出现。
尤其是,在影片行进到48分40秒的时候,出现了一段长达3分钟的场面调度。
镜头从巷口的“望风人”开始,低低地扫过小巷,横Pan过“祝你快乐”的广告版,然后穿过墙壁(缝合剪辑),进入室内:一群吞云吐雾的男人,兴趣盎然地看着一场钢管脱衣舞。
吴红燕亦在坐。
这个段场面调度,准确地将吴红燕的生活环境、内心银幕表现了出来。
《夜车》这部刁亦男的作品在叙事上比起之后的《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更舒缓和平淡,它采用了一种细腻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情绪与思想。
但《夜车》表现出的强烈悲剧性却不像《白日焰火》和《南方车站的聚会》那样充满无力感。
我想这是因为《夜车》中的主角并不是在泥泞的处境中挣扎,而是自愿奔赴一个可避免的悲剧的原因。
《夜车》以吴红燕的女性视角展开。
吴红燕以一个冷漠孤独的形象登场。
无论是影片开头她独自去往舞厅相亲,还是在法庭上怠倦又强硬地执行公务,都可以感受到她是一个对自我和生活有极强掌控力的人。
随后吴红燕面对对邻居撺掇她让妓女搬走时,又表明了一种抗拒的态度,并且随后吴红燕与妓女有了说得上友好的来往。
吴红燕身上有一种高洁的品质。
作为一名法警时她只履行自己的义务,无私人的情感,在生活中她也不会高高在上地对他人进行评判。
正是她的无情让她“有情”。
用女性的死亡来完成男性心理的自洽性是黑色电影中常见的模式。
经典黑色电影用男性探索、寻找、毁灭女性来实现对女性的凝视。
而《夜车》采用的是女性凝视自身,最后自我毁灭的路径。
影片中多次出现“镜子”的意象,吴红燕先是凝视镜子中的自己,又凝视镜子里的妓女,最后对着镜子学着妓女跳脱衣舞。
她一步步成为了父权规训下不同于那个冷酷法警的自己。
但实际上,这双重身份并不相互冲突,因为这并不会引起她对自身存在的怀疑。
真正令她面临存在危机的是李军的复仇。
原本她无情的工作与有情的生活是互不相干但又和谐统一的平行线,但李军向吴红燕进行复仇打乱了她的情理观。
对于妻亡子散的李军,吴红燕是同情的,甚至想要弥补李军。
因此她看到李军之前和妻子的合照说:“如果我能代替她就好了。
”她需要这个男人需要她,既是因为她为自己的工作有了愧疚感,也是她解放欲望后得到的答案。
但在看到李军准备的凶器时,她还是出于本能逃跑了。
逃跑的路上她看到了一匹被不断抽打的马,她流泪,又回到了李军的住处。
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那白天和黑夜泾渭分明的生活,她在今后行刑时都会想到李军,或者曾经是否有多少人因为自己成为了李军。
体制化的压力此时终于现形将她压住,她有两个选择,继续压抑地活或者自我毁灭来进行赎罪。
影片中她选择自我终结,用“情”的方式来弥补“理”的错误,完成了这场通往人性之光的献祭。
吴红燕的死亡逻辑是通顺的,却难让人信服。
因为一个人在意识到体制的压力决心反抗时,很难没有胆怯的心。
并且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吴红燕固然是一个有极强独立性,掌控力的女人,但也不能说明她有着崇高到愿意用死来拯救一个认识不到几天的男人的意志。
影片的最后,从女主吴红燕发现李军谋杀她的意图,到吴红燕出逃看到被鞭挞的马匹改变想法,再到最后主动登上李军的船,这一系列转折只占到半小时左右的片长。
片尾与前面大幅描绘吴红燕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的情节相比,显得非常突兀和草率。
吴红燕从对生的欲望不断觉醒到最后拥抱死的觉悟转变太迅速。
这些违和之处让她最后的死变得像是被无形之手推上绞刑架,也让一个原本不断清晰的女性视角变得迷失了。
故事很奇诡,拍摄手法很欧洲的一个作者电影。
作为一个编剧出身的导演,《夜车》还只是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获得一致好评的《制服》无缘得见,但可以很强烈地感受到他的自信、从容。
所有的元素都是非常现实的,但纠结在一起呈现出来的却是很“超现实”。
两个主要演员的表现可以说是收放自如,与影片的整体氛围非常和谐。
个人很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虽然这是一个很大胆的还有点冒险的做法,但开放式的结局更引人思考。
我个人有点兴奋看到《夜车》,一部隐喻味十足的艺术片。
我的耳朵有一丢丢的失聪,影片的音响为了表达的需要设定的不十分豪放,我大约是当做一部默片看完的。
但可以想象,某些画面出现的时候,背景定有一段使人心里无限挣扎和凄凉的音乐。
听说刁亦男在学习贾樟柯,而今我完全否定。
《夜车》给我们提出的思考是独立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去体验的。
如果这部片子过去很久还很小众的话,只能怪它表达的东西是当今我们困苦着却没人敢提的东西,因为没有被广泛讨论,所以许多不善于思考的人便不能看明白里面讲了什么。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其实这一点可以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特别适合谈。
可影片里并没有直接表现,我便不自己意淫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有许多隐喻,这一点必须强调。
吴红燕是一个女警,她的工作职务是把证物给罪犯看,送走一个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
从我们一个常人的角度看,做这个工作的人,尤其是女人,一定是个大公无私的、冷面御姐或女汉子。
然而导演刁亦男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真实的矛盾:吴红燕每一个休息日都要搭夜间的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参与婚戒所的活动,她一方面是真的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过日子,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和陌生的男人们释放性的压抑。
从法律的层面上,一个女人找定期找不同陌生男人去小旅社嗨皮,似乎是被定义为淫乱的。
从道德的层面上呢?
吴红燕作为一个女警,更是道德上的破坏。
但是我却莫名的同情吴红燕,于是我试图从第三个人性的层面上为吴红燕辩护,感觉吴红燕这样做不一定对,但一定没有错。
故事快结尾时候,吴红燕和李军(被枪决者张玲玲的爱人)在被高高搭起的房子里,她说:可惜,我不能替代她。
不知道你看到的时候如何感想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张玲玲的罪恶真的大到了一定要枪决的程度吗,她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吗,关于张玲玲杀人的真相是什么?
多荒诞,可以说这是以法律的名义拆散了一个家庭。
除了枪决,法律能不能够和道德结合改造一个人,但是我们也知道一味的宽恕必将会带给社会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于是法律和道德的矛盾如此明显,我们却无能为力。
二、性原始且丑恶,但你不想维护着丑恶的东西吗?
很好的隐喻难以离开性,于是《夜车》有一个大主题是性。
吴红燕的压抑,女邻居妓女的理所当然,李军因为性而背叛的复仇计划,甚至你在漫漫长夜里干的那些荒唐事,谁都尝试着干过。
性究竟好不好?
我们应该把看待性这个问题的人群,分成至少两类以上。
第一类人统一的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黄色片,第二类人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十分大胆的小众文艺片。
譬如《夜车》中吴红燕对女邻居妓女的态度,另一个女邻居曾怂恿吴红燕以女警的身份把妓女抓走,但她没有那么做,她似乎很理解妓女的生活,于是吴红燕勉强可以作为第二类人。
另一个女邻居认为妓女就是堕落的人,道德败坏,一无是处,勉强可以当做第一类人。
这两类人究竟谁好?
没有答案,这是性的认识的矛盾。
诸如此类的揭示影片中有许多。
女警的结局,李军的选择已不再重要。
因为他们还是像那匹马,因为负重过度,在路上被皮鞭抽打,最终放弃挣扎一样趴在地上。
导演:刁亦男吴红燕的回去带着喜色吗?
我觉得她是累了,像那匹马一样放弃了挣扎,但值得欣慰的是李军为她的回去震惊且略微欢喜。
这是《夜车》的精髓,它并不全部消极,因为最终人性还是向上,向善。
确切地说,这不是一部悬疑片,尽管它具有悬疑片的诸多特点:打乱节奏的片断对话、行踪诡异的人物、逐渐揭示的主角生活,以及没有结局的结局。
倘若硬说它是一部悬疑片,那又不得不注意到它平缓的节奏,不够激烈的矛盾冲突,和写实风格的人物场景刻画,这一切都异于悬疑片刻意造就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分裂以构成观众受到心理及感官冲击不同步而造成悬念快感的普遍方法。
所以这只是一部叙事的片子而已,这样的影片总会给人一种四不像的感觉。
主角间的矛盾冲突在国产片子里算比较有特点,至于拍摄手法,昏暗灯光+旧式音乐不能算有新意,非要从这方面找点特色的话,那就是有大胆的性爱场景描写。
当然,这个特点,比较俗。
女主角是法警,用俗话说是刽子手。
这个说法并无偏颇,在古代,无论杀好人还是坏人,只要是依法行刑的人,都称为刽子手。
区别在于,古代行刑不用带白手套,而她得戴上。
这对她来说是一种错位的生活体验,似乎戴上了白手套的双手杀了人,就不再带有血腥味。
但白色手套本身的纯洁感不能给予她任何解脱,她一直保持着孤独,尽管她很想从别人那里获得爱,但心里始终是矛盾的,想要获得却又不敢大胆追寻,只能在阴暗的房间里独自对着镜子跳舞。
这种自卑感导致她只能在工作结束后偷偷坐车到令一个地方去结识陌生人,在没有人认识自己的地方,似乎才能解脱心中束缚,放心大胆地与人交往。
但这毕竟也只是临时的,虽然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她的过往,至少我们可以这样推理:没有人能够真正进入她的生活,或许她尝试过许多次,但都以失败告终。
一直单身,在孤独寂寞的时候找个陌生的男人带来些慰藉,也许就是最适合她的生活方式。
就像每一副白手套,用完以后就被她烧掉,把所谓的纯洁连同生活的束缚,一起烧掉。
男主角...我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片子里交待得不够仔细,不过这并不重要,多半是在工厂里当个杂工,什么都做,老婆犯事被枪毙之后,又被排挤出去看水库。
总之这是个很窝囊的男人,老婆也管不好跑出去当小姐杀了人,孩子按遗嘱过继出去了,家毁了,生活也完了。
不过大凡事业窝囊的男人,性功能都不窝囊,所以导演才会有借口把这对男女的生活用最原始的方式搅和到一块儿,于是这片子的两条主线就凭借着一次媾和汇聚在一起。
寂寞女人与没了老婆的男人的媾和,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问题在于,寂寞女人依法杀掉了这个窝囊男人的老婆,而这个窝囊废以一种近乎白痴的思维方式认定这个女人就是破坏她生活的罪魁祸首,于是对女人展开追杀。
这只是第一处匪夷所思,另一处匪夷所思是,这女人居然误认为男人是在单身俱乐部相中她并且跟踪她的,这种《尾行》式的情节安排,在国产电影中倒也算个尝试。
整部片子的味道,也就是建立在这两处匪夷所思之上的,所以不要刻意去追究这种情节安排的现实性,只要去感受导演故意营造出来的矛盾冲突想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旁观导演对该情节的把握水准就够了。
至于这部片子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我并不清楚,倘若从人性描述来看,它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了,我也不知道究竟它所表达的是高于一般朋友的亲情还是所谓的爱情,还是复仇时带有的困惑感情,或者是在宽恕与坚持之间的矛盾心理。
在我看来,整不片子只不过是讲了个故事而已。
对于最后没有结局的结局,我想很多人都做了自己的猜测。
我个人的看法,男人在女人逃离之后宽恕了女人,而女人在逃脱之后又返回来寻求解脱。
两人如约上了小船,去等待最终的裁决。
无论最终会是怎么样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怎样的结果都是情有可原的。
男人之所以会有宽恕,并不单纯是良知的觉醒,更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之间发生的两次性行为决定的,当然这并不是所谓的“因性生爱”,这种说法一向是我所鄙弃的。
男人在这两次性接触中所表现出来的亢奋和暴力,从精神上来说不亚于一个充满仇恨的刀客对仇敌的挥刀猛砍,也就是说他砍人的欲望在近乎强暴的性行为过程中已经基本释放完了。
之后把装满凶器的包拿出来,不过是一种惯性而已,等到他去拉船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仇恨已经没有了,一种空虚感涌上心头,空虚中回忆起女人的温柔来,随后便是哭泣悔过。
当然这不代表他最终会放过女人,因为杀人,毕竟只是一种冲动而已。
回过头来再看女人。
一个在寂寞黑夜里只能对着镜子独舞的女人,发现一个如狼似虎尾行着她的男人,会是怎样一种心情?
无论如何,她的直觉告诉她,这个男人需要她,而且是一种奋不顾身的需要,我想任何一个女人都无法挣脱这种强烈的被需要感。
只是她误会了,他并不需要她扒光衣服,而是需要她纳命来。
影片的末尾,终于逃脱出来的女人在看到奋力爬坡的白马由于不堪重负活而倒下的时候,所有反抗都已经崩溃。
于是她失魂落魄地坐下,思考片刻之后决定回到男人那里接受最后的审判。
结局就是这样,漆黑的夜,扭曲的心灵,并不纯洁的白手套,不堪重负的白马。
故事已经讲完,至于答案是什么,并不重要。
原来不想多说什么,但看了几篇评论,却不得不多说几句了。
影片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李军是不是会杀吴红燕成了悬念。
不少人认为李军会杀了吴红燕。
虽然我不能肯定的说李军不会杀吴红燕,但从影片提供的蛛丝马迹中,我认为李军不会对她下手。
如果要杀吴红燕,他有很多机会,但他迟迟不愿动手。
从他知道吴红燕走后,闻着吴红燕的围巾可知,他在杀与不杀之间处于激烈的内心斗争。
越到后面,杀的念头越淡了。
他也觉察到吴红燕对他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真实而强烈的。
而当吴红燕知道李军想杀她时,她逃走了,但后来却主动回来,而且提醒李军带上放着作案工具的包。
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想她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那种孤独的生活中去,她需要李军这样一个男人。
为此,她愿意冒生命的风险。
这显示了她对爱的渴求。
但更深的一层内涵是:她相信李军不会杀她。
在他们的交往中,她可以体会到李军也需要她这样一个女人。
她不愿意逃走,也不相信李军真会杀她。
最后她选择回来,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做个检验:如果李军在完全有条件杀死她而不留痕迹,却仍没有杀她时,那么表明李军是爱她的。
当她把自己交出来时,她给予了李军完全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能否唤起李军心中的爱与人性呢?
也许不能。
但这是唯一能唤起他人性的办法。
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
爱需要冒险,甚至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这是唤起另一颗心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追求情欲,却发现情欲是对杀意的误读另一个人心存杀意,但发现杀意已经误入情欲的迷途马的意象很显然指向女主,不过荒诞关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两个人应该都面临那样的处境
对女人而言 马鞭是无法抑制的情欲,让她一直在灰色地带逗留 而马车是自己的真情被一次次工具化的遭遇,被用来泄欲、用来赚钱、用来复仇,就是没有被爱对男人而言 马鞭是慕强本能的征服欲,让他想抢回孩子、占有小船、点妓女(很可能和老婆之前的工作地点有关系)马车是他自己蹩脚的能力和性格让他屡次吃瘪。
特别是最后的复仇,成功了吗?
其实是彻底的失败(如果不是女人的误解,他早就跟丢了。
最后他对女人动了感情,不想拿包,已经背离了自己复仇的打算) 所以他在推船时痛苦复仇与否,变得无力又无意义
导演,我真的不知道你想说啥
评分以三星四星居多,这种有优点但又无趣的片子很难高分,特别是看完容易来一句:so what?
我们来练习一下动作,请你配合,这样你走的也痛快些”,执行死刑的法警对女死囚说
简单粗暴的电影。
游离于普适与历史之间,结果就是很不伦不类,片中非理性的粗暴与情欲非常刻意,像是某种做作的指标。
粗暴电影。首先让她拒绝性,旋即逼迫她隔墙听叫床,建议导演在布景墙上写“饥渴”大字,直接且甚至荒诞。
非常布列松,往后刁亦男片子里男女关系的原型,压抑扭曲与暴烈。
神秘,粗砾,深如沟壑的投影
没字幕看的
慢节奏,却很好看
【C】一些空镜头和构图,一些不成熟的编导能力和疏离风格,喜欢结尾,刁亦男与“体制”有种奇妙的斯德哥尔摩情结。
2.5 人物的内心生活完全依赖观众脑补是不行的,之后的《白日焰火》解决了这个问题
如果说从描摹现实的角度来说,刁亦男与贾樟柯是师出同门的,但他们一个是为了说中国,一个是为了说一种普世性的东西。刁亦男想说的东西更大,但很容易走向自说自话的偏路,这片即是如此。性压抑的女法警与失去妻子的工人,两个被生活折磨的失败者,孤独的心靠在一起会更暖还是更冷,留给那个开放的结尾
欲望的河流。2014.04.04
电影昏暗,沉闷。
6.5/10 以陕西省宝鸡市为蓝本建构起来的两个虚构的城市——平川市和新城市,听见陕西的乡音令人倍感亲切。整体虽显稚嫩,但艺术气息浓厚:黑色电影的布景和打光、极致的长镜头和极具表意色彩的空镜头。普通工人李军在外人眼中是懦弱无能的、萎靡不振的、“受过刺激的”非正常形象,这不仅因为他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更因为在体制的规训下,他早已成为一个“被驯化的人”;只有在吴红燕面前,李军得以展现出他一直被压抑的男人的一面,这不仅是出于他对公权力的愤愤不平,更是出于对为自己妻子执行死刑的法警的个人怨恨。而同样孤独的吴红燕也在和李军的关系中得以寻得一丝慰藉。人物的转变在缺乏笔墨描绘下显得较为突兀,刁亦男意图在这种暧昧不明的文本下表达自己的内心本意,但却于观众看来有几分云里雾里
执行死刑与被杀
难看。
活得压抑,死得憋屈。某些场景让我想到几年前写的一首诗——《枪决现场》:刑场上 / 五名罪犯 / 跪成一排 / 五名法警 / 举枪瞄准 / 一声令下 / 四人倒下 / 余下一人 / 高声喊道 / 报告 / 没打着 / 身后 / 一个声音 / 你等会儿 / 子弹 / 重新上膛 / 咣的一声 / 脑袋 / 打个稀烂。
愧疚和欲望交织下做的决定,成为了这个执法者的人生污点。最后一句“上来吧"后悄然落幕,仿佛在给观众一丝希望的留白。人啊,与其试图摆脱命运的羁绊,不如鼓起结束痛苦到麻木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