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分寥寥几个汉字可以让两个异国人心意相通,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大同世界”。
相对于有的国家想努力和中华文化划清界限而又没办法完全自创出一套文化体系的行为,肯拍出这样的桥段我觉得导演的格局是够的。
其次整部电影的镜头和叙事方式我都很喜欢。
评判起来简单,比比划划可以千人千面,创作到受到相关专业人的认同是难得。
爱情最美的样子,有时会想,对于爱情,肯为一个人付出生命,是爱到什么程度。
相必心底的幸福感是不可描述的。
很可惜,至今没体验过。
接下来这段话和电影里的人物无关,我承认任何民族都有很优秀的人,只是看到这个题材引申出了一点碎碎念。
坦白说,日本是真的把中国式或者说东方式的美玩得很极致,可惜美则美矣,更多的学的是表面,或许可以说我不了解日本的文化,但至少在很多方面来说,形式大于内容。
说肤浅这个词有点不合适,毕竟美学的深度可以用一辈子时间去研究深入。
但是单纯的美多少寡淡或者浮华了些,就像日式礼仪,在中国的基础上形成他们的,流于表面,懂小礼无大义,作为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来说,小气了些。
如果日本人把中国的思想也深入到极致,那我真的会害怕,同时也会觉得可惜。
多年以来,依靠自己不断提升的美学修养混饭吃,到目前来说应该是中止?
嗯,毕竟闲了一两年,因为对现阶段的我来说,以前我只追求美,各种美,而且要深入深刻,要培养锻炼高级审美。
可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有点厌倦,厌倦去审视一个茶壶的美,一朵花的美,拘泥于一草一木带来的欣喜,用拘泥这个词明显是贬义。
后边我想学国学,我想进入那些圣贤的世界里看一看,可是走马观花一圈下来,我浅薄的思想告诉我,欣赏一草一木并不妨碍人生高度。
这其实会引申出更深奥的问题,什么样的人生是有高度的。
这样写下去一晚上也写不完。
但结论就是我可以继续以前的习惯,去认真观察一滴露水,一只蚂蚁,月亮的轨迹,一颗星星。
这是内观的过程,也是自我清理的过程。
专注一致、身心合一的投入的时候是生命最美的时刻。
观影开始也会有人觉得茶道形式做作、甚至有些不可理喻。
静静看故事里人物性格各异,是一种乐趣。
静看那种追求极致的人更是一种乐趣。
有人追求权力,有人追求美的极致,看着看着就不再觉得做作好笑,而是开始敬佩。
能够随自己的心专注去追求的人,是完全同自己在一处的人,是知晓自己使命的人,是有力量、勇敢的人,是真切体会生命的人。
虽然生在现实中都有无奈妥协,有遗憾胆怯,但他们让人体会到执着、纯粹的力量,痛苦的质感和洒脱的痛快决绝,像美一样令人战栗,震撼人心。
一些事情为什么久久让人或痛或难忘呢?
最终的答案是那些记忆,哪怕最寻常不过的瞬间都是让人觉得美好的,想起会温暖的笑,想要好好珍惜呵护的……然后戛然、破碎,遗憾也是一种极致的美,伴随的疼痛也是。
最爱的人不一定或大多不是陪伴一生的伴侣,影片后半段讲述主人公千利休的一段人生执念。
为什么茶道要那样一板一眼呢?
为什么茶要那样喝?
为什么喝茶有道?
看似荒唐的,只是人以自己眼光思想去反射出来的结果,返照出来的是自己的层级和样子。
那所谓的一板一眼,真正专注其中的时候,什么也不想,所有心思都放在那碗茶汤里,头脑中寻常的焦躁感觉也会不知不觉消失掉,那时候,人就是百分百放在当下的。
这样专注的时候多了,一切都简单了,慢了,更美好有趣了,就这样好像回到了儿时那种敏锐和纯粹,过去的自己同现在的自己在某一刻合二为一的存在着。
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适合它最佳的器皿、水温,更有随性它的季节和心境心情。
喜欢便会觉得惊艳或好,喜爱没有种类优劣。
什么毫香,豆香,花果,岩韵,花香,菌香,槟榔香,参香,药香……无论那种,都是它们生命的味道,品饮的经过是交换的过程,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细细感触,是体会存在、体会当下、体会茶、体会自己的过程。
最开始冲着日本茶道艺术去看的,因为我特别喜欢自然,喜欢美丽的事物。
这部电影是倒叙,回顾了千利休自刎前的经过,整个电影都是用他对茶道的极致追求而串联起来,作为主线。
很喜欢千利休这个人物,他身上有着日本人的匠人精神,专注而平和。
电影里面有很多很美的场景,比如梅花、石磨上的山茶花、壁龛、满月的倒影。
在电影里有表达出千利休对美的定义,茶室越来越小、用材越来越普通,然而,和秀吉的黄金茶室一对比,哪个是对茶艺的追求,哪个是华而不实,一比将出。
电影中最戏剧的人物是秀吉,他出生贫苦,好不容易混得一官半职,结果不小心犯了事,即将被斩首,所有人对于他的死都很冷漠,也不见任何人对他关心。
即将死亡的秀吉来到利休的茶室,利休并不急着为他制茶,而是端来了一碗粥和一颗梅子,吃了粥的秀吉痛哭流涕,他问到:“你也是看不起我吗?
”,可以看出秀吉深深的自卑。
在利休帮助下秀吉并没有被杀,重获新生的秀吉渐渐掌握了大权,按照正常套路,要么他会对利休感恩戴德,有个happy ending ,要么他就反目成仇,成为最大的敌人,很明显秀吉就是后者。
正是源于他内心深深的自卑,他不能接受利休在人群中的威望,他害怕,害怕利休最后会取代自己,所以他修建黄金茶室、杀掉利休徒弟、纳利休女人为妾、抢夺茶具、最后逼利休自刎,电影高潮落幕。
虽然利休在茶道方面的修为算得一个神人,然而生活于现世中却不能免俗,有的时候,甚至会觉得他有一些懦弱,在秀吉决定纳他女儿为妾时,她难过地找自己父亲,而秀吉却自顾自地锯着木碳,等再见自己女儿时就是天人永隔了。
他明知道秀吉对自己的偏见,却一再容忍,任他蚕食掉自己的一切,导致悲剧收场。
一直想看的一部影片。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电影选片的时候,偏偏不选它。
大概是有人告诉我,它很美,很静。
而对于美与静的东西,我总想找一个美与安静的时刻看吧,可是似乎…没有这样的时刻,或者说有这样的时刻,我在做别的事情。
谁曾想,我反倒是昨天发烧不得已躺在床上的时候,把这个电影看完的呢。
电影果然美极了,几乎做到了每一帧都呈现出日本美学风格。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各有各的美,总体印象是偏暗调,侘寂风格。
也就是,美丽之下,总有种淡淡的哀愁的感觉。
个人觉得这种美学风格应该跟他们的精神领域上的追求以及现实的压迫总是充满着矛盾是有关系的。
而追求美的人,总是想把一切都纳入美的范畴,包括很多不堪的时刻,包括生老病死。
于是也就慢慢的有了这种风格的体现。
千利休无疑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头”。
千利休说。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最初的浪荡少年,直到遇到高丽公主,我猜那也许是他认为的最美的女子,从出现在自己的生命里到消逝,短短的一瞬,却刻骨铭心。
我想也许也是这样的一瞬,更让他领悟了“美”的意义。
所以他才会说,“人生苦短,请享受这生命的片刻欢愉”。
他知道美是转瞬即逝的,而他又领悟到,真正的美是深刻的,不可替代的。
基于这样的领悟,他才能在每一刻全神贯注,只为手中这一杯茶。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领悟,才让他成为最独特的茶人。
我也好美色——好看的月亮,星空,夕阳,晚霞,一片叶子,一朵花,一棵树一丛野草,莫不是我欣赏的对象。
有时候可能是一碗白粥装在一个好看的器皿里,甚至有时候只是一缕光,突然打到了一块石头上。
我都能愣愣的看上好久。
好像从小就是这样,坐在河边或溪边,看远处的农夫有条不紊地做自己的事,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一坐就是半天。
所以昨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有亲切感。
其实我也在思考,千利休是否有别的方法且苟活下来?
是否有别的方法能保全自己和家人?
将我自己代入进去之后,我又理解了他:对于一个将美视为人生终极信仰的人来说,苟活下来无疑更痛苦。
那是不美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千利休的师父一开始就对他说了,“汝于美之执念,堪称茶人”。
可见,日本人是非常清楚,美也是一种执念的。
所以那种美而有度,在一个小小的世界(茶室)里,营造自己认为的美,不扰他人,不露锋芒,“执己所执,不渡他人”便体现在了各方各面。
虽“不渡他人”,可另一个时空的我,还是受到了千利休的影响。
就像我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听别人说起了这部电影,听说了他的茶室,我自己便也做了一间茶室。
没有他的茶室那么朴素,那么安静。
却符合我当下的心境。
“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这句话直指人心。
活一辈子如品一杯茶,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懂得自己的心意, 接纳自己,敢于做自己,才能说活的“合乎心意”吧。
这句话我就当是这部电影送我的礼物,千利休先生送我的真言了。
好安静的电影啊因为之前了解过很多日本战国相关的背景,对于有着茶神称号的千利休有所耳闻,他留下了大量经典的珍品,是日本茶人时代的开创者。
我觉得这是部好作品,自己喜欢,所以给了很高的分数。
当电影里分为两个部分来讲述他的故事时,前半部分平和的叙事,突然到后半部分开始倒叙,真正开始打动了我。
后面开始,就突然精彩起来。
关于茶道,一定要注意细节。
到现代其实对于古代中国茶艺有传承的,只剩日本了。
国内的传统早就遗失。
真正的茶艺其实是抹茶,而不是现代的功夫茶。
整部电影都是在细节、细节、细节里面不断重复,仔细去看茶室里设计的细节,茶花、茶具、茶勺、茶屋的设计,全是有讲究的。
不同礼仪对应的不同动作,不同对象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人和人之间的情感。
这部电影真的不像屁都不懂的人在那胡乱瞎喷的那么肤浅。
而且,对于这种初恋赴死的爱情故事,我总是不能免疫,对不起!
而且朝鲜姑娘太美了!!!!!!!
立即动心!
那种轰轰烈烈的爱情,谁又能抗拒呢……亲手赐死这种事情,也正是千利休落发为僧,对茶道大彻大悟的开始吧。
其实直到最后,千利休妻子的那段独白,才真正打动了我。
君臣不屈,决绝的爱情,已经被赞美过太多次;而千利休妻子那种超脱爱恨的平凡感情,其实才是伴随主角一生的守护。
我以为自己能够忍住,结果到了最后这一幕,眼泪还是不争气的掉了下来。
年纪渐长,对于人生情感有着不同的理解,才会对里面的段落产生共鸣吧。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过多评论这部电影拍摄得好与坏,所谓技巧在对待“美”的执着面前已经黯然失色,为什么不跟着电影一起安静下来去品味历史?
能喝上一杯好茶本身不就是一件幸福的事吗?
片中几次提到茶神对待茶的那份超然领悟——悟道之后是宁静、简单、不屈、与放下。
当年轻的那个故事出现,一切皆可解释,一切也可以放下了——在狭小的茶室里,我也可以自己切腹。
我们这个已经丢失传统、连报刊亭都没有的国度,应该好好安静下来,去喝一杯用心的茶。
P.S. 刚看了一篇别人的影评,原来里面用的茶碗都是真品:“黒楽茶碗,赤楽茶碗,井戸茶碗,熊川茶碗全部都是當時流傳下來的東西”,真的,这电影够意思了。
【美物的内在】世间所有的争斗,都是由最外层的碰撞开始的。
就如人与人之间的争执,分歧首先不会出自个体本身,而往往爆发在各自的坚持。
都是这样的人啊,可以包容对自身的攻击,但无论如何难以容忍的是对我所认同和坚持的否定。
世上存在这样一种东西,出自于自我,却又得到自我超过本身的爱意。
诞生于我的,会比我要珍贵,每一个自我如此行为。
如同孩子来自母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却超越自己。
如同人会爱惜自我的表达,而超越爱惜自身。
“世间正因这些宝物而改变!
”这是影片接下来的镜头,是利休的弟子宗二在库房之中对宗恩说出的话。
库房之中尽是茶器,而宗二一进入则表达各种赞叹茶器的价值,还提及了三岛茶碗。
三岛茶碗是朝鲜,当时称为高丽,流传入日本的器物。
当时陶瓷之技术,最顶尖的只在中国。
高丽因为是附属国,所以才得以流传一些烧造技巧。
而日本偏远,并无优良技术,需从中国和高丽进口。
如若知晓一段日本战国史,即知宗二说这句话之时,在小田原大战之前,也就是丰臣秀吉召集大名进攻北条之前。
彼时日本之战国发生的变化,是从大名混战渐趋一通于秀吉之手,社会渐得安定,万民得以安居乐业。
世间的确因宝物而发生了巨变!
宗二在此的台词暧昧,有所表达,不能只当他在谈论茶道和器物之美。
从宗二的话中可以察觉一点,诸位大名领主对于利休之崇拜,更提及了领主们愿出多少钱购买茶器,价值颇为不菲。
这不是闲话,而是体现了利休对许多大名的影响力,也就是利休的实力。
宗二还有一句话,“但是,美丽的东西也是可怕的,侍奉在师父身边的我,对此深有体会。
”争斗需要力量,而世间所有的争斗,都会牵连至个体的影响所及。
影响越广,牵连越大。
无论是情感的维度,亦或者是利益的同盟。
世间的争斗表明了,所谓的自我,并不只是一身,更在一身所及。
宗二的话,表示清楚了一个意思。
利休和秀吉的争斗虽然并未公开化,但是已经在各个维度表现出来了,蔓延到了各自能够影响的力量。
从影片本身来看,此处的安排并非闲笔,一个三岛茶碗也不是独立台词,关联到后续的情节的暗示与完整。
同时也是上一节利休和秀吉争斗的展开,承接剧情和节奏,慢慢地将铺展开一代茶人和一代枭雄的斗争。
物有初心难见,事成之后有歧,是世间的常态,何况来自两个强大的主体。
秀吉所理解的利休,最后落实在一个女人。
在男人面前提及女人,以此代表欲望。
身在欲望之人,只能以欲望理解,而所理解者,只是欲望,此所谓从自我到自我。
秀吉如此,但是利休究竟为何呢?
如果是为了平定天下,那么辅助秀吉不就可以了吗?
那么就如秀吉所理解的一般,大欲所存,只在取高位而代之。
因此下一个情节便是,就连老匠人也不理解他。
“都按你的要求做出来啦!
”伴随此语的黑色乐烧的完成。
这是和利休结合的最为紧密的力量,老匠人代表的来自天皇的部分。
在某种程度上,目的应该都完成了吧。
从支持秀吉的行为之中,将自己从被信长推翻的危险之中解脱出来。
得到的结果是秀吉向天皇献茶,接受赐封,这是对双方的认可,完成合作。
没有贵族身份的秀吉以此提升了地位,成为贵族,得到支撑;拥有地位,没有力量的天皇以此得到力量的保护,维持荣誉,得到秩序。
这已经是天皇一系的力量在其中获取的满意的利益了吧。
所以不由得连老匠人也疑惑,利休这是还要做什么呢?
因此抱怨利休“老是提一些苛刻的要求”。
看来不只是这一次,利休平时的作风绝对是强硬的,哪怕是同盟都会有微辞。
利休以无比珍惜之感,缓缓拿出了绿色小瓶,老匠人一眼看出了,这是高丽的瓶子吧!
入手之后,老匠人领悟:“原来如此啊,正好能握在手里!
”这是秀吉要看的绿色小瓶,利休拒绝没有向他交出。
而前文交代,这绿色小瓶也是象征了利休所有的坚持,并因此和秀吉分歧的原因。
但是此时利休却主动向老匠人展示,这是向自己结合最紧密的合作之方,展露了自己的本意。
千利休的心意!
关于他辅佐秀吉,以及他一切行为的真正目的!
利休主动将小瓶掀开,一片莹白光润的指甲赫然在目,不免让人感受一丝错愕和震惊。
向来展示一身寂美之态的茶人,怀中所藏,居然是一片指甲,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利休提出要求是,请老匠人完成一个,与此指甲相配的更坚固的容器,以来保存!
这就是怪话!
电影是表达的艺术,而高明的表达永远是含有引申,如诗之兴。
一枚指甲,藏在绿瓶,已入奇诡。
非要在此时让老匠人铸造一个更为坚固的容器来存放,更是滑稽,老匠人可是烧制陶瓷之器的。
世上器物,比陶瓷更为坚固的,大有之在。
为何要找脆弱如陶瓷的器物来实现坚固?
中国写史有一个习惯,遇上难言且不可言,就写怪话。
怪就是不正常,不正常的意思是有隐情。
所以这一段的表达,不是含蓄,而是别有寄托。
看来是那么回事,但实际上一想都不符合常理,就可以思索表达。
这样表达,或许是有难言,或许是表达者本身也不确定,以此表达思索。
如影片之名,是一次寻访。
之前曾经探索了,利休的茶室,其实是天下。
那么他的茶,正是用以驱策天下之人,如那些为他的茶所吸引的大名们,团结在他的身边,成为他的弟子。
利休的茶道只是表相,真正的内涵是通过茶,吸引了众人。
而绿色小瓶,却是传授他茶道的恩师所赠,那么也就是说,这小瓶正是他茶道的来源,是他为什么要进行一切行为的源头。
影片至此,利休的茶室,利休烧制的茶器,都已经完成。
但苛刻的利休却拿出了绿色小瓶,这才是他真正要完成的。
换言之,他和秀吉所形成的天下,已经完成,却并不是他要实现的天下。
利休要的,是一个足以能够保存这片指甲的容器!
一个能够保存这篇指甲的天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下,那么疑问就在此处了,影片至此,才算显露了利休的心意,却转瞬进入迷雾之中,这片指甲意味着什么?
如果放开思绪,或者可以重新去发现老匠人与利休关于香瓶的话。
一是合手,二是更为坚固。
刚好能够握在手里,合手的东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合乎自身的感觉,与自己相配的合适。
引申一步,那就是自我可以完全的掌握,而不必会出现掌握不住的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利休是觉得秀吉的天下,有着无法掌握的部分,或者大胆的说,并不合乎自身!
这个自身,也许是秀吉本人,但从另一个维度,不妨觉得,即是日本。
甚至说到了坚固,以此类推,利休也认为了,目前秀吉的天下并不坚固,是怎么样的不坚固?
无法保存这片指甲!
从字面意思可知,所谓的不坚固,是无法容纳!
无法容纳洁白如玉的指甲!
女人的指甲?
这是老匠人的感触。
下一个镜头,是两双握住的双手,形成传递的动作,很明显一双属于男子,一双属于女子。
让人联想到指甲的主人,果然出现了女子。
秀吉没有猜错,但秀吉猜对了吗?
老匠人也没有说错,但老匠人也不明白这片指甲的女人的一切。
一片珍藏在胸口的指甲,意味着的是利休的内心啊!
而他这样的人,会有怎么样的内心呢?
那是一个怎样的女子,指引了利休进行怎样的茶道!
利休将之展现给了老匠人,是向天皇一系表达了自己的内心。
从解读上,就可以表达为他要塑造的是一个和秀吉不一样的天下。
斗争是一个过程,总是从相互的试探开始,完成从合作到敌对的过度。
这不是保守,而是适应。
祸从口出,宗二被赶走,是秀吉的动作。
自古因言获罪,罪从来不在所言,肯定是在之前就有成见。
鼓声威严,透露争战的气息,石田三成向秀吉进言,表明了一个事实,利休身边有一大批支持他的大名,更有甚者,他们认为是利休促进了天下一统。
如果之前还单纯以为利休只是个茶头,追求的是茶道,那么至此也该明白。
让别人产生了是他促进天下一统的意识的人,此前究竟会做了些什么!
两段剧情,争斗从秀吉和利休转到了手下之人。
敌对的意识散步到了各自的团体,斗争的意识开始确立了。
但是秀吉却在做一个奇怪的事情,用金沙来喂鸟,口中喃喃念着,怎么回事,不够吗?
这一幕是象征着秀吉心中的自己和利休的关系。
为什么出现黄金养鸟的情节?
之前的解读之中,影片出现了两处鸟,一是利休用灯光造成的光影之鸟,二是秀吉在利休的茶室外只闻其声不见身影的鸟叫。
也就是说,双鸟一直都是在比喻秀吉和利休!
如今却是秀吉在用黄金喂养一只笼中鸟。
正是秀吉心中对利休的态度,他希望的是利休在他的牢笼之中、掌握之内,他不惜洒出大量的黄金,意味着他不介意给利休更大的利益,但前提是来自他的赐予,利休还在他的掌控。
怎么回事,不够吗?
秀吉是在问,为什么利休总是无法满足呢?
但是秀吉也向石田三成表达了,他还需要利休。
因为他还有很多想要的东西,而且是想要得快疯了的东西,权势不过其中之一。
这一切,需要利休的帮助,因此他还没有决定要对付利休。
秀吉想要什么?
权势只是其一,那么如秀吉还会想要些什么呢?
很简单,权势不过是力量,此时的秀吉已经是日本当时最为强大的力量,但是天下尚未一统。
比权势更高的,是地位。
比地位更高的是超越日本界限的领土的地位,比如占领高丽,继而进攻明朝!
欲望之大,在于得到期待之后会产生更大的期待!
秀吉还需要利休,所以不能让他死了!
这时候,鸟叫了,秀吉欣喜若狂。
为什么欣喜,因为一直不叫的鸟开口了,意味着是利休向他妥协了!
利休的妥协,并不是屈服,而是因为他有更大的目的。
这一切的变化,表现在镜头上,只是一支花的区别。
从茶花,变成了木槿花,是利休在插花!
茶花代表的是秀吉,木槿花则别有所属!
插花之下,是茶室之中武士和利休的对话,内容表达出了关于秀吉要进攻朝鲜的讨论。
显然武士并不同意,表示此举事关国运。
而所谓高丽瓷器流入日本,对日本茶道有所影响,这是一个事实。
因日本无技,高丽得中国之传,在日本战国时期曾流入大量瓷器。
之前宗二所谓的三岛茶碗即是其一。
正是因为这些瓷器的传入,日本的茶也从足利家时代的唐风华美,渐渐转入清寂,因此渐渐形成后来日本生活种种给人的整体印象。
但从另一点,讨论征战之事,为何提及高丽瓷器对茶道影响?
难道因此就不能进攻高丽吗?
一茶之事,如何事干国运,岂不荒唐?
并不荒唐,因为武士真正表达的意思是,秀吉这样的举措,违背了利休的茶道,也就是违背了利休对引领日本如何前行的道路。
利休没有直面回答,而是说了三个字,木槿花,用的是高丽语。
旁边的宗恩补白,利休并没有进攻高丽的意思!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进攻高丽?
鸟叫之声,表示妥协。
但转瞬矛盾分歧就又摆在了面前,终于说明,秀吉和利休的矛盾,并不是利益的分配问题,而是道不同!
因为道不同,所以目标不同,所以行事不同,所以处处不同。
利休为什么不支持高丽?
或许是因为,不合手吧!
(更多影评,关注订阅号,打破一担砂锅!
谢谢!
)
中规中矩的文化宣传片。
前半段像工笔:严谨、克制,后半段像写意,但却是给前半段人生表面成就带来真正意义的东西。
“杀一个茶人竟需要三千兵力”,一方面是人格魅力力量之高之重,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其实早在高丽公主死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心死了人还没埋系列,一朵木槿与三千刀兵。
印象深刻的画面:茶匙与女人背脊骨节形状的呼应,樱花落在抹茶碗里,花瓶喜鹊的形状透过烛光投影在梅花瓶插上。
大概率也不会有人看我写的啥,附首我喜欢的土鳖歌词,很多年以后自己翻阅的时候听一听,也许能重新体会现在的心境:这晚再如何剖心 话终究会说尽何时渐起的雨声 很应景有意多相对片刻 良久出神细听却不应再叨扰 是时起身隐隐知并无还期 伞就不必相赠可否只多送几步 到门庭分明在灯火通明 长街却如长亭寻常一句再见 便成辞行风吹雨散做浮冰 来相迎满目波光粼粼哪里是泪 无据也无凭此生已孤执磨尽 信了命不再翻山越岭爱之一字可至重也 可至轻
千利休因“美”结识了高丽,在最后告别之时,高丽写下了白居易的诗,意在表达瑾花虽仅有一日之命,但仍能感受到活在当下的喜悦。
随即写下“何须恋世带忧死”。
千利休解释道“我们太过珍惜生命,因而害怕死亡”。
随即,高丽死。
茶道大师—千利休尚存。
从千利休将丑陋的竹节化为“美”的存在,暗示了他对美的极致追求。
在片头才能说出“唯有美丽之物,才能让我低下头颅”。
高丽死后,千利休以茶道载物载人。
在电影开篇中,他将明月与水与盘相映成趣,博得了大人的欢心,也奠定了自己的美学观念,并从一而终。
可以与之呼应的是,他随后在妻子面前将灯影、鸟、画相映,博得了她的欢心。
这些细节中,体现了千利休对万物之美的充分觉知。
他曾言“美让万物充满了生命力,同时也是危险的。
”,仿佛隐喻了自己的结局,同时也为高丽的出现有所铺垫。
千利休曾对弟子言“要说茶道的知识没有人比得上你,但至诚的心意才是茶道最可贵的地方。
”他怀揣着一颗至诚的心去面对世间的冰霜,当刀刃笔直地穿过他的身体,最终完成了对“美”的承诺。
电影上映于2013年,画面中大量出现了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篇中提到的赵昌之作以及带肩茶罐,大人为此可投掷“千金”。
为此不难以联想到“它们”在国内的遭遇,反问自己我们做了什么?
电影中所展示的茶道文化,其中不乏对物的尊重、赞美以及传承。
让我想到柳宗悦所写的《物与美》,文中写道:“人工追求复杂,自然崇尚单纯。
作为是对自然的怀疑,无心是对自然的信仰。
单纯并非匮乏,而是一种深度、一种力度。
繁杂也并非丰茂,只是一种贫瘠、一种羸弱。
”。
后文又言:“就如同水随着器皿之形的变化而变化一样,器皿之形会随着心的变化而变化。
”。
从对电影的观看以及产生的知识联结,都会让人联想到老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这种不自觉体现了老庄学说对东方思想的影响之深远。
而日本在传承中注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考工记》有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四者相融合,相制约,电影中对茶碗的执着是一显影。
因有售卖日本中古器物的经历,在接触中发现它们的形制虽各有不一,却能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统一,它的魅力会让你能很快的区别器物的产地。
在电影的后半段,另一茶道大师解释了何谓“利休”。
利,锋利尖锐之刀,休,休养生息。
即所谓“韬光养晦”。
并且预判了利休的命运。
他言“人生在世会遇到三种邪恶之火的炙烤,欲望、愤怒、傲慢,也就是贪婪、狭隘和愚钝。
”,利休最终被它们所吞噬。
或许像他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寻找你内心的宁静,将你的重重负担一并放下吧。
”,他的死亡于他也是一种解脱。
利休一生尚未踏足污泥之地,却深陷泥沼,“无为而有所为”成了别人的眼中钉。
电影最后,秀吉听闻千利休的死讯,放声大笑后眼里闪着泪光,于他不知是解决利休后独占高位的喜悦还是想起在茶室时所引起的悲伤。
谎言亦可以是美物下一个镜头,已经是利休切腹的九年之前,画面开始却是信长的葬礼,由秀吉亲捧灵位。
略知日本战国历史,便知道著名的本能寺之变。
一代英主,原本可以结束战国,统一日本的织田信长,为自己信任的部下明智光秀所出卖,堕马折剑,第六天魔王身陨本能寺。
离奇的是,信长身死之后,却无人能找到他的尸体,成为历史之迷。
对于本能寺之变,日本历史学家众说纷纭,尤其是对于信长所倚重的部下明智光秀的突然叛变,更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
但这是历史的问题,而在这本电影之中,自然也有电影的语言和表达。
影片出现的镜头是秀吉捧灵位,在中国的文化之中,人死之后负责捧灵位的应该是子嗣,代表着继承人的地位。
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之深,这等寓意,自然不言自明。
秀吉继承信长的伟业,继而统一日本,这是日本历史的事实。
因此在日本史学界,有所谓“织田种稻,丰臣制饼”的说法,意思是织田信长为丰臣秀吉夺得天下打下了基础。
而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却是“德川吃饼”,指德川家康最终窃取了丰臣秀吉的成果,最终夺得天下。
这一节开头第一句话,就是秀吉在议事之所大喝,“天下唾手可得啊!
”一边的武士立即应和道:“为继承大业正名而举行的葬礼已经结束,现在正是一举歼灭柴田的最好时机。
”这就是电影语言,是台词,不是现实之中的对话,是导演的表达意图,而非再现真实。
秀吉的话直接,表露的是争夺天下之志。
丧礼之后,不言旧主之恩开口即说天下,表示早有天下之心。
而武士之言更是直白,葬礼不过是为了继承大业正名而已,并不是真的哀戚旧主。
秀吉急欲取得天下,此时却另有部将请见,是宗易新建茶室取名,以此征询秀吉的意见。
纸展名现,是待庵。
秀吉立即会意,是让他按捺等待的意思,他的意图已经被敌方看穿,对方早有准备。
秀吉于是定下出其不意之策,雪落出战。
到了此时,宗易的身份便再明白不过了,他是秀吉幕后的策师,是指导者。
这里倒是可以展开想象,当初在茶室之中,秀吉来向宗易求情,最后宗易答应帮助,为他消解烦恼,最后做了什么事。
这一点,在之后的情节之中有所暗示。
茶室新成,宗易带着宗恩前来参观,问及感受。
宗恩坦诚回答,说是如回到了小时候,做出了恶作剧而被父母发现,害怕父母斥责而屏住呼吸,慌忙躲藏似的。
茶室本求闲,是心意之所,自然求的是享受。
而诸般享受之中最先最要,莫过于心安。
为什么宗恩却是慌张、害怕、躲闪?
像是做出了恶作剧而被发现了。
宗恩说完这些之后,神色有一瞬之变,随后再度出现了她远望海滩小屋的镜头,这意味着一切源出于此。
她是最熟知宗易之人,自然有所联想。
那个宗易消失的地方,正是不可告人之所。
恶作剧是什么?
或许便是宗易和秀吉一起联手,实现了取信长而代之的过程。
而最后实现出来的秀吉掌握大权,天下平定即在眼前的局面。
仅仅只是宗易和秀吉的力量,便能做到这一点吗?
当然不是,不要忘记了茶室之中的那个闲字。
一个闲字,杀灭烦恼!
宗易为了烧制一个不是摆设的茶碗,去见老匠人的时候。
过于恭敬的态度已是让人怪异,而更需注意的是当时老匠人手中正在雕刻的泥兽,那不是别物,正是麒麟。
中华文化,麒麟应圣主而出。
因而麒麟若出,便表示太平之世降临。
传闻孔子晚年,鲁国出现了麒麟,引得夫子哭泣,因为当时世道尚乱,哪里是什么太平之世呢?
非时而出,所以夫子感叹!
麒麟可以象征的是帝王之族,与龙不同。
《诗经》之中有一篇《麟之趾》,以此赞美文王家族。
由此可以想见,那个老匠人的象征,究竟是什么样的意义,而宗易的神情又为何如此恭敬,为什么见面即说,终于见到您了!
那老匠人如果不是日本天皇,那也是雕琢麒麟之人!
本能寺之变的诸多猜测之中,就有关于是当时的正亲町天皇在背后运作的说法。
织田信长的理念是天下布武,不是要在天下兴起战争,而是要建立武人政治。
同时也有更进一步的大胆想法,那就是要取天皇而代之。
日本天皇传承不绝,至今有万世一系的说法。
天皇运作其后,并不奇怪。
而日本史学界,对于明智光秀叛变织田信长的原因,有一个很广泛的说法,就是为了保皇,解释明智光秀是因为反对织田信长欲取代天皇的野心,才反动叛变。
很有力的一点证据是,明智光秀叛变成功之后,并无进一步夺取权势的行为,反而逡巡京都之外,欲求正名。
当然,我不是历史学家,对日本历史也不熟悉,更无兴趣,只是从影片的线索推敲建立。
电影有电影的表达,这是我的兴趣所在。
每一个细节之间的相互串联,在直白和幽隐之间通透气息,引人遐思、追索,这是观影莫大的乐趣。
一切不过是假象,而假象竟如此迷人。
让人想起了宗易展现在织田信长面前的那一轮水月之景,是真,是幻?
重要的不是真幻,而是已经被引动的人心。
如之前所说的,真正的合乎心意,是唤起人的心意。
日本战国时代,大名征战,天皇被架空,此等情形倒是像极了中国的战国时代。
被架空了的天皇,不正是好似只是用来摆设,而无实用的茶碗吗?
宗易说,要烧制不只是摆设的茶碗,顿时引起老匠人的惊愕。
信长是要自己做天皇的,他的理想是天下布武;而宗易的心思是在捍卫天皇,这是宗易之所以舍却信长而选择秀吉的缘故。
在我看来,或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相比信长,秀吉的出身更接近宗易的信念。
也许有人会觉得,电影之中并没有镜头表达这一切,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情节表达,而是电影的主题表达。
主题表达和情节表达自有不同,选择历史演绎,本身就是一种与观众的默契。
当然,这一点将继续在后文展开,也将会是本文的重点。
宗恩的话,暗示了宗易的谋划。
只要是计谋,终究无法掩藏。
这间新成的茶室,又何止于仅仅只是一间茶室,更是他亲手谋划出来的,由秀吉主宰大势,即将平定天下的格局。
确如其前言,他所选出的珍宝,正逐步的孕育传奇。
阴谋之事,总有泄露之危。
背负阴谋才会让人慌张、害怕、躲闪;怕被父母知道而责怪,是因为做错了事,由此证明一切都是谋划。
其实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宗易此前所作所为的一切都是谋划。
无论是呈现在信长面前的美,还是展露出的茶人风姿,都因为带着被可以隐藏的目的而显得更接近谎言。
而这谎言所呈现的美态,又是如此的迷人,让人为之动心、倾倒。
这是一位追求茶事极境之人,但他的目的也许并不仅仅在完成一杯茶。
然而精美的茶事,具备吸引人心的效验。
这样的谋划是好的吗?
从结果来看,是茶室新成,天下将定,宗易自然也是欣喜,所以才会让最了解自己的人来欣赏、评判。
但宗恩之诚实吐露,让他心生疑惑和恐惧。
这一点是借由武士和妻子的对白来表现的。
这就是刻画,也如古人避讳的手法,避免人物太过刻露。
被宗易折服的武士在卧室之内赞叹师父比肩一切的伟人,这表示他是知道宗易的谋划的,甚至就是参与之人。
为什么要在卧室之内?
卧室之内是绝对私人之地,可以吐露真言。
让一个武士赞叹伟大,绝对不会只是一杯茶,而应该是平定天下的功业,所以才能足以比肩一切古今的伟人。
但女人的直觉总是可怕,她们的眼睛和男人不同。
武士的妻子看见了别样的宗易,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人!
宗易在害怕什么?
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害怕美好的事物?
宗易所害怕的,是他亲手制作出来的一杯茶。
那个他一手调教出来的人,让他感到害怕了。
因为和他出现了分歧,秀吉显然是走上了一条和他预想的不一样的道路。
影片的台词很克制,表达这一分歧的话是:“秀吉大人在侯雪之战中大获全胜后,逐渐登上君临天下的顶峰!
”君临天下,登临顶峰之人,意味着他要走到最高之处。
最高之处,怎么可能会有两个人,甚至比他站的更高的人呢?
这种分歧,用宗恩的话来表达:“然而,我夫建造待庵的用意究竟是……”一语双关之句,茶室不就是一个喝茶之所吗,还会有什么真正的用意?
台词之中没有给出建造待庵的真正用意,但不管究竟用意如何。
有了这一句的疑问,就可以证明现在的这座茶室所呈现的意义,并不是宗易想要的意义。
也就是秀吉所走的路,已经离开了他所设定的方向。
挑选出的美物,的确孕育了传奇,但传奇却并非合乎他的本意。
人间之事,最不堪一厢情愿。
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名不是道,却可以指示道。
名是人一生的总和,里面有身家性命一切的联系,是自我面对众生,也是自我面对命运之际所坚持之道。
中国人讲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因为换了名字,就是换了活法,换了面对众生和命运的方式。
这一节末尾,是宗易亲手制茶,却捧在手心不饮。
茶为亲手所作,却难以入口,脸色愁苦之中带有无奈。
他说,自己改了名字。
然后将茶杯递出,奉于小小的绿色香瓶之前。
这一个瓶子,曾在秀吉前往茶室求助之时,被秀吉所见,要求一观!
那么这个绿色小香瓶象征什么?
宗易为何奉茶于此物之前?
1、1989年日本拍攝了兩部千利休傳記以作為四百年逝世紀念,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避開了以往的人物關係,並杜撰利休年輕時的情感體驗,以為創作新角度。
雖利用了一些鏡頭與事件表現人世的鏡花水月,不過,對於佛學無常觀並沒有非常好的連貫性表達,換句話說,對於利休所持茶道缺乏琢磨。
2、電影一代茶聖千利休(利休にたずねよ,2013)視野狹窄,基本上是一個女人的敘述和想像,把侘寂的思想歸結於一場豔遇造成的缺憾與寂寞感;接著,將山上宗二的死降格成衝動個性所致;最後,窄化一代梟雄豐臣秀吉的視野,讓他追求一只香爐中的祕方。
所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大概就是這個樣子吧,導演!
如果千利休只會把一個完好的東西打破,他難以堪稱君子,不過是形式主義之流了。
尤其他說出「美,我說了算」這種傲慢的話,完全與侘背道而馳。
3、美的終極是體會生命的完滿,覺得活得真好,可這部電影看完只感受到可憐、悲慘與無奈。
獲日本電影學院獎獎項九項提名,只拿到最佳美術指導是有原由的。
4、當時流行建造茶室,或許就像今日家裡弄一個家庭劇院、擺上撞球檯那樣的雅興,在做這些的我們追求的究竟是消費,還是道呢?
5、一代茶聖千利休與熊井啟千利休本覺坊遺文(千利休 本覺坊遺文,1989)相比實在不如啊,前者只是悲劇的敘述,而後者見出人的真象。
辛意雲老師屈原列傳講稿中談史:作為歷史學家本身該具備史識、史德、史才,總合稱之為史心……屈原列傳這篇文章是夾敘也夾議,主要是因為有關屈原的事件與史料不多。
在談事件上,通常談的是外在的形或形勢,在談議論中,則是談思想、談心理;如此兩端,然後言情,特別是講出這個人的那一分情。
情,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愛情或親情等等,而是人對整體自身人生最深刻的生命感懷,而非表現出悲哀或情緒。
情,包括了表現出「這就是我」,進而表現「在這個時代我就這樣活著」,然後「我就這樣開展出或大或小的生態」。
情,指的是這種生命之情。
史記談人物就是展現這種生態和情態,因為這才是最真實的人之真象。
歷史的真象要求客觀,而這個就是構成客觀的重要元素,離開了這個,反而成為一種主觀,或說一種科學的主觀,或說一種客觀的主觀。
千利休说,唯有美丽之物,才能令我低下头颅。
解惑了很多对美学的疑问,也明晰了一些方向,很赞
1、影片以倒叙的手法概略地回顾了茶人千利休波澜壮阔的一生,他是因美而生的,最终也因美而死。“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好的事物。”2、千利休以茶入美,以美入道,最终品出侘寂之美的真味。也许是了悟了人生终究是苦的,千利休才会恭敬地奉上一杯茶,然后说出“请放下万般重担,享受这生命的片刻欢愉”之语。佛云“刹那即永恒,此生即涅槃。”至矣。3、在被丰臣秀吉勒令切腹自尽之前,千利休回想的却是少年时与那个高句丽女孩之间短暂却隽永的恋情。这个段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两人从相遇相识到天人永隔不过一瞬之间,那么美好,却又如此残酷易逝。难道世间一切的美好,都不过是如雾似电的梦幻泡影吗?果然如此,则生有何欢,死又何惧?“永恒之剑,吾之佳宾。刺祖杀佛,开汝之路!”
挂着茶道的幌子,
记得是初高中时候,胡乱附庸风雅而看了陆羽的《茶经》和其他唐宋茶道的书,也顺便涉及了些日本茶道,所谓“天下三宗匠”都出在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时期,且是其茶头;千利休被称作“鼻祖”与集大成者(日本茶道并非始自他),一生侍茶最后悟道,晚年遭大老粗秀吉嫉妒而被杀。日本茶道和其他物道一样把生活美学发展极致,“和敬清寂”、“一期一会”也是儒家和日本禅宗的完美结合。一物一道,明代已经出现相似思想却未能如此极致地发展,日本人这种“何须恋世常忧死”的观念在战国时期变得更强烈。另,武士成年后剃了刘海的发型依旧不能接受!
后半部简直是不知所云。
辰光只开一刻钟,但比千年松,并无甚不同。一代茶圣,毕生都在追求美好的事物。对山河社稷来说,他的茶盏杯具只是尘埃,但对他来说却是整个世界。禅境一般的画面美学。
不知所云
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唯有美才能让我低头。
中谷美纪最后欲要摔茶罐的戏简直了
利休对美的终极执念竟源于对一个死去的朝鲜女子的爱恋 这设定叫我硬生生感觉在看同人文= =不同人物对利休的多视角解读不错 形象倒是立了起来
整个电影看下来,故事轮廓很清晰,拍摄的镜头很日式,动作缓慢,景色配合情节变化的恰到好处,细节处理也很到位,演员演技也不错,但是总感觉哪里莫名其妙,一直想快进,想说什么鬼,论深度其实并没有多少体现,着实很乏味。
用半部讲千利休的成神,又用半部还原其人的原本。片子拍的很商业,但是对于其神格的否认恰恰又与《千利休:本觉坊遗文》形成了一种互文,一种他我与自我的矛盾。摄影很好,中谷美纪戏份不多却独自一档,大森南朋不适合猴子这个角色。
剧情 时尚了!
不该神话的神话,不该丑化的丑化。千利休没那么牛逼,秀吉也没那么愚蠢,日本人诠释日本历史时,小题大做、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吹臭牛逼的毛病真是一以贯之的。
大概就是一件别人都说吊,但你不知道吊在哪的东西
事隔经年重看还是被镜头中透出的极致的美与隐忍的氛围深深攫住……因为对茶道极致的钻研与审美让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气远超君王,这个贪婪的君主害怕了,然而千利休从来无心政治,称自己“只是一个泡茶的”,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能让我低头的只有美丽的事物”,最后也是宁死不愿交出那个绿色的小壶,选择剖腹自杀。影片采用倒叙和插叙,以及夫人的旁白来展现千利休的美学,起初觉得夫人偶尔冒出来的旁白实在多余,直至最后才明白这个“寻访”原来就是夫人的寻访,她也想要知道自己的丈夫和那个让他无法忘怀的女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男女主的演技真是太好了,每个眼神与一颦一簇都是戏。不是夫人不够好,而是当年那个付出生命代价的高丽女人实在让他难以忘怀,以致他用一生的茶道来缅怀她。山茶花与木槿,千利休一生中最重要的两朵花。
历史只在别的国家进步。另外,看到汉字联系起来的日韩情缘,感叹世界错过了多少可以变得美好的机会。
循书而看的电影,节奏缓慢,格调高雅,寓意深远。日本的茶道令我叹为观止,何况西人!
我不相信那个时期的日本人有这个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