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乐乐满大街地找妈妈,暗示我们,又一个和俊杰类似遭遇的孩子出现了,圈在城里面,想要走出去时却发现,晚了。
本来是无聊之至,想找部谍战片来看着过眼瘾,但实在挑不出好的——十分相信豆瓣的评价,对于那种评论里说到“脑残”的剧我都弃了。
结果发现除了看过两遍的《黎明之前》就无剧可看。
只好,只好转向其它。
最后找到了原作改编剧《围城》。
这是一本我特别欣赏的书,虽然只读过两遍,但我相信以后必然会一读再读。
钱钟书的语言智慧只会随着读者的年龄阅历的丰富更具韵味。
选择这部剧主要是因为主演陈道明。
很高兴,他没有让我失望,甚至让我感到惊喜,甚至让我觉得想感谢他——他的演绎把那个在我幼年脑海里空虚不真实的方鸿渐的形象变得很接地气,很实在,很多面性。
原作改编剧难以在剧情上创新——它不需要创新,原作已经写得足够好,足够经典,只要能最大程度地复现那种经典就已经了不得了。
这部剧做到了。
没有任何像现今乱片的雷人剧情,如果做不到的拍摄点——如远洋轮船,如老上海洋行,它就采用旧照片。
虽然看起来有点粗糙,但至少符合时代背景,一点也不违和。
想特别表扬的是剧中对细节的处理,真的让大大咧咧的我都甚为感叹!
比如方鸿渐在船上与苏文纨关于手绢对话时苏小姐的表情变化,各种不好意思、娇羞、却又忍不住热情关怀方先生的心情都写在脸上;比如方鸿渐回老家时在母校作关于梅毒和鸦片的演讲时众学生的开怀大笑——尤其是那个记录员女学生听到梅毒二字眼睛都快蹦出来的画面,太富感染力了!
来方家提亲的乡绅要回女儿庚帖后,方家的仆人站到椅子上将大堂挂着的西洋钟调快一个小时——这个不经意的细节太有象征意义了!
种种种种,难以一一列举。
总之,这部剧的导演十分用心,编剧对原著的理解也极为透彻,我觉得即使钱老先生在世也会认可。
再次,这部剧的选角也很好,演员们初看并不出众——陈道明当然除外,他是极吸引眼球的——但看得愈多愈觉得他们演得很好很到位,甚至觉得非此人不可。
比如苏小姐,第一眼我很不喜欢:齐耳发型太老气,白裙子裁剪守旧,在她身上穿不出一点活力。
但后来,我发现其实她回到上海后反倒开始穿漂亮旗袍了。
这应该是有道理的。
在海船上,一个大家闺秀,一名正宗的女博士,是会洁身自好,矜持自爱,以保护自己,也以彰显自己的自重。
而且这也可以与“熟肉铺子”鲍小姐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她回到上海自家老宅后我发现她家里很有钱,家里的建筑很有品味。
反正就像租界的一新贵。
但她仍穿守旧的高领旗袍——而且还是长得拖地的!
还出过国呢,却守旧得要命。
实在符合人物个性。
细看,她长得周正,并不显老。
但她的齐耳头型和高领旗袍却把她衬得像三十五六的旧时贵太太。
另外,她连笑都拘束着自己,不会像她表妹唐晓芙那样开怀。
这样的女子,凭她有多少学问多厚的家底多庄重的举止,方鸿渐这样的性情中人(从他一开始就拒绝了那家说英语的老爷的女儿可看出他不看中钱财地位)是不可能喜欢上的,即使苏小姐屡次放低身段反过来向他献殷勤。
再比如赵辛楣,我只说一个场景:他第一次来到苏家,初见方鸿渐时那满脸的不高兴、瞧不起、看不顺眼。
虽然他一声不吭,但他那高昂的肥脑袋,那斜睨的小眼睛,和那几乎要哧出声的不屑的圆鼻子显然已经在气势上压得方鸿渐自知不如了一大截。
当然,方的手足无措也反衬了赵的气势。
这是一场不用言语的较量,这是一幕有着话剧魅力的表情战,肢体语言引起的硝烟比话语更有通识的感染力!
再谈我对剧中人物的理解,在看剧后比读书要深了一层,因为有导演、演员的演绎帮助我理解。
虽然不再客观,但艺术理解总有主观成分,能自圆其说就成。
方鸿渐在我心中不再仅仅是痞,而也有了无奈与精神的挣扎。
他不学无术也是因为他兴趣广泛;他与鲍小姐的露水之情更缘于后者的引诱;他对唐晓芙的喜欢不仅仅因为她的年轻美貌,同时也缘于她天然娇俏。
我以前认为苏纨文没骨气,喜欢着一个并不喜欢,而且已经看穿了的不争气的男人。
现在我觉得情有可原:这么一个守规矩惯了的聪明女人,正是因为懂得太多,看得太清(她一开始就清楚了方的学历造假,但只是嘲讽,并不因之看低他),反倒被方的那种不羁、玩世不恭吸引。
更何况剧中的方一表人才,又惯会讨女人欢喜,即使是女博士也难逃其惑。
人心肉长,情感这东西,不会太么守规章。
苏的心太老了,自己又没勇气年轻起来,因而反倒想找不守规矩的男人。
他花心,她吃醋;他心里没她,她情里念他。
他一直在追人,她始终把位置留给他。
直到,直到,这种不理智不平衡的感情直到苏纨文最后真心累了,才退让,才最终委身并不中意的曹元朗。
女人不能这样空为单恋耗着,最终还是得为柴米油盐的婚姻妥协。
()
这部电影看名字,还以为是钱钟书的《围城》电影版。
不过了解了香港天水围的情况后,这部电影就开始呈现出了另外一种真实和好看的一面。
烂掉了的家庭,酗酒的父亲,乱伦强奸自己两个女儿的父亲,精神病妈妈,贩卖毒品拿毒品给自己和父亲生出的儿子的妹妹,这一切都让童党们开始了自己的混混生活。
到每一个人家去偷窃,到超市去偷窃,去舞场卖毒品,人生开始呈现出来的罪恶越来越多,当没有阻止父亲殴打弟弟的哥哥被人骚扰,他才开始真正的走近自己的弟弟。
同样,面对被父亲强奸的妹妹,什么都没有做的姐姐,最后杀死了自己的妹妹,片子的结尾很无情,姐姐最后还是死去了。
妹妹和父亲生下的孩子,在呼唤妈妈的声音中,到处疾走。
end
影片再一次以倒序的手法表述了整个故事,没有主角,同样,每个人都是主角。
哥哥对于弟弟的冷漠,姐姐对于妹妹的见死不救。
那个哥哥姐姐才是现在的我们,弟弟妹妹应该是还没有成人的我们,也就是小孩。
只是,我们都比较早熟,在那个本该青涩的年代已经懂得了太多世俗,我们的冷漠也会加大,不是么影片最后哥哥对于弟弟的关心依然只是表面而已,对于他来说,只是因为弟弟的死或者说安眠会给他带来麻烦,所以他不得不去“关心”。
其实,我更理解姐姐,要是她去care的话,那个小孩就是她儿子了。
导演用较为肮脏的环境描写了整个故事,其中的人物年龄也是所谓的90后,当然,这并不是为了表现如今的90后,我想,他想描述的是现在的社会,以及今后的发展,没错,我们就是这样地生活,工地,荒地。。。。。
杰,影片中唯一可以称得上好人的人,这样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他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知道。
认真看片子就可以知道,其实,所有的人都在重复一句话:“不关我事,我不知道。
”当然,最终把前因后果理清楚的也就是你们,我们什么都不知道,我们其实什么都知道,装得可真厉害。
只不过,他们知道他们是装不知道,而我们连自己是装的都不知道,可悲的程度又深了一步。
很喜欢最后的那个画面,乐乐在找妈妈,提着塑料袋跑啊跑,跑到。。。。。。。。
此围城非彼围城,但是确实是围城。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很平凡,平凡人家最朴实的生活。
围城也一样,平凡而朴实,却赤裸裸直面生活。
过去看港产片,觉得香港很令人向往,总觉得香港就是香港,毕竟不一样,一直到后来,接触多了,开始厌恶港产片,觉得长大了,不需要建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也许,更多的是赤裸裸的生活,哪怕他,不堪,冷血,暴力,恐怖,我相信,总有善良美好的一面灵杰,勤奋上进,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他渴望着有一天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在他心里,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当警察来告诉他弟弟躺在医院,并且希望能一起去探望,他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考试没有结束。
他不是无情冷血,而是对生活的一种无奈,他没有办法对这样的生活做出什么改变,一个体弱多病无法自理的妈妈,一个烂赌的爸爸,也许他疼爱自己的弟弟,但是他更希望自己能平平静静的生活。
俊杰,一个善良的孩子,他是一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不管怎么样环境怎么改变,他心里有自己的底线,他渴望朋友,也真诚的对待自己的朋友。
他知道贩卖摇头丸不对,他知道这些所谓的朋友其实都不是朋友,但是他们都只是孩子。
孩子能有什么错呢?
所有的孩子来到世上都是一样,错的是大人,扭转了他们生命的方向。
绮华两姐妹,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是一种悲哀。
这些孩子本性不坏,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向现实生活反抗,抗议生活的不公,发泄自己的不满同时透露出自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有一个镜头,是俊杰在病床上昏迷不醒,他的对床,是一个小孩子,父母亲都在身旁拿着礼物拿着吃的不停的哄着他,而俊杰这边连壶热水都没有。
很让人心酸学校是一方净土,而今校园暴力充斥着校园。
如今学校就是一个缩影的小社会,你必须得有足够的智慧和胆量跟这种复杂的小暴力分子打交道。
你得先学会保护自己。
天水围位于香港新界,原先多为大陆移民居住,后来随着香港的兴建,天水围成为一个居民种类众多,管理极差的地方,在很多电影里天水围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密集的高楼和层出不穷的治安事件,在围城里讲了一个少年党派的故事,在经济高度发展的香港社会中低层人民往往找不到出路,这在大多数香港黑帮电影中也有体现,纠结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香港一直的身份不明确,英国的殖民,现在的独立让香港有一种对自己身份的怀疑,这在中国人的根源观念下是很危险与无奈的,贫穷使得人们开始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生,然后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让暴力和性一直在家庭中传承,同样有得势者就有被压迫者,像哥哥姐姐他们期盼通过正常的方式来让自己解脱,他们忍受暴力已求自保,这样他们收到的伤害的确是最小的,反抗者永远被更强大的暴力给压迫下去,比如弟弟和妹妹,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他们通过以暴制暴来获得生活物质和自由,渴望能拯救自己,可是却慢慢坠入一个更深的陷阱,以暴制暴只会让人离暴力更近,更依赖暴力,然后升级,传递。
整一场悲催的电影,毫无希望的结尾,看完难免觉得压抑。
现在盘旋在脑袋里就是那一幕,pranadoll死后,灵杰跪在他身边的样子。
不知道他当时是怎样的心情,怎么可以冷静到这种程度。
可以若无其事地对着pranadoll的姐姐说,你带孩子去医院吧。
感觉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仿佛身边的pranadoll只是睡着了一样,而不是血淋淋的死去了。
灵杰是这部电影里,最让人觉得可怜的人,一个神经病的妈,一个嗜赌如命的爸,还有一个逃避现实的哥。
每次在学校挨打完回到家里继续被打,让人总是倍加可怜他。
他有一颗善的心。
原本他不愿意买k仔,但是听到pranadoll买k仔是为了让乐乐过上好日子,他立马毫不犹豫地从袋子里拿起那包东西。
但是现实逼得他不得不走上他本不会选择的路。
因为没有人能庇护他,受尽欺凌激起他人性的本能,奋起为自己而挣扎,不至于过早的绞尽那个绝望的漩涡里。
最终他还是没办法,在pranadoll之后选择死。
悲催的叹息一下啊。
本以为故事的结尾终于说出谁是杀死pranadoll的凶手之后,一切应该会归于平静,往后的一切会被时间掩埋,时间会回归到正规上,慢慢地走上正常的路。
当pranadoll的姐姐带着乐乐在天桥下的空地上玩耍的时候,一切貌似可以回到一个积极奋发向上的清贫故事里。
结果还是让银一声叹息啊。
一个为pranadoll报仇的人向pranadoll姐姐挥起棍棒的时候,心里真是一片阴暗。
乐乐拿着一个小袋子看似快乐的自由的奔跑,他面前的那道大门一点光都没有。
乐乐进去了仿佛又是一个黑暗的轮回。
整个压抑到死的悲惨电影,完完全全的赤裸裸的现实。
太残酷的青春这些人似乎没真正明白过“活着”是为了什么昨天看了《活着》,今天看这部强烈对比以前看了《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也觉得那样的青春太残酷了我并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至少应该给影片加个“限制级”不然,某些领悟力差或者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看了我想,影响不会是正面的
在路上看完了的电影。
一群孩子的生活,关于毒品、关于性、关于所谓的爱。
没有法、没有人性、没有爱、没有伦理。
最后迷失在天水围的乐乐让影片走向结局,全片让人无法探知:是围城里没有人性,还是导演没有人性。
钱钟书说过,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
家庭、学校、社会的裙带关系造就了一些人的疯狂举动,他们都在找一个出口,一个能被认可,被信赖,被牵制的一类“团体”,在这里他们有了安全感。
最后panadoll的姐姐被杀是我没想到的,孩子一直在光着脚迷失方向,找妈咪。
所有的幸福与伤害,开心与悲哀都由一个授予者,而另一个就是承受着。
故事的巧妙,反映的现实,以及最后对小孩的跟拍
演的屁啊
可惜人物剧情都有些单薄
一片黑暗。妹妹代替姐姐被父亲强暴生下孩子。懦弱的哥哥不能保护弟弟被男同学女同学以及赌博还向孩子讨要饭钱的父亲的殴打。青少年贩毒有术。
90后出没,请注意。(比《十三棵泡桐》更狠更残酷)
我亲娘来 蒋祖曼。。。。
港版青春疼痛文学,除了元素比内地多以外,没看到啥内容。导演的表达太幼稚,而且叙事直白,没奢求他们的演技,就是单论剧本。不算好,但是比普通的青春片只会说初恋强
残酷青春
兄弟和姐妹,
青春残酷物语
残酷
很久之前指看到一半的电影,小演员们都很放的开啊...挺真实的片子...也挺让人心酸......所有的一切结果,都有起因...
学校暴力,乱伦,最底层的写照!如果哥哥在弟弟遭受父亲虐打的时候可以奋不顾身的去保护弟弟,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悲惨的事情发生~
导演动机不纯,让人恶心
吸毒,未婚懷孕,亂倫,強姦,殺人共冶一爐
同样是童党题材,与牯岭街相差很远
乱伦自己孩子的都该死
这个围城很压抑
这里就是无人理的天水围村!
天水围,围城之下悲剧之所以是悲剧,因为它的不可避免,全部都写好了,所以再不去死你就老了……只剩下电影的唏嘘,人生的无奈,现实的绝望! PS:香港,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