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和鲻鱼

La Graine et le mulet,家传秘方,谷子与鲫鱼,种子与骡子,种子的秘密,他乡的煮意,The Secret of the Grain,Couscous

主演:哈比·布法莱斯,阿弗西娅·埃尔奇,Farida Benkhetache,Abdelhamid Aktouche,艾丽斯·乌里,Bouraouïa Marzouk,Cyril Favre,Leila D'Issernio,Abelkader Djeloulli,布鲁诺·洛歇,奥利维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俄语年份:2007

《谷子和鲻鱼》剧照

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3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4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5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6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7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8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19谷子和鲻鱼 剧照 NO.20

《谷子和鲻鱼》剧情介绍

谷子和鲻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在赛特港码头辛苦操劳大半生的工人赛门(哈比•布法莱斯 Habib Boufares 饰)被解雇了,他感到既气愤又无助,跟上司的抗争也无功而返。由于事业的不顺利,他跟家人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前妻、情人、儿女都对他感到失望。正在赛门走投无路的时候,情人的女儿丽姆(阿弗西娅•埃尔奇 Hafsia Herzi 饰)挺身而出。在她的鼓励帮助下,赛门准备在废弃的船上开一家餐厅,但是投资方对于他资产的质疑,险些让这桩买卖泡了汤。但是,赛门已经重新找回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他带领家人逐渐走出阴霾,正当一家人为餐厅筹备菜品的时候,他们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本片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古董局中局唐伯虎飞秋香幕间子闺蜜决泡泡糖小马宝莉:新世代第十三位使徒:启示录赤月追缉令猴子死亡集中营亡魂复活爱情治疗师吞咽猛龙特囧白宫也失眠安乐乡刀影那年时光安好反恐特警组第二季猎鸟陡岸凶杀案亲爱的你九尾狐姐姐传牙狼:白夜的魔兽连环追击XL上司潜入兄妹特殊诈欺特命搜查官鲜血淋漓第二季王室教师海涅哪吒之魔童闹海

《谷子和鲻鱼》长篇影评

 1 ) 生活不只有美味

看完这部片子,我眼前浮现出很多孤独的父亲形象,这是一部献给天下平凡父亲的电影,它是那么真实、生动和细致,就象是在讲述你的父亲和你的家人的故事。

先来捋一下电影里面的人物:一位61岁的男人,前妻、三个女儿和两个儿子,情人和她的女儿。

片中让我感动的人物有两个,一个就是这位父亲塞门,一个就是他女朋友的女儿丽姆。

相比塞门的那几个女儿和儿子,这个继女丽姆更象是他的女儿,真心地为他考虑和付出。

这位61岁老男人塞门,看似是一个人生失败的男人,婚姻失败,事业失败,儿女的教育也失败。

不能说他的前妻对他如何,片中他的前妻也是一个勤勉善良的女人,爱唠叨,会做好吃的古斯古斯,会给流浪汉送吃的。

婚姻的结束片中没有详解,应该不是因为老头在外面有女人,是老夫老妻互相不能再容忍吧。

就是这样已经结束的婚姻,因为还有一堆儿女在,就有无法割舍的关系。

老头给前妻送去鲜鱼,却发现冰箱里以前送的鱼还有一大堆,前妻也抱怨他就知道送鱼;又给女儿送去,结果女儿也不要。

这才带回去给情人,而情人的女儿看到却很欢喜,说好久没吃鱼了,太好了。

老头为什么一开始没先送给情人呢?

他又住在情人家。

只有一个解释,就是老头心里还是以那个以前的家、以自己的前妻和孩子为先的。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导演兼编剧阿布戴·柯西胥对普通人心理的把握这么准确到位。

老头的几个儿女,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希望他们的父母能重归于好,母亲做了好吃的东西他们都要给父亲送去一份。

继女丽姆和他也很亲密,就象理想中的女儿对父亲一样,对他充满了怜爱,比他自己的儿女更懂得他。

塞门为什么不让他自己的孩子陪着去申请贷款和营业许可呢?

生活中越亲近的人,有时候却让你无法开口请求,塞门只有求助于热心善良的继女丽姆,而丽姆也愿意陪他去做这些事。

在最后眼看宴会无法收场,又是这位可爱的姑娘救场,跳起了热辣的肚皮舞,甩动的汗珠,绯红的脸颊,一直不停歇地跳下去,让客人们暂时收起不快和抱怨,她的母亲也就是塞门的情人在这关键时刻也主动跑回家现做古斯古斯来救场。

而在这之前,这两位“外人”还在家里纠结要不要去这个不属于娘俩的宴会,塞门的儿女也在背后骂这娘俩如何不要脸。

很多不幸的家庭里,总会有那么一个讨债欠揍的孩子,塞门的大儿子就是。

这个关键的晚宴,被这个不肖的大儿子给弄砸了。

父亲举办这么重要的晚宴,他却为了会他的婚外情人偷偷溜了,带走了晚宴最关键的由他的前妻精心制作的压轴菜古斯古斯。

让这个本来有一个好开头的聚餐功亏于溃。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给一个结尾,但可以想见结局是如何的悲凉。

老头去找这个不肖儿子,先是被儿媳痛骂,又是自行车被一帮熊孩子偷走,疲于奔跑的老头倒在空无一人的午夜街头。

片子最后塞门的情人抱着一口大锅走向餐厅,不管那个可怜的老头境况如何,那一刻,他的情人和继女在尽最后的努力挽救他的那个最后的梦想。

这部电影其实负能量很大,让人都感觉不到一点前途一片光明的希望。

小人物生活的绝望,一点一滴地在导演镜头前逼迫着你,让你的神经变得脆弱,让你似乎突然看到了那个也遭遇过无数困境的无助的你和你的家人,你会把自己代入塞门的生活,为他也是在为自己感伤。

这部法国片2007年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在2013年又凭借《阿黛尔的生活》获得了第6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这绝对是一位天才导演。

我喜欢他的电影风格,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情绪和哀伤。

这位导演一定对吃相很有研究,两部片子中都有吧哒嘴的津津有味的吃相,吃得不优雅却让你感觉吃的一定是美味无比的食物,会跟着不由自主地咽口水。

好吧,为了这些美味,一切的人生困境都不是什么事!

 2 ) 你说你的,我看我的

法国又一”的吧,的吧,的吧,的吧⋯⋯⋯"片的巅峰之做,整整”的吧“了2个小时30分钟,用的还是带有浓重口音的法语。

看之前已有此心理准备,可惜还是超出了我的想像。

很难想像除了法国外有哪个国家,一部以聊天为主的文艺片能够长期盘踞,公众评论最佳的榜首,其次才是什么血色将至⋯⋯不敢给它打分太高分,毕竟我有70%的对白听不懂,对于一部以”的吧“为主要用力点的电影,我把分打高了反而感觉特对不起人家。

那么多台词,可不白写了。

可这戏,拍的真是好!

特别喜欢那一大场一家十几口人吃饭的戏,估摸着有半个多小时,就是一家人吃饭,说话。

我相信中国很多像我一样从小在大家庭里长大的人,一定能有感觉。

虽然我还是基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整个场景的气氛,调子,以及每个人的状态都对了,你就能够感受到。

“对”是何其难的一件事情。

女主角,超级喜欢,很有力量的暧昧。

整部电影可惜了结尾,拖拖拉拉,没玩没了。

从30分钟前起,就开始担心,怎么老头还不死,这女孩快跳昏到了吧。

当然,我认为这是导演故意要的一个效果。

用”撑“和”反复“来积累一种力量感。

效果是达到了,不过还是不讨我喜欢。

你不能让人呼了30分钟气,也不让人最后吸一口。

实在憋得慌。

就个人经验,怀疑是作者想不出更能压住阵的结尾,那一番了。

所以用了这么一个讨巧的办法,还能显得很艺术。

嘎嘎。

 3 ) 论柯西胥电影的“他者”关注

阿布戴•柯西胥的电影总是探讨着一些世界性的主题:人权、政治、移民、阶层、家庭、爱情等等。

他对这些主题的关注,是通过对“他者”(见尾注1)的观察和描述来实现的。

柯西胥的每一部影片中,都以明确的“他者”群体或个体为主要人物,电影主题的世界性特征正是表现在其对于“他者”生存状态的关注、“他者”主体性诉求的关心、“他者”宿命的反思这几个方面。

以“移民者”为对象的“他者”关注作为一名突尼斯裔的法国导演,柯西胥对北非移民群体在法国主流社会中生存状态的关注不是偶然的。

在他的五部电影中,有三部是直接描写“移民者”生活的:描写非法移民的《伏尔泰的错误》,描写巴黎郊区北非移民青少年爱情生活的《躲闪》,以及描写北非移民家庭生活及奋斗故事的《谷子和鲻鱼》。

影片中,“移民者”是“他者”,而相对于“他者”的“主体”则是法国的主流社会。

《伏尔泰的错误》和《躲闪》(柯西胥的第一、第二部电影)中,对“主体”的直接描述是极少的,故事中的“移民者”与主流社会的关系是完全割裂的。

在《伏尔泰的错误》中,雅莱作为一名非法移民,他需要躲避来自于“主体”的搜索和驱逐,“他者”和“主体”之间是一种非常紧张的对立关系。

但影片并没有将这种对立关系作为主线,而是着力于刻画主人公的情感遭遇和心理历程。

《躲闪》中的巴黎郊区移民后裔群体也是在一个很封闭的圈子中生活,与主流社会没有任何的互动。

这两部电影主要侧重于描写“他者”群体内部的关系。

然而,“主体”并不是缺位的,在《伏尔泰的错误》结尾,尽管雅莱已经和露西建立起了温存的依赖关系,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却突然发生了雅莱被警察(“主体”最尖锐的代表)逮捕,进而被驱逐出境的意外事件;《躲闪》中,通篇几乎没有“主体”的出现,只在几个年轻人进行激烈的情感谈判时,突然插入警察暴力搜查和盘问的场景。

“他者”与“主体”的矛盾不是故事的主线,但“主体”对“他者”的影响是非常强烈和绝对的。

不论“他者”群体内部是和谐的还是动荡的,只要有“主体”的介入,一切都崩塌了,陷入了一种完全被控制的状态。

在手法上更为成熟的《谷子和鲻鱼》中,除了“他者”群体内部关系外,“他者”与“主体”的关系也成为了影片的重要线索。

在主流社会的地域上生活了几十年的“移民者”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虽然还是有着明显的鸿沟,但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需要逐步同主流社会进行交往,并且产生了主体性诉求。

影片以一个移民家庭的生活为背景,围绕着下岗工人赛门(这个家庭的“父亲”角色)想要在一条破船上开一家阿拉伯风味餐厅的这条主线展开。

赛门在实施这一计划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来自于“主体”所设置的障碍。

“主体”的代表人物是若干个有趣角色:正襟危坐的银行信贷经理、公事公办的市政府官员、苦口婆心的食品卫生局(也可能是工商局)工作人员等,他们长着主流社会的脸孔,以纯正的法语说话,礼貌地回应着“他者”的诉求。

反讽的是,“主体”尽管看上去不那么好说话,但是他们在制度的框架内愿意同赛门对话,甚至积极参加赛门为了开餐厅而举办的聚会;最终聚会差点失败的原因恰恰出在“他者”内部——赛门的儿子中途离开并错将主食带走。

这里有一种反思:“他者”主体性诉求的失败并不一定是来自于“主体”的控制,“他者”群体内部的问题有时也是阻碍成功的重要原因。

这部影片中,问题的本质是移民群体“家族式”的管理模式。

当家族成员紧密团结在一起的时候,产生的能量是惊人的。

而它的弱点在于,每个成员往往是不可替代的,一旦有一个人出了问题,整个系统可能就崩溃了。

与之相对,主流社会则是“法治”的,个体的力量服从于制度的规范,所以即使有人出现了问题,系统也能够尽快地恢复原有秩序。

以“边缘种族”为对象的“他者”关注如果说《阿黛尔的生活》是柯西胥最纯粹、最浪漫的电影,那么《黑色维纳斯》则是他最沉重、最严肃的作品。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依据,讲述了19世纪初,南非土著女性萨拉•巴特曼被主人诱骗至欧洲,作为“野人”巡回表演,最后悲惨死去的故事。

17和18世纪时,伴随着欧洲人扩张而来的战争、疾病和饥饿,非洲好望角以狩猎为生的科伊桑部落濒于灭绝,幸存者沦落为侵略者的奴隶,被蔑称为“霍屯督人”。

对很多欧洲人来说,他们是不属于人类的类人猿,甚至可以随便杀戮。

萨拉就是科伊桑部落的一员,以“边缘种族”的“他者”身份出现在欧洲大陆,“主体”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盛行的整个欧洲社会。

在这部影片中,“他者”与“主体”的关系是令人心碎的。

“他者”全然处于“主体”的控制之下,为“主体”所利用、所消费、所研究。

利用萨拉的是求财心切、贪得无厌的主人(先是萨拉在非洲的奴隶主,奴隶主后来又将其卖给了驯兽人),他们强迫萨拉进行“野人”表演,鼓励观众去触碰她的身体甚至臀部以获得刺激,在她无法进行表演后又将她送到妓院卖淫,最后甚至将她惨死后的尸体卖给了科学研究者。

比起利用者,消费者更是一个广大而又恐怖的群体,英国、法国喜好猎奇的平民和贵族,在萨拉身上获得了奇观式的体验,他们贪婪地观赏她的表演、触碰她的身体,甚至观看她的性器官。

最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对萨拉的态度,博物和动物学家乔治•居维叶为了证明他的人种理论,将萨拉像动物一样测量、观察、解剖、展览。

“主体”的冷漠、残酷,对“他者”完全漠视,是这部影片最发人深思的。

然而柯西胥并没有放弃站在“他者”自身的角度对其生存状况进行理性反思。

影片中,“主体”并不全都是残酷的个人,也有一些具有同情心和人权意识的个体,比如将萨拉的主人告上法庭试图解救她的人道主义者、居维叶的助手、驯兽人的女同伴,他们身上闪现出了人性之光。

而萨拉对她自己又做了什么?

她并非没有过机会,在法庭上,主人对她的控制行为遭到了众口一致的抨击。

当她自己作为最重要的证人出庭作证的时候,她却放弃了解救自己的权利。

在法国,她拒绝了科学家们检查私处的要求,却似乎没有反抗就成为了为主人赚钱的妓女。

“主体”控制最可怕的结果并不是禁锢了“他者”的身体,而是禁锢了“他者”的心灵,使其丧失了战斗性,臣服于人性中的怯懦和脆弱。

以“女性”为对象的“他者”关注柯西胥是一个非常善于刻画女性角色的导演,在他的电影中有许多充满魅力和生命力的女性。

不是说男性角色不重要,而是他们往往比较木讷或单调,为女性角色的光芒所掩盖。

以“移民者”和“边缘种族”为对象的“他者”关注中,柯西胥关注他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但以“女性”作为对象的“他者”关注,在他的电影中并不表现为对女性权利的主动关注,而是表现为对女性作为“他者”的写实叙述。

和绝大多数的男性导演(以及部分女性导演)一样,柯西胥“理所当然”地站在“女人是他者”(父权制文化中的根深蒂固的逻辑)的角度去构建影片中的两性关系。

除了《阿黛尔的生活》中的艾玛,柯西胥电影中的女性几乎都以“他者”的形象出现,她们处于一种对男性的依赖之中,不论是身体上的或是情感上的。

《伏尔泰的错误》中最令人困惑和着迷的女性角色露西,是一个在身体上无法摆脱男人的女性,她的安全感来自于和男人的性关系。

即便雅莱最后在精神上给她以依赖感,她依然需要肉体上的亲密。

《躲闪》中的丽迪娅表面上对男孩的追求不屑一顾,但是当她真被追求的时候,她又变得一点都不酷,患得患失。

《黑色维纳斯》中的萨拉,是一个完全被男人控制的物化了的女性,她的反抗经不住男人(驯兽人)一个诱骗性的吻。

《谷子与鲻鱼》描写了一群为夫权和父权(集中在男主角赛门的身上)所控制的女性:母亲对前夫赛门余情未了,女儿们试图把父亲从他的情人那儿夺回来,希望重建一种父权体系下的家庭关系;赛门情人的女儿丽姆,在恋父情节的主导下,全心地帮助他开餐厅,当派对因为赛门儿子的错误而眼看就要失败的时候,她又献出了自己的舞姿和身体将宾客们成功挽留住。

至于《阿黛尔的生活》中的阿黛尔则是一个无法摆脱失恋痛苦的女性,当爱人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和事业,她却依然深陷于爱情中无法自拔。

这些女性都不具有独立性,无法从自身获得安全感和完整感。

她们和世界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用女性的身体甚至性。

在柯西胥的镜头中,唯一具有独立思想和明确追求目标、不受困于情感纠葛的女性只有《阿黛尔的生活》的艾玛。

艾玛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为的独立女性。

爱的时候轰轰烈烈,离开的时候彻底决绝,不像一般女人那样藕断丝连,患得患失。

她的人生有多层次的完整追求,不仅是爱情还有事业,两者缺一不可,后者甚至更重要。

耐人寻味的是,这样的一个女性角色被导演设置为女同性恋者,并且在与爱人阿黛尔的关系中扮演了一个偏男性的角色(阿黛尔在与艾玛的共同生活中沦为了家庭主妇,是典型的“他者”)。

男性的“主体”特征在这些影片中异乎寻常地明确,不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物或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对女性的控制力或显性或隐性地存在着。

在《伏尔泰的错误》、《躲闪》、《谷子和鲻鱼》中,导演对男性的主体性特征是描述性的。

在《黑色维纳斯》中,男性的“主体”控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谴责和抨击。

柯西胥关注的并不是女性作为“他者”在两性关系中是否是正当合理的,也并没有去重点关注女性作为“他者”的主体性诉求。

即使在《黑色维纳斯》中,萨拉的主体性诉求主要是作为“边缘种族”的“他者”而产生,作为“女性”的主体性诉求是次要的。

也就是说,将“边缘种族”视为“他者”并以此为控制的依据是反人权的,但将女性视为“他者”是“约定俗成”的,这里存在一种视角上的局限性。

结语:狂欢与宿命“他者”群体和个体在柯西胥电影中充满了生命力,尤其是在一些狂欢式的场景里,这种生命力在景框中呼之欲出。

《伏尔泰的错误》球赛后的狂欢、《黑色维纳斯》中萨拉近乎真实时间长度的“野人”表演、《谷子和鲻鱼》结尾丽姆火辣撩人的肚皮舞、《阿黛尔的生活》中的聚会、游行——赋予了这些影片以很浓烈的质感。

然而,作为主人公的“他者”个体似乎总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掌控,他们的结局都有一种宿命性的特征。

《谷子和鲻鱼》的结尾,一边是聚会上众人为丽姆性感舞姿所倾倒的狂欢,一边是赛门无望地追逐摩托车的宿命式场景。

——狂欢与宿命共同构成了柯西胥电影最迷人的特质。

雅莱的宿命由“主体控制”所决定,他的遭遇来自于其“他者”身份与主流社会规范的不相容。

《黑色维纳斯》中,“主体控制”的可怕不仅在于对萨拉人身自由的限制,更是在于对她心灵的禁锢,心灵的不自由是萨拉最大的悲剧,也是她宿命的根源所在。

而后,柯西胥在进行“他者”宿命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摆脱了主体控制论的思路,进一步在更多样的背景中探寻答案,并且取得了很有说服力的成效。

赛门失败的宿命其实已经和“主体控制”基本脱离了关系,他者群体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是深层次原因。

而在阿黛尔的宿命问题上,导演暗示了阶层差距是摧毁爱情的本质缘由。

柯西胥对宿命有一种很强烈的表达欲望,他的表达方式直接而真实,有时甚至非常残酷。

当雅莱似乎已经获得了幸福的时候,不幸从天而降;当赛门的计划即将成功的时候,意外突然而来;当阿黛尔深陷爱情之中不可自拔的时候,爱人却是那样地冷酷决绝。

在柯西胥的“他者”关注中,“他者”对宿命的抵抗,宿命对“他者”的捆绑,惊心动魄地纠缠在一起,充满了张力!

注: 1“他者”是一个很古老的范畴,肇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从而将人自身与宇宙万物区别开来,“主体”与“他者”的二元关系就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命题。

时至今日,“他者”在西方文化中依然经常被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与自身相区分的从属性对象来界定。

“他者”经常指向的对象有:相对于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人民、相对于白色人种的有色人种、相对于西方社会的东方社会、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相对于异性恋的同性恋等等。

--欢迎关注本文作者新作:

特洛伊的暮光8.2赵琦 / 2021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我思Cogito

 4 ) 沉默的人

在每一次赛门沉默的时候,我都在想他在想些什么。

那好奇,就像如果我的电动车被偷走了,我肯定不会跟在后面追一样。

我总是对沉默的人多一点畏惧,还有偏袒。

如果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他们似乎自愿放弃了申诉的权利。

为什么丈夫出轨了,为什么突然不让我上班了,为什么生活变成这个样子了。

如果一个人开始喋喋不休起来,一切似乎都变得正当了。

而他不,他最多说这个工作我做了很多年了,他说我要工作,他说这些鱼你都没吃啊,他说,亲亲爷爷。

我以为世间无法用语言说沉默,但是他的电动车可以,他薄薄的企划书上的旧船照片可以,他系着领带在湖边追的影子可以。

总是感叹于上帝创造每个人的公平,严丝合缝,你得到的全是你失去的。

豆瓣没有办法存草稿。。。

 5 ) 还不错。。

本片的法文原名是La Graine et le mulet,mulet在法文中有骡子的意思,但也有鲻鱼的意思。

中文翻成《种子与骡子》不妥,应翻译成《谷子与鲻鱼》,因为片中多次提到的阿拉伯烩饭,就是以谷子与鲻鱼作为原料。

阿拉伯人移民问题是当前法国社会的热点问题,来源于法国前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及其它北非国家的阿拉伯人在二战后便开始移民法国。

第一代移民往往集结在法国的城市郊区,所求不多辛勤劳动,但他们的后代出生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正宗的法国人视为“他者”,这些城市边缘地带的工人后代,他们在心理上与物质上都与生活在市中心的正宗的法国人有着巨大的差别。

这个题材近年来一直是法国电影的热门题材。

这一方面由于法国现实社会中这个问题确实比较严重——05年法国骚乱便是一例;另一方面,当今的全球化浪潮,使得“他者”与“认同”的话题被提到了中心位置。

本片导演本身就是法国突尼斯裔的第二代移民,以他的眼光来看待移民的历史与现状,使得本片展示出可贵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捕捉。

影片讲述了一个阿拉伯人移民家庭的一些日常琐事,父亲失业,家庭聚会,儿子偷情,婆媳误会,以及一家人齐心协力开办一个餐馆。

但是在这些日常事物的描绘中,导演通过自己的摄像机,敏感地捕捉到了阿拉伯人在当今法国社会的现实处境以及两代移民之间的差别。

《电影手册》主编Jean-Michel Frodon在评论本片时认为,导演通过人物的言语——这个即广泛又细微的角度,切入了当今法国社会的肌肤,并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一面。

虽然大多数观众并不懂法语,但是就中国来说,我们完全可以理解细微的语言差异所暗含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社会权力的巨大差别。

比如,一听到字正腔圆的发音,就会想到新闻联播,继而会联想到社会权力的中心。

在本片中,导演也运用了同样的技巧。

比如贝比先生去银行贷款,去政府申请许可证,办公人员的法语发音,所使用的语汇,都与贝比先生所处的移民群落的日常言语不一样。

这个巧妙的设计,使得一个社会内部的严重的分裂状态暴露无疑,也使得相对于“法国人”来说,阿拉伯移民这个群体的“他者”身份,再次得到了确认。

另外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家庭聚餐的时候,一个女儿的法国女婿,试着学习阿拉伯语的“我爱你”的发音,却怎么也发不准,这时,他妻子说“你永远也不会说得正确”。

这是一个双关的例子,导演在这里虽然态度尖刻,但却不失为一次言语的妙用。

在片中,贝比先生的情人(他已经离婚)的女儿与市政官员的妻子是两个有趣的女性。

前者敬爱贝比先生如自己的父亲,在两次贝比先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她都以自己的身体为武器来对抗某种力量。

第一次是她穿上西服(一种社会规制,也是一种身份的转换)去帮助贝比先生申请贷款;第二次则是影片的高潮,她在食客面前跳起肚皮舞为餐厅解围,她的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使得食客们的怒气全消,在这一段中,导演为我们模拟了一个阿拉伯餐馆的氛围,使得前面人物的理性行为上升为感性冲动,把最后一段贝比先生的疲累无助消解在阿拉伯舞娘的被外邦人注视着的片刻欢娱之中。

市政官员的妻子出现场次不多,但出现时每每与肉体欲望有关,这和导演对于两种文明某些层面的价值判断有关。

本片摄影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特写镜头的广泛采用,特别是涉及到阿拉伯人的对话的时候,特写几乎是唯一的景别。

导演为什么要对阿拉伯人采用特写呢?

应该认为这是身为阿拉伯人的导演对自身身份的一种刻意的确定。

特写是最能收集人物特征的景别,作为阿拉伯人,其在体貌、言语、肢体方面是和法兰西人完全不一样的。

对他们的特写,与其说是一种自我确认,不如说是一次态度的表达。

这种态度证明了导演的诚实与勇气,他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民族的脸孔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对自身民族属性的认同。

 6 ) 生活就是。。。。

《谷子和鲻鱼》 晚上自己选了这部电影,看完久久不能平静,片子里捡漏杂乱的房间,昏暗的冷光。

沉默寡言的父亲,处处碰壁,在最重要的晚上,拿着食材的儿子联系不上,做饭的前妻消失,儿媳崩溃,冲着他抱怨了6分钟 ,车被偷了,追着三个小p孩跑,步子从小碎步变成大步,但是还是追不上,最后瘫倒在路边 。。。。

绝望。

里面除了他的情人和她女儿 每个女人都在抱怨,喋喋不休。

但是最后为了餐馆能够开张,都聚在一起帮忙。

还有女儿那红色的衣服和漫长的肚皮舞,她的身材并不好。

生活就是,琐碎,平淡,绝望 ,温情,焦虑,无力,但是还要努力斗争的活着。

 7 ) 《谷子和鲻鱼》:古斯古斯 法式饮食男女

■片名:《谷子和鲻鱼》(法国)■导演:阿布戴·柯西胥■上映日期:2007年12月12日■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可能是去年最好的法国电影,获得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力挫汤唯的最佳新人奖。

贝吉先生不想老无所依,他要开家船上餐厅,为此不懈努力。

这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去年《谷子和鲻鱼》参加威尼斯竞赛,跟《我不在那里》引发了评委间针锋相对的争执,后来并列评委会大奖,结果是《色·戒》渔翁得利,笑到最后。

国内媒体报道时一度采用错误译名《种子和骡子》,甚至6月份上海电影节的排片表上也是以讹传讹。

可光看剧情梗概,对《谷子和鲻鱼》这个片名又很难说出个所以然。

简介文字里基本没有涉及到这一在地上、一在水里的名词,甚至你要是个粗心鬼,看完影片后再被叫来解释片名,依然是如坠云雾。

简单说,谷子和鲻鱼是一种名为“古斯古斯”(couscous)食物的重要组成,谷子(小米)是主要原料,加入鲻鱼等是为了更加美味可口。

古斯古斯常见于北非阿拉伯国家,如突尼斯、摩洛哥,也称为阿拉伯烩饭或古斯古斯小米饭。

《谷子和鲻鱼》中,贝吉先生一家生活在法国南方靠海的小城塞特,他们属于突尼斯裔移民(柯西胥本人就出生于威尼斯,后迁至法国,属第二代移民),家庭聚餐乃至宴会款待时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就是古斯古斯。

贝吉先生跟妻子离异分居,年老失业后另谋出路,他打算改造一艘旧轮船开家阿拉伯餐厅,主打菜式就是古斯古斯。

贝吉先生有个不中用的儿子,他在外偷情败露,跟妻子关系发展到水火不容的态势,这也让整个家庭为之负累。

前妻精于烹制古斯古斯,能把平淡无奇的一道菜式做成人间美味。

贝吉先生有个相好,她是一家旅店的老板娘。

老板娘的女儿丽穆跟贝吉先生无话不谈,有着很好的忘年交情。

贝吉先生开始为餐厅的事情奔走操劳,申请贷款、办理许可,丽穆陪着他完成琐碎程序。

他们决定试着招待下当地社会名流,借机证明有能力开好餐厅,同时政府工作人员也可以实际考察下。

所有家庭成员开始围绕晚宴忙碌起来,超大分量的古斯古斯准备就绪,每个环节也经过计算考虑,一切准备就绪。

但酒到酣时,宾客们却迟迟等不到着那道众人口中美味惊人的古斯古斯。

《谷子和鲻鱼》就是围绕贝吉先生展开的一个故事,不断外延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

贝吉先生的儿子和媳妇,贴心懂事的丽穆还有评头论足的老头们,都经过精心设置。

前半段叙事量大,却埋下众多伏笔。

不知不觉中,故事渐入佳境并在最后爆发,冲突矛盾一拥而入。

纵观全片,对白语言的运用相当突出。

家庭聚会上众人津津有味吃着古斯古斯,发出心满意足的赞叹同时交换着大小事情的看法。

丽穆费尽口舌去说服母亲参加晚宴,女儿们对丽穆母女出现的不满。

大量特写短镜头,捕捉和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该方式固然可以理解为对突尼斯族群的关注,更多却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柯西胥解释起贝吉先生的由来,他与离去的父亲有关,柯西胥一直想拍一部以父亲为中心的片子。

正因这张文化和情感的亲缘,促使他采用了一批非职业演员,贝吉先生的演员正是父亲的工人朋友。

(Spoiler Alert!)开餐厅是贝吉先生不服老、自食其力的举动,结尾几个顽劣不化的少年,一次次挑衅和激怒着他,看着贝吉先生疲于追奔,那身影是相当残酷。

就在之前,他忍受了儿媳妇近似歇斯底里的情绪崩溃,滔滔不绝的哭腔俄语从她嘴里跑出,那是相当折磨(当时我注意了下电影院内其他观众的反应,侧身摇头的大有人在)。

为了晚宴不被搞砸,丽穆设法拖延时间,献上了来自突尼斯传统的肚皮舞,加上跃动节奏的敲击音乐伴奏,满船宾客的激情无不为之点燃,那是相当欢快。

柯西胥没有见好就收,他让丽穆的舞蹈跟贝吉先生的脚步交替出现,采用别有用心的平行段落,观众会感觉时间被有意拖长。

导演称另一面的人物依然存在着继续发展的可能,不过那样会让影片太长(目前片长两个半小时),只好作罢。

http://bjyouth.ynet.com/viewpdf.jsp?psid=41731856&pgn=C&ppn=3

 8 ) 单身、:“。一个…&。’人';>>夜晚的需求;精彩?.:需要

单身、:“。

一个…&。

’人';>>夜晚的需求;精彩?.:需要看es电影'/#% [email protected]

 9 ) 谷子和鲻鱼: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自从《阿黛尔的生活》以极具争议的同性题材,破天荒的拿下金棕榈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捧在各路大神的怀里不停琢磨和期待,时不时的就会冒出各个版本的预告片和花样百出的海报剧照,铺天盖地到让人应接不暇,关于影片的各种幕后花絮和八卦更是不绝于耳,因此也让我开始去试着了解已有大师范的阿布戴·柯西胥,决定从其代表作《谷子和鲻鱼》开始下手,之前之所以会错过这部片子,主要还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内心越来越浮躁懒散很难静下来坚持去欣赏一部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一旦超过两小时就会有点望而怯步,直到最近看完才懊悔自己昔日怎么会让一部这么经典的佳作,轻易的从指缝中悄然无息的溜走。

影片聚焦着一个生活在法国的“特殊家庭”,年过半百执拗顽固的赛门在码头工作,不料因进度的原因和上司争论不休,愤怒而被动的赛门一边面对着令人沮丧灰心的失业,一边还得面对“一锅粥”的家庭关系,前妻没有好脸色的追讨生活费,儿女们也为各自的家庭问题伤透脑筋,岌岌可危的工作,忙着照顾孙女的女儿,不负责的好色儿子,女强男弱的细节争执,每个人都自顾自的,没有谁站在赛门的立场和心态上考虑过,除了善解人意的丽姆。

平时赛门和旅店老板娘生活在一起,而丽姆就是老板娘的女儿,就在一切看似都陷入僵局的时候,赛门和丽姆决定自主创业,在废弃的船上开个特色餐厅,眼看就要雨过天晴大伙开始齐心协力之时,命运却又开了个伤不起的玩笑。

“食”从具象上来说,是味觉和视觉的直观体验,满足生理上的本能需求,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美味佳肴,可以造成最表面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抽象上来看,“食”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是很多导演屡试不爽的切入点和倾向的题材,“食”经常会和“家庭”扯上密切的关系,大多能表现其某种本质上的意义,特别是在聚焦寻常百姓家庭里短时,一般都离不开“食”的辅助,大多可以成为难得的凝聚点和转折点,要么就是一种励志上的有感启发和鲜活动力,有着积极乐观的强烈效应。

如片名《谷子和鲻鱼》,一种俗名叫“古斯古斯”,用米和鱼做成的传统食物,在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布戴·柯西胥也是利用了“食”的特质和意义,将充满尴尬、纷争、矛盾,犹如一盘散沙般的家庭慢慢地集聚起来。

全片下来完全以纪实的手法呈现,没有卖弄任何的技术运用,就像在寻常生活中隐秘的安插了一台不为人知的摄影机,慢条斯理滴水不漏的记录着这个看似普通却问题重重的家庭。

另外导演所刻画的这个“特殊”家庭,同时也客观体现出了外来民族在异乡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演员都是非专业出身的老百姓,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他们就像是把生活照葫芦画瓢似地搬入了影像,没有华丽的光环和引人注目的花边新闻,以至于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半点做作刻意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为的写实和自然,更能凸显出影片的生活化,使其更具说服力。

但对于看惯快节奏以娱乐消遣为主电影的人来说,看这部片子可能会相当的反感且难以忍受。

影片百分之九十,基本都是围绕着家人间大量的对话而展开,喋喋不休索然无味看似毫无营养过于多余的谈论和争论,通过面部特写的集中和放大,对于那些早晚沉溺在爆米花电影里的人而言,可能会有一种异常沉闷和枯燥的感觉,或许需要极大的容忍和耐心,甚至会幻想自己是剪辑师,完全可以减掉太多显得多余的陈分。

但在我看来,这种铺垫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自然而然需要客观展现的家庭面貌,从他们的谈论中可以看出每个人所关切在意的,表述自我的观点,体现性格的特征,甚至家庭的地位,生存的困境,工作的问题,情绪的表达,家庭关系的体现,是一种强有力丰富的客观展现。

而另一面从他们话唠般的唇枪舌战中,“家庭”似乎能剖析得更加清晰,看似异常的乏味和啰嗦,充满了玩笑和调侃,实际上家庭的“病因”却越演越烈,没有谁会真正的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大多只有家人间理所当然点到即止的闲话家常寒暄奉劝,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好不热闹亲密无间,实际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一层,维持着基本的“血缘关系”,并且只有围绕在饭桌前时,大家才会聚在一起。

而赛门和丽姆的想法和行动,就像一根纽带,出于同一个美好积极的目的,将大家全都聚集起来,开始一起努力,眼看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即将步入美好正轨之时,座无虚席的顾客正等着“古斯古斯”的隆重登场,却意外被儿子给搞砸。

顿时又陷入到了难以挽救的僵局与失败中,只有不断的灌酒考验着顾客的耐心。

赛门和丽姆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可以说比亲身儿女更亲密且值得信赖,丽姆总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困境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成熟老练的为赛门出面,还是说服母亲鼓起勇气的面对,都与赛门自我的亲身儿女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旅店老板娘作为赛门的情人,在道德标准和俗世眼光中,总有一丝难堪和尴尬的存在,她经常有意无意的避讳和逃避,当赛门举办晚宴之时,老板娘还是一再的不愿出席,但在丽姆的恳求下,终于下定决心坦然自信的去面对。

家人间是需要彼此扶持、理解、包容、体谅和关爱的,这样生活才会有生机和希望,即使命运一再不厌其烦的给予考验,也无需逃避和畏惧,试着放宽心的迎接,加上不懈的努力,也许转机就在眼前。

看到最后会感觉异常的奇妙和惊喜,结局的设定相当的有想法且充满隐喻,欲言又止和点到即止的意味非常浓郁,就在一切看似无法挽回的时候,凭着丽姆的随机应变,搭配着动人的配乐,送上一段撩人性感的肚皮舞,开始转移所以人的注意力,就连赛门满腹牢骚和怨恨的女儿们也开始沉静其中,而丽姆的母亲也正抱着一大锅米往船上送,赛门的前妻则将“古斯古斯”好心的送给熟知的乞丐,听完媳妇歇斯底里的抱怨后,被调皮的孩子们捉弄,为了要回摩托车,赛门不断的奔跑,直到精疲力尽的瘫倒在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有各的烦恼,或许会有激烈难调的矛盾,或许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大大小小一点一滴的充斥于家庭,但即便如此,都不要轻易的放弃把握希望的机会,天无绝人之路,往往用尽全力的争取和努力,希望的曙光或许就会降临。

 10 ) 生活在别处

电影《谷子和鲻鱼》,讲的是在法国的北非阿拉伯移民的故事。

移民,离开了故乡(父母)的人,那种客人的感觉永远无法消除,也永远无法被当地所认可和接受。

这种流放,在父亲身上更加明显,离开了原来的妻儿,也没有在情人这里得到认同。

他想回自己房间,他想回到故乡。

还好(继)女儿和他非常亲近,一直支持他。

这可能也是二代移民的文化回归,想找回自己的父亲,确定自己的身份。

忙碌了一生的父亲,像那艘漂泊一生、没人要的破船,想要有一个港口可以停泊。

把一艘破旧的船装修成餐馆,这可能也是他的死亡焦虑。

因被解雇而触发,被无情丢弃,又在无法和情人做爱后加重,觉得自己没用,只是个客人。

他想要重生。

他和(继)女儿在法国各个部门之间徒劳地寻求认可,最后孤注一掷地邀请这些部门的权贵,来品尝他们家乡的美食:古斯古斯。

当一切看来很完美时,准备好的古斯古斯却意外地丢失了。

面对不耐烦的权贵们,继女跳起了性感的肚皮舞,父亲去寻找古斯古斯。。。

作为观众,知道找不回来了,除非出现奇迹。

父亲徒劳地奔跑。

继女徒劳地跳舞。

最后,我担心父亲和继女会不会累死。

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停下来就会死。

这个死亡焦虑,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很多时候更是价值的死亡、身份的死亡、存在感的死亡。。。

电影还有一个名字:种子的秘密。

种子有自己的基因,有适合自己的土壤和空气。

一旦离开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吗?

长出来的,是淮南的橘,还是淮北的枳?

有没有想到内卷?

当我们过度认同了西方的文化,我们自己好像成了客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好像累死累活也不能感觉到被认可,又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好像就真的死了。

我们生活在别处。

《谷子和鲻鱼》短评

一场等待阿拉伯烩饭的战争~~超强的台词和对白~~在他面前好多以对白NB自称的片都抬不起头~~

6分钟前
  • 小J到处乱逛
  • 推荐

冗长,所有关于事件的叙述都超过了它所应该在荧幕上占有的时长,漫长的平淡拖垮了故事应有的力度。琐碎,压抑,絮叨。后半好于前半。

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7。

9分钟前
  • Metis”
  • 还行

评分这么高吗?

14分钟前
  • momo
  • 很差

那种超长的对白和晃动的镜头让人失去了耐心。

18分钟前
  • eastcosta
  • 还行

生活有好的也有坏的,但终究是难的。

20分钟前
  • Nemooo
  • 推荐

5.0 儘管鏡頭搖晃的讓我頭暈,但人物關係交待的非常清晰乾淨。印象尤為深刻仍是用同一種鏡頭語言交待多人物場景對話:開業時請來那桌「達官貴人」跟在家聚餐時的人物感覺完全分離開,哪怕分散,卻也能集中表達。太喜歡電影結尾了

23分钟前
  • 大佑
  • 力荐

为了生活无所不用其极,现实刺痛了坚强的心

25分钟前
  • ஐﻬVincentﻬஐ
  • 力荐

睡了……无聊到死……我果然看不出这种没有艺术气息的艺术,整个睡了三分之一,长镜头太多,看着太累,两个多小时看完简直是一种煎熬,如果不是特别变态的大师,说喜欢这种片子的人应该都是装逼吧

26分钟前
  • 左瞳
  • 很差

两三年前看的。那场吃饭的戏,拍得太好了!一秒钟都不要删好嘛!妹子也太棒。对Couscous强烈种草。

30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电影不是生活

32分钟前
  • luna
  • 较差

呵呵

34分钟前
  • piー
  • 还行

看得不认真。不过确实太繁琐了点。

39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还行

也许我们都是追着车跑的人

42分钟前
  • 了花
  • 推荐

挺喜欢这种摄影剪辑风格,纯粹。

44分钟前
  • 蔚七于
  • 推荐

6/10。和[阿黛尔的生活]一样与食物有关,最后女儿跳肚皮舞救场那一大段蒙太奇不错,一下子把人情冷暖全部烘托出来。但是我非常讨厌导演对特写镜头的滥用,就有种把观众脖子捏紧逼问的感觉,特别遇上这种叙事节奏无比温吞缓慢且喋喋不休的片子实在太折磨人体极限了,看完差点没累死。。。

4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剧场里的人不知为什么在导演铺陈剧情的时候都噤声却在片尾那无力并逐步濒临绝望的时候却笑了起来,那个时候的我仿佛已经被剧情抽走了所有的力量,被一下下重击已经压迫得看不下去。北非移民在南部的生活,一切都是为了生活,工作以及爱

49分钟前
  • 辟克匿克来江边
  • 力荐

看过最聒噪无聊的一部电影

53分钟前
  • 安七木
  • 较差

精华都跑到了结尾

57分钟前
  • 帕布莉卡
  • 还行

没法接受柯西胥的口味跟美学。太冗余了。

1小时前
  • 临时昵称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