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喜欢的不仅仅是纯粹儿童可爱视角的温暖美好,将水墨水彩剪纸等不同形式融合的国风美学,以及河南话粤语川渝方言的亲切感,更是对生活中朴素事物具有想象力的勾连,是以成人成长过来的视角回望激发的种种感触。
小兔的问题叩问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羁绊,萤火森林退休车长的幻想意味深长。
《小火车》是我最喜欢的故事,浪漫想象指代残缺少年成长、独立、勇敢的过程,纵使爬坡上坎摇摇晃晃,终将穿过黑暗获得力量。
哼哈二将也是我很喜欢的故事,看到结尾你才发现这不是简单的传说故事,“追求公平只是一种形式,孩子们想要让大家知道他们虽然长得一样,但他们都是完全独立的人,都有各自的唯一性”,其实有个兄弟姐妹同甘共苦蛮好的嘛!
冀娃子的星期天最让人感动的还是最后的作文,父母总是默默无闻为孩子撑起那片天;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以散文风格娓娓道来,散落一地的遗物仿佛代表了她的一生;老爷爷的糖水铺让我们看到了城里城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以及“是亲人如同陌生人”的对比,常回家看看是我们始终摆脱不了的课题。
小兔不爱吃饭,但却很爱提问。
为什么要好好吃饭呀?
为什么要长大呢?
为什么妈妈的眼睛这么大呀?
为什么妈妈有长长的耳朵?
小兔离开妈妈去远行,想妈妈了怎么办呀?
小兔各种各样的问题,她长大了,学会思考了。
她还没有足够的知识与阅历来帮助她解答心中的疑惑,于是兔妈妈成为小兔心中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兔妈妈不会永远是港湾,小兔也不会永远是停靠在港的船。
影片用一连串丝滑顺畅的转场讲述了普通人的一生。
小兔从一张相片跳到另一张相片,每张相片都是不同的兔生阶段。
在每个阶段中,父母与孩子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家庭这个词,也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
若干年后,小兔也许会成为《蒯老伯的糖水铺》里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儿,一年到头也没得闲来回家看望蒯老伯。
老伯那一句”唉,他们都太忙惹“,透露着一些心酸与无奈,但同时也听得出他对子女的理解与支持。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兔妈妈有大大的眼睛,可以看见小兔的每次成长;兔妈妈有长长的耳朵,可以听到小兔从远方传来的消息。
但是兔妈妈唯独没有长长的手。
兔妈妈很清楚,小兔是要离开父母去远行的,她要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朋友、事业、家庭。
不必担心关系的疏离,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心感受,偶尔的一个拥抱,就足够了。
关系是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个话题。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甚至提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而关系,是会发展变化的。
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关系和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有糖水一律五元的蒯老伯,用自己的事业表达着他对关系发展的朴素认知。
孩子们长大了,各奔东西,但“晚上总有人要喝糖水的嘛”。
蒯老伯给自己在这条老街上找到了的位置,人们需要他,尊敬他,喜欢他。
蒯老伯一定也有子孙满堂的过去,也有家庭团圆的曾经。
但家庭关系是发展变化的,健康的家庭正是在一代代人的独立成长中,向外发展出繁枝茂叶。
《向着明亮那方》里还有另外5个故事,都有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信大家看了会有不同的感受。
希望不久之后,能在国内的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部电影。
三星半。
上映前一直对这部动画很期待,近期难得的二维手绘动画。
《小兔的问题》是有问答形式串联起来的,形式上与前几年的阿狸非常相似,但是画风和对话不如阿狸温馨动人,情节也比较单薄。
《萤火虫女孩》作为一部童话向的动画短片,讲述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乡村公交司机赴山中动物们为他准备的宴会的故事,立意并不新颖,比起《大鱼海棠》和宫崎骏的动画,细节也不够细致。
《小火车》的立意很好,但是故事讲的很别扭。
《蒯老伯的糖水铺》很喜欢,很有生活气息。
《哼将军和哈将军》的故事看了开头,基本就可以预测故事走向,却没有预测到故事结局,讲述家庭中孩子的相处问题,立意很好。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是我最期待的一部。
以前就看过刘毛宁的《我、吸铁石和一个死去的朋友》就超级喜欢,梵高式的画风,细节拉满,讲故事方式兼具现实与超现实之感,而且很多细节也充满了童年回忆,反复多次观看,仍觉得有滋味。
但是看了这一部,确实感到失望。
刘毛宁在画风的细致上越走越远,但是满目皆是细致的刻画,以至于眼睛不知看哪里才好。
剧本还需要打磨,剧情讲述不够流畅,人物情感也不到位。
最后一部《翼娃子的星期天》是我最喜欢的。
共同经营一家小欢喜的夫妻,丈夫送外卖,妻子做菜,孩子在店子里写作业,写完了就去菜市场找同学玩。
极其简单的故事,看得却很亲切。
现在打开电视,所有的电视剧背景设定皆是北上广之类的大都会,主角都是职场白领、高级精英,或者至少通过打拼爬上了这样的位置,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或者平凡生活,一辈子也许就只能住在一座小城,开一家小店,仅此而已,忙碌充实,而这绝大部分人的生活完全被忽略,这部短片很好得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而且讲得很好。
我用哔哩哔哩先看了第六章里面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
51:31-01:05:07这个水彩画好像语文课本的封面。
配音很出戏,像没修饰的男音。
然后用真不卡影院看了完整的电影。
第一章《小兔的问题》9分11秒,童声配音好听。
简单的黑白手绘做成视频的那种。
也有红色-兔子的眼睛和其他简单的颜色。
第二章《萤火虫女孩》9分12秒-17:48,公交车🚌司机。
他是死了吗?
突然看到这些发光的东西。
噢原来没死。
第三章《小火车》18:05-28:30,玩具火车还能上路啊?
原来小男孩腿瘸了。
第四章《蒯老伯的糖水铺》28:31-40:09,那个爸好像港音,处处有伏笔。
猫咪伏笔。
“明天会更好”牌匾。
第五章《哼将军和哈将军》40:10-画风是《葫芦娃》那种。
是缺点也是优点。
原来是俩小孩做梦了😂。
第七章《翼娃子的星期天》01:05:16-01:16:42,黄焖鸡米饭店铺,看着小孩吃面🍜,感觉好香。
重庆。
每章前言有小孩配音,好调皮。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
(以下想法仅代表个人,如果能让您感到有建设性的话是我的荣幸,觉得没有建设性无视就好,毕竟只是我个人观点!
)看完整部片出来,最大的感觉是遗憾和 “不能满足”。
整个电影主要由七个短片组成,每个短片的美术制作都个人风格很突出,让人印象深刻。
但很遗憾的是,叙事本身并不像美术这样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90分钟结束,感觉更像是看完了一场毕业设计放映或者公益广告联播,而不是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动画电影……这话说得有点重了,却是我的真实感受。
大多数短片都在用很常规的手法去呈现很常规的故事,每一小节出来几分钟后续走向就已一目了然,实在有点让我如坐针毡。
这里并不是说好片子就必须强剧情多反转,而是在任何观影行为发生时,都难免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观众)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我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这个?
”——这是90分钟结束后,我内心最大的疑惑。
我坐在这里90分钟,就是为了看这些我已经知道的、平常故事的平常叙述吗?
讲“平常故事”当然没有任何问题,多的是片子讲平常故事。
让我比较困扰的,是“平常的叙述”。
妈妈说小兔你会长大,小兔说我不想,然后呢?
我家有一个老人,我偷了钱,老人走了,然后呢?
老伯卖糖水,来来往往不同人,子女不回家,然后呢?
双胞胎为了不被叫“一模一样”彼此争吵,共患难后又重归于好,然后呢?
……这里的“然后呢?
”不是指情节层面的“后来发生了什么”,而是指在事情的表象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隐喻、对世界的深入思考与重现?
当我看到“他们感情很好”,是只看到“互相关爱”,还是也能有更深层的精神交流与对话,有更生动的性格碰撞和羁绊,而不是一句“血浓于水”就成了所有相亲相爱的理由?
看的时候,我一直很希望能看到更多理性的思辨与沉淀,更多关于“我们的生活其实是什么”“我们的生活还可以怎么看”的审视与反思。
子供向作品在这个问题上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因为可以脱离世俗标准,以孩子的眼睛重新审视世界。
美术制作在这个方面做得非常好,不管是哼哈二将、萤火虫还是开火车,都做到了这点。
可是剧本……在这里还是差了非常多。
以双胞胎的故事为例,两人争论的核心其实是想证明自己特别,想要自己的人格可以独立于对方而存在,哪怕外表一样。
换言之,这里其实是“我”希望被别人当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被看见和尊重,而不是永远和对方捆绑,更不是忽略一切抗议粗暴论断“你们都一样”。
我想要的“脱离”和外界的“捆绑”,我的感受和他人的评价,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也是非常有生命力、可以深入思考挖掘很多的矛盾。
但是在短片中,这一点完全没有被提及……两兄弟共患难接着就重归于好,甚至直到最后回到生活场景,都还是得到了一样的生日礼物。
这不禁让我非常困惑,这是想表达什么呢?
短片一边让两兄弟大喊“我不想和他一样”,一边处处展现“他们就是一模一样”,所有关于自我独立的抗议仿佛都只是小孩子瞎闹,是兄弟间不值一提的别扭,是童年趣事,最后手足情深,皆大欢喜。
而他们个人(事实上必然不可能相同)的秉性从未得到真正的认可,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实际在吵什么,给他们如此大压力的外部力量(妈妈、七仙女ETC)更是直接隐形。
玉帝王母(爸妈)的对话很有戏,但也没触及问题的本质,而是以“你们再一起去守门吧”做结。
一切终归于血浓于水,手足情深。
说真的,我没法就这样接受,然后感受到“治愈”。
如果问题从来没被真正提出过,一直都是幸福的表象,何来“治愈”,何来“感动”,何来“暖心”?
习惯性从感情出发,从感情结束,却没有太多跳出来想想“这是什么”的洞察,人物形象也流于符号,是我个人对这部片最大的遗憾。
最终的结果就是接地气了,但没完全接地气。
方言配音和地方风物我很喜欢,但弥补不了模板的叙事内核。
观影途中一度和同伴吐槽,这有点像近年的春晚小品,幸福生活百家事,酸甜苦辣都有趣,五湖四海南北调,事事皆可化真情。
好了,现在该放春节序曲副歌抒情段了!
抖机灵结束。
在我看来,子供向可以是故事之所以这样呈现的一个原因,却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
挖掘深入的东西同样可以用幽默有童趣的方式,子供向并不影响这一点,甚至可以成为优势。
更个人一点而言,我会觉得子供向的本质不是“给小孩看的动画”,而是“给未来的主人翁的一封信”。
对着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翁,我想说什么?
我想说的真的只是这些事吗?
真的没有别的了吗?
子供向不是糊弄向,不是“为了照顾小孩的理解力让黑暗都隐形”,而是知世故而不世故,看到受众是小孩的同时也对自己诚实,说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不是“我认为你适合听这个”的话。
(这一段只是我对于子供向的个人观点,不涉及本片,也不是什么子供向真理)如果就是要做公益广告向真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
如果切入点和梗找得新颖,视听语言风格强烈,一样可以特别而动人。
然而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这两个大块上的表现都不太能让我满意。
切入点的部分,萤火虫、开火车和哼哈二将的视角很有意思:萤火虫部分稍微有点怨念动物都人味儿浓郁,少了一点野性……别在意这个只是我个人口味哈哈哈!
开火车的反转很惊喜,但对于这样“爸爸妈妈一直支持你”“身残志坚”“重建家园”的习惯性光明叙事比较emmm(仍然是个人口味问题,不用在意)小兔子的视角很常规,说的话也很常规,可以从任何一个亲子向公众号里找到这段话……但是动画真的很可爱!
老伯糖水视角很平常,拍法很平常,主题也很平常……来来往往的路人虽然多,但是都没有和老伯有深层意义的交集,他们本人也没有太多性格,更多是作为符号“这是年轻女性”“这是打工年轻人”“这是中年环卫”“这是小孩”“这是警察”而存在。
餐厅一家三口视角很常规,拍法也很常规。
有点在意市场桌下写作业的那个画面,不知是否征求过新闻原图被摄对象的同意,如果没有的话……emm这样直接把别人的艰难放进自己的作品里增彩,其实很冒犯人。
偷外婆钱的故事本身我很喜欢,自制轮椅是很有意思的关键道具,不过视角很常规,旁白有的地方略生硬,绘本痕迹很重。
至于新颖的梗……七个故事在这里是重灾区。
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在这短短的90分钟里,妈妈究竟做了多少顿饭?
是不是除了妈妈喊你来吃饭、爸爸强壮去赚钱这样的典型模板,再找不到关于“家”的独特的温情表达呢?
这里真的,还有非常多的努力要做。
视听语言这块,美术都非常有意思,再夸一遍 配乐则实在比较平淡,中规中矩,没有让我印象很深的点,也未能有“画龙点睛”把整个片子的气都提起来的感觉。
最后是一点关于结构的怨念。
作为一部电影,虽然配乐风格一致,但七个故事本质上没有互相连接的地方,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文。
这导致我整个片子看下来观感非常割裂,很难把这当做是一部“完整的电影”,甚至很难记住电影的名字。
于是这时我便又会开始思考那个问题:为什么我要来看这部“电影”呢?
为什么我不直接去毕业设计展或是动画周呢?
以上。
非常感谢所有主创为这部片子做出的精诚努力,我在看的时候完全感受到这份用力和真诚。
但也正因为这份用力和真诚,让我更加觉得遗憾,仿佛大力气花了,却未能收到同等的效果。
以上所有看法个人色彩都非常浓烈,是我主观的一家之言,也有很多个人偏好的成分。
话有苛刻的地方,都是对事不对人,请多包涵。
如能带来一点建设性,是我荣幸。
【向着明亮那方】真的都给我去看电影名字着实有点像主旋律但实际是精彩暖心的儿童绘本动画里面七个小短片,太精彩了从梦幻般童话开始再到现实生活的缩影这么优秀的绘本动画短片不应该被埋没请你带着自己或孩子一起去电影院看看吧
【小兔的问题】孩子和父母之间交流,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割舍不掉的存在。
每一个问题似乎小时候也这样问过父母。
【萤火虫女孩】画风非常童话向,更偏向小时候看的童话故事。
第一反应感觉有宫崎骏【龙猫】的温暖感。
善良的老司机的一场梦幻邂逅。
【哼将军和哈将军】用神话故事来演绎的兄弟手足故事,还是用最难的纸定格来拍摄,太佩服了!
用哈士奇做哮天犬,导演你很有想法💡想说哼哈二将人物要是做成手办也会很有趣呢!
【小火车】这绝对是催泪短片,坚韧小男孩的故事,着实把我看哭了😭【蒯老伯的糖水铺】导演审美太好了,生活气息浓厚,手绘画面太美了,分镜真的好赞!
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用绘画方式表现,有些惊艳!
【外婆的蓝色椅】虽然故事平淡,更似回忆纪录片,但是平凡人的故事够真挚。
【翼娃子的星期日】场景取景南京,满满的熟悉感,外来务工的孩子眼里的一天。
外地人融入快节奏的城市,也是现实生活的映照。
在北影节抢票之前就被预告片吸引了,直觉这一定是能够唤起某种珍贵情感的电影。
这几天北京天天下雨,骑着车子来到芳草地,第一个检票进去。
听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绘本动画,Q&A时有观众提问这部片子的受众,一位负责宣发的老师答是家庭和孩子,我想,应该还有我们这种独自生活在外面,不得不长大的孩子吧。
从第一章《小兔的问题》开始,我的思绪就被牵动着飞来飞去。
这章本来是有关于孩子眼中的人生包括死亡的探讨,但是因为整部影片顺序和节奏的调整,删掉了那些比较容易引起沉重的部分。
我反而尤其期待被删掉的话题,国内的死亡观,尤其是孩子眼中的死亡,直面,可以严肃也可以诗化,甚至我想,可以把这个话题作为整部影片的结尾,让七部影片里画风最简单童真干净的一部不仅作为中间的串联,也作为一个圆的开始和结尾。
向着明亮那方,也是向着宇宙和人生。
尤其表白刘毛宁导演,看第六章《外婆的铁皮柜轮椅》,姥姥的手帕一出来,眼泪就再也止不住了,这个章节是刘毛宁导演原创绘本并且自编自导自己配旁白,熟悉的带有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太可爱了。
很佩服导演的功力,把细节描摹得那么真实,又懂得在最强烈的情感出口处转过身去。
剧透一下那些让我泪奔的点:姥姥的手帕,“我”观察到的姥姥吃饭的样子,姥姥去世后铁皮柜子打开,冬天过去后,麦苗长得很好,太阳又洒下来了。
水墨画风,戏曲音乐的运用,都让我想起中国动画过去的辉煌,万氏兄弟,大闹天宫,对手冢治虫小鹿斑比的影响。
七部选题各异,七位导演都是很纯粹的创作者,很想感谢导演们给我们观众带来细腻的情感触动,导演们在创作时,是在照顾自己内心的小孩与观众内心的小孩。
也想感谢监制制片出品方,近几年虽然国内商业动画的环境有所改善,但是做这种有关爱与情感的作品,还是非常需要独到的眼光,耐心,信心。
希望这部好片子能让更多人看到,观照到更多人。
也希望导演们保持创作!
Q&A环节 最右边是刘毛宁导演😝
今天看到的一部意外惊喜的电影,向着明亮那方,基本零宣传的一部电影,排片也很少,基本只有某些影院每天有一场,网上没有一丝波澜,没有报太大希望去看,果然整个场除了我们一家三口还有一个妈妈带着个女儿五个人包场了。
没想到的是意外的很好看,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每个故事都没有很悬疑很跌宕起伏的剧情,有的只有平平淡淡的生活,基本每个小故事都有被暖到,其中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还触动到了老父亲的点,偷偷趁黑掉了两滴眼泪,眼角看到一旁的妈妈也在擦眼睛[破涕为笑]。
第七个故事结束,片尾字幕出现的时候,一阵安静后儿子说,完了吗?
我怎么觉得刚开始看?
我想,这就是对这个电影最好的评价了吧。
最后和我的好朋友们都推荐一下吧,适合带孩子去看,也适合八零后们自己去寻找心灵暂时的安静。
这部片子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童年的记忆。
太温暖了,不管多么生活多么困难,看这部电影哭一场都能被治愈。
形式和中国奇谭很相似,主旨却完全不同,虽然没有中国奇谭那么宏大深刻,但非常细腻温柔,就如同片名一样,向着明亮那方,它能呼唤起人心里最柔软最单纯的一面,全身上下都流过一阵暖流。
也让我们看到影视寒冬里,中国动画电影也在静默生长着,好后悔当时没有给如此优秀的国产电影贡献票房。
《糖水铺》像一篇小散文,其中从糖水到时钟的转场很惊艳,太温暖了,太温暖了,用语言形容不出来的感觉,全身上下的每个细胞都熨贴。
《外婆》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童年的暑假去外婆家,和妹妹在苞米须垛上蹦跳,外婆家有只小狗,有个小屋子里有姥爷的照片,里屋有一面大镜子。
小时候爷爷总是在早上给我买玉米,我在傍晚守着少儿频道,和爷爷在人工湖边上散步唱儿歌。
最后,妈妈想给外婆买一个电热毯但一直忘记作结,记忆连带着悲伤翻涌而来。
这些故事都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画面的细节都很到位,很能带给人惊喜感。
小孩的视角一些都是那么童真。
导演们真诚的把自己的童年献给观众,用人生中最单纯快乐的记忆,治愈着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
“我爱我的爸爸妈妈。
我爱我的家。
”
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8.9刘毛宁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原著绘本
向着明亮那方 (2021)7.52021 / 中国大陆 / 动画 家庭 儿童 / 兰茜雅 李念泽 赵易 俞昆 刘高翔 刘毛宁 陈晨 / 朱悦嘉 王诗懿中国第一部绘本电影以下是完整版的《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分镜头脚本。
导演/编剧:刘毛宁“整理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很多标注在镜头旁边的文字和随意的画面,粗糙的笔触如今看来也显得非常有趣。
希望这些图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以及对创作的深入理解。
”最终成片删除了一些分镜中原本很喜欢的镜头,比如二姐在外婆里会包红指甲,还有一些更细节的镜头。
在市面上完全没有掀起任何波澜,但可以说是院线近来最出色的短片合集。是为孩子准备的故事,却也为成年人提供一个回望的机会,绘本的形式天然地容纳了不同风格的短篇创作,但它们又完全关乎于成长与家庭的主题,每个篇章都在水准之上,让这批新锐的作者能在被光照到的地方施展才华。最喜欢《小火车》,用一个浪漫想象指代少年的残缺,如同麦兜说他的妈妈成了宇航员,揭晓真相的一幕也充分释放动画的特性。依然相信中国动画有着神话题材以外的多样可能。
不是很好看
我想喝一碗糖水铺老伯的糖水
糖水铺的原型是文明路隔壁那间今日糖水,善良阿婆变成了动画的蒯老伯,常年劳作酸痛的手,隔壁帮忙的兰州拉面老板,亲近的街坊领居,时不时穿插老伯年轻是喜好甜品的缘由 并将贴着碗边吃凉的教给其他小朋友,因为忙碌少回家的子女,这些都是温馨的日常。这部片过于好睡。还有哼哈二将也很可爱
中国首部原创绘本动画片,好几个故事并不是简单的讲童话,它的反转和寓意更眼前一亮,方言动画也新鲜。非常适合父母带小孩看,寓教于乐,充满《麦兜故事》《海洋之歌》式极致的爱与美。最喜欢的3个:《小火车》一句不会垮的新家道出故事真实背景,“一旦出了事,牵连一大片”,落脚点又在幸存小孩的独立成长,“你们放手嘛,让我自己走”看到泪目;《蒯老伯的糖水铺》高架桥两边,一边是冰冷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温暖的平房街里,破晓前的城市两极面貌,衬托出邻里街坊更像亲人,而亲人更像陌生人,“她们太忙太忙了”;《外婆的蓝色铁皮柜轮椅》,台词略散文,但当外婆的铁皮柜东西散落一地时,眼眶又湿了,想起那年老妈收拾外婆的遗物,藏在棉衣里的零钱、褶皱破旧从没用过的笔记本…“就在这个铁皮柜,仿佛装下了她整个一生” #11th BJIFF
组织了活动,三场,大概60多个孩子。但,这个电影应该大人看,孩子很难看懂。也就故事性最强的哼将军和哈将军孩子看了乐呵呵
画风各异,质量良莠不齐。①兔子,为了偷懒完全不画嘴,水墨画风好看。②萤火虫女孩,童话故事。森林的小动物。③小火车,嘴型都对不上,衣服和肉一直在做一种晃动。故事最后虽然感人,但是父母一直站在身后,到底是在还是不在?表意不明。④糖水,广式温情,转场好看。生活气十足。⑤剪纸动画,剪纸动画做嘴部变化不比手绘还麻烦,可人家做到了。⑥碾压级别的画风,跟“吸铁石朋友”一个缺点,旁白太太太满了。⑦怀疑是先拍了视频,再在上面绘制的水彩和人物。
对于面向3、40岁人群的故事来说,台本还是偏低幼了。只剩下欣赏画风了
又低幼又治愈,回去和我侄女再看一遍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有点太幼稚
不到90分钟的动画电影,是9个小故事组成,也就是9个导演。有地震残疾少年、糖水铺大叔、开公交的司机,还有个问题多多的小兔……出品方挺牛,有樊登读书、老师讲故事。可是动画片真的很无聊啊!我一点不困的人,睡了好几觉。
照亮童年,为爱发光。电影7个无关联的小短片凑在一起,聚焦亲子关系、人与自然、兄弟手足、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的故事题材。以水墨、剪纸、水彩等 展现了治愈的国风美学。
动画片非常棒,可是我们已经没有输出优秀动画片的媒介了
动画相比实拍的一项典型优势,即它的相似物转场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其不光锁定前后两种介质的共同属性,还在二者之间的桥梁上构造了比喻的空间。恰好,这个短篇集在创作上就存在着这样的明显倾向——将故事内核的表达最大限度地寄托在这个最能容纳变化的过程中。然而不知是幸与不幸,本作在题材上对基层民众的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关怀,的确将那扎根于土地的坚韧又不失飘逸的情绪表现了出来,但同时却也使得叙事都极为平淡、技法和立意也十分趋同,连续几个短片看下来很容易审美疲劳。个人最喜欢《哼将军和哈将军》,电梯音效、二郎神对眼和哪吒风火轮的恶搞都非常爆笑,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对话也暗示了结局,线索完整。《蒯老伯的糖水铺》由搅拌糖水时的旋涡联想到时钟,非常巧妙。《小火车》则将隧道口的光亮与废墟缝隙的光亮合二为一,也是好点子。
画风也不太行,剧情也有点生硬煽情,很俗套
片聚焦亲子关系、人与自然、兄弟手足、睦邻之情、异地成长等故事题材
看过
适合小朋友观赏的低龄向动画,寓意浅显,画风可爱,全部制作成绘本肯定好看也好卖。
说低幼的也是服了,本来绘本就是给小孩看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