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临近结尾时,那个死去的老人去为孤立无援的孩子们开门,以及结尾他站在阴影里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身影。
我突然很想哭。
没错,他说到做到了。
他的一生都永远停留在这个地方了。
和他深爱的女人。
这部电影一路看下来并不恐怖。
更多的是悲情的成分。
就连最后当罪恶的人沉入水底,死去的孩子将他抱住不让他求生。
我都不觉得恐怖。
甚至感觉那个孩子已经原谅了。
那是一种怎样兵荒马乱的年代,我无从想象。
我只是在那场爆炸发生时就有点心灰意冷。
但人们都死了,让孩子们依靠的大人们都死了。
那些孩子们要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但是无疑,影片里的老人孩子还有那个女人,都是坚强的。
我喜欢那个女人颤抖的注视着他心爱的男人,那个做了错事还拿着刀威胁她认错的男人。
她说,我是不怕你的。
我是不怕你的。
我喜欢这个在孩子们眼中女神一般存在的女人。
金子的寓意,是人类的欲望,还是希望?
没有金子,离开孤儿院的孩子们依旧前行着。
有了金子,为了它苦苦挣扎的夏千度却沉入水底。
潘多拉打开魔盒,关住了希望。
孤儿院被焚毁,留下了金子。
会有人回来取金子么?
战争让犯罪成为合法,战争为罪犯隐匿姓名。
战争是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钥匙,有多少真实的犯罪是在战争的庇护下发生的。
这是德尔托罗钟爱的主题,因此他把自己的多部电影都置于西班牙内战的背景下。
我最欣赏本片的地方就是那枚巨型炸弹的创意,一个多么绝妙的形而上的隐喻。
它是死神的使者,是罪恶的种子,是战争的产物,而它降临的那个雨夜正是桑蒂被害的时刻。
于是,真实的犯罪被一股更大的罪恶--战争,所掩盖。
哪怕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荒野之所,哪怕战火根本燃烧不到这边缘地带,但罪恶的种子却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罪犯因为得到了战争的庇护而心安理得、从恶如流。
这不是一部恐怖片,德尔托罗向来就没拍过恐怖片。
这是一部讨论战争与罪恶的电影。
没想到片子这么好看从开始的独白 到最后的首尾呼应 感觉医生好伟大 唉 医生知道卡门的背叛却守候她到最后 死后对孩子的承诺 他的确是一个绅士 只是手绢上的字母缩写一直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140个字
这貌似是我看过的所有可以算作鬼片的电影中最伤感和压抑的一部。
导弹、金子与石头、魔鬼,各种细节映射着由不停止的战争与政治交织出的世界图景。
鬼不鬼的在本片中除了一点点的渲染外与恐怖丝毫无干,有的仅仅是落寞和无可那奈何。
Casares院长的角色刻画完满曲折,在最初我还以为他要黑化然后欺负正太(特别是在他展示那几瓶酒的时候)……可角色的变化却转向坚定与爆发。
这个角色一直在逃,直到Carmen的死使他终于立定,拿着枪在窗口守望。
这个画面太美了。
这其实是一个挺俗的故事,但是讨巧的影片类型和精彩的细节与气氛使它相当出色。
月初,看完《灵异孤儿院》,在某影评上见有提《鬼童院》。
一直想看来着,直到今方如愿。
别说这是什么惊悚鬼片了。
直到片子后半部分我才弄清楚,讲述谋杀一个孤儿的故事。
开头却弄得人狐疑的很:开篇显示投下的炸弹,关闭的弹仓,接着是一个小孩躺在地上,头破血流,会让人误以为是炸弹所伤。
只有小孩被丢进池里,会让人产生疑惑。
暂且不管。
中间剧情,略去。
不解一:片尾拎着枪留给观众一个背影的人是谁?
看发型似乎是凶手,而旁白音则是医生。
可是,医生会自称是魔鬼么?
字幕中译“魔鬼”是否存在误译?
无论怎样看,医生似乎都不是魔鬼。
难道仅仅因为他一方面向卡洛斯宣扬科学,一方面喝泡有胎儿(怎么来的?
没交待。
)的“药酒”(好恶心哟)。
不解二:打开门的是谁?
如果按围绕在旁的苍蝇来看,似乎是医生。
问题是:按“被杀害的孤儿桑提动辄一触碰就飘散了去”推测,鬼魂不具有实体。
如果是这样,医生怎打开门?
可是,池子中,似乎又是桑提咬破了凶手的脖子。
桑提早先干嘛去了,如果复仇,不是没有机会:坏人应该多次到厨房尝试打开保险箱。
要我说,光吓凶手就把他吓个半死,不死也得吓出个精神病人来。
开篇、结尾重复的台词到底意指什么,有何寓意?
桑提让卡洛斯引到他哪里。
在坏人起初没找到金子前,完全可以编个谎话,把坏人引过去。
可结果还是,桑提似乎借众孤儿之手,大仇得报。
还是更加喜欢《小岛惊魂》。
和《变种DNA》一样,整个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一个场景里,西班牙的建筑和环境让我想起西西里美丽传说中的感觉,小男孩都穿着白色吊带背心,长相和跑起来的样子也很像。
本片恐怖程度很弱,连惊吓点很低的我也几乎没有被吓到(虽然我刻意挑在白天看)。
所以本片 恐怖不是第一类型,政治才是。
听波米的解读中了解到,本片中的反派男主代表内战中其中一个势力(好像叫弗朗哥将军),他以前也是孤儿,从孤儿中长大,但是上面对他的妥协和下面群众对他的默许,造成了他的暴行,所以整个鬼童院其实是西班牙内战的一个缩影。
提到孤儿院中间那颗没有爆炸的导弹隐喻着沉默的看着这场暴行发生却没有作为的大多数。
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我,看这个故事也觉得挺有意思,可以看看国外的革命人士长什么样。
那里的小朋友喜欢玩什么,发现竟然也有发条青蛙,这个玩具原来是全球爆款,而且这么早就有了;另外那边的盐罗罗怎么长的这么大,他们竟然还一边说恶心一边用手去抓,既然恶心你还抓啥!?
而且有个小伙子还把一只放到自己的“百宝盒”里。。
真是无法理解面善的老头子为了不阳痿,喝用小孩子泡的“药酒”,渗人,感觉都有点超现实了。
小孩子抬耶稣受难的十字架雕像,然后抱怨,“死了还折腾人”,一定是小时候奶奶给陀螺的阴影太大了。
我很喜欢本片的海报。
我很喜欢里面那个年轻的革命小妞。
反战鬼怪阴谋杀戮反杀夺宝片。
满满的反战情绪,大家在对战争年代的孤儿深表同情的同时,也深深反省战争对孩子们的伤害是如此之大。
鬼怪恐怖只是一个外壳,主要还是反省出孩子孤苦无依,无人真正关心,不在了,就以为是逃跑了,并不深究,这也是孩子们孤苦无依的充分表现。
男孩被一个解放组织的人送到一个教会学校,也是一个孤儿院。
然后开车离开了,男孩追了好久都没有追上,就只得安心在孤儿院里生活。
孤儿院里有个大男孩老是欺负他,一次两个人打赌深夜去经常闹鬼的厨房去打水。
大男孩一打就出来了。
男主看到了一个通道,通过通道到了地下室,看到了一个鬼魂,说他们所有人都要死。
他赶快跑了出去,连衣服都来不及拿。
被守护厨房的男人发现,被拎去了院长那里。
他一个人都没有说,只说自己一个人干的。
但是医生通过判断,巧妙的知道了是谁干的。
处罚了他们。
他们一起报复了这个孩子。
然后就是看守院子的小伙子,一直觊觎这院长藏的黄金,他看到了保险箱,也找到了所谓的钥匙,他对自己喜欢的女孩说了黄金的事,说拿到黄金就离开。
经过好几次尝试,都打不开这个保险柜。
一次他公然向院长讨要说法,院长准备开除他。
所以他拿了汽油准备炸毁保险箱,结果把院长和很多孩子炸死了。
他和通过跑回来准备打来保险箱,却发现老医生还在。
等老医生死去了,他和通过打来了保险箱,但是保险箱里什么都没有。
于是同伙开车跑了,没有顾他。
他却在院长的假腿里发现了黄金,准备占为己有。
这时被他困在房间里,准备处理掉的孩子们逃了出来,在老医生鬼魂帮助下,然后他们一起合力刺杀了偷黄金的男子,将他投入地下室的水塘里,让鬼孩子报了仇,然后他们相互扶持,走上了新的征程。
那个院子里未爆炸的炸弹应该是战争带给所有人的威胁和震撼,永远挥之难去。
孩子还未成年,却要背负起成人的负担,对抗邪恶,对抗贪欲,为了生活抗争,可见战争对他们带来的创伤。
但是大家也应该欣喜地看到,他们并没有屈服,逆来顺受,他们反抗了,很勇敢,很有主见,他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也感触到很多的温暖,老医生对院长的爱,无微不至,至死方休;院长、老医生对孩子们的爱,不管什么情况都守护在他们身前,就算面临危险,也是带着他们同行,人性的光辉闪耀着。
很喜欢老鬼魂的旁白“什么是魔鬼?
是注定的悲剧一次次的重演?
也许只是一时之痛。
有些东西死了却还像活着,激情戛然而止,像一张模糊的照片,像困驻在琥珀中的昆虫。
”很喜欢,很文艺。
色调也很喜欢,故事不紧不慢,却总充满着趣味。
其实并不一定要加入鬼孩子,因为悲惨的命运已经足够,并不需要更深层次的挖掘。
这个鬼有点离奇,非要在水里才能发挥能力,还要带到案发现场,难度太大。
几个小孩蛮可爱滴。
虽说是一部恐怖片,在惊悸之余,还是欣赏孩子们的演技。
这些孤儿院中学习成长的孩子们是可怜的。
他们就是战争的产物,饱尝战争的罪恶。
在我们身边的孩子幸福地成长在阳光下的时候,他们却必须生活在一个炸弹旁。
那个炸弹有心跳,是活着的,仅仅因为落在了雨中的泥土上而没有爆炸。
它随时可能夺去孩子们的生命。
但是夺去大多数孩子们生命的,不是这颗炸弹,它最终也没有爆炸,而是在战争中内心扭曲的人。
男主一号,最让我佩服的是他的勇敢。
当你坚信自己没有罪恶的时候,尤其当你是个孩子的时候,你不会害怕鬼。
刚来的时候他受欺负,但是很快便与这个集体融为了一起。
小伙伴们喜欢捉弄它,让他受罚,但他也不愿意说出和自己一起半夜下床的孩子。
他起初见到鬼童的时候也有害怕,但是知道了事情的内幕后他小小的心也决定尽力去帮助鬼童,除掉恶人。
他的善良令我钦佩。
男主二号,是一个亲眼见过罪恶的人,这造就了他与别的孩子们不一样的性格。
在群体中他年龄较长,盛气凌人,被一些孩子们所畏惧。
但在大家有难的时候,他却做好了一个尽职的指挥,用孩子们的智慧和力量最终战胜了恶人。
影片最后,他带领为数不多的没有死于灾难中孩子们,离开了孤儿院,奔向那一片金黄的沙漠,未知的世界。
但我不禁要为这些孩子们的命运担忧。
影片没有介绍他们最后的归宿。
从孤儿院到小镇有一天的距离,他们就算穿过荒漠到达了小镇,或许也难以幸免成为战场上的一粒沙。
即便他们逃过了屠杀,幼年生活的经历或许会影响他们一辈子。
他们生命从开始便注定是不幸的。
每想到这里我就会心痛。
在战争中受害最深的,永远是孩子。
从故事来看,这不是一部特别好看的电影。
远离小镇,孤零零存在于田野深处的小孤儿院,没有被战争和炸弹摧毁,却被罪恶的人所炸毁。
孤儿院里的鬼魂,却是一个被害的儿童。
鬼魂不会害人,人却会。
在上帝(耶稣)面前,这个罪恶的人残忍地杀害了儿童,老人以及女人。
他的灵魂,早已万劫不复。
残留下来的儿童和鬼魂一起,结束了这个罪恶的人的生命。
儿童离开了孤儿院。
成为一片废墟的孤儿院留下了什么?
是悲剧?
还是幽灵?
悲剧总有一天会被淡忘,幽灵也总有一天会消散,只有人性的罪恶,还在亘古地持续... ...
剧情太单调太沉闷了,用战争时代背景,讲述一颗老鼠屎造成的悲剧,想揭示贪婪的人性,这些其它电影多的是,归入恐怖片就更不及格了。
政治的主题和幻想与恐怖的童话世界结合得亦真亦幻,在观看中时常同时受到内战的阴影与故事本身的虚构的困扰。电影中坚持了一些人性的,憧憬式的美好愿望,承载它们的成年人相继离开或死去,而最动人的则是孩子们无力选择地接受这一切并且抗争与成长的痛苦
我依然想知道被枪毙的那个国际纵队的中国人到底是谁!!!陀螺你整那么好看的坏人什么意思啊!
人性太丑恶。恶人有恶报。色调一流。精致在细节。
一直知道一直没看。终于撸掉。果然不是我的菜,情节简单到看头知尾,也不是类型片,完全没有任何类型满足,而且看得都玉玉了。不过倒是启发我看下西班牙内战是怎么回事。
3.5。确实是托罗比较深沉,更有自己的对社会、历史观点的作品。在托罗的世界里(或者在墨西哥的世界里),死亡和鬼魂本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来理解电影中期待之下的“惊吓”便容易接受很多。但这个剧情上每一步的推进或者说melodrama的调调我个人不太喜欢,有点太天真了。不过这就是托罗的风格倒是了。
三星半。作为化妆出身的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在影像营造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该片的故事并不出彩,但气氛渲染得不错,在经典惊悚与cult品味之间。
比较起之后大热的《潘神迷宫》,我更喜欢Guillermo del Toro的这个鬼故事,诡异迷离的梦幻世界和战争背景的现实世界交杂着的是人性善恶的纠缠,剧本配乐摄影构图调度全面出彩,共同谱写出这首迷幻中带着忧伤情绪的诗。其中鬼童的形象堪称一绝,诡异且绚丽,令人过目难忘。
#影评# 鬼童额角飙血的造型碉堡了!另,每个欺负人的大龄男童都会莫名有把弹簧刀,这算剧作的约定俗成么。。。
哎,就想看个恐怖片…太难了…
小爱在烧钱次年的作品,演个恶棍...这时五官还挺象小天使的,帅.....是鬼小孩造型和闪灵那片本来就不恐怖呢,还是我胆练大了?以前我最怕恐怖片了
《鬼童院》与同为吉勒莫德尔托罗导演的《魔鬼银爪》、《潘神的迷宫》一起被人法西斯主义代表了极端的恐怖,从这个方向入手,就能够讲述一个面向成年人的童话故事,因为法西斯主义扼杀了纯真和童年。法西斯主义代表着心灵的死亡,因为它强迫你进行痛苦的抉择,在内心演算留下难以磨灭的轨迹。
男神为什么你的片都这么让人难以下咽!潘神比这部前奏好多了
被低估了的一部片(恐怕和恐怖片标签有关),抛开大量动感十足的镜头以及感情递进极其夸张的剪辑,本片实际上更像是深层次的反战片。模糊大背景后的场景里面的战争元素确实更吸引人,而剧情设计里也有大量类左派反战片的地方(被战争摧残的三代人,画像,孩子鬼魂=过去与未来的死亡),而人物之间的非平常关系(背德与压迫感)也做得很到位,很迷人。但不得不承认爆炸戏后的剧情确实变淡了,后劲差了点儿,可惜。
六一儿童节是纪念被法西斯屠杀的儿童
墨西哥大师展at大光明。流畅的寓言化现实,孤儿院影射法西斯政权下国土,性无能老绅士邪恶魅力男受诱惑母亲之类符号不能更工整,神来之笔是实炸弹埋土,引发时序情节的爆炸(好比种子长成树是一场缓慢的炸裂),在结构上是闪回接闪前,鬼成为时间中驻留的情感,凝结为哀泣的故事缪斯:祖国已成无处可去的幽闭荒野,一代弃儿在血与火中洗礼。战争的暴力非常直观地侵入妇孺的躯体,伤口血涌的骇人场面超越鬼魂,书写权力放大为暴力的恐怖,堪称以小见大、庭院核爆的典范。第三幕落入类型期待,人物行动全可预测,稍显乏力。值得一提的是视觉特效做得不错,空中血雾欲滴和水下气泡切水面都相当漂亮。
中规中矩吧,最有趣的是背景
鬼是什么?是注定会重演的悲剧?又或是一时的痛苦。是已经死了的东西但有时候好像还活着,是一种停驻在时间里的情感,就像一张模糊的照片,亦或是被困在琥珀里的昆虫,鬼就是我。
孩子一多灯光一暗我就犯脸盲。。我的锅。。
虽然有鬼魂但不是恐怖片 是西班牙内战下一个孤儿院里的故事。 战争笼罩下的压抑 人性的扭曲是比鬼更恐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