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引言这部电影我看了不下五遍,一遍一遍地重复,是因为电影画面有一种几乎就发生在隔壁家的邻近感。
里面的人物角色设置,就像你某个教室的同学,或是家里的表哥表弟,又或者是隔壁邻居家的小孩。
因此这部电影毫无距离感,反而有一种极其现实的接地气,看起来就像是你家楼下一推门就会见到的人、一下楼梯就能听到的声音。
02 生活原本的样子高考落败的栗一柯,跟小混混朋友一起去朋友前任家“偷”东西。
被妈妈接出来以后,在家里继续混日子。
栗一柯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单亲家庭,长相平凡,看起来也不太是有什么天赋异禀的样子。
他读书成绩垫底,校长能记到他的“标签”是【考试成绩最低】的同学。
他的妈妈也是世界上普罗大众的那种爱唠叨、刀子嘴型的那种妈妈,对儿子也是粗暴教育,甚至拿钱或者搬出家门这类语言“威吓”儿子。
为了让儿子安心复习,她拔掉网线、收起了电脑。
嘴上骂骂咧咧,但背后还是替儿子张罗起了复读的事宜。
03 遇见一个人,改变这一生后来,舅公出现了。
舅公这个角色设置也是极其令人头痛的,他不随和,行事又较为古板,没有普通老年人身上的那种和蔼,反而多了一份读书人的清洌,从不言笑,讲话也是直得像是万年钢铁男。
但却是这个古板的老头,用文学的力量启迪了小男主栗一柯。
这一对老少配,老头与男孩的角色搭配让整部电影充满了张力,他俩的相处方式也给电影剧情增加了令人不禁莞尔的喜剧元素。
我曾在这部电影里数次读到了令人感动的细节,首先是舅公第一次出现时那不小心打翻的一箱旧书。
我第一眼看到了《罪与罚》和《荆棘鸟》,那已经有点被翻脱了皮的书封看起来颇起来有些年代了。
为了给舅公腾出房,栗一柯睡上了沙发,此处点题,是为睡沙发的人。
04 阅读的启示舅公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栗一柯刚依然是背着妈妈在家看电视,把手机藏在书本里假装看书,做选择题靠在茶杯里掷色子拼概率。
背英语单词,永远是第一个英语单词“abandon,abandon”那样机械而又无意识地在那里挣扎。
他们的第一次【打交道】是舅公因眼睛老花,而让栗一柯帮忙阅读。
栗一柯只读了两句话,就错了好几个字。
某个睡完懒觉醒来的早上,栗一柯看到了舅公放在他沙发旁的一本《棋王》,考虑到他读书起来错字连篇,舅公随书附了一本新华词典。
这里当然是编剧俏皮设下的一个幽默点。
而栗一柯真的开始阅读起来了。
生命也因此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按下了按钮。
05 阅读的意义他给舅公读《棋王》的时候,两个人坐在窗边,老人穿着棉麻的白衬衣,老花镜用绳子挂在胸前,依然不苟言笑,但那一刻,他在栗一柯心中植下了光明的力量。
后来,《象棋的故事》、《月亮与六便士》、《罗亭》、《包法利夫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等络绎不绝。
栗一柯像被点亮了阿拉丁神灯。
他进入了阅读的世界,也开始写随笔,他和舅公两人在家里的各个角落做“文学交流”。
他开始在说话中引经据典,他说,如果你跟我一样也跟母亲生活在一起,就会明白《象棋的故事》里面B博士的痛苦。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也是阅读的意义。
他在文学的意向中,想象自己离家出走,摆脱了妈妈的桎梏,感受了自由的高尚。
他不停地写,写作给他创造了一个巨大无垠、广袤无边的世界,那是独属于他的、真正属于他个人的精神空间。
再遇到朋友时,朋友还是那副混世愤慨的样子,但一柯却蹦出一句金句回应说“一个人要是知道自己是傻瓜,就不再是傻瓜。
”这话出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欺凌的与被侮辱的》。
朋友却说【什么司机、脱衣服什么司机】,哈哈,鸡同鸭讲。
这就是阅读给人带来的改变,它改变你的语言方式,它丰富你的思维方式。
你开始会变得有厚度,或者说有深度。
06 阅读点亮生命后来,小姨全家来了。
这个剧情设置,其实就挺现实的,像极了我们春节过年回家会遇到的情形。
小姨借关心栗一柯的近况和未来打算,言辞中毫不掩饰自己儿子即将去英国的【优越感】。
心理上发现,一个人越是自卑,越是追求优越感。
舅公终是看不下去了。
他若无其事、云淡风轻地给栗一柯拿来一本杂志,还附赠上了稿费。
此举,无疑是拯救了餐桌上的栗一柯。
但是不得不说,这在栗一柯生命的洪流中,成为一盏照亮他思维的灯塔。
那是有生命启示意义的。
那是对他的肯定,那是一种发自灵魂的精神认可。
半夜,无心入睡的栗一柯推开舅公的门,舅公依然在阅读,那短短不到四五秒的一幕画面,在我后来反复重看的过程中,数次感动了我。
后来舅公搬走了,去了老人院。
但是他带给栗一柯的意义却或许是长此一生的。
舅公应该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角色,没有之一。
整部电影下来,表演浑然天成,没有玛丽苏,没有主角光环,一切就像日本小津安安二郎电影里的那样,日子平淡如水,却在细水长流中耐人寻味。
如果不是舅公的出现,栗一柯的生命轨迹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不得而知。
07 结尾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岁时的一个夏天,我在外公家一个有点掉漆的红色木箱子里翻到了舅舅的藏书,那里面整齐地排列了几十本经典名著。
当时还是学生的舅舅极其珍爱这些书,从不舍得外借。
但鉴于我当时表现出的对阅读的渴望,或许是碍于妈妈开口,他借了我一本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以及著名的《简爱》。
在那个空气中飘着西瓜甜香的下午,我坐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开始我的【阅读生涯】。
如果没有遇见舅舅给我的那本名著,如果不是阅读那些滚烫的句子,如果不是在后来的生活中保持系统持久的阅读。
今天的我,又将是一种怎么的生活态度呢?
看完电影,“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句话一直浮现在脑海。
影片中所展现的家庭是现在生活中大部分家庭中的日常,粟一柯的妈妈与大多数妈妈一样,满心希望孩子好,但却从未询问过孩子需要的人是什么。
在与妈妈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舅公出现在了他的生活里。
舅公性格古板执拗,常遭到邻居的投诉与房东的驱赶。
粟一柯与舅公最开始一直是互不打扰的状态,但渐渐的在妈妈的请求下两人开始熟络,粟一柯在舅公巧妙的指导下开始爱上学习,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粟一柯正如家里沙发前的三幅画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状态。
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本以为是喜剧电影。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觉着没什么意思。
但是坚,看到后面越来越好看。
想一直看下去,电影的结尾给人很多自由想象的空间,使用了开放式的结尾。
以上其余想说的。
都在图里了电影是我喜欢的类型 ,安静却引人深思。
很容易的人就把人给带入的影片中。
比较适合安安静静的看。
我开始思考大学的意义,尤其是工科。
国内收费低廉,不过设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出一批合格的、能够即插即用了打工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的教育目标就是合格的,但是只能培养出来一群打工仔,缺乏一个培养科研工作者的系统。
国外的系统相对完善,但是很多学生要进入科研系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而这个知识储备(花钱买学分)真的是太贵了。
其实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的脸被打的啪啪响,00后,今年十九岁,等过完1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我即将要20岁。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能够干点啥。
电影的主角在舅公面前对母亲控诉:“我想学吉他,想学文科,可是你不让,你根本就没有问过我到底想干什么。
”他也能在小说里偷偷摸摸的来一次“光明正大”的出走,用着理科考出全校最低分的知识教着小学生写作文。
这一度使我觉得:这特么不就是我吗?
心里总有千万种想法,爸妈一句:你学这个以后能有啥用?立马把我打回原形,从小到大我我学习也好做事也好,总会被分为“有用”和“没用”,父母站在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对我指指点点,尽管我看不清,走的小心翼翼,这一路走来也依旧是一塌糊涂。
想过离开他们,当然,这种深夜的难过在第二天闹钟响起之后也就消失了。
我就这么走着,一路到了今天。
前面白雾茫茫,转身,已经看不到归途了。
用语言塑造的人物性格好扎实,主角急忙将电视盖好,母亲进门:“又在打飞机”发现了不止一次,同时习惯有一定嫌弃因为是自己的孩子,后面的“只是一个意外”说到笑点上了。
一棵树教小孩子写作文“我不撬锁很久了”哇联动了“我不做大哥很久了”。
三人会谈时,主角说:“我谈吉他你说我不务正业,我想去登山,你说我浪费时间,我想去学文科你说理科好找工作”我看书你说无用,我玩滑板你说浪费钱....这就是对广大家长所说的话....请多问问孩子的意见多和孩子谈谈心多支持支持孩子,而不是一昧的打压所谓“激将法”。
一棵树对文学无知时毁了舅公的文学名著,舅公在走后把“梦露”变成了“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剧情是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一棵树是理想,舅公是知道文学有意义但无力量一直徘徊在现实与理想之中,不想放弃文学但又不得不接触现实,中途来的一家人是现实一派与舅公为代表的理想派对峙,在理想派与现实派的斗争中,一棵树趋于下风,幸好舅公及时使出现实的支撑“稿费”结束了场面掰回一局。
为了逃避现实而沉浸与理想中的胜利是失败的。
舅公:事了拂衣去舅公是粟一柯成长中的关键人物。
他对粟一柯的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激发阅读兴趣:舅公让粟一柯帮忙读书,使粟一柯开始接触文学作品,并逐渐对阅读产生兴趣。
(2)培养写作能力:舅公发现粟一柯的写作才华后,鼓励他坚持写作,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引导思考人生:舅公通过与粟一柯的交流,引导他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让他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重要性。
(4)树立榜样:舅公对文学的热爱和坚持,以及他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都对粟一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他学习的榜样。
(5)改变生活态度:在舅公的影响下,粟一柯逐渐摆脱了迷茫和消极的生活态度,变得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信心。
“你笔下那个人物还是很真实的,办事拖拉,胆小怯懦,喜欢胡思乱想,写出了很多年轻人的通病。
”“我写的是一个打破禁锢,向往自由的人。
你所谓的自由是什么呢?
背上包,一走了之,四处流浪?
你知道人为什么都喜欢沉浸在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吗?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问题和麻烦,很多人不是想着去解决问题,而选择了逃避。
”
粟一柯不自知的改变是从舅公让他给他念了两句书那次开始的。
粟一柯算是一个妥妥的废材学渣高考落榜生了:跟好哥们去撬他前女友家,被报警抓进了公安局;高考成绩倒数第一,学校连复读的机会也不给他,补习班又太贵;他想找一份工作,但又不知道做什么,只希望“工作时间自由点,按天结钱,最好可以预支薪水。
”就连哥们小米都笑他:要是有那样的活,我自己不干啊!
粟一柯妈妈强行命令他在家复读,把他的手机、电脑没收了,把闲书装箱封起来,把他贴在墙上那些奇奇怪怪的贴画撕了下来。
粟一柯面无表情站在一旁,直到妈妈将一张纸折半剪开,粟一柯问她干嘛,妈妈说:“有句话,叫做知道了羞耻才能奋勇直追。
”粟一柯回答:“知耻而后勇吧。
”于是,他的墙上工整地贴上了妈妈要求他写下的“知齿而后勇”。
妈妈给粟一柯留下一堆复习资料,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面对妈妈的强迫,粟一柯与其斗智斗勇、敷衍了事:做复习选择题时,摇骰子决定答案;蹲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预防妈妈回来时可以第一时间关电视;趁妈妈不注意,偷进她房间拿回手机;装作很认真背单词,实则在书本里偷偷藏着手机看美女……
可谓费尽心思,却又让人觉得搞笑又无奈。
粟一柯妈妈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是非常鲜活的,她是一个强悍的女人,文化程度不高,抽着烟骂骂咧咧,毒舌又有点可爱。
粟一柯写的“知齿而后勇”的错别字她看不出来,给粟一柯修改卷子是撕下复习资料标准答案来对照着改。
敲门半天粟一柯才开,妈妈说:“你又在打飞机吧。
”粟一柯说现在是他的低潮期,妈妈怼他:“你什么时候高潮过?
”
妈妈给粟一柯改卷子全是错的,她叉腰骂:“全都对不容易,一题都不对就更不容易啊!
你运气这么好,怎么不去买彩票呢?
”妈妈说粟一柯:“当年你就是个意外,能活到现在就不错了。
”妈妈与粟一柯的互怼日常,生动搞笑,很多网友直呼“代入感太强,太真实了,这就是第二个我妈和我的日常。
”直到有一天舅公来到了粟一柯家里住,家里仅有两个房,因此粟一柯成了睡沙发的那个人。
舅公是个自律到有强迫症的人,但性格古怪,容易愤恨不平,得罪了周围不少人:不知道是谁乱扔垃圾,他就写了64张“乱扔弃物,为人唾弃”贴满整栋楼每家每户,最后被房东赶出出租屋;
别人家放楼道里的东西,他一件件搬到垃圾桶旁,遭到邻居上门投诉。
舅公每天过着健身、听广播、读书看报、写随笔的规律生活,强迫症的他将粟一柯的“知齿而后勇”改正为“知耻而后勇”。
有一天,粟一柯妈妈拿出一盒已过期的茶叶,将过期时间改成有效期内之后,送给他舅公,让他帮忙点拨一下粟一柯。
舅公一针见血痛击了粟一柯妈妈:“不用点拨,他努力也没用。
就他这样的,就算上了大学,也是浑浑噩噩,成天混日子,还不如把这名额让给别人。
”
虽无心点拨粟一柯这个努力也没用的孩子,舅公却有意让粟一柯给他念书:我眼花了,帮我读一下。
读了书却被舅公打击:你说你理科不行,我以为你文科还说得过去,可读两句话就读错了两个字。
第二天,粟一柯醒来看到舅公给他留的一本书,上面用便利贴写了一句话:请在朗读前查好生字。
于是,粟一柯便认真阅读起来。
邻居小孩的到来可以说是激发粟一柯看书的一剂重要催化剂。
得知粟一柯在看书,邻居小男孩一本正经地说:“你也看书的吗?
我妈说如果我不看书,就像你一样,毕不了业,上不了大学。
”粟一柯心里愤愤不平,他教小孩写了一篇名叫《我的邻居》的作文,作文说的就是他自己。
小男孩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于是小区里越来越多小孩来找粟一柯指导写作文。
而另一边,粟一柯从舅公那里阅读到了更多名著:阿城的《棋王》、斯蒂芬·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屠格涅夫的《罗亭》、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 渐渐的,粟一柯的内心世界被打开了,他与自己对话,述说着对妈妈教育的不满,并且将所想所悟写了下来。
有一天舅公发现粟一柯夹在书中的手稿,他开始帮着修改,告诉他出错的地方,粟一柯回答说:“我就写着玩的。
”舅公说:“你要是认真写,还真就没这么有趣。
”舅公的一句话带给粟一柯意外欣喜,被妈妈放弃、自己也放弃自己的学渣突然被肯定了。
后来,粟一柯无论是在厕所还是厨房、衣服口袋里,都能看到舅公传回来修改好的他的手稿。
一天,小姨一家来做客,在饭桌上一边炫耀自己儿子准备出国留学,一边又嘲讽粟一柯无所事事。
粟一柯说破英国学校那边认可的不是小姨儿子的才华,而是学费。
激怒了小姨儿子:“你高考连三本都没考上,有什么资格跟我说才华?
就你还想当作家,你发表过什么文章吗?
”
舅公一言不发,起身回了房里,拿出一本杂志和稿费,说:“我不小心把你写的小说给投了,没想到杂志社真给发表了。
”粟一柯和舅公聊天时以为自己的小说能发表是因为舅公在杂志社有熟人,没想到舅公说:“他们要是知道是我投的,就不会登了。
”粟一柯再一次得到认可,心里很高兴,但是舅公的一番话也让他陷入思考中。
粟一柯用稿费给妈妈买了一条围巾,并告诉妈妈他决定再参加一次高考。
当粟一柯去报考回来后,舅公已经搬去老人院了。
房间内,舅公的东西都搬走了,留给粟一柯的是一箱名著和一张贴在墙上的“痛苦是创作的土壤”卡片。
粟一柯伸手去拿那张卡片,卡片翻转过来。
原来舅公将粟一柯最爱的玛丽莲梦露折开两半,在背面写了“痛苦是创作的土壤”。
影片到此结束。
影片中粟一柯其实是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但是他像曾经迷茫的我们一样,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直到舅公的出现,他像一个无形的人生导师引导着粟一柯了解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粟一柯和妈妈之间互相折磨着彼此,他的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敷衍拖延似乎更多是对于妈妈教育方式的一种无言反抗。
粟一柯妈妈和舅公分别代表了两种教育方式完全不同的家长。
妈妈代表了大多数父母,以为要求粟一柯做什么或者不许做什么就是为了他好,比如让他复读考大学是为了他好,但妈妈从来都没有问过儿子真正需要什么。
粟一柯说:反正不管我想做什么你都会反对,我也不知道哪件事情我可以自己做主。
像粟一柯写的:很多父母都懂得这东西,他们喜欢在意志和精神上控制子女,同时又希望子女成为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
而舅公则代表了那种不过多干预的父母。
虽然不过多干预,但是舅公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粟一柯,并且这种方式在粟一柯身上起了作用——他爱上了阅读,并且玩似的写小说,没想到小说成功发表了。
虽然这部电影是一个三无电影,导演、编剧是谁?
无人知晓,演员也没有一个熟悉的。
但是,认真看下去,一系列生活小场景,有趣、真实、温暖、惊喜,时不时直击人心,又很有教育意义。
是家长和孩子值得一看的一部电影。
人类无知的边界是你对无知的毫无所知。
在一句很难理解的开头语中,我想展开我对于一个国内小众电影的热议。
它真的很平凡,生活琐事,带动着青春无病呻吟地无望,让我们想到了一个18岁,刚刚走入成人的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18岁时,经历了幻想中的痛苦。
那么灿烂而无望,我们嘲笑自己长得丑陋,我们对社会畏惧,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任。
我们在成人与未成人之间,带着自惭形秽的自我践踏,和对生活的无望,一日日毫无意义地度过。
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没有书籍,也许我们会在那个阶段,找不到出口。
还记得,每个暑假,我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看得眼冒金星,甚至曾经在厕所差点晕倒。
对于现实生活的毫无兴趣,让书籍成为唯一可以避难的天堂。
还没醒来也许就听到了,妈妈打扫房间的声音,有时是爸爸特意为了叫我起床放的流行歌曲。
然后他们各干各的,各有各的乐趣,在家务和电视,或者不知名的沉思中度过了每个周末。
而被忽视,是惯常的,而到了18岁那年,我才习惯了那个忽视,觉得被忽视,让自己藏在角落,也许是个很好的事情。
在我37岁的一个晚上,回忆那个青春时,我还是心有余悸,那每个没有意义的下午,我在荒漠中孤寂地遨游。
还好一本本书籍,让我在空洞中找到了抓手。
不论是基督山伯爵还是简爱,亦或是白鲸,那冒险的或是青春的岁月,让世界在空洞中被扎开了一个缝隙,让我闻到了自由的味道。
这可能就是《睡沙发的人》想要表达的。
青春的痛苦,无意义,却又现实地如此坚固。
我很喜欢《睡沙发的人》的调子,连音乐都普通的无法评说,而就在那最后的一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那个优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被触动了。
那是回忆交织着愧疚的心理活动。
每日的生活,如果有了表达的需要,才从无意义的黑洞中嗅到自由的味道。
在即将溺毙在黑暗中的我,像是被输了氧气,又拿起书本,拿起思想的表达利剑,重新活了过来。
我觉得很棒,不讨论小众或大众,我也不懂拍摄手法或演员演技,我只觉得整部影片的情感真实且丰富。
很多细节可以看出导演注入了很多自己对生活细微的观察,中国新一代导演能有这么敏锐的观察力,可以拍出这样的影片我很开心。
几位演员更是为这个故事注入了灵魂,普通的故事就要用普通演员来演绎, 这样的故事才更有生命力,更具魅力。
在此说明一下,我不认为“普通”是个贬义词,在人们生活节奏普遍快,追求普遍高的社会语境下,"普通"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遗忘,普通人,普通的一生都在诠释着一种品格——真实,足够真实才足够快乐,而快乐,很珍贵。
此外,影片也让我产生了共情,我同样也是片中的那位少年,同样的年纪,同样的迷茫,不同的是我到现在依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我的高考很顺利,读的是最具工科特征的专业——机械,谈不上喜欢或不喜欢,想拿枪反抗,却无奈连靶子都找不到。
去年看别人考研我也考,选专业的时候考虑过跨专业读文学,我很喜欢文字,更喜欢书籍,文字带给我很多力量,书籍作为文字的载体,则是最美的艺术品。
但坦白讲我也不讨厌本专业,实体工业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撑,我仍然可以有很好的发展,我想在这个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在面临各国的“卡脖子”威胁时,为国家尽一份自己的微薄之力(真的不是为了显得自己多高尚,这确实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前几天刚收到一志愿的拟录取通知,没有当初预想的那样高兴,反而不知何去何从。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不是一个勇敢的人,我胆小,谨慎,保守。
如果勇敢点去读文学,那以后能做什么呢?
当作家?
收入会稳定吗?
作为农村走出来的独生子女的我,能否实现在养活自己家庭的同时侍奉父母呢?
继续读本专业呢?
仅凭着为国家作贡献或者收入稳定的想法,又总觉得缺乏热爱。
当初读研是为了逃避生活,现在才发现,生活避无可避。
抉择的时刻终究要来临。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东西,我深知自己的文字很烂,表达也没有逻辑感,不敢用影评二字,一是因为不喜欢评论除自己之外的任何事物,二是没资格。
只是想记录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牢骚和小情绪,并周期性地对自己抛出一些关于人生意义的问题来思考。
一般般
一般般,成长小故事
能真诚地说出你比我聪明的人也是聪明人
SIFF2017-12 看完的感觉还是挺惊喜的 首先它并不没有这些年小成本电影胡乱堆砌情怀的坏毛病 它也堆砌了些东西 但是 是有趣的 然后没有常见的乡土气 又确实是接地气的 再者里面还有很多轻松有趣的东西 所以看完真的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个片子有意思,跟我之前看到的国产片很不一样,有一点日系风,像是国产男版《不求上进的玉子》。
有趣的人才拍得出有趣的故事。预告片的剪辑已经展现了电影的可观性,正片确实没有让人失望。希望中国能有越来越多好好讲故事的导演。强力推荐!
普通
各方面都欠点儿,对笔下的人物和家庭的场景不自信,再接再厉。
想起考试一家亲
3.5+0.5
还是比较喜欢这样轻松的电影。还是认为有更多普通的方法去表现人物吊儿郎当,而不是用会开锁这种比较特殊的技能。而且如果一个人物的技能并不能帮助叙事的话我觉得没必要加入。 3.5
很普通的电视剧质感,讲无聊生活的,没有故事感等,设计上有槽点 ,是这样的喜剧吗?虽然笑了3下,但真的…看了不到30分钟,后边快进的,first这水准?上影?真的很难受…
这部电影有在努力了..
温馨可爱的情景剧
怎么说呢,80分钟都嫌长。怎么会有这么苍白的剧本,这么扁平的表演,这么空洞的内容,这么拖沓的节奏,和这么矛盾的情节。
真实的可怕...
挺有意思的,属于标准靠才华出道的处女作,没钱做美术就粉刷墙面颜色,没钱拍外景就拍好室内小品,导演在视听方面比较普通,但抖包袱的能力真不赖,编剧的台词也很精彩,就是偶尔开车开的有点勉为其难,可以说出道就是冲着伍迪艾伦路子去的,也难怪会有《走走停停》了。剧本浸透了宅家文青与Gap青年受到的横眉冷眼、讥讽热嘲,真就“痛苦是创作的土壤”,是编导给自己打气,也恰好呼应到当下,这对编导组合还能继续打。从《走走停停》回看,本片更像一次“热身”,比较欣赏编导在生活流的趣味与逼仄的人际关系间作戏的张力。逃离母亲的同时,寻找文学的精神父亲,全片到底也没离开“家庭”,最有心的点是,所有的书籍道具,都是过去几毛几分的绝版书,但这个点没什么延深。电影拍的既没什么野心,又处处可见想做一部华语电影清流的发愿。
老人和少年的牵连是文学
文学的道路上需要个引路人啊
好好玩,这是梦想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