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导演迈克·李把影片的时代背景放在二战后重建的英国。
片中女主维拉的扮演者艾美达·斯丹顿(Imelda Staunton)以她的强大的魅力出色的完成这部片子所承载的东西,塑造上更接近完美的神性人格。
中年妇女的无奈与快乐,慈祥而坚毅。
片中没有帅哥美女,连风景都是秋风落叶般的萧瑟。
缓慢而忧伤,平白直叙又深刻独道。
在125分钟的时间里,这个可爱的中年妇女一直在不断的来回走动,做着重复的动作。
影片不断的以平视的角度向我们讲述着一个普通家庭所每天要过的生活。
维拉做家务,丈夫斯坦在修车厂工作,儿子斯德是制衣店的裁缝,女儿艾瑟尔有点低智,在灯泡厂做产品出厂前的检验。
50年代的英国社会,在影片的不断表述中显得清晰而生动。
那个时代特有的裙子、帽子、壁纸花纹、工厂广播、酒吧音乐以及茶余饭后的等等。
无不散发着战后恢复生产的英国当时的工业气息。
维拉,这个中年女人有着异常朴实的品质,照顾家人,有一份额外的工作,侍养年迈的母亲,她小声地哼着歌曲,熟练地在楼道、厨房、街道和卧室之间忙来忙去。
维拉是在有钱人家做家政的,她工作的时候,我们得以进一步了解那个时期英国中产阶级的生活趣味,同样的无聊而颓废。
镜头缓慢,给了女主角好几个特写,而有钱的女主人高跟鞋、裙子以及华丽的手饰,把维拉从中产阶层中独立出来。
很平静,却充满力量,显露出一种生活的韧度。
然后,维拉的女儿恋爱了,一家人都为此感到高兴,但也在这个时候,维拉偷偷帮人做人流手术的事情被警察发现,当全家人在一起庆祝婚事时,和睦也被彻底打破了。
到这里,貌似平静的影片扩展张力,逐渐突显高潮。
当然,这种高潮也是在一片平静中流露的。
丈夫跟着维拉来到了警局,他不相信善良的妻子会做出任何违法的事情,但是当他听到维拉的讲述时,却又深深地理解了妻子。
维拉说自己没有过错,只是以自己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女孩子,但当时的社会里,堕胎是违法的。
最终法官判维拉服刑两年半,影片以维拉缓缓的走上楼梯,在白色的天顶和栏杆中走向远方做结尾。
影片纯粹而客观的展现着一个现实中低产市民的日常状态。
有些玩笑矛盾,还有些小惊喜。
简约而具体的陈述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把它放到社会的环境里,然后再剥离出来,细细品味,一直是以缓慢而平静的在表述,没有疑惑,没有悬念,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掺杂其中。
纯朴真实却引人入胜,情节在一点点的细节中展开,对话,动作,以及人物的表情,很多镜头相信现在大部分商业导演是不敢尝试的,微小的不慎便有可能使影片流于简陋苍白。
然而世俗依然是合适的,迈克·李通过不断强化生活的味道使人在观看的时候不自觉的沉浸其中。
对女权意识的表现含蓄而又坚定,不乏群像式的表现英国社会“播种易 产子难”的经济与风气两方面互为悖论的问题,对男权社会与宗教意识双重对女性的压力进行反思。
SJBD标注
<图片1>开场我见到了一位善良,开朗的老妇人维拉·德雷克(伊梅尔达·斯丹顿饰),她力所能及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关心、照顾他们,维拉的工作是在一个家庭中做女佣,负责打扫卫生之类的工作,她关怀身边的一切,甚至担心自己擦拭壁炉时是否挡了雇主的路。
维拉经常提着一个装有灌洗器、肥皂、消毒液、毛巾、擦丝器等工具的包裹去见不同的女孩儿,她帮助无力抚养婴儿的年轻女孩儿堕胎,不收费用,显然这是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普遍伦理道德的行为。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这么做了大约20几年”,还是出了意外,一位女孩儿差点因此丧命,警察介入了调查,维拉的行为被曝光,也有了一个合理的结局,但似乎并不那么合情。
一开始我不怎么喜欢维拉这个角色,觉得她太过博爱,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切实际地对一切充满热情。
直到被警察逮捕后,我才感觉一切都是她的真情流露,帮助他人是真情,照顾老母是真情,为年轻女孩儿堕胎也是真情。
伊梅尔达·斯丹顿 的精彩表演生动地呈现了维拉·德雷克这个角色,在她的行为暴露后,无论何时何地,维拉的内心与之前都判若两人,从她的眼神中明确无误地表达出她对此的复杂心情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是周围的人不理解,是无法继续帮助需要帮助的女孩儿,还是唤起了促使她这么做的某段往事,没有人知道。
在法庭上维拉的工具被作为证物一件件呈现时,她仿佛在与心中的某个情结做诀别。
关于给维拉介绍女孩儿的中间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没有明确的说明,很可能是单纯地为了钱,因为她每次都收钱,而且从不和维拉说。
全片中摄像机都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在观察,客观地展现发生了什么,却不解释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会有何结果,这正是导演迈克·李的意图所在,单纯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
影片的结尾,维拉一家人(除了她自己,她正在监狱服刑)围坐在一起,面容严肃沉默不语,而后画面逐渐淡出。
维拉帮助女孩儿堕胎是不收费的,所以促使她这么做的,一定是钱以外的其他动机,她这么做一定是因为经历过什么,影片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给出答案。
你能看到维拉影响了谁,却看不到谁影响了维拉。
一部讲述非法堕胎的电影,其题材本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全球性的议题,堕胎相关的争议不仅发生在遥远的过去;此时此刻在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堕胎的合法性甚至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女性的堕胎权似乎将再次岌岌可危,这样的荒谬现实其实更加凸显了这项基本权利的可贵。
影片并没有对堕胎的伦理道德及相关价值观进行深入的讨论,而是把重心放在刻画女主的形象,以及描绘她的情绪与感受上。
前半段主要作铺垫,讲述生活日常;维拉帮助多名女性堕胎,为后面激烈的戏剧冲突埋下伏笔。
其中一名女子堕胎出了差错、险些丧命,危机最终被引爆。
维拉遭警察上门逮捕并面临牢狱之灾,影片的高潮部分也随之到来。
不过在其东窗事发后,本片也开始暴露出诸多问题。
首先对于导演来说,他很大程度上滥用了煽情戏码,一些桥段冗长做作到令人尴尬;维拉的亲友也都具有一定的脸谱化色彩,人物形象较为单薄,警方也被有意塑造为表面上克制体面但实际又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导致人物失真并进一步扁平化。
而对于女主来说,她可能希望以此赢得表演奖项,因此其表演明显用力过猛;在维拉被捕后,影片用一系列的近景及特写镜头来描绘她痛苦失语、绝望哭泣的状态;可是这些镜头却毫无节制地反复出现,再加上女主夸张刻意的表演,情绪渲染明显过度,导致了非常不自然的观看体验。
虽然本片在威尼斯及奥斯卡都有重要斩获(金狮奖+沃尔皮杯最佳女演员,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最佳女主角提名),但作为普通观众,导演及女主过强的功利气息多少令人不适,影片的气质也略显庸俗。
以我不久前刚刚看过的Nanni Moretti[儿子的房间]为例,一部讲述丧子的影片。
其含蓄克制的影片氛围、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毫不流俗的巧妙构思以及Moretti真诚又个性十足的自我表达;即使面对丧子这样沉重的特殊题材仍能举重若轻,观影体验相比本片几近云泥之别。
大学时有了笔记本之后,买了这张碟。
记不得买它的动机是什么,因为这不是我喜欢的电影题材。
冬天,一个人在四层的破教室里看完了这部时代荒乱,题材边缘,人物看起来没有丝毫暖意的电影。
120m,看完了,时代虽然荒乱,题材虽然边缘,但是维拉是个温暖的人,且不论堕胎的种种。
每次证人出庭,都有手握圣经宣誓自己的坦诚之举,如此说来,道德难道不是法律的最终底限吗?
如果强言法律是约束行为的最佳律条,那道德不正是审判灵魂的戒尺?
……行为本没有对错,看是否出于本心的帮助了他人,更何况是无偿而为。
法律无非是国家机器的武器,专门对付那些以各种形式挑战自己“权威”的道德高尚者。
蝇营狗苟之徒罪有应得,坦坦荡荡之辈只能祈求上帝和心灵的宽大……法律,国家的这个伪善面具,如同单色的打印机,只有它自己才能把道德高尚者的“污点”一点点印染到国家的那面从没有光鲜过得旗帜上。
Vera扮演者在《Another year》开头出现了几个镜头,看到弹幕有人提到,于是知道了这部电影。
同样编剧、导演都为Mike Leigh,他真是一位有才华的导演,总能发现新的素材并将编写为一个完整的精巧的故事。
Vera在众人眼中是一个极其善良并且热心肠的女性,她动作麻利、干净利索、待人友善,整个家庭在她的带领下充满着和气的氛围。
(喜欢她们一家见面互相问好,睡前亲切地互道“nite”)在她的促成下女儿找到了一位和善的丈夫,有她的饭桌总是充满欢笑,他把瘫痪的父母照顾得很周到,和丈夫也非常恩爱,她的小叔夸她“天使心肠”,她的丈夫说“她是神”。
虽然一家人没有锦衣玉食的奢侈生活,但也还过得去,尤其是在二战刚结束的物资极其缺乏(那时候8包烟换3双尼龙袜)的英国。
女儿在灯泡厂做质量检测员,丈夫在弟弟的修车厂,儿子是一个裁缝,另外还在上夜校追求进步,Vera在一户富裕人家做清洁工。
一切都那么地好。
然而Vera最终却被警察逮捕并被判处2年零6个月的刑期,因为她私下为意外怀孕的年轻女孩堕胎。
Vera知道这种行为违法,因为警察找到她的时候她说“我知道你们为什么来”。
她知道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姑娘们无法承担上百磅的正规医院手术费,她无法拒绝,她不收她们费用,单纯为了帮助她们。
法律将她的这种“善行”判定为有罪。
我没办法对Vera的行为下“对或错”的准确判断,因为我一边同情着Vera一边又想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像Vera那样去做。
站在现代人的立场,法律高于一切,我将Vera的这种行为判定为愚善。
但对于1950年的刚刚结束战争(侵略战争作为最大的违法行为,整个国家的违法行为)的英国,人们对法律的认识有这么深刻,内心绝对信服法律吗?
我不了解。
刚刚得知,这部电影中文又名“地下观音”。
看来社会主流价值观是站在Vera这边的。
“她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怎么能锒铛入狱了呢,法律啊,你真不公平”,或许很多人会这样想,但我却认为,入狱正是体现了法律的公平,错就是错,容不得含糊。
Vera Drake的笑容是简单的.只是每当这个矮小的老妇人露出那样愚忠,谦逊小心,并有点无知无畏的善良表情,企图去园说一切的不合理和悲剧时,我很难过.有时候,欧洲的早上跟中国差不多,年老的母亲们会在清晨去市场买新鲜蔬菜和早点,穿着保守整齐,走在石头路上,总被喧哗而过的单车吓一跳.有风的冬天会戴上好看的头巾,脖子上仔细地别一个结.Vera就是其中一个.每一天安排得满满.上门照顾乱七八糟的邻居,带无父无母的流浪儿回家吃饭,免费为可怜的穷女人们非法堕胎.直至一天,她差点断送了一个年轻女孩的生命,并发现好友一直在利用她中饱私囊.在一家团聚的雪夜,她被冰冷的警车带走...我想起泰戈尔说的一个故事. 一个将军在战中杀害了一个无辜的人, 他找到死者唯一的孩子, 把他养育成人. 孩子长大后, 将军说出真相, 对小孩说,现在你可以亲手为你的父亲报仇了.在这些奇怪的故事里, 伦理颠覆了, 仁义也扭曲了. 将军是自私的, 为了洗去自己的内疚, 不惜假手于一个孩子, 一个无辜被摆上了忠孝道义的神台,日后得用自己的一生来自圆其说的孩子. 而Vera, 竟敢用一颗简单的心一些简陋的工具试着弥补社会阴暗角落里的疮疮孔孔. 用背叛了她还厚颜无耻的朋友的思维来解释的话:她以为她在行善在救赎,我们有这个能力吗. 冷酷不合理的法纪和那些已经习惯了出卖良心和无辜来抵御黑暗的人都会嘲笑她, 因为Vera的世界是他们已经摈弃并变得陌生不可理喻的世界.
翘了一叫袁鹤翔的关于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的讲座,拉着昕姐跑去西部图书馆看电影,还是下午三点。
这次的片名,叫《维拉·德雷克》》(Vera Drake)。
是英国导演迈克·李(Mike Leigh)的作品,获得过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作品。
片子围绕的主题,是一个在西方国家颇具争议性的话题--堕胎。
堕胎在如今的中国或许不算是什么轰动的事情。
可在西方国家,信仰基督教的人们,他们认为生命是上帝赐予的,任何人都没有任何借口予以剥夺、破坏,否则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故事发生在1950年的英国。
那个年代,伦敦,堕胎是被法律禁止的。
除非你有钱,有很多钱,花上150英镑,那才可以通过正规医院渠道解决。
否则,只有私下找人,或者,把孩子生下,或者,自杀…… 女人在爱情上、在婚姻上,注定要比男人承担更多的苦难。
很多时候,男人轻易的一次放纵、一次诱惑、一次快乐,换来的就是女人的苦痛。
而那些苦与痛,甚至不能去诉说。
片子的主人公维拉·德里克与丈夫斯坦和一对长大成人的子女生活在平民公寓里,家庭虽并不富裕,但生活还过得去。
她总是助人为乐、热情开朗:探望生病的邻居、照看年老的长者、请生活无规律的雷杰到家里吃饭、资助丈夫的弟弟学费。
她和丈夫感情稳定和谐,27年,互相扶持着在一起。
在二战丈夫参军出外打仗时,是她独自在家含辛茹苦地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可是,她还有一个隐为人知的地下工作,从未向家人透露过,包括她深爱的丈夫--那就是,堕胎。
和丈夫满足地依偎 她帮那些贫苦的女孩,她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她使用的是简单的器械。
每一次,她都是那么温柔,轻言细语地对那些恐惧的忧虑的女孩说话,望着她们青春却伤花怒放的容颜,她没有责备。
她说:“没关系,放轻松。
”“不会有事的。
”“你可以放心了。
”……哪怕是对那个丈夫在外而偷情的女人,她不喜欢,看着那女人的哭泣,她还是温和地包容。
事发后,警察审问她,她说:“我只是帮那些可怜的女孩子而已。
”她不愿意叫那个工作是“堕胎”,因为作为一个女人,她知道,如果她不帮她们,她们的结局会是怎样。
可是,法律就是法律,法律还是法律。
最终,她还是被判了刑:2年零6个月。
喜欢片子的细节,琐碎得近乎啰嗦,真实的啰嗦。
比如那个要做新礼服参加妹妹婚礼的男人,傻乎乎地在那里沾沾自喜,想像自己穿新衣的样子,乐滋滋地问帮他量身的裁缝:“我像不像某个影星”。
喜欢片子的演员,比如维拉的女儿埃塞尔,一个在电灯泡厂工作的老处女,有些自闭式的神经,做什么都怯生生的。
连着那个老处男雷杰,长得有些滑稽,举动也是怯生生的。
他向埃塞尔求婚,一点都不浪漫的,死板板,面无表情:“嫁给我吧。
”可是,在维拉被捕入狱后,以为他会走,他没有,他甚至没有说那些残忍的话,像维拉的儿子,像维拉的妯娌。
他说:“我理解的,我妈妈生了七个孩子,我们没有受到照料。
”他在尴尬的圣诞节拿起巧克力塞到嘴里,他说:“谢谢你维拉,这是我渡过的最美好的圣诞节。
”…… 影片的最后,维拉颤巍巍地、坚定地走上通往监牢的楼梯;家里,三个人:丈夫、女儿和儿子静静地坐在一起,灯光撒下来,扑在他们脸上。
好听的音乐响起,我知道,他们在等她回来。
http://blog.trivialfilm.com/2012/09/vera-drake61.htmlVera Drake (2004)本片获得2004年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影片讲述一个老女人的故事。
女主角是一个中年女人,在富人家做帮佣,私下里帮助怀孕的女人流产,但是此事她没有告诉任何家里人。
女主角家庭和睦,她有一个相爱的老公、一个聪明的儿子和一个不太爱说话的女儿,以及年迈的老母亲。
一天,女主角邀请一个独居单身男人到家中做客。
饭后,大家闲聊中互相了解了彼此,男人与女儿也渐渐熟悉。
一段时间后,男人准备与女儿结婚,全家人都很高兴。
女主角的老公与弟弟合伙开办一间汽车修理厂,弟弟与女主角老公关系很好,但是她老婆却很冷淡。
在女主角女儿订婚后,弟弟老婆也有了孩子。
于是,全家人聚到一起互相道贺。
大家正开心时,警察突然来访。
原来女主角给人流产时,一个女人险些丧命,女人的母亲供出了女主角。
就这样,全家人在困惑中看着母亲被警察带走。
很快,全家人就知道了母亲帮人流产的事。
女主角老公弟弟的老婆知道后觉得很丢脸,不愿意与他们家再来往,儿子也对母亲做的事情很厌恶。
一段时间后,大家都原谅了女主角。
最后,女主角被判有期徒刑二年半。
这是一部给人感觉非常怪异的电影,很难评说。
因为本片的优点就是它的缺点,它的缺点就是优点。
换句话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去理解本片,会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不过,在说这些之前要先总结一下影片的主题。
通过情节可以知道,本片用一个普通中年妇女“帮忙”的故事,表现了欧美西方国家对于流产的态度,以及上个世纪中期人们思想的愚昧与保守。
简单点说,就是英美等国家对于流产的看法——坚决不允许的,而且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这就是电影要表达的,它很浅白,就不多说了。
本片让我感觉怪异的是,电影的拍摄。
影片事无巨细的表现了女主角的家庭生活,从她照料孤寡老人到帮忙流产,从呆傻的女儿到聪明的儿子,从踏踏实实的老公到极具个性的弟媳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乎都被电影拍摄下来。
甚至于独居男人的生活也表现的很详细,二战中的经历啊、去澳大利亚的兄弟啊,等等。
是的,这些是可以表现出女主角家庭和睦、善良的性格等多个方面,但是它与电影主题有何相关?
难道女儿嫁不出去是因为母亲帮忙做流产?
弟媳妇不喜欢来哥哥家也与流产有关系?
当然是没有!
可见,本片乱七八糟的表现一番却没有切入正题!
这就是电影最大的缺点。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反倒成为本片的优点。
因为这是一部表现小人物的电影,自然要将角色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这一切也能凸显出女主角“帮忙”的好意。
所以,本片从两个角度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看法。
对我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无法完全的说服我自己,因此我只能感觉这是一部怪异的电影。
此外,影片还有一个明显的缺点。
即那个富家女的故事,她在电影前半部分出现后,后半部分就消失了。
有没有搞错?
如果她是一个不重要的角色,何必在前面花那么多时间讲述她的故事?
不如一笔带过了。
即使为了表现有钱人流产的方法,也不用这么刻意弄出一个支线情节吧!
以上就是我对影片的感觉:说不上好,也谈不出坏,只是一部感觉很奇怪的电影。
这也是最近英国艺术片给我的感觉,风格总是很平实、琐碎,但却有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
这也是本片导演Mike Leigh的个人风格。
最后说一下,流产虽然很残忍,但是生一些自己不愿意养的孩子也是不道德的。
这就是西方国家的诡异之处,总把自己想的很高尚,其实人类都一样龌龊。
至于哪些国家对坠胎或者流产有法律规定,网上一搜便知。
本片演员表现出色。
女主角Imelda Staunton长相比较一般,甚至可以称为丑陋,但演技真实可信,她把一个善良的女人演绎的非常到位,让人几乎认为她就是女主角。
影片其他演员也很出彩,那种生活化的演出方式,很能打动人。
这些配角的名字,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结一下。
一部感觉上不好不坏的电影,琐碎、平淡的电影细节让本片并不好看。
大概因为这些特点,它才能得到金狮奖的青睐吧。
Imelda Staunton序列:0935维拉德雷克.Vera.Drake.2004.D9.MiniSD-TLF2012-09-29
【题外话】 有的人资质本不差,受过不错的教育,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志向远大,鉴赏力优于常人,经常思考人生,但是总把生活过得一团糟,当他们到了可以回忆人生的时候,往往感叹“我怎么就把生活过成了这个样子呢?
我明明可以过不一样的人生,或许是我运气不好,或许是我生错了年代。
” 维拉身处的时代很糟糕,经济萧条,物资匮乏,就连天气都经常很阴沉。
她是社会底层的一个平凡的老太婆,估计也没受过啥教育,工作就是给人打扫清洁卫生。
她特别勤快,身材矮小矫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除了工作外就是缝缝补补,影片的前半段,她就是在不停的忙活这个忙活那个。
这到也没什么,这种勤劳的妇女,我们随处可见,我们的姥姥、老妈、隔壁的阿姨,都是这种典型。
维拉不仅勤劳,心肠也是极好的,周围的人由于各种原因,过得都很艰辛,她习惯性的照顾着他们,像个火把似的走到哪里照亮哪里。
这个也没什么,这种善良,我们见得也不少。
维拉最让人喜欢的是勤劳善良之上的生活态度。
她那个矮小的身体里仿佛有无穷的力量,干活干得又快又好,从来不抱怨,总是生机勃勃,小眼睛里总是闪耀着光芒,在那种世道,都能把家庭经营得温馨美好。
我见过很多中年妇人,边忙碌边抱怨,明明是勤劳善良的人,但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或许叫人敬佩,但不愿亲近。
她们像老黄牛一样,压抑又悲情,别说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经常出现劳苦式受难式的母亲形象,那个在生活中太常见了,而我们的文化往往倾向于欢迎歌颂拔高这种将苦难当崇高的悲壮形象,仿佛不如此,便不能显现母性的伟大。
其实谁都知道,我们需要的不是苦难,而是苦难之中积极向上的健康力量。
身在泥淖当中却能开出花,散发香气,触及旁人,这才是精神力量的伟大之处。
当一个人身处底层,每天湮没在无穷无尽的繁琐之事当中,还能尽力去帮助别人的时候,这人是完全配得上伟大二字的。
看过好多伊梅尔达斯汤顿的片子,她最擅长出演那种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又特别八卦的小老太太了。
理不清重点,给予同情又觉得愚笨无知也是罪过
Leigh无法进入我的好导演名单
结合当下热点事件,真的应该让去那几个红州的法律制定者好好看看。”Ban of abortion will only ban safe abortion”, 无论是何种结果受苦受难的都是女性,而她们是社会哪怕在最残缺脆弱的战后重建时期最坚忍最无私互助的人呀。真的是视角决定一切,迈克李的电影或许很多被归为“厨房水槽Drama”,充满着琐碎的人物和生活的细节,但是他发自内心的对人对女性的关怀再朴素的制作和镜头语言都掩盖不了,是真正的大师。好久没在电影院看胶片了,今天看得鼻酸酸
迈克李创造的是一个有人居住着的真实空间。哪怕戏多短,人物多次要,每一场都透露着他对世界的观察。
影片的前半部分,有许多事无巨细的细节和形象生动的人物,很喜欢。后面就不可避免的触及到本片的主题而显得沉重。几十年的时间,犯罪的定义就有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活应该遵循的,是法律,还是良知?本片的缺点就是叙事太教条了,作为电视节目可以,作为电影就差点意思。
我们需要女警察、女法官,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女立法者!我们需要拥有权力的女性!这剧吧,选题很好,还是剧情怎么这么让人迷惑,中间没高潮,结局没升华,奇了怪了,可能是因为导演是个男的吧,重点全跳过,在不太重要的地方倒是花了不少笔墨,真是浪费选题了随便一提,那倒霉儿子还不如一块叉烧。
在Mike Leigh的片里认熟脸成了主要乐趣,演员可塑性都挺强。故事方面令人不停回想《女人韵事》,这里铺垫太长,一次次着急是不是手术太顺利了。等Vera终于蜷缩成一团小声嘤嘤,其过程超级令人头大。
没有思考空间
助人单纯地像张白纸,却骑虎难下
年代久远,我有点理解不了。并不是好莱坞式的story telling,很好~
挺一般的。过于片面化地反应了一个时代让人不爽,再加上对所有演员的演技都不是很感冒就。
太直白了吧,包括大段的表情戏和反复的审讯段落,意图指向太明显了。
喜欢对于这件事的散文写法而非议论文写法,换了一个普通导演一定会大肆讨论结果正义还是程序正义或者类似的大词儿吧!但是迈克李告诉我们,如何真正面对一个人才是最重要的。超喜欢法庭戏的处理,声音的模糊配合景别缩紧来删掉不必要的赘肉,却不强行阻拦此刻情感的微微溢出。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这部电影无疑给了一份激励,加油!
7.3。本片延续了迈克李一贯的沉稳风格:有条不紊的叙事、缓慢的节奏、大段的铺垫、最后再慢慢收住,冲突一下子迸发。影片前面1个多小时,都是在铺垫薇拉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邀请独自一人生活的单身青年去家里吃饭、帮助意外怀孕的妇女流产,后面1个多小时才开始展示冲突。帮助意外怀孕的妇女流产,这种行为对这些妇女来说是善意的,但在法律层面来说却是违法的,情理与法理的冲突,正是社会中一种无法协调的矛盾。
讲得很简单也不错,只是这种讲述伟大小人物的方式有点过于老套,模板化太严重了,7分吧。
Mike Lee is not my type.
难登灵山,八部天龙无獬豸;慈航苦海,九子鬼母亦观音。3.5
故事平淡,女主角艾美达斯丹顿的演技撑起全场。她的脸真是正邪难辨,似笑非笑,似愠非愠,深不可测。善恶转换得行云流水,笑眯眯的时候觉得藏刀,抽泣时又让人恻然动容。关于非法堕胎的电影很多,从《四月三周两天》,《正发生》到《三更2之饺子》,行医者大都是贪婪草菅人命的负面形象,这部片把这个角色列为善良值得同情的一类,很难得。
节奏太慢 不对
迈克·李果然不是我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