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名字贴切,old beast。
神秘的女人,一首歌不到的持久,外星来客,跟贾樟柯相比,多了一些粗砺。
在社会下人的兽性,只是为了释放欲望,要受太多的束缚。
一头老骆驼在喘息,在交配,在挣扎,在沙漠里死去。
有许多片段想到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角色,人究竟要为有尊严的活着,而舍弃多少尊严。
在鄂尔多斯,财富的直接源头是煤矿,间接源头则是征地。
鄂尔多斯从2004年开始了一轮大型征地,巨额的补偿让一些农牧民瞬间成了千万富豪。
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缺失和不足,财富让很多人迷失了方向。
鄂尔多斯人开始热衷于来钱快的放贷形式,他们靠钱生钱,靠投资房地产赚钱。
老杨大概就是其中一个,他富极一时,老杨帮着自己的儿女们买了房、娶了媳妇、也找到了工作。
然而,随着煤炭价格狂跌,鄂尔多斯陷入了债务危机,民间借贷频繁,房地产随之崩盘,鄂尔多斯人被一夜之间打回了原形。
在当时的鄂尔多斯,钱成了唯一衡量人的评价标准和看法。
以老杨为代表的一群人在当年进行了盲目的投资和放贷,由于工地的停工,房地产的崩盘,放的贷收不回,他们又成了那个时代的受害者,变成了穷光蛋,而他们对这个时代和家庭的变化,没有一点改变的能力。
他们的传统价值观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开始出现了崩塌,家庭和社会的矛盾开始出现。
老杨无法接受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失去了地位,他曾经风光过,在家庭中有着自己的威严,即使经历了大起大落,但他的作风依然不改,做事不计较后果,不把钱当一回事,一切让他不舒服的事情他都会做出挣扎。
而这些,就使得他与家庭的矛盾也出现了。
可他身上的传统价值却不曾消失,他对孙子的疼爱,对朋友的仗义,对小情人的有情有义,以及在最后得知子女真的被连累后的愧疚和难过,比起那些总是试图规划老杨生活的子女来说,老杨反而显得更加有人情味,而子女却更像是丢失了传统价值观的人,那些传统的人情关系在他们心里已经可有可无,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标准以及看法只剩下金钱和利益,他们因为谁出钱的多少挣得面红耳赤,为老杨包养小三满足仅有的乐趣而感到不耻,他们全然不提过去老杨为他们所牺牲的一切。
老杨独自照顾瘫痪的老伴七八年,这其中的辛苦子女们都不曾去体会,他们只看到了老杨的做事出格,却从未在意过老杨的生存意义。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受害者,他们丢失的是人情。
老杨带着朋友去洗脚,看到了一只困在空墙里的黑乌鸦,我更想把它理解为老杨做的梦,而梦到的是自己。
他就如同那一只黑乌鸦,落魄而又不详,不被人喜欢,他被困在牢笼里出不去,他挣扎着嘶吼着,他渴望得到解脱。
于是,老杨把墙纸撕开救出了那只乌鸦,将它放走了。
而那匹出现在梦里的白马,它的白发在风中飘扬,仿佛依旧英姿飒爽风华正茂,可画面一闪而过,白马却正挂着吊瓶。
老杨认为自己还精力旺盛风采依旧,可事实是他已经在逐渐衰老,老杨不甘心想要挣扎,越是落魄越要去尽力抵抗,想要守护自己残存的自尊心,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老杨偷治病钱去还欠下的人情,在他的眼里,面子比生命都重要,而治病钱是妻子的,妻子和他是生命共同体,他认为他的妻子也会同意他这样做,他认为儿女们也应该孝顺他,所以他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大错,但他也意识到了不该拿钱的那一点小错误,所以提出了以后要好好照顾妻子不再出去胡来,子女们都不相信他,但是对于他来说,他欠下的人情也已经还了,他喜欢的人也要离开了,孙子的愿望也满足了。
他需要完成的事情都完成了,除了儿女和老伴,外面的世界于他来说已经没有任何牵挂了,他也已经打算放弃挣扎了。
可他的子女们却没有打算放过他,他的威严一次次受到了挑战,他最在乎的尊严也在一点点被摧残,子女们的态度冰冷,亲情的淡漠让他既难过又心碎。
当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的妻子在手术后反而病情恶化时,他已经失去了唯一的生存意义。
儿女已经长大,也不再需要他,妻子也在被病痛折磨着,他意识到他们已经成为了儿女的累赘,把面子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他,又怎么会再去低声下气寻求儿女们的帮忙呢,所以他选择了死亡作为自我解脱的方式。
影片取材于真实生活,带有一种很浓烈的压抑感,那些带刺的干枯的树枝,杂乱的充斥着整个画面,车辆驶过是飞扬的尘土,衰败破落的高楼林立却人烟稀少,荒凉的北风里芦苇丛在飘扬,超现实的塑料袋人艰难的移动着,这些都使得影片越发压抑。
影片把那个时代下的社会和家庭描述的非常到位,而老杨的落寞更是代表了那个时代下的一类人,暴富又归于平静后的迷茫让他们迷失了自己,而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所留下来的痕迹,处处都是老杨的故事。
我的评分:6.5影评:这电影好就好在十分的真实,把一个贫困家庭的悲欢离合,演绎的十分的真实,人性,本身就是这样。
老兽的老伴瘫痪了,他却正常出去跟朋友喝酒,通宵打麻将,去洗头房玩女人。
发现自己的子女给老伴凑得手术费3万元,放在老伴的枕头底下,就立刻偷走1万元去潇洒。
当然后来也为老伴的手术费去低三下四找自己的子女借钱。
影片中年轻时的老兽对于子女也尽心给他们找工作,对自己的一帮朋友们更是真心对待。
老兽玩耍了一辈子,晚年屡屡碰壁后,选择与老伴服药自杀,我觉得这也是挺好的。
他后半生注定享受的只有贫苦与病痛,这一点,他已经体会到了。
他潇洒一辈子,他自己将要面对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老兽,被此前许多影评的标题误导了,说老兽就是一个老混蛋,或许这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吧,但是,在我的观念中,老兽的所有做法都没毛病,他想要的只是人最基本的东西,愿望没错,环境不允许,导致行为出错,那就不能算错。
比如他想要的无非是一点浪漫,一点尊严、一点自主和一点生活的寄托,如果这些都不行,我的结论只能是他生存的环境太不人道了。
老人实际并不过分,待朋友和亲人的心意都很好,但是在中国人分外严酷的社会生活中,钱代替了温情成为唯一的润滑剂,人理应拥有的精神需求几乎都成为奢侈品,所以老人只能沦为老兽,不是堕落为老兽,而是被放逐为老兽。
老人年轻时也曾叱咤风云,对儿女有很多帮助,但时局变迁,一生积累都打了水漂,即使没有这些过往,也不能说他的需求无理。
他想请朋友吃顿饭,洗个脚,想取悦孙子,给他买个变形金刚,听进去了老友的抱怨,想给他买匹奶牛,这些愿望都没有问题,只是他捉襟见肘,拆东墙补西墙,贫贱百事哀。
他伺候瘫痪的老伴六年,但有一个年轻的小三,人可以因为自身的善良约束自己,但不应该受制于外部人群的道德,人归根结底是自由的,既然他内心的渴望正当,以道德为由收缴他暮年生活的这一点微光,就未免残忍,映在手腕上的彩虹,将熄未灭的炭火,电影对老兽的爱情和欲念的隐喻很精妙。
电影展现了一个人人缺少尊严的达尔文式社会,不论亲人还是陌生人,基本的善意都欠奉,儿子女儿隔着心,女婿媳妇如仇寇,陌生人之间但凡有交集,都剑拔弩张,去银行取个钱,去医院看个病,去法院办个事,在公交上下个车,冲突无处不在,每一次交流都凸显着不平等,克扣着人的尊严,人们对身份的自觉远远高于作为平等的人的自觉。
影片中罕有的温情和对等,都来自老兽,他对小三,对女儿,对老伴,对老友,展现出不同于其它人的温柔和弹性,所以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反面角色。
老人挣扎着维持着自己是人的自觉,但你老了就该安分守己等死,不能为老不尊,这令老人对自主和尊严的需求成为了一种反抗,最终遭到了反噬,被社会抛弃,被家庭放逐。
现在我们不需要骆驼了,曾经是牧场支柱,甚至作为种骆驼存在风光一时的老兽,最后的价值是被屠宰,掺在牛肉里卖一卖,电影最初埋下的寓言,逐渐浮出水面。
但同时,时代也确实在进步,其实电影里的多数困境又都可以用钱来解决,因为物质的宽松,我觉得自己所处的时代就比我父母所处的时代宽松了很多,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接近老兽,因为他们老的时候有点丧失尊严,但我的父母已经不是老兽了,我虽然被老兽这部电影恐吓了,但我想我也不会成为老兽。
也许这部电影探讨的多数问题很快会消失,就像那些中国家庭伦理剧,或者说不再具有足够的现实意义,但电影对心灵不得不屈服于衰老的身体的描绘,还是让我感到恐惧。
电影的节奏大概是生活切片式的,尽量保留了日常生活的低信息量原貌,比较跳跃,但部分剧情不合理(比如莫名被打),除了主角之外的表演都比较生(按韩东老师的说法,生比油好),但主角呈现出的真实感颇令人信服。
最后比较一下,老兽要比老炮儿里的六爷真实透彻很多,虽然也有太重视子孙这种中国人通病。
后者简直愚不可及,活得装腔作势,死得假模假式。
我曾写过一篇“老炮儿是我们绝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不成为老炮儿,这点我是很有把握的,那么老兽呢,他的处境更接近于我们难以完全逃脱的困境,看电影的途中,我不止一次假设,如果我是他能怎么办呢。
也许出家和写作,逃避俗世生活大概是唯一的自救之道了。
老兽的选择当然也没错,看过电影的人会明白我的意思。
当生活中、家庭里存在重重矛盾时,用一句“从学会热爱日常小事中得到救赎”来开导自己,到底还是说得太轻巧了。
年近六旬,积赌成习的父亲、常年瘫痪在床的母亲、各家为营的子女,面对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困局,面对患病母亲的陪护赡养问题。
影片通过一个典型的鄂尔多斯家庭范本,映照出过去、当下乃至未来国内甚至国外任何一座城市里的任何一个家庭所面临或将面临的家族困境。
当家庭矛盾形成一种牢笼,以一种倦态存在,血缘关系又使得彼此无法撇清干系,多向拉扯下的你我皆成一头笼中困兽,身心皆伤疲惫不堪。
周子阳通过镜头对老杨一家家庭矛盾的捕捉与描述,更准确说是一种呈现,以达到和观众之间达到某种【照镜子】的效果,只是这种呈现最后也没有给出一个正向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无法正向,就像片中的老杨,给老伴服下了安眠药,自己也沉沉睡去。
当活着成为一种负担,人们进退两难,生活依旧继续,这时,人为的结束生命似乎成了这个鄂尔多斯家庭唯一的——暂时性的——出路。
某文章称《老兽》是中国电影最快的一场床戏,我看应该叫中国电影里最尴尬的一场床戏。
《老兽》提到了相当大胆的东西——老年人的欲望。
巨尴尬。
老年人的性,有悖中国式伦常,中国人很难接受这个话题。
但是导演直视了它,并认为它是合理的。
巨尴尬。
国内作品鲜少谈及,仿佛老年人应当没有性欲(韩国人倒是敢拍《酒神小姐》)。
国人心目中的晚年状态和老兽的荒唐儿女想的相差无几:含儿弄孙(带孩子)、怡情休闲(不乱花钱)、慈眉善目(不添麻烦)。
大家习惯把这个群体当成老人,不是男人\女人,性别特征模糊了,人性需求被忽视了。
但是老兽之所以叫老兽,因为他头发白了也不愿意放弃作为男人最原始的欲望。
老兽的性是对一个年轻女孩身体的掌权,代表他在魅力和功能上仍然有生命力。
老兽对姑娘勾勾手,神态自得,显然他对自己的魅力很有信心。
这段床戏不是一笔带过的。
导演用略带自然主义的方式,拍摄“孙女”和“爷爷”的运动细节:接吻、内衣、秒射、没戴套、呻吟。
观影不适感难以言表。
贯穿全片,老兽的行为也是兽一样的状态多于活的像个“人”的时候,可谁又不是个动物呢。
老兽的全部行为动机,和他对待年轻姑娘一样,都是由兽一样的原始欲望驱动的。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989818/ 中国电影已经很久没有好人物了)
做爱前要求莉莉穿上红外衣老兽去洗浴房的戏很有意思。
这是充满色情意味的场所,灯光暧昧。
接待老兽的是一个残疾人(侏儒),我想起一部叫《a sex workers journey》的纪录片,讲述专门为残疾人的生理需求服务的性工作者的故事,有意思的是,人们也习惯把残疾人群体当成病人对待,给予关怀,而少有把他们当成正常人看待,他们是男人和女人,也须正视他们有性欲。
导演是不是想表达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谈老年人的性?
想想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
老兽梦到马。
马有性欲的象征义。
也是他忘不了往日风光,还想再驰骋。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去说老年人的性。
私以为,老年人的性一直是藏在底下遮遮掩掩的事(据我一个朋友说,广场舞是老年人的陌陌),中国式伦理使整个社会带着一张道德面具,中国人的集体道德感之强,卫道士之多,社会大众的道德批判异常严厉的情况下,道德就成了审判每一个个体的利器,人人自危可想而知。
性这件事,在中国环境中本身就是个“肮脏”的东西,性工作、婚外性行为是不正当的,老年人的性更是带着强烈羞耻感的,甚至老年人爱俏都被叫成“老不羞”。
有趣的是,那些被道德谴责的不正当性或让人羞耻的行为并不因社会道德或法律的抑制而消失。
于是构成了中国社会复杂的性生态。
你可以不止从老兽身上看到一个混蛋,你还可以看到一个人性的老兽,吃喝嫖赌俱全,不肯放弃做男人的享受,一把年纪穿个骚气的皮衣……导演把一个老男人身上你爱看不爱看的都挖掘了,包括把他让人不忍直视的性欲,摊在观众面前,我想,就人物塑造来说,我还是肯定的。
意外的精彩电影。
我不能理解短评里夸他重义气的人,难不成真有人看爱尔兰人看完觉得主角很忠诚?
虚荣,赌博,嫖娼,酗酒,不忠,欺骗,他干的某些“好事”就好像人死前的回光返照,甚至他最后在妻子病榻前吐露的心声也完全不能让我共情,反而会让我想笑。
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绘,影片展现出了一个家庭面临的窘迫困境,而这可能是现实中许多家庭每天的生活。
恶徒的眼泪与忏悔并不值得同情,而没有被镜头捕捉的受伤者的绝望与无奈才让人心疼。
片中的调解过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庭上老兽咆哮:“我自己照顾她那么多年,你们去哪儿了。
”相对的则是哑口无言的大儿子和二女婿。
原来最恶的恶人之前也只是平凡而痛苦的普通人,受害者在受害前也在漫长的时间里往至亲的心上一把一把慢慢地插刀子。
难道世上真的不存在没有缺憾的安稳与快乐?
我想要将一切的不幸都归于环境的压力,但这未免又太低估了人类的能力。
可能人注定不能永远快乐吧。
惟愿平安顺遂。
QA:三次超现实:乌鸦/白马/白色人影(当地抓野鸡时的穿着。
扭曲的疼痛感)故事来源:亲戚孩子绑架父亲。
两匹马,输液:导演自己的梦,关于二十多岁痛苦经历的噩梦。
哭醒,启示:眼睛看到的未必真实。
(输液??
)表演如何不夸张:我本来就是小人物。
哈内克爱慕:剪辑的时候看到。
无关。
中国化的陪伴。
问题,结局是否太黑暗?
答,人生的真相是疼痛。
(在我看来并不黑暗。
死亡不是总和黑暗划等号。
我也不觉得有家人和解的空间。
可能是shameless看多了)导演太萌了,观众问题:这个结局太惨烈了balabala。
导演:嗯。
…………………………………………………关于老杨性格:最后突然的转折无疑是有些仓促的。
在结尾,老杨对妻子说,我们一起死,同意你就点点头。
我本来以为下一个镜头应该是妻子点头,然而没有。
那时我就怀疑,妻子到底点头了吗,或者妻子到底还能听到他说话吗。
之后老杨给妻子喂了药,然后自己躺在旁边。
我总觉着老杨会突然弹起来,冲出门去医院洗胃之类的。
这样想的一点依据,来自之前铺垫的老杨的性格。
爱面子,冲动,以及之后的反悔。
偷救命钱如何解释,或许老杨本来就不觉得他和老婆活着有什么意思,当然这也是一种极度自私的想法。
在气头上报警,之后又要撤诉。
偷了钱,之后又跑去和小女儿借。
似乎这里应该自杀,又去抢救才更合理。
当然导演也没给我们一个毒发身亡的结局,在我这里是有一点脑补空间的。
这篇影评,是从一个问题开始的:吵架上瘾怎么办?
上瘾,在心理学的临床经验,是客体的缺失,需要马上满足。
就像烟酒,游戏网络,手机媒体,都可以马上建立一种连接,而且是高浓度的连接。
理智的讨论肯定达不到效果,需要激烈。
背后是一个孤独的人,抑郁的人,需要补偿性地填满所有的空虚寂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夫妻吵一辈子,就不分开。
这是他们最熟悉和擅长的亲密方式,通过吵架,感觉到一个客体的在场,自己不孤独。
有一天,两口子不吵了,那大概真的是要分道扬镳了。
我们常说的“杠精”,大概也包含这个因素,即时可以与一个陌生人发生“亲密”的连接。
激烈的语言,代替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不再需要慢慢了解,从一个寂寞,甚至抑郁的状态,迅速转变为兴奋的、甚至躁狂的状态。
如果能够在现实中建立和维持亲近的关系,通常就会不再有类似强烈渴望。
包括游戏网络上瘾的孩子,如果父母回到身边,亲子关系改善,孩子的上瘾自然会缓解。
看待这个问题时,也要参考社会背景。
资本和商业化的发展,原有的文化基础断裂或解体,城市化的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在电影《老兽》里面,有一个镜头,是孩子们强行捆绑了父亲签下一个“契约”,他们选择了新的“规则”,抛弃了父亲。
然后父亲告了孩子们,最后一家人形同陌路。
父亲作为一个人情社会的代表,帮助孩子娶了媳妇,住进了大房子,找到了工作。
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感恩,还了这些人情。
人情世故,也体现了人与人的连接和相互的需要。
当我们理想化西方的契约精神时,也威胁到中国传统的人情。
这个过程如此之快,以至于像一个“捆绑”和“强迫”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妥协和过渡的过程。
“老兽”站在他花钱买的烂尾楼里,他被困在那里了,望出去一栋栋烂尾楼,就像如今孤独的人们。
他看见谁都想吵一架。。。
一步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情长篇,导演用自己家乡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很好诠释了当代社会在金钱面前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不择手段地对亲人和朋友以“蒺藜”式生存法则在社会中苟延残喘,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导演都淋漓精致的将当今社会人们在金钱和欲望的刺激下的本性体无完肤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涂们老师用他精湛的演技恰恰体现了他对这部电影剧本的深度理解和对金钱社会下人性的贪婪完美的体现!
全国这种鄂尔多斯现象不在少数,这些当地官员在GDP和政绩的刺激下一味畸形发展经济,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高利贷,地下融资,炒房热,等等的“弄潮儿”,而这部影片用老杨的故事向我们映射了社会现象!
期待导演继续关注这种社会现象!
影片基本靠男主角一人推动情节发展 前半段更像旁观者视角带入这场中国式家庭纷争 展现一连串不当行为激发罪有应得的指责立场 然而后半段诸多不经意间的争吵揭开老人内心世界 曾经的无私付出在本性难移的冲动作用下落得孤独收场 同时悲凉震惊的结局在家庭关系老人赡养问题上极具现实意义又充满讽刺意味
鬼城鄂尔多斯空旷大街上游荡的老炮儿,从老无所依到老而困兽,老杨面临的困境也是中国当代家庭和社会多个集体所面临的困境,白马、白影、墙里的乌鸦都是人物内心自我挣扎和矛盾心理的映射,片子是有想法的,演员表演也很出色,但整体完成度稍弱,太沉溺于自我表达,以至于叙事上显得冗长拖沓,两星半
致我们既可悲又可怜的父亲,涂们演技真好,一个人撑起全片,挺感慨的;作为导演处女作完成度很高,取舍得当,控制力很稳,难能可贵。
冷漠脸。台词不必要的多,乡土独立/类记录片拍摄手法望参考《塔洛》,然导演心里并没有点数,又不是资金或题材问题,无半分质感可言。唯结局能使人觉得:老兽终于屈服了,必须屈服,他陷入了冬眠。ps:涂们演到后半段方进入佳境,可能是对手演员们实在太可怕,心疼大爷。
杭州点映 非专业演员适合现实主义 几个超现实主义镜头挺喜欢 导演也是个挺温和的内蒙人涂们演的真好
题材不错,人物形象也不错都蛮接地气的,但这部片子最大的问题是平庸,剧作的平庸,剧作太过直白基本上在展示,就像一个故事会的小说,节奏也是很大的问题,过于琐碎和无聊,把太多时间花费在很多自以为是然而没用的手持长镜头,结尾的处理太弱了,拉低整体质量,如果剪辑成短片节奏紧凑些会更好。
《老不死》
深入诠释:没啥不能没钱,有啥不能有病。
比较直比较白,缺点大概在于容易受普法栏目剧的限制。
唉,题材是不错的,但太偏激了。
#11th FIRST# 感觉最后15分钟删掉一点问题都没有(结在老杨被那俩销售打就行),其实是个混蛋加撕逼版的「东京物语」,谁想到最后突然变成「爱」……最佳男主角应该没悬念。宋雨喆配乐。
终于站在老炮儿的子女们的视角拍了一次老炮儿,没有赞美,只有展示。这些可悲但又并非全然一无是处的老混蛋啊,对于世界来说他们可能并不是坏人,但对于家庭来说他们就是噩梦。
自然的演出,破败的空房鬼城。重要的手术钱放在枕头底下太突兀,似乎是为了情节发展而刻意编造的。7
曾经生活的强者沦为平庸。败笔的段落其实挺多的,人物的出场和离去都交代不清,整体显示出一股子拖沓的气息,实在搞不懂当中穿插的梦境段落。也不能说涂们一人撑起了整个片子,实在是除了他之外,没一个人的演技在线。
超现实部分太做作,剧本也有好多问题不懂怎么拿到奖的,整个片子完全靠涂们看下来,值一个影帝。
老兽:虽然我吃喝嫖赌偷,但我还是个好老头。孩子们:别哔哔了哇。超现实的部分没有看出有什么作用,但是一些小情节和台词表演制造的喜剧效果,真的很喜欢。涂们的演技很棒哇,欠他一个最佳男主。
鄂尔多斯王者的故事 中间好多过程有类型片的影子 结果不是
这种很冲直撞的老头在北方不要太常见。越是年轻时乍富过,越是受不了年老后的落差。年龄、体能、财富、地位,每一样都把他击溃,退化成隔墙里的乌鸦,栓起来的马。变成龇牙咧嘴、唇齿流涎的野兽。
太慢了 人物很丰富很现实有意思 演员都很不错 捆老子和气头上咬死不调解很过瘾 把一些父父子子的仇与矛盾摆到明面上 动手中 女儿们的软弱和失权 对外大方 兄弟如手足 对内无心 妻儿如衣服 隔代亲又想亲了 映后涂们老师说的乍富一族 拿手机的大哥大拿法 小电动骑出哈雷范儿
新导演仍有生涩,有几个非职业演员比较出戏,超现实段落墙里乌鸦ok,但白衣鬼畜男和白马就不知所云了,定格在老杨被揍后接到手术通知就不错,没必要哈内克地结尾一下。同时优点也很明显,老杨这个主角很生动鲜活,被时代抛弃的内蒙老炮儿,涂们老师的表演也太加分,是小武后又一个深入人心的反面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