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我们一次次搬离那个充满生活痕迹的家从天津到昆明再到杭州又到北京哪里都不是归宿哪里又都是归宿一千多公里外 是我生活了六年的痕迹从一个单间到有自己的家 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就那么无情的抛弃抛弃了曾经生活的温存的变得淡了 冷了 没了 然后你沉浸在不断的自责中 你开始不在意 分裂 被动。。。
画风还是蛮清新的,只不过这段经历,对小孩子而言,会不会太伤了些,毕竟那个年纪,正是叛逆任性的时候,倘若换成初、高中生,或许会深刻许多吧……海上漂流的神迹设定在时间之外,那里作为旧事物栖居的天堂,更如废土般憔怆幽邃,当然,诺波这个形象,有着控诉的深层内核,而这,源自于被遗忘的执念……两位主人公的成长脱离了爱情这个话题,有着人生反思的大意义在里面,就是这个时间太过冗长,且固执己见的场面令人头大,反而引起不适……
这么治愈的电影,被吐槽的一塌糊涂..可能现代人的快节奏从来不会回头看吧.. 但有时候童年的那种快乐,现在回想起来是最简单直接的快乐啊.苏州对我来说已经不是我小时候的苏州了..我不喜欢现在的它.还是90年代好呢~新鲜的空气,漫天的繁星,路边的大排档,小推车上的三角包,糍饭糕.现在的苏州对我来说太陌生了.
(小学生文笔同人,一切设定以官方为准)我有听过一个故事。
听说每栋房子落成之时,都会有一个幽灵从钢筋水泥中诞生。
不过这种幽灵不会伤人,他们只是注视着人来人往,东瞅瞅西看看,遇到好玩的好笑的感人的有趣的,就用一种神奇的方法打包起来,存放在自己的心里。
“幽灵也有心吗?
”我问安次爷爷。
“当然啦,夏芽。
他们跟我们一样,会喜怒哀乐,只是我们没法看到他们,他们也不能影响我们的生活罢了。
“而且啊,当幽灵们知道自己所在的房子要拆迁后,就会带上曾经打包过的记忆,然后独自前往世界的尽头。
听说啊,那里海天共色,无数栋房子伫立在开满鲜花的草地上,那些幽灵就在房子中穿梭,与其他人分享他们记下的故事……”“诶?
真的假的,爷爷怎么知道的?
”“哈哈,夏芽,爷爷去过哦。
”安次爷爷冲我眨了下眼,“不过你可不要跟其他人说哦,他们会笑你把故事当真的——所以,把它当故事就好喽。
现在,你该睡觉喽。
”我点了点头,然后闭上眼睛。
世界尽头,未来也会有我们的房子吗?
我见过诺波两次。
第一次是妈妈把我送来航佑家时。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不小了,我知道他们在吵架,知道他们离婚了,爸爸一个人走了,妈妈留下了我,但我知道她其实也走了——她会忘了来幼稚园接我,会忘记今天我要开家长会,会忘记我跟她说了好久的恐龙娃娃……直到我4岁生日那天,我在幼稚园等她来带我去吃西餐,等到小朋友们都跟着爸爸妈妈回家了,等到太阳都落山了,等到陪同的老师都不耐烦了,等到航佑妈妈发疯般地来找我,然后带我找到了在酒吧喝个烂醉的妈妈,把她彻头彻尾地骂了一顿,留下一句“你不想养夏芽的话,她当我的女儿好了”,我才好像又感受到了,好久不见的爱是什么滋味。
过了几天后,妈妈终于下定决心:她要离开这里去冷静一下,这段时间就得麻烦航佑一家照顾我了。
临别时她把我送到航佑家的公寓楼下,拉着我,哭着说了很多,不过我也记不得她说了什么,反正我都接受了——与其说是接受,更像是道歉吧,我觉得是因为我才导致他们分开,那么分开的苦也应该我自己服下才对。
真的很抱歉,如果没有我,他们应该过得更好吧——我想。
妈妈转头走了,我看着她,直到背影消失在道路的尽头。
回过头,似乎有人坐在屋顶上看着我,我也看着他——他笑了一下——眨眼,他不见了。
我想这就是我第一次见到诺波吧,可能每个人搬进来,他都会悄悄打个招呼。
第二次见到诺波是搬离公寓的时候。
安次爷爷是这个家里最爱我的人,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从来没把我当“外人”看的人。
我知道大家聊起“外人”啊“暂住”啊这些的都只是想要开个小小的玩笑,但我听起来总是不太舒服,就总感觉和他们之间隔了一层看不见的膜,我在这的一切都好像不那么重要一样。
不过爷爷从来不这么说,他一直把我当他的亲孙女,每次航佑喊我“外人”的时候他都会很生气,有几次他生气到快把航佑吓哭了——后来爷爷告诉我其实他是装作很生气,只是想给航佑一个教训,不过还是有点认真在里面的,他真心希望航佑能把我当家人看待,而不是一个暂住家里的过客。
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短得我还没好好享受,就又要说再见了。
爷爷的肺很早就有问题,有很多时候他很难受,但就是忍着不说。
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肺病越来越严重,直到有天他真的难以忍受那种痛苦了,才在航佑父母的要求下住进了医院。
没过多久,我们住的公寓被划为了危房,我们一家不得不搬离这里,收拾东西时,我感到空落落的。
我不喜欢这种感觉,这种感觉让我想到爸爸妈妈离开我的时候。
现在爷爷不在身边了,爷爷住过的地方也要没了,曾经留在那里的美好也要被抹去了……为什么总是要分别呢?
我想不明白。
在旧房子的最后一个晚上,航佑在我旁边睡得跟头猪一样,我却怎么也睡不着。
夜好安静啊,这个时候哭的话,会被航佑笑话的吧。
我悄悄爬起来,溜出家门,爬上房顶,想再看看整栋公寓附近的样子。
我从井中探出头,看见房檐边好像坐着个人,他回头看了我眼,笑了一下,等我完全探出身来,就不见了。
我一下子想到了爷爷给我讲的房子幽灵的故事,虽然还是有点怕,但还是轻声喊着“幽灵,幽灵,你在哪?
”无事发生,只有风带着月光吹过。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确定我两次见到的是不是都是诺波。
也许房子幽灵也会换代的吧,要不然,之后的诺波为什么愿意现身?
又为什么恰好是少年样呢?
但我更愿意相信那就是诺波,无论是到来还是离开,他都关照着我和航佑,一直到世界的尽头。
接到老房子要拆迁的通知,妈妈终于舍得放下国外的工作,回来收拾东西,并把我接回“新家”了。
当时说的“这段时间”,算起来都有10多年了啊。
(注:影片中设置的是小学生,但我觉得还是初中生甚至高中生才更符合人物表现,因此这里设置年龄为14-16岁)这十余年里我们也通过很多次电话,开始的愤怒和伤心逐渐被时间和新的家人抹平,到后来我们的通话就只有家长里短、东扯西扯了。
因此重逢时没有什么尴尬或是感动,就很平淡地拥抱庆祝,就像她只是出门旅了个游,到时间就回来了一样。
你要问我有埋怨吗?
肯定有啊,怎么会有母亲抛弃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跑外国去生活那么多年啊!
只是这么久了,一方面我的愧疚依然难以消除,另一方面,感觉也没有提的必要了,毕竟母女一场,慢慢磨合,也许比别的更重要的吧。
短暂的重逢后,又是离别。
爷爷走了。
我恨航佑为什么要出来追我道歉,为什么不回头看住跪倒在地上的爷爷,为什么不去叫护士帮忙。
但我更恨自己。
如果那天没有我去,航佑就不会在门外提起“外人”这个词,爷爷就不会生气,也就不会离开。
也许没有我,爷爷本来能活得更好……爷爷走后,离别的滋味更加苦涩了,我无数次想起那些美好的回忆,又在回过神后感到心里空荡荡的。
更难受的是,航佑好像对分开这件事情没什么感觉。
我不明白搬离了藏满回忆的公寓,离开了至亲的爷爷,对他来说就那么无所谓吗?
我渐渐开始避免和航佑接触,足球也不去踢了,我有很多话想要跟别人说,但好像没人在意,爷爷不在了,航佑不理解我,妈妈不关心这些事……为什么分开之后那么久,明明也得到过恨多好的东西,心却还是空落落的呢?
我想我的一部分留在了老房子里。
我的回忆。
我突然想到了爷爷给我买的玩偶。
搬家时就没找到的吧,那应该是留在老房子里了,要不要回去看看呢?
之前惮于危房的警告,一直不敢回去看看,现在我需要有人陪我说说话,哪怕只是一个玩偶——我决定出发。
趁着中午太阳大,我绕过打瞌睡守卫大叔,悄悄打开大门,上楼,拿钥匙开门——就像从前,一切都没变似的。
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尽管没有必要的家具,但我依旧觉得回到了小时候,仿佛看到爷爷笑着给我们讲故事。
如果没有分别,该多好。
我有点难过,但我又想起我是来找玩偶的,又鼓起干劲,到处翻找起来。
卧室的每个角落都翻了,甚至厨房也翻了阳台也翻了,但就是没有,没有,没有,哪里都没有,究竟放哪里去了!
我累得瘫倒在地上,也管不了地上的灰了,想着,就休息一下,休息一会我就离开。
再睁眼时,我看到窗台上坐着个少年。
我以为是我眼花了,揉了揉眼,再看,他还在。
他还拿着我的玩偶。
“你在找这个吗?
”他笑了,跟我记忆中的一样。
这算是我们正式见的第一面。
那个下午,我跟他聊了很多,从小时候的事到现在和航佑的矛盾,他也不点评什么,只是静静地听着,我很高兴有人愿意听我说话。
直到天快黑了,屋里暗得有些可怕,我才跟他告别,我说我还会来的,他只是笑着。
后来,我便经常跑去老房子里玩,有的时候他不在,我就自己看看书写写作业;在的时候,我就跟他东扯扯西扯扯。
暑假到了,我就基本泡在老房子里,带着被子,还在屋顶搭了个没人会发现的帐篷——小时候,爷爷就带着我和航佑,透过帐篷顶的空隙,看天空中的星星,可爷爷住院后,帐篷就再也没撑起过了。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老房子永远不要拆掉。
后面的事,你们都知道了。
航佑他们闯了进来,我差点摔下屋顶,为了保护我,诺波把所有人都带到了漂流的海上,一番不那么愉快、争吵不断的冒险后,我们终于回到了家,只是诺波一个人留在了海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经历的这一切究竟是不是一个巨大的梦,真的会有房子幽灵记着每个人吗?
真的会有无数漂流的老建筑吗?
诺波在的地方,真的是世界的尽头吗?
我不清楚,但我选择相信,他带着一切美好的回忆在世界尽头等我。
我记得诺波第一次带我一个人漂流的时候,跟我说,我有你们每个人珍贵的回忆哦。
我开始还不信,但等他牵出蓝色的回忆的线条时,我惊讶得说不出一句话,他从中挑出了我和航佑在逐渐翻新的小道上追逐打闹的所有片段,我看着我们一点点长大,一点点前进,路边的风景一点点变化,房子一点点老化,直到打开门,爷爷在门口等着我们。
我泣不成声。
诺波摸着我的头说,没事的夏芽,我打包了所有美好的回忆,你想看的时候,我就拿出给你。
我狠狠点了点头,想象着沉浸在过去的美妙。
只是没想到,分别又悄然而至,这一次,它把诺波,连同老房子一起带走了,带往了世界的尽头,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想必这个诺言都很难实现了。
我不是一个能轻易放下过去的人,我喜欢过去的一切,喜欢完完整整、没有分别的生活,我喜欢我的家人,无论是妈妈还是爷爷、航佑还是诺波,我都爱他们。
我也曾想过也许自己消失了,是不是就不会导致离别,不用担心离别,不用为离别痛苦,但还好他们告诉我,还是有人爱着我的,有人会把我护在怀里不受别人的嘲笑,有人会跨过暴风雨游来救我,有人会把自己放逐到世界的尽头来送我回家,有人会在路口等我归来相拥……如果就这样一走了之,好像,会有很多遗憾吧。
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怀旧依然是我最爱的事情,在老房子彻底拆除前,我每天都会远远地看着它,想象诺波在那里跟同伴们讲述这房子里发生的一切美好回忆。
不过我不再沉湎于过去了,妈妈收拾好了新家,航佑把我拉回了足球队,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新的记忆不断产生——我在想,也许现在住的房子里,也有个幽灵在记录一切呢。
不管怎么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再次前往世界尽头,听到过往的一切。
(完)后记:还是第一次尝试以电影角色的视角去写一篇文章,说到底还是被触动了🥹我也是个很喜欢怀旧的人,虽然这样说显得有些老。
大人们会说你们这些小屁孩懂个屁的怀旧,但没办法,看着过去的美好逐渐远离自己,确实会心生惆怅和忧伤,尤其是想着过去的快乐似乎唾手可得,如今却被乱七八糟的事情压得喘不过气,更是备感无奈。
当然我没有夏芽那么倔强,想着要是留不住美好的回忆宁愿跟着老房子沉进大海。
过去的毕竟是过去了,人还是得活在当下的。
我常常想19年末如果我们家没有卖掉老房子,那么在未来的几年,我是不是还可以和朋友们住在一起,熬过漫长的疫情,各自考上心仪的大学。
但是生活没有如果,就算有,那也会带来更多的变数。
从我记事起就住在那间房子里了,那个巨大的书柜承载了我的无数回忆,那个坏了一条缝的电视屏幕无声地诉说着许多故事,还有墙上挂着的爸爸妈妈的结婚照,一切的一切都像刻在我脑子里一样,还是散发着耀眼的光。
我没有勇气去拜访那个买了房子的新住户,没有勇气再去看一眼它的模样——这样想的话,我倒是宁愿它被拆了,好歹断个念想。
我成年前的一切几乎都发生在这间房子及其周边,我很庆幸能有这样的童年,能有近乎家人的几个同龄朋友,尽管现在大家天各一方,但有机会聚聚,总是回来赴约的。
所以在我眼里怀旧只是一种,尊敬?
对过去的,对记忆,对美好事物的尊敬。
如果可能的话,我也希望我们那栋房子里的幽灵,能像诺波一样,打包了我的一切记忆,在世界尽头快乐地活着。
希望大家都能记得过去的美好。
就这样。
航祐从小跟爷爷生活,他和夏芽是一对青梅竹马,夏芽因为父母闹离婚整日闷闷不乐,爷爷干脆将她接到自己的身边抚养,正好两个小孩有个伴。
后来爷爷去世,他们曾经一起居住的公租屋也面临拆迁,夏芽不舍曾经居住的家,经常回到这里露营过夜,被航祐和一帮小伙伴发现,结果他们在这座公寓遭遇了一段奇幻之旅。
公租屋是航祐和夏芽重要的回忆,对于夏芽而言,这里是远离父母争吵的避风港,是真正的家,她对这里始终割舍不下。
对于航祐而言,这里是家,但也是他看到夏芽偷偷哭泣而无能为力的遗憾,他想要放下回忆,大步迈向未来。
两人带着不同的想法被卷入大海幻境,夏芽终于在回忆坟场好好向诺波告别,回到现实。
诺波就是公租屋化身,公租房、诺波之于夏芽,就像海贼王里,梅利号、船精灵之于草帽海贼团。
人生就像一列开往坟场的列车,沿途会经历很多风景,会认识很多乘客,但不是每一个风景都能留在心中,不是每一个乘客都能陪伴你走到终点,人生的成长总会伴随告别和遗憾,当风景远离、当刚刚熟悉的乘客到站下车,应该满怀感激,挥手告别。
我太喜欢那些老去的、难以追寻的回忆和坐标,和伙伴一同在大海里流浪一同寻找归处,独属于孩子们的痛苦与挣扎,还有巨浪前也绝不松手的勇气。
比起石田祐康导演的前作《企鹅公路》,它展现了更细腻的儿童心理描绘,以及对旧时代的关怀。
它调动起我对旧物的怀念和其他类似的个人情绪,但也必须承影片在叙事上的崩塌,这两个小时的故事里还是有不少缺憾和不成熟的尝试。
影片最大的问题是节奏过于拖沓。
在学校拉动画剧本的时候,学长学姐就已经全结果我要谨慎选择拉日本动画,因为日本人的话实在是太多啦!
《漂流家园》同样有着日本动画的通病(或者说是特色):大段阐述内心的对白,密集的台词在阐明角色的同时,也会让观众失去耐心。
但当然,这只是影片显得拖沓的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弧光不够直截了当,人物常在两个状态间反复横跳。
航祐和夏芽是故事最核心的人物关系,作为曾经的最好的伙伴,如今却渐行渐远,一场意外将二人再次拉进同一空间,观念和认知的碰撞让二人尝尝五次小吵召唤三次大吵。
/如果一开始就将矛盾直白地抛出,而不是抽丝剥茧般地从照相机讲到爷爷的礼物、再讲夏芽游离无根的身份困境,也许能够使情节更加紧凑。
然而主创却执意要将身份和矛盾隐匿起来,还加入一个谜语人一样的角色诺波,不仅扰乱了叙事节奏,试图营造的扑朔迷离之感也并未能完成。
其实在夏芽跟随航祐进入游泳馆后的那次争吵,二人的心结已经有所展露了,可不难发现在用用惯的争吵,和之后在阳台、天台、漂流小船上,两个人都是在吵同一件事情。
吵完以后,人物状态却没有发生转变,那么就算吵几次、吵得再怎么激烈、扯再多的头花都没有意义,编剧的台词也白写了。
可能对于9岁儿童而言,情绪就是饱满而热烈的,宣泄不满的方式只有争吵。
可将所有矛盾点都建立在争吵这一种表现方式,不仅会使情绪塞得太满,也缺乏了具有电影感的留白,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像夏芽这种看似阳光坚强,内心却无比隐忍脆弱的女孩,本来是很适合安插留白的。
而观众同样也无法信服,为什么在吵了这么多次以后,最后一次航祐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夏芽就肯放手了?
明明前几次要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物的成长没有说服力,这是叙事崩塌的第一步。
/同时,在故事中,诺波的出现实在是太破坏情绪了。
首先,比起主角团中的一个角色,诺波更像是一个象征物。
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任何的角色功能,既不与主角发生互动,也没有引入新线索推动故事。
诺波出场是一个谜语人的形象,不知道从何而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在重重迷雾之下,主创却并没有安排主角团从这个角色入手,去调查他的身世,从而发现他是这栋房子的房灵,发现这个奇异世界的奥妙。
主角团回家、求生的欲望目标太过强烈,以至于忽视了诺波出现的不合理,就也没有抽丝剥茧般探寻他的奥秘,这使得他身上的谜团都悬浮在半空。
而随着故事发展,诺波透明的手、脚上的钢筋、身上的杂草这几个突兀信息的展露,让观众一下子就能猜出诺波的身份。
但由于此时主角团仍被困在强情节的困境中寻找逃生方法,没有安排大家看到诺波脚上钢筋时的反应,反而看似习以为常地接受了——诺波是房灵这个信息似乎只给到了观众,而并未轨道主角团,而这就会导致情节的不连贯,观众早就知道他的身份,主角团却还被蒙在鼓里,反反复复,显得很弱智。
这也体现了影片想表达的太多,塑造了一堆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他们各自的任务,就需要在完成各个角色的展现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情节,同时由于主角团过于庞大,除了男女主二人,所有角色都被写着写着写丢了过。
不仅显得拖沓,节奏混乱,情节和情节之间也时断裂的。
再谈角色的塑造,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不讨喜的女性和工具化的男性。
在归纳上面这句话的时候,我会担心以性别角度看一部子供向的动画影片,是否会有些偏激?
但故事中男女角色的的复杂程度实在有太大的差别,举个例子,同为配角的四个小孩里,怜娜和珠理尚且有成长,而太志和让则彻底沦为咋咋呼呼的背景板(我还是特地搜索才想起他们的名字)。
从最被诟病的夏芽聊起,大家对她最多的评价是矫情,这其实很好地反应了主创所想表达和所呈现的差别。
先不说外表坚强内心缺爱的人设实在俗套,一般而言,想要塑造这样的角色要先塑造出一个强大到百毒不侵的外在,而后再写他的心结与创伤。
如果太早展示角色敏感脆弱的一面,是很伤害角色的塑造的。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正如三日静寂之于张起灵,如果不是在前面通过八部正传来塑造张起灵从内到外的强大,三日静寂就无法如金樽裂开的细缝,让读者顺着细缝窥见他的迷茫与痛苦,自然也就无法被称为神来一笔了。
而影片恰恰是对夏芽脆弱一面的塑造做得太早、太多了,且情绪反复、自怨自艾,袒露内心是珍贵的,可一而再地袒露就惹人烦了。
/故事的情绪在夏芽身上停驻太久,相对的,第一主角航祐的弧光就被大大削减了。
某种程度上,我甚至怀疑航祐是否能称得上是影片的第一主角。
因为从成长线来看,显然是夏芽有着更完整、更深刻的人物弧光,而航祐似乎只承担了一个视点人物的角色,推动者“回家”的这一条主行动线,而对于主题的讨论全然是由夏芽来完成的。
简单来说,影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告别和成长。
显然告别这一主题只做在夏芽一个人身上了,对旧物念念不舍的是她,有家庭创伤的是她,再往下挖一层,她更代表了城市中游荡的无根一族,在公租屋遇到了航祐爷爷,找到了暂时的归宿,所以才对此处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而同时,她和航祐也同时承担了一部分的成长主题,只是和夏芽比起来,航祐的成长显得过于弱了。
在影片中,能体现航祐弧光的情节有两个,分别是折返救夏芽和对夏芽道歉,然而这个成长没有两难、没有纠结,他甚至不需要为这个选择付出什么代价——为了救夏芽而放弃的逃生机会并不能算是代价,因为你知道的,在这种日本动画的语境里,伙伴和勇气高于一切。
拯救伙伴不是代价,而是常识。
/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大小活宝就是纯纯工具人,只会在需要推动情节的时候大喊一句“不好啦!
”。
怜娜则是做得过于刻板,再三怪罪夏芽,但凡编剧少写几句责怪夏芽的台词,这个角色的观感都会好很多。
这种大小姐角色本来就该很可爱才对,更何况后面还有展示她对游乐园的爱、对童年回忆的怀缅,这些都是很动人的。
不过更搞笑的是,夏芽居然也对她的评价毫无反抗之意。
不是我说,日本人什么时候才能放弃这种迂腐的宅系文化啊?
女孩不是出了娇气大小姐就是温良乖小孩的。
故事里唯一塑造成功了的角色是珠理。
最开始她似乎只是大小姐的小跟班,和火爆两兄弟一样几乎沦为背景板,但在公租屋里她完成了转变,敢于反驳怜娜、也勇于承担责任了。
这是对勇气的写照。
我唯一担心的是,在这样一部儿童故事中,让角色承受实实在在的伤害是否恰当?
当珠理从楼上狠狠跌下,后脑的血渗出,昏迷整整一天的时候,我和怜娜一样担心他会不会就这样死掉。
这个伤害给得实在太实了。
影片后程似乎是按灾难片的模式来写的,但既然做了动画,既然安排了家园漂流这种新奇的玩法,那么困难和阻碍就不必拘泥于套路的海难了吧?
不过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主创在多角色叙事上还是有所欠缺的。
正因为在这一阶段用不到珠理了,所以让她受伤躺在房间里,顺便还能展现他和怜娜的友谊,何乐而不为呢?
——似乎是这样的创作思路。
儿童视角和丰富的角色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遗憾的是,影片的故事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同时这也引发了我的疑虑——成长主题下对时代的怀缅与挣扎,交给儿童来叙述是否合适?
影片给出的解法是,把这种对旧时代的关怀嫁接到对好心老人离去的遗憾中去,靠夏芽的心结来展现,然而这反而使叙事不够紧凑,角色的动机过于细腻,丢失了儿童叙事一贯的基调,人物立不住,情节设置也难与主题进行联通。
伙伴们共同流浪友谊万岁的主线剧情,与寻找失落家园的暗线故事,似乎是在两个完全割裂的状态下进行的,直到影片结尾,航祐和其他伙伴也并没有明白夏芽究竟执着的是什么,妄图以友谊的力量化解女孩内心的伤痛。
好在故事的情感实在是太细腻,讲角色内心的挣扎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算不理解,我也想把你拉回来,因为我们是最最亲密的伙伴。
不管什么时候,小孩子的真诚总是最让人感动的。
/我不知道这究竟是导演的个人偏好,还是日本人的DNA里就刻着寂寞笼罩的神隐少年、伪装坚强的少女这样的人设。
插个题外话,在性别话题发展迅猛的现在,能不能别老写女孩需要男孩来拯救、他爱她爱他的故事了?
放过我吧,迂腐的宅系文化!
我常常想,如果把航祐和夏芽的性别转换一下,观感应该会好很多。
脆弱的女孩和正直的男孩实在是太无聊了,要写女孩的勇敢与疯狂,写男孩的脆弱与温柔,这才是动人的。
说了这么多,我始终觉得这是一部真诚的作品,里面那些过于冗长的叙述也都有调整方法。
用动画来展现对现实的关怀是一件相当伟大和有勇气的事情,而它又区别于完全现实主义的表达,那些幻想元素完成了动画应有的表达——漂流的家园,被拆掉的游泳馆、荒废的游乐场、失落的百货大厦。
也很想反驳为什么要花两个小时看一群小屁孩撕逼和儿童伤痛文学的话,就是因为是孩子故事才成立。
熟悉景观逐件拆下,游荡在无根城市中的儿童,在大海中漂流,回家。
还有勇气,没错!
绝不可能抛下伙伴,永远紧握的手。
中二,勇气,友谊万岁。
只有孩子们会有这样无限的能量,儿童绝不返航!
看得出它的缺憾和尝试,以及永远聪慧永远爱写笔记的小男主角!
我也相信动画具有关怀的力量,他和现实的距离不会太远。
/22/9/28
看完真的气死了,一群小屁孩,搞什么儿童伤痛文学,两小时电影,撕逼撕了有一小时?
大哥何必呢,导演仿佛有什么大病?
这么简单的故事,40分钟足以,还可以给人流出想象的空间。
不就是女主不愿意和过去告别,男主想往前走么,女主应为原生家庭,父亲走了,第二个父亲(爷爷)也走了,直接给干自闭了,天天躲旧公寓里,波多是公寓的化身也是女主回忆的化身,我都懂,那其他人是干嘛的?
纯工具人大冤种?
明明是男女主的心结,结果拉上朋友一起送死。
感情戏和文戏一塌糊涂,真的恶心,摆明了告诉你,就因为我们是小学生,所以我们不会好好说话,一言不合就吵架,就哭,你别管,反正是小学生,符合人设。
当然以上都是气话,但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满分10分,我只能打5分,电影只能用又臭又长来形容,远不如上部《企鹅公路》,导演我劝你还是先拿短片练练手在做长篇折磨我们吧好么。
当我们忘却具象的世界,所谓“漂流”便仅仅成为记忆之海中弥留的回忆与遗憾。
这便是残缺的样子,将未被抚慰的心灵,抛诸于心海之上。
在游历之中,逐渐解开心结,不在以自我去揣度别人,不论是爱还是恨。
有时候在想,其实不说出口的爱比说出口的恨更容易伤害别人,自我在渴求默契的时候,对方在渴求沟通,这样便会使得误会在彼此心中发芽,且会以爱之名,影响彼此的行动,从而走向不可逆的分离。
于是,具象的建筑在岁月中化为具象的人,有种万物有灵的感觉,而作为“注视”所展现的“守护”,也在抚慰他们的心。
动画中所展示少年们的别扭心境,每个人在漂流之路上都有所成长。
不知为何想到曾经看哆啦A梦的日子,又在影片中感受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类似的心情。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对当下的珍重与放浪,回归到衣食住行的平淡日常。
寻家与成长——《漂流家园》
今天聊聊日本电影《漂流家园》。
片名雨を告げる漂流団地 / Drifting Home (2022),别名讲述雨水的漂流家园。
《漂流家园》是一部由Studio Colorido制作的日本动画电影,它以一场奇幻冒险,探讨成长、友谊和家庭情感的旅程。
故事从一群孩子在即将拆除的公寓探险开始,意外发现自己与整栋建筑一起被漂流至大海。
从小一起长大的航祐和夏芽,在公寓里有着无数美好回忆,如今却因祖父去世和家庭变故而感到分隔。
公寓漂流至大海,孩子们困在其中,不得不学会合作生存,寻找归家之路。
影片通过孩子们的漂流冒险表达了如何面对过去的创伤,重建关系,并学会放下。
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展现出独特的性格和成长历程。
航祐的成熟与内敛,夏芽的敏感与坚强,以及他们的朋友们,在这场漂流冒险中,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他们的对话虽然不多,但每一次交流都透露出深厚的情感。
这种情感的细腻描绘,让观众能够与角色共情,与角色一同经历心灵的成长和变化。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属于自己的“家园”,它可能是童年的老屋,也可能是青春的校园。
当这个“家园”突然消失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影片以一栋即将被拆除的公寓楼为起点,讲述了关于失去、寻找和成长的故事。
这栋公寓楼不仅是航祐和夏芽成长的见证,也承载了他们共同的回忆。
在海洋中,他们遇到的其他漂浮建筑,如百货公司和摩天轮,都象征着他们记忆中的场所。
这种设置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引发观众对过去和现在的思考。
电影以独特的视觉风格和象征性的叙事手法,展现孩子们在生存挑战中寻找自我的过程,探讨家和记忆对个人情感的影响。
公寓大楼的漂流和神秘男孩诺波的出现,为电影增添奇幻色彩,象征着角色们对过去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
通过漂流的经历,角色们学会了团队合作,解决了彼此间的误会,实现了情感上的成长。
成长中的失落与收获,以及如何应对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是影片的主要内容。
电影探索成长这一核心主题,也让观众思考在成长过程中如何处理失去和获得。
航祐和夏芽的关系,就像漂流的公寓一样,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却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性。
航祐和夏芽的关系从最初的疏远到最后的和解,展示了成长路上的痛楚与喜悦。
在漂流的旅程中,他们学会了放下过去的包袱,珍惜现在的时光,并充满希望地迎接未来。
这种情感表达,使得电影变得更有深度。
《漂流家园》的视觉效果非常棒。
Studio Colorido以其精美的动画风格闻名,将海洋世界和废弃公寓楼描绘得充满奇幻色彩,同时保持现实质感,创造了一种真实又梦幻的氛围。
影片动画风格精致,特别是在海洋和漂流建筑的场景中,展现出色的视觉艺术。
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情感的表达,老旧的公寓楼、波涛汹涌的大海、神秘的幽灵船等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个世界。
配乐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强了电影的情感表达,为整体氛围营造了更加完美的背景。
电影在情感深度和角色发展上存在一些短板。
虽然航祐、夏芽和诺波的塑造颇为立体,其他角色则显得略显单薄,缺乏深入的刻画。
影片的节奏相对缓慢,一些场景过于冗长,可能让观众感到不耐烦。
比如,孩子们寻找食物和住所的过程描写过于细腻,未能有效提升紧迫感。
结尾部分有些拖沓,情节处理可以更加简洁。
故事设定有时显得缺乏逻辑性,例如,诺波的行为动机和带领孩子们进入海洋的目的,公寓楼为何会漂浮起来,孩子们如何返回现实世界,这些未得到合理解释。
奇幻之旅映成长,情感细腻节奏缓。
看完之后,我想起了曾经那样的一个小村子,外来人虽然少,经济发展不起来,但是那个时候小路旁边是比人还高的甘蔗地,我家后面是一大片一大片绿绿的草地,一到夏天,爷爷会在外边竹林边乘凉,我和堂哥们喜欢在大院子追逐打闹。
后来,甘蔗地没有了,变成了宽敞的大马路,草地没了,建起了一栋栋的楼房,村子里拆了一半的房屋,变成了汽车工业区。
到后来,竹林还在,爷爷没有了。
村子里更多的旧事物被淘汰掉,变得越来越陌生,渐渐地物是人非。
电影中那片茫茫大海就像一个废墟坟墓,在现实世界淘汰的建筑,在大海中漂流着,渐渐被人遗忘,这样的孤独感让我觉得很伤感。
那些长满野草建筑,曾经也装载了许多人的欢声笑语,也是别人曾经的家园。
但更新迭代,所有新事物的基础都是旧事物,旧事物的淘汰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而是成就了一个更好的未来。
最后,虽然对电影题材有共鸣,但理解不了这群小学生在吵什么,动不动就吼吼吼,这个年纪的小学生这么暴躁的吗?
另外,主角团里有7个人,但明显另外三个,似乎,好像作用不大?
莫名其妙的任性與自我感動,恕我無法共情,僅此而已。20221019
过于老套和无聊了
越来越觉得日本动画产业界一潭死水,不能说没创意,但用枯萎来形容套上去是八九不离十的。就这部动画掏出来,虎头蛇尾,无法打动观众,更无法带来话题和流量,看到了想讲个好故事的动机,但我没看到好故事,更没能从中寻觅到导演的用心。不能说毫无魅力,但它起码无法赢得我对它的尊重,骗钱也请拿出骗钱的态度和套路,不按常理出牌,也需要精心算计,而非这种有点大摆烂的架势,什么都没干好,平白浪费剧本。这本是个可以深挖和拓展的主题,却轻描淡写,用力过猛在了画面上。老龄化,少子化和离婚单亲家庭,有那么多切入点可以延展,却把重心放在了奇幻部分,可这部分又营造的最烂,顾此失彼也不过如此了。
离谱,真的看的人血压升高
想在电影院看
女主全世界我最受伤,如果男主十分不讨喜,女主就有十二分。
太戳泪点了,也许是想起了小时候吧。
看似奇幻漂流,实则描述童年创伤的故事,真的能经历一些奇特的历程来治愈他吗?也许我们把多样奇特体验化作新的锲机,更好的返回到内心深处。
【D+】泛滥的情绪拖拽着叙事节奏,影像缺乏该有的呼吸感。
石田祐康后劲十足啊回忆逝去与告别闹腾劲,猴子精力旺盛的活力男女主流于形式的对话又不太像小孩子。前半部分的冒险观感好于后半部分。虽然凑时长看无聊,但场景和动作很优秀
跟过去告别的故事。我刚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第一反应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部有点恐怖的漫画漂流教室,不过还好,主题是告别,挺不错的动画电影,用老房子具象化出来的人形灵体在最后告别上与原来的住户进行最后一次情感传递,并且送出了祝福。
建筑物的灵魂,被拆掉的建筑会在海上漂流,直到建筑物的灵魂到达彼岸。奇幻又温柔,依旧看好石田祐康导演~
一群小孩在吵架中成长的简单故事,从头吵到尾,最后突然醒悟成长有担当顺利回到了现实世界。很多时候是为了吵架而吵架,吵架之后对整个剧情没有多少关系,虽然情感刻画的很细腻,但这是电影,不是过家家。
很细腻的一部动画,美中不足的是情节推进不太连贯。一个人一生总要经历对离别的大吵大闹,再到对离别的最终妥协,那就好好的说声再见吧。
明知道是夸张的动漫,还是很伤心。
不负太期待!被一栋有爱的公寓持续的守护者,那些岁月中蹉跎废弃甚至消失的载有各种回忆的建筑们。如果人生的规则就是告别,那能篆刻进生命的的就是无数个有关于“这里”一瞬的强烈情绪。恋旧、驰往、再会、再不相会……人也好,什么都好。温柔守护着的人也好、猫也好,龙猫也好、蛇也好、房子也好,灰尘也好…都很好。大清早的给我哭到断气(;´༎ຶД༎ຶ`)难以长大,我想自己应该是很难成长吧。挺好,超强烈的记忆和快乐隽永。如果有那么一位愿意陪伴你守住美好,或者还能体味彼此想法的伴侣那真是无上恩赐吧。
远不如《企鹅公路》,设定很强,但人物过多、故事不灵,过于强调冒险的动作场面而缺失真正珍贵的情感,怀旧也因而割裂得宛如“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应该不是给小孩子看的,他们的人生还很崭新,没到怀念旧物的时候。但如果给成年人凭吊,似乎有点聒噪了一些,配角不出彩,剧情靠两个小孩子耍脾气吵架推动…总之,我能理解想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画面很精美,声优阵容很强大,但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企鹅公路》导演。7分,主要是这种故事,大概小孩不会看,大人看小孩间的冲突可能会怀念,但又觉得没什么新意……
凑数的路人角色真的没必要塞太多进来特别是两男生。专注讲男女主的故事就好,搞得剧情不上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