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レッドクロス~女たちの赤紙~,红十字:女人们的召集令,不该被忘记的他们,Red Cross: Onna tachi no akagami

主演:松岛菜菜子,西岛秀俊,高梨临,柴本幸,工藤阿须加,须田邦裕,渡边真起子,加藤虎ノ介,日笠圭,蔵下穂波,高村佳偉人,中村瑠輝人,市村涼風,原凉子,高田里穗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5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照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3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4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5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6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7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8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19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 剧照 NO.20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剧情介绍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30年代,家住佐贺的女学生希代(松岛菜菜子 饰)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随军护士。在经过艰苦的训练后,她如愿在毕业之际收到了应征通知书,于是随同一众胸怀崇高理想的女子赶赴遥远的满洲。谁知现实的残酷很快击碎她的理想,她一度失意地返回祖国,随后又如脱笼的小鸟般返回满洲,并与开拓团的中川亘(西岛秀俊 饰)结为夫妇,生儿育女。未过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中日战争正式打响。小小的家庭被战争的魔爪撕得四分五裂,中川应征入伍,希代终日忙碌护理伤员,而他们的孩子则过早离开父母,品尝人世的艰辛。 希代从未想到,这竟是如此残酷和漫长的生死离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好奇的餐饮服务商:禁果年轻气盛夏末快乐之旅好雨知时节家有婆媳发射台精舞门2燃烧的青春丈夫因素2摇滚狂花兽道英伦对决糟糕历史第六季你能听到我吗?第一季生死极速我的名字波登湖奇遇天缘音乐之光请告诉我们关于战争的事爱在招生部布鲁姆兄弟范府大院守护者第一季难以置信琴麻岛的海乱反射曹老板的十八个秘书巴黎圣母院浴火重生记复仇:爱的故事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长篇影评

 1 ) 这是一部为了洗白抗日战争的垃圾电影

百分百的谎言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一半谎言一半真实,这部垃圾电影把侵华战争篡改成中日战争。

没错,中国和日本确实打过仗,但那是侵略,不是互相打,它可怕的就是温水煮青蛙式地慢慢让中国人接受它的设定,弱化了侵略性。

全片一直在讲战争多么残酷,人民多么悲惨,可狗日的日本人却没有反思,这场战争到底为何而来,慢慢地把自己包装成也是受害者。

这是在一点一点的磨低我们的底线。

可这还有很多人被它们带偏了,可见这招是多么的高明!

剧中中国老百姓跟日本人相处融洽,其乐融融,为的是让我们觉得其实日本人不全是坏的,好人占大多数,这是第一步,改变中国人和不谙世事的日本人心中的固有印象,让我们把部分日本人和大多数日本人区别开来。

真是其心可诛。

还有个桥段是女主乘着车在路上遇到中国伏兵,中国伏兵大喊:有女人。

这时其它伏兵也一脸性奋的鸣枪。

这是把保家卫国的中国军人描绘成奸淫掳掠的土匪,这是第二步,把中国人设定成邪恶形象。

还有前面所说的,这片并没有说过这场战争是侵华战争,而是说成中日战争,强化了日方发动战争的合理性,去除了日方的侵略性,把自己描绘成也是受害者之一。

呸,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日本人从来就不是什么好鸟,别指望它们会有什么反思,它们只会反思自己为何战败。

醒醒吧!

兄弟姐妹们!

 2 ) 日本对战争是不会再有反省了

这部剧在中国被禁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想看,刚看第一集的时候一直内心在问这部剧好像可以不用禁播吧,看完第二集觉得真是要禁播。

因为这是一部一本正经在编故事的洗白剧。

第一,剧中一直在混淆日本在中国本土战场和伪满洲这两个地点的概念,会让人误认为在伪满洲所做的各种帮助开垦,各种深得民心,包括极个别出于人类本能的善良的日本人代表了所有日本人在整个中国的所作所为。

第二,高晓松在晓松奇谈上说过日本战俘包括移民是整个二战战败国所受待遇最好的,剧中却无限放大战败对日本的打击和代价。

美国二战后期对日本本土的破坏远高于苏共对日本战俘的伤害,而且战争结束后苏联是不能随便杀战俘,剧中却在颂扬美国在韩战的角色第三,GCD尽管有纪律优待日本战俘,是否有具体史实证明战后大量强迫日本医疗队为其服务,但是剧中的共产党向日本人鞠躬致谢真是不太可能有人说这部剧拍得很精致演员演的好,但是我看到的是菜菜子的各种玛丽苏和中国人操着日式中文外,还有各种穿帮和演员的用力过猛让人随时出戏。

我想到了和《永远的零》一样,日本在反战剧中充斥着对战败的不甘心,对参与战争的日本人精神的褒扬,就像在说输了尽管遗憾但是你们做的事情还是令人尊敬的

 3 ) 角度的突破:以“人性”透漏残酷

8月10日二次补充,因为之前看完此片时哭的稀里哗啦,又在网上看到许多喷子,一气之下,满怀感情,很是激动的写下这片评论。。。。

也是有点醉2天后的今天,我也收到不少不同的见解,受教了,也冷静下来了,现在对原激情澎湃的答案进行补充————————————————————————————8月8日原文看到不少人在骂这部片子,我今天把前后篇都看了,有一些想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我个人觉得拍的挺不错的。

一:角度选的很好,让松岛菜菜子演一个战地护士,以她的视角写“她”的经历,我之所以打引号,就是因为它也写出当时战争中所有人的经历,中国人的,日本人的,俄国人的,战地护士们越辛苦,医院里的伤员伤势越惨重从背后越能体现出战争的惨烈,而这部片子以“人性”出发,完全和我们国产片走的是两个路子,不是像抗日神剧那样把中国人写成神,日本人写成猪,这样的弱智片子在中国不少,我不想再提。

二、真实。

对于这个片子,除了几个点比较夸张、形式化,总体来说是很真实的,从历史事实、人物、取景,没有违和感。

三、泪点。

这个片子和日剧的风格是一样的,虐心、温情,我承认,在看前篇的时候哽咽数次,在后篇的时候真的哭了,我认为一部片子,不做作,不虚伪,让人感动的肯定不太差劲。

对于那些个喷子,我来回答你们的问题。

1、你们说拍的烂,狗血。

我想说咱们中国的抗日剧有几个能比的上这个?

在战争中,中国人最牛逼,又是大侠,又是特工,特别潇洒,边打仗边谈情说爱,日本人全是傻逼,一下子就over了,只要是中国人绝对性的好,只要是日本人就绝对性的坏!

我不想说了,你说人家烂,你看看你自己国家拍的,先看看你有没有资格说他烂!

2.对于说这部片子美化了战争、跑题、以哭戏为买点,是给日本人看的日本剧。

我想说,什么叫美化战争?

难道要把割头、强奸、砍杀全部血淋淋的演出来就是最好?!

这部片子是没有直接写日本人的恶行,可是全片透漏出来的是日本人的罪行,你想想,这是日本片,日本是侵略国,这是给日本看的,要是直接写日本人的暴行,你认为日本的“广电总局”会让它播?

呵呵,恐怕剧本没拍就夭折了!

所以这部片子不是十分露骨的写日本鬼子的罪行,可是它确实写出来了!

日本男医生在俄国人来之前给护士氰化物并说你们不知道战败国会有多么残酷的经历,女人就是战胜国的猎物,这里难道不是暗说日本鬼子有多残酷?

难道不是暗说中国女人就是日本鬼子的猎物?

演俄国人强奸时令人震撼的一面,不也是演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所做所为吗?

暂时想到这些就先写这些。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可以一起探讨————————————————————————今天补充内容知友们都推荐答主去看《我们的父辈》,我会去看的,谢谢⊙▽⊙好了,回归正题对于这个片,之前我是为它说话的啊,都是夸它的现在,我写写它的不足吧,是不是叛徒。。。。

才不是!

我叫兼收并蓄!!

(脸皮够厚。。

= =)受了知友、豆友们的启发哎,爪机码字好累•﹏•现在我是一条一条对我写的进行反击。。。。

我也是醉了,没错,之前我说的,我现在找出我的一丢丢缺点吧。。。。

哈哈以下来自豆友阿木木的评论(有修改,我只选择了我认为正确的部分):一、角度取巧。

日剧擅长从小人物视角出发,抓高大全的道德标杆,讲故事和赚泪水也是行家。

普世价值的确更容易产生认同并接受,但换个时期、换个战争背景、换个国度,这个故事依旧可以很煽情很精彩,因为故事的核心不在反思某场战争,而是小人物的经历浮沉。

如今刚好应和了“70周年”,这样的角度很精明也很取巧。

  二、真实度有限。

可能是因为日剧自有特色的画面色彩,感觉这个充满苦难的时空显得那么明亮而干净,戏剧性还是要靠编的——不是说编剧在说谎,而是真话没说全,(我补充:媒体呈现给你的难道不都是它想给你呈现的内容吗?

别说这部剧了,这是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能“呈现”全貌的,真是寥寥无几)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高明的说话技巧?

  三、泪点的问题。

前面说了日剧擅长讲故事赚眼泪,本剧也不例外。

因为主角作为一个圣母型正面的人物,大半生却被虐得死去活来,夫死子散,却依旧独立、坚强和博爱,正应了鲁迅的悲剧观。

圣母与悲剧的矛盾,产生了十足的泪点,因为主角又是被刻画为一个弱小的战争的旁观者,她被卷入战争的各方,裹挟着历尽浩劫,是可怜的,值得同情的。

让人感动不差,不过这感动却来得糊涂,缺乏清醒和冷峻,让中国的感动者觉得有些尴尬。

讨厌,这个人怎么说的这么有道理,把他拖出去!

╭(╯^╰)╮最后我想说的这部片子是对于中国反抗日本没有评价,女主对中国的抗战没有评价,女主只是不希望有战争,希望和平,是没有明确反省日本侵略中国这个错误。

在这里我想起柴静在《看见》里写的:来自熊田亚楠的信“有人质问,当初你们为什么没有反对战争?

我想,是因为国民已经被教育得对“上面做出的决定”不抱怀疑。

”我想,这是日本的武士道教育,是日本民众的悲哀。

哎╮(╯▽╰)╭这个片子算是给日本人开了个好头吧希望以后的片子能直视历史,直视错误O(∩_∩)O谢谢大家,你们再也找不到这种拆自己台的答主了,^(* ̄(oo) ̄)^

 4 ) 粗看后几个观点和大家分享

几个零散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1、关于“抗日剧”。

这步电视剧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作“抗日剧”。

作为“抗日剧”必要的基本立场是“抗击日本侵略”,即日本是侵略者、日本人是侵略者。

本剧完全没有这一立场,所以只是“二战剧”不是“抗日剧”。

2、关于“反战”。

反战是战争发起者的特权。

只有具有战争选择权的国家才有反战的权利,比如抗日战争的日本,比如越战的美国。

不具有选择权的国家没有反战的资格,只有在投降和抗争中选择。

真正的反战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战争的费效比太高。

日本反战的原因是战争失败,做了亏本生意。

美国反战的原因是付出太多不划算。

从来都没有因为对方的痛苦而反战的。

3、关于“原谅”。

原谅是受害者的权利。

只有受害人才有选择原谅的权利。

公正的审判是原谅的前提。

没有公正的审判,责任的区分都不明确,何来原谅一说?

原谅是一种权利,不是一种义务。

原谅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基于美好的预期,主动的自愿的放弃一些权利。

所放弃的权利是属于受害人的,放弃这些权利必须基于受害人的自愿。

4、关于“战争创伤”。

战争发起者和战争承受者的战争创伤是两回事。

战争发起者,如抗日战争的日本,其战争创伤是其付出的战争成本。

日本付出这些战争成本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获取战争红利,包括资源产地、商品市场、廉价劳动力、更高的国际地位、更大的民族生存空间等等。

这种付出是自愿的,也是有预期的。

战争承受者,如抗日战争的中国,战争创伤则是完全的伤害,是被动的被迫的付出。

这种付出是非自愿的。

此剧我给两星,基础星一星,制作表演的技术性加一星。

基于我中国人的立场,我无法在此剧观点上给予加分。

 5 )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

部分日本人对战争还是反省的,就像本片的导演,正视了战争对本国民众的伤害,但他可以回避了日本的战争罪行,只是简单的以关东军在满洲的残暴一语带过。

日本二战死亡人数近300万,其中士兵死亡约190万(日本历史教科书上写185万),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约44万(我们现在教科书上写的135万是胡扯);在东南亚被英军、中国入缅远征军(消灭日军1万还多)、游击队杀死约18万;在苏日战场死亡10万余人;在太平洋与美军战斗中死亡约120万;志愿人员、童子军死于战争近40万;平民被美军原子弹、炸弹炸死人数约在55万人以上(日本方面统计)

 6 ) 反“军人”的日式反战

作为情感片来看,延续日剧的特点,比较细腻。

作为反战片来看,也延续日剧的特点,偏颇明显 就前篇而言,说说偏颇之处。

这片的主旨 1 开拓团本性是善良的,虽然是占了你们土地,感到遗憾,但是我们有博爱的护士,正义的男主角,最终 “日中谅解使得村子融洽多产富饶” 。

(穿插田园风光) 2 军队是凶残非人的。

对中国人坏,对自己人也凶残。

3 (片尾部分)俄国人破坏了和睦共荣的局面。

4 游击队的土匪,使能够被“爱”感化,但是为什么他还要拿枪打我们呢?

是没吃的了(小孙语),所以出来抢。

很遗憾。

女主角男主角被塑造得带有超然的正义感(而且是自发的,不是被共军改造),要说感人,是有的。

可惜他们这样的人,在真实的历史中,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有几多呢.....这算不算扭曲美化侵略历史呢?

然后这片主要就是渲染了军人的横暴,不提 开拓团“平民”的真实,展现个例性质的人性光辉,结尾推脱了一把责任。

要说“反军队”,是有的,日本右翼看了这种“污蔑军队”“美化”的片,是会恼羞成怒。

历史上日军对于开拓团确实是采取“前期拉来殖民,后期抛弃不管”的态度,所以战后开拓团对日本ZF的诉讼 。

但是,看着片中”善良的开拓团“,对比一下历史。。。。。

只能说,这大概是导演对于那个时代的美好脑补。

因为强盗就是强盗,不是上门送温暖的NGO当然,日本人想要看什么样的片子,我们也管不到。

如果日本人拍个“日军莅临珍珠港是帮助美国改进缺陷”的片,美国人也是管不到的.....呃,这个就难说了

 7 ) 一些哆啦A梦

毛泽东致林哲的贺信“中国人民与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个敌人,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与中国的民族败类!

”“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者,与中国人民一道为打倒共同敌人而奋斗”重拾日本反战记忆,传播时代和平之声,决不允许军国主义卷土重来。。。。。。。。。。。。。。。。。。。。。。。。。。。。。。。。。。。。。。。。。。。。。。。。。

 8 ) 转载:三万日籍解放军历史解密

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收编三万日本兵,这是一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

当年四野日本籍官兵都获得了中国解放纪念章,不少人还获得了各种军功章。

回国时,中国政府考虑到当时日本政府追随美国的对华态度,出于保护这批日本战友归国就业、生计问题,决定收回这些各种纪念章、军功章,并说明将来条件允许时发还。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当天,有日籍老兵给周恩来写信,要求补发或归还这些奖章。

中国方面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补发。

本文选自2006年第26期《凤凰周刊》,作者傅乐平。

  “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

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  上述讲话是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6年6月27日在接见日本代表团时说的。

不过,它曾很长时间几乎不见诸国内报端,沉寂近30年后,这段话背后的历史逐渐为人所知。

而我则无意中扮演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并与部分当年四野的日本老兵成为朋友。

  四野原来曾有日本兵  1990年4月,我时任陕某师政治处主任,一天接到上级通知,要我参加接待从日本来的“第四野战军日籍战友回娘家访问团”。

  日本人到中国回娘家,而且是回解放军的“娘家”,我当时一头雾水,不得其解。

我虽然喜欢阅读部队战史和报纸,但从来还不知道有日本籍官兵参加解放战争。

  当时一起参加接待工作的有集团军政治部秘书处长吕兴元,还有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医院院长张宝林,副院长尚兴禄。

接待的代表团成员名单是:团长中村义光,副团长福山三利、平野丹通、秘书长、若生爱子,团员本间雅子、幅敬信等,共17人。

  原来他们几乎全是在第四野战军10纵工作过的医生、护士、宣传队员。

代表团的成员大都参加了四平血战,三保临江,四下江南,林海雪原剿匪,黑山阻击战,锦州战役。

尔后四野百万雄师入关,他们又参加平津战役,百万大军下江南,一直随队打到海南岛。

而张宝林和尚兴禄当年就曾和日籍战友一起工作过。

  1953年起,这些四野日籍老兵陆续开始以日侨身份归国,37年后第一次踏上中国国土,当年老部队的番号早已变更,四野10纵野战医院二所演变成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医院。

我所在的部队即是10纵前身,这些日籍官兵到我们部队,当然算是回娘家。

  我们负责接待的代表团,是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第一次由原第四野战军原日籍官兵自费组成的旅行团。

因此史称“第一次回娘家访问团”。

  据有关史料载:东北光复后,在东北的日本侨民大部分被遣送回国,但还有一部分日本人留在东北解放区,据当时东北9省14个市的调查统计,粗略知道的日本人数有12016人,加上遗漏的共计有31030人到33000人。

其中,卫生部、军工部、军需部内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较多。

具体分布在各部门的日本人数是: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军区其他系统1500人。

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的有关资料记载,到1949年,东总军工部留用的技术人员186人中,日本人就有103人,超过50%。

  梦中常被惨烈的战斗惊醒  访问团从上海入境,探访路线首先是四野南下时征战的旧地:长沙、宜昌、荆门、襄樊、沅陵等旧战场。

然后再北上转到东北的白山黑水,那里是他们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四平、沈阳、长春、敦化、大连、开原、锦州、黑山。

  这些离开中国几十年的日籍老战友尽管都仍操一口流利的中文,但分别近40年,他们身上日本民族含蓄、内向和彬彬有礼的节制,是很容易一眼把他们与周围的中国人分出来的。

  但是,随着这批老兵离自己的娘家越来越近,他们身上当年打下的中国烙印就开始一点点泛上来。

部队安排他们到工作、战斗过的原四野10纵野战医院二所,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医院进行40年后的回访。

成员个个事先郑重其事地准备一番,身挂奖章、勋章、衣着整齐、精神抖擞。

当走进医院,看到数百名身着白衣的医生、护士手挥鲜花、彩带热烈欢迎老战友高呼“欢迎老战友回娘家”时,访问团成员个个热泪盈眶,有几位女团员扑到欢迎队伍中的女战士怀中,抱头痛哭。

  爆发的顶点则是在某部钱树根军长、宫永丰政委主持的欢迎宴会上。

当时主客突然放下酒杯,集体起立,情绪激昂泪花滚滚地唱起当年最熟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幅敬信和几位女团员还干脆离席在空地扭起了东北大秧歌。

  代表团的伤心地是黑山阻击战烈士纪念陵园。

黑山阻击战是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战场,也是他们生涯中最激烈最残酷的战斗。

当年,仅二所三天三夜就抢救医治了2000多伤员,许多日本藉医生、护士三天三夜没合眼,吃饭都在手术台上。

  代表团中的本间雅子永远面带微笑,举止优雅,像是演员或大学教授出身。

她当时除了做手术外,还多次为危重伤员输血,被称为“万能输血者”。

据介绍,医院几乎所有的日本医生和护士都给伤员输血。

  雅子回忆说:“那时三天三夜下来,每个人躺下就不省人事,人累得像死人一样,看着断肢少腿,鲜血淋漓、生命垂危的伤员,马上又挣扎着起来也要去抢救生死与共的战友”。

几十年后,这些日籍老兵与当年幸存的老战友重聚这无数战友长眠之地,相拥号啕大哭。

  代表团的老战友向我这后辈介绍说,只要一想起黑山阻击战,耳边就响起子弹炮弹的呼啸轰鸣。

团长中村义光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那些惨烈的战斗场面,回日本后,睡觉常常梦中惊醒”。

  中村义光与“四野回想会”  代表团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团长中村义光,这个温和朴素的小老头,在中国期间总是精神矍铄,充满昂扬的精气神,从未见他疲倦过,在代表团成员中非常有号召力。

所以对他的经历特别好奇。

  和中村先生熟悉并保持常年通信往来后,逐渐了解了他的经历:1944年3月,中村被征召入日军,1945年8月,任日本关东军7352部队的少尉,听到日本投降消息,中村与10多名不愿向苏军投降的日本兵逃亡到吉林敦化,寄身于一股流亡日军与当地土匪合伙组成的武装,1946年3月,“八路军”(民主联军)进驻当地剿匪,这股流亡的日本人再次面临选择,经交涉,决定交出武器,并留在队伍中。

  中村不懂医务,所以在四野的卫生部门长期担任会计工作,但在战争中却立了3次大功、3次小功,这即使在一线作战部队也不多见。

全国解放时,中村因表现优异,上级一度准备发展动员中村入党,后因考虑到中村将来要回国而作罢。

  1949年,只是连级(大尉)干部的中村,在组织关照下与同在卫生系统的近藤清结婚,当时部队中只允许大校以上才可结婚,所在的医院破格提供了中村夫妇结婚的一切方便。

  1954年5月,中村夫妇携两个在中国出生的女儿返回日本,在县政府谋到一份公职安顿下来后,中村开始力所能及地为那些回到日本谋生不便的老战友提供帮助。

  1967年,鉴于当时回国的日本老兵生活都已安定,但留恋在四野时期形成的团队认同感却越来越强烈,中村率先开始联系散落在日本各地的四野老战友,发起组织了“回想四野会”1970年3月,在富士宫市举行第1次正式成立会议后,“回想四野会”便每年1次地在日本各地轮番召开。

  “回想四野会”最初会员达600余人,由于病、亡,现在只有120余人。

1980年以后,为确认会员及报道中国老战友的消息,中村义光创办并发行了1年4次的“回想四野会报”季报,成为紧密联系往昔战友的纽带。

  “回想四野会报”不但记叙会员们的活动和战争回忆,还积极评论时事热点新闻,尤其是关注如何加强中日两国的友谊。

  中村义光除了发起“回想四野会”外,还组织了中日友好会、解放奖章授给事务局,并长期义务从事日本在华遗孤的寻找救济工作。

  日本司机被选去为毛泽东专列开车  四野战史第一次正式提到日籍战友,是1998年10月第一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在第三章第五节“加强军队后勤建设”的138页-141页上,记载了四野初进东北时后勤系统留用日籍工人、日籍职员、日籍医生、护士的情况,含注解,总计876字。

  他们当中最多的是医疗行业人员,东北1946年初就发生内战,急需医护人员,当时国共双方有日本侨民移送协定,后来发现,共产党方面移送过去的日本侨民不少被国民党军队留用,于是当时的东北民主联军也开始大规模留用日本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卫生工作史》记载说,当时卫生部门表彰的立功者有四分之一是日本人。

  四野日籍官兵中功勋显著者,无疑是原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部,这支关东军的王牌集体加入东北民主联军时,计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其他各类地面保障人员近200人。

以这些日籍官兵为骨干组成的东北老航校成为中国空军的摇篮。

这里共培养出飞行员160人,其中23人参加过开国大典的阅兵。

当年的空军司令员王海、空军副司令员林虎、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员刘玉堤,以及曾经击落美军王牌飞行员戴维斯的张积慧等人都是从这里走出的。

  事实上,共产党进入东北后,被吸收进来的日本侨民并非全部从军追随四野一路征战,还有一部分技术人员因解放区建设急需被分散到中国各地,规模最大的一支是1950年秋,800名日本铁路技术人员及其家属被送抵甘肃天水,负责修建兰州到天水的铁路。

1951年春,天兰线正式开始建设,1952年10月1日,在建国3周年时,天兰线提前8个月通车。

抵达天水的这批日籍铁路技术人员,除了修建天兰线外,还有部分人员被抽调修建兰新铁路和山西铁路修建改造的工程中。

  在日籍铁路技术人员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四野29后方医院的日籍炊事员吉冈宽,吉冈以前是技术高超的火车司机,解放战争结束后,吉冈转业至地方,在衡阳铁路局当火车司机。

1953年毛泽东南巡,吉冈被上级交代一项意外的重大任务,为毛泽东返回北京时,担任长沙至岳阳段的专列司机。

吉冈宽当时惊得目瞪口呆,今天,他依然将之视为此生最大荣誉。

  我们为青春留在中国而自豪  中村先生在自述中坦承最初留下来并非情愿,只是因为别无选择的临时之计。

尤其是并未打消对共产党的疑虑和恐惧。

中村和那批加入中日混合武装集团的日本人被四野收留不久,因朝鲜族战友的揭发,那位曾担任土匪头目的前日本军官被枪决,不熟悉共产党政策的中村和另外两名日本人因恐惧而一起逃跑,但很快被追回。

  民主批判会上,朴素的中国战友们纷纷主张应将他们作为反革命处决,但当时的机关卫生部的首长伊海的一番话救了他们的命,也彻底改变了中村等人的看法,伊海说:“日本同志是不同国家的人,人情,风俗,习惯也不同,在语言不通的环境里和我们一起工作,生活,稍有误解便会给他们带来不安。

指责他们的同时,更应该给他们反省的机会,让他们为中国革命发挥更大的力量。

”  当年留下来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日本籍官兵,像中村一样非情愿的恐怕在多数。

建设天兰线的铁路技术人员在中国刚解放时,就曾强烈要求回国,甚至发起了联合署名的“归国运动”。

后来开出有固定住处、设立日本人子弟学校的保证,他们才安下心来。

  但是,随着成为新中国建设者的一员,日籍官兵的情感完全与他们中国的战友融为一体。

参加天水铁路建设的日籍人士回国后的第二年,便成立了“天水会”。

  一位名叫小木曾博子的护士回忆,朝鲜战争暴发,她所属的部队奉命从湖南开赴丹东,但所有日本籍战士一律在原地待命或转到地方建制,14岁就参加四野征战全国的博子想不通为什么她就不允许跟随部队转移。

  几乎所有归国日本老战友都会在回忆中强调当年解放军的纪律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无论是对中国人还是对日本媒体。

  中村义光今天还能熟练地背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说,旧日本军队也有类似的纪律规定,但从来不像共产党军队这样当真。

而且,经历过日本军队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严厉的体罚的人,再加入共产党军队,会有异常巨大的反差感受。

  与中国相似,当年大量日本人参加解放军的历史也是近些年才被正面关注,2002年,中日建交30周年,日本NHK电视台播放了一部《被留用的日本人》专题片,被采访到的当年解放军老兵们,在被问到如何看待自己的那段历史时,几无例外的回答是:现在我为参加了中国革命而骄傲,为青春奉献给了中国而自豪。

  对一生的影响,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在留用的过程中,我的人生观得以形成。

我们和农民在一起,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奔波。

人民解放军教会了我应该做什么。

留在我脑子里的不是现在的中国而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

”  如果不知道这些日本老兵回国后,在漫长的中日特殊关系时期的委屈,可能无法充分理解这些人为什么对中国怀有那样深沉的情愫。

  1990年4月,我在陪同“第一次回娘家访问团”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次参观回来,这些前辈战友们就早早熄灯就寝,房间一齐闭灯,招待所死一般沉寂,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后来和老战友们谈心才知道,这是他们回国几十年养成的特殊习惯。

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日籍人员,归国后处于日本警视厅和各种组织的监视之下,有的人找不到工作,有的受到上司和同事的猜疑。

  中村义光回日本30年不讲中国话,不敢写中国字。

当他快退休前义务参与到对中国日本孤儿救助工作时,那流利的汉语,娟秀的中文使厚生省的官员们大吃一惊。

  小木曾博子28岁那年回国,到家第一天,来了5个警察,询问她在解放军中是否被强奸,博子愤怒地回答:“解放军与日本军队不一样,他们绝不会干那样的事!”  中村义光希望周恩来帮助兑现诺言  当年四野日本籍官兵都获得了中国解放纪念章,不少人还获得了各种军功章。

回国时,中国政府考虑到当时日本政府追随美国的对华态度,出于保护这批日本战友归国就业、生计问题,决定收回他们珍藏的各种中国解放纪念章、军功章,并说明将来条件允许,环境变好了将发还他们的这些奖章。

  1972年9月30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当天,中村义光就提笔给周总理写信,要求补发或归还这些珍贵的奖章。

他在信中说:“突然给总理同志写信,请原谅我的失礼。

1972年9月29日,那是我们1953年5月12日从上海港返回舞鹤港以来,苦苦等待19年中日建交的一天。

因为,我们从中国返回日本以来,19年来一直被歧视的生活中稍稍被解放出来,期待着至少能够过上光明的生活。

  “离开中国时,中国政府保管、回收了曾经发给我们的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及对个别人发放的西北,海南岛)等解放纪念章。

现希望能够按约定,把这些纪念章再次交给我们这些同志。

这纪念章应该是我们为中国革命付出的青春奖赏。

我们绝对不会要求特权与养老金,而是希望现在毫无顾忌地向子孙讲述我们曾是在中国工作过的,是伟大革命的一部分的参与者这一事实当作话题,当作最大的骄傲。

”  第一封信发出后,中村和战友们又历经9年时间反复申请和要求,中国方面经过慎重研究,决定补发当年收回的奖章和纪念章。

由于历经文革的动乱,许多单位保存的奖章已不复存在。

经各方面努力,按原样制作数千枚补发给日本战友,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和热切愿望。

  制作完成后,两箱由当年受中国空军之邀来华访问的原四野东北航校教官、《航七会》会长林弥一郎乘飞机带回日本,另两箱则用船运回日本交给“回想四野会”事务局局长中村义光,随后“回想四野会”组成了“中国解放纪念奖章授给事务局”。

中村义光担任授给局长。

经过极端认真地核发、登记会员、发表调查,审查合格后方开始分发,除病亡,联系不上者外,共1560名日本战友重获证章。

  1982年5月25日,日本歧山会馆的“回想四野会”聚会上,这些年过半百的老人们身着整齐的正装,佩上了久别的各种解放纪念章,洋溢着无比的荣耀和自豪。

这是他们人生中难忘的经历和殊荣。

  自七十年代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这些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日本老兵已到垂暮之年,他们怀念中国,怀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特别怀念在第四野战军渡过的日日夜夜,认为那是他们的“再生之地”。

他们先后在日本成立了“中日友好和平会”、“回想四野会”、“航七会”、“洛阳战友会”、“鸡公山战友会”、“长城友好会”等十几个日中友好组织,从事中日友好活动。

  自九十年代以来,以中村义光为首的“回想四野会”先后组织了四次“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日本籍官兵回娘家访问团”。

1998年国防部长迟浩田率军事代表访日,特意邀请“回想四野会”会长中村义光等老朋友来中国大使馆做客。

  日籍官兵参加解放军,是段几乎被湮没的历史,也是无意中谱就的中日民间友好的插曲。

今天,历史已翻开新的一页,当年周恩来总理说的那些话和背后的历史,当让更多人知道。

 9 ) 用日本人的眼光认识我们自己

整部片子很怪异。

从头到尾有刻意挑选素材,美化粉饰的路数。

但是,最后一个字幕又来一个纯属虚构。

不知道这4个字是来自翻译小组,还是电视本身。

另外,电视剧本身有很大的史诗野心。

从侵华、内战到朝鲜战争,没有一个国内的导演能有机会拍这么大的跨度,这种在国内立项时就会被毙了。

最重要一点,无论是从场景,服饰,台词,意识形态……日本人对中国人的了解是很深入的。

而且,我从上下集的集锦来看这不是制作最精良的日剧。

所以,作为中国人除了匹夫之勇,口舌之快,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认真研究日本人。

在这方面我们远不及对手。

 10 ) 虚伪的红十字

在门户网站看到了某些小编推荐的片子特意找来看,侧重点在于岛国的影片里八路是什么形象,看完之后感觉岛国人其实骨子里对八路还是很反感和厌恶的,跟中国的抗日神剧有所差别的话,抗日神剧是表面上丑化和矮化敌人,而本片则是在骨子里进行丑化,日军军官的残暴,苏联军官的野蛮霸道,都是为了反衬红十字的精神不屈不挠,下篇就是小蝌蚪找妈妈,战争中失散的母子最终相认,过程一定要曲折,二星。

《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短评

雖然是後方的故事,也沒少展示戰爭的殘酷軍醫,首先是軍人,然後才是醫生……唉都在中國取景了,找個會中文的演中國人很難嗎?爺爺出鏡少,金句可真多啊笑死,好不容易逃出地主家,又被財大氣粗地買回去了,命真好啊才去了西安長沙上海就說是大半個中國了?編劇要不再看眼中國地圖?0 0這劇本一看就是我們審過的哈哈哈雖然日本拍這種題材還沒想洗白勇氣可嘉,但撇開格局不說,劇情實在太假了吧,配角一路死過去為主角母子的重逢鋪路啊沒想到故事線拉得這麼長,還是涵蓋了很多史實的(後來發現好像都參考的NHK的開拓者們0 0):故事1星,情懷(每個普通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加1星

8分钟前
  • 黯黠
  • 较差

解说

13分钟前
  • 杀神
  • 还行

艾玛 这长 这口音 这惨喏!

17分钟前
  • yosuke汲水
  • 还行

日本拍这类题材,我就是打不了高分

19分钟前
  • 可柔
  • 还行

充斥着日式煽情,靠大量旁白堆砌起来的流水账故事。内容大概就是截取了《流转的王妃》+《李香兰》+《大地之子》组成。上集完全没必要看,下集很不多见的展示了我国共O党的阴暗面。战败七十年就拍出这种东西,日本和德国差一个世纪

22分钟前
  • 阿素喇
  • 还行

开拓团在东北烧杀略抢,扯什么中日共建的蛋呢,什么日本普通淳朴民众的痛苦,你们凭什么不痛苦?我们凭什么痛苦?

27分钟前
  • 无事隐钓溪
  • 较差

特么的,还有人说这里面有蹩脚的中国话,我承认是有,但也有正宗的,这不可否认吧,第一:这不比中国抗日神剧强太多了,不知道强到什么档次上面了吧?第二:这不是正确的认识历史?第三:亲情不管在哪个国家和家庭都基本上割舍不断吧,除了一些下三滥的家庭和下三滥的人以外,第四:国际红十字的博爱精神和共产党的原则基本一致吧?这个谁敢说有例外??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日本比中国先发达起来,也是先打开国门的,马克思主义最先传播到的亚洲国家是日本,只是未曾普及,有一说一的是,周恩来就是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才志愿创建中国共产党的

30分钟前
  • 紫风
  • 力荐

在日本二战题材中,关于描写中国战场的非常少而且又敏感,但能在日本拍出这部作品还是挺大胆的。但是还是一句现实的话,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其实就是屁话,文化的渗透力比政治才更有杀伤力。别以为他们黑关东军,黑苏联,共产党一时赞一时黑,就很客观,别指望在别人的话语权中呈现客观,目的还是弱化二战的罪行罢了。看完了确实很感动,打个三星表达一下,7.6分太高了

33分钟前
  • 老司机
  • 还行

抗中神剧,虚构人物事迹自我满足,春秋笔法只拍女主白莲花,不拍大多数残暴的日本人。把侵华屠杀当做拓荒建设做好事,战争只是关东军没处理好,嘴上说两句就行了,侵略是给你面子,日本国家是好的,人民都是善良的从不做坏事,只有中佐之类个别的说话凶了点总体也是好人,反倒是中国苏联人里有很多很多坏人,侵略中国,中国有大半责任,不识好歹。抗日的游击队都是土匪,皇军才和人民有鱼水之情。皇军不强奸,改苏军强奸,美军都是正面形象。强行自我感动,一个虚构的白莲花假装受点苦,真要反战就该拍真实的日本人强奸虐待屠杀细菌武器人体实验

38分钟前
  • 我不吃牛肉
  • 很差

在战争面前一切都是虚妄

39分钟前
  • 荷風
  • 力荐

看完更期待《在这世界的角落》漫画本了

41分钟前
  • 西南季风
  • 推荐

拍这种圣母弱智反战还不如不拍,拍了没屁用,只会觉得扯淡

45分钟前
  • WoWo
  • 很差

那邊忙着喊殺殺殺,這邊氣定神閒地拍個地主恩人收養了沒媽的日本娃,兩邊都很陶醉,陶醉就是陶醉,和好壞沒有半毛錢關係,說什麼道德高度?知らん。

46分钟前
  • Shinna
  • 还行

编剧应该是拍过被留用的日本人纪录片吧。故事内容跟纪录片基本相似,缺陷就是日本人的中国话说的得太烂,中国人的日本话说的太好。-_-#

49分钟前
  • Ryusen
  • 还行

老师的期末作业。看到最后字幕“本故事纯属虚构”。没什么感觉,不想评论。

52分钟前
  • 210105
  • 还行

历史这东西,真是靠人说的。

53分钟前
  • 肥酱
  • 还行

救死扶伤,生命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这种普世价值显然与当年各个时代的意识形态充满矛盾,希代在满洲国救治中国的抗日志士、中国的地主救希代的儿子、日本战败希代救被苏联士兵强奸的同事、希代被迫参加解放战争参加GCD的医护队、希代儿子代表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救援、希代回日本救治朝鲜战争解放军的俘虏。被日本军国主义军人暴打、被苏联军人威胁、被解放军强迫思想改造、回日本后被当成G党分子审查。在母子的艰难生存和救治中,总是被这些政治洪流裹挟,但他们内心都有一个拯救的心灵,他们用爱来代替恨,抛弃一切政治立场,将生命的价值至于一切之上。

58分钟前
  • 凌风
  • 力荐

日本人的抗日神剧,从头到尾的尴尬,要不是刘大法官推荐...我...反正第二部分后半部分就看不了了,尴尬的剧情、演技、价值观...听说最后你们都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救全人类了?!

1小时前
  • King
  • 较差

太流水账,太主旋律了,最后抗美援朝的帽子都错了~~~

1小时前
  • 升级中
  • 较差

!!!

1小时前
  • F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