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一次也好,你总要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如果你这辈子连一次决定都不敢为自己做,那只能说你连基本的人权都没有拥有——没有话语权、没有分辨力、没有决断力,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
这让我想起《摔跤吧爸爸》,很多人都说里面的父亲很男权主义,但我觉得就是这个爸爸在告诉她的女儿们——如果你不能靠自己的能力获得别人的认可,那你这辈子就注定是别人的傀儡,就像电影开头说的那样,成为别人的消耗品,附属品,纪念品。
你真的知道自己内心需要的,还是仅仅习惯生命给予的?
知道自己要什么,并能够为此做决定,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才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该有的能力吧。
随着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的扩容,新兴的影视传媒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然而持续有作品支撑的影视公司其实并不多。
从2016年、2017年市场的逐步转折即可看出,影视作品向纵深层次发展,既要做到一贯的坚持,又要逐步创新才能跟上这个快速发展行业的节奏。
北京影青文化传媒正是受益于影视行业的扩容并且有作品持续生产的一家新兴影视公司。
该公司近几年活跃于影视圈,其公司掌舵的两位80后新锐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格外亲和,尤其是兼任编剧的王鹏导演,一头奶奶灰白色头发,被问道是特地挑染的还是少年白发,他笑称是“拍电影给急的”。
提及影青文化传媒新的一年的拍摄计划,两位导演更多的是希望推动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踏踏实实拍出更多精彩作品,拥有真正感动人心的力量。
近期,影青传媒将推出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电影,也是两位青年导演张津龙x王鹏联合执导的院线处女作,该片从女性视角出发,讲述了三个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背景的都市女性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故事。
在经历了内心的痛苦挣扎和情感纠结之后,三个女人各自踏上旅程,并在旅途中相逢、相识、相知、相惜。
她们一边“行走”一边重新认识自己、证明自己,对婚姻与家庭、理想与人生重新审视、重新定位,与逆境进行着不屈的抗争,以无畏的气势面对困难,勇敢追求着自己的信仰和真实的自我,努力争取精神的独立和灵魂的自由。
正值第八届北京电影节期待,电影《出走的娜拉》于近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行了首场展映活动。
作为国内首部女性公路电影,兼任导演、编剧制片的两位八零后与观众映后交流时被问到的最多的是如何以男性的视角来制作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
而两位创作者认为女性要改编自己的生活,能量从何而来?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与《出走的娜拉》两位主创作了一次访谈。
对话张津龙x王鹏青年导演张津龙谈到自己进入影视圈的渊源,非常具有戏剧性:16岁北漂的他因为性格热情,在一次导演选角时误把此“小张”当作是关系户小张,请他扮演了自己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事后正牌“小张”回到岗位想要争回角色,而彼时的还是新人的张津龙已受到导演的高度认可,非此“小张”不可。
虽是一名客串小配角,台词戏份不多,但张津龙将台词背得滚瓜烂熟,深得导演赞赏。
也在此次以后,张津龙给导演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就这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毫不知情的“小张”踏进了演艺圈。
之后,他开始大量观影、热爱上影视行业,希望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当中,立志成为影视创作者。
直到2008年,张津龙导演在大量看片之余,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开始攻读新闻学专业,随后其作品在“九分钟电影大赛”中颇受肯定。
至此,北漂多年的张津龙导演在传媒圈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好导演,必须是好编剧”与张津龙导演的偶然加入影视圈不同,他的搭档王鹏导演从小以拍摄电影为志向:1997年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大规模上映,从此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了“美国电影大片”的震撼,这部电影对中学时期的王鹏影响颇深,彼时《泰坦尼克号》中真挚的人物情感以及视觉特效都深深地触动了他,这也是他立志成为一个电影人的起点。
随后在求学过程中,王鹏也努力将自己的志愿向兴趣爱好方面靠拢,大学就读于影视编导专业。
先后从制片助理到导演助理,再到统筹助理、执行助理,最终历练为一名编剧。
王鹏虽然已经有院线的导演的作品了,但一直强调自己目前只是一名编剧。
在王鹏看来,好的导演,首先要是一名好编剧,而在中国电影特殊的大环境之下,好的导演,调度能力都极强,更是一名好的制片人。
“不只演员要有信念感,导演编剧更应该有”记者:前阵子章子怡在《演员的诞生》中抛出这样一句话:“一点信念感都没有。
”那么作为观众以及影视行业的其他岗位工作者,应该如何理解这个“信念感”呢?
张津龙:不管是演员还是编剧、导演、制片人,哪怕是灯光师、化妆师,都应该有一个对职业起码的庄严感。
演员,做好演员应该做的。
导演,做好导演应该做的。
当然,想要真正做好任何一个职业,其实都挺不容易,都不简单,真正做的佼佼者少之又少。
做为演员来说,我觉得章子怡所说的“信念感”是指真正的投入到一个角色当中,将自己全身心的置身于戏剧的世界中,去真正理解这个角色,然后用自己的表演方式将这个角色表达出来。
而作为导演而言呢?
首先,导演要真正理解自己作品中的所有角色,然后内心有一个预期,演员怎么样的表现是达到了自己的预期、甚至是超出了自己预期的,最后呈现到影像之中。
导演比演员更复杂在于,要调度全体人员,还要理解每一个角色,并将故事的内核呈现到观众面前。
记者:对于即将上映的作品《出走的拉娜》,当初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王鹏:更希望帮助中国女性一同成长吧,其实女性在社会中的角色挺压抑的,负担和压力都非常重,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所有女性朋友都能通过影片找寻自我,那么我们电影就有了意义。
记者:两位男性导演与编剧创作《出走的娜拉》的初衷是怎样的?
王鹏:在创作之初,想法比较单纯,而在拍摄的过程中,反而有更多的感悟。
如今的都市女性,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其实都有自身的问题与困境。
《出走的娜拉》里所讲述的三个年纪的女性,其实三个女性又有点像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在当下社会中,其实并没有解放女性,至多只能是女性从囚禁得到了释放,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解放还有距离。
《出走的娜拉》想要给出的正是妇女的选择权与自主权,并不是呼吁群体的出走,而是希望她们不要隐忍,有更多唤醒自我意识的权力。
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克·费里尼的电影多年来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谈起费里尼的电影作品,首当其冲的就是女人和梦境。
费里尼有句名言:“每个女人,都是一个未知的星球。
”而在张津龙与王鹏联合导演的电影《出走的娜拉》中,更能感受到影片主人翁的“出走”并不是逃离一个物理的空间,更不是逃离目前的一个社会交集圈子,更是在择业、婚姻中的自主选择,女人应该做自己的主,自由是自己给自己的,人的自由真的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创造的。
别人给的,都是施舍,自己创造的,才真正属于自己。
《出走的娜拉》联合了大陆及台湾两岸多位优秀演员共同出演,包括台湾美女演员徐洁儿、内地新生代青年演员姜尘、资深演员苗苗及石凉等,将于5月18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看完《出走的娜拉》,剧中几个女性形象让我印象深刻,比起优雅知性的梁沐夕、俏皮可爱的璐璐、通情达理的林阿姨,我却更喜欢不婚主义者——庄瑾。
板寸、红色紧身裙,今朝有酒今朝醉,不被婚姻束缚,多酷呀!
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并不是那么简单,即使文明进步到今天,在目前中国社会,想要成为一名女性不婚主义者,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
“大龄剩女”这个标签,不是谁都能背负的。
在中国,你单身,意味着你不能简单的拥有一个孩子,不能为你的家族延续香火,会被认为不孝;还有人说,不婚主义者不懂爱,没有责任心。
其实不婚主义者需要恋爱,她们只是不想为了结婚而结婚,也不会为了单身而单身。
她们理解了爱情和婚姻的不同属性,基于对人性的充分了解而拒绝接受另一个复杂的人生。
女性不婚主义者,嫁给自己,嫁给自由。
我并不是笃定的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就是喜欢这种奔放不羁的生活态度。
最后想点个赞,演庄瑾的这个演员本身很合适这个角色呢。
整体感觉还可以,看到林阿姨海边自述那块,居然都看哭了。
想想,说的确实对,都说女人这辈子不容易,其中的酸楚,男人们又怎能真正体会。
同样,男人承担的压力也不轻松。
据说这部电影是两个男导演,真的挺难得的。
能拍个这样题材的电影,应该会是个好老公吧,也应该挺有社会责任心的。
男人女人都不容易,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就像人字的构成,要有一撇一捺两笔才能支撑的站立,相互扶持,才能走的长远。
我也真的是受够了,真的好想像电影里的她们一样,离开这令人伤心的地方。
已经有无数次离婚的念头,和老公完全不是一类人,现在的生活和当初恋爱的时候完全不同。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关系太近,你就能看到他人性的阴暗面。
电影里那个留寸头的女人蛮特别的,她说“男人可以不是下酒菜,但可以是餐后甜点。
”她不选择结婚,但享受恋爱,享受单身的状态。
就像有个作家说过,最好的恋情大概就是和一个城市里,不同街区的优质男人谈恋爱,保持距离、保持神秘的暧昧。
爱一个人就不要和他结婚,永远保持距离。
这部电影的初衷和目标是想让更多女性发声,更多吸引的关心女性问题的朋友,努力带动整个社会为女性创建一个更好的氛围!
从夫妻、母子、父女,这三个社会上最根本的关系,从社会、家庭、工作最普遍、常见的环境,体现出目前广泛存在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
三位“娜拉”在路途中遇见了各色女性,善良的首饰店长、小渔村里因爱而疯的姑姑、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花季少女。
这些看似零散的人物,却处处体现出随处可见的生活气息。
这些平常、平凡、甚至有些平淡的生活和描述形式,其实是为了时刻展现给观众一种理念,潜移默化的去影响观众。
这个理念就是,改变自己并不复杂、可怕,我们每个人都在过着平凡又不平静的生活,但却可以时刻做到独立、自主,可以拥有坚韧的内心,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成为别人的消耗品,附属品,纪念品。
感觉又是一部玛丽苏电影,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这完全是所谓的女性独立者的意淫,这部片就像现在很多大火的电视剧那样,比如欢乐颂,北京女子图鉴,迷雾,都非常夸张的给你们营造一种虚假的女性独立形象。
哪有那么简单?
一个女人想要实现理想的生活,哪怕是走捷径,靠男人,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甚至是惨痛的。
没有随随便便就有的成功,也没有轻易实现的梦想——梦想之所以成为梦想,就是因为你永远实现不了。
喜欢影片海报
不管是当代还是古代,女性想要彻底摆脱娜拉式的悲剧只能从自身开始,斩断对男性的依靠学会独立。
如果娜拉的的父亲思想比较前卫,足够爱自己的女儿,舍不得让自己的女儿吃一点苦而且父亲还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那即使娜拉出走后也没关系,他还有爱她的父亲可以依靠。
当然在这样家庭里成长的娜拉自身也不会差太多,即使丈夫不爱她但在表面上还是尊重她的。
但有这样完美原始家庭的娜拉毕竟只是极个别,大多数的娜拉都是身无所长,生活主要依靠丈夫,在家庭孩子和丈夫的包围中早已迷失自我,丧失了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
而自己的父母对女儿所经历的生活也是赞同的。
这样的环境下娜拉的出走无疑是给自己平添烦恼,出走后的回归对她而言也是最好的结果。
如果娜拉在出走之前就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并极力想办法解决,努力克服困难学习自己出走之后可以依靠自己生活的一技之长。
经历这些困难,娜拉都坚持下来,那么她的出走就变得完全有底气,有必要。
大部分男性导演所拍的女性题材电影难以逃脱男性视角的束缚和父权意识的局限,男性导演唯有在影片中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才能拍出女性主义电影。
《娜拉》的两位导演已经有了这种意识,而且跳出了父权意识的局限,消除了男权中心的叙事视角。
但是在表现手法上还稍显稚嫩,相信下部女性题材电影,两位导演必能将女性独立的形象和反抗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更注重刻画她们坚韧的内心,塑造出更加鲜活的女性人物形象。
影片独特的女性视角,让三位“娜拉”在旅途中遇到了很多女性角色,善良的首饰店长、农村因爱而疯的姑姑,以及因高考落榜心灰意冷的少女。
这些人物看似零零散散,却让观众感受到无比的“接地气”,这些普通平凡的人,却是生活中随处可见。
通过三位女主,和若干配角的表现,各个环节都体现出一种女性对于情感与生活方式的追逐,永远都基于自由的意识,永远都忠于自己的选择,甚至角色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只有女性与女性之间的,而忽略到男性的存在。
有点烂啊
应该算是女权主义作品,不过感觉编导还没完全入戏,剧情粗陋就不提了,故事几乎都没讲明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糟蹋了娜拉的好名声,这应该也算是蹭IP吧,早期的。
中国首部女性公路片,我的妈,一点公路片的feel都没有,看得我都想出走了。影片放映前想到了《末路狂花》,我都觉得对不起雷导。#第八届北影节#
徐洁儿相当好、姜尘还不错,不过情节确实有些尬
只能说导演辜负了这个题材
这么好的一个国际题材,我就想知道这特么拍的什么玩意???!莫非这年头啥阿猫阿狗都能拍电影了?以为是中国版的《末路狂花》的赶紧跑,否则眼睛得洗好几天。。。
女性公路电影 🎬 才一个半小时时间 从女性出发 听女性的声音 不过影视和现实的区别 大概就在于现实总没有影视那么幸运和HE吧
北京电影节看的,我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有多烂,这片子绝对是影史经典,国产片中的独一无二,唯一可以和《逐梦演艺圈》相抗衡的神片。这么高的题材能拍成这样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关键是两位导演还觉得自己拍了个多牛逼的片子呢。最“棒”的一次观影体验,如此“温情”的题材竟然全场笑喷,连媒体和主创都笑喷了。也就是没法打零分,你说你有多幸运?
为女性出走题材本身打四星,但导演对故事叙事并没有很好的表达。
立意挺大,表达不足。还有女主角看着眼熟,原来是海豚湾恋人里演当红女歌手的那个
这个题材特别棒!就是内容不够,希望有编剧能多写些这样的题材吧。
女性题材正在增多,但是拍好的却寥寥无几
年轻导演,小正大,为什么不支持
男性导演及编剧送给女性的礼物,喜欢这个开场,不同年龄段的我们都期待一种“出走”;原来徐婕儿是台湾演员,演技不错,不露痕迹;整体上节奏舒缓,虽然人物境遇跟现实有不少差距,但能给人思考空间。
很难想象是人类拍出来的电影。
如果生命就是一场旅行,就算走到绝境也要努力前行,趁我还有热血沸腾和年轻的心,一起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烂片预警~空洞乏味,矫情呻吟。北影节展映,笑场无数次,从头到尾毫无生活常识,让人怀疑主创是不是自己就生活不能自理。强行炫耀自己对女性对文艺对自由的粗俗幼稚狭隘的理解,价值观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连三流都市家长里短的肥皂剧都不如。以为能看到中国版末路狂花的赶紧跑。
出走的那拉 最后竟只有两种结局 一种饿死 一种回归继续当金丝雀
导演说他很认真。可认真不是做得差劲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