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个告诉我“希腊人恨土耳其人”这件事的人。
“恨”其实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词,倒不如说希腊人不太喜欢土耳其人比较贴切。
当然,这些情绪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你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会回答为什么要恨?
国仇家怨,时过境迁,时间给了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再者,任何的恨里面可能都隐含着爱,日本人称西安为“不朽之都”,NHK拍《丝绸之路》,全片浓郁的追思情绪甚至超越CCTV版本。
希腊和土耳其也一样,国仇家怨四百年过后,伊斯坦布尔仍是希腊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带着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试图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辈曾经住过的房子。
每年夏天,希腊也针对土耳其推出独有的签证,允许他们到临近土耳其的爱琴海离岛度假,每次签证时长为一周。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鲁斯翱翔的海鸥见证下,威尼斯守军和希腊人由于不敌土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沦陷。
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拉丁帝国的这座伟大都城,最终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成为突厥帝国近四百多年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这个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实上今时今日“伊斯坦布尔”也并非土人所创,而是同样来自于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进城”。
这么多年,从帝国首都到当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伫立在爱琴海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希腊人永恒的都城,爱琴海除伊斯坦布尔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
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也同样围绕着这两座城市而展开。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腊人发起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希腊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斯曼帝国成为协约国的瓜分对象。
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希腊政府怀着建立“大希腊”的野心,开始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发展到这里,就要不得不请出土耳其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土耳其当今的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克。
如果你到过伊斯坦布尔,大概就能记得,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机场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正是他,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并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大军。
有趣的是,阿塔图克先生,这位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事实上诞生于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在希腊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布尔。
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到独立再到反攻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在认同和排斥中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
近代土耳其和希腊,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样冲突不断。
时至今日,希腊和土耳其仍旧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的问题而关系紧张。
隶属于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与朝鲜半岛一样被瓜分成两半,南部隶属于希腊,北部属于土耳其。
土耳其至今不承认塞浦路斯政权,我的塞浦路斯朋友贝丝,之前从欧洲直飞土耳其曾经被拒绝入境,因为她“来自于一个不存在的国家”。
写到这里,你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两个民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
除了这些,土耳其和希腊几十年前曾经发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争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希腊导演Tassos Boulmetis根据自身童年经历所编导的电影《香料共和国》在希腊上映,引起极大反响,迅速成为当年也是希腊电影历史上最卖座电影。
2005年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扬海外。
有趣的是,这部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电影,却没有在土耳其上映。
故事讲述男孩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亲因为持有希腊国籍,被土耳其当局遣返,凡尼斯和母亲随同父亲迁往雅典,而身为土耳其公民(希腊裔,但因为生在伊斯坦布尔所以拿土耳其护照,凡尼斯和他母亲也是土耳其护照)的祖父则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
从男孩长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乡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祖父和儿时的玩伴,成为丹尼斯心中挥之不去的哀伤。
这部电影很形象描述了当时希腊公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情况,当时离开的人,被通知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布尔的财产则充公归土耳其国家所有。
其实当时被赶走的不只是希腊人,也还有亚美尼亚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
不少在希腊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这个“遣返原籍”事件因为与中国几乎无关,所以也没有出现在我们世界历史的书本中。
但当年的这次生离,造成了很多希腊人从此与伊斯坦布尔永隔。
片中最动容的就是凡尼斯父亲说过的那段话:“你祖父压根儿就不想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
伊斯坦布尔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和我们分不开的闲话家常,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伊斯兰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
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
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希腊还是停留在想象中比较美,想象中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更美。
愿上帝原谅我。
”我昨天问我的希腊朋友,我说伊斯坦布尔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里;他说:“伊斯坦布尔是一个适合去旅行的时候,去待一个星期可以,让我住在那里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条路上三个小时都动弹不了,还有那些拥挤的人群,这些我都受不了。
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觉得会比伊斯坦布尔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两点走在街上你不会觉得有危险,但在伊斯坦布尔有些街区还是很危险的。
”我跟他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都是空城,现今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从中选一个你觉得比较美的城市住下来,你会选哪个。
他回答说:“这样的话,我会选伊斯坦布尔。
”雅典当然还是很美,让我搬来这里住上一年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四百年下来,好像过往的那些希腊人们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
事实上我在伊斯坦布尔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曾经都是希腊人的街区,一个是Cihangir,另一个是Galata,这个街区是典型的希腊人街区,就在欧洲新区İstiklal大街的两端,İstiklal大街——这条伊斯坦布尔目前最标志性的主购物大街,同样也是希腊人的杰作,希腊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馆也就在这条主街上,常常看见就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来。
Cihangir和Galata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变,就沿用希腊人原来的称呼:Galata在希腊语中是“卖牛奶的人“的意思,尽管现在的Galata早已经没有卖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现在最著名的艺术家区域,也是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仍然在继续,这两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沦陷而没落,从维京人口中的“伟大之城”变成当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连首都也都不再是。
雅典,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尽管仍旧是希腊的首都,但登上报纸头条时却总是伴随着“国家破产”、“经济崩盘”的字眼。
传说,亚历山大东征前曾就东征一事征求过智者的意见,智者说“你看,云总是从西边来。
”但亚历山大仍旧执意东征,脚步虽然最远抵达印度,但王朝最终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
我希腊的朋友打趣说:“要是他当时不往东,往西边去,东罗马帝国甚至都不会存在。
”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对世界产生巨变的事,其实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腊的朋友,她总是觉得说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伪造的,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拼拼凑凑(虽然我们在谈论这个的时候说的就是英语)。
她说她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些希腊语的词汇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照的。
“让人民变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们,英语诞生的时候实际上就压缩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其他语种已经到达的地方他们都没有,英语其实是很贫瘠的语言。
因为这样,政府统治起人民来就更容易。
可惜现在的希腊人一心都觉得这些英语文化很了不起,他们都忘了希腊语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一定同样发生在中国。
”“Freedom”这个词语诞生于希腊,来源自希腊语“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一个他觉得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个人,通过领悟到了他生命的意义”。
"Ocean"这个词语也来自于希腊语“Ωκεανός”,意为“一大片蓝色”,“Ω”意为惊讶。
最初创造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也是被爱琴海那一大片深蓝所惊讶和震撼。
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头,望着远处,就会觉得时间真是宏伟的东西,千百年间,她到底改变了多少人们执意认为会是永恒的事?
土耳其和希腊的爱恨情仇其实在时间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再过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前,又会有什么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会发生?
等到那个时候,爱琴海两端的伊斯坦布尔和雅典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整部电影都像充满了香料的料理,丰富而又浓郁。
关于亲情、爱情、友情、以及人生的选择,它都做出了回答。
每一次以为主角光环将要出现的时候,主人公凡尼斯又变成了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
背井离乡,父母不理解,成长的孤独,失去,离别。
每一次以为美好的期盼都未曾如意。
其实背景很沉重,但在其中总是夹杂着欢快的各种小插曲。
就如同外公和凡尼斯在小小的香料店阁楼里,黄色的光照进来,是两个人的世界,也是一整个宇宙。
凡尼斯的人生并不算太顺利或者幸运,这大概也是大多数人的人生。
但外公的道理早已讲给他听——要加一点香料,就会变得不一样。
这也是外公的遗言。
而凡尼斯最后孑然一身,在外公的香料店阁楼里,找到遗落在各个角落的香料,亲手建立起一个宇宙,然后轻轻一吹,又把它毁灭了,就好像坛城一样。
或许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他和珊美说的那样:“在月台上我们心意相通,那一幕将永志难忘。
”这是他自己人生路上悟到的道理。
一切终将消逝,而真正存在的,是我们心中始终未曾忘却的。
曾经瞥见过一段文字。
如果追寻味蕾的绽放,那么不可以错过土耳其。
土耳其的滋味浓郁,很容易沉醉其中。
它说,土耳其人爱好肉食和甜食,最好只带味觉丢掉身材。
海报的色泽和上面沉默的调料充满了蛊惑的味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充满神秘,凭视觉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炙烈的口感和棕土色浓厚的嗅感。
对于视觉以外的感官,我心存敬畏。
或者是视觉太容易,或者这太容易已经让人疲惫,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很是觊觎“香水”的嗅觉,“春光乍泄”的听觉,“香料帝国”的味觉。
类似的叙事风格还有独自在家,这是一个成年的小男孩再回首自己的年少。
同样是孩子的视角,那些动荡和残酷的现实和政治,真实的与他们平行成长——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那些大人才关心的烦心事儿回荡在孩子耳畔,但他们从没听见。
事后查了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这些仍然说不清的史事带着当事者的视觉,就像孩子眼中的父母:他们争执的都是些重要却无聊的历史。
可以不断看到生活片段的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次换作了他,被抱起点燃圣烛的少年如今去扶助一位老者燃圣烛,他们曾经的行为方式也被他无意识的重复。
看她的女儿再次起舞,有没有她当年的妙曼和妖娆。
生活是一种继承,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和模仿中,渐渐成就出了传统。
政治和宗教同时角力在地域划分上,不可避免的搅动当地人的生活,不知道被祖国驱逐出境是什么感受,受益于古希腊文明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和希腊人肃清了渊源。
被土耳其驱逐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希腊裔,被希腊接纳却仍被视为土耳其人。
想起生活在津巴布韦的殖民者后裔,在这片野性的黑色大陆上世界被严格的划分为黑白两界,他们在当地对自己的血统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被视为殖民地的次等产物。
他们不属于非洲,同样也不属于英国。
这些心灵漂流者,终日泊不进港。
画风真实与奇幻结合,拍摄土耳其景色的长景充满穆斯林的色调和风情,并伴有微微的怀旧感。
配乐隐隐有忧伤。
剧情上众多不同角色对于细节的重复,增加了紧凑感。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电影的结尾,凡尼斯回到了童年的阁楼上,外公的香料粉在暖黄色的日光里纷扬弥漫,那是他所熟悉的,看得见的星空和看不见的记忆。
故事开始于伊斯坦布尔,凡尼斯从小生长的地方。
外公的香料店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东岸,那里有圆顶尖塔的清真寺。
让人变得内敛的小茴香,令人两情相悦的肉桂,各式各色的香料开启凡尼斯人生之初神奇而美好的记忆。
阁楼是天文课程的教室,外公说,希腊语里,“美食家”一词就藏在“天文学家”里。
辣椒,代表热情与火爆,像太阳不可缺少;金星(Venus)是美丽的女人,像肉桂甜蜜中带点苦涩;地球承载着生命,就像盐,而食物和生命都要加盐,才会更有滋味。
那是外公关于香料的哲学,也是小小凡尼斯和珊美的秘密。
“……你来做菜,我跳舞”,她的舞蹈,她的微笑,都凝结在香气氤氲的空气里。
博斯普鲁斯的海岸,寂寥的灯塔,随风而起的红伞,翩然盘旋,那也许便是伊斯坦布尔传说里的女儿塔,见证着童年一段最真最纯的感情。
奶和糖,生命最初的味道,让人最念念不忘的味道,而尘世烟火烧就的人生主菜,总有百般难言的滋味。
雅典,凡尼斯踏上国籍上的故乡。
战争开始关于双城的故事,染满香料气味的明信片是传递思念的云雁。
“土耳其人赶我们走,因为我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容我们,却又视我们为土耳其人”,总有些事,人无能为力,一如父亲的无奈,又一如季节和距离。
那些浅浅微笑,长长思念,终渐随了时间,沉入记忆的深处,偶尔,被卡曼彻琴声从心底撩拨起来,用来填满食物的香味。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看着地图,一种看着镜子。
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天文学家,凡尼斯,仰望着星空,不断漂泊往远方,却再未回到过伊斯坦布尔。
而外公,守着他的香料店,总说着不久就来团聚,却也始终也没离开过故乡。
电话铃声带来外公病危的消息,改变凡尼斯的旅程,多年以后,他第一次重返伊斯坦布尔,童年的故乡。
葬礼,冬雨,洗净岁月的忧伤,落在记忆中的红伞上,伞下,她温暖的微笑。
“……你做菜,我跳舞”,他为她做一道美味的甜点,她带他看另一个小小珊美的舞蹈。
而,生活远比烹饪食物更微妙,他们已走得太远,太久,她无法舍弃的,他无法触及的。
分离时不要回头,幸福才会相随。
相似的微笑,在离去的模糊的背影里,清晰明亮。
凡尼斯回到了童年的阁楼上,外公的香料粉在暖黄色的日光里纷扬弥漫,氤氲成他所熟悉的星空和流云,那是他曾不得不忘记的故乡和从不曾被遗忘的味道。
http://ealinealin.spaces.live.com/blog/cns!EB8EFA6C21DD28EF!321.entry
【from维基百科】希腊历史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
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
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
东罗马抵御了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
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
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曾被轴心国占领,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
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
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
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
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
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小男孩凡尼斯一家和外公生活在一起,他们住在伊斯坦堡。
外公开了一家香料杂货店,他熟悉香料、做菜。
外公教凡尼斯用香料去认识宇宙星辰。
看着大人们做菜,听着他们聊料理,是凡尼斯最快乐的时光。
凡尼斯和邻居小女孩姗美在外公的阁楼上玩耍,小女孩跳舞,凡尼斯做菜。
香气氤氲的童年美好被战争打破了。
凡尼斯的爸爸是希腊人,被土耳其驱除出境。
凡尼斯一家与外公告别去了希腊。
回到希腊后,凡尼斯迷上做菜,而且还做得不错,可是他才7岁,这是什么奇怪行径,于是父母、老师、神父和穿制服的警察等等都反对。
自从分开后,外公几次说要来看望凡尼斯一家,可是每次都没有来成。
有一天凡尼斯偷偷穿好衣服,提着珊美送给他的过家家厨房玩具箱,独自踏上了开往伊斯坦堡的火车。
可是在下一站他就被父母拦住带回了家。
于是,从儿童到少年、青年,直至中年,漫长的岁月里,外公从没有真正抵达过,除了那次半途而废的火车之旅,走遍世界的凡尼斯,也没有回去过伊斯坦堡。
直到一天,外公再次提出他要来。
可是这次也没有例外,外公在来的路上发病,等凡尼斯回去伊斯坦堡的时候,外公已经不能说话,很快离世了。
在葬礼上,凡尼斯见到了姗美。
尽管两人间还有好感,但时过境迁,此时的姗美已经嫁为人妇并生了一个女儿,丈夫是小时候与凡尼斯有过一面之缘的小伙伴。
听说姗美与丈夫分居,凡尼斯决定努力一把,已是天文学教授的他走进当地大学,表示自己愿意担任客座教授,系主任表示受宠若惊,又疑虑他决定的原因,凡尼斯说,能在伊斯坦堡讲课,对他意义重大。
凡尼斯把消息告诉姗美,姗美没有拒绝,但是说要等女儿生日之后再说。
在姗美女儿生日那天,转折出现了,姗美的丈夫来了。
最后,姗美决定结束分居,回到丈夫身边。
分别的月台上,凡尼斯与姗美紧紧相拥,姗美说,这次轮到我说再见。
望着姗美的背影,凡尼斯大声喊到:不要回头。
此时姗美已是泪流满面。
凡尼斯回到外公的杂货铺,他在之前玩耍的阁楼上,找到了遗留的香料。
圆圆的小珠子是星球,撒上一把盐,用手指划成星云的形状,撒上一层面粉,鼓起嘴巴,吹一口气,面粉升腾为雾,像是宇宙初诞生,一切回到原点,回到童年~凡尼斯的父亲曾向他解释,外公不会来,是因为他离不开伊斯坦堡,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
而姗美曾问凡尼斯,这么多年为何不回伊斯坦堡?
凡尼斯说,因为害怕再次别离啊。
大概,外公也是如此吧。
1453年5月03日16时,高维碎片接触地球。
1453年5月28日21时,碎片完全离开地球。
1453年5月29日07时,“魔法师”狄奥伦娜死亡。
1453年5月29日傍晚,拜占庭陷落,奥斯曼崛起。
如果时间真的是一个维度,是否也可以推导出一切皆为命定?
而我将注定于13岁时第一次遇到赫德姆•阿弗美朵•巴夏,在的黎波里的近海。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司令,他控制着伊斯坦布尔、雅典、克里特、拉古扎、贝鲁特、塞浦路斯和亚历山大的航线。
而我是个初出茅庐的葡萄牙船长,以莫名其妙的勇气得到了海盗头目巴巴罗萨·海雷丁的青睐,定下盟约。
彼时海盗与政府军一奶同胞,共同对抗西地中海巴鲁迪斯麾下的无敌舰队,却兄弟阋墙,在北非撕破脸皮打了起来。
我看着电脑上【加入战斗】【溜之大吉】两个选项,是犯过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恨没有及时存档就触发了剧情。
无奈海雷丁画像太帅,遂荡胸生层云,率领刚刚升级的中型大桅横方型帆船加入战团。
巴夏军一水的巨型桨帆并用船,海雷丁家则驶巨型阿拉伯船 ,一时胜负未知,只是又因为剧情需要,我尚未开炮,便自动获胜。
巴夏:小子,不要让我在君士坦丁堡看到你!
再见时,君士坦丁堡正爆发黑死病,我及时从里斯本运来【杏仁】,解民于倒悬。
大航海时代4玩了十几遍,后来只要赚到第一个100万金币,就觉得游戏已经结束了。
最后痴迷于看原产物在本不属于它们的地方开花结果,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温室大棚则为橘。
胡椒种子要投放在亚历山大,肉桂树要投放在贝鲁特,丁香粒要投放在伊斯坦布尔。
然后开个杂货店,操弄起罗盘、六分仪、黄金圆规,研习天文历法。
电影里,外公说:星空中看不见的东西才是人们感兴趣的。
现在我们知道,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像身边的暗物质。
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
但你的引力仍在。
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
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除了暗物质产生引力,还有暗能量产生斥力,是宇宙加速膨胀的动力源泉。
所有没被引力束缚的系统,都在加速远离。
于是有人会问: 一切都要走散吗,连同这城市和站台,包括开始腐烂的橘子,包括悬挂的星球,一切都在走,等待就等于倒行,为什么心要留在原处,而原处已经走开。
因此,在这个不束缚就离散的宇宙里,你要和周围有幸遇到的人抱得很紧,才不会堕入冷寂的虚空。
理想气体方程 pV=nRT,展示着膨胀导致温度降低的铁律。
何况是以光速膨胀。
肉桂让人们团聚,互相在眼中看到彼此,肉桂苦中带甜,像对女人的爱恋。
太阳系外面有银河系,银河系外面有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外面有室女座超星系团,室女座超星系团外面有拉尼亚凯亚。
我们就挂在这宇宙流苏上的一抹纤维中品尝酸甜苦辣。
在令想象都会匮乏的时空里,在标准烛光次第熄灭之前,抱紧你身边的人。
题外话:埃尔多安修宪成功,西方世界惊呼民主已死,大哈里发再度降临。
只问:对于穆斯林而言,凡事按古兰经去做就好了,事事由自己决定,他们会很痛苦吧。
本对此片毫无了解,仅因为DVD上的海报,就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后来才发现,这部影片原来是希腊史上最卖座的影片。
我想,卖座不仅仅是因为好看,更多的是它触动了希腊人感同身受的心情,也俘获了我这个对希腊土耳其的历史毫无了解的人。
因为战争,而永远与家人爱人分离,永远与挚爱的香料分离。
事隔多年,主人公仍不愿意回到曾经的故乡,因为,害怕再次离去。
这如同我对w这个城市的感情一样,爱它的诸多美食,爱那里豪爽的每个人,却又对它有诸多不满,爱之深又恨之切,生活多年却最终选择离开,到现在却也未曾回去。
也许是胆小吧?
怕看到熟悉的每个地方,怕想起在那里度过的所有美好时光。
呵,有些扯远了,回到这部影片中吧!
伊斯坦布尔在影片中非常的漂亮,静谧,大气,影片中的人们也都视其为世界上最美最好的城市。
这份浓郁的爱乡情,恐怕是我们都难有的。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在小小的阁楼上,主人公与香料融为一体,就如同地球与银河系融为一体,镜头精美绝伦,却蕴涵着淡淡忧伤。
毕竟,那段历史已经改变了他的一生。
我,不禁潸然泪下。
在同一天遇到这部电影和这本书实属巧合,而能从两者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我也无语了。
“外公说「美食家」这个字藏身在「天文学家」的字里面于是我的天文学课程也少不了香料” (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外公在教我天文的同时也在教我认识香料。
外公:辣椒,热情中带点火爆Fanis:像太阳太阳照到什么?
什么都照得到没错,所以每道菜都要加辣椒接下来是水星也散发热力然后是金星像肉桂金星维纳斯是最美丽的女人所以肉桂像女人一样甜蜜中带点苦涩再来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地球上有什么?
生命。
地球上有生命生命需要什么?
食物什么能让食物更美味?
生命也需要盐食物和生命都要加盐才会更有滋味(再次证明事物的本质是一样的)《教育的目的》 怀特海(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
”外公教Fanis如何运用香料来学习天文。
“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这样的教育让知识变得有趣。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普通的文化课程中,学会对特殊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样,在专业学习中,学科外在的联系使学生的思想驰骋于专业领域之外更广阔的空间。
”就如Fanis的女朋友问他到底是厨师还是天文学家时,他用外公曾经说的这句话回答“外公说「美食家」这个字,藏身在「天文学家」的字里面”。
电影最后的画面,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香料化为宇宙。
事物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所以我从《香料共和国》里看到了《教育的目的》中的理论。
Fanis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天文学家,同时又是一位杰出的美食家,正印证了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的理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
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高远之境。
”就如同怀特海本身,既是数学家,又是哲学家和教育家一样。
这也和某些呼吁取消“文理分科”的学者的理论有类似之处。
很奇怪,当初下这片来看,是因为一句评论“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当做明信片”,画面的确美丽,异国风情很吸引人,配乐很精彩。
可最让我触动的却是开头一带而过的几个画面:老奶奶用细竹竿拍打晾衣绳上的被子,主人公外公小铺子里挂着辣椒大蒜,多么美好,多么烟火……去年暑假回到家的时候,天气很晴朗,妈妈在院子里铺了张塑料布,拿出旧被子开始拆线缝补。
我回家的路上坐了10个小时的火车和3个小时的公交,疲累不堪,索性脱了鞋直接躺在塑料布上。
当时院子外面的杨树还没有被砍,摘掉眼镜,望着被杨树叶遮盖着的一角天空,满耳都是知了的叫声,阳光暖暖地照着,风柔柔地吹着,妈妈在一旁絮叨我又瘦了,找了个挖耳勺开始帮我挖耳朵。
我一转眼,便看到堂屋外墙上挂着自己家地里种的辣椒和蒜瓣……很推荐这部片子,外公把辣椒放到男孩画纸上画着太阳的地方,男孩说辣椒辣辣的,却又给人活力,这是太阳!
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伊斯坦布尔浓浓的“呼愁”令人动容,就像帕慕克笔下一般。混杂着香料的美食记忆,童年的美梦,一生的故乡......
爱生活,爱香料。
老人用星星启蒙孩子对香料的印象,辣椒是太阳,普照每一道菜,肉桂是金星,甜蜜中带着苦涩;仓库中漏入了几缕阳光,萝莉在香气缭绕中与尘共舞,爱情悄然萌芽;而超现实的红伞摇曳在星云间、细雨中、风和海浪之上,不管时间和岁月变迁,它会告诉你家的方向。
喜欢
整個形式都像天堂電影院的翻版,但香料的特性卻發揮得不得要領,導演在童年回憶、成長歷程、離別重逢這些大方向上的把握,火候還不夠,以致淡乎寡味,前後照應沒達到預期效果。
13/04/20
羡慕他叔叔,想做一个船长
很美很深情,有笑有泪的电影
希腊电影,画面很好看,但是不太懂
关于美食、香料、故乡和爱情的故事。电影篇张感好,故事娓娓道来,看完会向往土耳其这个神秘的国度。
食物进入肠胃,香料直达灵魂,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国家民族宗教战争家庭爱情,无一不包含在色彩斑斓的香料粉末中。
没劲
美中不足就是太长了
虽然不喜欢男性视角和小男孩视角,但这部还是要比西西里美丽传说啦,阿玛柯德之类的要好多了。至少没有那种亟不可待要证明自己是个男人的各种对女人的符号化展现。
无聊,香料还能做主题?
比美更美的,就是美的毁灭。
高中标在手机里的电影 如果高中就看了说不定感觉还好点儿
明明和《天堂电影院》一个基调,怎么拍得这么难看,全程皱眉头。虽然能理解是上个世纪,但是扑面而来的辱女味道还是让人恶心。对白密得让人无聊。
看完想立即打包飞去伊斯坦布尔
1,世界上有二种人,一种是看地图的人 这种人会离开.第二种是看镜子的人 这种人会回家.2,不是英文对白 字幕又像没发工资那像小气 一点点的看得我眼睛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