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说,我们还是不要见面了,梦只是梦。
妻子说,我梦见你在好莱坞背叛了我。
丈夫说,梦只是梦。
只是,最后,新年热闹庆祝氛围下,同样空洞的眼神,也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东西。
谁还能说,梦只是梦呢。
梦里,是最真实的。
伍迪艾伦,永远不让我失望,他不讲什么人生道理,只是精准地描述出人生的状态。
男主是个刚进社会的小年轻,以热情和真诚待人,毫不犹豫将自己的隐私吐露给身边人。
而他的舅舅这种『成功人士』『业界大咖』社会老油条职场老阴比则将男主的热情与真诚当做击败他的弱点,加以利用。
爱的偶性是男主的舅舅决定离婚又不离又离婚又不离,是“可以同时喜欢两个人”女下属跟男老板,双重压迫(性统治,权力统治),感觉很难成。
家庭主妇同理(性统治,经济统治)在异性恋女生面前,可爱挂的男生总是输给powerful,male charming,『男人味儿』的男生喜剧作家的特点特征是抽离于笔下的世界,即便那个世界里的主角是以喜剧作家自己为原型,其中的生死悲欢离合也都与自己无关,因而才能一笑了之,让故事成为喜剧。
男主跟第二个维罗妮卡结婚多少有点找替代品的圆球人逻辑了足了经历,到了年龄,找个(在爱的强烈程度上的)泛泛之人结婚生子组建家庭,哈哈『dream』的这段写的蛮好,男主跟女主分别时说dream is dream,回到家男主老婆说我梦见你出轨,男主回答dream is dream,这个双关很好。
结尾的男女主分别被人说ur eyes r so dreamy,也是在呼应前面的dream每个伍迪艾伦自传式片子里都有一个犹太家庭,家里有一个软弱的communism叔叔,一个偏头痛的姑妈,和一个把收音机当摇滚乐来放的邻居班这个角色气质简直跟午夜巴黎里的海明威一模一样“Socrates said unexaming life is not worth to live, but examing life is no bargain” 前半句是悲剧作家柏拉图,后半句是喜剧作家伍迪艾伦,一个悲喜对比
老爷子这两年对爱情,对夫妻之间感情处理越来越柔和,从06年的赛末点,杀;08年的午夜巴塞罗那的和;到这两年午夜巴黎,咖啡公社的柔和处理。
得不到的总是在骚动是老爷子对女人的看法。
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讽刺和反映一直存在在老头子电影里,咖啡公社其实整篇描绘的都是美国中产社会的问题和状态。
醉生梦死的夜总会和好莱坞,官员们和黑社会的交集,底层人民的不如意和社会学家那清醒的话语,这都是伍迪艾伦给观影者带来的内容。
当然,生活就是如此,存在很多变数,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是得过,无论多迷恋以往,都得活在当下。
伍迪艾伦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好莱坞的狂热爱好者,活在这个时代的他,心是在那个时代的。
抛开片子的内涵,就片子的本身来说这部片子基本称得上是满分,全篇暖色调,优良的构图让每一祯都可以用来当作壁纸,导演对于黄金时代的迷恋让观众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找到40 50年代好莱坞喜剧的影子,再加上伍迪艾伦典型的俏皮旁白和优美的管鉉乐器,这部片子看起来就是这种享受。
作为一部普通的类型片没有视听语言上的创新和突破,但是他做到了一部好的类型片的要求。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Kristen Stewart的眼中映出前男友的脸庞时,正是纽约与洛杉矶两场新年舞会的高潮。
导演在此时狠心地把故事掐掉,灯光熄灭,片尾曲出现,影片戛然而止。
既没有婚外恋抛家舍业的狗血,也没有抓奸小三的紧张。
像是Woody Allen在叹息:让过去的随风而逝吧,我们都长大了,已不是过去你爱上的那个人。
爱情就像城市一样,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失去了另一种可能。
很多人说Woody Allen不再像之前的风格了,我倒是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保留了他一贯的元素。
城市、犹太人,完美的特写,干净的情节,都非常Woody Allen。
至于讽刺,应该都放在Bobbi的哥哥Ben和他的父母关于宗教的讨论那里了,他妈妈说的那句“之前他就是谋杀了人,现在他要变成基督徒了!
”简直是影片笑点之最,不属于其他的Woody Allen式电影。
但关于Bobbi和两个Veronica之间的爱情,导演确实带上了含情脉脉的面纱,用注视后辈的眼光注视着Bobbi的puppy love和成长,就连他一贯讽刺的上层社会—Bobbi的叔叔Philip,竟然也有了真挚的爱情,这让我倒是吃了一惊。
其实我挺喜欢Woody Allen这种难得一见的温情的,虽然没有深刻的主题,起码是部好看的电影。
周六的早晨,洛杉矶Westwood里面的Landmark影院里人很少,几乎全都是住着拐杖或者助力车的老年人,bird和我笑称我们起码把观影人群的平均年龄拉低了十岁。
Landmark是美国专门放小众电影的院线,与主流院线放的暑期爆米花大片相比,这里放的都是戛纳或其他一些电影节的的参赛作品,肯定不会有Finding Dory这样拖家带口的庞大观众群,却有Westwood这种高级社区的观众支持,观影感受也比旁边坐着一群嚼爆米花的少年好了很多。
电影院真是能放大一个人对电影的感受;如果我在家里电脑上浮光掠影地看完这部电影,估计只能三颗星,因为实在缺少戏剧冲突和高潮;但在黑暗的影院里,当所有人都放下手机,聚精会神盯着大屏幕时,就能听见导演的娓娓道来,看见微妙的光影流转。
当Woody Allen把大束的柔光打在前后两个Veronica的脸上时,两个人Brunette和Blonde的美真是尽收眼底。
我觉得他是把两位演员当成两个城市来拍的。
Kristen之于洛杉矶,Blake之于纽约,代表了美国东西海岸两种城市、两种女性截然不同的风格,像双城记,也像朱砂痣与白月光。
而Bobbi与Veronica的距离,也像两座城市一样,不可能有结合,也不可能有未来。
演员Jesse Eisenberg和Kristen Stewart 都是文艺片的常客了,Blake Lively看来也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不过这两位女主比起Emma Stone受文艺片导演的欢迎程度来说,演技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咖啡公社》的结尾,女主选了有钱有实力虽然老了点儿的老板,站在浮华的影视圈儿的Party上,眼神茫茫然望着远方,想念着当初放弃的备胎年轻小伙子;而男主在自己蒸腾的事业里,同样眼神茫然的望着远方,想着自己被人选掉的岁月。
此时此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女主的内心肯定是:嫁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嫁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而男主肯定想的是:你是这么完美的一个女孩,但为什么那么眼瞎不选我呢?
我那时候是穷,傻,天真,但我有潜力啊,真可惜,你居然看不到我的潜力。
我忘不了你不是因为我还爱你,而是对这个不完美感到遗憾。
失败是令人遗憾的,尤其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扳回来的败局,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
初恋在男人心中有多重?
别人我不知道,我有过好几次初恋(是的,好几次初恋,并不矛盾,不同年纪,人会有不同的初恋)都可以说非常刻骨铭心,留下了各种美好回忆,当然还有和美好程度匹配的各种创伤。
然而,现在都不记得了,真的。
曾经的非你不可,寻死觅活,最后都变成了青春存在过的一点点记忆,不会比儿时在田野里捉蚂蚱的记忆更深,更谈不上什么遗憾。
如果是个理性的人,就会感激这种淡忘--这是健康感情的正常归宿。
和“听说你耿耿于怀六百周”相比,我更欣赏“你与我唯一的接触点,是我仍然用你编号买书在诚品店”这样的感情。
缘聚缘灭,本来就没什么特别,和初恋女友分别理论上和你毕业后和你的中学同学分别没什么区别。
最后你都会不记得,虽然最后可能你们都会重聚。
当然,80多岁的伍迪艾伦才不屑讲这些三十多岁就应该明白清楚的道理。
这部《咖啡公社》用娴熟到不能再娴熟的技艺,借这个爱情故事的壳,重复着伍迪艾伦一贯的自黑:真遗憾犹太教没有来世,否则他们生意会更好;演艺圈的明星们都很浅薄,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知识分子喜欢逢人就拉着讲道理,宽于律人,严于律己,屁用没有。
还有那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贯穿电影始终的爵士乐。
洗印时加了滤镜的泛黄色调。
都如此的成熟,专业。
伍迪艾伦大爷这种每年一部每部都差不多的电影大概是我喜欢的唯一一种流水线作业的产品了吧。
闭着眼睛听那抖小机灵的对白,一开场男主叫鸡又不敢上那充满张力的一个场景,都是伍迪艾伦独有的魅力,他总能拍出一两个这样的场景让你忍俊不禁。
这一年半年以来,每次考试完后我都是用伍迪艾伦的电影来压惊,让自己从紧张的气氛中逃脱出来。
最近几年他的电影很容易让我想起他和伯格曼见面后说的话,他说,哎,和您老人家相比,您是个画家,我就是个刷墙的。
这未必是谦虚之词,毕竟大家的追求不同,他还说过,我是个幸福的劳动者,这样一部部的制作大致相同的电影的确不能说是经典,传世,大师作品,但也挺快乐的,他做的快乐,我看的也快乐。
导演内心活动好多,有很多画外音辅助剧情我看《昼颜》的时候就觉得怎么能那么犯规,把一个出轨拍得跟初恋一样美。
无独有偶,最近遇到一部叫《咖啡公社》的剧,也把出轨拍得跟真爱一样美好。
当然,这并不是推荐理由,理由是这部剧真的好好看,随手一截图就是一幅画。
无论是构图还是色彩,感觉都是洗眼睛的作品。
而且整个片子毫不做作,十分流畅,2D能看出3D感,演员的走位和镜头的移动会让你觉得就在现场。
至于片子的故事,我已经没办法激情外国人的名字了,反正讲的是男主爱上女主却又没有跟女主在一起的故事,原因就是女主同时爱着男主的舅舅,而男主的舅舅虽然很爱舅妈,但是也觉得没有女主就会死,离婚之后就娶了女主。
简答的概括,就是每个人都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所以故事的核心就可以用张爱玲的话来解释了: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只是故事的主角不仅仅是男人,也有女人,在某种程度上就看成男女平等的倡导吧。
因为剧里面还有一段关于宗教的讨论,因为犹太人儿子改信基督教而有的争议:
虽然这段截图并看不出来到底是谁支持“宗教大同”,但是看不出来的支持也是一种支持吧。
而白月光和朱砂痣的男女主的结局,在某配角的一段话之后就以各自的一个单镜头结束了。
要怎么处理同时爱上两个人的事情,谁知道呢。
反正单身的你还是心里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人把你放在心里,就不要操心那么多了。
先好好过好眼前的生活才好,我知道明天的人生游戏,你也会通关。
那么,晚安,我是默默。
结尾赞——伴着热烈的新年庆祝气氛,以及慵懒欢快、又不无哀伤的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一个带着faraway 的 look,另一个eyes so dreamy…又一次感伤了爱情与生活Woody这次把自己映射在姐夫身上;而不是Jesse,没预想到。
摘了两个小句,笑出声:You don't have a traditional Jewish head, you're stupid! Socrates said 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one is no bargain.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然而,处处谨慎的人生又好到哪里去呢?
还有一句算良言,也算真谛,也算屁话: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瓦 尼 Vonnie
——源自《咖啡公社》的她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个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一个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当与过去重逢,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故事背景发生在1930年代的好莱坞,酒色生香,晚宴派对,聚集着电影圈精英的上流社会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 《围城》她是他的朱砂痣她迷人漂亮,清丽脱俗,身在好莱坞这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不对上流社会生活亦步亦趋,有自己的人生见解。
她拥有英国文学和戏剧学位,从美国中部带着雄心和幻想来到好莱坞。
当巴比问她是否也想过当电影明星,她表示她在学校时喜欢表演,曾经她也和所有来到这里的女孩一样怀抱相同的憧憬与野心,幻想来到好莱坞住在金碧辉煌有游泳池的豪宅,穿梭在各色名流中交际应酬,去参加各种首映礼,过着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生活。
在此生活了几年,目睹了这个圈子的光鲜与不堪,围城外的人看到的富丽堂皇的背后是矫揉造作,丑态百出,各种名流交际的派对充满了圈子里的丑闻八卦、结实人脉的虚伪、恶意中伤的丑陋。
随着心智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有野心的她认清现实,庆幸自己仅仅是个凡人 。
她认为但凡有半点头脑的人,都会认为这种光环生活很愚蠢。
人本就是复杂的,厌恶得不彻底,或许那是想要的,只是因为得不到而厌恶。
也会明明厌恶,却会因着现实利益而苟同选择。
成为名利双收的电影明星,过着不同凡响的人生,她认为这种生活确实暂时会很有趣让人艳羡 ,但她坚信人生不应仅限于此沉迷其中,生活应该更开心幸福,更有意义些。
当巴比问她“如果可以选择住在这里,你会选择哪个房子?
”她说她并不会选择住在这里,她在内心为住在比利弗山庄豪宅的人感到难过,认为他们需要住在大房子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她向往简单平凡的生活,现在的她并不羡慕那种虚幻的光环。
她喜欢海边,她希冀自己的公寓可以离海边很近,可以整天望着海。
在巴比眼中,她与众不同,美丽脱俗,可爱迷人,这座到处充满诱惑的城市盛行的崇拜名声和票房纪录的价值观并未侵蚀她。
选择即取舍—— 巴比,生活的真实感
巴比,给予她生活的真实感,不用忍受与菲尔偷情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没有良心上的愧疚,她可以完全做自己。
他青春浪漫,对她倾慕,他是她太轻易拥有的爱。
巴比辞去家族珠宝店沉闷的工作,第一次离家, 想去好莱坞闯荡一番事业。
希冀人生做点更有趣的事,可以创造自己的人生。
当在好莱坞几个周一事无成,得到舅舅给的打杂的工作机会时,他表示什么都愿意去做。
而在得到后,对工作的琐碎无趣倍感乏力。
在舅舅菲尔的公司,他认识了瓦尼,在带他熟悉环境的相处里瓦尼令他着迷。
巴比身上有她喜欢的诗人的气质,可爱,笨拙,青春浪漫。
他随时有时间陪伴在侧,去看他们都喜欢的电影,他们有着太多共同的喜好和话题,她会因为他的幽默而眼语笑靥。
她喜欢去小酒馆而不是高级餐厅的惬意自在在巴比那里不用掩饰或是做出迎合、改变。
被分手的她跑去向巴比吐露真相寻求慰藉,巴比心疼她的同时又为自己庆幸,每晚陪她去看电影,周末陪她去海滩,逛好莱坞所有的大戏院,帮助她从这份私情带来的心碎中走出来。
随着时间,瓦尼无法抵挡巴比的魅力和关爱 ,他们从普通的友谊成为恋人。
巴比向她求婚,规划着未来,提议搬去纽约生活,憧憬着拥有彼此的新生活。
当她从巴比口中知道菲尔决定离开他的妻子时,她在面临的选择里动摇、困惑、混乱。
——菲尔,生活里的满怀期待
菲尔是瓦尼生活里的满怀期待,他自信有活力,人缘广充满魅力,呼风唤雨的业界大咖,从第一面就迷上她,为她的美貌倾倒。
他能给她希冀的上流社会的生活。
在工作中,瓦尼是菲尔的秘书,在饭店房间或幽暗的酒吧他们是偷偷幽会的情人。
在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双面生活中她也期望结束破坏他人家庭的负罪感。
当菲尔表示要和妻子摊牌和她在一起时,在他的爱语呢喃里她感到兴奋激动。
她爱菲尔,这份私情里她会精心准备很有意义的周年纪念礼物,用鲁道夫瓦伦蒂诺亲笔写的签名信来纪念一周年纸情。
菲尔徘徊在要离开妻子和瓦尼在一起的痛苦挣扎里,决定不再与瓦尼见面的菲尔又觉得没有她活不下去。
当菲尔向她承诺会照顾她一生,陷入与巴比恋爱的她动摇了。
她同时对两个人产生感情,又同时被两个人爱着。
一边是还在寻找着自己人生的不确定,一边是唾手可得的上流社会生活。
最后,她选择嫁给了菲尔。
生活在他处失意的巴比回到纽约,将哥哥的夜店经营成一家高档、国际化的高级场所,事业有成。
他在富人和名人间穿梭自如,习惯了上流社会的一切,经历各种乏味的风流韵事后他遇到了他的白玫瑰,娶妻生子,幸福美满。
当他们再次重逢,巴比享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瓦尼成为菲尔的妻子,跻身上流社会。
他出神失望地望着滔滔不绝的她,她变成曾经她口中鄙夷,无法忍受的人,八卦着圈子里的名人糗事,发表着上流生活肤浅的论调,过着曾经厌恶的愚蠢生活,曾经希望过着简单生活的言论此刻变得可笑可悲。
她顺应自己选择的生活,成为一位好莱坞太太。
岁月不饶人,他们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与过去的相逢勾起心底隐藏的那份求不得,他们约好像过去一样一起散个步,在他们偏爱的小饭馆里谈论着过去与新生活。
他带着她逛曼哈顿的大街小巷,她兑现了她的诺言为他做一顿饭,他们一起玩街头骰子赌博。
在爵士乐俱乐部里重温旧情。
他们坐在马车里依偎在一起,在中央公园喝酒一夜未眠,在晨光从大楼反射的黎明中拥吻。
她吻了她的过去,他吻了他的不曾忘记。
巴比到加州出差,和瓦尼一起回到曾经的小酒馆回忆往昔,而这样的藕断丝连总会让他们开始幻想人生某种可能。
就像曾经她面临的选择,一边是杰出成功、八面玲珑,愿意为她改变人生的菲尔,另一边是志趣相投、青春浪漫,为她倾倒的巴比。
生活总要做出选择,而选择就要取舍。
如今他们面对的一边是他们所拥有的——她拥有对她极好的丈夫, 他拥有幸福家庭,而另一边是放弃这一切的人生如果。
有些情感永远不会消退,是好是坏?
拥有了上流社会的五光十色,还是会对诗意生活记挂,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难以满足在需要上增长的想要,不论他是巴比还是菲尔。
所有可行的选择都比任何单个选择要好,我们总是用所有选择的重量及所有选择对应的所能满足我们想要的“好处”的广度和其中一个单独项来比。
所以,无论哪种选择,都会令人有遗憾有缺失,会让人生出“生活在他处”的惆怅。
《围城》里有这样的句子“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
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没得到的时候想拥有,得到了愈想愈乏味,真实现了,或许不过尔尔。
在新年倒数的派对上,巴比和妻子相拥互说“我爱你” 。
在人声鼎沸的人群中,他心不在焉,喧闹里孑然一身,仿佛置身于现时之外。
他目光停留的地方,是一记缺憾,遥不可及。
在觥筹交错的新年宴会上,瓦尼和丈夫菲尔互道新年快乐。
身边的一切似乎是一身桎梏,却只能将这动摇消失于一声叹息,一抹苦笑。
热闹人群里的孤寂,微醺里的清醒,她出神地望向人生如果。
痛苦源于在自己想要的生活里却心不在焉,麻醉在生活里并未麻木,那份质疑的清醒若隐若现,生活在他处的耿耿于怀无处排解,而这一切种种都是经由自己的选择。
喜欢的得不到,得到了是悲剧,这就是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作者:兆木寿三(本人)《人生总在他处》:人生总在他处
这位略像刘晓庆阿姨的甜品店女服务生是我没娶到的朱砂痣。
别看她穿成这个样,其实她是我舅舅的小秘。
那个年代的美国,秘书就是这造型。
甜美得像颗糖果,跟《咖啡公社》整体的暖黄色调很搭。
这是我,一个穿高腰裤的NewYork boy,是不是很显腿长?
这也不奇怪,那个年代我们都这么穿。
我不知道自己是没脖子还是含胸驼背,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去好莱坞投靠我舅舅,聪明的我真的是典型的美国人,有社交天赋,虽然上面那妹子还是跟了我舅,但好歹我学到一手,这才有了后来的咖啡公社。
所以你看,男人什么时候都别把爱情当成人生的主题,导演伍迪艾伦之所以用了反沉浸的旁白和不厌其烦的爵士配乐,就是要提醒大家:这不是部爱情片,这是部传记片。
好吧,其实贯穿全片的还是感情线,可是这跟一般的爱情片真不一样啊,类似《了不起的盖茨比》,大概是以男性视角叙事,所以说情也变得很理性。
说了朱砂痣还没说白月光,白月光是个甜姐儿,我跟她结婚生子。
朱砂痣则一直带着暮光女的影子,说实话这白羊座的姐们儿就是骨子里有股硬气,不然咋叫她演会打仗的白雪公主呢?
我忘不了朱砂痣是因为她是我初恋(好吧其实不是,反正就是初恋的感觉咯,没结果的那种)(这里可以插一下BGM王心凌《第一次爱的人》)没得到的就一直在骚动啊。
总之,这俩美女都很好,就像舅舅也觉得他前妻和现妻都很好,而朱砂痣也觉得我和我舅都很好一样。
可是话说回来,我还是最爱我哥。
我哥是黑道老大,身材壮硕,声音低沉浑厚,整个一雄性荷尔蒙化身,性感指数力压《嘻哈帝国》里的大哥。
他虽然混黑道,但他对家人很好。
对,就是反差萌。
他是一家的保护神,虽然保护的方式简单粗暴(直接搞死)。
哥替二姐解决了她蛮横不讲理的熊邻居,最重要的是,朱砂痣跟我舅结婚我丧回家后,是他给了我事业的新起点,他的夜总会成了我的用武之地,我在这里成长为一名上流人士,进入了上层社会才娶了名媛老婆。
如果我今天还是个小屌丝,朱砂痣真不一定对我旧情复燃,谁知道呢。
总之,你们就说我哥好不好吧?
只可惜现在是法治社会,他这样的梁山好汉终归是要被和谐。
我只能多放点他的照片表示缅怀。
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訣別書」,會比片中內容更有意思得多。
非指難看。
正好相反,《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無疑是他這五年來最有趣的一部作品。
這是個纖細的故事,敘述兩個年輕人的年輕心靈逐漸被現實世界一分為二,肉體活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靈魂深處卻殘留一塊樸素鄉愁,對家人也對愛人。
人生中有許多選擇一選就是一生,會後悔也會不服,但逃得了嗎?
聰明的猶太阿姨謂「不選也是種選擇」,但這智語反過來說便意味人不能不選擇,生活的磨輪只有前進的份。
所以我們學會了緬懷,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續發生的選擇時刻,暫且假設自己若回到當初,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可以得其所愛;於是,鄉愁恆生。
這是常情。
主人翁與他愛的女孩曾在好萊塢打滾,覺得自己可以大隱於市過著簡單生活,最後卻不然。
他們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後歲月流逝,他們在成家立業年近而立之時陷入了深深的緬懷,緬懷那段年少熱戀的時光。
某日,他們在故鄉重逢,一齊在小巷大橋夜遊,看似外遇卻不然,他們真正想重新體驗的是精神上的鄉愁。
他們並未出軌,因為他們知道分手並不會回到當初,然而這份覺悟正是被現實摩合了的證明。
最後,他們繼續回到各自的江湖,在職場歡場皆最巔峰的慶祝時刻,那份愁情卻禁不住在人群中叢生,倆人想念起在永遠到達不了的彼方的那個對方,是空間也是時間的彼方,這份鄉愁直到永遠。
然而,僅只如此?
恐怕不是。
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
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Godard)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伍迪如是道。
誰能比一個NBC電視臺出道,為了綜藝效果與袋鼠打拳擊的奧斯卡獎得主兼當代國寶,更有資格說這話呢?
事隔三十年,老高達繼續與小伙子爭著電影實驗者的頭銜,老伍迪卻準備回電視了,電視人最大的對手也從銀幕變成與自己類似的螢幕,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懼。
那麼,作為伍迪作為五十年來一年一片的紀錄終結,作為他即將返回電視臺的告別的《咖啡愛情》,成了一部所費鉅資,遠遠超過他個人多年來嚴守的回本預算一千五百萬美金,改以數倍以上的資金打造一個由比利佛山莊宴會場與布魯克林夜總會雙織而成的1930年代場景,意義就欲蓋彌彰了:《咖啡愛情》這部片本身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鄉愁」,是他對黃金時代永恆的緬懷表白。
這則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萊塢的黃金年華卻僅有一次,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在紐約的全盛時代卻僅有一回;伍迪不惜耗費鉅資也不願修改劇本,全因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華場,任何時代都有大江湖似的眾生相,但最繁華的中國戲院只有一座,最傳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間。
所以,我們能這樣說:《咖啡愛情》是部論及鄉愁的電影。
而鄉愁最濃的卻非在戲內而是戲外,卻是導演伍迪艾倫對自己無從親體的兩個故鄉--與電影與紐約的走馬緬懷。
於是乎,當我們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萊塢懵懵懂懂中識得的那些新鮮人事,其實都是一個老導演對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緬懷的視覺具現。
這個老導演對偶像們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找臨演詮釋入鏡,只遠遠地透過對白將名導名人如數家珍;至於他的超級偶像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與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沒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釋是《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經玩過了。
這個老導演對造就歷史的聖殿如斯推許,推許到甚至不願如《那個時代》(Radio Days)或《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畫外提示輝煌,改而放任新寵攝影指導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帶來伍迪電影在《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在泳池,片廠,酒廳與曼哈頓大橋間縱情游移焦距,在柔光與霓虹的交錯中任性調度著觀眾的視線,就是要觀眾遊覽這些聖地的偉業;事實上,這 調度實在太過聲張,聲張到我有點疑惑,伍迪為何如此放任維多里歐史托拉洛,讓他明顯拍了一組明顯想挑戰1970年代的攝影大師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的曼哈頓大橋的定拍?
連鏡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會叫老師的攝影師阿......
有網友謂:《咖啡愛情》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的半自傳電影。
我不同意。
伍迪艾倫是世上最難與作者論分開的導演之一,他自製自編自導自演,更愛挖掘己身往事於片中,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個時代》(Radio Days)《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若干舞台劇本,以及他自白很想親演而不得為的《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然而此片除了史迪夫馬丁飾演的王牌經紀人一角明顯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詞就是Jack當年挖伍迪的話)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脫鉤。
伍迪出生時,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就已經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記得戲院,街頭與車禍」。
這故事需要的也並非一個伍迪半自傳電影傳統中聒噪的紐約人,而是一個深刻察覺自己在迷惘與決斷中反覆的歲月已經逝去的聰明人。
坎城影展開幕時,記者曾問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傑森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來演,他說:「不會。
我自己演不會比傑森更有層次。
」這話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對《午夜·巴黎》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的形容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我會自己演!
」顯然傑森的回鍋不僅是因他常被外界戲稱頗似伍迪當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種微小的自我觀看,而是對一個黃金時代旁觀而非抽離的大觀,而他也不副眾望辦到。
黃金的時代一如人的壽命,終有消逝的一天。
《咖啡愛情》的結局中,夜總會的首任老闆被處刑了,悄悄暗示了總會的未來即將黯淡,正如好萊塢的獨霸將在1940年代結束後後垮台;然而參與製片跨年宴的名人卻更多了,光臨夜總會的客人亦是,將至的沒落結局反倒替影業也替紐約塗抹上瀕死方現的獨特魅力。
伍迪艾倫一輩子都想解決卡謬點出的人生難題--「我不想死,不想看摯愛死,但我跟摯愛終將一死,這就是人生的荒謬」這段話的辨證在片中同樣出現,只是改以一對猶太夫妻的床邊對話重演,妻子希望人有來生,丈夫則說人必一死,然而他會在死神面前奮力抵抗,好顯示自己曾經活過。
物換星移,摯愛將逝,瀕死前的愈發輝煌,出自一個即將告別電影的導演之手--這難道還聽不出出絃外之音嗎?
Si ce jeu de chassé-croisé sentimental n'apporte rien de neuf dans la filmo variée de son auteur,WA a su tjs garder ce glamour nostalgique,ici baigné dans 1aura onctueuse et dorée qui caresse suavement la reconstitution méticuleuse des 30s à travers les décors et costumes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挺伍迪的,节奏色调人物故事结构对中产阶级的揶揄,但总体缺乏惊喜,或者说惊喜是那些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老片或不知真假的轶事。伯格演的角色居然不是一个话唠让人倍儿失望。最喜欢的人物居然是他舅舅。
Storaro和Kristen都不怎么对。
初中
有了婚姻的约束就不要拿爱情当借口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大哥/
过气
KS出戏
主角Casting大失败...
实在是很次的作品,从角色开始
略平,无功无过,美术和摄影还不错。
真心不错啊,比之前两部强太多。伍迪片中永远不缺的爵士乐,回归对纽约的爱,重温犹太身份认同与颠覆,让演员变成角色的剧本。构图还是有小把戏,长镜头居然多了起来。如果硬要挑刺,那就是伍迪艾伦到底还是伍迪艾伦,也不过就是伍迪艾伦。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but the examined life is no bargain.
不太下功夫叙事,也没有太深的感触。比较平。
艾伦无聊电影序列又添一员
目前最喜欢的一部伍迪艾伦。由一个俗套的狗血爱情故事以小见大,对LA和纽约的解读非常深刻,看完有种彻头彻尾的空虚。每个人都自以为是地深情,其实不过是爱着得不到的东西。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今年这部太小品了看起来不痛不痒,主要还是欣赏摄影和瘫瘫的美貌。Life is a comedy written by a sadistic comedy writer,老爷子还是忍不住要自黑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