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重机车与仅有鳞片包裹的角质生物的对抗,孰优孰劣,不过都是在死亡前涌出的血一样的物质。
另外的生物星球我们无法看到,不可得知。
想必也会有十分有力的双手,渐渐抱紧怀中会叫“父亲”的生命。
人性是天生的,就像孩提时的过家家,你扮爸爸,我扮妈妈,相互温暖童年的日子。
待到初为父母时,才想起那时是本能的潜意识。
生命和爱情一样,只要你相信它的存在和延续,并执着传输着这种力量予子嗣和爱人,这种充沛的情怀就会被激发。
哪怕对方识别不出你的面容,那种坚信影子随行的念想,也会像沙漠中的沙棘顽强生着。
记得《悲惨世界》有句话,“半吊子的进步,表面的人权”,电影贬低人类是为了认清自己,不论与人演对手戏的是弱不禁风的流浪猫,还是貌似杜撰的外星生物。
爱,是精准的,无瑕疵的,就像太阳下容不得蜡烛的光。
思绪忍不住开始天马行空。
如果真如玛雅人所预言,2012年,地球将成为死亡星球,我们能自救么?
我不得不怀疑。
人类喜欢驾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挖空心思的发展科技,攫取地球的资源。
Prawn的武器依靠的是自身的基因,用于小型飞船的动力,也就是促使Wikus变身的那瓶液体,也是他们自身的基因所提取。
他们的基因无疑是强大的,完全征服了人类那脆弱的躯体。
影片再次传达了一个信息,类似黑客帝国中机器人也将人类作为能量的来源。
也许,人类最强大的武器就是自己,基因工程的真正开发才能让人类的科技开启浩瀚的太空之旅。
2012,这个现在最热门的话题,太多影片针对这个字眼大做文章。
如果地球真的两极倒转,太阳风肆无忌惮的摧残,大气层再也挡不住外来的彗星,无论我们怎么自救,也许也是徒劳,所以,开始可怜地寄希望于天外来客。
“我保证,三年以后,我会回来”Prawn父子的表现无疑是片中的亮点,对人类的保证掷地有声。
3年后的2012年,就算外星高智慧生命来拯救人类,《第九区》正好对人类与外星人的共生关系,提出强烈的质疑。
卧塌之侧,岂容他人安睡,换位思考,如果外星人将我们拯救出去,人类是否能与之和平共处,答案再明显不过了。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第九区》片中的人类言而无信,蛮横暴力。
要得到救赎,自己就得先拯救自己。
如果说人类还剩下什么,那就是那朵金属玫瑰留下的,微乎其微的爱情。
本片把人类能表现的劣根性挨个数落一遍。
首先是把这些可怜的大虾安置在贫民窟,地球人就这么接待外星客人显得很不大气。
这也反映了人类一贯的利益观点:假设这帮虾兵不是堕落到此,而是来观光的,那人类肯定会以最高贵宾的范儿来接待。
可当发现这帮大虾惨到还需要咱去救济,那眼神就不同了——就好比你有个亲戚从美国回来你很高兴,指着他给你带点美刀什么的。
但发现这个亲戚其实是在美国当乞丐好不容易凑张飞机票逃难回来了,那脸色马上就变了。
既然不能弄到好料,那就变着法子榨干它们,比如靠无耻的垄断暴利搜刮它们的武器。
“哈哈,这些笨蛋还什么都信”(同样的话出现在《新宿事件》里,林雪肥说“日本人都是笨蛋,他们自己不偷东西就以为别人也不偷东西”)。
表现上是这些,暗地里还搞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譬如抓大虾来做各种实验。
它们在科学家的眼里不过是一群小白鼠而已,这和当年731拿国人做实验、纳粹抓犹太人实验没什么本质区别,在731的眼里看来我们也不过是一群猪猡。
这么做的出发点其实就是源于人类狭隘的利益观和种族主义或者说民族主义——希望自己变的更强大,然后抢占更多的资源,让自己活的更好罢了。
而所谓的世界大同只是一个遮羞用的屁帘子,风一吹,就看到下面的丑态:“数据就摆在这儿,他们连藏都藏不好”。
站在地球的角度,“如果它们是从国外来的, 那我能理解,可它们甚至不是这个星球的!
”;站在国家角度,就是国内民族与国外民族的对立,“日本鬼子、高丽棒子、印尼猪、美国佬……我们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我们是世界上最勤劳、最聪明、最热爱和平的礼仪之邦”;缩小一下范围,就是我们网上常听到的“XX省都是黑社会,XX省都是人贩子,XX省都是奸商……”;再缩小范围,就是“X省北都是懒人,X省南都是土鳖”,再缩小范围,就是“XX县都是怪胎,XX县的人很龌龊,那的女人都去做鸡……”;再缩小范围,就是“咱们一定要干死XX村的,妈的跟咱们抢河道!
”…… 当然, 这些行径都会通过舆论宣传正面引导不明真相的群众。
“它们传播大量的病毒!
”、“它们对我们实施暴力!
它们杀死了我的老婆!
”、“它们抢劫大量现金!
”、“大家保持与维库斯20米的距离,他跟大虾发生性关系,现在是个病毒传播者!
”,这句话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
最搞笑的是一位妇女在镜头前言辞凿凿的说“它们什么都抢,你脚上的运动鞋,手机,你身上的一切它们都抢,然后杀掉你!
”背景是一位大虾同志像拾荒老头一样蒙头翻垃圾,根本没有理睬这位大姐说什么。
相比之下,一些不同的意见就显得势单力薄,被一笔带过,这就是强调宣传侧重点的不同来达到不同的舆论导向效果。
视角转向另一边,这些大虾更和平单纯一些。
看一下它们的武器吧,随便拉几把枪出来就可以干死一大票,如果说一开始它们没有动用武力来争取资源在道义上站不住脚,那到后期被逼成那样拿起武器反抗也合情合理,可是它们都没这么做。
克里斯托弗看到自己的同类惨死也没有说“我要杀光你们!
”,它说:我要带我的同胞走,我不能让它们沦为试验品。
仅此而已。
但某些同学可能会愤起喷之:你这个没骨气的东西!
人类对你们犯下的滔天罪行怎么能忘!
血债一定要血来还!
犯我强虾者,其虽远,必诛之!
当维库斯叫克里斯托弗快走时,克里斯托弗不愿抛弃这个异类中的同类,并且承诺:等着我,三年,我一定会回来!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至少说,在大虾里头也有重情重义的。
在全部人都站到了维库斯的对立面时,舍生拯救他的竟然是这些大虾。
最后,变成虾的维库斯很用心的折着手中的花,寓意很深啊。
花代表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尽管人类看起来这样无可救药,但是不要放弃希望和信念;尽管我已变得如此丑陋,但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守护心中的爱,相信它总有一天会实现,就像相信克里斯托弗总有一天会回来那样。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是因为拍得不好,恰恰是因为拍得好所以不喜欢,看得难过。
我是那种会说漂亮话,但真的事到眼前才发现原来想像与现实之间有着这样的差距,然后在挣扎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应当向现实低头的人。
像电影这种东西,往往注入了某种价值观——通常是符合大众期望的价值观在里面,所以我不喜欢看到这种让我觉得为难的处境。
放映过程中,我必须改变自己看电影的习惯,不断地想些画外的事情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不要太投入于这个故事。
时间拉回到十年前,老师在课堂上问说“同学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外星人存在吗?
”,班上齐刷刷地举起了手,老师说“真难得”。
难得,因为外星在人类知识之外的存在,班上这群小朋友自然不是想着和外星人打仗才举手的,相信有外星人的存在,是不害怕那样的未知。
人类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凭借着这种优势,自然而然的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主宰,予取予求,左右着其他生物的命运,理直气壮地吃它们的肉剥它们的皮。
而外星人这种东西,是对人类主宰地位的一种威胁,因为人类得以如此在地球上作威作福的凭借就是智慧,所以一旦有智慧更高的生物出现,人类自然感到自己处在了弱势,害怕总有一天沦为人家刀俎上的鱼肉——强者何必跟弱者客气呢,会理所当然的这样想,因为人类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们仗着自己是“高级”生物便自在地砍伐森林,侵占草原,当然也以为假如别人更“高级”的话也会想推倒我们的楼宇,侵占我们的家园。
所以影视作品中但凡涉及外星人的,多数是在干仗。
为了争夺资源干仗是一种比较好接受的情况,因为弱肉强食,胜者为王也是普世的价值观。
这部电影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是在于其片中的外星人并不是在展现面对来自于外部的威胁的态度,而是在看内部的裂痕。
当然他们的技术还是很高的,也是很聪明的——否则宇宙飞船降落在地球上这一个前提大条件就不能成立,不过其杀伤力顶多也就是和地球人打个平手而已。
所以说他们体现的不是来自更高智慧,更强武力和更高科技的威胁,而是另外一种生存状态的侵入。
我们本能地抗拒不了解的东西,觉得没有安全感,用更通俗的话来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今天不异,明天也会异的。
alieen,本意就是“异类”。
如果这群外星人长得像人类,饮食习惯像人类,生殖方式像人类,最好再有人类一样的道德标准,那他们未必会受到这样的对待。
把他们隔离起来,正是因为其格格不入,影片开头就借路人甲的口说出“如果他们是从另外一个国家来的也就算了,可是他们是从外星来的”,从另一个国家来的和从外星来的,都是“外来者”,有什么不同呢?
因为不习惯,因为不了解,所以排斥。
但假如他们真的很强,或者数量很多,人类没办法对付,即使心里不安,表面上也必然做出友好的样子。
可是偏偏他们是不能还手一小撮,那么没收他们的武器,强迫他们搬迁,拿他们的活体来解剖实验也就没什么了。
这种情绪不仅针对外星人,是人类内部固有的,对“我族类”的认同感来自于外貌,来自于生活习惯,来自于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
如果不小心成为“异类”,成为“少数”,弱势群体受到隔离受到歧视的例子还少吗?
或者举再切身的例子,二战的时候日军在中国做的人体实验也是抱着这样的心态。
这不是哪个民族恶心点哪个民族善良点,这是全体的认知——非我族类,又比我弱的,可欺之。
只要不是“我族类”,就不用跟他们行使同一套道德标准,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我非常鄙视但诸多大侠说来全不嘴软的一句话——“跟这种邪魔歪道讲什么江湖道义”。
原来“江湖道义”不是因为自己认定的对错,不是自己判定的是非,只不过是“我族类”的相处模式,为了待在“我族类”内部所以不得不遵守,对“非我族类”也就无所谓了。
所以男主角一开始很开心地烧人家的卵——如果这些小外星人也是像人类一样怀胎所生,他估计没这么下得去手,只不过人类繁殖的方式以人类的角度来看非常恶心,所以看人家的后代烧起来的时候兴高采烈地喊“像爆米花”。
一切都按“我族类”的方式进行——合法的迁徙他们,虽然是用枪逼着他们画押的;给他们取人类的名字,但基本上我们观众只有听到过一位的名字,表面上的江湖道义,骨子里……谁不是邪魔歪道啊?
等男主角变异了之后,他也不是“我族类”了,所以什么“生命高于一切”的标准也不复使用,各位科学家可曾怜悯过小白鼠吗?
以前上生物实验课时,大家可有人怜悯过解剖台上的青蛙吗?
所以为了人类更加美好更加辉煌的未来,把男主角给切了是多么理所当然的决定啊——反正他已经不是人了,而且终将长成一个完全不像人的东西。
更讽刺的是,他拿起那管东西的时候还大声的说“我不相信那些家伙,它们太危险了”(我真心地认为他说这句话时用的是“它”),下一秒,他就变成了危险的,不能被相信的一员。
这之后男主角可以说是失去其族类,从一开始的不愿意开枪射击外星人,到后来为达目的无所顾忌的射杀人类,对于一个失去归属的……东西来说,任何标准都不存在了,回归到最原始,最本初,我们的本性。
当然“人之初,性本善”的主旋律还是在最后时刻大爆发了。
或者说是在种种“相异”的表像之下,导演和我都相信毕竟生命是有共通的,这一点共通来自于智慧,约束着,有时甚至能左右我们的本能。
这不是什么“人道主义”或者“公平原则”,而是感情。
D问我说“你觉得那个外星人会不会回来”,我说“一定会回来的”,伊就笑说“不愧是那么老了还喜欢小王子的人”,我想Peter Jackson也愿意留这么个希望吧,不然最后直接收尾就好了,不用出现那一朵花——但这又是我不喜欢的地方,总觉得让一个极弱者这样的逃脱从逻辑上来说太天真不可信了,可是又很想去相信事实便是如此。
这是一部我找不到立足点的电影,因为实际上聆听我内心的话,我明白那些贪婪的想法,甚至是有些赞成的(比如把男主角切掉),但这么一想又觉得实在是龌龊的想法。
这种以科幻的背景来探寻人类本身实质的科幻小说也有不少,但真正拍出来的却不多,因为科幻总归还是比较容易和一些科技噱头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这一部会不会开一个潮流出来。
作为一个喜欢看discovery和BBC纪录片的人来说,我倒很喜欢这种拍摄手法。
上次看到这种第三方跟拍式的手段是在REC,不过那些都还是主观镜头。
这一部是干脆把拍摄者作为视角,铺以采访的路人甲乙丙丁,除了增强真实感之外,看看他们说的话,再对比在男主角身上发生的那些事,可以看得更清楚人类原来是怎样的一种生物。
唯一有些遗憾的是中间插入了些许Christopher(我觉得这名字是一个笑点)的主观视角,好比在写小说的时候,用主角POV有写不清爽的地方非要拎出几章来使用第三方POV,感觉就会很突兀,如果不是说故事的水平问题,就是太低估观众的智商(我觉得那试管里的东西到底是怎么来的完全不用介绍,这一段应该剪掉的)。
其实我觉得我们看这部电影不应只是批评人性丑恶,其实那也是缺乏沟通和一小撮邪恶跨国组织造成的悲剧。
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下片中隐含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一直寻找外星人,假如真的有一天外星人大批出现了,我们应该怎么去对待去看待这种异类?
就像电影里一样,时间一长,我们会不会因为外星人给我们造成的麻烦而厌烦,会不会因他们先进的科学而恐惧,在对外星人的好奇心过后我们该怎样接纳他们?
中国可是有句古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到时我们会不会以这种心态看他们?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其实我认为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如何对待,而是如何相处。
我出生于一个教师家庭,父母从小的教育,让我觉得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好学生和坏学生。
好学生成绩佳,表现突出,听家长和老师的话,遵守规则;而不听话、抽烟、打架、早恋、逃课、成绩差……这些细节等同于未来的杀人放火、作奸犯科,都是坏学生的显著标志。
这种价值判断贯穿于我的少年时光,让我处处以好学生要求自己,并近乎本能的远离那些有瑕疵的孩子们,就这样扭曲、孤独的成长着。
直到参加工作,独自面对社会,我才依稀感受到此价值观的粗暴无理,并且反思起父母单一价值观的由来和危害。
看完《第九区》,我觉得找到了阐述它的方式。
任何科幻电影,都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不同角度的映照,而它们也以此隐喻现实,并完成对人们的警示或救赎。
《第九区》也不例外。
看完这部伟大的电影时,我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全身颤抖。
它不同于《E.T.》,不同于《侏罗纪公园》、《未来水世界》,当然更不会等同于那些以怪物、血浆、黏液为重心的垃圾电影。
在驱逐外星人的紧张故事下,它隐含着种族歧视、身份焦虑、个人英雄主义等复杂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第九区》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优秀的地球人带着傲慢、伪善的态度去驱逐被迫留在地球的外星种族,引发了反抗和战斗。
他也因为接触特殊物质逐渐的变为异类种族。
随着端倪渐露,他遭到了人类的排斥和争抢,不得不逃跑并躲藏在外星种族的领地,感受到被当作异类的痛苦之后,他的立场也一步步向外星人倾斜,在最终变为“大虾”之前,帮助他们成功的逃离了地球。
和《阿凡达》一样,《第九区》同样在叙述着地球人和外星人的关系。
在《阿凡达》中地球人是侵略者,在《第九区》中则是驱逐者,相比起与侵略有关的生存、灭绝、末日审判等终极命题,驱逐似乎只局限于种族和文化之间,显得如此的细小。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工业社会里,在科技、金属、高速发展、器械正在异化着人性的今天,《第九区》显示出了更为贴近的现实和社会意义,更加深刻、细腻的描述人性。
正因如此,《第九区》并没有像《阿凡达》那样满眼华丽宏大的特效和辽阔的全景镜头,反而采用大量跟拍、监控录像和近景,仅仅有几组航拍镜头来展现直升机,其余便是冰冷巨大的飞船悬浮在城市上空,一直压抑着观者的心脏。
镜头风格灵活、游移,为故事渲染出真实贴切的氛围,轻易的引导观众走入故事,获得更加深刻的联想和思考。
主角威库斯拥有典型的中产阶级身份,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能力卓越,这令他习惯于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定位。
对外星种族的傲慢、伪善和鄙视,在他自己的意识中,不过是对低等生物的怜悯和慈善。
尽管他用自认为克制礼貌的方式进行驱逐,却还是不断的引发冲突。
这样的案例在世界近代史上不胜枚举,那些外来者总是站在文明和道德的高点,傲慢的对待看起来落后蒙昧的民族,“蛮夷”、“土著”、“夷狄”、“边民”、“黑鬼”这些词语一个又一个出现,说出它们时,我们带着自然的态度和愉悦的心情。
却从没想过,被如此称呼的人群又该带着怎样的心情?
而这些随口说出的词语,又会引发怎样的误解、隔阂、冲突乃至战争?
导演为我们提供了“身份转换”这条解决途径。
影片中,威库斯因接触特殊物质而进入了异化的过程。
报应如此迅速,他很快的感受到了被隔离的痛苦。
变为鳞爪的手掌,黑色体液,中产阶级社交圈毫无考虑的抛弃了出现异化性征的他。
同时,那些曾给予他地位、名利、幸福的机构,很快将他列为研究对象,不仅要像一只小白鼠那样任人玩弄,还要被迫屠杀。
人类显得如此的无情,只要和他们略有一点不同,便完全失去同类的权利和地位,而只能被当作物体,被禁锢、被研究,被当作实验品电击、解剖,或者枪杀。
影片还暗喻了种族问题,居住外星人的“第九区”同样也是黑人的聚居地,并在主流话语中代表着混乱、犯罪、粗暴。
而这正是美国人对其他地区的统一态度,非洲、中东、亚洲各国都不过像片中的外星人那样愚昧落后,美国人总是带着教导者的神情,要其他人接受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恨不得把黑人、非洲人,把塔利班赶出地球,建立一个完全接受美国文化的世界。
现实给予他们痛击,“911”的惨状告诉他们外星人的思想,伊拉克的伤亡、经济危机都在告诉他们,“异类”也是人类,他们应该获得尊重。
影片中,与冰冷无情的人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星人的坚强、智慧,信守承诺。
他们十分了解人类的企图,并对人类的傲慢表达直接的愤怒。
但是,当威库斯表示出合作的善意,他们是如此的热情,同时尽全力实现带威库斯上船的承诺。
跟他们的简单真诚比起来,伪装成性的人类是如此的丑陋恶毒,如此的阴暗狡诈。
所以,不要鄙视路边的乞丐,不要歧视坏学生,不要对火车上的异族同胞避之不及,不要对扛着背包挤上公车的民工露出不屑,不要翘着兰花指递给那位“棒棒”几块钱。
不要以为他们看不懂你的鄙夷、你的高高在上,看不懂你的伪善和冷漠,他们只是不屑理会你。
你没有资格怜悯他们,你更没有资格歧视他们。
他们不过是不符合你的价值观,但在这个宽阔丰富的世界中,你的单一价值观,你粗陋的判断,个体特征并不算什么,平等的对待他们,包容彼此的差异,这样,你才不会被报复,才能够在这个日渐狭窄的地球上和谐共处。
一直以来,美国都带着这种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和文化,庆幸的是他们已经在反思;一直以来,我们也总是带着这种态度对待自己的同胞,可怕的是我们还在越走越远。
送给妻子的金属玫瑰似乎是一个温暖的结尾。
然而,片中受访者的谈话,却证明他们仅仅是把威库斯的故事当作了特例。
隔阂并没消除,傲慢无处不在。
悲剧过后,健忘的人类继续着歧视和排斥。
《第九区》几乎就是科幻版的《变形记》,在卡夫卡的笔下,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一步步的被惊愕,被隔离,被主流生活抛弃,被忘记,最终被遗弃。
结局如此荒谬,而过程却水到渠成。
《第九区》也是通过外星人的角度,再一次诠释了卡夫卡小说的荒谬色彩和现实意义。
前几日,为了保护“国字号”影片《孔子》的票房,《阿凡达》2D版被迫下线。
一气之下,我冲进久违的影院,花120元“巨资”看了《阿凡达》的3D版。
坐在座位上,我发现自己也和威库斯一样叛变了。
由于内心充盈着阻止霸权、争取平等和自由的个人英雄主义,我激动不已,几乎要在黑暗的影院里振臂狂呼起来。
尧耳写于2010年1月
科幻片“第九区”的故事发生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外星人的巨型飞船能源耗尽,逃到地球上空悬停,一百多万长得象大龙虾的外星人奄奄一息。
地球人把它们接到地上,搞个难民营,按人道主义原则圈养起来。
麻烦从此开始,大龙虾们外形丑陋,生活习惯肮脏,贪吃,没有起码的社会道德观念,用虫卵的方式快速繁衍小孩进行人口扩张,将南非本来一般的人类生活环境搞得一团糟,再加上当地充斥着大小流氓,两厢一勾搭,乌烟瘴气。
怎么办?
请城管出场。
故事按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套路前进,城管车队开进第九区,他们要把外星人赶到类似帐篷区的荒漠集中营去统一管理,表面上需要外星人同意并签署文件,实际上很困难。
龙虾人的生活习惯当然是越乱越好,垃圾堆里能找到更多食物,能和周围的人类流氓们做生意,能打劫路上的行人。
谁愿意去陌生而荒凉的地方呢?
城管们用文攻不行就改用武卫,用利诱不行就用恐吓,用劝说不行就用暴力来解决问题。
当然不能全怨人类的城管不好。
因为龙虾人的肮脏、凶恶和暴力在这之前延续了20年,在人类中引起了雄雄燃烧的怒火,失灵的巨型飞碟在城市上空停留了20年,人类的头顶始终被阴影笼罩。
故事光讲到这个深度还嫌不够,就这水平的故事中国观众都能编出来。
“第九区”被捧为年度大片,总有更有说服力的道理。
正在城管们和龙虾人闹得不可开交之时,由于意外,一位城管头领被龙虾人的基因污染,摇身渐变成了人类与龙虾人的基因杂合体。
电影到这里,变得真正有意思起来。
这个故事值得全体中国人看一看。
种族冲突与融合是全球性问题,贫富差距是全球性问题。
但哪个国家会有我们这么大的人口基数,会有我们这么深的农村贫困人口与城市富裕人口之间的落差?
会有我们这么臭名昭著的城管?
这让我想起前不久毛同学写过的一篇日记。
他提到武宁路沪西工人文化宫门口的城管伤人事件,并大谈人权问题。
http://www.douban.com/note/37901866/。
人权好谈,生活难过,我当时看到他这篇口水文便有深深的不安。
不安在哪里?
我住在离事发地点三公里的地方,他住在二十公里以外,如果拿“第九区”来讲,我是住在约翰内斯堡的居民,他是住在华盛顿的看客。
事发地平时的混乱程度已经叫人发指,人行道上常常水泻不通,摆满黑摊,行人走自行车道,自行车走车行道,机动车则没路走。
城管来了小摊散了,城管走了小摊来了,终于有一天,小摊来不及散也不愿让城管没收东西,两厢打起来了。
为什么我看到毛同学这条新闻会非常紧张?
因为我每天出地铁站回家的下车点正在事发地一公里开外,属于同一批城管管理,出了事后他们迫于压力肯定会熄火,那我的生活怎么办?
伤人事件不管事出何因,城管的错显而易见,毛同学这样的人权旗手素来不少,社会舆论在社会秩序混乱的小场面时不屑于出场,一旦出了这种事当然要出场说几句。
总之,我担心的是城管不来侵犯人权了,在可以预见得到的一段时间里,城管缩在办公室里,我将被人民群众的大海所包围。
我留意着时时用手机镜头记录出事后的场面。
这种担心很快转为现实,不久以后丹珠同学回家抱怨说,地铁出口处的马路雍塞到几乎寸步难行,又是上下班高峰时间,她一度担心出踩踏事故。
为什么雍塞?
点心摊、水果车、几十辆黑摩托、拷羊肉摊、报纸摊······ 于是我留了几张照片,来记录这段日子发生了什么,请注意时间顺序,毛同学于7月2日发出了人权宣言,显然西宫伤人事件在那之前不久。
我在7月9日拍到的照片里,黑摩托车手们兴高彩烈停在地铁站门口拉客,面部表情欢悦,镜头里能看到的每顶反光的帽子都属于一辆黑摩托,他们排列的长度超过三十米,两三辆一排,和阅兵式规格差不多。
当时的马路已经水泻不通,走完这三十米路至少得花十分钟时间。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88/3915552962_baf6e81f89.jpg 稍后的8月13号,起始于伤人事发地西宫的小摊贩长队继续向西南扩张,涌过地铁站门口,向中山北路曹杨路口浩荡迈进。
什么叫浩荡迈进?
他们占领了每一寸人行道,其中一部分占领十字路口上的车行道。
请注意,这是中山北路高架与曹杨路交界口,交通最繁忙的下班时间,车流与人流量都很大,摊贩身边的行人正在过机动车道。
摊贩身后的交警站在斑马线上,一脸茫然。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446/3915541462_f07d01f03b.jpg 8月中下旬两场暴雨,雨后摊贩们遗弃的满地垃圾阻塞下水道,地铁出口外水涨最高处达30cm,乘客无法正常进出,造成严重交通拥堵,因都是下班高峰时间,影响恶劣,出动消防车排水解决问题。
最后这张照片摄于9月8日,满身肃煞气的城管车出场,下面的照片与第一张照片中黑摩托手们的笑脸摄于同一地点。
仔细观察城管们的表情,颇为暧昧。
我伸头到车厢内看一眼,几枝散茄子,一只破萝,显然是当天早上的工作成果。
http://farm3.static.flickr.com/2589/3915527626_c67bc348ca.jpg 虽然我早和丹珠八卦过此事,认为城管终归是要回来的,不回来的话早晚有一天我们会因为地铁周围的混乱而被活活踩踏而死。
但城管真的回来了,那种气氛又让我有点寒毛凛凛。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我同意人权卫士的所有观点,我们应该捍卫人权。
我同意“第九区”的主题思想,种族或者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远比偏见与互相蚕食重要。
我同意没来得及致富的人群需要获得更多的社会关爱,而非粗暴打压。
但是。
我生活在照片里的世界里。
现实生活教育了我:永远不要相信不同经济水平与文化背景的人群之间能够轻易相互尊重。
大家做到诚意交流,真正的互相尊重,那将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不是空谈人权就能解决好的。
换句话说,只要身处第九区,你就是一只龙虾人,无论你的外表什么样,无论你有多少正义在手。
电影第九区有一个真实的开篇,有一个童话般的结尾。
而真实生活中,第九区的未来只怕不会是童话。
一直很想知道大虾们是电脑的合成还是演员化妆后+电脑合成?
不管怎么说化妆的确很猛很强大!
看完后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出:人类是如此“恶心”的一种生物!
一直在搞城乡结合部的拆迁安置研究,初看这部力荐的血腥、刺激科幻片,让我非常感兴趣。
影片一开头,就是跟搭建违章建筑的人“拆迁谈判”的过程:外星生物来到地球,就地解决了自己的居住生活问题,咱们的男猪脚就是拆迁工作小组的组长,按照变形前的男猪脚去“拆迁谈判”路上说的话,这些虾们(外星人)不懂得什么是财产权,我们要告诉他们土地是我们地球的,你们这些都是违章建筑,只能签字被拆。
在俺们这嘎达,违章建筑都是拆无赦的,你们的话,优待一下,和蟹社会么,给你们一片安置小区——被变形后的男猪脚称之为集中营。
拆迁谈判开始了,挨家挨户进行,有房主,有承租户,还有混居的外地流动人口,有黑帮,跟一般拆迁内容差不多。
发放宣传手册,上面是安置小区的“美景”蓝图。
出动了防暴大队、政府官僚、街道办(这个好像没有哈),各个击破。
此外,还有计划生育小分队,还询问人家外星孩子有没有办准生证,太地道了。
第一天结束时遇到一个钉子户(外星人科学家),于是暂停工作。
结果就在这一家,男猪脚发生了变形,开始了奇异的74小时。
之后就是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多方利益相关着博弈。
一个大事件之后,即外星飞船离开后,双方达成默认的共识,即外星人在第十区继续生活,不去什么安置小区了。
接下来就是三年的等待了。
且不说男猪脚和飞船了,如果外星人房子产权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还会面临强制拆迁,还会引发矛盾,导致一个循环。
因此,对于外星移民的财产权、身份的确认,是未来世界和蟹的一个重要前提。
关于电影,确实如同之前很多评论一样,看完之后心情很沉重。
每个人看完电影之后都有自己的感悟,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种高潮方式。
不想提南非的种族歧视,不想讨论卡夫卡的《变形计》,也不想把大虾跟《卢旺达饭店》里的蟑螂联系在一起。
整部电影看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男主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与他妻子的联系。
男主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文弱,胆怯,缺少气场,女主算是富家千金,但我觉得女主应该也不是精明强干的类型。
可悲的是这种性格的人有一个高层领导岳父,没有气场的男主甚至得不到一起去工作的武装势力的配合,士兵都不想理他。
电影的叙事方式不比《记忆碎片》、《十二猴子》高明多少,各种老套剧情一起上。
然而第一次让我有印象的,是男主被感染后,看到自己变成外星人的手臂,他说的是我要见自己的妻子。
整个故事背景好像没有交代男主丧父丧母,所以看到这一段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
男主被转移,被研究,要被拿来做解剖。
这种感觉应该是绝望加孤独,当整个世界都站在你的对立面,要拿你做实验。
我不知道在你们最孤独,最无助,最绝望的时候会去找谁,男主从被抓到逃亡,一直试图与妻子取得联系。
这种性格的人,在他生命中妻子意味着什么。
又或者是那对外星人负责亲情戏份,男主负责爱情戏份。
他抢了一部手机,被岳母接到电话被训斥一顿。
逃亡对于男主这种性格和能力的男人来说,太困难了。
妻子对他来说就像一线曙光,或许这也是支撑他以这种形态活下去的最大希望。
最终他接到了妻子的一个电话,我以为他永远不会与妻子取得联系。
然而让我失望的是,妻子言语之中已经对他放弃。
我突然觉得,在这种处境中,一个人能依靠的还有什么。
他十三年的好朋友避而远之,后面一个类似他父母的人说我已经认为他死了,他的妻子也对他放弃了。
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与所有人的意见相左。
那种孤独感是我从来没有体会过的,我并不想再争什么对错,只想有一个人来理解我,支持我,然而,并没有。
男主后来接到妻子的第二个电话,他说你不要放弃我,因为我没有放弃你,我还想像以前一样抱抱你。
我不禁哂笑,身处劣势,焉能说出这番话,倘今日变异的是对方,这些话还可让人感动,如今说这些只让人觉得你蠢。
这通电话也只是老丈人电话定位并活捉他拿来做实验的一个手段,这就不提了。
最后男主完全变异之后手里拿着的东西和妻子那边拿着的东西遥相呼应,这究竟是爱还是悲哀。
外星人电影的新一篇章。史诗。史蒂芬后继有人。豆瓣评星不够打。
看了心里很不好受。很多东西虽然不是必须要去解释的,但是总让我觉得不够真实,不能完全的说服我。
说实话 和我预期的差的太多了 而且电影里太多的地方说不过去 让人看着可笑 外星人都是白痴 有那么强的武器 只会用武器换猫粮 或是放着武器任人宰杀 …………太多了 逻辑可笑的厉害 我也知道这是电影 没有必要较真 可 最最起码 最基础的地方要说得过去呀
用写实的手法拍摄了一部科幻版的变形记,有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发人深省,不过看过这片后也没觉得有传说中那么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牛逼闪闪的片子啊!!可惜这位没卡梅隆有钱,不然也搞个3D+IMAX,我绝对支持此片击败阿凡达拿奥斯卡~阿凡达描绘的是天堂,此片描绘的是地狱,显然,地狱更有冲击力!
有点血腥,有点恶心。但很棒。//20150124资料馆。五年前在小MP4上钻被窝看的。当时觉得有些血腥恶心,但很棒,给了五星。现在大银幕重温,还是又被震撼和感动到流泪。伪纪录片风格让前半部克制而充满讽刺。结尾机器高达略违和,也有一点煽情。但作为导演长片处女作,真的太了不起了。五星推荐
我哥让我醒醒好好看,可我睁不开眼,老是睡着。
果然是老弟的菜,差点吐出来==不过外星人的亲情家族爱还是挺感人的。。。
既然后面还是采用一般的叙事手法,何必开始用伪纪录片的方式,貌似很有新意,但又不能贯彻到底。我看科幻电影是越看越没劲了,最后怎么一下子就火拼起来了,我也没看明白。
前三分之一闷得我打哈欠,后边的重口味杀戮倒是令人精神一振,这人杀得爽快哈,一轰一个稀巴烂。看得妹妹哇哇乱叫。美国人真是喜欢用多数的丑陋嘴脸来烘托少数的光明人性。虽然能令人想起变形金刚和阿凡达,但我不喜欢这更污糟露骨的表达方式。
它不能是一部电影,应该定位是部科教片!
两头纪录片,中间剧情片,有点不伦不类。还有结尾是开放式的,让我觉得导演勇气不够……
烂的一比,剧情推进bug多的可以漏大卡车了,还有人说是神作,你全家都是神作
看到好评一片就想看看,结果没看完就忍不住关了。令人厌恶的主角,冗长的记录方式,恶心的画面,难听的发音。好吧,不管它内涵怎样,这是一部让我没有耐心看完的电影。我承认我没内涵。
看懂的人给我讲讲呗
外星人不能移民来地球!因为这里有无数私欲者
我不能理解了,这恶心了吧唧的东西,有什么好的。
哦!神作啊!就是为什么外星人总是巨丑呢。。。
时隔十二年再看一遍,没想到还是整整哭了二十分钟,太难受了,太惨烈了,最后三十分钟每个眼神都让人好痛苦。还好你们可以回到有七个月亮的家园,还好在废墟里你还没有忘记如何去折叠那朵花。
整部片子感觉不好,让我误以为很好看,何必有意义呢,有意义又不好看,那有意义又有什么意义呢。看影片的感觉就是悲凉,寂寞,痛苦。最最讨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