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奥神父
Padre Pio
导演:阿贝尔·费拉拉
主演:希亚·拉博夫,克里斯蒂娜·基里亚克,马克·莱昂纳蒂,艾莎·阿基多,Vincenzo Crea,卢卡·莱奥内罗,白兰度·帕奇托,Stella Mastrantonio,萨尔瓦多·罗科,Federico Majoran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德国语言:意大利语,英语年份:2022
简介:著名导演阿贝尔·费拉拉日前透露他将拍摄一部关于天主教方济嘉布遣会神父、受圣伤者、圣人毕奥神父的传记影片,并选中Shia LaBeouf作为主角。而导演的多年好友Willem Dafoe也会出演一个角色。 费拉拉在采访中称,“我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比奥神父的电影,将聚焦一战后的意大利。如今比奥神父已被追认为圣人,..详细 >
慢慢来吧,会越来越好的。比较工整(低情商: 庸佬罢了)的Pasolini era费拉拉,两线的联系诗意、玄妙,观感比Pasolini更友好。几段飘的sequence水准之内,Help me是最好的一段。结尾Pio得到圣痕,力度拉满,我都起鸡皮疙瘩了,也难怪老马喜欢。我怀疑那只手是威廉达福的但是我没有证据【我胡说的。费拉拉的老婆真上镜啊,太漂亮了,其实更适合演古装呢,比托马索里还漂亮一百倍!
8/10 费拉拉一直在突破黑色电影的边界,剧情容量的精简,弱化麦高芬进行叙事,将松散的结构聚拢成有力的影像强度,更是以全新的角度影像化宗教与政治的同一性。完美的作者。
费拉拉在采访中称,“我们正在准备拍摄一部关于比奥神父的电影,将聚焦一战后的意大利。如今比奥神父已被追认为圣人,并是著名的受圣伤者。而他也身处一段世界史风云变幻的时代,在他成为一位知名的圣人之前也曾是个年轻的僧侣,这个形象将由Shia LaBeouf扮演。”
对歌颂socialism的革命无感,得不偿失,得到的远小于失去的。过时的cult理论……
[4]
3.5
+3
【4】回看宗教题材的费拉拉电影,比起早前抽象的《玛丽》,本片拥有了更多的影像的强度,延续他近些年的方法论,总能轻松地在一场寻常情境中带领我们体会近乎恐怖的超验时刻,很欣赏。
不太好,混乱蒙太奇。以及,capuchin怎么总是ecstasy confession二极管。能接受的有良好体验的部分只在于题材本身。
作为片名的这个神父,在片中镜头不多,参与感更少,大部分时间就是给人喂饼。
(4-)两条线割裂感有点强,抗争中偶然出现的神迹,最后一幕过于美丽了 不大明白待重看
No courage.
把帕索里尼本人以及《马太福音》一分为二就生成了本片并置精神-肉体两条线的表达,同时也构成了一种矛盾。一方面精神和肉体在暗中相连,个人宗教和集体信仰在超越性的层面互通,内涵对左翼理念的倾心,但仅止于此的“赞扬”绝非聚焦存在姿态的费拉拉的单纯意图;所以另一方面精神肉体这两者又因为刻意割裂的并置处理,显得无从相连——精神的归精神,唯物主义的归唯物主义,就像笛卡尔把世界一分为二的身心二元论,两者如何相互作用就成了无解难题,那么也就完全相反于帕索里尼赋予《马太福音》灵肉合一的现实主义神话气质。由此对比之下双线并置的不稳定矛盾也明晰了它的倾向,即对灵肉无法合一的/割裂的/现代性存在的彰显,这是现代人苦难的源头。也因此费拉拉打破了一直以来的距离感去强烈表达神父的个人心灵,越是强烈,灵肉越是相离
年度神片这不就来了
在宗教与政治并行的状态下,我所能看到的就如同影片一样,是割裂的。宗教能救赎个人的罪恶,但很难抚平不公;政治紧随着利益,它从不接受上帝的慈悲。信仰的排他性,也包括没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来自教科书的黑纸白字,它形成时的血泪,或许跟耶稣所受的苦难不相上下。接受过洗礼的枪,射出打击另一种信仰的子弹。我们从不曾经历,也无法想象与实践,结果是不坚定的存在,有人在信仰内损坏。能坚定的人,才能在承受苦难的同时,享受信仰的尊重~
1:44:35
4.5 平视,奇异的手持中近景。
什么乱七八糟的?
8.1 数字噪点与古典配乐的结合带来了超验的临场感,镜头穿梭过街头和教堂,如同魂魄飘浮于人世,他们/他在经历什么?又为什么而战?与padre pio一同颤栗在恐惧的梦魇之中。如果是意大利语拍得就好了,受不了配角都是拉丁口音,主角却一嘴流利的美式英语。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