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nirvana的主唱如果不死,中国的歌迷会少90%。
有些人有疯狂的人生,但那只是表面的。
即使导演想表现人物的内心,我们看到的依然只是表面。
文 / Annihilator全文约1800字 阅读需要5分钟 早上下小雨,忘了带伞。
从地铁口到打工的地方有两公里,不幸在最后一个路口碰上红灯。
我又想起了《最后的日子》。
天气转凉的时节,记忆的下水道里很容易随便浮上来些什么东西。
尤其是当你不得不忍耐空气里飞舞的雨丝。
无论如何,这不是一部心情好的时候会想起的电影。
从《夜深沉,爱难吟》中晃动闪烁的黑白影像开始,格斯·范·桑特的电影便一部比一部加倍地悲恸。
几乎每一部的结尾都有谁死去了,其他人背负着死亡的重量继续活着:墨西哥偷渡者和杂货店老板;两个家庭背景悬殊的男妓;迷失在沙漠中的旅游者;一群高中生;音乐人和他的朋友们……你或许已经发现,范·桑特的电影总是建立在如此简单淳朴的元素之上,尝试用语言概括只会显得它们相当白痴。
但没关系,它们本来也不是喜欢说话的那种电影。
如果电影可以是一首音乐,那么《最后的日子》大概是和弦的间隙中那些沉默的休止符,一些标志着断裂与空缺的黑点,永远无法为符号所捕获。
Last Days (2005)你只能去看。
苍白的绿,幽深的蓝,火焰挑衅着大片黑暗,阳光透过窗户在地面的划痕,新鲜空气一样朦胧的室温,年轻人们泛着光的脸庞。
你只能去听。
那些无意义的只言片语,那些不成文字的呢喃,叹息和哽咽,溪流与风的嗓音,不断盘旋的钟声(是内心的声音吗?
),两三首歌曲——嘶哑的,混杂着琴弦的崩裂和不知何处飘来的噪音。
如果我向你描述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他蜷缩在角落的鼓架之间,垂下来的头发遮住了表情;如果我向你描述夜里在焦外融化的一盏灯,一张赘着婴儿肥的沧桑的面容;如果我向你描述,车窗像银幕一样反射着全部的天空——就像在阿巴斯《如沐爱河》中所见的那样——你真的能听懂吗?
不,只有自己去经历它,去浸入到影像表层那丰富的知觉纹理之中,在那里,所有的声与光都像电影的小小触角,撩拨人们的心绪。
Last Days (2005)不可能通过任何种类的文字(简介、剧本、影评……)来间接地触达范·桑特的电影;难道真的如那些评委或评论家所说,《大象》的美丽是因为它——实际上并不精湛,甚至有些刻意——的叙事结构?
或者是因为它的长镜头调度?
是因为它改编自真实事件(“死亡三部曲”都改编自真实的死亡),有一个沉痛而尖锐的主题?
一遍又一遍穿过校园的走廊,视角之间奇异的复沓和缀连,完全超验的时空,多余的、幽灵般的人物,对一次死亡事件的埋葬与追悼……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一帧一帧地翻阅他的电影也不会有任何意义:影像必须流动起来,流动为每秒二十四帧的时间,绵延的、正在逝去的时间。
渐渐地,眼睛适应了黑暗,然后我们见证了《盖瑞》中奇迹般的日出;这里的奇迹是德莱叶意义上的奇迹,时间的奇迹。
那些环绕人物旋转的镜头,均匀滑过的推轨,漂浮着的跟拍,是时间在影像上留下的刻度吗?
不是侯孝贤的时间,也不是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更不是贝拉·塔尔的时间——不!
不是那种威严凝重的、昭示着历史与命运的时间“洪流”,在寡言的人物和被动的观众身上轰隆驶过——而是阿彼察邦的时间,从山洞的一头淌到另一头的涓涓细流的时间,让情感和思绪得以休憩的时间。
Gerry (2002)范·桑特没有阿彼察邦那样冷静,他总是一个坚定的抒情者:草地上的月光,峡谷中的镜中镜,暗室里的地下丝绒,有时不免过于感伤乃至滥俗。
但,当摄影机以这样一种谦逊的方式,这样一种满怀歉意的方式,在人物身侧徘徊流连,如何能不被打动呢?
《盖瑞》光泽饱满、晶莹剔透,《大象》的场面调度几乎炫技,《最后的日子》却纤细而脆弱,并且它不吝于和我们分享这种脆弱,人物的脆弱,电影自身的脆弱:几次奇怪的倒叙是恍惚间的出神,过曝的窗让摄影机患上了光敏症,最后它闭上了眼睛不忍再看,直到电影与它的人物一同分崩离析。
范·桑特将死亡的那一刻留给了不可见的深夜;但在死亡之后,白天的公路上,朋友们并排坐在汽车后座,他们眼里闪烁着泪光……唉,该如何形容呢?
影像在抽泣着,它的细绒随着一呼一吸而微微震颤。
Last Days (2005)三年多前,在学校走廊深处的房间里,我独自看了《大象》,被深深震撼。
那是我第一次看范·桑特的电影。
自那以后,每次重看《大象》,学校的走廊和电影中的走廊就变得越发相似起来,无法分清:我喜爱是因为怀念,或者我怀念是因为喜爱?
有些电影就是这样,你重看了太多次,以至于理性的判断从根本上不再可能;它已经成为了你的朋友。
至于《最后的日子》……我只能说,过去一年里,有几次完全绝望的时刻,我重新打开了它;我没有一次看完它。
在每一次观看中——以某种我目前还没能完全明白的机制——它的一部分代替我死去了,余下的部分则将我治愈。
评分表
往期推荐专访 | 刘伽茵谈《不虚此行》:“我和这个故事完全站在一起”圆桌 | 2023威尼斯补课·第2期: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缅因州的贝尔法斯特》评论翻译 | 论想象力
今晚,有许多人在想念你。
即便或许在你看来,大家怀念的,只不过那个被VIRGIN公司包装出来的带着伤痕文化的通俗消费品。
这个晚上,我鬼使神差地摸出那把许久没有碰过的吉他。
失真的开关被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终于还是一个音符也没弹出来。
关于你的心事,其实早就与音乐无关。
DAVE GROHL搞了支甜到发腻的傻逼乐队,并恰到好处地拿了好几回的格莱美奖。
CHRIS也终于把脑袋上的头发掉尽,据说还脑子发热跑去搞起了政治。
这事你或许应该知道了。
大概两年前,和你一样离开我们这个世界,有个SPARKLE HORSE的乐队主唱应该把这些破事都告诉你了。
在我看来,你应该对这两老哥们早已漠不关心了。
还有你最爱的COURTNEY和FANCES。
你说过的那句话成了已被验证的预言————“PUNK IS DEAD”。
现在全世界都只记得她是个BITCH。
现今的PUNK,是一个被叫ARIVAL的小甜妞统治的天下。
妈的,你一定不在乎这个。
这个早就烂透的玩意,他们当标签爱给谁贴给谁贴好了。
你的朋友们。
REM和SONICYOUTH都解散了。
有点遗憾不。
我想这应该是合理的结果。
一群老哥们在一起玩了那么多年。
头顶NEW WAVE和NOISE的帽子也实在是该让他们厌烦了。
这时候结束,是不是可以看做是在音乐的问题上,他们还是掌握着自己的灵魂呢。
你离开这快20年了。
这儿还是和你在的时候一样。
西装革履之下的道貌岸然依旧在统治这个世界。
摇滚乐或许依旧是少数人逃避的借口。
更多的时候,大家都以为它是条价格不菲的牛仔裤T恤衫之类的玩意。
受难的底层只能在莫名其妙的愤怒情感中,一阵一阵地狂欢。
就像此时,以这样的方式纪念你一样。
傻逼极了,可我们别无他法。
此刻,我听着你在UNPLUGGED演唱会上唱的《SOMETHING IN THE WAY》。
这歌屌的像副画一样。
你怎么看?
好吧,除了音乐之外,我们对你这个白痴一无所知。
可你总是把自己吊在阴冷的气氛中的那种姿态,已经伤到我们这些不知所谓的傻逼的神了。
在你面前,我生怕自己又要犯了矫情。
可写这些本就是他妈的在犯矫情。
算了,什么话都被你说净了————“WE DON'T KNOW WHAT IS YOUR MEAN”生日快乐。
傻逼。
因你而被占据的时间真让我烦心。
即便如此,我们都希望你在那边依旧还在弹琴唱歌。
有你钟爱的FENDER吉他和BODDH。
亲亲你的BODDH吧,他终于带你回家了。
Blake从戒毒所跑出来,回到这个令他无法适应的世界。
他游到河对面站在岩石上撒尿,他穿着邋遢晃晃悠悠地走在路上自言自语,他走在路上突然摔倒,他穿着黑色蕾丝女装手里握着一支猎枪,他慢慢地跪下慢慢地放下左手又慢慢地放下右手瘫在地上,他在写日记的时候一遍遍地说着“I remember,when...”,他弹着吉他独自低吟浅唱“It's a long,lonely journey,from death to birth...”。
他像一个被遗弃的木偶,失去了控制,神情恍惚。
妻子不理解他,朋友想要离开他,他无法和任何人交流,他也拒绝了沟通。
突兀的画面,沉闷的长镜头,错乱的叙事结构,立体主义拍摄法,与《大象》类似的结构,是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执导的这部《Last Days》给我留下的基本印象。
这是一部以Kurt Cobain自杀为蓝本的电影,导演不是想解释他自杀的原因,而是想揣摩一个无法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人,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前的一些心理变化。
他说过,毒品不是他自杀的理由,而是他逃脱的出口。
Michael Pitt的形象可能让很多Nirvana迷和Cobain迷恼羞和愤怒。
郝舫在《灿烂涅磐》中写到:他的痛苦和郁闷都曾写在他那生动异常的脸上,那是如同拉奥孔般痉挛不已的面庞。
Michael Pitt做到了神似,脏乱的长发,法兰绒衬衫,破旧仔裤,太阳镜,他和导演都已经努力了,毕竟Michael Pitt不是Cobain,英雄已死,英雄不在。
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对话很少,只有Blake的自言自语,电影里也没有用到Nirvana的歌,仅用了一首Velvet Underground的
人声部分断断续续的失声,让我想起Cobain为了缓解汹涌的胃痛,不停地喝可待因糖浆。
我不能说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当然我也不觉得它有多糟糕,我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像我一样面对影片中大量沉闷的长镜头,静静地看完这部没有太多情节可言的电影,但在这个弥赛亚已经引退,乌托邦已然失色,天天解构,时时享乐,到处都是超男超女的时代,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怀念起Cobain,怀念起他的真诚和勇敢,他的乖僻和忧郁,怀念起Nirvana的
清晨,邻居发现了小屋中Blake的尸体,一个赤裸的Blake慢慢从身体上站起来,沿着梯子向上爬。
死于黎明之前,在黎明到来时绽放。
文章连接:http://blog.sina.com.cn/u/4a4e0a1f010009ll
怀着对另一位摇滚巨星的追忆与探究看了这部片子。
看完之后的情绪很难讲得清楚,似乎是愤怒似乎是哀伤,但遍寻不到对象……愤怒该指向谁呢?
沉沦的社会还是愚蠢的人类?
哀伤该为谁哭泣呢?
纯粹的内心还是死去的上帝?
对于科特·柯本的记忆仅仅停留在六年之前,因为太过沉重,实在不敢深陷其中。
当时只是通过尚不发达的媒体与网络读过一些生前轶事以及分析文章。
而关于他的歌曲有一张不插电演唱会的磁带倒是一直放在Walkman中,A面B面不停地一遍一遍的放着,伴我度过了一段重要的岁月。
在另一位摇滚巨星hide离去的时候,曾跟某位欧美摇滚乐的歌迷探讨过死亡的话题,当然其间不免提到科特·柯本,这位歌迷的观点是虽然科特·柯本当时几乎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受到了歌迷们近乎疯狂的追捧与爱戴,但是科特·柯本自己的反应大意为“虽然有这么多人喜欢我的歌,但究竟其中有多少人懂得歌曲的深意呢?
”在此我们对科特·柯本死亡的真正原因不作深究,但一般忠于自我创作的艺术家而言,名利并非他们追逐的意义所在。
也许彼此言谈中所碰撞出的一丝火花都能带来万千黄金所不及的快意。
空虚与非存在感或许才是困扰他们内心的梦魇所在。
无论是借助毒品还是一死以求解脱都是摆脱这些梦魇的手段。
当一个人的思想抵达一个高峰之后,世间的名利追逐与物质享受着实愚蠢至极。
对于他们而言这些似乎是唾手可得的东西,获得这些毫无满足感可言。
然而当你转而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时,会发现周遭外表光鲜亮丽的人们一旦褪下那层遮羞布,与原始人相比毫无任何思想进化,此刻沟通与交流变得艰难且晦涩。
于是他们会同婴儿极渴望喝奶般哭泣,不停地哭泣,直到饿死……生存的意义何在?
当你抵达了最初的目标,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
原来奔跑是如此的简单,当你发现之后,是否开始试着飞翔了呢?
我已经能飞了,那么我们就去外太空吧!
那里有科特·柯本,还有hide,以及很多很多……
A最后的日子。
还有B刻本和音速的纪录片,1991朋克崛起之年,都牛逼。
A在虚幻里压抑,B在现实里张狂。
想当朋克就得在两个极端里疯狂跳跃。
没什么可说的。
最后想提《最后日子》里的吉他主题,那曲子牛逼啊。
你要是郁闷的时候去听,能流下脑浆和鼻血。
Maybe it’s because I find it hard to sympathize with white people’s pains now. Maybe it’s just that I don’t know Kurt Cobain that well. So I think the film is kind of boring and it is unfortunately just another Rock’n’Roll cliché. It’s your life FIX YOUR HEARTS OR DIE! (But I like the moment when Blake writes on his journal: “I lost something on my way to wherever I am today.” I resonate with this sentence.)
看到他一个人躺在小木屋地板上的那个镜头的时候我还是哭了。
耳边突然响起了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的旋律。
”where did you sleep last night? In the pines, where the sun don’t ever shine. “Would you shiver the whole night through too? Gus Van Sant的电影一如既往令人心碎,九十多分钟的画面,缓慢,破碎,穿插整部电影的呓语就像溺水后浮上水面的气泡一般。
他生命之中最后的几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然无从得知;而这部电影也未必就是绝佳的还原。
但我觉得那种沉寂之中的强烈绝望一定是真实的。
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当时有人真的能理解他的悲伤,那么一切会不会都不一样?
ps 本片大亮点:帅哥皮特抱着吉他自弹自唱那一段实在美极了。
唱得好好!
反映什么样的题材就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last days》这部片真的是做的很棒,整个围绕着一个歌手自杀前的感觉,和一群歌手的生活状态来展开,整个片显得节奏缓慢,有时让人有些许不舒服,可能许多人就会认为这样的电影不好了,但事实上电影所反映的事情就应该是那样一种感觉,那种迷失、混乱,那种介于崩溃边缘的状态,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反映片里那个主角的感受,或许有点病态,但我不得不承认,整部片给了我很大的享受。
喜欢范 山特叙事的风格,他试图去发掘那些社会边缘或独特人物的心理世界,当他把一切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边缘,或者说并不敏感,我们会不理解,不喜欢……范 山特在镜头的处理上实在是太有想法了,各人十分喜欢,那些本该阴暗,本该混乱的场景被他处理的非常艺术,不知该用什么词形容,很酷的感觉,那种镜头让你不只是看到一个画面,而是看到一种感觉,一种强烈的感觉,和你产生共鸣的那种,以前的几部片子也是这样。
和许多人一样,我也很喜欢片里男主人公那段长长的弹唱,作为电影的一部分,这种长时间的镜头停留似乎不太合适,不过他的效果对于我来说真的是非常好,感觉特真实,感觉音乐是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感觉那是一段心声的爆发,只有发自心灵的音乐才是好音乐,无论如何要先有一颗敏感的心,音乐的心,然后再出来谈音乐,玩音乐是为了音乐,不是什么钱、名、酷什么狗屁,可能是我个人的一点偏见,或者是外国的音乐也并不像电影里演得那样,但不管怎样,我对现在本国的音乐从心底有一种抵触,大多数音乐都太功利化,商业化,都越听让人越弱智,当然有一些歌手还是不错的,但他们受大环境影响,成不了气候,许多有思想的人没有艺术天赋,有艺术天赋的人没有思想,我想这大概就是现在的一个现状吧,无论如何,真实些比较好。
这是一部少见的好电影。
这个电影由于我看的是没字幕的所以不好说什么只说两点一 这个略显平淡的电影有了一首
就是乐队版的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三部曲(《太阳》、blabla)的拍法 听导演说也有借鉴《让娜迪尔曼》
看完傳記再回顧這個電影覺得還是很真實的T_T
一部略显简单的电影。范桑特表示,《最后的日子》是他“低成本、独立制作、有限场景拍摄”三部曲的第三部。改编自柯本自杀事件,范桑特透露,他从1995年就开始准备这部影片,原本想拍成一部科特·柯本的传记片,但当时普遍认为他们都死于毒品。但其实导演觉得围绕在他们身边别的事情可能让他们压抑不已
gus van sant 还是大象那个,blake不是nirvana那个。。。一起走吧
有点失望。
反而是表现方式大于故事本身,模糊的时间线更能凸显出飘忽的感觉,游荡,不知往何处去。不被俗世中的原型或者肉眼凡胎束缚,才有可能奔向自由。3.6/3
两年前买的碟终于看了
恩
他终于死了
这种电影也有7.0? 太他妈装B了
太喜欢科本 以至于谁演他我都接受不了 无法看下去
nirvana粉丝看的话一定失望,但还好我是Gus Van Sant的粉丝
看不下去了
我一直不喜歡GusVanSant因他青春过度了我不算很喜欢Nirvana但是KG和HK都在这片出现了
这么慢的节奏,这么无趣的长镜头。草泥马的劳资欣赏不了。
Cobain
很Gus Van Sant的电影。只要不怕闷,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chaos.
看着看着不觉得在看电影,而是舍友之一,那家伙就在隔壁孤独扫弦。(但自己房间的风声太大听不清,他走上阶梯时我还在宿醉。)
我的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