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鸟》讲述的是一个在二战背景下的故事 奈莉是个犹太人 被纳粹关进集中营后由好友莱娜救出 但她面部的伤使她不得不面临改头换面继续生活 变了一个样子的她还在不断寻找消失了的丈夫 试图回到往日恩爱时光 而丈夫强尼在看见她的第一刻就将她当成一个很像妻子的可以帮助他骗得妻子遗产的人 他日夜培训她成为“她自己” 奈莉充当着一个很傻很天真的角色 她看穿却没说穿 随着故事推进配角莱娜的退场 强尼的阴谋逐渐展露 剧末在一曲speak low中一切戛然而止 强尼的恍然大悟和奈莉的重获新生构成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也成就了这部冷静平稳一板一眼的德国电影。
#一天看一部片 01内莉从集中营回来后寻找丈夫强尼、试图重归昔日生活的故事。
(没忍住瞟了眼简介,捕捉到关键词“集中营”“回来”“寻找丈夫强尼”)起初无法理解对强尼没有认出内莉。
“这个女人”的身形、步态、笔迹…种种迹象的相似都指向原来的妻子内莉。
看到后半段,猜测强尼其实内心早有怀疑但不敢认,也许和妻子相认就不能继承遗产?
没明白内莉对挽回丈夫、重归以往的生活的渴望贯穿片子前后,第一次是朋友和内莉聊到强尼,从这就可以看出。
害怕中透着期待,犹豫中隐隐有希冀,记得她当时的神态。
扮演“内莉”协助强尼拿遗产期间,强尼对她的利用、夸张不符实际的形象标准、过分的要求(在手臂割伤口)和举动间所显露的对遗产的渴望,都被内莉忽视了。
强尼对遗产的渴望带来盲目,内莉对丈夫和过往的渴望、也导致她的盲目。
内莉朋友的自杀,很突然,这才惊觉内莉朋友对内莉的失望,以及用内莉遗产重建犹太安全区这一期望破灭对她的影响。
最后如果内莉用朋友给的左轮枪杀死丈夫挺有爽感的,但看完其他影评感觉这样结局也不合适。
蛮喜欢导演的拍摄方法、角度。
和温蒂妮相比,觉得后者更好看。
电影配乐都值得保存,目前只找到歌曲“Speak Low”(kurt weill)。
作为柏林学派的代表人物,经历了新德国电影的迷茫反思,思想的建构,佩措尔德以更成熟的手段消化/避开了政治性和道德性,没有主张,不提供任何立场。
从芭芭拉到温蒂尼,几乎每一部的主角都成对出现,一方是代表合逻辑的现实的人,另一方代表着人的深层秘密,其蕴含悲痛,绝望,忧郁等崇高情绪,其不可知解,难以言表,但一经释放就会产生作用与每一个现实的人的力量,而观众全能全知。
于是两方的模糊和暧昧甚至冲突显得格外具有张力,于是观看佩措尔德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观众的我们迫切于揭露她的秘密,以为秘密揭露就能解决问题(逻辑上说是这样的,但粗暴的揭露会换来对等的浅薄的结果)这种错误的直觉是我们作为旁观者思考的局限。
其实,不需要说(揭露)我爱你,才能证明我的爱,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行动,最真诚的爱只能隐藏在细节里,含蓄背后其实饱含深情,佩措尔德的叙事都藏在细节里,不专注就会错过最精彩的,其人物不通过巧合/目的来塑造,而是将人物置入一个背景,真正的让其自在行动,通过一系列的微妙的行动来达成人物弧光,因为我们经历并感受了她之前的每一个行动,所以结尾时的真相揭露毫不刻意,当她背对着我们缓慢淡出焦点,秘密释放所产生的力量依然在继续作用于每一个在场的人。
可能自己太没有文艺情调吧,整个电影节奏缓慢,而女主这种偏执的相信丈夫的感情 也有些难以理解,心中一直有种 no zuo no die的感想。
但后来看完别人的影评,有了一些别的感受。
1.绝望的主妇:电影的一个核心,可以通用到现在的就是:我们到底对自己身边的人了解多少?
那些我们自以为是依靠,是信赖,是希望的人,我们真的了解他吗?
女主在经历战争,整容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找husband,可见在过去的时间中,husband算是她的一个支撑。
也许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女二告诉她这件事情之后,还是不愿意相信丈夫的背叛,并且还幻想通过练习的方式重新回到原先的生活。
2. 少年PI: 经历战争的人和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到底谁在书写着故事?
女主经历了一切,但在practice 的过程中,发现丈夫根本不愿意相信,或者女主通过 husband的反应得出结论: 人们根本就不在乎!!!
当女主回到房子,跟husband讨论:人们一定会问我到底经历了什么?
怎么活下来的?
但最后发现也只是想太多,而自以为曾经的好友们,也只是举杯:欢迎你回来。
女主是痛苦的,但我相信生活中也有和她一样的人。
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原本平静的生活。
在经历了折磨,怀疑,踌躇之后,不得不接受所谓的真相。
整整两小时,我在觉得女主窝囊,犯贱。
但在结局又突然意识到,我们认清了partner的本质,朋友的本质,好吧,这些都不是好人,但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最后也无非就是相看一眼,然后转身离开吧。
这一刻我觉得女主已经把一切都留在了过去,决定走向人生的下一章了
「强尼!
」奈莉喊了一声,转身就跑出了「不死鸟」俱乐部。
她既希望与丈夫团聚,但又害怕丈夫认不出她。
在集中营里,奈莉的脸被酷刑折磨至粉碎性骨折,二战结束后在同为犹太人的好友莱娜的帮助下,她幸运地回到了柏林,还成功接受了整容手术。
只是对比往日的照片,现在的她已然面目全非。
对这几年德国电影稍有了解的人应该不会对饰演奈莉和强尼的演员感到陌生。
尼娜·霍斯、罗纳尔德·策尔菲尔德,曾在《芭芭拉》中有过精彩的演出,并且两部影片的导演也是同一个人——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德国诞生了「柏林学派」。
这批导演的创作旨趣直指德国的历史问题以及社会现实,新人和新作辈出,并作为当代德国「作者电影」的典范享誉德国内外。
前些年看过的一部《啊,男孩》(影评参见《啊!
男孩》:文青尼克的一天)便是出自该学派成员扬·奥勒·格斯特之手。
而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更是堪称柏林学派的领军人物,甚至被誉为「德国如今最好的导演」、「德国影坛美学和艺术的航标性人物」。
由此可见,在德国作者电影的票房经常超不过十万欧元的背景下,以佩措尔德为代表的柏林学派导演及其现实主义作品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佩措尔德比较出名的作品有四部,07年的《耶拉》和08年的《耶里肖》连续描写了两德统一后德国东部那些因「统一」而受损的群体,并借他们的生存悲剧揭开了历史教科书和政治家功劳簿上「德国统一」的另一面;12年的《芭芭拉》(多年前看过,值得重温,有时间会详写一篇影评)定位于八十年代的东德,与一度名声大噪的《窃听风云》不同,在以西方视角解构时代之外加入了另一种理性的见地;而上映于14年的《不死鸟》则将时光拨回到1945年的德国,同时依然因循佩措尔德一贯的风格,避开宏大叙事,用小人物的人生况味来剖析历史、状摹人性。
最近十多二十年,欧洲对二战的反思进入了一种广泛清算战时各国助纣为虐的「次生罪」的阶段,其中「背叛和出卖」是个重要的反思范畴。
对勤于思考社会和人文关怀的德意志民族而言更是如此,《不死鸟》亦是这个语境下的产物。
奈莉心心念念的丈夫强尼居然是个无耻的背叛者。
当年在纳粹的恐怖高压下,强尼出卖了身为犹太人的妻子,还在暗中办理了离婚手续。
而战争结束后,当他看到身材体型相仿、只是面孔不一样的奈莉时,又企图让她假冒自己的妻子,上演一出「奈莉归来」的骗局,用以领取亡妻所继承的巨额遗产。
影片是在奈莉破镜重圆的迷梦逐步碎裂的过程中推进的。
强尼为了可耻的目的,用一笔两万美金的酬劳为诱饵说服奈莉「合作」,并对她进行全方位的「包装」,比如让她模仿妻子的笔迹、试穿妻子的衣服和鞋子。
而奈莉起初为了留在丈夫身边,答应配合这出骗局。
她满心盼望着当丈夫看到自己那么快就学会了笔迹、看到鞋子竟然那么合脚时能够意识到面前的这个女人就是「亡妻」,甚至在好友莱娜告诉她丈夫出卖她的真相后仍然拒绝相信,还千方百计地为丈夫的行为找借口来自我安慰。
直到莱娜饮弹自尽,奈莉才在遗书中看到了强尼早已办理过离婚手续的证据。
如果说本片的表象——强尼先背叛妻子、后炮制骗局妄图取财不义——是人性和道德的堕落,那么深层影射的则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社会的政治无耻。
当奈莉(犹太人)从集中营死里逃生后,面对强尼(德国)这一具体和形而上的罪犯时,对方却只对「昔日的奈莉」感兴趣,只想霸占她的遗产、利用她来开始新的生活、且拒绝和她相认的所有机会。
事实上,霸占被迫害犹太人的财产至今仍是德国应当忏悔与反省的公案。
影片中有个桥段令人印象深刻,奈莉提醒强尼,我们的那些好友会不会问我在集中营经历了些什么?
强尼断然答道:「不会,没人对那个感兴趣!
」可见这一出政治寓言是对德国人战时和战后双重背叛的谴责,更是导演对当前德国和欧洲出现「宽容和原谅」话语的彻底回绝。
一直以来,精致克制的镜头、巧妙并符合逻辑的情节始终是佩措尔德叙事功力的体现。
前者在本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个人感觉在后者方面却略有瑕疵。
其一是莱娜这一角色,其设计的初衷应当是用来反衬奈莉的不觉悟。
作为在犹太人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莱娜目睹了大量的死亡、失去和背叛,对德国已不再留恋,一再劝说奈莉同她一起移居海法或者特拉维夫(当时以色列还未立国,这两个地方仍属于巴勒斯坦)开创新生活。
但奈莉对丈夫不切实际的憧憬令莱娜大失所望、愤而自杀,这一行为显然有些不太真实。
其二是奈莉的整容似乎只让自己和强尼感到陌生,其余诸如曾经的房东抑或好友都几乎是在第一眼就认出了奈莉,这在逻辑上也有点说不过去。
影片的末尾殊为精彩,奈莉突然提出想让强尼为自己伴奏一曲。
两人在战前一个是歌手,一个是钢琴师。
片中多次出现的犹太作曲家库尔特·魏尔的《喃喃低语》再度响起:「……爱情就像火花,终消失于黑暗,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无论我去何处又如何挽留,那明天,分离的明天终会来临,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一生如此漫长,爱情却这样短暂,真爱值千金却敌不过时间侵蚀。
亲爱的,我们相见太晚太晚,帷幕即将落下,所有终将过去,转眼即逝,转眼即逝。
」随着奈莉越来越动听的歌喉,强尼猛地看到她衣袖下露出的小臂,赫然刻着集中营里的编号。
唱罢,奈莉飘然而去。
这一刻,她终于是「死」了。
♑
如果没有爱,两个人是很难在一起的,所以会有构建爱的基础,其实也就是那点滴打动内心的瞬间。
但点滴是很难永恒持续,中间总会断流,甚至河床会干枯。
那末,熬过了干旱之后的甘霖再临时,爱河还是那条河吗?
人性,在不可抗力的极端考验之下,能否秉持人性之光,或许有,但短暂即逝,太快太快!
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夏日时光,逐渐枯萎太快,太快低声私语当你说到爱我们的时光即逝,就如船儿漂流我们的分离得太早低声私语亲爱的,低声私语爱是火花,在暗夜消逝太快,太快我感觉无论我去向何处明日已近
明日已至,一切都太快时光在老去而爱太简单爱是至纯的黄金而时光则似神偷太晚了亲爱的,已经太晚了帷幕已落下一切已终结太快,太快我等待
浅浅评一下。
不喜欢的点:1、女主无数次叫男主“乔尼”,男主都没有片刻怀疑她为什么这么叫而是每次都直接打断“请不要这么叫我”;小庄园的女老板第一眼就看出女主是原来的钢琴家而男主从未怀疑……这个点真的非常奇怪,电影里完全没有解释,我不能接受这个大bug。
2、女主对朋友说现在是“两个人重新认识”是个怎么回事?
浪漫过头了吗男主要跟你一起演戏骗你的钱(我觉得当时形势已经很明确了不应该还看不明白想不明白)你却说这个过程是爱人重新认识?
3、整个剧情就是女主整容回来➡️男主不认女主➡️女主配合男主演戏(居然此过程中一整个恋爱脑,看得我都拧巴)➡️很后面了才看清男主真面目➡️最后一首歌揭开真相自己离去,我觉得很单薄。
有的剧评说“不死鸟”指女主凤凰涅槃、重生,然而整个片子我只看出她的恋爱脑、头脑不清醒,未看出大女主意识,即使是最后她走出房间我也感受不到大女主崛起,只是她恋爱脑已清醒。
很喜欢的点:1、配乐完美。
就是一开头那段静谧的低音,此后也一直贯穿,耐人寻味,可惜我网上没有查到😭2、画面真美。
因为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部二战文艺片。
分享我最喜欢的两个电影画面:
3、结尾不错,以一首歌揭开真相,不拖沓又将所有要交代的都交代了。
剧情不复杂:奈丽是一个犹太的音乐家,二战时被德国人抓到集中营里,所幸没有被杀害。
战争结束后,她被朋友救出来,并做了整容手术。
康复后,她一心想回到丈夫的身边,并且说,自己能在集中营坚持下来,就是因为这份爱情给她的力量。
她的朋友莱娜告诉她,是自己丈夫出卖了她。
奈丽丈夫被德军抓起来后,把奈丽的信息告诉了德军,换了自己的自由。
但是奈丽并不相信这件事。
她还是想要见到他。
后来奈丽见到了丈夫,但丈夫发现整容过的奈丽可以利用,以便继承奈丽的巨大遗产。
奈丽在爱情的支配下,一心跟着丈夫走。
在她眼里,只要他们还彼此相爱,一切都没有问题。
好友莱娜最后自杀(我估计是因为看奈丽非要往火坑跳,她也绝望了),但是留给奈丽一些文件。
是她丈夫和她离婚的文件。
这些文件让奈丽明白,她丈夫根本不爱他。
她的心死了。
最后,她挡着好友和丈夫的面,一展歌喉,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丈夫,自己就是真正的奈丽,但是也是一个另一个奈丽,因为那份爱情没有了。
============================爱情的力量是矛盾的,它能给人带来好的结果,也能带来坏的结果。
就像奈丽,她之所以能在集中营坚持活下来,就是因为她对自己丈夫的爱。
但是她的爱情并没有像她自己想想的那样,能在战后爱出幸福的花。
而在更多类似的电影中,甚至爱情带来了毁灭性的结果。
所以,爱情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其实它是什么,完全取决于在爱情其中的两个人是什么,是都扮演天使呢,还是都扮演恶魔。
所以我一直认为,爱情就是爱情,爱情无需对人们做出的各种不好的事情负责。
某些“爱情故事”之所以产生了非常黑暗的结果,原因就是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
所以,爱情本来就是极少极少人能享受的东西,更多的人,根本无力承担爱情所带来的一切。
大概四五年前看过的片子,前两天又重温了一遍,当年看完这部电影立马变成尼娜霍斯的小迷妹,她在影片里面展现出来的独立清冷、坚韧内敛的特质让人过目不忘,尤为着迷。
电影在讲故事的时候,身为局外人我们把丈夫赤裸裸的背叛看在眼里,大概都会觉得这个女人太傻太天真甚至太蠢,从集中营里面死里逃生,回来还要不撞南墙不回头,但是转念一想,女人大多如此,包括我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也会跟着女主一起幻想,男人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认出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心存幻想还不够,最终莱娜的死才真正意义上让内莉的这种幻想破灭。
电影里面每一帧画面都很有质感,其中特别打动我的几个点,第一次内莉和丈夫在树林里为后面设计的重逢桥段演练,内莉给丈夫的拥抱缱绻深情,对爱人所有的爱恋情思都饱含在这个深沉的拥抱里面,真的让人无比动容,等到第二次真正在火车站两人相拥,明显能感觉到内莉的心是冰冷的,眼神冷漠而抽离,把女人得知全部真相认清眼前人彻底接受事实以后心理上的转变展露无遗,还有最后演唱片段,也是全片高潮所在,内莉那段真的是教科书级别的情绪表演,值得反复观看。
至于莱娜为什么会自杀,我想这或许是导演的刻意安排,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人性是如此的深幽复杂,即使让内莉知道了全部真相,面对生命挚爱,她或许还是会选择原谅,但是因为挚友莱娜的离开,从某个层面来讲对于背叛者更多了一个绝对不容原谅的理由,当然整部影片的时代背景如此特殊,莱娜的自杀更多的是导演留给我们的思考。
总之,这是一部不会让人快进的电影,感兴趣的朋友观影前后可以对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直面历史引人深思,影片最本质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补看去年的佳片。
Phoenix, 德国学院派的考究片子。
女主在集中营被毁容,接受整容手术后,前去寻找出卖了自己的丈夫。
而她的丈夫竟认不出她,只觉得她与失踪的妻子神似,便提出让她假扮妻子,在众人面前演出归来的戏码,从而骗取妻子的遗产...本片最有趣的是女主的形象,与复仇的犹太人形象相悖,她虽遭背叛,却依旧深爱丈夫和他们的过往,集中营的经历与毁容,是在实在界、更是在象征界被“清零”的过程,讽刺的是,她在实在界的归来无人知晓,而在象征界的归来,却只能依靠那些背叛了她、或假装苦痛根本不存在的那些人。
她只能当别人眼中的客体,被逼着穿华丽的衣服、从巴黎买回的鞋子,车站与丈夫拥抱。
这也正反映了犹太群体在二战之后的两难处境。
Nina Hoss的表演感染力极强。
就这个傻逼的女主设定我接受不了,人家给你卖了还给人家数钱呢。你朋友就是被你气死的
We're late, darling, we''re late.everything ends too soon, too soon
其实可能是可以给个三星的,但我原本的期望太高了,我以为你纳粹集中营可以严肃沉痛,没有;我以为你改头换面回家复仇,没有;真狗血剧情,外媒为什么要捧成这样
路人(房东,朋友)都能一眼认出的女主,作为丈夫却硬是不识货…我去,拍得再是政治正确和文艺范也挽救不了狗血剧情。
不合逻辑啊,自己老婆整容后几天朝夕相处居然一丝发现都没有,可一大堆朋友一眼就认出来了,靠
#B#过去未曾死去,甚至曾未过去-战后创伤以及主体身份陷落,在面容和经历被“装扮”之后找回自己,但并非原样复制从前而是在过去的尸骸之上涅槃,女性和犹太人的双重身份皆是如此/齐泽克所说希区柯克式“假装-成真”的化用?
结尾特别有力,从失声到歌唱,在扮演的过程中她回味着爱人和他对婚姻的背叛,在破碎的昨日自我上重构了一个新的自我。走出门的那个结尾镜头太棒了。这种对自己昨天的审视,对自己昨天的审视让别人再次审视,以及自己从别人眼中看到自己昨天的审视,简直就是二战后德国所有思辨精神的永恒主题。并且这种在破碎自己上面重构一个自己,也是欧陆哲学这几十年以来普遍诉求。
蛮笨的:一贯的情感手法基本失效,转而推向更为狗血的情节,Christian Petzold试图使用角色掩饰胆怯。
原想说不死若非重生仍是苟活,一曲speak low唱毕却不觉得了,这未尝不是一种释怀和惩罚呢,又怎么说得出哪种痛更痛呢。
画面和芭芭拉一样美,但是这个剧本就离谱
佩措尔德的电影其实都有点寓言味道,所以放弃寻找剧情的合理性。女主和朋友看待问题的方式决定了他们的结局,是清醒的痛苦,还是靠虚无的感情沉沦
我相信Nelly始终想要宽恕,想要原谅,抑或想要报仇,但无论何种情绪,她都无法下定决心,直到她再次唱起Speak Low,她才意识到对爱情的盲目无法自救,从而找回了真正的自己,这一曲为自己而唱,更是为了Lene。歌声戛然而止,她身着红衣,消失在光影中,不死鸟也在此刻涅槃。
无感的剧情
巴巴拉是体质冲突,这是种族(纳粹与犹太人)冲突下的道德评判
这个结局也太无聊了,要知道这个结局我都坚持不下来运动完,好无聊
虚伪的男人,形式的婚姻。
是否所有的爱都是错爱?爱情,不死鸟。什么是不死鸟?不死鸟早就死去了,所有不会再死了,所以才是不死鸟。现在你看到的,只是幻象,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幻想;其实声音难以骗人,他早该发现她就是她了;日后重看,我相信我也只是为了这无声转身离去的结尾,多么平静,多么震撼。
Speak low when you speak love.
不理解这样的爱情观。女主想要爱情,男主想吃绝户。幸亏最后女主认清局势。如果不是集中营背景,很难看下去
10分钟都不到,就快进完了,都不知道讲的什么,我觉得电影你至少得吸引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