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
接纳自我。
拥抱所有的经历与情绪。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一段经历也构成独一无二的你。
多么老生常谈的鸡汤,在这个普遍焦虑的时代,听得让人耳朵生了茧。
可是经过皮克斯妙手再创作,这些道理又变得顺耳起来,唤起久违的感动。
上一次看《头脑特工队》已经是九年前的事了,大学毕业不久,学历不错,工作顺遂,意气风发。
待到第二部上映,已近中年,身体、意志力连同整个大环境都呈下坠趋势,焦虑烦闷取代轻松自在成为了生活的主旋律。
不知是否有意为之,《头脑特工队2》在这个时间点上映,如同给烈阳下走累了的人一杯冰饮,它无法让沙漠变绿洲,却也足够解渴,让人休整一下身心,强打起精神,再跋涉上一段距离。
对于儿童来说,《头脑特工队》系列是很好的科普电影。
不同的情绪被拟人化成性格各异的小人,大脑复杂的运作机制转化为别开生面的奇幻历险。
经历如何形塑性格,情绪又如何影响决策,种种因果,在这场冒险中被解释得清楚明白。
对于成年人来说,《头脑特工队》更像一次心灵按摩,力度适中,穴位精准,有疗愈身心之功效。
那些代表着不同情绪的小人,各司其职,协同作业,帮你抵御风险,探索一条更适合你的成长路径。
他们是你的战友和伙伴,偶尔犯错,却忠诚不渝;有时走偏,却有着强大的自我修正能力。
也正因如此,作为观众的我们听着这些小人喋喋不休,并不会产生被说教的不适感,反而像是看着一群被我们忽略已久的朋友,心里泛起一阵温情。
第一部讲述的是莱莉的童年。
欢乐、厌恶、忧伤、愤怒与恐惧五种基础情绪分工明确,护卫着莱莉平安长大。
而在这个过程中,乐乐大多数时间都处在主导地位。
这种分工象征着一个普通女孩的童年应有的样子:纯粹明澈,爱憎分明,欢乐与明媚是生活的主基调。
第二部与第一部的衔接非常流畅,莱莉进入了青春期,她将面临更复杂的成长环境,也将体会到更复杂多变的情绪,因此也顺理成章引入了新的角色。
编剧对莱莉青春期的处理实在称得上精妙。
太多太多的文艺作品中,青春期都被描述成混沌、叛逆与难以解释的冲动。
但《头脑特工队2》却以科学的精神和平等的姿态,尝试将这个复杂的成长阶段条分缕析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电影中,青春期性格的转变被比喻成大脑总控中心的扩容,那些更复杂微妙的情绪,则是这个总控中心雇佣的新员工。
在皮克斯的世界里,青春期不再是什么洪水猛兽,它是我们大脑系统的一次升级,带领着我们的身体去完成对这个世界更深入的探索。
伤春悲秋不是矫情,冲动易怒也不是叛逆,这些变化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总控台变得更高级了,能够更敏锐地接受和反馈各种信息。
进入青春期的莱莉,逐渐脱离父母,进入新的集体,因此也更加渴望来自他人的认同。
父母的形象不再完美,自我的认知尚不清晰,她急需找到一个新的偶像,通过模仿她,获得她的认可,从而完成自我成长的蜕变。
严厉的教练和优秀的小娜学姐,成为了莱莉这个阶段的新偶像。
在寻求这两位优秀女性偶像认同的过程中,焦虑逐渐取代快乐,占领了大脑的主控中心。
如果无法被自己崇拜的人认可怎么办?
如果无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怎么办?
因为害怕不被接纳,所以干脆与过去的自己做了切割,旧朋友也好,出生地也好,统统否认掉。
因为害怕做出错误的决策,所以干脆幻想出千百种严重的后果来折磨自己,以为这样就可以提醒自己避免犯错。
莱莉,或者说我们每一个人,朝着想要的那个未来拼命奔跑,但距离目标越近,快乐反而变得遥远。
于是我们又努力寻找快乐的感觉,埋掉不好的记忆,忘掉痛楚的体验,可是快乐并没有回来,情感却日渐变得麻木。
我们的身体被焦虑感驱动着,直到变成不知如何停下来的陀螺。
在意识的最深处,童年时那个快乐积极的自我,与当下这个急功近利的自我不断地拉扯,直到经历一次情绪的决堤——电影中这个过程被具像化为记忆矿山的崩塌,才终于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比拼。
童年的我,与现在的我,本就是一脉相承;优秀的我,与不完美的我,也只是一体两面。
刻意埋葬掉那些不成功的经历和记忆,只会让自我变得割裂,从而迷失在成长的漩涡里。
当乐乐抱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记忆球说道:“也许人长大了就是这样,不会那么快乐。
”故事内外的人仿佛都松了一口气。
就像你不必非要让自己变得完美一样,你也不必非要让自己一直保持快乐。
金色,绿色,蓝色,红色,橙色……各种颜色的记忆球堆积成了缤纷的山丘。
快乐,钦慕,忧虑,愤懑,焦虑……各种各样的情绪构成了鲜活的自我。
不要去回避和抵抗他们,无论哪一种情感,都是我们大脑深处的一位忠实朋友,在以他自己的方式保护着我们,带领我们去领略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很期待能看到《头脑特工队》系列的第三部、第四部。
莱莉会进入大学,毕业后再进入职场,可能会恋爱结婚生子,也可能不会。
她的大脑总控台会完成一次又一次扩容升级,她还会经历迷茫、困惑和绝望。
但是没有关系,快乐和希望总会恰逢其时地回到控制台,让生活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糟糕。
随着年龄增长,怀旧奶奶占据主导的时间可能会越来越多。
届时可能还会有“遗憾”与“欣慰”两位新朋友,伴随在怀旧奶奶左右。
直到品尝过世间百味,回望走过的路,或许终于可以感慨一句:我曾在低谷,也会抵达顶峰;我凝视过深渊,也依然可以仰望苍穹。
3.5,和第一部的惊艳相比的确差了一截。
将复杂情绪进行抽象化地分类,头脑特工队以这种高度简化且凝练的方式处理着我们所共享的人生命题,但相比上一部家庭分歧的分析,这一部对于青春期的解读将观众定位得更加年轻,我似乎无法收获这样的感动,因为那些体验其实离我已经有些许距离,不如上一部切中当时年龄更小的我。
为了作出革新,2引入了更多角色,且的确做到了多而不杂,虽然整体的世界观规则还是定义得相当灵活,但至少角色完全立住,且由于细分的定位,情绪角色本身不需要更复杂的性格。
令我不够满足的地方在于,2的创造性明显不及上部,虽然几处致敬效果很好,但落到对世界的扩建其实单薄,上一部的惊艳场景和想象力被大量复用,这是这一系列难以忽视的困境,但也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全片的矛盾也不再像上一部有直接的碰撞,而是走出两条支线,乐乐与焦焦之间缺少更多直接的交流,让整部电影其实在解决矛盾上相当含糊,缺少上一部那样对于忧忧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众人回到控制室的关键桥段也不再像上一部那样,贡献出全片最大的泪点同时还能兼具主题的表达,观众从主观上潜移默化的认识变成了更加被动说教式的接受。
当然话说回来,头脑特工队2绝不是烂片,其完成度和整体的技术呈现仍然是稳稳的超第一梯队,但既然珠玉在前,我们也很难不对其有更高要求,这一IP未来要如何发掘,世界观的扩建、更多情绪的引入、或是对人生命题的深挖,还是令我期待。
另外,虽然对这部没有那么触动,但看完之后心情仍然舒畅许多,头脑特工队的确给我一个启示,把自己心中的负面情绪拆分,或许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内核、真正的自我。
《头脑特工队2》于6月21日登陆中国院线,作为豆瓣评分8.8分的《头脑特工队》第一部的续作,这部影片与上部相距九年之久,却并不意外地一开画便大受推崇,北美票房火速突破3亿美元,顺利登顶拿下全球票房年冠。
这部热门皮克斯动画续作,在内陆预告推广以来便备受关注,直至7月上旬评分仍居高不下,这份热度不仅仅基于好评如潮的前作,更是仰仗新作在角色设定上的成功创新。
《头脑特工队2》延续前作的设定,以女孩莱莉头脑中各个情绪的拟人化形象作为主要角色,展现了人类行为受情绪影响以及各种情绪团结协作并与身体的其他机制相互配合的过程,前作比较成功地塑造了童年莱利头脑中的五种情绪:乐乐、忧忧、怕怕、厌厌以及怒怒,情节上随着莱利随父母搬家后面临生活中的各种变化而陷入负面情绪的失衡状态展开,主要围绕着乐乐与忧忧在头脑中的冒险故事进行叙事,如果把前作简单概括为拥抱悲伤的命题,那么新作《头脑特工队2》则是聚焦于与焦虑共处的命题,影片开场,主人公莱利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大女孩,正为冰球理想积极争取,故事情节上仍然保持依时间顺序发展的单线剧情,表现了女孩莱利在面临朋友分离、争取进队机会等突发事件在为期三天的训练营里经历的情绪变化,而在她的头脑里,随着青春期的警铃大作,头脑总部中的五种情绪也迎来了四个新同事,他们分别是焦焦、慕慕、丧丧与尬尬。
代表焦虑的焦焦无疑是本片的主要角色,比起其他几个新情绪的戏份多得多。
同样是一开始不被头脑总部的领导乐乐接纳的情绪焦焦,和忧忧的形象有着巨大的差别,从出场开始便试图占据对于莱利的情绪主导权,并对于自己的为了达成目标而所作的一切行为感到骄傲的焦焦,从头到脚都携带着一股危险的气息,当焦焦带头将原有的情绪们踢出头脑总部,焦焦与乐乐的二元对立便确立了下来,如同乐乐反复强调的焦焦对莱利造成“伤害”这一表达,影片的情节也配合着演绎了一系列过度焦虑给人带来的种种危害例如失眠、做出不符合道德观念的事情、自我评价变低等。
影片的闪光点被放置于接近尾声的部分,当莱利被罚下场由于过度焦虑而产生躯体化症状的时候,她头脑里的焦焦也彻底陷入了失控的状态,终于失控的焦焦承认了自己对莱利造成的伤害,而乐乐来到她面前时,焦焦无助地流下了眼泪,那是非常令人动容的一刻,抵消了焦焦可能带给观众的敌对情绪,在她流露出脆弱和无助的时刻,便表现出了和其他情绪共有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表现在人类的情感机制为了服务于人好好地生活在世界上而持续运转,各个情绪本都处于好的意图发挥着作用,但内心的不稳定以及外界的影响促使情绪转变为情绪问题,导致人们对焦虑、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很是排斥,实际上情绪问题的出现和并不代表哪一种情绪是绝对坏的,只是情绪机制出现了问题,焦虑占据头脑的主体位置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但焦虑、压力、紧张的存在也是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能够帮助人更好地发展自我,因此影片中莱利的自我先是通过压抑一切负面情绪而形成的不稳固的自信更换为过于焦虑导致的完全的自卑,最终通过情绪之间的和解与共处形成了由复杂情绪构成的丰富多彩的自我,莱利所遭遇的青春期危机由此化解,影片的主旨也由此落回了理解情绪、接纳情绪的主旨。
焦焦等新情绪的故事设定不仅聚焦于青春期易发的心理问题,成功地为踏入新的成长阶段的主人公莱利打造了贴合现实的崭新故事,也让如今对抑郁症、焦虑症并不陌生的观众们很能共情,故事节奏也相当紧凑,整体上是既能在带给观众欢乐又能令观众感动的动画佳作。
当然,《头脑特工队2》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乐观主义与积极进取的个性表达也许并不能使所有人共情这个青春期少女,而对于自我这一千人千面的哲学概念也被简化为类似于《阿凡达》生命之树那样的形象表达,并最终只能模糊地解释为一个情绪集合体的彩色灯球,情节设定上远离了家庭因此也巧妙地回避掉了青春期时期很重要也很复杂的亲子问题,这些令这部影片整体上保持了老少咸宜的低龄感,维持住了温暖和轻松的调子,反过来也拉低了观赏影片的门槛,使影片获得较高的接受度。
因為太想完美,而不完美;因為體悟了不完美,才完美。
小時候開心就笑,不高興就哭,世界只是似乎只有光譜的兩端。
一點一點地長大之後,情緒也開始一點一點地長起來,在還沒學會如何跟壞情緒相處之前,我們本能地會想要像 樂樂 一樣丟掉壞情緒、不好的記憶。
直到有一天,那些被掩埋的壞情緒和記憶被炸開,排山倒海般呼嘯而來,才明白,人無法剝離不好的,只留下好的,那樣極化的、提純的,構不成我。
正因為那些欠缺的、尷尬的、憂鬱的、焦慮的、尷尬的、喪氣的層層纏繞,才組成了這個複雜的腦袋,才組成了這個複雜有趣的世界,才組成了我。
Riley 是幸運的,她的父母、朋友,和她腦子裡的情緒幫她度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情緒風暴,在她的信念世界崩塌之時,守護住了她。
而這個世界裡,不是人人都能像她那麼幸運,她╱他們則和信念世界一起崩塌了。
這不是她們不夠堅強,也不是她們不夠勇敢,而是這個世界太過尖銳,沒有給她╱他們足以對抗風暴的底氣。
跑完片尾字幕後出現的那個彩蛋在我看來是一個很殘酷的嘲諷,在樂觀外人眼裡看來的那件「小事」,其實足以被你放進「黑暗記憶」裡,牢牢鎖住。
當你鼓足勇氣說出那個「黑暗記憶」時,這個世界的主流多數則只會認為「你何苦在意這種小事」,並掏出另一個他們認為更值得你關進「記憶牢籠」裡的壞記憶,自以為地是對你的善意和開解。
他們或許是真切地在關愛你,也確實在釋出善意。
只是他們可能不知道,也無法想像,這樣的善意和關切,有可能是將對方打入更深的地牢,乃至宣判死刑。
皮克斯依舊那麼厲害,也始終那麼溫柔。
它對世界仍然有著一種不厭其煩的、微小的關切。
它把我們腦內的小劇場和複雜的情緒用如此具象又動人的方式呈現出來,給孩子成長的陪伴,讓他們有勇氣面對自己的缺點,讓已經成年的我們有再次養育自己、再愛一次自己的機會。
在如此複雜又混亂的時候,如此微小又巨大的溫柔,是寬厚的、柔軟的。
«头脑特工队2»这片看得太有感悟了,关于电影本身bug什么的就不想谈了,展开讨论讨论里面对于青春期的描绘。
对于青春期来临的莱利来说脑中多了“焦焦”“慕慕”“尬尬”“丧丧”四个情绪,现实中也将面临新生活的重新出发与友情功利的抉择。
看着电影的我们都会明确的知道选择友情那条路是最正确的,也就是永远乐观保持开心,但身处社会中的我们也是明确的就选择了急功近利而破坏身边情与缘关系的那一条路。
当我们大多从懵懂单纯的校园状态走向尔虞我诈的社会实践当中,我们会为了少做一点工作,多获一点工资,或总想捧大腿,选择做一些很卑微的事情,很违心但能得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玩乐。
如果遵从内心或许永远只能是不得翻身的打工一族!
但至少在已经被工作消磨殆尽了有关梦与爱情感的我们,能在这短暂的一个半小时中找到曾经的那一份念想!
羡慕嫉妒国外的青春,她们是真的拥有挥洒汗水释放激情的时刻,而我们身处压抑的空间,只能日益的比较打拼,适当的放松都是一种奢侈,哪还有对于最美好时光的怀念记忆呢?
为什么我们大多都是关于恋爱的青春回忆呢,在一个除了埋头苦干就别无它事的环境,恋爱是为数不多特殊的一种情感释放与表达,工厂、校园多是如此场所。
而我们逝去的本该拥有的友情、热血、怒气在一次次的打压中完全被掐灭了苗,只能致使一些人走向偏颇的极端。
童年是最为怀念的,因为里面包含了无忧无虑的快乐。
被打骂是经常经历的,尽管有着后怕的担忧还是会继续干着一些蠢蛋的事情,因为痛会被遗忘在脑后,而乐才是正面的最终归宿。
想起在田地偷菜啃土、满山满山的跑不见人、偷躲在窗外偷看的电视,那些时光总感觉过不完不过瘾、也没觉得有比国外的童年往事差多少。
我们怀旧童年不是在唱衰念坏,只是那自在无愁的感觉再也不会出现!
一位做“教学设计”的朋友告诉我,《头脑特工队》是她在做课件过程中引用得最多的一部影片。
这个系列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不用说,是它设置的高概念——将人类情绪拟人化并建立一套操控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复杂系统。
前作在高概念框架之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最初的成长故事,续作在此基础上进行书写,不难,但也很难玩出花来。
编剧团队选择了“青春期”作为拓展方向,一个不错的开局。
青春期确实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极其微妙又极其丰富的一个阶段:人格和价值观初步成型、和家人的关系由完全依赖转向逐渐独立、学习和友谊迎来新的挑战、陷入恋爱或者开始反叛。
幼年时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逐渐受到外界因素的挑战,于是,就像影片中呈现的那样:情绪控制台需要扩建了!
简单的喜怒哀乐已经无法满足更加复杂的情绪需求。
延续前作“核心记忆”的概念,通过记忆球在湖泊中生长出“信念树”来解释人格的形成。
在“拆迁大队”到来之前,我们已经熟悉的“基础情绪”们帮助莱莉挑选了“有用”和“无用”(就像豆瓣影评最下方的两个按钮)的记忆,将有用记忆“种入”湖泊长出信念树,将无用记忆放逐到最边远的角落堆积成山。
而决定记忆是否有用的人,是乐乐——判断标准自然就变成了“这段记忆是否积极”。
一个只留下积极记忆的小孩会相信什么呢?
—— I’m a good person! 不得不说,莱莉的父母和朋友们(也包含情绪小人儿们)将她保护得非常好,或者说,她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善意。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朋友评价说不太能进入到一个“白人女孩”的成长故事中,因为大多数小孩(尤其是东亚小孩),在人格形成初期,真的很难相信“I’m a good person”。
或许我们从小就已经认识了新故事中突然闯入的情绪小伙伴们:焦焦(焦虑)、慕慕(仰慕)、尬尬(尴尬)和丧丧(倦怠)。
莱莉告诉自己要努力练习、要进入冰球队、要融入高中生的圈子、要成为更好的人。
她在说什么?
她说的话难道不就是我们从进入小学第一天开始就被父母教育的内容吗:你要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不然你这辈子就完了!
—— 我们的焦虑似乎更多地来自父母。
焦虑是负面情绪吗?
“成为更好的人”有什么错吗?
答案当然是未必。
那为什么当焦虑掌控情绪控制台的时候引发了全片最大的危机?
想必大家都有过被焦虑情绪笼罩的时刻:无法冷静思考、总是胡思乱想、寝食难安甚至开始抑郁……就像影片中设定的那样,当我们过于焦虑的时候,一些基本的情绪被完全抛弃,感受不到快乐的存在,整个人就像处在风暴的中心,失去和外界的连接,只剩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I’m not good enough.影片对于焦虑危机化解的处理,是我比较喜欢的段落:那些被乐乐否定的“无用记忆”被引爆并坍塌,在潜意识河流中如洪流一般倾泻,逆流回归到记忆湖泊中,并生长出不停变换的信念树。
人怎么可能永远相信自己是一个“good person”,又怎么能够永远怀疑自己“not good enough”?
我们只会通过生活的镜面来反射自己的模样,好的坏的都在其中,不盲目坚信自己的好,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还想提一个有趣的点:在莱莉父母的情绪控制台仍然是基础情绪坐阵,偶尔可能出现焦焦的身影,但尬尬和慕慕就很少现身。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度过漫长的青春期,我们都会成长为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吧!
😉回想我的青春期,其实也遇到过类似的成长危机,但很遗憾,那时候没有这样一部影片可以给我力量、可以让父母更理解我。
于是,我把它推荐给身边所有家长和孩子,希望他们都不会有同样的遗憾。
看完《头脑特工队2》,我觉得如果还要拍续集,也别搞啥少女青春期校园谈朋友的励志鸡血故事了,不如就拍一部打工人的一天。
我的一天:起床,已经是周六了,但还是要上班,昨天加班到半夜,迷瞪着洗脸刷牙吃早餐焦虑+丧不过这周终于快完了,项目的节点也快到了,后面大概能稍微轻松一丁点,今晚还能看《头脑特工队2》开心连下了几天的雨悲伤+丧走路去地铁时被车溅起的水淋湿了裤脚愤怒+丧+尴尬地铁上挤满了人丧地铁上刷手机,看到知乎人均收入百万/豆瓣友邻又在评价某电影节新片/小红薯上姐妹去国外旅游嫉妒+焦虑然后看到了一张吊图,点击保存收下开心来到公司,因为下雨所以行路偏慢,没赶上早餐,只能用之前买的饼干垫吧一下丧+悲伤来到工位,打开电脑,昨晚到现在共有11个群451条消息,其中4个群@了我,小心翼翼地查看发现并没有需要我背的锅,然后打开邮箱,处理日常垃圾邮件焦虑+害怕花十分钟定下了每日目标焦虑团队领导开始每日敏捷早会,其中提到团队燃尽图不甚理想,交付节奏不达预期,故障泄露高于平均,加班时长尚属下游焦虑+恶心先处理昨天剩余的尾巴,然后根据目标开始编写代码,才写了半行,测试发消息让我看故障焦虑+恶心看了两眼,觉得大概率不是我的问题,扔给别的组,自己继续开始回到刚才的工作,但是没过两分钟,就突然被拉入一个小组会议焦虑+愤怒+丧会议听了几下,是关于提交代码部署ai走查工具的实践,挂在后台当背景音,然后继续一心二用地写代码焦虑一小段代码完成,编译报warning,调整解决后编译出软件版本开心运行版本,进程直接异常退出焦虑+害怕正打算定位问题,一通电话过来和我沟通某个需求细节,核对半天接口,然后写了讨论纪要记录在电脑工作页面,安排下个迭代开发焦虑回过头来看,刚才讨论时间太久,饭点已经到了,赶忙赶去食堂,发现去晚了要排很久的队丧+悲伤终于到了我,刷工卡付钱时发现余额不足,临时充了点钱才付款成功尴尬找到团队成员吃饭的位置,他们已经快吃完了,但还是听到他们说起团队的一个同事打算下周提离职申请的事情,具体原因自然不会透露,但显然是找到了更心仪的工作。
嫉妒+悲伤然后听说团队短期不会补人,工作量不会减少愤怒+丧+恶心+焦虑吃完饭回到工位,展开床,因为昨天没睡好所以理应多休息一会儿的,但是还是刷到了一张吊图保存下来焦虑+开心下午醒来,发现上午甩出去的问题又回来了,和其他团队成员开始互相甩锅,怒呛半小时愤怒最后争执无果,登记上升讨论,下周一开会,我知道自己在这个故障上稍有理亏,大概率是我的问题,但态度不能软下来焦虑+愤怒+害怕这个时候又接到临时任务,交付节点代码工具审查结果新鲜出炉,需要今天下班前完成确认或整改焦虑+丧折腾半天终于完成处理,这才想起上午进程异常退出的问题,看了半天原来是一个逻辑错误导致必现的踩内存问题,低级错误耽误好久悲伤+焦虑快到下班了,今天周六不用加班,赶紧提交代码,结果新加的ai走查提醒我有魔法数字不给过,这个蠢货愤怒+焦虑赶紧改了重新提交,这才通过,联系团队同事简单走查提交,然后拎包赶地铁,已经晚了一会儿,希望电影不要误点焦虑晚上随便对付了点东西,给爸妈打了个电话,妈妈说今天和同小区的王阿姨提起孩子,人家孩子在华为工作,每年好几十万收入。
焦虑+嫉妒挂了电话,赶到电影院,取票进场,电影刚开始放迪士尼的片头,公司的同事打电话焦虑结果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愤怒+恶心草草了解后,回来赶上了电影标题,把手机设为飞行模式,不会再有人打扰了,一直看完,但也时不时担心会有人打电话没接到开心+焦虑看了一部好电影,心情好了一些,回家时心情也开心了一点,我突然想着把自己的一日心情记录下来,看看里面各种情绪的占比几何。
看起来,似乎成年打工人很容易焦虑,经常垂头丧气,遇到问题又如此易怒,开心时刻也有,无外乎做成自己喜欢的事,工作完成阶段性的小目标,或是看到了一两张吊图。
原来我的快乐如此简单,但也如此之少,我被如许多的焦虑占去自己情绪的小半空间,被焦虑掌控的人生或许也只能复读默念我做得还不够好,我不是完美的人。
工作,工资,同事,社会的焦虑压在每个人身上,将大家积压成为身不由己又不敢随意退出的人生,看看电影里那个可以放声欢笑,不用忧心太多的小女孩,觉得我与她的距离真的如此之远,仿佛隔了一条嘲讽大峡谷。
文 / Annihilator排版 / 唯唯全文约31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拟人”是美国动画经久不衰的秘诀:从《汽船威利》到《狮子王》《小鹿斑比》再到近年来火爆的《疯狂动物城》,迪士尼和它的动物朋友们一直以来主导着主流文化对美国商业动画电影最为模板化的印象。
在这些动画中,拟人无非是赋予动物以人化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或者反过来,要以动物为载体将后者寓言式地搬演出来;两种相辅相成的路径最后达到的是同一个为儿童所准备的、可爱而兼具教化意义的世界。
相较之下,皮克斯工作室的动画电影对拟人之对象和角度的选择显然更为审慎,拟人的设定在其中不仅限于人类和非人类之间身份的简单代换,而是构成了电影文本所围绕的创意核心。
此外,自从《机器人总动员》(WALL·E, 2008)以生态灾难之后的地球上默默清理垃圾的机器人为主角之后,皮克斯的拟人设定与社会议题之间的关联越发紧密:《玩具总动员》(Toy Story, 1995)发源于古老童年幻想——“玩具在主人不在时会做些什么?
”——的纯粹虚构性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该系列后续几作中对失落的童年、体制、遗弃等主题的探讨。
Toy Story(1995)作为皮克斯10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头脑特工队》(Inside Out, 2015)正是在上述语境中出现的:将小女孩头脑中的五种情绪(快乐、悲伤、恶心、愤怒、恐惧)作为拟人的对象,一方面是以另辟蹊径的设定为想象力提供舞台,另一方面则摆明其主题瞄准的是孩童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心理机制。
从“女主角”莱莉的层面看,《头脑特工队》所讲述的无非是一个再寻常俗套不过的家庭片式的故事:一次不愉快的搬家之后,莱莉由于不习惯新环境,加之父母缺乏正确的疏导,最终险些离家出走。
但当视角来到所谓“由内而外(Inside Out)”的层面时,便成就了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色:为了阻止莱莉出走,居住在大脑中的情绪精灵乐乐(Joy)和忧忧(Sadness)——电影真正的女主角们——努力将承载着核心记忆的晶球完璧归赵,在她们的冒险之旅沿途,大脑被具象化为了一个游乐场-工厂结合体般的世界,记忆、遗忘、思维、梦境、幻想、潜意识乃至性格特征在其中各自化作对应的场景、道具和人物——这便为编剧与动画制作者们的天马行空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与一般设想相反的是,心理过程的拟人化并没有导向一般意义上的心理主义结构,反而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它。
我们发现传统剧作法则的A故事(外在的主线情节)与B故事(人物内在的发展)被翻转了过来:后者不再是一种只能借助外部描摹来显现的“深层”线索——这尤其容易建立一种内部与外部过于死板的对应关系——而是通过拟人化的想象力直接被转化为一场直观的玩乐和冒险,反将前者作为其衍生物和衬托放逐到平行剪辑的另一侧。
Inside Out(2015)不过细究之下,这个设定仍有古怪之处:被拟人化了的情绪精灵和它们的主人之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在精灵们栖居的中控室(以人脑的杏仁核为原型)里竖立着一道银幕,投影着视觉、记忆与梦境;还有一张操作台,可以调节莱莉的情绪,装上一个灯泡就输入了一个念头。
那么,如果情绪精灵是人脑中枢的控制者,莱莉岂不是沦为了一台人形的机器?
在该系列的最新续集《头脑特工队2》(Inside Out 2,2024)中,这一点甚至被展现得更为明显,甚至莱莉说话、滑冰等具体动作都由脑中的这个操作台严格地控制着。
但另一方面,从外部的情节看,莱莉自身的行为有着连贯的逻辑,反而情绪之间的各种不理智的行为——第一部中忧忧想要触碰记忆晶球、第二部焦焦(Anxiety)全权接管了大脑——以及之后引发的一系列戏剧化的情节并非真正有自我意识的行为,而更像是对一个主体心理内部运作过程的抽象化、隐喻化的表现手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莱莉“控制着”这些情绪精灵们。
在此,皮克斯的设定无意之间触碰到了哲学史上最为古老的一种诡辩:是“我”在操控我的大脑,还是我的大脑在操控着“我”?
《头脑特工队》系列仰仗现代心理学为文本前提,自然不会选择前者的先验自我,而是将后者的建构主义自我为电影的核心麦格芬:无论是第一部中由核心记忆延伸而出的人格岛屿,还是第二部中直接被具象化为树根状晶体的自我意识,莱莉的“自我”在情绪精灵们的努力之下的建设和改变都是电影最为重要的主线。
Inside Out 2 (2024)当然,一旦来到究竟需要怎样的自我的具体问题,皮克斯的创意的终点就只能是迪士尼式的安全保守的多元主义——每种情绪都有存在的价值,而它们在大脑中的有机的、融洽的联合就是最为健康的自我发展之路。
于是,在大脑中展开的拯救莱莉的冒险之内,又内含了一个有关情绪精灵们从互相争斗到学会接纳彼此、和谐共处的故事线;原本的B故事展开为A故事,但并不妨碍新的B故事再次产生。
在这一方面,尽管《头脑特工队2》为了刻画莱莉青春期心理而引入了四种新的情绪(焦虑、嫉妒、尴尬、无聊),但所得出的结论无非是对前作主题的重复:人生并不能总是快乐,和家人抱在一起哭泣也是重要的回忆;“我是一个好人”也并不总能主导人对自我的认知,焦虑、嫉妒等负面情绪都是人格中应该被接纳的部分,如此等等。
这种“立体多面性”不只是心理学中的正确的废话,似乎也指向了传统剧情片中人物塑造的标准。
但问题是,在“由内而外”的翻转世界中,谁才是“人物”?
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拥有着多元化自我的莱莉,而是作为这一自我的单义化的组成部分的情绪精灵们。
这便是《头脑特工队》系列根植于设定层面的悖论:拟人化的情绪为了从形象层面再现情绪原本的属性,必须保持一定的刻板和符号化;但作为电影人物,它们又必须足够丰富和立体才能撑起电影的情感表达。
在第一部中,动画形象本身特有的童话式单纯以及对不同情绪精灵刻板性格特征的喜剧化处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矛盾,但问题已然显现:全片中最动人的场景并不来自任何情绪精灵,而是围绕着一个叫做“冰棒”的配角,因为虽然前者是“情绪”,但只有后者的塑造完全基于情感,而不必如前者那样受到拟人形象预设的牵制。
而到了续集中,作为“反派”的四种负面情绪与主角们的冲突让电影更加被二元化的对立-和解的流程所束缚;创作者们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有意安排情绪精灵各自进行一些角色形象的翻转——一贯积极开朗的乐乐沮丧难过、崩溃发火,怒怒说“我总不能一直扮演愤怒的角色吧?
——但可惜收效甚微。
更致命的是,在这一部中,前作“冰棒”的位置被致敬电子游戏和儿童动画的新角色所顶替;后者打破第四面墙的次时代meta形象可能比“幻想朋友”的老梗更加令人耳目一新,但真挚的情感却一去不返。
冰棒(Bing Bong)公平地说,作为续集,《头脑特工队2》在完成度上并不算差;我同样不认为首集真的就值得如此赞誉。
但它也多少确实是一部可有可无的作品,在其各方面对前作成功之处的模仿中都透露着灵感枯竭的焦虑。
近几年来的皮克斯动画多少都陷入了同样的窘境:系列续作难免狗尾续貂之嫌,而原创作品更是乏善可陈。
去年的《疯狂元素城》(Elemental, 2023)不失为一个最为糟糕的反例:创作者越是想要通过表面上鲜明的、差异化的特征标志为角色赋予“个性”,越是让他们变得扁平和不可信,最终造就的只是一片看似五彩斑斓、实则均匀得空无一物的多元化奇观大展览。
实际上,从对立走向团结一直以来都是皮克斯动画的重要主题之一,但与其寄希望于用一座色彩缤纷的元素城来实现种族包容,不如相信一群怪兽组成用笑声代替尖叫所通向的集体主义联合——这不只是想象力缺失的问题,更是人物与情感是否可信的问题。
除了少数值得玩味的时刻之外,《头脑特工队2》大体上被同一种不自量力所诱惑,它制造着更多元的“拟人”角色,却忘记了放缓脚步来让它们成长为真正的“人”。
那句引发了关键反转的台词“我们没有权利决定她会成为怎样的人”在这里仿佛成了对故事创作方式的诡辩:一部虚构的动画作品中的人和拟人角色们会怎样,如果不是由编剧写就,那么还有谁来决定?
既然如此,请为这重要的权利付出等价的真诚和努力的义务吧。
Inside Out 2 (2024) 全文完 评分表
往期推荐字幕翻译 - 30 | 让-吕克·戈达尔《我们的音乐》2024戛纳评论 | 萧散的描摹:「转描」为《猫妖小杏》带来了什么?
2024戛纳评论 | 吉罗迪式欲望电影的平衡性尝试
9年前的首集是皮克斯進入10世代後最強的原創作品,相隔9年續集歸來,作為皮克斯繼《玩具總動員4》後最令人期待的新作,所幸9年的等待不負期待,在首集的驚人創意下擴充大腦世界觀,延伸出更多情緒探索,毫無疑問是疫情後皮克斯完整重振雄風的大銀幕回歸作。
首集側重親情,藉搬家到異地的陌生感開啟一連串的腦內風暴,續集從親情轉為友情,藉3天的曲棍球集訓營開啟一連串新舊朋友來回抉擇的青春焦慮期探索,年齡設定從首集的11歲來到續集的13歲,本以為續集會是連戀愛都探討的校園電影,殊不知編導將格局縮的很小,只聚焦於友情的探索,在極短的時間跨度中穩健地將友情這個命題結合邁入青春期的同儕焦慮玩轉出更加豐富的元素。
焦焦、廢廢、慕慕、羞羞四種新情緒的加入,都是青春的躁動中不可或缺的情緒,焦焦作為本次踏入青春期的頭號主角,代表著未雨綢繆的焦慮,有著危機處理專家(甚至過於矯枉過正)的設定;廢廢代表著厭世的頹喪感;慕慕代表著青春躁動中羨慕同儕的情緒;羞羞代表著害羞的情緒,這四種情緒的加入,在極短篇幅中便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以及迥異的外型成功塑造出來。
此次在青春的躁動中加入新的情緒、擴充大腦世界觀的建構(諸如拋諸腦後、內心深層秘密、意識河流、深層信念灌溉地等),並新增「深植人心」的信念設定,讓萊莉在同儕的汰舊換新拉扯中,產生信念的動搖,並在不斷動搖的信念當中,產生對自我的懷疑,繼而產生自我定位的焦慮,我是好人嗎?
是我還不夠好嗎?
究竟哪個才是真正的我?
焦慮的主宰、信念的迷失與自我的懷疑,構成這次的腦內大風暴,在首集的五種情緒下繼續延伸,續集將主線任務設為在拋之腦後的垃圾堆中找回信念,在青春焦慮中找尋自我的定位,若首集的年齡是「本我」的探討中混著一點自我的摸索,那續集邁入青春期儼然是更加著重於「自我」的探索,在年齡層日益升高的同儕中如何與舊團體告別,如何與新團體融入,如何在交友過程中摸索出全新的自我定位,便是本集以友情為命題的主軸。
正如同首集將憂憂塑造為麻煩精,卻又沒明確妖魔化成反派般,續集的麻煩對象換成了危機處理專家焦焦,看似能在未雨綢繆中單獨處理好一切,殊不知只是讓情況更加每況愈下。
能懂為何編導會說《原鑽》是啟發他們製作續集的種子,本片的台詞量以及情緒確實不斷遊走在如同《原鑽》般的話勞焦慮中,首集的幻想樂園到了續集變成危機預想團隊,焦焦在第三幕的焦慮崩潰如同《閃電俠》第三幕不斷修正錯誤中矯枉過正逐步迷失的過程,終究得所有情緒一起扛才能緩解當下情緒,讓萊莉產生正向思考才能放下焦慮。
在交友過程中為了阿諛旁人所產生的自我定位改變的轉換焦慮,雖然早已脫離青春期,但這遲來的續集在設定上依舊讓人看的相當有感,彷彿又再次重溫青春期的躁動般,文本上與2年前的《青春養成記》一樣都著重於青春的焦慮,只不過本片是褪去親情以及亞洲家庭色彩的探討,因焦慮產生的自我認知崩潰,在暖心同儕的不計前嫌下擁抱自我的不完美,產生與自我的和解,繼而接納各式各樣的自我,不管是哪種情緒產生的回憶,都是真實自我的一部分,無法割捨也不必割捨。
整體來說《腦筋急轉彎2》在首集打下的雄厚基礎下繼續以腦力激盪延伸出不少驚人的創意,導演從彼得達克特換成新人凱爾西曼恩接班,如同《玩具總動員4》換成新人導演接班一樣,原創性也許不如上集,但成片質量依舊是優秀的,在角色更多的情況下,敘事不僅沒亂了方寸,還依舊在短暫的時長中有條不紊地講好整個成長故事。
哭點設計上也許不如第一集的小彬彬犧牲賺人熱淚,但是情感上依舊能讓人產生高度共鳴,青春的嬌羞與躁動,在具象化的情緒演繹下,情節設計也許過於極端有些扣分,但是在極端背後的焦慮刻畫是極其真實的,情緒之間的共生共存課題,結合自我的定位摸索、信念磨合、自我和解,形塑出全新的自我,若一集一種情感為主題的話,下一集的主題估計就是「愛情」了,在續集也如此成功的情況下,希望下一集能不用再讓人等9年,甚至看好本系列能與《玩具總動員》一樣伴隨角色成長成為長青系列。
PS:在內心的深層秘密牢房中出現的2D角色,一個想起了《無敵破壞王》,另一個想起了Dora中會說話的包包,能跟電玩角色與2D人物角色進行結合,非常有創意,瞬間都以為自己在看卡通了🤣🤣。
PS:這次的續集麥可吉亞奇諾也將作曲的任務交給長年培養的徒弟接班了。
PS:念舊奶奶作為打醬油登場的情緒角色,未來伴隨角色年齡增長估計會越來越常看到🤣。
★★★★☆#腦筋急轉彎2#InsideOut2 #凱爾西曼恩#彼得達克特 #瑪雅霍克#Pixar #皮克斯動畫
Anxiety: 嗨,焦焦,展信佳。
当你第一次出现在「原初情绪」(Primary emotion)前,顶个爆炸头、呲着小龅牙说道:“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吗?
我可以做任何事……甚至看着你睡觉!
”我就知道,那是「你」了。
what can I do for you?
social的腔调、完美的计划、条件反射且不容置疑地执行……这一切我都太熟悉了。
说来惭愧,我甚至和「头脑总部」里,那批最初的朋友们都不太熟。
我几乎没见过“怒怒”,如影随形的总是“怕怕”和“忧忧”;“厌厌”变成了“丧丧”;而至于“乐乐”……我是一点儿都不记得了。
它们被我过早地打包锁进了黑暗的地库中,经年累月沉寂在复杂的思绪下。
repressed emotions他们说:人长大了,就很难快乐。
可我小时候错过的那些「本该」拥有的快乐,又要去何处寻回呢?
话说回来,焦焦啊,我们什么时候认识的?
是一年级的绘画比赛?
还是那场重要的“小升初”考试?
是妈妈跟我说,她颈椎病又犯了,可为了我的学费、生活费,还要继续加班?
还是笑着庆祝继父给弟弟买了辆车,而女朋友却两天没回我信息?
他们说:小孩子哪有“焦虑”?
或许吧,小孩子只有被抛弃威胁的恐惧;被不断比较的失落;被持续忽视的情绪,小孩子渴望被爱、被肯定、被关注与被真正看见的温暖……为了「换取」或「逃避」这些「好的」、「不好的」,「头脑总部」的主控台被这个社会和我们在乎的人,强行重组了。
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变成一个焦虑的成年女性。
让我来告诉你,这些年都发生了什么吧。
按照你计划的「完美未来」,你将会从一个被人孤立的好学生,一路毕业成为一个人善被欺的好“牛马”,在职场兢兢业业、或辗转腾挪,爬到一个有人羡慕也有人鄙夷的职位。
在生活中的你,要么成为一个「超级护士」型的全能操心选手,要么成为一个令人窒息的「控制狂」,整日高举“为他人好”的大旗,不知疲倦。
你是别人眼中的怪胎同学、是难相处的同事、是挑剔的恋人。
是永远觉得:“我还不够好”,且“我必须要更好”的「自我厌弃」者。
你对谁都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什么事都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过去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不满意;你对现在为止,可预见的未来不满意,因为你对自己永远!
不满意!
可你从来就没有活在过「当下」,你失去的不止是「过去」,还有强迫型不断在重复、令人沮丧、失望的「未来」。
很奇怪吧,我的第一个泪点,是听见Riley小时候的「意识树」轻喃但坚定地说:“I'm a good person.”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
“I'm a good person.”怎么连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我这个失败的大人却忘得一干二净。
从小到大,我从未觉得自己配得上「GOOD」这个词——无论是:善,还是好。
I'm NOT a good person. I'm NOT good ENOUGH. I MUST be BETTER.在我「想象后台」的每个脑细胞,都在奋力画着一切有可能存在的可怕隐患:被抛弃、被孤立、被嘲讽、被否定、被指责、被排斥、被淘汰、被伤害、被忽视、被污蔑、被针对、被嫉妒、被看见……整日如此,反复折磨。
芝麻大点儿的事儿,都能让我警铃大作,呼吸急促;我愈发确认自己就是个「废物」,我羞于表达任何可能被针对的真实观点或感受;我不配提出、或满足任何「诉求」,我还要做得更多、更好、更快、更……直到我坐在银幕前,看你站在那团混乱的橙色风暴中,浑身僵直,动弹不得却慢慢涌出泪水时,我的一切防备,终溃不成军,和你一起痛哭流涕。
“我还不够好。
”我们做错了什么啊?
我们不是想让一切「更好」吗?
我们从未想伤害他人,或毁掉自己啊!
可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呢?
直到此刻,我们还在惯性复盘,蛛丝马迹地排查着还能「优化」的任何流程。
“I know change is scary”,焦焦,在你从乐乐手中掌握主控台时曾这么说道,“but it's time,let's DO this.”当乐乐把你从风暴中救出时,你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怀吧?
虽然「放手」真的很「可怕」,但这次让我们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吧!
「头脑总部」的主控台其实由谁掌握,都不重要,因为头脑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不能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
所有情绪都是必要、重要的,我们需要“忧忧”来哀悼那些无法挽回的人事物;需要“怒怒”保护自己;需要“怕怕”远离危险;需要“厌厌”树立边界;更需要“乐乐”拥抱生活。
而你也没错,焦焦,你只是个太怕失去爱的孩子。
You're a good person. You care about me. You need to relax and be happy.我的咨询师说,我30岁以后,也能慢慢找回那些最基础、重要的情绪:真实的快乐,和允许自己的脆弱与悲伤。
我的女朋友也说,30岁之后的我,更像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
失去的快乐原来是无法被复刻的,但只要停留在当下,就能拥有新鲜的快乐啦~祝你永远有令自己骄傲、无需被他人肯定的价值!
也祝你随时享受放松的每一刻~你知道我爱“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和“厌厌”,但我也很爱你,回聊。
One of “Riley” 2024年6月24日
3.5 主题有关心理学中的情绪,人格。其他方面,作为Pixar电影坦率说我觉得乏善可陈。
我的情绪主理人:chaos
【C+】不同于前作的惊为天人,影片最大的问题可能在于,white people对于trauma的想象力实在太匮乏了,伪困境,伪悬念,整个一合家欢,自我和解来的何其轻易,于是故事只剩下工整这一个优点,就此停步在了高考满分命题作文的水平。#2024.6.22
#Odeon 故事的结构跟第一部没有啥区别,依然是英雄之旅,不过整体非常弱,失去了内核而更多的是以设定呈现内容,而不是内容(现实)展现情绪(内心),硬套的同时任务感太重,也能明显感觉出割裂,第一部父母多种情绪都没有出现,第二部找补的感觉就格外明显。角色多而杂,每个情绪特点虽然突出但电影中又没有特殊使用,情绪弄来弄去还在一个小圈子里,难受。感觉比较不错的是引用了一些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呈现青春期的部分,如堆积的负面情绪的“压抑“或“阴影”,防御机制中的投射和否认等,还有自我认同的形成。不过对于很多部分是避免谈及的太过保守比较可惜。开场的“正邪对立”太明显,后续的找补就完全失去了力量,结尾的降神感很重,完全失去第一部结尾遗忘与情绪爆发的力量的同时又展现了不合时宜的说教感。
7.2
Joy与Sadness关系中极致的辩证与统一,可以被无限抽象、打碎、重组,再被任意(或瞬时或永恒的)场景容纳。而Joy与Anxiety根本来自不同维度,硬被塞在同一个格子间扯头花,非掰出个是非因果,一种流量明星请多了不得不平衡戏份的尬感。
这故事真的太北美太millennials了。莱利这个青春期冰球队的烦恼感觉还是千禧年左右的青春剧套路啊。当然给我这种老年人看是很受用啦,我很容易代入这一作的焦虑。但主角应该是Gen Z吧?主创显然不知道怎么处理互联网原住民Gen Z的去核心化青春,还在用上世纪那种jock vs geek的思路对抗来写故事。
比第一部更喜欢,被焦虑情绪控制的惊恐发作太真实了,焦虑驱动的人很能relate。自我信念感摇摇欲坠的部分是本人的日常。
好难看,看得我全程皱眉。莱利甚至不能算得上是完整的一个人,完全像个机器人被操控。不知道为什么票房这么高,可能美国电影要完了吧。
聪明的乐乐又占领高地啦!
观影状态不好,以及对这个系列的电影貌似有点失望不合我胃口。。。十分中多点儿就弃了。皮克斯的电影我还很少有看不下去的。。。。
Joy学着接纳全部的自己的时候,我整个人在电影院哭成狗。原来大家都这样,有时觉得自己很自私,有时又想要做个好人,有时对一切都感到好奇,有时又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好。原来大家都是这样的自爱又自恨的矛盾体。自我是有经历以及我们对经历的阐释产生的。成熟就是,我们变得更自知,但也学会curb自己的焦虑。每种情绪都有其作用,焦虑和羡慕使人想要进步、更有计划性。但过度焦虑和嫉妒使人们成为亦步亦趋的空心人、讨好者。作为一个晚熟者,我好像最近几年才开始对自己情感的起承转合有了一些认知,也开始好奇他人的状态。好像每个人的大脑都很拼命地想对自己好,虽然方式不一定对,就好像爱我们却不知道如何正确爱我们的家长一般。想到这里,其实还是欣慰的。
结构中规中矩 新加入的角色除了anxiety 完成度并不高
太浅了,看得哈欠连连。喜欢的是焦虑在操纵台前疯狂的呆滞,很传神。还有被称为“高级情绪”的这些新情绪,尤其是法国角色,哈哈哈。确实,随着人的成长,不再是怒哀乐主导了,取而代之的是复杂的情绪。和第一部一样,还是特别不认同这个动画系列的底层逻辑。脑子里有些小人儿是挺不寂寞的,但主导的不是小人儿啊。和在同一天看的《泳者之心》简直南辕北辙。有点儿担心乐乐,还担心北美人(片中对“伤害”的强烈排斥,应和了在读的《娇惯的心灵》),2D版
脑内世界的创意仍然很精彩,但俺们的成长所经历的破坏与重组可比这要来得猛烈得多。但还是从自我意识之树第一次说出“我是一个好人”“我很自信”开始就忍不住哭了,我也好想听听我内心那些坚定的声音啊,哪怕它们像焦虑的树那样否定我,不断地告诉我“我不够优秀”。
太太太太棒了!anxiety最后因为压力过大在控制台面前流泪的时候,joy说let it go。我真的哭死了。学会和自己的各类情绪和平共处真的好难哦
6.5,到了第二部换了导演,就慢慢变成流水线了,继承和扩展设定的代价就是想象力的掉档的下滑,第一部像冰棒这种令人赞叹的设计(这概念被卡拉辛斯基抄过去拍真人电影了),第二部已经完全没有了。简单情绪向复杂进阶就只是简单的小人数量的增加,信念之树最后的转折基本就是沿袭了第一部(可以说是照搬),第一部毕竟设定是小孩用这么直给的转折方式尚且可以接受,第二部讲的是青春期少女,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成长和情绪变化,显然没有电影里面呈现那么简单,青春期最关键的性萌动,电影完全忽略了(当然你不能指望一个合家欢PG级的动画片讲性)。只能当做一个合格合家欢动画来看,第一部绝妙的想象力和高概念,第二部是完全没有让我满足的。还有这个政治正确啊,非要跟集龙珠一样搞各种少数族裔女生大荟萃,干嘛哪,这是?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第一部,这一部虽然多了很多情绪,但基本上都只是混一个镜头而已,不过想想也挺符合现实的,小的时候Joy多一点,偶尔会有些Sadness,步入青春期后,小心思多了起来,面对同龄人会有Envy和Embarrassment,但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的Anxiety,怕不被认可,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只是切记不要被Anxiety蒙蔽了双眼,时刻保持一颗Joy的心,没准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永远能被皮克斯治愈。“也许成长就是会更少地感受到快乐”。即便焦虑占据了主导,内心还是一直在召唤快乐。看皮克斯越来越像接受心理治疗了。
Inside out 2一般,一方面这就是个生活在北美的白人女孩故事,那些拟人的感情角色拟得也是很北美,第二点它失去了第一部的悬念感,主人公没有第一部时真正进入谷底,内心和外在没有真正产生冲突,他人无法进入主人公内心,而友谊、家人也不及自己的内分泌系统。Inside out 2的另一个方面问题是对社会关系的否认,其中友谊是功能性,对人物产生压力从而推动故事,友谊是情商提升的战利品,人格成为了记忆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经验的产物,自由主义逻辑很清晰地编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