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巴特
Nabat
导演:埃尔钦·穆绍格卢
主演:法特梅赫·莫塔梅德-阿尔娅,维达迪·阿利耶夫,Ramil Zeynalov,Sabir Mammadov,Farhad Israfilov,Rahila Mammadova,Rovshan Aghayev,Hasan Safarov
类型:电影地区:阿塞拜疆语言:阿塞拜疆语年份:2014
简介:老妪娜巴特和丈夫伊斯坎德尔生活在远离村庄的偏远小屋。伊斯坎德尔曾是森林巡逻队队员,现在病重在家休养。而战争肆掠此地已久,他们的儿子也在前线牺牲了。老妪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一头奶牛,她隔些日子会去村子里卖牛奶。战争的阴云笼罩着大地,村庄渐渐人去楼空,老妪的生活也举步维艰…… 《娜巴特》改编自阿塞拜疆导演Elchin ..详细 >
7.以摄影和对空间的凝视和抚摸取胜的片子,人真是地球上最奇特的动物,才会创造了美丽的世间,然后又无情地去摧毁它。
从头到尾刻意的长镜头和空镜头,“艺术创作”痕迹太浓,缘于故事性不强,这种电影好似摄影里的摆拍,虽然精致但无感染力。
影片的摄影感人
20230118
一曲战争的挽歌,摄影很极致,可贵之处在于,歌者没有将情绪释放在愤怒的反战控诉中。整部影片中,导演一直含蓄地将战争本身的元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他更愿意探讨的,其实是一个以母亲为核心的关于希望的主题。像娜巴特这样的母亲以全部心力守护着的,正是漫漫长夜中那些行将消逝的光芒。
战争的生活
很平淡的讲一个老妪的故事,得很有耐心才能看下去。
3.5入;不正面描写痛诉战争,以极小的切入点折射战火流离中日常事务与人情世故的亘古;静物在光线流转里安然,回忆在硝烟炮声里鲜明,灯光就是希望,心安即是吾乡;自然生灵皆通晓万物须共存,奈何人类杀戮永无休止;运镜流畅,摄影绝佳。
镜头中的人和景物都非常写实,平静的下面蕴藏着动人的力量。
让我想起《活着》的最后,当身边的人都不在,余华说中国人为活着而活着。而nabat你为什么不离开呢?情感压抑在嗓子眼,吐出的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撑住了,没有垮。
导演大概很喜欢贝拉塔尔吧,那些缓慢的长镜头下的注视,妇人蹒跚的身影,一次一次的点灯,镜头一次次地扫过照片,令人更加剧了心痛。
这是一部生活流电影,它没有去讲述一个情节一波三折的故事,只有一个女主人公,照顾她不能自理的丈夫,她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做家务,挤牛奶,听别人讲村里的日常琐事,想念在战争中去世的儿子。后来丈夫死了,她费了好些力气把父子两人葬在了一起。村里人陆续离开了这个随时有炮弹降落的死亡之地,女主人公选择留下来,守着那所空房子。影片用平缓移动的镜头为我们展现了这片风光优美、空旷怡人的乡村图景,在这里,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宁静而幸福的,可是当我们跟随镜头进入女主角的家里时,我们发现事实很残酷,因为战争,这里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死亡像枪炮声一样笼罩在房屋的上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给这个电影做的字幕,摄影美的不行,每个场景都够含蓄,但是看到后面有点拖沓。。。
想起另外一部电影,《金橘》。
一曲战争的挽歌,摄影很极致,可贵之处在于,歌者没有将情绪释放在愤怒的反战控诉中。整部影片中,导演一直含蓄地将战争本身的元素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他更愿意探讨的,其实是一个以母亲为核心的关于希望的主题。像娜巴特这样的母亲以全部心力守护着的,正是漫漫长夜中那些行将消逝的光芒。
精品。
第一个镜头一出来就知道是好电影,娜巴特数次进村都对剧情有推进作用,整体节奏舒缓连贯很舒服,构图和色彩都很讲究,配合摇臂使影片诗一般流淌,可作教学片
风景不错 剧情太弱无意义的镜头太长导致没看完
摄影是美的,很明显的憋足了劲的长镜头是不错的,但有几镜差一口气的感觉很遗憾。比如环摄房间陈设的镜头停在了照片上,电线杆斜倒的镜头停在了过于拖沓的驻足。但关于人物对话的短镜头就显得太旧了。我不介意雨天埋人的情节,既然是一开始就奔着哭穷哭惨去的故事,在死亡和人去的塑造还算有几分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