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观看体验非常震撼,完成度非常高,结构近乎完美,节奏也把控得极其稳。
(写这个短评全程激动死了) 同样是神父性侵幼童的题材,我个人认为欧容完全吊打当初斩获金像奖的《聚焦》(同样是在影院观看的,《聚焦》更多的是一种无需动脑的爽感,而《感谢上帝》更多是撕扯肉身的焦灼),二者的视角(关怀对象)的不同也显示出了美国电影和欧洲电影(特别是法国电影)的文化差异。
《聚焦》关注的是外部,主角是揭露真相的媒体英雄,最后也是单一的伸张正义的完成。
而《感谢上帝》以受害人为主角,带我们沉潜入人的灵肉探讨这个看似是非分明实则力场纠缠扭错的“Problem”,深入探讨了不同阶级(影片以最保守的中产为中心切入口足以看出欧容的犀利和魄力)、不同灵魂(性格)在这个“Problem”大背景下所面对的更多无法解决的“Problem”,并辐射到了家庭关系、社群与教会、信仰与教会(宗与教)、媒体利益、司法机关(法律与正义)等众多重大哲学议题。
张力十足!
可以说《聚焦》只是外部的独白,一份实用性的美式档案,而《感谢上帝》则完全是将复杂的政治、伦理、神学等话题放置在一个充满对话性的开放场域中。
用巴特的话来说,前者只是可读的,而后者却是可写的。
几位受害者主角在圣诞节餐桌上的对话可谓是全片的高潮,扔掉信仰还俗的激进主义者立场、因为信仰所以反抗的革命者立场、底层与被毁灭的人的沉默、革命完成后怎么办······抛出问题,没有答案,法国存在主义传统的论辩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全片最震撼的一笔要属片末儿子问了父亲一句——“你还相信上帝吗?
”这时给了珀波一个面部特写,仿佛一切都停留并凝固在了那一帧——悲恸、困惑、牺牲、真理、笃定······珀波的脸将一切呈现又将一切蕴藏。
略带神秘主义色彩的音乐流畅穿梭和微寒而富有棱角的光影依然可以辨认出欧容的影子,但这部时政纪实类片子可谓是最不欧容的欧容,更冷静、更克制、更中立,欧容让我们通过本片看到一个更加醇熟的艺术家。
P.S 梅尔维尔·珀波因为《双面劳伦斯》常让我在开片的时候调戏。
褪下《双面劳伦斯》的逃离反叛与异装到《感谢上帝》的中产家庭生活与Burberry风衣,这张曾让我着迷的脸向我不露痕迹地唇语着什么,怅然若失。
虽然我知道教宗的承继把方济各洗的白白胖胖的,但是确实两个片子都有点伪记录片形式,但是还是前者胜出,本片虽然克制,但是还是会让人在改编还是真实事件映照两者之间抽离来抽离去。
当然,片子的主题仍然还是离不开恋童癖的受害者与神职之间的抗争,但又因为已经落在这个框架里了,是在上帝的审视下去抗争上帝代表的下属,不知道有何意义。
与《年轻的教宗》里所批判的那样,如果什么问题都是上帝的宽恕就能有效的话,那用《流行花园》里的一句话依然套用,“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
”宗教是精神追求,但是秩序仍然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的社会准则,只是这个准则受精神追求或者信仰的影响有多少,影响多的,信上帝则一切会得到眷顾,影响少的,一样信仰只是摆设。
但是无论多少,在这样的一个信仰体系里,为什么永远都是先靠信仰和信任解决问题,到实在没有办法了,才诉诸于法律,这样的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或者固有存在的社会存在意识到底是有利还是有害,适合不适合自己,值得我思考。
爱、性、理解、陪伴这些措辞和概念,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如何做好隔离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他们之间的关联,也许会是很多人人生最大的课题。
但,最后,当所有的人(包括上帝)都“看似”抛弃自己之时,感谢的仍然只有自己,依赖的也仍然只有自己。
技法成熟之后的欧容,我由衷地赞叹。
最后圣诞节晚餐的高潮我连看两次,虽然大段大段的独白和对话可能有些劝退,但现实中的和平抗争就是如此漫长而难熬。
三位主人公,前两位我称为抗争者的代表,他们都是艰难地战胜了阴影获得还不错的工作和家庭,有了一定的能力和地位,所以他们会成为发起和领导抗争的人。
两位的立场虽不一致,一位在体制内部争取改良,另一位对体制失望透顶,要推翻体制,但对于共同的敌人,他们开启求同存异的合作。
后一位我称为受害者的代表,他身心俱损,并没有像前两者一样幸运地在灾难后痊愈。
电影只描述了第一阶段的顺利合作与胜利,用圣诞晚餐的高潮暗示了未来失败的结局。
阶段性胜利后有人要退出,作为旁观者虽然惋惜但可以理解,为这场旷日持久斗争投入所有的精力实在太过理想化。
改良和革命的矛盾,也在此时爆发。
最后用黑屏白字交代诉讼结果,法律追诉期因此而从二十年增加到三十年。
敌人势力实在强大,蝼蚁难以撼动危楼,但它们还是在改变。
时隔十年,欧容再次带着新片《感谢上帝》回到柏林的主竞赛单元。
近两三年来,欧容可以说是频频推出新作,尤其是在创作上还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
弗朗索瓦·欧容2016年冷冽优雅的《弗兰兹》,2017年前卫大胆的《双面情人》,再往以前的作品看,《八美图》、《干柴烈火》、《登堂入室》、《花容月貌》都是少不了通俗奇情性心理的戏剧化题材。
《双面情人》
《弗兰兹》
《登堂入室》而这次的新作《感谢上帝》却一改以往的风格,不再以女性角色作为探讨的中心,转而将镜头对准了一群童年时期曾受教区神父猥亵的男人。
影片的剧本则改编于目前在法国正闹得沸沸扬扬神父猥亵案件。
影片从受害者的视角推演事件,从四个半虚构的人物着手,解构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由于同样是神父猥亵男童的题材,不免让人想起汤姆·麦卡锡2015年的电影《聚焦》。
《聚焦》与《聚焦》不同的是,麦卡锡通过新闻调查的外部过滤来处理神父性侵题材,而欧容则是由真实事件出发撰写剧本,以受害者首次面向公众的方式来处理叙事,也就是惯常的以真实行为事件推演动机的创作模式。
影片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果,以接力棒的方式铺开三段幼年曾遭受神父猥亵的人生,把叙事焦点从亚历山大转移到弗朗索瓦,再到伊曼纽尔。
影片从亚历山大的生活展开叙事,他是一个拥有五个孩子和贤惠妻子的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表面上看来生活光鲜体面。
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条消息,发现儿时侵犯过他的神父还在教区内任职。
出于为教会清除害群之马,同样也为了保护其他男孩们免受伤害,他决定向自己的孩子们做一个榜样,说出隐藏在心底至暗角落的秘密。
妻子的理解和父母的嘲弄,也让他觉得周遭的社会在这类犯罪上还是有着很大的分歧。
当亚力山大找到神父普雷纳特,并与他面对面质问时,影片保持着不同于其他剧情片的基调,平缓而且冷静。
神父普雷纳特没有否认猥亵的事实, “这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污点,男孩们对他的吸引力让他备受折磨。
”但是同时,他没有请求原谅,也没有承认他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
亚历山大开始以书信的方式与当地教会、官员周旋。
作为教会,得悉丑闻是一回事,处理丑闻又是另一回事,红衣大主教对于神父猥亵的事件充耳不闻,到官方除了遗憾还是遗憾,让亚历山大意识到单靠一个人的声音过于微弱。
这促使亚历山大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其他受害者,尤其是在法定年龄之内符合条件的受害者(法国规定对这类案件的有效起诉期限为30年)。
第二个出场的是弗朗索瓦,11岁时被神父侵犯,当年是在母亲的询问下,才明白原来神父对他做的事情,是法律所禁止的猥亵行为。
与亚历山大一样,得知普雷纳特仍在教区内教导孩子时,弗朗索瓦意识到他也应该做点什么。
这一点激发了他决心面对公众,与媒体交谈,寻找其他受害者,并建立一个名为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的网站,旨在收集教会内遭受过猥亵的受害人证供。
第三个也是最脆弱的受害者是伊曼纽尔,颓废堕落的失业生活,每时每刻都处于极度焦虑中,会因为报纸上关于神父的报道而倒地痉挛抽搐。
伊曼纽尔的人生因为童年的创伤而停滞不前,他的故事在整部影片中也最有冲击力。
在描写红衣主教这一形象时,欧容出奇地表现出迟疑,无论是文本还是镜头上都呈现出中规中矩的平庸。
或许,像红衣主教这样的公众人物,尤其在其法律责任还没有明确之前,战略上的回避可以免于更激烈的社会反弹。
再者,从创作上而言,主教这一角色所表现出的信仰危机,单拎出来看就已经可以形成大命题的文本,对于创作者而言,谨慎小心不偏题或许才是首要考虑。
相较于解决问题,欧容在《感谢上帝》中更感兴趣的是提出问题。
在三段式的角色叙事中不断向角色设置障碍,因此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影片向观众展示社会障碍以及社会问题的一个过程。
受害者应该原谅施害者达到两两释怀,还是让他陷入永久精神枷锁中?
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相信上帝,却怀疑甚至谴责教会,这又如何解决?
神圣如教会,会为了拯救神性而对自身削骨疗伤吗?
在一环扣一环的叙事中,欧容用大量的浅焦镜头集中在角色上,在角色之间勾连出一张明显的力量网。
尤其在亚历山大一节中,精美的大教堂壁画浸透在空灵的光线中,暗示着对信仰与人类弱点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
但在旧信仰遭到性创伤潜入并掏空一个人时,新的信念同时也因创伤而被激发,即便是最脆弱的人也会有机会找到直面创伤的超人决心。
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的经历,激发出形而上的超人抗争精神。
在我看来,欧容的新片带着一种安静的信念,没有刺耳的义愤填膺,却饱含争取公义的力量。
影片在镜头上的处理没有花哨讨巧的角度,也没有刻意取巧的长镜头,整体静谧而优雅的摄影和轻快的剪辑,包括轻盈的配乐都仅是点缀,影片将密集的叙事空间都放在三个主要人物身上。
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沉重的社会题材,会更适合劳伦·冈泰、罗宾·坎皮略这类惯以大量对话塑造微妙戏剧张力的创作者。
但欧容将其标志性的道德上的模棱两可融入社会事件时,反而让影片带出微妙的冷静感,某种程度上的确加深了电影的作者性。
欧容在拍摄记录中也曾坦诚,以前一直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善于从女性角度切入叙事,但他现在正试图改变这一观念。
“我想拍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电影,表达他们的感受和情感。
通常在电影中,情感戏是女性的领域,动作戏是男性的领域,我现在想扭转这一局面。
”正如影片中的质问,“你还记得从1983年到1987年的每个周六,在摄影暗房里你对还是孩子的我做过些什么吗?
”
与以往的电影作品一样,《感谢上帝》同样展现出欧容在叙事上的精准和强大的节奏把控能力。
在处理某些段落时也毫不避言对《聚焦》的致敬,在结尾的一个场景中,甚至可以看到《聚焦》的海报贴在警局的墙上。
不同的是,《感谢上帝》尽力克制镜头语言中的愤怒,出于对正在审理案件的不干预态度,欧容没有过多地展现自己最擅长的嬉戏与不羁,这部影片电影语言的冷静和克制都透露出创作者的审慎态度。
但是过于直白的文本,终究还是难以捕获丰富的心理复杂性,其直接冲突仅限于家庭内部。
影片为每个独立事件设计了单独场景,但对影片整体而言缺少了必要的粘合度。
导致这部虚构的电影一度有点像是纪录片,展现La Parole Libérée(解除负担)团体的创办,伯纳德·普雷纳特神父恋童癖的曝光,以及里昂天主教管理制度的不足。
抛开欧容更为熟谙的轻浮腔调和文字游戏不谈,《感谢上帝》依旧交出了欧容职业生涯中的合格答卷,尽管叙事层面的平白使得整部作品几乎没什么创新可言。
即便如此,从儿童性侵到成年后因创伤形成的男性微妙心理,到真理、恐惧、愤怒和宽恕等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再到宗教信仰危机和官方审查机制等,《感谢上帝》从叙事结构到表现力上都呈现出极高的完成度。
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展现的多维度视角,其冷静的沉稳无疑标志着欧容的职业生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作者| 小飞侠;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上帝 从柏林的主竞赛单元就一直列为本年度的年度期待之一。
真的爱欧容,他“纪实化”的镜头下竟拍出了潮水般的澎湃。
堪比四两拨千斤,大量的旁白和叙事化的剧情推进初观感可能有点儿闷的错觉,但一到后半程,就忘乎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的对白其实暗流涌动。
讲性侵,边缘群里的案例这里面特别多的案例《聚焦》《开战》《每分钟120击》,尽管珠玉在前,但是“恋童癖”“神父”这些敏感又带走庄严肃穆色彩的话题在欧容的镜头下显得不那么紧张,平淡中充满着力量。
叫人怎么你不爱欧容。
当然,看欧容的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福利就是,颜值永远那么高这位算是这位类型片导演的一些个人标签吧。
《感谢上帝》题材在欧容的作品中,虽然稍显“主流”,但这则故事中通过3位男性受害者刻画出来的社会群像描绘,抽丝剥茧中方见高级。
本次摄影和剪辑因为题材的限制,没有太大的亮点,但整体成片不错,柏林的奖还是值得,总的来说,稍逊《聚焦》
电影对宗教和信仰提出了高度的质疑,这是贯穿始终的。
而在这条由受害者对二十年前性侵的神父重新追责与审判的线索中,穿插出场的受害者,以及他们这几十年来的生活,又为电影带来了话语的多义性。
宗教的神圣,是否是正义与真理的守护者,还是成为了当权者的庇护所与遮羞布,使之堂而皇之的犯罪,又以此遮掩罪行。
影片最后教会在新闻发言中那句“感谢上帝,所有这些讼诉,时效已过。
”无不成为一种不打自招地揭露与讽刺,当宗教最高信徒都借以宗教的庇佑丧尽天良,那宗教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直到影片结尾,影片题目的含义才逐渐浮出水面。
而影片开头的画面,在低语的祷告中,一位主教背向镜头走向教堂楼顶的边缘,远处茫茫渺小的世界,切成侧面远景,他驻足远望,注视着茫茫人间。
而这极具写意的场景,形成了一种意象化的诘问与思考。
影片围绕性侵一案为线索线性叙事,但转换了三次视角,从中产阶级的经济顾问亚历山大,到蓝领阶级的弗朗索瓦(从他出场时背景深处的工作服看出),再到底层的伊曼纽尔,通过三个主人公的视角,使事件不断发酵,在不断进展的过程中,展现了他们对这件事情相同的态度下的不同想法,展现了他们这些家庭的不同境遇与生活,而这些生活则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性侵事件对他们的影响。
影片以书信内容的画外音串联控诉教父一案,并对起因与往事进行交代,而在三名主人公的声音下,以片段化的镜头展现其生活,并以重要场面展现与教会以及媒体,警局,和受害群体的沟通与制衡。
随着亚历山大的单打独斗逐渐变为弗朗索瓦群体性的维权与斗争,碎片化的生活片段的诗意化场面逐渐减少,渐渐以叙事段落为主,在讲述其抗争与揭露的行动外,更以具体的戏剧场面体现了他们每个人的生活状态。
弗朗索瓦一家圣诞节聚会一场戏,在与其哥哥的争执中,不仅体现了哥哥在性侵一事中因失去参加童子军的权利对弟弟的不理解与不公待遇的反抗,更体现了在面对宗教下带来的伤害,弗朗索瓦能否将恶行与宗教分离,将屈辱与宗教分离,坦然地虔诚信仰。
我们所信仰的,能否承担起真理与正义的力量,可以将罪恶消除,还是滋养着邪恶,却逼迫我们因邪恶所受的苦难遗忘。
亚历山大是在宗教的信仰中徘徊与备受折磨的人。
他受到了神父的侵害,但他妻子在教区工作,同时他依旧是教徒,全家会到教会礼拜,甚至让孩子们接受教会的洗礼。
他坚守着宗教,同时也在坚守中备受折磨。
从他与神父初次见面就显露出他的焦虑与煎熬。
直到影片最后,弗朗索瓦宣布他脱离教会,给了三个主人公更多地思索。
伊曼纽尔游荡在大街上,弗朗索瓦会心的望着身旁熟睡的妻子,如此笃定。
而聚会里因弗朗索瓦脱教而争执的余温下,儿子的提问让他陷入了深思,“你还是否相信上帝?
” 在亚历山大沉默的微笑后,切入伊曼纽尔在河边沉思的特写镜头,在迷离的思考中,他弹走手中的香烟,起身离开,镜头上摇,伫立在远处山上金碧辉煌的教堂,顶部上帝的雕像,在夜色下,注视着茫茫人世间,似乎与影片开头的影相呼应。
是否有上帝,我们是否还相信有上帝,在经历了以上帝之名伪饰下的伤害之后,宗教是否还能成为信仰。
最后的仰角镜头,更是来自于影片中人物的视角,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视角,让我们借助那些遭遇不幸人的双眼,去观望上帝,去审视上帝,去思考上帝。
亚历山大的宗教身份与家庭,使他不能与教会公然抵抗,所以他不断地通过与教会的书信来往,以一种极为绅士的方式寻求宗教对罪行的惩罚。
我认为,他对宗教依旧带有敬畏之心使得他内心备受煎熬。
他与神父第一次见面的一场戏就初次体现了他的内心波动。
他进入教堂看到大堂里神父的背影,他便慌张跑掉了。
这不仅是他面对曾经往事以及可怕神父的害怕心理,还有就是在神圣而低沉的教堂气氛中,他所产生的畏惧心理,他是在公然反抗宗教的代表,即便面对一个有罪的神职人员,他依旧慌张与不安。
在亚历山大的闪回后,第二场两人会晤,镜头中景囊括了亚历山大,神父和中间的女教员三人,三人中间纵向放着一张平滑的方桌,伸向镜头,巨大的桌面占据前景,形成一种压迫感,灰涩的空间下,远景窗户中间的十字架形成一种教会的威严与监督,女教员站在十字架下,亚历山大坐在桌子左侧,画外音神父出现,女教员出画迎接,神父进来,隔着桌子与亚历山大握了握手,虽然看似友好,但这张巨大的桌子的间隔,产生了一种生疏和距离感,紧接着以亚历山大的带肩关系拍摄站着脱外衣的神父中景,仰角的拍摄,呈现出一种亚历山大心中的压迫感。
起初对话中亚历山大的胆怯,使用中景体现,但随着谈话的加深,亚历山大发起进攻问询当年的事宜,亚历山大的愤怒不断升级,变成了长焦特写,且二人始终没有带关系镜头,他们虽在交谈,但绝不是一种和谐的你来我往的关系,而是一种对峙关系。
两人不时的看向女教员,这其实是内心不笃定的一种表现,即便是伸张权益的亚历山大也如此。
最后神父拒不认错,亚历山大放弃,女教员要求三人共同拉手做祈祷,在中景镜头中,三人在威严的十字架下拉起双手,即便亚历山大如此的不情愿,但他无法拒绝,随后切入三人念祷告文的特写镜头,镜头透过拉紧的手的前景,拍摄后面的神父,女教员,他们依旧心无旁骛的虔诚颂祷,而此时的亚历山大停止了祷告,他煎熬的望着神父,此时晃动且不断切换的特写镜头,前景的手与后景亚历山大纠结的双眼形成对比,呈现出了亚历山大此时挣扎的内心。
一个是在宗教下犯罪的罪人,一个是在宗教下受到侵害的被害者,他们在虔诚的经文下,手拉手,是否就能抵消罪恶,是否就能抚平伤痛?
这个问题,随着亚历山大加入弗朗索瓦的队伍中,他不断深入思考。
而观众,也在经历了三个人物的目光后,产生了思索。
视角的转变,相对于亚历山大作为虔诚信徒的中和,弗朗索瓦和伊曼纽尔的态度与方式就更直白激烈的多。
不知是否跟阶级具有关系,随着三个主要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与阶级不断下降,他们对这个事件的态度也不断升级。
从单打独斗寻求公正回答者,到正义站出公布媒体投诉并建立网站召集受害者的人,他们的宗旨,便是“不以复仇为宗旨,而已正义为导向。
”而伊曼纽尔甚至则想用自己阴茎的疾病转移到性侵事件上以此进行更严重的报复。
三个典型的人物的态度,逐渐从一种谈和到申诉到报复。
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所受的生活的影响的严重程度。
亚历山大因当年父母对侵害一事的无视与逃避,使得亚历山大敢于将自我经历暴露于孩子面前公然的探讨。
而弗朗索瓦面对的,则是哥哥因他而从小离开夏令营后对弟弟的不理解与不公待遇的反抗,伊曼纽尔更为严重,他改变了性取向,影响了夫妻关系。
还是这是与信仰宗教有关系?
因为亚历山大是虔诚的信徒,弗朗索瓦不再参与宗教事宜,而伊曼纽尔从来没有宗教的因素。
最后是关于发声与沉默,开篇就讲述了亚历山大与教会的书信来往,他是第一的个发声者,他凭一己之力的揭发与抗争,要求公正的审判,面对的却是教会软刀子一般的推诿。
因为他的控诉,才使得联系了弗朗索瓦的父母,便激起了弗朗索瓦的公开申诉的勇气。
在他的呼吁中,敢于发声的人越来越多。
而第一个沉默者便是压力山大的父母。
当伊曼纽尔的母亲成为小组的联络人后,伊曼纽尔才询问母亲当年为什么不站出来。
即便是当年极力保护儿子的弗朗索瓦的父母,也是庇护了孩子,却因受到信件后不在申诉而不了了之。
正是当年这些沉默,才使得更多的孩子遭受残害,才使得这么多人的人生急转而下。
当沉默的人不再沉默,从而,他们的内心也逐渐向自己发声,诘问:“你还相信上帝吗?
”
妻子:“如果他请求你的原谅,你会原谅他吗?
”亚历山大:“我不知道。
”妻子:“如果你原谅他,你会永远成为他的囚徒,你会永远是受害者。
” 对这段对白,我有强烈的认同感。
对待施暴者,从来都不能因为对方一个无关痛痒的道歉而原谅,他们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一开始,亚历山大只是在对抗施暴者,然而通过来来回回的交涉,最后发现,原来教会所有人都知情,他们都选择沉默。
最后,从对抗单一施暴者变成了对抗教会的不作为以及沉默的大多数。
“不再沉默”这个公益组织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最终教会那些人并没有收到什么惩罚,但至少追诉期延长了,通过长时间的抗争,也给其他人更多勇气。
社会就需要这样的先锋者存在,人的基本权益才能真的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影片最后,孩子问亚历山大:“你还信仰上帝吗”,男主的沉默耐人寻味。
这个问题应该有很多人困扰吧。
《感谢上帝》是法国著名导演弗朗索瓦·欧容2018年的最新力作,斩获了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并提名金熊奖。
该电影延袭了导演欧容一贯的创作风格,剧情看似平缓实则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沉迷其中欲罢不能,直至心灵受到莫可名状的触动。
《感谢上帝》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幼时遭受过同一神父性侵,如今已人到中年的受害者们决定不再沉默,团结起来声讨神父及其背后不作为的教会的故事。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此次的行动却终于让他们有机会说出不为人知的过往,直面曾经受到的伤害。
影片虽贯穿解放、反抗的精神,但却并未因此沦为一部宣教意味浓厚的励志片或是苦情味十足的传记片,相反,既是导演又是编剧的欧容在保留真实故事基本内核的基础上进行了颠覆性的改编,将影片打造成了一部既有励志内涵,又有充斥着现实讽刺意味的剧情片。
故事从亚历山大开始。
40已婚,已经是5个孩子父亲的他,有次碰到孩子同学的父亲,聊起童年同在一个地方当童子军的经历,亚历山大被问到:“你也一样,被神父普雷纳特碰过了吗?
”这次谈话彻底唤醒了亚历山大长久压抑的记忆。
当他发现那个神父还在和青少年呆在一起,亚历山大决定不再沉默了。
他在写给巴柏林主教的信中说:“即使我尽我最大能力原谅他,即使他给我带来的阴影会伴随我一生······”但是,在发现和教会沟通无效后,菲利普毅然选择了法律,因为,他无法原谅。
很快,警察根据线索找到了另一个受害者—弗朗索瓦。
一开始,弗朗索瓦表示对此事不感兴趣,很干脆地拒绝了警方,但当他上网查到普雷纳特神父依然和孩子们呆在一起,他愤怒了!
看着一张张孩子们和神父的照片,他忍不住骂道:“这个丧心病狂的人!
”他再也无法安心入眠。
和亚历山大一样,弗朗索瓦最初选择了和教会沟通,但被主教敷衍对待后,弗朗索瓦被彻底激怒了,他决心站出来,不但接受了媒体的采访,还坦然公开了自己的身份。
弗朗索瓦毅然走上了为自己战斗的漫漫长征路,因为,他无法原谅。
就这样,弗朗索瓦又找到了受害人——医生吉尔,两人一起在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下找到了更多的受害者拿到了充足的罪证。
他们不仅团结受害者们开创了名为“解放之声”的协会、网站,呼吁更多的受害者发声,还成功召开了全国性的记者会,公开质问教会。
随着“解放之声”的影响逐渐增大,艾玛努尔,一个身心皆受重创的受害者出现了。
在组织和警察的帮助下,艾玛努尔很快在警察局见到了普雷纳特神父,面对神父的道歉,艾玛努尔直言:“我永远不会原谅您的”平静地说完这句话后,艾玛努尔再也无法克制自己,像孩子般委屈地哭了出来······
故事由亚历山大结束。
晚归的儿子问父亲:“爸爸,你一直相信上帝吗?
”一瞬的诧异之后,亚历山大不再直视儿子的眼睛,笑容也逐渐凝固在脸上。
他没有回答,但我们都知道答案,因为,有些伤害,永远无法被原谅。
前几年的聚焦里几个怀揣使命感的媒体人撕开了百年圣教的遮羞布,虽冰山一角,却影响可怖。
这次视角转向踏上漫漫追诉途的受害者,镜头克制,情绪平稳,亚历山大线的往来书信算是提振了节奏吧,提告引出的弗朗索瓦让我看到了法兰西人民的自由精神,由其引入的媒体发酵让片子热闹了一会儿,出离了欧洲味道,最后因“不再沉默”走出来的伊曼纽尔才真正呈现了一个立体更有张力的“受害者”形象,无论是暧昧情欲的暗房还是丛林隐蔽的营地,黑处冒出的猥琐的神父真是让人身心不适,瞬间跳出趴在厕所门的大头。
上帝的至上赋予了传教者凌驾于教众的绝对权力,有时想想欧美人士的自由民主又有几分是打着上帝之名?
神权和人权在其世俗社会里如何平衡?
从斗争走出教会走向更普世的道德法律,早该审视这个运转百年的庞大机器哪里失灵了,少数教徒的叛教倒逼整改显然是蚍蜉撼树,寄希望于教会内部审视也收效甚微,从受害者联盟到监督性社会组织,不晓得多少个年后这个体系会轰然倒塌呢?
突然想到19世纪中期马恩提及的徘徊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幽灵,以科学社会主义之姿扛起了无神论的大旗,之于宗教也是一只拦路虎了。
虽不在同一个信仰体系下,但片中一些受害者遭遇的来自亲人的背叛让人抖然想到几个疯狂时点,尽管他们释放出的最大恶意只是冷漠而已,但沉默也是致命的罪行吧。
当然从头至尾阴冷昏暗色调让人感觉温暖的也是家人的支持和爱呀,虽然之后又牵连出一堆苦涩。
片里有关神教的建筑、仪式镜头都让人倍感压抑,如亚历山大叙述走上右边旋转的楼梯,弗朗索瓦走在旋转的楼梯,伊曼纽尔在教堂高耸彩绘窗的掩映下向上步入黑暗。
可笑的是施暴者态度“诚恳”地全盘接受所有指控,揣着受害者的标签,以不幸的病患之名,不受控地持续施暴多年,最后再借追溯期满做令箭,企图逃脱所有法律的追责,想必他的上帝早早地宽恕了他。
19年末补片3#第一部欧容式"文学记录电影",用极细腻的表现力为近年常出现的"神父失德""幼儿性侵"类题材电影换了新装。
感官上冲击力自然是弱于<聚焦>一类热门,但其中对神学和家庭成员态度的思辨态度却为此题材影片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片中视角多次转换,主角接力式出场,最后集中展示矛盾,叙事方式就很新颖,不同于类型大热。
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困境,家庭成员的不支持,神学信仰的崩塌以及作祟的复仇心态。
这些困境把主角们推到了心灵的风口浪尖,结尾餐桌上的对话也把之前协会带来的温暖带回了幻灭,成了没有结果的花。
正如他们的申诉一样。
影片中还提及了一个词即"沉默"。
沉默的家庭成员,沉默的主教。
他们为什么沉默?
为什么对代表上帝的教父如此充满信任?
为什么对多次重演的恶俗事件置之不理?
由此引出的教育,隐私,面子问题和教会的腐败,包庇皆可成为后续电影作品描写刻画的好题材。
"文学电影"的意义可能更多在此。
舍弃了情绪却延伸了思想,启示着未来。
感谢上帝,法律为一切都规定了时间,帮您的孩子得到救赎,免于惩罚。
也请宽恕您的孩子,以恩宠之名,背离道德,流放信仰。
值得不值得,都应该相信。
和过去那个依靠噱头与奇情作为卖点的欧荣不同,这次明显更沉稳与内敛,叙事角度始终是隔开一段距离,通过三个人物各自的经历去陈述事件本身,最后抵达的是对特权阶级的愤怒与蔑视。片子从始至终并没有情感喷薄点,镜头也没有追求特写所带来的情感冲击,能看出欧荣这次是想彻底地做一部严肃的题材去控诉社会的不公,而且这个控诉是如此的直白不遮掩,以至于观看过程更像是在看社会新闻,电影感稍显不足。
算是我看過的三部同類題材中最克制的一部了,《焦點追擊》和《守護者》,印象裡也都是差不多的結局,最後結束算是一種叩問了,「你相信上帝嗎?」
娈童神父不是最可怕的,因为不作为而纵容的教会才是巨大的阴影。整个故事讲得深入而全面,各阶级差异的受害者们一个个出现一点点聚拢,欧容越来越理性了,看得时候想起《心跳120下》,社运题材是当下欧洲的“现实主义”
太长了吧,有点温吞
#上海电影节#最后一场。三星半,平铺直叙,无高潮起伏。
现实意义>电影语言 欧容一生黑
恋童法式二连/最后回到了对上帝的质疑升华的很好,关于正义我们已经有了答案,而对于上帝有人开始质疑,有人唾弃,有人正在放弃;事件中各方的反应各不一样,受害者有维权、逃避、逃避到维权,受害则父母也是;感谢上帝,是巴伯林主教说的,牧师口头禅,但这一事件后也让人产生了质疑,教会不值得信任,那上帝呢?
3.5。MOMA放映的版本遮挡了数处。好像遮住了人的眼睛,事情就从来没发生一样
神父方在中段的缺席让受害者叙事在主观范围内有了更可控的自由度,搁置情感后,欧容选择信赖信件、旁白和动作,电影被加速向前行进,直到Barbarin主教说出“感谢上帝”时,电影猛地被拉回一种放松的“战时”状态,作为武器的情感才有了客观的表达/攻击对象。这还不够,那顿颇具圣餐意味的晚宴结束后,作为“旁观者”的Alexandre儿子提出振聋发聩的一问,你还相信神吗?这一瞬间Alexandre的表情中潜藏着深刻的时间关系,电影在得以从更理性的角度铺展叙事时戛然而止,未来的不确定让每个人的生命力无限大化,同时对宗教的叩问也将线性无线发展下去。Poupaud真是行走的荷尔蒙!
欧容你拍不出别硬拍了,很难看,因为期待的是登堂入室所以再减一星。不想给男这些“苦难”任何眼神儿,你被亲亲摸摸咬咬,给你造成了心理伤害,使你对女人感到困惑了,天呐,好可怜啊。被插入强奸了吗,堕胎或者生下被强奸怀的孩子了吗,被荡夫羞辱了吗,原来被亲亲摸摸以后照样找了个女人生了五个随你姓的孩子啊。不是在攀比苦难,是觉得男配得上更多苦难,还不足女人百分之一,就煞有介事整个电影出来,爷们儿唧唧的,唯男子与小人难养也。
导演和编剧,你们知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叙事艺术。你们那这么好的题材,拍出这样的电影,你们不会心痛吗?
C ozon? mais pkoi pas ozon…
戏剧腔和当代电影腔来区分阶层的手法还不如直接用neuilly的accent。除此之外,其他都好,因为主题的原因,必须要说是一部勇敢的好电影。愿意碰这样的主题,野心也好,真心也好。都要交手称赞。南美洲和非洲的教堂里pedophile情况不知道现在如何~~~有多少被发现,被惩罚~~~
欧容这一次几乎剥离了他所有以往的标签,也摒弃了任何戏剧化与煽情,克制沉稳地讲述不同性侵受害者多年后的生活现状以及各自是如何打破沉默为自己抗争的。片中探讨的话题也不止于神父性侵这件事本身。欧容的叙事与执导能力在“奇情”退位的前提下依旧能够发挥得很好,只是这种“工整”反而会失去一些惊喜。结尾收得很有力,镜头内的角色们从电影一开始便在无休止地述说与奔走,最后在面对信仰的提问时只有漫长的沉默,很多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
赞一下欧容的叙事,三个性格迥异的主角,在不同的时间段出场,深深诠释了何谓“性格决定命运”。同为童年被性侵者,有的人用一生去修补童年的阴影,有的人却能在生活中越战越勇,人生就是这般残酷,这般无常啊。感谢上帝,更要感谢欧容。
“我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有原因的…保护过去的自己,不要再羞耻或恐惧地活着” 打圈导致阴茎弯曲的难以取证、质问母亲知情神父亲吻自己却没有作为、联盟退会、受害者被推上风口浪尖、消耗时间和精力的持久战…都是电影的另一面力道。欧荣最正经的一部,看似《每分钟120击》跟《开战》的观影体验,鼓起勇气反抗,却不宣泄愤怒。“卸下沉默才是我的生活,我的信仰是人性”
你所受到的痛苦,和那些孩子相比,简直微不足道。导演确实是讲故事的一把好手,将神父侵童的事件娓娓向我们道来,三个不同背景的受害者被侵犯之后的人生经历及心理创伤,对待揭发这件事的不同反应,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淡的慢摊开故事,没有“惊艳”。
拍得非常工整。冷静,克制,隐忍。前后段线索略显脱节,稍微欠了点爆发,但不失为观感极佳的作品。全场大笑和倒吸一口气的场景,也不失为一个对宗教批判的一个切入点。年轻时深受毒害的友人有话可以说…
靠邮件、电话、口供、讨论展开的维权过程,没有媒体和舆论的剥削,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甚至没有暗流涌动的情绪,欧容摁灭了每一个可能会爆发的火种,几乎制造出一种零度写作的假象,用这种极端反戏剧的方式告诉你,真正的维权过程就是反反复复的例行公事,那是最磨人的部分,也是在天主教势力渗透到每一个毛孔的社会里所必然要面对的,它不讲反抗,也不讲反抗的无力,不去指认某一个恶人和体制,不问正义,不臧否善恶,只在这一切结束后,反躬自问,你还爱上帝吗,连这也只是个疑问句,姑且成其为一种动摇的可能。
一开始惊异于这是一个过于黑白分明的斗争故事,直到社会组织成立、发展,事情才变得些许暧昧和复杂,有很多重复段落,换视点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