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

Lion,漫漫回家路(港),A Long Way Home

主演:戴夫·帕特尔,鲁妮·玛拉,大卫·文翰,妮可·基德曼,桑尼·帕沃,纳瓦祖丁·席迪圭,塔妮莎·查特吉,迪普提·纳瓦尔,马尼克·古纳拉塔尼,本杰明·里格比,萨罗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印度语言:英语,印地语,孟加拉语年份:2016

《雄狮》剧照

雄狮 剧照 NO.1雄狮 剧照 NO.2雄狮 剧照 NO.3雄狮 剧照 NO.4雄狮 剧照 NO.5雄狮 剧照 NO.6雄狮 剧照 NO.13雄狮 剧照 NO.14雄狮 剧照 NO.15雄狮 剧照 NO.16雄狮 剧照 NO.17雄狮 剧照 NO.18雄狮 剧照 NO.19雄狮 剧照 NO.20

《雄狮》剧情介绍

雄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最燃的拳头猎爱大师马克思小姐急速杀机棋士请绝对不要拿给白石晃士看烈火雄心2猎犬行动拜见岳父大人3星岛之恋聊斋新编之男狐少年的你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宝石长袍爱爱囧事谁都会说我爱你虔诚的鳏夫腹黑少女贴身男佣经过天赐麒麟华胥引之绝爱之城喧嚣王保长新传体操公主第三季废柴联盟第四季新乌龙山剿匪记失忆杀人迷失太空第一季最后一杯酒英雄的崛起

《雄狮》长篇影评

 1 ) 被叫错的名字叫雄狮

LION,这部老电影,真实的故事。

电影大致划分为印度部分和澳洲部分。

印度部分,导演的讲述可圈可点,抓人的心啊。

澳洲部分则落差太大。

戴夫·帕特尔Dev Patel是我喜欢的演员,特别是他的「涉外大饭店」。

片中他饰演成年的Saroo。

而来自孟买贫民窟的桑尼·帕沃Sunny Pawar饰演的儿时Saroo更为出彩。

不是戴夫的问题,是因为在印度的情节太有张力。

非常赞叹电影的摄影,从远景到特写到布光到一切,都拿捏精准。

也赞叹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只要她出场,全是演技。

25年后,Saroo才知道自己记错了家乡的名字,也弄错了自己的名字。

他不是叫Saroo,他的名字是Sheru,意思是雄狮。

走出电影来,有两点感叹:①收养Saroo的Sue和John 并非不能生育。

而是因为Sue认为,自己生一个孩子,不一定让这个世界美好。

而如果收养一个如Saroo这样的孩子,就能使世界美好。

②Saroo5岁时走失,从小和母亲与哥哥分离,这是人生的一场不幸。

可是,也因祸得福。

网上,有许多真实的Saroo以及他的养父母和亲身母亲以及哥哥的照片。

看过,倍生感慨。

另外,澳洲部分,Saroo的女友这个角色的设置,显得多余。

 2 ) 很纯粹一部电影

这电影好在哪,好就好在纯粹,一点追求都没有。

讲一个孩子找妈妈的故事。

他只讲了这个事,没有多余的引申,好就好在这儿。

你把一部电影放在一个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背景中来看,这故事必然牵扯到很多命题,西方与东方,主流与非主流,信仰与民族宗教,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等等等等,他什么都没讲,他只讲一个孩子找妈妈。

不讲倒显得大气,和明白。

影片紧扣男主人公视角,按时间顺序,一点结构上的花活也没有,就这么一路往下走,孩子的部分是小男孩令人心碎的嚎叫和奔跑,成年部分是一刻不停的亲情思念,最后他就那么“如实”地相见了,再切回纪录片,让你哭两次。

我是哭得不行了,他要玩花活,情感力量就会卸,导演知道自己要什么。

男孩只要回家,作者要说的话也不多,他就是投入主人公单纯固执的情感世界,与人物同呼吸。

而这,是最大的尊重。

最合适的平等。

最深切的责任。

叙事的“粗线条”恰是它体现这种“态度”的方式,比如白人妈妈的“使命感”,领养兄弟的精神问题,成年主人公跨肤色的恋爱等等,都是点到为止,包括那个印度“焦圈儿”,就那么实在用了一下。

这片子态度特别好。

把那些可能引起意识形态反感的东西全都扔到故事外边。

又一点不局促,有种非常从容的广阔视野。

这样的故事中国人不陌生,但我们讲不出来,我们脑子里杂质太多,“观念”太多。

 3 ) 不错的电影

电影中 萨罗(戴夫·帕特尔 Dev Patel 饰)和妹妹、哥哥以及母亲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虽然贫穷艰辛,但一家人在一起相互扶持,日子过得依然温暖而又充满了欢乐。

一次偶然中,萨罗同哥哥在火车站走散了,误打误撞之中,萨罗登上了一列开往加尔各答的火车,在那里,萨罗成为了露宿街头的流浪儿,并最终被送进了收容所。

幸运的萨罗被来自澳大利亚的约翰(大卫·文翰 David Wenham 饰)和苏(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夫妇两收养了,在两人爱的教养下,萨罗成长为了前途无量的有为青年。

在学校里,萨罗邂逅了名为露西(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的女生,两人很快走到了一起。

某次派对中,来自家乡的食物勾起了萨罗对过去的回忆,他萌生出了回到家乡寻找家人的念头

 4 ) 这才是国内应大力引进的题材影片

最近把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作品按照自己期待的顺序看了一下,当然这个顺序很大程度上受到话题热度的影响,也因此直到上周才选了一个安静的下午观看了《雄狮》。

因为自己是一个不太喜欢剧透的人,所以在观影前都会很谨慎地避开四处的剧情介绍和预告,期待每次被未知吸引的喜悦。

而《雄狮》绝对称得上最近看过的影片中让我最快速沉浸的一部。

这部电影改编自萨罗·布莱尔利的传记体小说《漫漫寻家路》,我很喜欢传记体电影,喜欢影片结尾时闪现的一张张真实主人公的照片,总是喜于看到照片中经历了奇幻人生的主人公最真实的笑容,这些瞬间是电影可以记录却无法复制的。

也总觉得照片出现的那一刻,影片才算完整表达了对生命的敬意。

雄狮在哪?

影片没有沿用小说原来《A Long Way Home》的标题,而是选择《Lion》这个名字的原因在结尾处做了揭示。

Lion(雄狮)是主人公萨罗印地语名字的含义。

使用人名直接做电影名称是传记体电影惯用的一种手法,但与我们之前所看到的名人传记类电影不同,雄狮选择人物名称做标题,显然不是为了直接借助主人公的影响力,而这个隐喻性的名字一方面预示了男孩的形象,一方面也规避了观众对他的陌生。

萨罗到完成寻亲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念错自己的名字,退回到文化本身,我们不难理解到这个美好寓意的名字包含着家人对他的期许和祝愿。

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这个被祝福的名字冥冥中也赋予了萨罗雄狮般的力量。

狮子究竟隐喻着什么呢?

中国最早是没有狮子存在的,相应的也没有狮文化的起源。

据记载,狮子最早在东汉时期由西域传入,随着佛教的发展,我们才开始在自己的文化中衍生出千奇百怪的石狮子文化。

而当年来自西域的亚洲狮,如今作为濒危物种仅以百位的数量存活于印度。

因此可以感受到亚洲狮在印度国家文明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国徽图案还是宗教文化,都能找到狮子的形象。

在后来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中可以发现,狮子是力量与无畏的象征,如《略出经》中所说:“于菩提树下,获得最胜无相一切智,勇猛释师(狮)子。

”狮子所代表的勇敢与伟大,也正是孕育于佛教发源地的印度。

影片中男孩唯一一次与狮子形象接触,也是发生在寺庙中,萨罗在经历了惶恐一夜后,望着庙中的狮子,获得了短暂的平静。

雄狮般的力量集中的表现在影片的童年部分,小萨罗有韧劲、有信念,面对走失加尔各答后的种种困难,一个5岁的孩子顽强的在城市丛林中生存了下来。

一个人在开动两天的列车上从容应对自己的饥饿、在擦肩接踵的火车站爬上柱子熟悉形势、独立前往售票口寻问归家列车信息...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一个5岁孩子的能力范围。

更不用说之后应对各种危机时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灵敏的反应能力。

他被过早抛向了世界,也提前学会了适应了世界。

而且在影片的童年部分,男孩从未落过眼泪,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扎扎实实地存在于他对母亲的回忆中,“谁是妈妈的好孩子”,萨罗独自躺在小山洞里的时候一直回忆自己帮妈妈干重活时被夸赞“好孩子”的画面。

他丢不掉回家的念头,因为他放不下在乎的家人,也坚信家人不会放弃对他的寻找。

萨罗在接受澳洲夫妇收养前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你们真的有去找我的妈妈吗?

”他不愿主动放弃与家人的关联,这在成人后的剧情中也有所体现。

同时这也是一个5岁孩子能够勇敢面对陌生世界的原因,是渴望分担家庭压力的强烈诉求赋予了他寻家路上雄狮般的力量。

脱离现实的内心挣扎成人戏的部分叙事结构有些松散脱节,萨罗到达澳洲后习惯了新的生活,在板球运动中支持澳大利亚队,介绍自己的出生地为加尔各答,接受着自己澳洲人的身份,开始用当下生活遮蔽往过。

直到在一次印度裔聚会中看到童年与哥哥去集市时最想买又无法负担的糖耳朵,才再次受到回忆的冲击,想到自己的哥哥,想到了这个也许正在为自己的走失而承受了一生痛苦的人。

之后的剧情开始陷入了萨罗无限的内心戏中,大部分时刻是萨罗的涣散和幻觉,利用交叉剪辑,把哥哥与母亲投射到萨罗的现实生活当中。

成人戏中有两场剧情冲突强烈的戏让人印象深刻,一次是鲁妮让男友focus在现实时的争吵;一次在家庭聚餐中的兄弟争吵。

其他部分家人和伴侣角色几乎也一同淹没在了男主的内心戏当中,角色本身没有太多表现力。

而整个忧怆挣扎戏其实也是在表现萨罗的初心所在,依旧如同当年流浪街边的小萨罗一样,珍惜情感,在乎家中受难的亲人,又不愿伤害现在的家人。

后来萨罗向母亲说明自己网络寻亲的事实时表示了抱歉,说道:你不只领养了我们,还领养了我们的过去。

他没有偏离过自己的内心,大概才是导演极力想要在成人戏中表达的吧。

(一定不是所谓的白人圣母散发光芒、谷歌地图科技力量...对吧)不过也不要把成人戏和儿童戏做对比时比的那么糟糕,至少作为影片不太重要的爱情戏,鲁妮玛拉还是贡献了德芙广告般可爱丝滑的街头舞蹈片段啊,搭配片中欢快的印度音乐,绝对算得上五星级粉丝福利。

流浪儿童保护影片片尾回归主题简单介绍了印度走失儿童的情况,呼吁大家加入流浪儿童保护行动。

我想这才是影片值得被提名、被推荐的最重要原因。

印度每年有8万儿童走失,光是首都新德里平均每天就有5个儿童走失,一半以下为8岁儿童。

非法领养儿童在印度是一项非常繁荣的产业,而比非法买卖更恐怖的还有儿童性侵和器官买卖。

在走失加尔各答的部分,导演其实对走失儿童会遇到的恐怖遭遇都做出了描述,只是隐去了对这些行为的直白刻画,更多的从孩子看到的角度去诠释了每一个未知的可骇瞬间。

比如站在地下道中追逐流浪儿童的男人惊悚的面容、贩卖儿童的男人对萨罗肢体的打量、收容所里望着新来的孩子在二楼冷漠抽烟的管理者、被要求“天亮之前带回来”的男孩的挣扎...从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带来的触动是不同的,让人更容易察觉到环境的阴森。

《雄狮》反映的印度流浪儿童的情况真实震撼,我想这部影片无论在电影专业角度有多不完美,都不能否认它在流浪儿童保护推广工作上的重要性。

这可不是一部普世情怀的感人影片,这是一部值得被混乱社会注意的教育片啊。

 5 ) 不是今年奥斯卡最好的电影 但一定是最有人性的一部

(前方剧透预警)我承认,在今年的所有提名影片里,《雄狮》可能不是剧情上最出彩的一部,但是,它一定是最能温暖人心那部。

IMDB 8.0分,烂番茄86%的新鲜度,不仅拿下了6项奥斯卡提名(跟《海边的曼彻斯特》一样多),而且,也都是重磅奖项:最佳电影、最佳男配、最佳女配、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改编剧本。

这么看来,至少不是那么糟糕吧?

其实,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印度版的「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年幼的小萨罗(Saroo)在火车站与哥哥走失,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苦难之后,终于被来自澳大利亚的布莱利尔夫妇收养。

然而,成年后的萨罗在一次聚会上被唤起了乡愁,决心寻亲的他最终通过谷歌地球找到了家乡,与亲生母亲团圆。

是的,剧情极为简单,但正是这样简单的剧情,在“寻亲”这样普世的母题之下,才让这部电影在影像上有了更多的创作空间,而真实故事的加持,更让电影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

在导演加斯·戴维斯(Garth Davis)和摄影指导格雷格·弗来瑟(Greig Fraser)镜头下,整个故事显得无比细腻,动人。

电影的开场,是一组美到令人窒息的俯拍空镜:从有着悬崖峭壁的碧蓝海岸线,穿过各式各样的民居和房屋,最终定格在了荒凉贫瘠的黄色山丘沟壑上。

然后,饰演童年萨罗的小演员,在一个满是金黄色蝴蝶的山谷里,登场。

小演员Sunny Pawer要说电影是营造视觉奇观的艺术,在开场这几分钟里,《雄狮》就已经做到了。

然而,这一组镜头的作用,绝不止展现视觉奇观这么简单。

毕竟,这种“上帝视角”的镜头其实并不少见,而在这部电影里,可能“卫星视角”这个词才更为贴切——因为,这就是通过谷歌地图观察地表的视角。

换句话说,这是萨罗整个寻亲过程的视角再现。

这是目前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实现的震撼。

随着剧情的展开,电影的前半段剧情也开始步入正轨。

为了补贴家用,懂事的小萨罗求着哥哥带他一起外出打工。

然而,小萨罗终究是因为年纪太小而在车站睡去,醒来之后,哥哥早已不见踪影。

尽管哥哥临走前千叮咛万嘱咐,要待在原地不动,但小小的萨罗还是忍不住开始寻找哥哥。

在寻找个过程中,他无意中误上了一辆列车。

他在空荡荡地车厢里大声呼喊,奔跑,但却无人应答。

直到几天之后,他来到了距离家乡1800公里之外的加尔各答。

这里没有哥哥,没有妈妈,甚至,这里的人们都不说小萨罗说的印地语,而是孟加拉语。

于是,他爬上站台的柱子,竭尽全力地呼喊哥哥的名字,呼喊妈妈,没有人应答。

勉强扒着售票窗口,说出家乡的名字想要搭上回家的列车,不仅没有人帮他,还被人群推搡、责骂。

最终,他来到了一群流浪孩子的中间。

然而就在观众以为小萨罗可以暂时安顿下来的时候,一群粗暴的人贩子就直接冲进人群开始抢孩子。

昏暗的隧道,晃动的镜头,快节奏的剪辑,把小萨罗的无助和不知所措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观众的心紧紧地揪着。

逃脱人贩的小萨罗独自走在铁轨上,一个好心的女人来跟他说话,说印地语,带他回家,给她吃东西,喝饮料,还告诉他,会有好心人来带他去找妈妈。

而当「好心人」来的时候,镜头语言再次传达出了文字无法表达的信息和情绪:飘动的粉色窗帘,和好心人审视小萨罗的眼神,充满了情色的意味。

而轻轻抚摸着小萨罗脸庞的动作,看起来也十分令人不适。

当观众还在将信将疑的时候,导演直接戳破了谜底:

你做的很好,他就是我要找的前一秒还是天使,下一秒就变成了恶魔。

还好,小萨罗又一次逃脱了。

在街头流浪了一个多月后,小萨罗终于被送进了收容所。

然而,收容所也不是什么好地方。

明明被人带出收容所就意味着被收养,有了新的家庭,然而,每一个被“请”出去的孩子,都显得那么的抗拒,不得不令人心生疑问。

联想一下刚刚「好心人」的举动,再看看那句「天亮之前带他回来」的台词,其实真相已经不能更明晰了。

印度的儿童性交易一直以来是根深蒂固的社会问题,而每年10万走失的儿童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

由于法律的不完善和处罚措施的不到位,连执法部门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不用提那些试图从中谋取金钱利益的所谓“社会机构”了。

于是,观众刚刚差点就放下的心又重新悬了起来,揪心到甚至都忘记了,幸运的小萨罗最后是被澳大利亚夫妇收养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

不得不说,导演在这一整段故事节奏的拿捏把控相当到位。

观众一口气还没串匀,下一个戏剧点就接踵而至。

直到「20年后」的字幕浮现,才让观众真正在情绪上稍微放松下来。

妮可·基德曼饰演萨罗的养母,苏珊到了这里,也进入了影片较为拖沓和混乱的部分。

导演试图同时处理「萨罗和养父母」、「萨罗和女友」,「萨罗和弟弟」以及「萨罗与自己」这四组矛盾。

但显然,在经历了前半段信息量巨大的故事占去影片一半的体量之后,电影已经没有时间去好好处理这四组矛盾了,毕竟,还有最后最重要的寻亲环节需要阐释。

所以,我们看到,成年后的萨罗突然就被聚会上的糖耳朵(萨罗小时候最喜欢的食物)唤起了乡愁,突然发了疯似的要找到自己的家,突然与女友和养母都无法好好相处,而又突然放弃为之努力了那么久的寻亲计划。

鲁妮·玛拉饰演成年萨罗的女友在画面上,大量萨罗记忆里的闪回让本来就已经复杂不清的叙事变得更加混乱。

因此,这一段的情绪推动,基本依靠配乐来完成。

但所幸的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不断强化的视觉元素,水塔,车站,布满沟壑的土地等等等等,对萨罗的境遇产生共情,不至于出戏。

直到,某天晚上,萨罗无意间再次点开谷歌地球,在一个他搜寻范围之外的地方,找到了童年记忆残片里那座熟悉的车站,那个他沉沉睡去之后,就再也没见到哥哥的火车站。

终于,在历经了二十几年的种种艰辛和困难之后,萨罗踏上了回家的路。

到了这里,电影也终于画完了一个完整的圆:从澳大利亚出发,来到印度,再跟着萨罗的步伐来到澳大利亚,最后,回归印度。

夕阳,桥洞,树林,小巷,一个又一个无比熟悉的场景,依次出现。

而这些场景,导演早就在开场的时候以相反的顺序为我们呈现过了,因此,每一个场景的再现,我们都知道,萨罗离家更近了一步。

戴夫·怕特尔饰演的成年萨罗正是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才让电影显得饱满。

而每一处触景生情,都有着炙热的情感温度。

电影的情感高潮,自然是母子相逢的段落。

但对于我来说,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的最后一幕。

当萨罗得知心爱的哥哥早就离世的消息之后,来到了当年和哥哥打闹嬉戏的那段铁轨。

铁轨,是萨罗和哥哥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

铁轨,是让萨罗和家人分离的祸首。

通过铁轨,萨罗在认出了家乡的位置。

还是铁轨,把与亲人离散多年的萨罗带回了家。

在暖色的夕阳中,成年的萨罗也看到了童年的哥哥和年幼的自己,一样还铁轨上嬉戏打闹。

而这,也画满了电影里最后一个圆。

我是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电影,当影片结束开始出字幕的时候,我透过泪水浸透的余光瞥见,坐在我隔壁座位的壮壮的白人大叔,用手擦去了眼角的泪。

这的确是一部太打动人的电影。

不论是电影的细节设置还是情绪铺陈,都直戳观众泪点。

而电影所关注的主题,印度的儿童拐卖和非法性交易问题,但却点到为止,不做过多的煽情和批判,恰如其分。

说到这里,很自然的,我想起了一部同样讲述拐卖儿童主题的国产片,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

同样也是走失儿童的故事,同样也是让人揪心的情节,同样也是偏克制的表达。

但两部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视角的选择。

《亲爱的》从成人的角度出发,着力点是在亲生父母寻子和所谓「养母」的矛盾上,更多的时候,是让人对人贩恨得咬牙切齿。

而《雄狮》则选择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小萨罗的一路历险中,再牵出社会现状、法制漏洞等更深层次的议题。

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更容易让观众入戏,产生共情。

《纽约时报》的影评人说,「只要你曾经是个孩子...你就会被这部电影深深震撼」。

当然,这个角度的选择与原著《漫漫回家路》来自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有关。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视角的选择,是正确并且成功的。

而这部电影让我感到震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又是一部在好莱坞主流电影圈引起极大关注度的,以印度演员为核心、主要故事发生地都在印度的电影。

尽管本片的官方出品国家是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但显而易见的,尽管本片描绘了印度社会的一部分黑暗面,但印度方在这部电影上投入的资源,不可谓不多。

而成年萨罗的饰演者,90年出生的印度裔演员戴夫·帕特尔(Dev Patel),也既《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之后,再次受到主流好莱坞的广泛关注,提名了奥斯卡的最佳男配角。

上一次与印度有关的电影受到这样的关注,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

而上一部与中国有关的电影在好莱坞走得最远的,还是《卧虎藏龙》(2000),至于华裔演员在好莱坞的戏路,就更不必多说了。

有趣的是,就在上周,号称中美合拍片的第一次「重工业产品」的《长城》,在全美3200余家影院上映。

至于美国媒体对于这部中国大片的评价,一个字总结,惨。

这样现象的背后,其实透露出的还是骨子里的不自信。

我的美国朋友看过《长城》之后问我,为什么一个这么中国的故事里,要以几个白人为主角?

我也不知道。

而今天,在亚洲文化背景怎么与好莱坞结合的问题上,《雄狮》这部片子,至少在人性的刻画和演员的选择上,给我们好好上了一课。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微信公共号,文章发布时略有修改)

 6 ) 随便说说

一直把这部电影标记在想看里面,等着上映,后来无意中电影发现已经默默上映,没有做大张旗鼓的宣传。

我看电影的习惯,是在看之前尽量少做功课,避免被剧透,希望自己有更多被惊喜的可能。

《漫漫回家路》的剧情,在瞄过两眼之后,我一直期待这是一部“找路”的悬疑片:身为路痴我常常活在这样的悬疑片之中!

因此提前对主角的心路历程心有戚戚,又特别期待他破解线索的过程……又暗暗期待这部电影就像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一样隐晦神秘而动人……然而看了之后我对成年后主角的这一段追寻是很失望的。

用Google Earth,以及回到出生地,这是一段很顺利的过程。

主角的茶饭不思和封闭自我,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有一些人际关系障碍。

后来看到大家都在说这一段电影很不好看。

——是的!

这部电影是有点不好评价,可以明显分成“非常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部分。

好看的是开头,小人儿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上偷煤,穿行在印度尘土飞扬的街道,年轻的妈妈搂着三个孩子,小哥哥带着他半夜去铁路上……然后是无意中随着火车走了几千公里,来到加尔各答之后的流浪,以及小人儿在孤儿院的压抑和慌张。

这个叫桑尼·帕沃的来自贫民窟的小演员,实在是演得太好了,谁能不被他亮晶晶的大眼睛打动呢!

这一大段贫儿印度旅行记,我以为是本片的精华所在。

澳洲塔斯马尼亚的风光也非常美,拍出了人在其间的渺小,和印度的拥挤嘈杂恰成对比。

回到印度之后的剧情也很动人,主人公回到当年的地方,穿过街道,穿过树林,回到小村子。

暖黄色的夕阳下,手摇镜头晃动不定着,表达人的激动害怕的心情。

后来终于见到了,我也跟着主角和他的老妈妈一起哭。

 7 ) 萨罗 古度

一个小男孩,虽然懂事,但对自己行为的支配能力有限……触动人心的迷茫和揪心~还好他能分辨的清好人和坏人,还好他能努力的奔跑,还好他被一个特别好的爸爸妈妈收养……但无疑幸福中是有愧疚感的,因为走失原因在自己,这种愧疚感在“糖耳朵”的出现后爆发,想到自己的妈妈和哥哥日夜思念找寻着自己,这种愧疚带着曾经的爱意无法抹去。

于是开始日日夜夜找寻痕迹,甚至辞掉工作,终于在分手后带着绝望偶然中发现自己的家乡……

 8 ) 奥斯卡《雄狮》并不是孤儿的故事,而是讲人性的光辉。

今天下午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本影评会剧透,我写这篇影评不是为了让您没看这个电影之前判断要不要看这个电影,而是为了在您看了这个电影之后,看到我的测评时候我会不会为您而产生共鸣。

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和之后并没有看过任何影评,主要是为了保留的我主观感受。

首先看看导演,加斯·戴维斯,澳大利亚人。

百度百科只有一行字的导演,只介绍了三部作品,第二部就是《雄狮》,他的第三个作品还没有上映,名字叫《抹大拉的玛丽亚》。

这个电影是一个宗教题材。

有关这个人物《达芬奇密码》里面有说明,说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的媳妇,还是个妓女出身。

在最后的晚餐的时候坐这个位置。

如果向右平移正好可以靠在耶稣的肩膀上。

而《抹大拉的玛丽亚》的男女主角分别是杰昆·菲尼克斯(《她》的男主角)与鲁妮·玛拉(《雄狮》的女主角)。

这和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科幻电影《她》是一样的。

不知道《雄狮》的导演和《她》的导演有什么亲密关系。

男主角:戴夫·帕特尔 没想到居然是他,我看完电影都没看出来。

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男主角。

那时候他这样,现在他这样。

女配角1:妮可基德曼 虽然奥斯卡评妮可基德曼是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但是我真的觉得她演的非常好,甚至比主角还好。

首先有点感伤我从小的女神现在也老了,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部《大开眼界》VCD。

但是我爸从来没让我看过这个电影。

后来长大点了看了之后觉得这电影真是看不懂啊,但是心心念念的都是女神的身材。

回到这个角色,妮可基德曼演的是领养男主角的妈妈,我看过很多这种角色在电影里就跟打酱油一样,《深海浩劫》《绝命海拔》里面的作为妻子的配角,真的是没啥发挥空间。

但是《雄狮》里面的妮可基德曼完全不同,她本身就是澳大利亚人,她在本片里的角色让我感到我自己人生境界的狭隘,让我感觉到了母爱的另一种维度。

(不是空话,之后我会在某个细节方面细谈她带给我的感动。

女配角2:鲁妮·玛拉 其实我并不是很喜欢她这次的表现,让我感觉跟酱油一样,可能是因为我没看过《卡萝尔》,她给我的印象还是《她》里面的前妻的角色,听说男主角和虚拟人物谈恋爱就控制不住的愤怒,格调偏低。

还有给我的感觉是她有点像《明日边缘》女主角,这次看《雄狮》感觉她又有点像洛基。

左:鲁妮·玛拉《雄狮》 中:艾米莉·布朗特 《明日边缘》 右:汤姆·希德勒斯顿《雷神》下面开始说电影: 本片给我的感觉就像娟娟溪流,但是流水里面有寒冷的冰碴。

全篇没有一个细碎镜头,稳健而缓慢的节奏给人感觉我们就是看客,为了他人的故事而感动。

(我知道我文笔不好,您看着理解) 开篇是兄弟俩在火车上偷煤,哥哥叫古度,弟弟叫撒罗。

这里能够看出兄弟俩感情很好,然后就是去市场,弟弟想吃糖耳朵,哥哥说以后有钱了给你买,以上这些都很套路。

主要是介绍演员身份与主要元素,火车及糖耳朵。

然后是哥哥出门打工,是夜班。

弟弟为了证明自己可以帮忙,卖力的抬起自行车,抬自行车的时候用力的甚至不自觉的摇晃着脑袋。

然后就到了火车站,弟弟毕竟小,晚上困得走不了路,哥哥说出站去看看,弟弟醒来之后找不到哥哥就四处寻找。

结果在火车上睡着了。

以上情节其实没有什么戏剧冲突,也都是平铺直叙。

但自打撒罗丢了之后,电影的感情充沛起来。

其中一个镜头是弟弟被困在火车上下不去,在车厢里跑,踹门, 掰防盗窗,大声的叫喊着哥哥古度的名字,而喊出来的声音完全被逐渐加强的火车鸣笛声所掩盖。

(下图)

给人一种压抑,有情绪释放不出来的紧张感,然后就是火车鸣笛声的轧然而止。

镜头切换成远景。

火车前灯若隐若现,也凸显了弟弟撒罗的无力。

还有这个镜头我很喜欢,导演不再演绎撒罗的声嘶力竭,孩子疲惫的坐在地上,脸上有泪痕,看起来更加让人心疼。

火车终于在一个站停了下来,就在撒罗的面前有一个女孩坐在那,撒罗奋力呼救。

女孩无动于衷,她甚至没有站起来。

我觉得这个处理非常好,首先导演是将一个希望抛出,然后再狠狠的把它砸碎。

有很多其它电影作品的人物所做的事情是让人费解的,或者可以说智商不在线的。

而这个女孩的木然的表达出来,我没想救你,或者说在我内心里根本没有纠结救还是不救。

我就是木然看着你远去。

我知道你这样激烈的动作肯定是求教,但是我的生活没有告诉我别人有困难我必须要帮助他。

很残忍,也很无奈。

火车又开到了晚上,而这个时候已经到另一个国家了。

在地图上大概是这样一个距离,虽然还是印度境内,但是由于离孟加拉国近,而且这里属于西孟加拉帮,这里已经是说孟加拉语的地方了。

小撒罗抬着头,和火车站的陌生人说,我想回家,非常无助。

小撒罗在火车站里面看到小流浪汉,两个人四目相对,对方的眼神和小撒罗的对比更加让人感觉到撒罗的可怜。

最终小流浪汉给小撒罗腾了一个位置,如果是我在这个时候谁能给我一个温柔眼神,我都能哭出声来了。

这是莫大的帮助啊。

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有人来抓这群寄宿在火车站的流浪汉,小撒罗跑了无需赘言。

然后他有碰到恋童癖(可能是恋童癖,导演没有具体表明)再之后流浪被警察送到类似孤儿院的地方。

(到这里我以为是丹麦电影《总有一天》的那种情节,就是怎么被孤儿院折磨,然后逃跑的故事,结果《雄狮》是一个人跨度半辈子的故事)小撒罗被澳大利亚的一对夫妇收养了。

她们就是妮可基德曼夫妇。

然后就是快乐的二十年过去了(其中第二年妮可夫妇又收养了第二个印度男孩-曼塔西,这个男孩有一些精神疾病,有的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小撒罗变成了大撒罗,他与哥哥有了矛盾,考上了大学并认识了女朋友这都不讲。

有一次聚会上,他看到了自己小的时候喜欢吃但是买不起的糖耳朵,他哥哥古度说过会给他买一百个、二百个糖耳朵回来。

但是这都是20年前埋在心底的一段已经上了灰尘的记忆,刚刚因为糖耳朵被吹去了上面的尘埃。

这句话好像《追风筝的人》里面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后他和朋友们讲了自己的身世,朋友们说可以用google地球查。

撒罗刚开始是拒绝的,但是想找到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哥哥这是本能,自然开始疯狂的调查。

这些不细表了。

撒罗带着女朋友来父母家吃饭,在餐桌上与哥哥产生了矛盾,哥哥又开始情绪失控,敲打自己的脑袋。

最后撒罗对母亲说“我恨他对你造成的伤害”。

这里我想说下我自己的故事,我的姐姐是一个残疾人,生我的时候已经开始计划生育,因为我姐姐是一个残疾人所以国家允许我家生二胎,才有了我。

从小我上学之前都是我奶奶带着我,我爸妈带着我姐全中国跑看病,我上学之后觉得我姐也治不好了,我父母又开始供我上学,我姐因为身体原因就一直没上学,我妈提前退休照顾我姐,我妈妈从小就不舍得给我花钱,买衣服、书包,甚至有的时候的学费都是家里奶奶或者姑姑给帮忙。

我也不敢花钱,因为家里只有爸爸一个人挣钱。

我在这样的家庭长大,我深深的知道一个家里有残疾人的家庭是什么状态。

我深深的知道家里有一个残疾人对家庭的伤害不只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我至今不敢要孩子。

之后有一个镜头在一次跳舞聚会上,撒罗的女朋友跳的正嗨,然后一笑,八字眉,,,哈哈哈哈,太像洛基了。

(这是我对这部电影开的第一个玩笑也是最后一个玩笑。

) 反正之后就和女朋友分手了,男主角辞了工作,天天对着google地球调查,这些也不细表。

然后撒罗和妮可妈妈见面的一次谈话,我要说我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境界低了。

1,妮可夫妇收养孩子之后没有给两个孩子改名字,原来叫什么还叫什么。

我可以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中国人叫赵铁柱,收养一个日本孩子叫江户川柯南,是不是应该改个名字。

比如叫个赵柯南,人家没有,人家尊重孩子原来的名字。

2,在收养曼塔西的当天,因为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总是捶打自己的头,妮可非常心疼。

真的非常心疼。

半天的时间已经把曼塔西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3,我以为妮可夫妇领养两个印度孩子是因为自己不能生育,甚至连撒罗都这么认为的,但是妮可告诉他,她是可以生育的,他们夫妻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生一个孩子并不一定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是接受一个处于困境的孩子,给这样的孩子一个机会,那样将是意义非凡。

我打这段台词的时候都感觉到了妮可这样的夫妇人性的伟大,我觉得这确实是母爱,但是比母爱更宽广,更光辉,她并不是爱每一个处于困境的孩子,但是她选择去爱一个她能真实的帮助他脱离困境的孩子。

妮可这段的表演非常平静稳健,泪痕在眼下,但是她谆谆教导(我知道这个词用的不恰当,但是我不知道咋用了)直击我的狭隘的心灵。

在之后我知道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之后,我知道这不是导演臆想的完美世界,这是真实发生在这个地球上的伟大的母爱。

之后的情节就是非常套路的在要放弃的时候很偶然的在google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我照着电影去gogole地图找了,电影里不知道是啥时候的事,我找到的Ganesha Talai这个地方基本都是绿色的,但是电影里地图感觉好像沙漠一样。

我还想找找那个水塔,但是我只在肯德瓦找到一个水塔,和电影里对比好像还不是一个,如果你想看在google地图里输入里面的数字【21.821911,76.353010】。

最后happy ending,撒罗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但是哥哥已经去世了,之后字幕告诉我们,撒罗失踪的当晚,古度被火车撞死了。

想到这事真实改编的故事,真的太难受了。

最后给我们解答,为什么影片叫雄狮。

5岁的孩子的命运,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这是现实中的澳大利亚夫妇与撒罗,让我真切的感到人性的光辉。

这是我今年看的第一部奥斯卡电影,非常感动。

 9 ) 滥俗套路依然打动人心

前半段印度部分确实很好,小saroo演得很棒,也很可爱。

没去过印度,但依然感觉导演拍的很真实。

后半部分saroo来到澳大利亚家庭。

他的养母说到,她和她丈夫可以选择生下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觉得他们生下两个孩子并不能使得世界更加美好,但收养两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说不定是他们的机会。

当我看到这段时。

就知道有人会说白人圣母婊。

但我依然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也确实改变了两个印度孩子的命运。

当然我并不赞同因为这样就认为白人或是发达国家的人就高人一等。

电影最后saroo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大中午的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下午还要上班………他的真名sheru,意为雄狮,算是交待明白这部片名。

年龄越大越喜欢家庭温暖的片子。

 10 ) 深似海洋

25年,归乡的路是那样漫长,瑟卢从未放弃寻找归途,他的母亲也坚信儿子会归来,拒绝搬家。

影片结尾用“深似海洋”来形容一位母亲的幸福感。

马卖皮太好看了,飙泪丈余。

360°前空翻托马斯跳接侧身旋转三周半接720°转体加劈叉奉上9分……………………不过,片名有待商榷,我觉得有更好的选择,我是说单纯从注意力的角度出发。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雄狮》短评

內心真是很複雜..我很喜歡看親情類的電影,這部電影的點子真是非常非常不錯,但是拍出來效果真是太可怕(換個剪輯師也會好很多!),變成了#尋親請用google地球#高貴的資產階級受神啟拯救第三國家兒童#。故事沒有批判性,感情又不夠深入。真尼瑪浪費男主的演技,他哭我就跟著哭😒

6分钟前
  • 金刚铁臂萝莉🌈
  • 较差

印度的部分挺好哭的~

7分钟前
  • chuchu
  • 还行

好气啊!居然被一部谷歌地球的宣传片感动到。男主生母才是最艰难的那个人,天知道大儿子去世小儿子失踪的那个夜晚,她得用了多大的力气才能撑到最后。

8分钟前
  • 艾晨
  • 推荐

3.5影片关注走失儿童的出发点不错,但苦难最后还是变成了为煽情服务而存在,印度灰蒙蒙的,澳洲艳阳高照,谷歌地图大显身手,基德曼圣母光环不灭,爱情线更是可有可无的鸡肋,关于身份的、社会的探讨都让位给了亲情,个人觉得他兄弟的故事比他应该更有意义些吧,不该只是酗酒避世的人

12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还行

非常普通。小saroo可爱,马拉好看,妮可好看,没了。

13分钟前
  • 大密度蓝
  • 较差

意料之内的泪点,意料之外的镜头效果,25年前的走失造就了如今的感人重逢。改编自作者本人的作品《漫漫回家路》,同时为Google做了一次很好的推广。相当好奇此片在AI301/2(新德里=悉尼)航班上的点击率。8/10

16分钟前
  • 赤井秀一的帽子
  • 推荐

滥竽充数的颁奖季,烂俗无趣到爆炸。

18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印度自帶迷之魅力:八十年代的髒亂美、欲遮還羞的沙麗、閃爍的鼻環、燭光搖曳中的神像。小男孩命運多舛,輾轉于街頭、人販子、孤兒院,直到由澳洲父母領養才看似塵埃落定。尋根之念深埋於心,無論時隔多久相距多遠,這召喚來自故鄉的山川河流、母親的日思夜想、兄妹的手足情深,血濃於水的原始本能。

19分钟前
  • 饕餮圍兜兜
  • 推荐

下午刚帮一个小女孩找到走散的妈妈,晚上就看到这部Google earth助人25年后找回生母的故事。前面50分钟的血脉亲情和走失苦痛建立充分,后面似真似幻的记忆和焦灼情绪也就非常合理。但还是觉得闪回剪辑用得有些过度,配合着google earth定位家园段落倒是非常出色。另外,墨尔本总适合“山河故人”类故事

2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卡司强大,但是后半部分的叙事太混乱,回忆乱入的时间点切的也莫名其妙。

24分钟前
  • Toughcookie
  • 还行

一直感叹西方营养真是好,印度娃也能养的又高又帅,站在一村子印度人好出类拔萃。看到最后真人部分发现我想多了。

27分钟前
  • vividvivig
  • 还行

一流的题材,二流的表演(小演员的印度部分最好),三流的叙事剪辑,把一个动人的故事搞成了平铺直叙的流水帐,真心不如trailer里的倒序法好。成年的自我发现的深度没表现出来,造成寻根之旅较剥离生硬。

32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谷歌地图真是今年奥斯卡大赢家,在最佳影片、短动画里都有人文植入。《雄狮》俗套但不忍呵责,年岁增大越不忍心骨肉分离,当初看预告就含泪,没想到最悲痛的竟然是正片结尾字幕,早在弟弟失散当晚,哥哥就在分离的不远处被火车撞死,可以想象母亲一夜痛失两子是怎样巨大的伤痕。小主角很灵。三星半。

35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韦恩斯坦力推的冲奥之作一年不如一年,还不如冲一把the founder。影片前后两部分感觉不像同一个导演拍的,后半段澳大利亚的部分很糟糕,谷歌或成最大赢家。妮可的演技算撑住了,小演员sunny pawar是最大的亮点

39分钟前
  • Stevie
  • 还行

there are enough people in the world.

40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较差

前半段印度篇很棒,到了澳大利亚就开始断层,剪辑和节奏都出了大问题,剧情是很感人,但突兀的地方太多。配乐很棒!

43分钟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还行

找不到自己的根所带来的不安是巨大的

45分钟前
  • 浮生会少
  • 还行

四个月后影院重看。前半部虽然是儿童片,但镜头的观众心理代入感特别好!可惜后面张力消失,变成了磨磨唧唧寻家记。如果男主是中国人,课堂上那段一定会有爱国问题的争议。不喜欢爱情的部分,但宝莱坞梗很有意思。帮Google做了个太好的广告。演员的奥斯卡提名不至于。亲证:印度的糖耳朵真的很好吃!

49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把鲁尼马拉出现的剧情都砍掉就能再加一星

54分钟前
  • Frank
  • 还行

跑再远也是流水账

59分钟前
  • 空羽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