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就喜欢这样的上海味道~~生活的艰难~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SIFF#真不错啊,今年份的沪语电影get,很喜欢真诚又接地气的电影!这么看来上海变化真大,小时候也是有过像剧里司机一样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经历,剧里的大伙晚上开车经过世纪大道,20年后我在世纪大道看这部老片(应该算吧),陆家嘴已经高楼林立,时代不等人。
很好的上海生态图,翻译名字也很传神。大姐真是女中豪杰,脾气能力都死一流的。
真实的旧上海
90年代的上海也是大多数城市人的缩影。20年过去了,变化太多。未来20年后又是怎样呢。
这种伪纪录片里讲下岗算挺特别的一部了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第六代王光利代表作。意义胜过实质。生动的纪实风格主旋律片。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国企改制背景下上海市民营企业下岗职工创业的生存状态。片中主要人物全部由其本人扮演,这个就很罕见有开创性且牛掰了。后段的录音有点小问题。结尾打着打火机照彩票那场五星。有这一部片就够光利兄吃一辈子了,本片必在影史有一席之地。
彩票是财富,彩票是桑塔纳,彩票是三十万。货车驶过世纪大道,天气冷极了,火锅雾里的希望,上海不属于我们,我们溶解在黄浦江。
沪语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90年代怀旧的场景、物件,让人回忆起那个年代。
在放在现实主义传统强大的大陆影史中也算是独树一帜的电影:既有真实故事改编、原型本人出演的扎实生活肌理和真实人物困境,又没有沾染之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之后短视频时代的情节剧式煽情。同样是九十年代上海“宝总”的创业故事,却和(剧版)《繁花》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质感;在当下影视作品的九十年代怀旧潮中,这样在进程中不带任何滤镜的时代展示比刻板印象扎堆的重塑要有意思多了。
也许是客观环境的原因导致电影流于表面,包括首次的创业失败,和五金铺的经营一般的原因都一笔带过,导致整体感觉完成度一般。该片还有一个贡献是通过影像呈现了当时真实的浦东一角。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就喜欢这样的上海味道~~生活的艰难~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没有这部片子,可能真的不会想起来当年彩票还专门弄了档摇奖的电视节目|一位主演说自己现在退休工资五千多,听到前排有女生说自己在上班工资也没这么多|走进新时代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相比《繁花》,这部少为人知的电影更具生命力,而前者则像个盆景。但不论是亲历者,还是后来人,大家已经都不愿意承认了。
#SIFF#真不错啊,今年份的沪语电影get,很喜欢真诚又接地气的电影!这么看来上海变化真大,小时候也是有过像剧里司机一样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经历,剧里的大伙晚上开车经过世纪大道,20年后我在世纪大道看这部老片(应该算吧),陆家嘴已经高楼林立,时代不等人。
很好的上海生态图,翻译名字也很传神。大姐真是女中豪杰,脾气能力都死一流的。
真实的旧上海
90年代的上海也是大多数城市人的缩影。20年过去了,变化太多。未来20年后又是怎样呢。
这种伪纪录片里讲下岗算挺特别的一部了
上海人很会演戏啊。一点都不象是业余演员和业余导演。结尾太搞笑:)
豆瓣给我推荐的,我...?但是很真实了,因为本身很接近现实所以让这些来自生活不是专业演员的演员们本色演出21世纪初的矛盾上海!
第六代王光利代表作。意义胜过实质。生动的纪实风格主旋律片。反映了市场化改革国企改制背景下上海市民营企业下岗职工创业的生存状态。片中主要人物全部由其本人扮演,这个就很罕见有开创性且牛掰了。后段的录音有点小问题。结尾打着打火机照彩票那场五星。有这一部片就够光利兄吃一辈子了,本片必在影史有一席之地。
彩票是财富,彩票是桑塔纳,彩票是三十万。货车驶过世纪大道,天气冷极了,火锅雾里的希望,上海不属于我们,我们溶解在黄浦江。
沪语
下岗工人的生活百态,扛着门板走过大桥很有美感,方言着实影响观看。
90年代怀旧的场景、物件,让人回忆起那个年代。
在放在现实主义传统强大的大陆影史中也算是独树一帜的电影:既有真实故事改编、原型本人出演的扎实生活肌理和真实人物困境,又没有沾染之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之后短视频时代的情节剧式煽情。同样是九十年代上海“宝总”的创业故事,却和(剧版)《繁花》呈现出了截然相反的质感;在当下影视作品的九十年代怀旧潮中,这样在进程中不带任何滤镜的时代展示比刻板印象扎堆的重塑要有意思多了。
也许是客观环境的原因导致电影流于表面,包括首次的创业失败,和五金铺的经营一般的原因都一笔带过,导致整体感觉完成度一般。该片还有一个贡献是通过影像呈现了当时真实的浦东一角。
和同日观看的《生活万岁》相比,反映下岗工人再就业题材的《横竖横》有诚意得多。一班上海老爷叔阿姨的本色表演,100万人民币的低预算制作,诙谐有趣,笑中带泪。片中的老城厢及新上海让我惊叹身边这座城市在过去20年中的发展变迁。 结束后与张宝忠和其他两个老爷叔的座谈也很有意思,尤其知道脑瘫双胞胎中的一名已经康复也是释怀不少。当年的张老板西装革履,今天的张爷叔棒球帽潮人打扮。很想问问是否后悔当初没有将40万大家分掉而不是用于金兴五金的再发展是否有遗憾,但想想还是太过残忍。祝父辈们余生好运了。(2018年12月2日/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