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确实拖沓了一点。
身为脑残粉也不得不承认,同宋康昊、河正宇比,我叔还是差了一阶,我叔形象太伟光正,自带光环,且不能想象我叔的剧没有女主。
真心期待今年我叔人气大涨以后,拍一部彻底崩塌人设,多面复杂人格变态杀人狂之类的[偷笑][偷笑][偷笑],这才是练到体脂10%以下的肌肉正确的打开方式[愉快]
早前韩国公布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选送片时,内地影迷圈起了一阵小小的波澜。
从戛纳载誉而归,震惊西方的《哭声》不能为国出战,以英文著作为蓝本、展现东方独特文化的女性电影《小姐》也未能成行,抗日电影《密探》出人意料地肩负起重任,飘洋过海同80多部影片竞争大奖。
与去年在内地大热的《暗杀》相似,《密探》讲述了一群追求国家独立的义士,冒死刺杀日军高官的故事。
忠武路一哥宋康昊和实力男星孔刘领衔主演,本土累计观影人次逼近750万(《哭声》686万,《小姐》413万),成绩斐然,韩国观众打分高达8.56。
在最近第36届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中,《密探》拔得头筹,获最优秀作品奖,同时入选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十大电影。
既有观众捧场,又有专业肯定,听起来《密探》像是部品相俱佳的电影。
但在中国内地的口碑却是一落千丈。
导演金知云拍恐怖片起家,以《蔷花,红莲》为影迷熟知,凭借《看见恶魔》奠定影坛地位,2013年去好莱坞拜码头,拍了一部一塌糊涂的《背水一战》(阿诺·施瓦辛格 主演),票房口碑双失利。
《密探》也有点“背水一战”的意思,现在看是翻身成功。
金知云抗日题材,金知云此前也接触过,2008年他开创性地拍摄了一部“韩国西部片”《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讲述了日本侵韩,韩国人流亡到中国西部讨生活的故事。
《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跟“三家伙”的喜剧风格相反,《密探》写实而沉重,开场即是一场枪战,以及触目惊心的血腥镜头。
演技绝佳的宋康昊饰演了一个毫无演技的角色,身为一名在日本警察局担任要职的韩国人,他成了日韩双方竭力争取的密探。
宋康昊饰演的“韩奸”“密探”即是间谍,英文名则译作“The Age of Shadows”,瞬间多了几分厚重和隐忍,东方味儿十足。
IMDB上有一位美国观众以“The movie you have to experience”为题,写下了这样的评价:好莱坞式的韩国电影满足了本国观众的愿望,但在外国人眼中,这种作品无法替代好莱坞影片。
无论韩国电影怎样尝试,它的预算都低于好莱坞,场面也较小。
然而,《密探》不同,它独一无二。
我不会赞美它的动作场面,或喜剧情节,因为他们没有那么出色。
我想赞美的是这部电影的氛围,悬念一直保持到了最后。
一向严苛不留情的影评人专业评分网站Metascore,给《密探》打出了78分的高成绩,13家媒体,除了一个中等评价,其余尽是积极好评。
资深影评人Jay Weissberg在《综艺》杂志上盛赞本片:电影在经典的动作场面中展开,无论是谁都能在此佳作中获得所需,难怪韩国要选它角逐奥斯卡,《密探》注定是一部拥有强烈国际风格的本土化作品。
本片还荣获2016年奥斯汀奇幻电影节动作单元最佳影片奖,excuse me?
片方竟然把这部电影投到怪鸡味儿的奇幻电影节。
但作为一个在抗日剧中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带着一丝审美疲劳和期待去看《密探》时,可能很难获得满足。
贩夫走卒、江洋大盗、青楼妓深闺女、老弱妇孺、士农工商……在中国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中,不论何种阶级、何种职业、何种性别的人都参与过抗日,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背景不同,心路历程和结局也各不相同,不吹不黑,中国抗日作品几乎穷尽了“抗日者”的形象。
《密探》算是双男主设定,但主要情节还是集中在宋康昊的角色上。
也只有这个角色在片中展现了变化和矛盾,其他人物几乎都沦为符号。
角色不够鲜明、饱满,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观众面无表情。
毫无辨识度、存在感的配角情节上,加长长长版的标准叙事。
2小时10分钟,漫威那一大群超级英雄够再打一架了。
主线只有一件事,把炸弹从上海运回京都刺杀日军高官,正派执行,反派制止。
事件成功的关键还是集中在宋康昊身上。
小支线包括正方中的叛徒,火车上分分钟解决。
至于孔刘那段含混不清的爱情,比鸡肋还差了些味道。
除了火车戏稍显紧张——恐怕这点“紧张”还要归功于上了车的《釜山行》男主孔刘——其余情节松散、冗长。
被西方观众盛赞的“悬念”,对于天天抗战、谍战的中国观众来说,全在意料之中。
结尾的反转也配叫反转?!
影片的最大亮点大概还是“为何坚持”,跟能打持久战的中国不同,韩国小国寡民、科技落后、强敌掌控,临时政府流亡上海,然而大半个中国也在日寇的铁蹄下。
所以,一批批志士赴死,独立迟迟未来,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那些甘为韩奸的人是因为贪生,可能更是因为对国家独立不再抱有任何希望。
《暗杀》中李政宰被问为何出卖同志:“我没想到会独立,如果知道就不会了” 国家其实是空洞的符号,把这个符号投射到个人身上才更有效。
当宋康昊不得不把烙铁烫在女孩脸上时,那女孩痛苦的尖叫就是“为何还要坚持,为何还能坚持”。
可惜影片的着墨不在于此,松散、冗长的剧情里,精彩的表演更加重了对观众的折磨。
抗战片的重要部分,展现酷刑韩国早年有一段时间集中于朝韩的历史、矛盾、纠缠,涌现了大量精品。
这两年,民族情绪意外高涨,杠上了抗日故事,本土观众前赴后继的买账,西方观众当在看东方化的好莱坞电影。
大概只有中国观众既“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
(本文首发于巴塞电影APP/巴塞电影微信公众号MovieBase,转载请寻求巴塞电影授权。
)
会专门去看这么一部韩国抗日片,当然是冲着饼叔和孔叔的。
饼叔一如既往可以当演技教科书,孔叔行走的荷尔蒙在这种剧里也是充分释放的。
然而看到一半的时候有点看不下去了:义烈团的人都弱爆了有木有啊!
空有一腔热血嘛!
不是该把小鬼子们耍得团团转吗?
不是该千钧一发有惊有险但最终革命胜利吗?
怎么看着全程都没有一丝占上风的气息啊?!
以至于我觉得我在那种情况下也会选择当叛徒吧,完全看不到希望,苟且偷生才是正道吧看了一半,停下来跑去查了查那段时期的韩国历史,发现历史一点也不性感。
那个时期的韩国国已无国,独立运动人士成立的临时政府四处流亡。
流亡政府也免不了内部还有权利斗争。
真正为了韩国独立抗争的人们一盘散沙,没什么资本耍帅,真的只是空有一腔热血去送上性命呢。
韩国最终也没能靠自己反抗获得独立,日本投降后,在美苏利益争斗下,分成了现在的南北两半。
无论政客们如何争斗,痛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就连《鬼怪》里也插了那么一小段,因南北分隔而此生永别的小夫妻,黄泉路上终于得以重见,问问是否埋在了温暖的地方,看得泪崩。
查了历史再回来看完电影的后半段,心境不同,多少有点能体会韩国为啥选它冲奥了。
饼叔将这个人物心态的转变演得极到位,义烈团的游说和日本上级的打压使他在最后爆发,他不过是想好好活着,并非完全没有良知,发现委曲也难以求全的时候,良知占了上风而已。
那个狱警应该也是同类人。
孔叔演的人物没有那么多的发挥空间,但最后在监狱里枕着一缕阳光的笑容,还是很让人动容的。
第一次看哪个导演把一部战争时期的谍战片拍的这么梦幻,孔侑西装笔挺往那一站,每个镜头都可以截图拿来欣赏半天。
但很妙的是,导演拍的却不是成功英雄的故事,最后的爆炸行动虽然发生了,正面角色死的死被抓的被抓,原来历史啊,也不是全靠大事件大人物撑起来的。
电影的缓慢节奏和宋康昊一次次紧张反复的心理描述形成对比,宋的表演简直不能用生动来描述,几乎猜不到他每一次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却又在每一次选择后显得那么有理有据有情可原;另一个人物桥本也很亮眼,气场、嗓音和颜值,站在孔侑旁边也不逊色。
大家喜欢拿这部电影跟《暗杀》比较,但这是一部跟《暗杀》完全不同感觉的战争片。
查了下导演金知云,原来还导过《看见恶魔》和《好家伙坏家伙怪家伙》,难怪能一下撬动李秉宪和宋康昊。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仁川登陆作战》,也那么多大牌打酱油。
)毕竟好电影来自好演员,更得挑到好导演。
一开始对《阿修罗》没抱太大期望(才怪),黄政民最近老演类似的角色,郑宇成挑片水平也忽上忽下,但郑宇成在导演金成秀手下也演了几部好片子了,啊,不管怎样,感谢这样的日子里,每周还有电影可以看。
首先,作为一部战争时期的谍战片,全剧的颜色和布景都很符合电影本身,看上去有着年代感的色调,持续带来了一种既伤感又恐怖的美感。
个人认为很多镜头拍的欣赏度都很高。
再说用到了古典音乐的配乐,个人对这点很有好感,在看到李政出炸日本俱乐部时,全伴随着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因为本人是学音乐的,所以稍微说下波莱罗舞曲:(如跑题还请不要在意。
)这首舞曲1929年(和影片事件发生时间相近)在美国首演时,美国纸媒用爆炸来形容。
全篇节奏相同,每一边配合不同的配器来来回回重复了九边。
这首舞曲从诞生之初就一直经历着“经典还是恶俗”的争议,很多音乐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恶俗的作品,甚至很多乐团曾经拒演这部作品。
因为“音乐的作品上不断反复同一个东西都属恶俗”,这种观点在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
而作曲家本人称:这首舞曲只是在一个非常特殊和有限范围内的一种实验。
而影片的最后,义烈团团长说到“即使失败也要继续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失败继续前进,最终站在最高处。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配乐上的选择都可以看出精心程度的。
(还有几处不再说明) 最后就是关于李政出这个人角色设定,影片除去抗日,渲染民族情怀,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向观众表现了一个“汉奸”对自己国家独立的不自信和失望的真实心理。
李政出没有宏伟的民族理念,他一开始就是个彻彻底底的汉奸。
直到他最终明白,日本人因为他是个朝鲜人,就从来没把他当做是人。
在加上义烈团的威逼,才让他心里还存在的那一点爱国情怀浮现。
并且在接下来执行爱国行动中,还是摇摆不定的,直到最后,才表达出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
这就使李政出整体的转变看上去都十分真实。
不是世俗的英雄,但也活在了自己人生的最高点上。
最后,影片的审美高度,在谍战片中个人认为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就是相较而言,谍战片的一些固有特点都是轻轻点到,在细致一些或许会更好。
这个片子的推动离不开宋康昊这个密探的角色,他本是日本统治者手下的犬鹰,奉命去刺探义烈团的爆破计划,结果一步一步发展到最后,他反而成了爆破的完成者。
这个转变是电影的主旨所在,也是我想分析的地方。
宋康昊这个角色不那么高大,却很真实,他不是打心眼里因为爱国才去帮助同胞抗日,他作为密探被派到上海接触义烈团,被用了反间计,处于个人安危才没有在离开后第一时间揭发窝点,但他仍然向同伙通报了去码头集合的情报(他不知道是假的),说明他还是在对日本人负责。
后面他在火车上地帮助义烈团,都是属于那种要迅速在两难情况下做选择,结果他都选择站在了义烈团一面,他身上有一种被动赋予不断升级的使命感。
他帮助义烈团,总是先帮一程,表明后面不管,结果是又帮一程,最后成为任务的完成者。
如果是因为义烈团分析的“每个人心中都有同一个祖国”,那宋康昊应该帮的毅然决然,而不是犹犹豫豫,他开先就是一个墙头草。
他在下火车之前的帮忙,更多的还是这种见风倒的性格,不帮义烈团可能被义烈团告发陷害(一起喝酒,称兄道弟),在火车上同伙人数处于劣势,而且如果义烈团爆破就同归于尽了(这是忽悠同伙的话,也是实情)。
宋康昊在丛林小木屋与孔侑见面(虽然是被利用和算计),但是他愿意去,是义气,是那种反正帮都帮了我就再帮你一次的使命感,同情的成分很大,不是因为爱国。
这时候,他已经不是为自己的安危所迫而做决定了,他有自主选择,可他还是帮助了义烈团,这就是变化。
宋康昊最终的转变是被捕后,他看到被捕的义烈团成员个个誓死不屈,他被感染了。
他死不认罪,被释放后,他没有逃之夭夭,去杀了叛徒,搞了爆破。
他做这些,仍然不是出于对祖国和民族有多么热爱,而是出于对义烈团成员的敬佩,去履行自己的承诺,去完成义烈团交办的使命。
从被迫参与到斗争到底,也许真的没有爱国者那么伟大的光环,但是为自己也好,为情为义也罢,做了正确的选择,做了正确的事情,就值得肯定。
英雄,不问来路。
这样的抗日锄奸题材影视作品,在国内实在是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剧情套路也未有另人惊艳之处,所以此片在韩国口碑票房俱佳但是在大陆,看豆瓣的评分就就能证明一般般了!
抗日日期,敌我双方进行侦查反侦查,酷刑、追杀等等场面,在大陆同类作品中都屡见不鲜,另外片中也确实有一些剧情,不能自圆其说,所以也就不能怪豆瓣上的评分不高啦!
前几天看完孔刘演的电视剧《孤独又灿烂的神鬼怪》,迷上高大有型的孔大叔,特意找他其他的作品打算慢慢品味。
本来打算看电视剧,但是又觉得太耗时间,所以还是找电影,找不到其他作品的片源,只找到这部《密探》,所以就看了。
《密探》是韩国版本的抗日电影,少了些中国式反日情绪,观众比较可以抽离自身民族感情,用客观的角度去欣赏电影。
喜欢这部片子原因有三:第一,故事人物虽然平凡但刻画突出。
孔大叔演的古董商人、宋康昊演的日本军人,还有其他看完了也不大记得名字的抗日队友,比如说抗日团里唯一的女成员、出卖抗日团的狗贼、抗日团背后的领袖等等,每一个个体的形象都很平凡又鲜明。
这群年轻人抗日的手段和策略并不高明,正正是因为他们的行动拙略,更加让观众感受到普通人对日本人的憎恨和对他们的反抗。
第二,电影音乐选得好。
在后段日本军搞派对的时候,背景音乐的悠悠乐调和整个严肃的片子的调调正正相反,饶有意味。
就像在大敌当前的时候,明明是草木皆兵,但你却点了一口香烟,拿起黑胶唱片,播着小野丽莎的爵士乐曲一般突兀又合适,非常妙。
日本军长看到宋康昊和那封信那时候的神情实在看得太爽了,这轻快柔和的背景音乐就像在嘲笑他的无能和失败一般,again,非常妙。
最后,喜欢这个片子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我新欢孔大叔的存在。
非我偏心,但不得不说,孔大叔的演技真的很不错,的的确确跟普通韩国男星卖外表的高了好几个level,在古董商店和宋康昊谈天的时候诠释尔虞我诈的神情绪神态、在火车上为了躲避日军帮小屁孩抹屎擦尿的小心翼翼、下火车以后看见女主被日军抓走时候的激愤冲动、在法庭上宋康昊退场时候孔大叔回眸意味深长的一个微笑,还有,在监牢里面知道炸药成功引爆那欣慰的笑容......这些种种情绪孔大叔都演得非常到位非常入戏,值得赞赏。
虽然这部电影没有给人那种看完以后有:“哇!
这真的是一部绝妙的大制作啊!
”的那种感觉,是一部对我来说较为小品,但是又不是纯粹消磨时间的那种电影,毕竟是有历史背景,而且题材比较严肃,但是综合来说,我觉得是一部上佳的韩国电影。
港产片的时代过去,国产片用粤语来说还是“唔到喉唔到肺”,题材无趣又低级。
朝着如今的趋势看起来,韩国电影产业的潜力的确是无限啊。
孔侑今年有三部电影上映,《男和女》,《釜山行》和《密探》。
前两部都看过了,所以很期待最后一部,最主要的是主角还有饼叔宋康昊。
看了四个晚上终于才看完。
总体感觉,剧情没有多大的起伏,完全在意料之中,中规中矩的一部抗日题材影片,虽比国产电影强很多,但是终究还不属于佳作。
或许宋康昊的演技,孔侑的大长腿才是这部电影的最大看点吧。
朝鲜被日本兼并的那段历史,和中国被日本侵略那段历史一样是国家的耻辱,民族的灾难,为了国家,为了革命,许许多多的热血青年为了一个目标抛头颅撒热血,与日本侵略者做斗争,有地上的,有地下的,牺牲的,侥幸活下来的。
有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也有虽活了下来,但因为工作需要,一辈子活在阴影之下的。
宋康昊扮演的的角色无疑就是后者,出身朝鲜却为了生存为日本人卖命,终日唯唯诺诺没有骨气。
所幸他的民族情结没有完全丢掉,然而,这也成就了他可悲的一生。
为了国家尽早独立,被迫公然承认是韩奸,背负千夫所指的骂名,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这大概就是内心摇摆过后的间谍所要承担的代价。
如果说义烈团领导人的“我们即使失败也要前进,失败再失败,也要踩着向前进,最终站到最高处!
”是鼓励人们继续同日本作斗争的豪言壮语,那么李政出的“一定再见”和金宇镇在监狱墙上的涂鸦“团员们到此一游”就是人们活下来看到的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任何时候,民族情结都会高于一切,只因为心中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祖国。
也就还行吧。
精彩的还是火车上的斗智斗勇,孔侑的精彩注定与火车有缘,科科。
中间还一度把京城默认为我大北京了,调戏好久。
主要还是靠宋康昊和孔侑的演技在撑。
扇巴掌的那段,太神奇了。
为什么要留?
为什么还要那么长?
以及,电影为什么这么长?
其实可以言简意赅,更明了的。
但还是比中国某些谍战、主旋律题材的影片要好。
起码,李政在的内心摇摆矛盾还是能感受到的。
嗯,也就还行吧。
刚读到田中芳树说的“恐怖袭击改变不了历史”。 韩国人就用电影来炸日本大使馆了。
情节太拖沓了,总觉得该结束了该结束了然后还有一大长段,火车上的戏份就很紧凑很精彩,前半段转来转去的看着犯困。果然最后最帅的戏份还是我饼叔,日文说的好苏~
果然還是主旋律啊 還想說孔劉是密探的話這劇本就好玩了 結果並沒有 前一小時和後一小時好像兩部戲一樣 前面簡直要睡著 上了火車就好看多了 不過有些調度還蠻好看的 論手法金知云還是比崔东勋略勝一籌 氣氛營造上也更佳
勉强两分。金知云的片子他自己编剧的话一定烂,金知云写剧本,一是节奏一根筋,二是人物都营造的薄,再是人物关系关联稀薄,总之一塌糊涂就是了。这片子是个游离分子成长为坚定的民族解放战士的主旋律,金知云处理的处处都是二流商业电影的小家子气,正面人物神奇的避弹术之类处理也太寒酸了,表演也差
剧情漏洞不少,尤其是阴沉不定的男主角前后变化反差太大,倒是次要的郑团长和东部长扮演得不错。
电影太凌乱,除了男主两个人,都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让人无法有代入感
剧情中规中矩的韩国抗日片,一点也不意外。为了宋康昊打卡。
白瞎了这阵容
怎么连这种片子都拍不好了…
韩国连谍战片也要甩我们几条街了
和《暗杀》差不多的水平,稍微次了一点,金知云老师正常发挥。
拍的挺好的呀,我真是不懂豆瓣大批跟风评价的人。这片子的剪接把火车上和火车站那一段的紧张完全呈现出来了。主配的表演也把人物角色的立场抉择诠释得很好。
讲的故事太长了,人也多,所以不管是火车事件还是后面的其他事件,都觉得不够精彩也不够严丝合缝,主角的转变也不太自然,阿加西的电影,+情感分
毫无情节。
东亚的主旋律电影都是这么无聊…
还行,离精彩还远。
进了京城以后节奏有点慢,一般吧
差不多是暗杀的姐妹篇 家国存亡下的个人选择和情怀
确实 现在吃顿饭 都是押人头的
抗战节奏不对呀 叙事无起伏激荡。即使是失败也要前进,踩着失败前进,最终会站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