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母爱有那么深沉么,我总觉得这更像是父爱。
如果我的恋人也能这样地陪伴我,走过我走过的地方,看过我看过的风景,那更加感人。
SO,把故事改成爱情片吧,绝对文艺。。。
PS。
里面的风景真的很美,要是去电影院看更好。。。。
男女主角演技不咋地。。。。
住在深山里的一个不识字的贫穷母亲,为了女儿能有更好的人生,生下她不久,便把她遗弃在修道院,从此再不出现。
孩子长大以后,果然在大城市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然而她一直对生母心怀怨恨,直到有一天看到生母的遗物,满满一包车票,才知道原来每年她的生日,母亲都会跋山涉水来看她,却从不让她知道。
母亲抛弃女儿的理由,电影一直秘而不宣,直到最后才借助“车票”揭开谜底。
于是母亲的形象,一下子从毫无理由抛弃骨肉的“恶母”,突变成为了孩子前途甘愿默默牺牲的“圣母”。
女儿先是恍然大悟,继而痛哭失声。
电影就这样在被抛弃者的感激涕零中,完成了对所谓感天动地的“大爱”的热情讴歌。
《车票》在主要立意上,与去年公映的电影《李米的猜想》不谋而合。
《李米的猜想》讲述的是不告而别的毒贩,无视女友歇斯底里的寻找,但是却一直暗中关注她。
最后揭开谜底的,是他偷拍女友的DV。
同样是“为你好”的初衷,同样无视对对方的伤害,同样的默默关注……这样的故事要感动旁观者,必需的一个前提是,抛弃者能获得被抛弃者的宽恕。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车票》里左小青扮演的女儿,还是《李米的猜想》里周迅扮演的女友,几乎都是在谜底揭开的同时,就原谅了对方。
她们不在乎自己的命运被他人操纵,也很容易忽略自己实际受到的伤害,只要这一切是以“爱”的名义——这其实是一种具有强烈被虐倾向的人格。
当它第一次出现并且受到欢迎的时候,我只是感到不解;当它改头换面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就开始疑惑,会不会是我们的文化出了什么问题?
意外地发现这部电影,因为是吴奇隆主演的,就下载来看了。
在看的过程中,我没什么太大的感触,只是,看完了整部影片之后,我才发现:这一次寻根之旅,跟我是何其相像啊!
去年,我21岁,爸爸突然告诉我说:我的亲生妈妈病危,告诉了我两个地址,让我去看看······一个是很偏僻的小山村,在粤西地区,我从来都没去过那么偏僻的地方,更无法想象那里的生活;第二个在广西桂林,同样的偏僻与落后,但风景都还很不错!
只是,我来晚了一部,她去世了,我最终还是没法见到她最后一面,也没看到她的照片!
我不知道她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我们,我只是想要去找她要一个说法,一个可以说服我的理由,可是,什么都没有了······“既然做不到不离不弃,为什么要把我生下来呢?
”我不明白!
也许,对于我这种90后,大学生,没进入社会,实在是无法理解她的那种感情,但不管怎样,逝者已逝,我很庆幸:我走过那一段路,即使我没有影片中的曾雨桐那么幸运,身边还有一个志轩在一路上陪着她,安慰她,为她打点好一切······我是一个人走过了那半个多月,有苦有泪,更多的是:对自己心理以及身体上的一种锻炼!
当片中出现了女主角手抱背包,独自乘坐铁索过怒江时,我知道她理解了她那个伟大的母亲,她重又感受了当初她母亲怀抱着小小的她过江的情景。
后来,以为一切渐渐明了了,却突地竟给了大家一个意外,以为那个教小孩的妇女就是她的母亲,后来却证实了那不是她的生母,而她的生母早已离世。
从略有因被抛弃而产生的“怨恨”到“理解、接受”生母,就凭着两张车票,就凭着三个可能的线索,三家人,竟在第二家找到了。
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命运的安排。
只是,双亲的离世,着实给了大家一个打击,这是我们谁也意料不到的,或许他们的离世对女主角来说,可以是从未出现的两个人,但她了解到了,原来,她的母亲,竟是从未离开过她,曾经离她那么近,那么近......也许,从此,女主角的心里是满满的母爱,尽管她的母亲已经逝去,但对她的爱却留在了她的心里。
或许,还夹杂着自责和失落,因为曾离她那么近的母亲,她竟从未发现,从未感受,还傻傻的以为她的母亲抛弃了她,甚至还为此怨恨着她的母亲。
片头,一对准父母在悲痛中告诉女主角,爱就是与孩子一起承担,无论病痛或者死亡,不离不弃!
原来,女主角也是一样,被她的母亲所深爱着,她亦被另一种“不离不弃”包围着,只是她不曾知道。
释怀了,无论是片中人,还是观赏者的我们。
车票,牵扯着女主角的身世,也牵扯着大家对母爱的另一种解读。
看完之后其实不必要评论太多。
只想说《车票》就是车票。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内心铺垫与转变的线,另一条就是车票了。
车票不是一张,不是两张,是很多很多张。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车票就是寻根的两张车票,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很多张车票,是每年都去义工的车票,是毕业那年去北京的车票,正是车票凝聚和象征了母亲的爱。
看似抛弃其实而却不离不弃。
至于抛弃原因,其实在瓦窑那里的民工和村里村长的话中已经有答案。
在过河的体验前其实更早出现了体验,那就是女主角说我想坐公交车。
这是由车票开始的最早的体验。
影片的铺垫与伏笔都可以说做的不错。
母亲的没有露脸让我想到了《海角七号》最终只留一个背影的七封信的女主角。
这种手法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最后想说6.0的评价是过低了。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据说这是另一部“妈妈再爱我一次”,但遗憾的是,看完之后却没有多大的感动。
或许是这类片子看多了,起了免疫作用,亦或是自己感情上太麻木了?
不想深究原因。
但是,不得不承认,片中的景色非常非常的美,美得令人陶醉。
去年旅游的时候去了云南,当时就对云南的风景非常着迷,现在在片中再看到云南的风景,还是抵御不住那种诱惑,有那么一瞬间,真想不顾一切地跑到那里去。
那天空,是深邃的蓝,一眼望不到底;那云,雪白雪白,在深蓝的天空中打转;那山,高大绵延,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那水,顺势而下,拍打着任何挡道的石头。
山、水、天空、白云的任意组合,都显得那么不可思议,让人禁不住要感叹,上帝是如何创造出这样的奇迹的!
母爱一直是个很动人的话题影片的开头我也跟雨桐一样,不懂爱生活中的我们认为如果爱,就应该让他少受甚至不受这种无谓的痛苦可是我们往往因为自己所谓的“大爱”而掐灭一个人生存的可能爱是无限可能哪怕只有丁丁点的希望我们也会用真爱陪着爱一直到最后寻亲是故事的主打看着雨桐一次又一次的纠结我也跟着心乱如麻我理解天下妈妈心不想孩子受苦可是我也是妈妈的孩子我也想着不管生活是甜是苦只要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身边就好生活很累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难言的苦只是木松嫂真的很伟大站在木松嫂的角度来看我也宁愿自己的孩子受神的庇护来接受更好的生活不愿她跟着自己成天来面对这畸形的家庭反过来站在雨桐的角度我的心底也同样震撼一个这样落后的山村一个成天发酒疯的爸爸一个无法挣脱的枷锁这就是万千山区人无法逾越的大河如果不是妈妈的忍痛割舍可能现在的自己也未必能活就算活下来也未必会对生活抱有浓烈的爱了吧或许会如同那些年被爸爸打跑的哥哥一般流落他乡影片关于寻亲的故事结尾话说是有些悲剧可是这也是很适合的不是吗至少逝世的人会让我们更有选择性的去记忆我们会更多的记得她的好记得她有如此之深的爱范大叔再一次串演了一个深情男儿的好大叔不对这一次,他是一个好爸爸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爱孩子,疼孩子母爱,很伟大,父爱,从来都不逊色爸爸妈妈,你们都很了不起!
那段路很长很远绵延到不知何处的地方要不要寻找来时的路寻找那个早已遗忘的印象生活注定在某个节点要开始不安。
动荡。
山丘,甘泉。
草地。
白云。
牛犊。
铁路。
还有那棵草地上粗壮的桑树不知是否依然在夏日里繁盛如初遥远的地方离散的彷徨爱在心间只为这一趟钢琴悠扬感谢亲娘
看完了,很垃圾的一部片子,不知道怎么还有人感动,试想一下吧,你爸妈从小把你扔到另1个地方20多年,不知道你还怎么感动。
那对夫妇和范伟却是父母的榜样,而她的父母,没法养就别生,自己爽了还把孩子送给别人,真tm假。
是不是鼓励穷人家都把孩子送走,成为记者,作家的可能性很大哦。
今天是元旦,休息,躺在床上,外头下着雨,看完了这部影片,看得很凌乱,但是影片的景色很美,而且没有爱情这个主题穿插于其中,显得纯净了许多,一段寻找父母的历程,通过多对父母和子女的场景来反映了两个角度对于亲情的看待,其中有许多的感动,因为现在还是为人子女!
演技阿。。。。
那么多的无奈,我们舍弃了的,渴望得到的,最终抱憾的
蒙面母亲一星,景色一星,车票一星
风景很美。
本人力推!说不出滋味的母爱。。画般的云南~唯美!
剧情很木讷 表演很死鱼 景色很谜惑
挺矫情的。
前面平平,后半部分慢慢进入佳境,结果有点感人,算是好片了
我被那条河、那座山、那千里迢迢的路程感动了。爱是美妙又残酷的。电影的结尾有点摸不到头脑。
母爱是很伟大,但这个电影不好看,搞不清楚范伟在这里是干什么的,证明父爱也很伟大?前后不搭,剧情也有些拖沓
一般般~
母爱很强大,风景也很强大
还是被感动了,浑身冰凉。
那是第一次觉得“这电影拍得不好”。虽然是温情片,但似乎过程很狗血
自始自终没有露脸的松嫂就是本片的“麦格芬”,也是影片的灵魂所在,影片越往后越能产生一些情感共鸣,但整体叙事和人物塑造(动机及情绪转变等)都有颇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中国西部风光部分极好,尤其是云南,再一次路转粉。
值得一看~
这演员阵容拍这么烂的片
最后的最后感动我了。
这个,表示看懂,不理解
题材本来很平实,短篇又是个灰常有空间发挥的体裁,但是,说教味道实在太重,那大段的对母亲的谴责太书面语了。找叶童、范伟这样的人来衬戏,导致的后果就是主角的光彩完全被压没了,吴奇隆是来当花瓶的吧,他跟这故事有毛关系就占个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