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少年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延边山村的少年去城市想找父亲要旅费去韩国,想要逃离山村,追逐理想的故事。
影片浓缩在十五分钟,体现了导演的把控力。
故事表达少年为了去韩国,逃离现实的处境,坚持不解只为实现自己的目标。
可谓诠释了什么叫做浓缩的精华,用有限的时间,诠释影片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引起共鸣。
延边少年的心境与经历何尝不是诸多年轻人的现状,这是一个能引起共鸣的话题。
许多人在努力奋斗的人都有这样一个选择,是安于现状还是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突破现状,追求更大的目标。
也正印证着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我们每个人都在追寻着远方,出去闯荡,路途必定会经历心酸苦楚,但是每个年轻人何尝不想奋力一搏。
有一个镜头,前面一路骑行,道路两边,一边是汉语的字体,一边是韩语,少年径直向前骑行,任凭冷风迎面而来。
这个镜头很好的表现出来少年的内心,面临两边的选择,既然选择了目标,无论坚持的路上有多少荆棘、坎坷、心酸、苦楚,都不会磨灭掉心中的赤子之心,必定会坚定无疑的一路走下去。
即使会有对于来自父亲的妥协,但这并不影响他追逐的心。
影片也讲述了少年对于爱情的懵懂与无知。
试图接触但又羞涩的心境,也是每个少年时期的男孩应有的心态,他们期待爱情,却又欲言又止,或许陪伴是最长情的吧。
片中的少年和美甲店的姑娘有着一样想去韩国的想法,经历过没有电的海盗船上姑娘陪自己找父亲,少年听姑娘唱韩语歌,但过了一夜,姑娘依旧去了美甲店,喊着口号,安于现状的工作着,而少年选择远行,追求自己想要的,他们的未来怎样,或许无法判定,可以确定的是少年不会后悔吧,又有多少年轻人都经历着少年所经历的呢?
影片映射着很多小山村里的现状,很多人选择安于现状或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出去打拼。
像片中的山村,基本村中只剩下老人们,老人们讨论着谁又在韩国挣大钱了。
少年正是处在这一矛盾区,是外出打拼,还是安于现状,很明显,少年的选择是一路坚持追寻自己想要的,不断努力着,尽管父亲的不支持,对于家庭现状的妥协,选择自己争取。
从这部影片可以很好的映射到这个社会的现状,这个少年的烦恼,或许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烦恼;少年所经历的,是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着的,他们迷茫不安,无所适从,但必须前进。
因为时间不会等他们一分一秒,这又是公平的又是严苛的。
但无论怎样,向片中的少年一样,前进吧,不要停下了,尽管路途中会有心酸、无奈、妥协,但会有更大的欣喜在等待着,这追逐的过程,或许是最大的一次收获。
当看到身边有人去了另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们会好奇他会去哪里。
稀疏的白雪,空旷的田地,凹凸不平的小道,这是老人的村落,安静又平和,但对于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这会显得多么无趣与不安。
特别是看到身边朋友的离去,缺乏父母陪伴的十多岁男孩会更加不自觉的在意:他们都不在,都去了哪里,我也想去。
他需要更多的朋友,需要更多的陪伴,但此时能陪伴他的只有一个足球和一辆快报废的摩托车。
韩国。
他看到远去的朋友车上写着“办签证去韩国”,他听到老人们说韩国。
他就想:我也想去。
怎么能去韩国呢?
只能求助唯一的家人,父亲。
他在徘徊中骑上摩托车,看似坚决的去城里找父亲,但父亲没见着,倒是和美甲店的姑娘玩了一晚上。
他也许没想到自己可以和一位姐姐这么亲切的聊着天,更没想到她与自己都这么向往着韩国。
但是到头来,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向往着那个地方,那个能干的人都向往的地方。
那么,少年自己呢?
他有些讨厌村庄,但也听着村里的话。
他习惯了父亲不能陪他,但他又是这么的想要求助父亲。
他知道和那位姐姐没什么可能,但又为姐姐推着船。
他想去韩国,最后却又拒绝了。
十多岁的少年,想见与所见都是那么的不稳定,却没人来引导与鼓励。
延边少年,是许许多多一线城市外的少年少女的代表。
有的在农村,有的在小城,大多都是父母不在身边或者不被关心的孩子。
他们总是想得很多,却又说得很少,他们总是逞强,却又这么弱小。
当他们聚在一起,从彼此身上看到自己,只会更加寂寞。
在父母都不在的村庄,在年轻人一个个离去的村庄,一个个少年少女都向往着大部分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些地方可以让自己充满干劲的活着,充满快乐的活着。
但是一个个少年少女又不向往那些地方,因为那些地方陌生又可怕,巨大又吵杂。
所以他们想前进又想退缩,想坚决,却只能徘徊。
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人言“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可谁又真正了解少年的处境?
《延边少年》讲述的正是一个毕竟少年的烦恼,少年之愁并不比成人少。
傲娇自大、一腔热血、佯装成熟、沉默寡言,影片表现了一个很真实的男孩,真实得就像我们身边的某个少年。
少年介于成年与儿童之间,他们往往渴望成为成年人,但是自身的稚气又未完全脱去,因此常常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来麻痹自己,企图欺骗别人。
假装会抽烟,被修车的嘲讽“毛还没长齐”;假装会骑摩托车,其实车已经快报废;假装会泡妞玩浪漫,却根本留不住女孩;假装自己能出国拼出一番天地,却被父亲一口回绝,不敢辩言。
这个少年的假装,处处露出马脚,与其说是在骗别人,不如说是在骗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为自己的未来打算,为自己忧愁。
小胖去了韩国,使他羡慕,看着眼前的朝鲜土地,荒凉,寒冷,没有希望,哪个少年会像那几个打牌的大爷大妈一样待在这里成长呢?
即便是离开眼前的这片农村土地,可父亲不也是在一个小县城里修摩托吗?
少年往往胸有大志,韩国成为了他的选择,可梦想终归只是个梦想,父亲一句话就点醒了他:“你要去韩国踢球吗?
”是啊,除了会踢球,他还有什么一技之长来安身立命呢?
哪怕去了韩国,也不过是混吃等死而已,倒是老老实实上学才可能有个勉强的未来。
这种忧愁不只是一个少年独有的,当今社会下,有太多的少男少女处于这样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
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会为自己的梦而兴奋,不过是一场白日梦,做梦时就像那一直不会停下的海盗船,精彩而奇幻,但是梦总会醒,醒来之后,不过是像那个美甲店的姑娘一样,照常工作,照常安于现状,照常喊着一些看似满腔热血实则索然无味的口号来麻痹自己。
那个少年亦是如此,梦醒后,掉头回家,回到那片严酷凛然的土地,回到冷酷无情的现实,没有选择,唯有茫然的自己。
只不过这次,他连家也回不去了。
少年亦有愁滋味,愁上心头,愁白少年头。
在第71届戛纳电影节中,由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导演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中国的唯一收获。
是什么让《延边少年》在众多短片中脱颖而出,得到大家的好评?
是少年对未来的希冀与迷茫,还是那种明知困难重重却还要挺起胸膛向前去的精神?
无论哪种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本片的真实。
多数人在面临生活的不如意时,都想要逃避现实,剧中少年何尝不是?
看到自己的朋友小胖笑着去往自己理想的地方——韩国,少年内心五味杂陈,开启了自己的旅途,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向父亲索要路费。
该短片的前后对比非常的强烈,让人产生共鸣。
片头,小胖脸上洋溢着的笑容和少年脸上的愁容与无奈和回家时的寞落形成鲜明对比。
回家后的少年,摆弄着脚下的足球,随着一记抽射,鼓起勇气,决定骑车到城里找父亲要钱去韩国。
信心满满的少年来到父亲的店铺,却发现父亲不在,心里有些失落,与刚来时的信心满满形成对比。
在去美甲店找父亲时,结识了也想要去韩国的女店员。
他们想要骑车走,车却打不着;在游戏厅里打电动,游戏机却坏了;在游乐场里玩海盗船,却停电了。
好像生活处处与他们作对一样,预示着理想终归是理想,想要实现实在是太难。
此时少年已神情暗淡,不像早上刚来时那样对未来充满着希冀。
两人坐在海盗船上,女生唱着韩国歌,少年则静静的听着,像是在想象着自己在韩国的场景。
第二天,女店员照旧去上班,在店门口喊着响亮的口号,仿佛昨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少年复杂的看了一眼,回到父亲的店铺。
寻找了一天的父亲在昨天喝多了,被人送了回来。
少年不怎么自然的、羞涩的用韩语对父亲说自己想去韩国,并说小胖只花了2000块就去了韩国,心里满满的都是期待。
但父亲的一句“我花5万,给你找汉族学校”,一下子浇醒了少年的美梦。
少年没有多说,拒绝了父亲的挽留,转身骑车走向边境,准备“离家出走”。
走到边境时,却被告知边境封锁,不予通行,少年不舍的同时也是不甘的看了看韩国的方向,掉转车头回去了,影片也到此结束。
片中,少年和女店员都想去韩国,但女店员选择了向现实低头,向困难低头,在第二天还是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像是无事发生。
但少年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即使前方的路苦难重重、艰难险阻,还是挺起胸膛,勇往直前,这正是这个短片打动我们的地方。
导演镜头下的延边少年,反射的是这个社会和社会中大多数的少年,他们迷茫、不安,但时间不等人,即使再迷茫、再不安,也要挺起胸膛,大胆走去,不留遗憾。
《延边少年》用十五分钟的剧情,讲述了一个边城少年在两天中想方设法去韩国的故事。
全片无处不在透露着少年的“冲动”两字。
去韩国的梦想想必已经存在很久了,那为何又骑着破摩托到城里找老爹要路费,找不到而夜宿街头,找到后未果而决定自己骑车去?
一切都在一个昼夜之间发生,使人对少年有些荒诞的冲动发笑,但过后又不得不承认故事的合理——毕竟少年这个阶段,谁没有“触景生情”而就决定去向某处或做某事的冲动呢。
对于少年实现“去韩国”这件事,有几处推力:老家乡村的贫寒,老旧,寂寞——对平淡现实的不耐烦;城里灯红酒绿的风景——外面的世界还要比这更好;路上遇到的女孩子也想去韩国,女团和这位姐姐谁好看呢?
——对异性的踌躇而不得法。
然后是阻力:找父亲没找到——家长对少年太过“放养”;带少年去找父亲的姐姐也想去韩国,却不会说只会“唱”韩文——对于少年来说,他会说韩文,可那仍然是个未知世界;父亲不在乎,学费,决意让他在国内上学——其实这才是最大的阻力;最后少年决定“单刀赴会”却在边检前折返,甚至不曾询问——偷偷溜走,自己赴自己的约,骑着破摩托面无表情,心里却充满了火热的梦想,却重重的撞墙。
不过,少年在回头之前停了那么久,谁说他没在想着“下一次就能过去了”呢?
这就是《延边少年》的精彩之处,少年们都追求过梦想——很多碰壁了,但谁说下一次没希望呢?
内心的冲动仍在,就仍是少年呀。
在每一次“此路不通”不得不返回后,在每一下用尽全力为身旁女孩推动沉重的海盗船,却不知道说什么后,最终只能无奈的对心里的自己皱皱眉眨眨眼之后,在推力和阻力的一推一拉之间,就是成长。
这样来看,我觉得这部片子在声音方面的运用有点过于沉重了。
的确,人口老龄化、经济太依靠去韩国打工带来的侨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这些现实中延边地区存在的问题在本片中被原汁原味的出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样真实的是这些负面原因进一步促成更多的年轻人赴韩留学或打工——从而又加深了原本的问题。
没错,这些都是真实的,从影片画面的呈现我们都能得到导演所要表达的——老旧的村庄,破败的烂尾楼,灰白的天色,阴暗的店面,灯红酒绿下却是冷冷清清的城镇,没错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影片中少年对于当下生活和环境的情感,贴近“对韩国的向往”甚于“对现状的厌倦与无聊”。
这一昼夜可是骑着摩托(虽然破旧不堪)进城,跟刚认识的姑娘在街机游戏店玩了一晚上,接着还跟姑娘一起坐着海盗船谈梦想呢。
虽然少年的腼腆使得他抓耳挠腮不知聊什么话题,虽然最终姑娘还是朝五晚九在美甲店喊着听上去很傻的口号上班,自己也没能去韩国,但是这毕竟也不差呀——就是这样“毕竟不差”的感觉,加上最后画面中传达出的以后还有机会去韩国的信息,让我觉得这片子应该有一些诙谐的,可爱的元素。
而画面需要承担反映现实的任务,所以声音的方面如果配上一些外向的,快乐的音乐,感觉就完满了——比如伴随着女孩子的韩语歌少年睡去,清早却很寒碜的在保安亭里醒来,那首歌要是没那么冷清就好了——少年跟女孩子相处,脸上面无表情,心里应该是又紧张又雀跃着的——这也是一种冲动。
包括结尾少年调转车头的时候,其实也是。
《延边少年》反应的现实问题很严肃,但导演对少年却不必这么严肃。
少年的故事不一定结局都很美好,但少年和梦想的故事至少应该开始的很可爱。
我有幸欣赏了《延边少年》这部短片,整体感受是故事平实又富于感情,人物饱满又留与想象,是一部反映边界迷茫少年生活的佳作。
影片讲述了一个辍学在家空虚却又不知如何弥补空虚的青春期迷茫少年,想通过去韩国来改变现状的故事。
整体故事连贯有序,但是要先说一下我在观影过程中发现的本部作品的小瑕疵。
首先,延边作为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边境城市,当地语言受朝鲜语和汉语东北方言的共同影响。
为表现真实的延边生活,应当在对话中增强地域特色,让语言更加东北化,而片中主演的对话则采用普通话,与事实有偏差。
片中摩托车店伙计则过度使用东北方言,让角色变得过于俏皮,效果一般。
其次,少年次日在海盗船驾驶室醒来的情节显得突兀,为什么要露宿街头,为什么不回摩托车店等父亲?
本片的一次穿帮也发生在此处,少年穿着的鞋子和前一天不一样,而回去的时候却又换回了原来的鞋子。
这是我认为的该片的几处小瑕疵。
接下来和大家讨论一下本部短片的过人之处。
先说情节,多处伏笔,前后照应。
影片开头,一个胖男孩坐上一辆写着“办签证去韩国”的车,与后面少年向父亲表达自己去韩国的心意的情节相照应,少年对胖男孩满是羡慕或者说是跟风。
少年来到摩托车店翻翻找找,是在找钱,见父亲也为了要钱,无果后只能独自骑车前往边境。
伙计劝说少年“车别骑了,快报废了。
”与后面摩托车打不着火对应。
店名中的“铭兴”与主人公名字相应。
片中与姐姐在海盗船上的交谈,表现姐姐也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去韩国只是逃避现实的手段,至于结果,正如影片后面讲到,为了生计,姐姐依然要回店里上班,依然要喊可笑的团建口号,让观众不禁唏嘘。
整个作品连贯不拖沓,平淡却合理地展现着一个完整地故事。
再说主题,我认为本片表现的主题是:在年轻的时候,生活的空虚无聊会让人迷茫,逃避现实永远不是一个好办法,在生活的压力下,你还会在同一个轨迹下继续走下去。
暂时辍学的少年自然生活无味,同伴出国让他羡慕不已,想通过去韩国逃避现实,以为这样生活就会变好。
姐姐在谈话中无意流露,也想去韩国,只想到韩国能整容,显然她不是喜欢韩国,只是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向往明星的生活,去韩国就是逃避现实。
与少年不同的是,姐姐已经走入社会,要养活自己,生活的压力把她强行拉回现实。
这些少年还不懂,但会渐渐知晓。
最后,说一下影片制作,画面色调温和,跟人一种亲近真实的感受,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远近变焦处理,大量展现人物细节和简洁的对白,降低了观众疲劳感。
总的来说,的确堪称佳作。
再次感谢魏师哥和李老师能让我欣赏到这部短片,本影评仅代表个人观点。
作为第71届戛纳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延边少年》有其出彩之处,如流畅的叙事,光影的运用,场面的构建,主题的表现形式等等,同时也有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影片以十五分钟的篇幅主要讲述了一位生活在延边的朝鲜族少年骑车离开村庄并前往城市去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故事。
少年骑车寻找父亲是影片的主要线索,影片的叙事内容也是围绕着寻父这一线索展开。
在寻父的过程中,美甲店店员和父亲的先后出现支撑起影片的结构,同时两个人物角色也照应着影片两个不同的主题。
首先谈一下影片的主题,考虑到导演的年龄和个人经历,我认为《延边少年》这部影片侧重点在于少年。
少年的特质有很多,且不同的少年也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于其他影片习惯性的歌颂青春,《延边少年》将目光瞄准了生活在延边地区的少年,他们既有着青春期对于异性的渴望与面对异性不知所从,也有着对于逃离旧生活,去新的世界闯荡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恰恰体现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人们对于自我民族身份认知障碍与模糊以及对于富裕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影片的主题不再局限于一个少年的成长与经历,而是使得大众将视角投向了在边境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这部影片可圈可点之处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主是画面上光影的呈现和镜头的运用。
首先说镜头的运用方面,在影片多次呈现了许多男主人公骑摩托车的镜头,在凛冽的寒风少年骑着摩托车这一视觉呈现很好地塑造出少年的形象,尤其是影片开头少年开车前往城市和结尾处开车折返的两组长镜头,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更赋予了影片深远的哲学意味,首尾呼应下使得影片结构更加完善,层次更加清晰。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影片光影的呈现,大光圈的使用增添了影片的美学气息,如朝鲜族少年与美甲店小姑娘在海盗船的片段,女孩悠扬的歌声,海盗船动的咯吱声与光影交错的画面相映成趣,极富艺术效果。
除了美学上的作用,光影的呈现也给灰旧的现实世界增添了梦幻色彩。
城市夜景的绚烂多彩与影片开头村庄的荒凉寂寥形成强烈反照,使得影片更具现实意味。
凡事有利就有弊,同样地,这部影片有好的地方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
第一个,影片的叙事全部建立在儿子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这一过程被浓缩到十五分钟,在这期间导演试图植入一些其他的元素,然而植入手法略显生硬,打破了原有的叙事节奏,如边界的政治标语,国内店铺的团队文化建设以及结尾处因朝鲜问题的边境封锁。
太多的植入并没有与影片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反而打乱了影片的叙事节奏。
第二个就是影片的留白处太多,中国虽然讲究以留白为美,但过多的留白只会使得观众感到内容空洞,不明所以,如电影的结尾,少年在遇到边境封锁后掉头驶离,画面最终也定格在空荡的大路上。
可能导演是想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但结合整部影片来看,这样的结尾太显仓促。
综合来看,这部影片是中国90后导演给予我们的一个惊喜,在现有阶段就能如此细致地观察生活,并将其呈现在荧幕上是值得称赞的,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与艺术创作态度并不断发扬。
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文/刘小浩《延边少年》是由魏书钧导演拍摄的一部讲述小城少年的成长与困惑的短片,该片画面质感粗糙,内在的情感却又真实且耐人寻味,本文将从两个角度试分析本片创作方面的特点。
一、形式:粗糙的影像质感与粗粝的摄影语言看魏书钧的《延边少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偷自行车的人》以其粗糙的影像质感、粗粝的摄影语言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开辟了电影史上迥乎于好莱坞叙事的另一种创作手法,这就是著名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而《延边少年》在创作上无疑是具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倾向的,概括言之,这种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就是对传统画框式构图的打破,在电影史上,关于荧幕曾先后有过“画框”“窗户”“镜像”等几种不同的论述,而这些论述也分别代表了爱森斯坦、巴赞、拉康等不同电影理论家对于创作的某种思考。
在《延边少年》的创作中,导演显然摒弃传统的“画框论”,而将电影的银幕作为了启用来反映现实的一扇“窗户”,对于画面,导演不刻意强调画面的构图和形式,而是以一种近乎纯朴的方式进行“直接的记录”,可以很明显的看到,本片的画面色调整体偏暗,影调呈现出低调摄影的电影特征,而原本就破旧的颓唐的小城在这样的影像中显得更加的颓败。
人物也是如此,男孩黑色的破旧棉袄伴随了整部影片始终,而作为少年的爱情的对象的姐姐也是一件黑色的棉袄,这显然是精心的设计,而这种设计的目的就是尽可能让全片的影调风格接近一致。
这种创作方式下的画面,不再是精致的“画框”,而成为了观察世界的“窗口”。
其次就是在摄影方面,有意识的使用了曝光不足、虚焦、晃镜头等特殊的摄影手法,刻意利用影像营造和加深了现实的真实感与疏离感。
比如全片的内景大多曝光不足,就导致画面暗部的细节缺失,整体画面颜色也显得低沉。
在夜晚约会的段落中,导演刻意的使用了几次虚焦,这种拍摄效果一方面是刻意追求类似于手持摄影的真实感,同时也表达了人物之间彼此的疏离。
而在运动镜头中,全面有不少晃镜头,这种镜头语言显然是追求手持摄影质感的操作,而这些综合起来看,就是导演在用粗粝的摄影语言刻意的加深“真实感”。
二、内容:真实的小城困境与难言的少年心事小城是什么样的,这个答案或许每个人都会不尽相同,然而,在中国电影的叙事中,小城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而又具有高度一致的叙事色彩,一种是小桥流水的田园牧歌,一种是了无生气的破败颓唐,前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典型代表,后者则在贾樟柯的一系列电影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其实,这两种“小城”从某种角度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是真实的小城的一体两面,前者存在于都市文人或者“市民”的想象之中,后者则存在于广大小镇青年的切身体验中。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直到今天,伴随着乡村振兴等一系列政策,小城似乎已经被郊区等更具有某种乐观色彩的词语所取代,但吊诡的是,“小镇做题家”仍然时不时出现在所谓市民阶级或者精英阶级的叙事中,而显然这种称谓是带有戏谑与嘲讽的。
《延边少年》探讨的就是真实的小城的困境与生活在小城中的少年的难言的心事这一问题。
首先是小城的困境。
在魏书钧的影像中,这个叫“延边”的小城显然是了无生气的,之所以用“这个叫”这样别扭而拗口的叙述,是因为影像中的“延边”与真实的延边到底是否统一,笔者没有调查也没有发言权,但这并不妨碍对本片的理解,因为在本片中的“延边”的现实放置在任何一个同样地域的城市也是同样存在的,伴随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来越明显,小城面临经济颓败与后继乏力的双重困境,体现在本片中,就是作为年轻一代代表的男孩,他找父亲要钱的目的就是去韩国,而去韩国的目的本片并没有直接言明,但显然,相对于“延边”,远方的未以影像形式出现的韩国是“挣钱太狠了”的地方,而出现在“延边”街头的随处可见的韩语招牌似乎也成为了远方对现在侵入的隐语,这部影片通过少年进城的线索,摄影机跟随少年,通过少年打量和记录这个颓败的小城,无疑反映了小城在巨大的发展压力下的生存困境。
第二是难言的少年心事。
在本片中,男孩的话语并不多,相比于话语,导演似乎更愿意用表演来勾勒人物的精神气质,比如在摩托车配件店一场戏中,大人摸了男孩的头,而男孩立刻一脸不情愿的说“别摸我头”,继而点起了一支烟,显然这表现的是少年的叛逆,而在夜晚与姐姐游玩的一场戏中,更是着重刻画了少年心中懵懂的爱情,其实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没电也要带你玩海盗船的情绪,于少年而言,这种情绪是一种介乎于友情与爱情之间而更偏向于爱情却不确定是否真的是爱情的难言的心事,而本片在这个段落的处理无疑是成功的,借这种难言的少年心事通过调度与摄影呈现了出来,这是本片最大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在本片中,导演通过形式与内容两个层面,反映了小城的困境与少年的心事这两个相近的主题,说相近是因为这都是难以用语言表达,而魏书钧则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似的影像风格作为了叙事的某种互文,可以说这也是这段短片最大的亮点,就是完成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融合,形式与内容两者呈现出了动态平衡的互文关系,内容是形式的注解,而形式则是内容的助教,两种统一于整体的影像风格和叙事主题之下,从这个角度看,本片是一部成熟的影像作品,无愧戛纳的盛名。
(完)
影片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主人公,那个总是“皱巴巴”的男孩。
而是男孩他爸没事就老去“聊天”的“小娘们”。
片尾卡司里她叫“姐姐”。
姐姐的白天和夜晚是不一样的。
姐姐陪男孩等不知所踪的父亲的夜里,诉说着对异国的向往,她用和这片土地相近的语言,唱着动人的异国情歌,歌声里充满着温柔和希望。
但天总是会亮的。
当男孩重返姐姐工作的美甲店时,姐姐只是穿着制服的美甲店员工,在晨会上复颂着千篇一律的“行业激励口号”,像个机器一样用身体和言语,表达自己的“绝对服从、没有借口、行动行动、立即行动”。
夜晚那个向往女团梦的姐姐被白天杀死了,而这种死亡姐姐每天都在重复。
姐姐像是未来的男孩。
当男孩被拒绝回到村庄而调转车头返回城市,去五万块的学校还是花两千就能去的韩国成为了这个小故事未告知的结局时,我们似乎可以透过姐姐来窥探每一个延边少年的未来:他们内心有梦想,但生活每天都嘲笑这些不切实际的梦。
他们或许想挣扎,但生活又将他们锁在了原地,像一个机器日复一日的工作。
而在这一层面,姐姐也不仅仅是延边少年的缩影,更是每一个成年人的写照。
导演是华语电影的新希望,明天再看野马
演员的问题比较大
老实讲没太看出有特别出彩的地方。2.5
戛纳嫡系?一塌糊涂!
寻父 姐弟恋 追随 放弃 文艺小青年的片子搞文艺总是如此的出奇一致 视听普通 没有故事 只有氛围
在豆瓣等了7个月,终于等到了豆友的搬运。这部影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短片特别提及奖。观感非常惊艳,留白的剧情和台词,充满孤独和绝望感的摄影,基本贴合了我脑海中的延边。延边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感的地方,多民族融合并在三国边界,长达半年的冬季,像<Fargo>里的Minnesota一样,清冷,绝望。成长于此,是一份独特和难得的人生体验。我和主人公一样,年少时每天都在想着怎么样离开,每天都在幻想外面的世界。离家的第六个年头,除了籍贯和家人,这里也很难再和我有关,提起延边,浮现出的也只是一份飘渺的乡愁和还未遥远的回忆。
特殊的地理环境只在开头和结尾展示,具有象征意义,也是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一种间接刻画手段。在短短的15分钟篇幅里捕捉到青春叛逆、同龄人的追求,以及凋敝无望的生活环境,都为主人公的出国动机提供了充分的暗示。像是截取自生活的一个片段,如能秉持这种现实主义的风格,扩展至长片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找到喜欢听万青和看魏书钧的理由了,因为他们都描摹出了少年的怅惘,现实和理想的虚实交接,以及挣脱束缚后与昨日和解。故事另说,镜头和调度非常沉稳,邱阳在戛纳也是靠一个大师风范的调度取胜。片尾曲大爱。
味道对了
豆满江既视感
累了,这都什么趣味啊,太幼稚了
看了篇影评,选取了延边的少年充满隐喻的一天
个中曲折,不尽明显,藏在脸上,心中。情绪是对的。踢足球那段想到《图们江》。萌生了以后到那里看看的念头。两星
蛤?一时间不知道这是在认真讲故事还是在炫技……
5.0。
外面的世界和渴望亲密的内心世界里有什么,构成了青年时期的一种好奇的生命原动力。
东北的魔幻气息还真的被好几位导演把握地很稳,这部短片更是隐约间有着很朦胧的气质。导演在节奏上,镜头上控制地很好,收放自如,立竿见影。中国很需要这种点到为止的短片,不需要那些各种包袱还需要续集的短片
总体来讲就是个规矩的短片作品,技术都成熟了,但是整体内容没啥亮点。
可以的可以的!这段时间看到的短片里完成度最好的一个,少数有剧作能力的。
目睹小胖出国,延边少年在心中泛起去韩国的念想下问老爸借钱,与美甲店女员工的游玩,借钱无果后的离开,尝试边境的触碰与折返。少年的烦恼在片尾曲《林冲夜奔》中得以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