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影迷来说,科恩兄弟的每次出手都是值得无条件的期待和支持的。
Eddie Mannix是一位好莱坞的制片人,同时也扮演着一家大片厂的“fixer”的角色(有点类似<低俗小说>中的Winston Wolfe),负责摆平明星们的负面新闻,维护他们光鲜的公众形象,影片围绕着Baird Whitlock被绑架这条主线,讲述了Eddie在27小时内奔走于四个片场,将各种棘手难题一一化解的故事。
本片从内容层面很容易让人想到戈达尔的
轻快幽默的笔触将一个个不经意的小事件组合成一幅包罗万象的浮世绘,呈现出一个表面光鲜亮丽的好莱坞。
虽然片中仍不乏对电影工业的调侃,但<凯撒万岁>更像是一封写给黄金时代好莱坞的情书。
那些早已无关痛痒的调侃,也不再是什么尖刻的讽刺,而更像是充满怀旧意味的自嘲。
科恩兄弟在电影里保持了他们一贯的风格,夸张变形的人物设定,荒诞离奇的情节发展,以及那些只有在他们的喜剧片里才会看到的恶趣味但却很高级的幽默。
Channing Tatum在片中贡献了一段编排到位且基情满满的踢踏舞,Scarlett Johansson塑造了一个表面优雅,背地里世俗的女明星,Jonah Hill不到一分钟的出场时间却抢足了镜头。
片中还有一段关于耶稣的讨论:主角为了确保新片中的耶稣形象不会冒犯到任何一个教派,召集了四位神职人员,分别代表了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和犹太教。
没想到因为教义上的细微差别,四个教派展开了一场搞笑的唇枪舌剑。
这一场戏足见科恩兄弟的功力,剪辑节奏精准而老练,简直值回整部电影的票价(当然我也并没买票)。
<图片3>可以说这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而这里说的信仰又不局限于宗教信仰。
在冷战阴云笼罩下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民众生活在焦虑和自我怀疑之中。
好莱坞强大的造梦能力又试图为这些迷失的人们创造一个平行于宗教信仰的世外桃源,亦或是一个信仰的避难所。
而我们的主角Eddie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的信仰寄托在一次又一次的忏悔之中,而他频繁的自省却也掩盖不了他的迷茫。
最后我们可能又要回到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
<图片1>
乔治克鲁尼这些年拍的片子都让人有种“这什么玩意儿?!
”的无厘头感,但是每每都有几处亮点耐人寻味,感触颇深。
这部《凯撒万岁》延伸出一些思绪——并让我有兴趣重新动笔评论,就是在好莱坞绑架克鲁尼的共产主义编剧们。
美苏争霸似乎是个年代久远又被人讨论泛滥的话题,抛开集权主义的制度性劣势和酿成的大小灾祸这些沉重子题不谈——事实上在尘埃落定和档案解禁之后,是美国经营模式的全面鼓噪和社会主义的沉默反思。
但是在美苏竞争的最初,为什么在资本主义阵营有那么多共产主义的支持者或者说同情者?
以至于美国麦卡锡主义要以反共名义实行政治迫害?
难道同情者个个都是苏共派去美帝的间谍黑寡妇?
《凯撒万岁》里在海边别墅的共产主义“绑匪”,边喝下午茶边座谈关于资本主义剥削和异化的问题,是不是像极了以前在维也纳、巴黎的沙龙里活动的社会学家们?
他们之中可没有一个是间谍密探啊!
二战时期避难涌入美国的大量欧洲精英是美国战后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金融家/科学家/社会学家所代表的实验主义、理性主义的欧陆精英内涵,与美国建国基石的自由主义、民主主义虽然并行不悖,却又分野颇多。
简单点说,这些精英中的有些人,没那么多汲汲营营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资本主义乡愿,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他们在实验室、在书房、在沙龙里推演出未必正确但极富远见的现代化建设规划,追求历史的终结;并像设计地下水系统一样设计扼除人性贪欲的制度,迎来暂新的人类社会。
他们自诩代表了未来,他们来自未来。
这是为什么共产主义精英的形象有一种英雄主义色彩,他们抱负远大,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资产阶级当中宛若白莲花,在一片靡靡之音中铿锵有力。
共产主义编剧们送小鲜肉明星搭潜艇叛逃苏联时,小鲜肉身躯挺拔目光坚定,纵身一跃好似样板戏中高大全的革命形象,这种形象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文化影像中是一以贯之的——《间谍之桥》里苏美两国法院审判的镜头对比下,人民法院庄严肃穆,红旗像瀑布一样铺满了镜头,代表着现代化建设的高涨热情,乃至亢奋。
在这些有理想的人眼中,他们的追求和资本主义出水芙蓉纵情声色的低级趣味判若云泥。
而这些精英在美利坚的同床异梦,是资本主义主流社会最为忌惮的。
毕竟吸引底层屌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社会主义目眩神迷的愿景吸引了一批“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社会精英。
美苏竞争是迈向现代化的竞争,这些衣食无虞的实验主义精英追求的现代化不是家家户户有冰箱彩电汽车,而是库布里克《太空漫游》里的空间站计划;这些理性主义精英不为一己私利所动,他们是牺牲剩余价值取义成仁的疯魔科学家。
换言之,资本主义的核心激励对他们无效。
主流经济学派之所以人性自利为理论基石,并不是因为它是正确的、道德的,而是因为它是可预测的。
一个利他的动机,一个舍身取义的主张,你能指望它在原定轨道上正常运转多久?
这正是问题的所在,高逼格高追求精英们取义成仁,可他们只是一小撮,大部分人的追求还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自我利益。
更糟的是,精英自以为谱写的是—诚如米兰昆德拉引用的—为所有人的牧歌。
理性主义告诉他们,杀一人救一百人是仁义,为了所有人的主旋律,可以牺牲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更更糟糕的是,为所有人的牧歌赋予了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太多权力,不受checks and balances,而这些精英也发生了异化,他们没有最初自以为的那么白莲花,他们甚至出现了内部清洗,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我在想,电影里的人后来都是什么结局?
共产主义编剧被捕,服刑之后只能“看不惯你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又不得不和你一起建设资本主义”,叛逃去苏联的小鲜肉明星呢?
他的异化和他的未来之梦幻灭,哪一个先发生呢?
科恩兄弟,凯撒,重量级明星卡司云集。
这些关键词足以成为吸引观众的卖点,但事实上IMDB打分只有6.7,不禁令人唏嘘。
整片看下来,不难明白为什么分数不高:啰啰嗦嗦的话唠风、人物对话语速很快(并不好懂的冷笑话)、场景切换略显突兀而不容易令人产生完整印象等等,使得许多人在看片时半途而弃,觉得它烦闷无聊,不知所云。
实际上故事的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电影制片人Eddie Mannix一个典型的工作日。
在影片中,观众看到Eddie每天需要处理的种种琐事:同时听取多部影片的拍摄进度汇报、演员私生活混乱而需要危机公关、导演投诉愚蠢的演员、主演被绑架、捕风捉影的娱乐记者、应付电影公司老板的质询。
制片人处理的这些琐事看似与电影这门艺术关联甚小,却是推动一部影片生产的重要角色。
可以说,若没有制片人跟在这些混乱、琐碎、毫无意义的事背后擦屁股,很难想象影片是否能够顺利被生产出来,投放到大荧幕。
影片所表现的是一种内在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根植于好莱坞电影生产的制度。
Eddie所在的电影公司叫做“Capitol Pictures Studio”,电影多次向观众展现那座影厂大门的形象,暗示了现当代以资本运作电影的规则。
Eddie作为制片人,总是带着沉默而深邃的神情,他在秘书的协助下,每日接听不同的电话,忙于应付一桩又一桩狗血的突发事件。
内心里,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切没有意义,与创造艺术毫不相干,只是资本家的生意经。
深夜开车时,他眼中透出深刻的疲倦与厌烦,当面对来自一个航空业的职位邀请时,他没有断然拒绝,而是半推半就地赴了约。
席上,航空业的男人调侃了电影业,提出只有航空、氢弹、科技才是真正的未来,并指出,若Eddie接受邀请,就不必再为了工时、薪水、琐事、合同期而担忧。
Eddie并非不心动,他接受了男人的礼物,向妻子严肃地提到了这份工作邀请。
但是当片场有任何事情发生时,他还是第一时间出现在了那里。
他胸有城府,深谙这个行业的一切污秽角落,却戒不掉心底存对电影本身的一片温柔。
他一定觉得自己像条狗。
乔治·克鲁尼在片中扮演了饰演Autolycus的演员Baird Whitlock。
他被一批所谓共产主义分子绑架,来到了一座孤崖上的房子。
那里有一群白人知识分子,不断向他灌输电影,甚至历史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它导致人的异化,人类就要灭绝而产生新人类!
而新人类的模板,就是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Baird对此产生了深深的认同。
这群知识分子将绑架Baird而从电影公司获得的赎金,交给了Burt(是一名演员,暗中类似苏联间谍),认为自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救赎。
可讽刺的是,赎金没有被完好地转交给新人类的理想代表,而是沉入了海底。
Baird被解救后,向Eddie大谈所见所感,讽刺电影只是资本的工具,人们盲目地遵守那些经济规则,其背后没有艺术精神的存在,电影工作室只是滚滚金钱利益中的一环。
Eddie听了,抽了Baird好几巴掌,告诉他,没错,这就是电影工业,和其他导演、编剧、场记一样,你们赚来的那么多钱都是这种制度运作的结果,你TM给我乖乖去把戏演好,你的价值就是要给电影带来收益。
Baird悻悻地收回了高谈阔论的激情。
大棒之后,Eddie还不忘喂根胡萝卜,提醒道:“Baird, go out there and be a star.”Eddie Mannix是身处电影工业之人的重重矛盾心理的缩影。
他们当中不乏有识之士,透彻地明白电影从剧本、拍摄、发行的所有阶段中,都包含着金钱至上的商业运作;有太多毫无艺术价值的垃圾电影被流水线一样地生产出来,送到观众面前(正如影片中播放的那部《Lazy Old Moon》);有太多愚蠢而毫无才华的演员被包装成了完美无瑕的闪亮明星;有太多抓住人们窥淫欲心理的无聊八卦由娱记产出而在民间流行;有太多没有艺术鉴赏力的观众对着陈腐老套的情节在发笑,而制作团队仍旧要去努力投合这样的大众口味。
然而最让人感到不解及着迷的是,这些所有肮脏的机制合力做出来的一种叫“电影”的东西,是那么神奇美妙。
比如那些西部牛仔骑马、水中表演、海军踢踏舞,视觉效果十分华丽、流畅而扣人心弦,让人无法挪开视线。
没有人在观赏的时候会去深思电影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而只需要窝在座位中,捧着爆米花,不动脑子地观赏它带给人的愉悦感。
这不就是好莱坞、电影制作的本质吗。
它们切切实实是人工制造的产物,却裹挟着一定程度的艺术神性;既让人遗忘现实,又暗示着现实的持续介入;它高贵又低贱;它似梦而非梦。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很有野心,展现了多个题材的电影拍摄,比如西部片、歌舞片、剧情片、史诗片、甚至宗教片。
我们作为观众,能看到画面里的导演、剧组,影片布景,工作人员等,了解电影是如何被拍出来的。
但在心底,我们知道,眼前一切的背后,存在一个真实世界中的摄制组,刻意为我们呈现出这里影中影、片中片的层叠效果。
这是科恩兄弟开的一个狡黠玩笑,就像小说家在自己的书里创造了一位作家。
因此可以说,这部影片是智性的,需要花一些脑筋去理解,什么是科恩兄弟的真正用意。
其中不乏幽默,其幽默或蕴藏在电影创造的本质中:电影作为造梦手段而体现出的知性气质同其根植于现世而存的实现方法间的差距。
比如,工作人员询问被绑在柱上的“基督”演员应该领取什么样的早餐片段。
又好比人们看到绝色美女,总认为她不会拉屎一样。
但是话说回来,《凯撒万岁》与其他影片一样,它屈从于商业运作,有收回制作成本的压力。
虽然它讽刺了好莱坞,却形同轻轻的瘙痒,只是一场智性的牢骚,而非深刻批判。
不仅如此,那只沉到水中的钱箱,也化为一丝无形的小小嘲讽--你大共产主义没有钱怎么拍电影呢?
到头来,不论是虚构的Eddie Mannix还是现实中的制作人员,望着那道光线,他们还是传递出了对电影的热爱。
对电影发牢骚对他们、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它是必要的态度,却不是出于极度的厌恶,而是真切的爱。
梦再怎么会醒,也还是需要做下去。
五十年代上半段的美国,麦卡锡主义横行,一场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迫害浪潮行至高潮;是时的好莱坞各大制片厂,在流光溢彩的黄金年代后似乎是落入了一个令人担忧的低谷,48年派拉蒙诉讼案的一纸判决直接摧毁了大片厂垂直垄断的格局,电视机的横空出世夺走了一半的电影观众,小荧屏和大银幕之争拉开了帷幕,昔日风光无限的米高梅公司在困境中艰难摸索,直到1958年,《宾虚》的大获成功才使得这场危机得以暂时缓解。
《凯撒万岁》带我们回到了那个处处危机、气候窒息但仍有着浮华表面的好莱坞后黄金年代,那个年代所有的标志我们都能在科恩兄弟的这部电影中找到影子:大制片厂的巨型摄影棚、分工明确的拍摄现场、首轮影院、大型的歌舞片、低预算的B级片、专断忙碌的制片人、被定型的明星等等,但和所有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样,《凯撒万岁》触碰到的是表象下的真实,这幅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五十年代图景混合着现实和荒诞的古怪气质,他讲述的是正在拍摄一部名叫《凯撒万岁》的电影的男明星被绑架,继而制片人被诸多麻烦缠身的故事,乔什.布洛林在继比利.鲍勃.松顿和迈克尔.斯图巴后又贡献出了一个典型的“科恩兄弟式男主角”,这种角色通常都是被动卷入一次又一次困境,内外的压力或者说这种庸常生活的循环使得他们总是会对生活本身产生诸多疑问。
影片在一部虚构的电影拍摄样片放映中开场(这个虚构电影的名字也是科恩兄弟这部电影的名字),极具个人魅力的男明星Baird Whitlock饰演凯撒一角,这位男明星无疑有着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并且这部影片也是电影公司本年度的最大投资之作,但是很快,男明星便被两位同组的群众演员绑架,他被带去了一个海边的别墅,在那里,一个自称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小团体告知他他被绑架的缘由:作为筹码向制片厂索要赎金,作为他们被资本压榨的补偿。
这场轻松有余、紧张感不足的绑架戏几乎就是科恩兄弟前作中那些屡屡上演的惊悚绑架戏的一种变形,在这里戏剧性取代了惊悚感,并且在这个点上,电影成功勾连到了另一个层面的讨论范畴,即关于政治和社会历史现实,社会主义革命者的“革命行为”本身颇具理想主义色彩,“潜伏者”一说更是对“十人案”的微妙讽刺,在这里很难把握科恩兄弟借电影对于政治立场的明确发言,而更多是玩笑中瓦解大叙事的一种游戏心态。
结构起全片,叙事弧最为完整的是Eddie Mannix这个角色。
这位以前米高梅公司制片人为原型的人物在整部电影中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心人物,他每天都要面对复杂繁多的制片厂事务,并且在努力地同烟瘾做着斗争。
然后某一天,一部正在拍摄的重要影片的重要演员被绑架,与此同时,一份安逸轻松但不是他所热爱的工作机会摆在了他人生选择的清单上,他在短短27小时内进行了两次告解,希望得到上帝的启迪。
在一切似乎都不得解的时候,一切又豁然开朗,被绑架的男演员被另一位男演员带了回来,没有惊心动魄的营救,“他们都去了沙滩”、“那你想回城吗”,他对于事业的困惑也在困惑中继续了下去,生活的本质就是生活本身。
乔什.布洛林把这样一个同时拥有掌控力和自我怀疑气质的角色演绎地令人印象深刻,他游走在二线演员、明星、家庭、名专栏作家、片厂老板、导演的中间,在无数种角色间随时切换,这样一个人物和他的遭遇会让我们想起那些伟大的存在主义作家们笔下的人物和故事。
影片在叙事上也颇有存在主义作品的气质,“存在先于本质”的论调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也被一次次复述,基于此构筑起的情节段落本身也就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古典叙事电影,在古典电影叙事已经成为最为主流的创作习惯甚至是审美标准的时候,科恩兄弟的这种写作手法本身就是一种冒犯,事实上对这部影片的两极化评价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强调情节合理性、人物合理性、完整性甚至是起伏感的成规惯例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一次次被搁置。
最有趣的地方在于这是体制内的创作者的反身自指,这块浮华之地令人目眩,但背后是疯狂的造星、危机和公关,影片有一个细节体现出了一种微妙的残酷,B级片演员被指定客串一部大制作的一场室内戏,这个发音蹩脚、姿态鲁莽的Cowboy在片厂的表现令所有人都感觉尴尬。
关于这种残酷性,电影史上有无数的导演为我们贡献了优秀的解说,比如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曼凯维奇的《彗星美人》,又比如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
某种意义上讲,《凯撒万岁》是科恩兄弟风格的回归,经历了《大地惊雷》的类型回魂和《醉乡民谣》的抒情小品后,我们终于又看到了那个我们熟悉的科恩兄弟,辛辣、从容、深刻,可以想象,如果美国电影里没有科恩兄弟的作品,那该有多么乏味、无聊。
Hail, Caesar! 最近晚上睡眠不好,恰好适合一气呵成看完科恩的新片。
不得不说,该片和我的预想大相径庭。
总的感受是,意犹未尽。
还想看,没了。
有人吐槽说,“科恩也拍三枪了”,“科恩动用若干明星龙套的春晚”……,我只想说:呸。
懂什么叫科恩兄弟么。
乔什•布洛林的老板,前脚跟神父忏悔自己的烟瘾,后脚一有机会就找警察讨烟抽。
影片就此展开。
四个不同教派的神职人员讨论耶稣诞生,每人只谈符合自己教义价值的观点。
费因斯的龟毛爱情片导演,以苛刻严谨著称,因为上头指定的明星,改了台词。
黑寡妇未婚先孕,决心甩掉孩子让肥律师领养处理,却阴差阳错和律师结婚。
查宁•塔图姆饰演潜伏在好莱坞的共产党员,为了党费煞费苦心,绑架明星勒索,还不惜动用核潜艇,最后竟为了一条狗,巨资沉没大海。
克鲁尼重返片场,宏大配乐与台词交叉渲染出感人肺腑的戏剧感,但却独独忘记了“faith”。
所有这些关键节点串起来看,你看到了什么?
科恩的片子,我只看三样东西,智识、幽默和细节。
这里,全有,美不胜收。
需要我剧透么?
不需要。
一想起,要等下一部科恩,又要两三年了,就想来一句:son of bitch。
兄弟俩的18部作品里评价比较低的一部,但就个人而言真的很喜欢,借古讽今(虽非兄弟俩本意但也做到了由外讽中):有极大话语权像一部巨大机器一般运转的制作方,被捧在手心里哄着的摇钱树女明星,男女不拘、私生活混乱、有艺术追求、却无力抗拒硬塞进来的小鲜肉演员的剧情片导演,不受重视付出收获不成比例怨气冲天的编剧团,靠挖掘各种花边小料构建并维护庞大读者群的双胞胎 “记者”... 你方唱罢我登场,搞得为妥善安抚各方的制片人焦头烂额,尽管如此,这位一身本领爱岗敬业又顾家的制片人在收到某实业诚恳抛来的高枝时稍加思索便予以拒绝,初看或觉不解,但想到2015年奥斯卡颁奖礼上Neil Patrick Harris的opening就能明白了 — 通过想象和艺术创造力造梦的过程是有魔力且令人欲罢不能的,这就是 “moving pictures why do we care”除了能看出兄弟俩对于电影行业那份深入骨髓的热爱,这部群像影片里每一个角色都被塑造得既鲜活又可爱,这里要特别提一句,那个演技着实不咋地但热情真诚态度认真自我认知准确忠诚度极高还很有胆识的小鲜肉动作片演员真的太招人稀罕了 💖
在柏林的严肃到显得无聊的建筑之下,在二月时时袭来的寒风冷雨之中,科恩兄弟选择将他们的《Hail Caesar》放在柏林电影节首映,实在是给我们这些不远万里而来的观众们的巨大福音。
《Hail Caesar》以独特的幽默方式,影片从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一个虚构的国会山制片厂(Capitol Studio)的负责人Eddie Mannix经历的20多个小时出发,再现了当时美国电影行业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细节。
片中大段的表现当时典型的影片的拍摄现场,包括由斯嘉丽.约翰逊表演的类似《出水芙蓉》中的出水场景,还有用长镜头拍摄的致敬金凯利的水兵跳踢踏舞大段歌舞剧,乃至片中的西部片演员小伙子用意大利面演示如何用绳子套住牲口的典型桥段,当然还有作为电影情节重要支撑的乔治克鲁尼主演的反应耶稣生平的历史大制作,大量的这类细节,使得对于熟悉好莱坞经典影片的人来说,观影成了巨大的享受。
而片中好莱坞编剧们组成的共产主义小组、劝说主角换工作的洛克马丁公司高管拿出的比基尼岛核试验照片,种种情节将50年代初美国的社会风貌和大事件自然融入,颇有怀旧的味道。
然而本片的核心,还是科恩兄弟看似漫不经心的玩世不恭,以各种颇有些荒诞的“贵圈真乱”,好好的讽刺了一番好莱坞的制片制度、明星丑闻和薪酬分配。
顺带着,以一段主角为了所拍大片中涉及耶稣的情节邀请来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四家的宗教领袖来正确意见的情节,演绎了一段相当出彩的对宗教的打趣。
而在共产主义学习小组送别潜伏的踢踏舞明星(查宁塔图姆饰演)登上苏联潜艇的一段,则将50年代美国电影圈里这些对东方阵营的制度充满幻想的左派们好好的揶揄了一番。
这是一部充满了丰富层次的影片,从简单的怀旧,到当时社会思想和问题的展现,到哲学层次的政治、宗教的观点探讨,无怪乎科恩兄弟声称这并不是一部喜剧片。
不管怎样,在愉悦的看完众多大咖演绎2个小时之后,只能说是意犹未尽了。
为了那个电影的黄金时代,以及背后对人生的众多思考展示。
科恩兄弟是一个极其喜欢黑色幽默以及讽刺的导演,在他们最新的电影作品《凯撒万岁》当中也是如此。
比如以下这段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
影片中这个女剪辑的原型我猜就是业内大名鼎鼎的Dade Allen,,有人说她对好莱坞的影响力超过斯皮尔伯格。
对于这场戏,很明显的笑点就是在剪辑室里,这名剪辑室居然一边抽烟一边做着剪辑工作。
由于都是珍贵的胶片,剪辑室怎么可以让人抽烟呢?
其中的含义不言自明,这位抽烟的剪辑师可能会毁了电影。
这场戏也可以看做科恩兄弟在嘲讽那些没有剪辑权的导演们,你们的电影让别人剪辑,就有可能被毁掉?
后面的戏中果然因为剪辑师的围巾就出现了播放意外……总之,科恩兄弟拍电影是有一套的顽童,嘲讽着那帮在好莱坞没有剪辑权的导演们。
科恩兄弟在《醉乡民谣》之后转到美剧《冰血暴》,2季的时光出了这片,这几年也是整个电影工业的低谷的呈现,这里也顺带提下好莱坞仅存的那几个大制片人的窘态,哈维的世俗逐渐失控,也被冯小刚臭骂为骗子。
杰弗瑞可爱的钓鱼娃也不得不附加上东方🐼,算下杰弗瑞从当年迪士尼时卸职的巨款,投入到梦工厂后,除去民主党献金还是有亏无增,影片中洛克希德公司邀请主角那段有点影射杰弗瑞,主角的处事风格和进剪辑室工作细节是哈维的作风。
这电影的故事是大片厂的CEO处理一系列焦头烂额的事情。
观赏科恩兄弟的电影,就像品白茶一样,幽淡小众够味。
除了上述那制片人外,因为科恩兄弟除了导演之外还是独立制作人编剧,似乎纽约导演都是这种类型,似乎这几年都在回温麦卡锡时代黑色的“十君子”左翼编剧共产党事件,2001年金凯瑞的《电影人生》有过一个回顾,去年老白的《特朗勃》是主述,科恩兄弟把这桥段放在他们惯有的混含着黑色、喜剧、神秘、甚至是略带矫揉装饰的政治讽刺风格中,从而反显得只是风格没有左翼与右翼的独立精神。
看這種非現代又多嘴砲的戲真的壓力好大,就跟Django一樣,整個戲院都坐滿了人,大家都哼哼哈哈地笑,可是。。
呃。。。
笑點在哪。。。
看完了之後好好理了一下,思考一下,畢竟經過兩個小時的折磨,就僅剩這點樂趣了。
我肯定說得不一定對~僅為本人見解~如果從隐喻層面去看整個電影,Eddie也就是片中的主角大忙人producer就像是一個社會體系的維護者,無論演員導演記者出現了任何問題,他都能啪啪啪甩兩個個光解決。
影片出現的角色細節太多,以至於最後都沒有了主要的Plot,就是《閱後即焚》一個系列的感覺。
影片一開始就是不重要女model接私活然後他本人出馬公關了整個事情,這種果決風格貫穿在整部電影。
Eddie跟基督教的不同分支頭頭討論這片子宗教思想正不正宗,各頭頭各種不屑對方,堅持你傻x我牛x這一不爭的事實,最後一致認為,拍這個片子其實不會冒犯他們,愛咋咋地。
比喻宗教總是一副有所堅持的樣子,但是其實啥也沒堅持, 最后都是为主要体系服务的。
然後就是處理Scarlet的懷孕不知爹問題,本來打算讓她放棄小孩再重新領養,對公眾假裝孩子不是親生的,結果Scarlet一天搞定了小顧問Jonan Hill,小胖直接喜當爹。
再來是新晉鮮肉牛仔只會演牛仔,但是被迫安排了文藝片的男主角,結果連對白都說不清楚氣炸了導演Ralph Fiennes,最後導演只能把文藝對白直接砍掉換上粗直白對白,或者直接讓他少說話。
牛仔貌似比喻事不過腦的人群,接受指令,然後就執行,不斷重複地做並只做一件事。
看起来三观很正的样子,实际上都是人云亦云。
Channing Tatum演的心系共產主義組織的歌舞男演員,一手策劃了這次綁架事件,为了到大洋彼岸的终极国家服务社会主义,最后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搭乘潜水艇开往梦想的彼岸。
幫忙Channing的是一群自以為高知的編劇以及知識分子。
編劇們覺得都是電影公司賺錢,自己遭到了剝削,因此參與到了小組織中。
但是當George Clooney說,你們綁架了我,我能分贖金麼?
編劇們紛紛表示,不要談錢,談錢俗!
他們一邊抱怨電影公司利用了他們牟利,然後一腳把他們踢開,一邊幹著利用了George Clooney牟利,然後一腳把他踢開的事。
好一群義正嚴辭的正義朋友。
而George Clooney作為意志薄弱的代表,才被綁了幾分鐘就迅速被洗腦。
小組織的小本本上多了他的名字。
而且與各位知識分子討論得不亦悅乎,到了最後被救出後第二天,對著producer侃侃而談組織的偉大,然後被pia pia甩了大耳光。
Producer說:你覺得自己牛x,因為你是牛x的事情裡的一枚棋子,你如果不好好扮演你的角色,你tm什麼都不是!
最後Clooney聲情並茂地演出發表了扣人心弦的高潮演說,卻忘記了最重要的詞:“信仰”。
在場的各位在他的虛情假意之下,紛紛濕潤了眼眶。
這一部分跟Caesar電影最後一幕開拍前的部分相對應。
-----場記問綁在柱子上的演員,扮演看不到臉的耶穌的演員,“你是特約演員(principle)還是臨時演員(extra)?
”-----看不到臉的演員說“我也不知道啊”-----宗教到底是需要堅持的信仰,還是可有可無的extra?
“耶穌”也不知道答案。
專欄作家雙胞胎姐妹花,也是相互不順眼,總覺得自己比姐妹特別,其實沒啥兩樣。
其中之一的姐妹花覺得自己的sister是狗仔,堅決反對Eddie把她跟sister混為一談,但是自己要寫的也不過就是George Clooney被潛規則的八卦新聞。
最後一次Eddie跟神父懺悔的時候,他問,到底選容易的工作對嗎?
雖然現在的工作這麼艱難,但是自己覺得,這才是對的。
神父說,堅持對的,因為對的,就是上帝的聲音,上帝的指示,follow your heart就是follow上帝。
神父又把事情的是非對錯引向了宗教這麽一個模糊的概念。
最後略去想挖角producer的那位兄弟,太敏感了,我就不寫了~
虽然虔诚得不那么严肃,但资本代言人仍然算是在上帝之光指引下克服焦头烂额和commie的小小干扰,坚守他热爱的电影事业。不需要什么所谓猜谜和看懂致敬,你也能轻松愉快地看完本片。评分这么低太奇怪了,都是commie在打分吗
科恩兄弟演砸了系列之一。
180201,百度云mp4,1.14G,最爱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for Coen bros, that&#39;s shit indeed
Coen兄弟又拍喜剧……饶了我吧。
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
关于电影自反的电影一般都不会差
这次我真没get到
6/10。科恩兄弟写给好莱坞的和解书,这部饱含信息量作品每个段落都混入了影史秘闻的内行梗,致敬了不可亵渎宗教、片场怀孕、文人灌输共产思想、gay导演潜规则的时代万象,拍成一场无脑喜剧的大马戏,戏剧冲突严重被分散,但刻画角色行为的功力仍然很强,比如扇巴掌令明星学乖和剪辑师领带卡住回放等。 @2016-06-02 00:09:11
看了半小时,科恩兄弟在豆瓣的低评分电影真的好符合评分,比逃狱三王还难看
共产主义要狗不要钱 emmmmm 除了这个桥段整体老气横秋式的自我调侃自我反讽自我八卦
。。。。。。
制片人每天告解一万次也控制不了突发事件,大明星背出所有台词唯独忘记了“faith“。第一层是好莱坞旧事第二层是冷战背景的谋杀绿脚趾,第三层还是犹太兄弟俩不变的主题:悲观无序又宿命的人世。明明爱深刻,假装拍娱乐片干嘛捏?
没看懂是对资本主义的讽刺,还是对共产主义的讽刺。。水手的歌舞是个小亮点但是跟剧情没什么关系。
有种很遗憾的鸡肋感 对于喜爱好莱坞黄金年代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边看边找梗确实非常有趣(梗藏的都不浅 讽刺力更是max)但整体却是一盘散沙 人物登场也是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博众一笑 没有深层挖掘
预告的欺骗性,以为会像抚养亚利桑纳,结果更神似的是巴顿芬克。直到结束——直到片尾字幕结束,都还有点没反应过来。非常classic的科恩风格,配乐赞跪,但个人确实是更喜欢逃狱三王那种。。。
科恩兄弟的怀旧情怀系列,在对西部片、民谣黄金时代的怀旧后终于瞄向自我的行业情怀“好莱坞黄金时代”。电影完成度并不高,也有着奇怪的扭曲点,并不属于科恩兄弟的佳作之列。
看到我Agyness Deyn 瞬间从床上挺了起来 哎呀 又美又撩人
brilliantly funny, extremely enjoyable. genius. it&#39;s almost structureless, but I absolutely loved holby&#39;s scene and the sailor dancing and Scarlett Johansson&#39;s scene. what a tribute to golden age of Hollywood. and the overlap with trumbo makes me understand it much more and admir
科恩兄弟贺岁大电影,明星多,段子多,好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