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南屏晚钟

再见 南屏晚钟,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主演:南吉,娜仁花,吴任远,托马斯·菲凯,张馨月,姜冰,康轩,明星,李福竹,王溪鹭,黎俊言,陈振远,孙佳,方馨蒂莲,崔楠,姚金飞,赵中娟,林子涵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西班牙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年份:2019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

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3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4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5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6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7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8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19再见南屏晚钟 剧照 NO.20

《再见南屏晚钟》长篇影评

 1 ) 《再见 南屏晚钟》 一部很尬的电影

x盘里看完《再见 南屏晚钟》后,第一感觉是电影好尬。

无法上国内院线是肯定的,题材太硬核了,大学教授身份的gay父亲,有蕾丝倾向的医院员工身份的母亲,还有和父亲有恋爱关系的学长(这是大学师生搞基啊),甚至后半段女主举报邪教警察的推诿和不作为,这样的题材能上映才怪呢!电影完全靠娜仁花老师的演技在撑,如果不是娜仁花老师演母亲这个角色,《再见 南屏晚钟》这个电影早崩了。

因为电影里母亲这个角色是割裂的,明明这个角色年轻时候和刘姨互生情愫,可她在选择结婚认命和发现自己丈夫是个gay后,开始陷入一个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喊丈夫的情人马越和其妻子儿子来家里包饺子,撺掇女儿和自己一起学邪教让丈夫正常,怪婆婆没有把丈夫生正常点,要求丈夫女儿洋女婿和自己吃素......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让这个母亲的角色是分裂和癫狂的。

而作为第一女主的女儿,是这个片子中最理想的存在。

她理性到可怕,为了躲避分裂的家庭找个外国丈夫避走他乡,支持父母离婚,让母亲学父亲那样找寻一个男朋友,发现母亲学邪教后报警,察觉学长手机号码尾数和父亲一致后,开门见山的问学长和父亲的关系。

女儿这个角色一点都不接地气,她更像是开了上帝之眼的上帝,让观者无法共情入戏。

至于不是一个好丈夫的父亲,就像是女儿口中那样,因为时代的不同,他躲进婚姻中寻求保护,但是他又无法割舍自己的爱欲好好对待自己的妻子,甚至他还在无法做到离婚的情况下招惹自己的学生。

反倒是那个和拉拉结婚的学长,倒是活的真实和透彻,他明白自己老师(女主父亲)无法为了自己离婚,所以他选择和已经做了试管婴儿的一对拉拉其中一位结婚,这样他可以在中国给孩子一个身份,也可以用婚姻来保护自己。

电影中最好的是那几次舞台剧的戏,尤其是那段坐在椅子上模仿开车和撞车的戏,是为数不多的神来之笔。

其实我最想知道那段母女坐在沙发上,母亲说起当年结婚父亲问她和刘姨关系的戏的答案,不过从女儿一直没有拉上母亲的手,应该是没有答案。

最后想说,《再见 南屏晚钟》作为导演的处女作长片已经非常不错了,看得出来相梓有模仿李安在讲故事,不过电影拍的太平庸,反倒是凭着导演宁愿国内无法上线也一刀不剪辑反抗总局的硬核营销,让电影倒是获得了许多独立影评人的关注后出圈,这也算是一个成功吧。

 2 ) ∴

压抑而真实,让我不断代入自己跟母亲相处的场景。

临近结尾的时候,在山崖上她和刘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子,活在上一代的婚姻观中出不来,很可悲,但没办法,她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路都通往悬崖。

2021年了,还有很多地方,农村甚至是城市,包括我家所在的小镇上,那里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被过去的观念束缚,从外部是攻不破的,从内部苏醒的可能性更渺茫。

这也是属于无可奈何的事情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她结婚生子,一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许多灾祸,尽管如此,她和筱萸的缘分,这段母女情,终究是值得珍惜的事物。

看到结尾我人傻了,原来母亲也是。

 3 ) 2021.4.13

再见南屏晚钟那个片子,小成本是真的很小成本,有些地方太过舞台剧了一点,融入得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从电影中段开始塞的东西太多了,导致在很多议题上给人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

比较喜欢的是和父亲的学生在饭桌上那一段,不直接拍摄人而拍摄局部,一方面有第一人称的视线代入感,另一方面表现出一种怪诞感。

看到很多人讲这个片子剧情很drama;然而整部影片又都是一种淡如水的叙述方式(甚至连镜头都没怎么动),激烈的冲突都隐在灰色的水流下暗流涌动,并且事实上这些冲突去掉一些要素在每一扇门每一套老式中式装潢或非老式中式装潢后随处可见。

全片可以说完全没有看一部影片能让人感到酣畅淋漓的点,甚至到了结尾某些角色也在一步步走向更深的深渊中去。

九十分钟以后把故事推向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方向,进一步点清了中译名再见的“南屏晚钟”的指代。

(就这还有人觉得南屏晚钟只出现了一次不够有代表性不配做标题........让我怀疑看的是否是同一部片子........片中的母亲形象是一种极端的夸张了的负面形象,你甚至很难找到一点她的好的地方。

她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她受害的原因也恰恰是她迫害的理由。

对于这样一个给整部影片带来表面的情绪上的不愉快的角色(深层原因当然是女主她爹),你却很难真的去恨她,因为她的语言和逻辑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的。

我看到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讲起这部片子说词汇量不一样的人无法交流,是词汇量和语料库的问题。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你好像也没有办法真的去恨她,你只能转而去恨某个虚拟的语境,模糊的环境,传统、习惯、时代。

可能你只能恨看不清楚的一片虚无。

 4 ) 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

女导演对母亲是越来越狠了,这个母亲又厌女又恐同还邪教,保守落后控制狂无理取闹。

父亲虽说也失职,但毕竟理性(教授呢)还进步(gay自带政治进步啊,如果他出轨的是女学生而不是男学生,这就得换渣男叙事了吧?

所以出轨gay男=真情好男人)有趣的是,母亲获得唯一的同情在于她曾经的les可能性,这个政治正确过分了吧?

据说导演标榜人可以爱任何人作为抵抗广电可能的审查,以一个西方进步性来批判性少数未合法的中国,美国老公摆设真的是符号大于意义了。

如果《柔情史》母女相爱相杀还有传承和依存,这个电影中的女儿已经成为真理的绝对掌握者,不仅控诉母亲的罪和无知,而且把自己代表的个人主义、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作为唯一普世标准,这不也是一种控制狂么?

一句“我在美国参加gay pride游行” 就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重新选择新的母女关系是好事(生娃),但以简单的政治正确把母亲往死里黑,我看到女儿的霸权和背后西方价值观的霸权。

哪个女人会因为肚子里的儿子属虎和自己克就打胎?

黑的连常识都不要了。

几场戏剧舞台设计还挺有意思,结尾的舞蹈的符号,人生的亲密关系流转,有新意。

现在和过去的两条线支离破碎,云里雾里。

还有,为什么母亲是个没历史的空洞能指?

她的职业呢?

她受的教育呢?

她怎么就被压缩成平面的如此可恨的人?

 5 ) 长短评而已

中文和英文片名都不太友好。

中文太指代不明,南屏晚钟只在开头闪现过一次,对人物互动的象征意义不高;英文太露骨,久梅对“正常”婚姻的苦求确实如犬吠月,但她的苦是被“正常”逼出来的,这个象征意义难免太极端。

最大的极端是引出了邪教话题。

久梅信邪教早有铺垫,贯穿下半场的邪教削弱了同妻元素,甚至与其分庭抗礼。

将更大、更复杂的概念揉入少数社群,赋予戏剧性的同时也狭隘了,导致矛盾在升级中转移,个体本来能折射出的普遍性落到结尾就欠了几分力道。

但是非常喜欢两处行车的戏剧化处理,去掉铁皮外壳达到彻底暴露,同时与念白完成了视觉、听觉上的呼应。

书法、国画的布景也很妙,既彰显黄涛的学识涵养,也象征他不得不背负的传统成见。

看起来清淡、和谐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压抑和疏离的氛围。

这种氛围还笼罩着一大圈人,他们会形婚,他们一边吃着团圆的饺子一边对峙爱人的出轨,他们努力为对方治病时,自己也得病。

是“正常”,也是“成见”,被传统苦苦相逼的何止他们。

cult本cult。

 6 ) 它不是一部真正的关注同妻的电影

受害者只要一遍一遍地痛诉她的伤痕 就应该被厌恶吗?

女主角的母亲无论是深柜还是直女 她选择了跟一个异性相守 从未逾矩 在那个时代那种刻板的社会观念的束缚下 她被同妻了 她钻入了牛角尖里 时而想要离婚 时而想着挽回丈夫凑合过下去 在抉择前犹豫不前 自我折磨 变得尖酸刻薄 混沌愚昧 我不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一个受害者描述地如此歇斯底里 而骗婚的加害者却是文质彬彬 通情达理的形象难道是为了让观众能跟女儿共情 看着她衰败的现状 然后不痛不痒地说 “虽然爸爸(丈夫)不对,但你可以选择离婚啊”?

最让我愤怒的是骗婚者在整部电影里 从未得到过除了妻子之外任何人的指责 他就没有责任吗?

骗婚没有过错吗?

在女儿成长过程中毫无作为 不去保护女儿也没有过错吗?

以已婚身份做掩护 先后出轨没有错吗?

看着妻子一步步陷入邪教 却只是因为“她信了邪教后 有一段时间以夫为纲 我觉得挺好的”就得过且过?

现今社会 性取向是自由的 你可以选择爱任何人 但你不能剥夺他人幸福 而这部片子让我看到 真正的弱势群体是不配有声音的 也没有人会真的去感知她们的痛 她们只是被用来迎合另一个更大(指群体人数)的弱势群体的工具 她们只是噱头罢了

 7 ) LGBT是壳,母女关系是核

作为导演处女座还是挺好的电影,只是觉得在讲故事上有点着急了,虽然导演后来也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杂糅了很多东西在里面的,我们生活在里面很久也接受了;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完整的生活的横断面,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还是不要面面俱到地叙事吧。

我的想法:1。

虽然是同妻题材,但感觉主线其实是母女关系。

很喜欢母女之间的互动的表现。

虽然妈妈一再地批评女儿甚至极端地辱骂女儿,说女儿从来就是跟爸爸一边的,但其实妈妈是爱女儿的,女儿在最深处其实也跟母亲有更深刻的连结。

家里常年插花,而且是女儿名字的花就可以看出来。

在母亲的眼里,女儿是自己的又一层生命,某种程度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以才可以时而激烈冲突,时而讨好,时而又敞开心扉说故事。

因为要表现的是母女关系,所以剧中的筱萸才是怀孕待产的母亲,下一代的女儿与筱萸之间,又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同妻似乎只是这个故事的壳,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和理解才是故事的核。

——其实本质讨论的是作为母亲的奉献的问题。

母女的这种关系套在母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放弃了升职,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非同性),都是成立的。

站在这个视角上,母亲因为女儿放弃了自我,所以对于女儿的要求格外严格,这在多数的母女关系中都是存在的。

因此作为女观众共鸣强烈。

2。

因为如此,导演在解剖母女关系上是细腻的,但是在理解性少数群体上并没有做到准确,或说共情。

片子最后抖的大包袱,母亲其实自己也爱同性,因为屈从于社会压力才嫁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并想方设法的阻挠丈夫与同性爱人在一起,基于“我做到了你凭什么做不到”,“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许得到”,“我偏偏要跟你耗一辈子”的逻辑,其实有点说不通。

这又回到了最开始说的感觉导演有些着急,野心铺得太开的问题。

3。

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新,似乎电影就是想要达到一种让观众觉得“这不是真实生活”的观感。

娜仁花的演技可圈可点,跟电影形式很搭。

女儿筱萸的表现则给人同电影讲故事一致的感觉——演员是用心的,是沉浸的,但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偏重要说的是什么。

跟演老公的外国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也许外国人打酱油式的表演是刻意而为之,为了突出他并非故事中心,但是却让观众有些分分钟出戏。

同样出戏的还有少年筱萸。

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别的再来补充。

 8 ) 补看

时代的悲剧是否能带过所有因果人终究还是自己决定了所有命运多余的同情叹息也没有任何意义愿意被善意捞起的人就坦坦荡荡往前走一直选择下潜的人也只能把路继续走完阳光和彩虹能被挂在更高更显眼的地方但却放不进一个闭眼沉入海底的人心里徒劳有意义 遗憾特别多(其实看完是有点呆滞的。。

不知道和成本小有没有直接关系,正好今天看了几个大宇关于性少数话题的街头采访,脑壳有点活跃Ps看大家说几个话剧场景生硬,我的观感还是很有趣啦特别合衬(我没说剧组穷我不是

 9 ) 将会成为我2020年所看电影中最垃圾一部

太难受了 浪费我时间想去微博骂导演还找不到她微博当初喊着 不反对线上资源 但一定要看未删减版 打死都不删减 就算放弃内地资源在纽约电影学院 是学怎么定盒饭了吗自以为 拍个同性恋的主题 就能为你这个烂片挽回一点评价吗 女主他妈之前的感情纠结在这个家庭里一点都没有反映出来 剧情发展到最后了 强硬做个ending 她妈“其实我也是同性恋 ”的话语表达合理吗?

里面 爹妈角色都是 标签化形象 整个一二次纸片人飘在画面里面 没有一点对 他们角色的深入思考 刻画 ,你既然拍了这个同性题材 你是不是要观众对里面的人物情感纠葛产生共鸣,不然你制造这么多氛围表达是干吗?

凑时长吗?

她爸那个同性恋我都持着怀疑态度看到最后,全靠剧情故事拼凑 。

and 她妈的同性倾向 另一个时代剧情里我们后面都看出来了 一个潜在女性恋 在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时 这中间会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 多好的包袱 你拍啊 导演没有 导演只让她妈一个劲儿的骂他爹变态🙂 ps 开头 女儿回国在饭桌上吃饭那个戏 灯光太诡异 配上那个丑的要死的场景美术 我还以为是个恐怖片。

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差距也展现的不完全 摄影一塌糊涂 灯光一塌糊涂 演员演技太尴尬 用力想拍生活感也没有拍出来(你他妈动不动固定➕对称镜头 鬼能给你拍出生活感) 可别逼逼是中国同恋情家庭剧了 你能不能去观察一下同性的生活 他们的想法 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wtf 刚看到 有人拿这垃圾片 对比 李安 三部曲????????

心里是有什么疾病吗?

还有说 什么 拍出平静湖水下波涛汹涌的感觉 你就看 所有饭桌上的戏 那演员一个个都跟面瘫似的 哪波涛汹涌了???

 10 ) 爱最大

第一次写长评,水平不高,希望大家看看就好 当导演相梓拿着象征着表彰柏林电影节中最好LGBT电影之一的泰迪熊奖的奖杯并说出“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

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

”,《再见,南屏晚钟》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这不仅仅是因为奖项的加冕和导演说出这句话的勇气,更是因为这部电影关注到了我们会忽略的那一部分少数群体—同妻。

虽然它并不如地久天长拿下影帝影后那般耀眼,更不如娄公子风雨云有如此多影迷的拥趸,但它依旧不容忽视,只是因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题材在华语电影语境里是在太少了。

当然,不免有人怀疑同妻的话题只是个噱头,但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它,它真真正正地展现了一个作为同妻的女人状态。

同妻与家庭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两代人的故事,故事分为三条线,青年时期李久梅与刘媛媛、结婚后李久梅黄涛和尚为学生的少女黄筱萸、结婚后归家的黄筱萸与李久梅。

第一条线着墨不多却是整部电影点睛之笔,后两条线间隔出现,互相呼应。

显然,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会第一个想到年初大热的相同题材《谁先爱上的他》。

但不同于宣扬爱最大最后大团圆结局的《谁先爱上的他》,《再见,南屏晚钟》却是更为现实与残酷。

在如今观念越来越开放的年代尚且有人不接受同性之间的感情,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得知自己枕边人爱着另外一个同性之人,这样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

于是我们在过去的闪回画面中看到了一个被传统观念桎梏,被折磨得痛不欲生,乃至抱怨、埋怨,用言语去攻击别人的女性形象。

我们听到她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是说她丈夫有病,是说女儿克自己,是说当年要是生下了儿子就好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

这话听起来可恨,但刻画的却十分现实;这些观念在我们如今看来异常地愚昧,却也异常地真实。

因为嫁给一个同性恋,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痛苦无法消解,她只能固执的认为身边的人是错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寻求到一丝心理安慰。

同妻之痛,莫过于此。

她渴望理解,渴望沟通,渴望改变身边的人,但她做的不是倾听,不是接受,而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固执的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同妻之痛,更是国内典型的家庭关系的那种交际困难。

血缘流淌在一家人之中,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争吵是常有的,无奈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包括女主角黄筱萸只能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长大之后逃离这个家。

她的老公本杰明是个外国人,或许正是意味着她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依靠与信仰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不仅仅刻画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面对同妻的身份的诸多状态,更展现了她要治好丈夫所谓的同性恋的病而加入了某cult。

我相信导演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这样的情节,其背后有更深的意图。

实际上,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下,上个世纪的女性大多是依附于男人,男人就是他们的依靠,不仅仅在生活上,更是在精神上。

妇女能顶半边天不过是少数人,更多的则是把丈夫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

而李久梅,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同性恋,她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便崩塌了。

于是就像上面说的,她用一些错误的观念来攻击别人,把错怪罪在别人头上,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可这还不够,于是当那个所谓的大师出现,她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

想通过这样的教派来让自己的老公不再是同性恋仅仅是表象,实际上她找到了一个新的依靠,不在依附于那个无人沟通的家庭,而是有了新的信仰。

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究竟应该信任什么。

当失去了我们称之为港湾的家庭,我们还能有什么可以依靠。

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隐藏的情感电影在片名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切入到现实,反而是用几组固定镜头来拍摄两个女孩的聊天。

初看时或许会觉得漫不经心,可慢慢到后面我们才发现,原来正是因为母亲李久梅因为多年前一次不愿面对的感情,一次没有做出的选择,才造就了在电影里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

(在这里就不做剧透了)原来并不是父母皆祸害,而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

毫无疑问,这样的情节拉高了电影的立意。

我们要明白,家庭的悲剧并不只是关乎个人,要怪罪的只有那个时代。

除了情节之外,影片的拍摄也值得称道。

大部分是用固定的镜头和全景,其中自然有低成本的缘故,但固定镜头和全景带来的间离感,让我们能看到场景内部的细节。

里面还出现了类似舞台剧的段落,对于观众的观影来说是挑战却也算是导演的创新与实验性。

尽管设定上许多奇观式的设定会让整个故事显得狗血抓马,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没有那种嘈杂和喧哗,反倒视角上克制,很少有大吵大闹。

从各个方面也能看出是低成本,导演也说拍摄初期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剧本修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

但我愿意为这部电影卖单为它叫好,因为它的题材,因为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刻画。

它不是佳作,它充满了新导演的表达,但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

导演其实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是的爱最大,不管是爱同性爱异性,都应得到祝福,我也希望,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

《再见南屏晚钟》短评

照搬生活,只是将生活的苦难放大在荧幕前。非艺术的放大,没有意义。

2分钟前
  • RainbowCannon
  • 较差

要素完全的齐全,故事非常的标准,但是说的并不太好,呐喊和愤怒太明确了,声嘶力竭。

7分钟前
  • 万事屋猫提督
  • 较差

首先同性戀的題材是很難得的,更可貴的是討論了由此帶來的家庭問題,開頭感覺不錯,固定鏡頭適合想象空間,但是情節設計走向逐漸多樣,直到母親參與邪教的劇情開始通俗劇情化,中間談話那段實在是有點莫名其妙,有些場景太造作,表演的痕跡太重,我不覺得導演是要舞台戲劇化,只不過場景設計不夠自然。ps: 片中女主上課看瓦爾登湖,老師沒管

12分钟前
  • zangbianxuegu
  • 还行

母亲这个角色太典型了,演员演绎得也很好,但把能想象到的所有有毒母亲形象和同性恋身份一股脑扣在一个人身上,是否可以有更好的做法?anyway,能如此没有妥协地拍出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故事还是很珍贵,愿所有人都能脱离有毒的家庭、有毒的典型中式叙事,抵抗不易,but we are not alone.

17分钟前
  • uncannyblue
  • 还行

没想到竟是一场开诚布公的同志婚 回顾影片前段看似达成妥协的冯姓学生的婚姻就显得格外令人揪心 同志婚想要逃开了外界的流言蜚语却终究逃不过源自家庭内部的分崩离析 娜仁花老师真是绝了 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

19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最后“一场戏的谢幕”给片中荒诞的现实一丝丝退路,可还是架不住所谓反转给观众的别扭感。母亲没有给出的答案模糊了“骗婚”和“形婚”之间的结论,让影片脱离了俗套。但同时也让后半段邪教戏无效化了,之前建立的同情再次变成了质疑,别扭得像是刻意为之。如果不淡个人选择问题的话,大时代背景下自我认同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这个议题本身是有趣的,只是影片完成度还是不够,艺术化的处理也还是有所欠缺。

23分钟前
  • 未命名搪瓷🌈
  • 还行

无论是整体概念,还是完成度、执行程度,都远远超出预期。某种层面上,已经跳出了《喜宴》那种表面性东西方文化冲突,更深入的探讨了同性恋、同妻等问题。从现实层面而言,显然比台湾那部《谁先爱上他的》,要来得实际得多。影片的立意与野心,也远远大于《谁先爱上他的》。真没想到最好的华语BLGT电影,竟然还是大陆拍摄的。如果要说不足的话,缺陷也很明显,所有的矛盾冲突点都来自于母亲,完全用母亲来衬托家里其他人的理性,未免也太过取巧。毕竟,真实生活中,这样极端的奇葩母亲,只怕也是很难找到的吧。

24分钟前
  • 满江红
  • 推荐

她妈是直的,说她是拉拉不合理,而且不要再用丑化同妻的戏码减弱骗婚gay的罪恶感。再也不想看lgbt题材的电影了,无聊。

26分钟前
  • Li
  • 较差

感动,中国依然有这样的电影人,还有人愿意拍这样的电影。看到了真诚,每一场戏都是真诚的。看到了制作人是真正想表达给观众,并且真正指出了问题,这才是真的电影,好的电影。讽刺的是这样的电影自立项时就注定通不过审查,这部电影让人看到了中国电影的未来,但是未来还要等多久呢?

27分钟前
  • 轰轰牛
  • 推荐

男同和女同结为伴侣,相互折磨一生的故事,是这个社会的偏见,造成了这种现象。这个年头,想真正做自己,太难了,

30分钟前
  • junoeng
  • 还行

中国同妻+鞋叫题材,女导演相梓有栗宪庭和NYFA学习背景,思维独立偏西化,本人很风趣。她说是这样备案的:现在剧本审查只需要交个提纲,所以我就写本片讲述了我父亲的情人...,审查员自然以为情人是女的,所以就过啦!她知道在国内不可能找到投资,也肯定过不了审。“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电影有《喜宴》式中西结合视角,情节略似《谁先爱上他的》,也是母女从头吵到尾气到冒烟,但同时又充满怪趣的笑点,尤其那个全程懵逼的外国老公。能看出成本确实很低,导致镜头调度较单一、个别段落微闷、结尾也仓促,但戏剧设计很有张力,能看出这位青年导演的潜力。尤其要为题材点赞,爱最大!

3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A,好喜欢,虽然挺粗糙,也刻意,但真的越来越喜欢这种有着执拗劲儿的影片了。一个在社会,家庭,个人方面被全面摧毁的女人疯狂地报复,女人为难女人,但又只有女人能拯救女人。她要靠当初的女友,她要靠自己新生的女儿。

38分钟前
  • 我们敏熙
  • 力荐

可以看出导演特别有想法,把舞台剧和电影结合着用,个人感觉结合地稍微生硬,不过大量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玩法倒也不错。本以为是LGBT的话题,老一代和新一代观念的碰撞,但是邪教剧情大量乱入却令人摸不到头脑。最后圆舞曲好评。本来给三星半的,但导演对删减坚决否定的态度和把资源主动发布的行为,令人尊敬。四星半推荐,107分钟。

43分钟前
  • 孟孟~
  • 推荐

导演在省钱方面颇有一手,几个具想象力的处理场景应该都是被没钱逼出来的。。

48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故事其实很琐碎,看着一地鸡毛我就烦。但是演员演得都特别好,能把他们千疮百孔矛盾百出的生活看下去

51分钟前
  • 傲娇凛冽雷大山
  • 推荐

2.5 抛开创作上的勇气,就是一部很难看的电影。好不容易接受了这个极端的母亲形象,为了点题硬要强行加一层特殊身份上去也是很恶心了。

53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较差

一出出情节剧的窠臼,室内纤尘不染,不但镜头色彩很电视,表演也很电视,是喊了哭了歇斯底里了,在家里却时时刻刻端着劲儿——如要为之辩驳,倒也可以说是本来就没有“家”,只有“家”的布景,但这样的话再一重的戏剧空间(或干脆就是“虚空”)又显多余。镜头语言就差在银幕上打一行字幕“父亲不在场”,母女的段落里两者几乎都是平分景框,感觉导演确实动了脑子,但剪辑、声音、台词有几处失误太明显了(我都看出来了)。而关于同妻、邪教、原生家庭、女性命运等等,摊了一桌,却只有明晃晃的话题,没有讨论(还是人物关系太平),说不大胆是冤枉了,说大胆也实在不算高明。

57分钟前
  • 烤芬
  • 较差

人際、代際、國際……“文化”的衝突鬥爭演繹於“文明”摻“文暗”的糾纏之中。建議下次演習增加那位大鬍子丈夫的戲份。

60分钟前
  • nearly
  • 推荐

比较失望,可能做一个舞台剧更好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导演的Q&A环节太圈粉了。希望能拿泰迪熊奖。

1小时前
  • Lil Lol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