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4私人顶级电影院观影之《千寻小姐》今晚电影《千寻小姐》(又名《我是千寻》)吸引了七男二女共九位观众。
这是军军在私人电影院观赏的第90部电影,也是2016年以来在电影院观看的第605部电影。
电影完全是村花“有村架纯”一个人的电影,是一部清新治愈系电影,电影里没有一个坏人,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剧情的高潮,只有平淡如水的生活片段,作为治愈系电影,本片显得冗长了一些,长达131分钟,其实剪切为90分钟足够了,片中也出现不少日本美食,非常地具有生活气息。
千寻应该早已实现了财富自由,所以随遇而安,也真诚地帮助他人,无论是路边的“猫大人”,还是偷拍她的中学少女,流浪的白发老头,曾经风俗店的姐妹,便当店老夫妻,都统统被她治愈,除了那个料理店打抱不平的“色即是空”纹身男,他应该是来治愈“千寻”的吧!
千寻找工作不注重收入,更注重人生体验,后来的工作有一种成功“洗白”的感觉。
[捂脸]有一些情节匪夷所思,千寻简直成了“黛玉葬花”的化身,她咋啥都埋啊?!
[捂脸]精彩台词:做过小姐就是不一样,和男顾客沟通起来得心应手。
她以前在按摩院工作。
我绝对不吃小姐卖的便当。
毕竟我们和相扑手一样都用花名。
我不敢吃你卖的便当,可能会有毒。
你和以前的店长睡过吗?
我妈有厨师执照,营养100%均衡。
但我吃的没味道。
我们来自不同的星球,难怪我们不能理解彼此。
我们都是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
来自同一星球的人,总有一天会遇见。
她把便当吃的干干净净。
能那样享受食物的人不会是坏人。
豆瓣评分7.8分,我给7.5分。
千寻也许和很多年轻人都很像吧。
我们或许都有一段不愿提起的过去,对于千寻来说,坦然面对过去的自己是她与未来的自己和解方式。
我好像对千寻的人生观同情很多,她说她好像没办法陷入到一段感情里,是因为自己知道不适合,就像让不能喝酒的人喝酒会死一样,我有时候也在想一段亲密关系对于两个人来说各自意味着什么……答案可能是不需要。
与其说千寻是孤独的,不如说她是自由的。
她从来都不是一个遵守规则的人,所以她的离开也是情理之中。
每个人开启自己的下一段生活都是需要勇气的,好羡慕像她这样的人哇
在七夕晚上和叶子一起看了这部《千寻小姐》,其实《请叫我千寻》才更贴合主题,但显然现在这个翻译是想把千寻曾做过小姐这个双关暗示出来,我倒觉得,没有必要,比起小姐,千寻,才是更重要的题眼,其中包含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才是电影所触及的核心。
《千寻小姐》绝对不是一部治愈系作品,尽管它似乎处处想要让你觉得如此,结尾,千寻在牧场里看着远方,露出笑容,我想最适合的配乐应该就是秋田的现场版《我曾经也想过一了百了》。
电影整体的故事和基调都透着一种温暖感,从开场跪下摸猫夫人开始,色调里都透着一股日式的恬静,但同时它又是残酷的,因为除了便利店老板和老板年这对老夫妻圆满收场,其他人都没有从自己人生的困境中脱离出来,每个人都只是离开了,在自己原本的生活里缺席了,而老夫妻圆满吗?
也不尽然,毕竟婆婆看不见了。
曾经的小津安二郎电影,处处透着一种萧条,但那种萧条却很奇怪地又蕴含着一种希望,因为每个人都在向前。
但《千寻小姐》却是相反的,处处透着一种美好,但这种美好却又诡异地暗含着一种绝望,因为每个人都原地踏步。
《千寻小姐》里的每个边缘人物都有着互相的影子,其实所有的人物都是一个人物,就好像是平行世界在这里交汇了,小佐是小时候的千寻,鱼店老板是老了的千寻,流浪爷爷是濒死的千寻,所以每个配角都在千寻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千寻也在每个与她相遇的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很多种可能性,于是他试图拯救每一个人,但事实上她想拯救的却是自己,这也在天台全景摇镜头里暗示得一清二楚了。
我挺喜欢今泉力哉这种近乎白描的手法,没有过多的戏剧性,最大的冲突也就是小佐的母亲跑去咒骂千寻,而千寻也不吵也不闹,有着东亚人特有的平静和隐忍,而其中所有的父母和子女的关系,都带着东亚人特有的残酷和痛苦,太多熟悉的桥段,在我或是身边人的生活中出现过。
其实《千寻小姐》是一部关于寻找爱的能力的电影,东亚人的孤独,太过相似,是因为我们用奇怪的方式在表达爱,或者说,我们不懂爱,但又天生想要被爱。
“我也曾经想过一了百了”,但愿每一个东亚人都可以走出爱的困境,哪怕像BEEF这样爆发一次也好,无论是活着还是去死又或者逃避,只要选择了,你就不是懦弱的人。
【中字Live】amazarashi 秋田弘-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 (Live acoustic ver.)_哔哩哔哩_bilibili
第一次知道有村架純是看她在《中學聖日記》中演老師,愛上15歲的學生可信嗎?
一聽就想棄,可和好友們看了第一集就信了(同時被背景樂折服)。
第二次是《花束般的戀愛》,她真得會演戲很聰慧。
這部《千尋小姐》的角色也是非常適合她來演。
如水的氣質,淡淡自然,柔中有剛,孤獨又暖人,上善若水的品格最高貴。
片中部分對白不乏刻意,但我還是欣賞。
其實人活在世說簡單也簡單,無論經歷過什麼,曾經怎樣處事,現在結果如何都不是最要緊,要緊的是接受每個處境中的自己,與當下的自己和解,唯此才能穩步前行並與他人和諧相處。
一點摘錄:“他們說飯大家一起吃會更好吃,但跟某些人吃會讓飯更難吃。
好吃的東西哪怕你一個人吃也很好吃。
”(是的,千尋自己享用bento吃得太香了)“有個客人曾經跟我說過,我們都是住在人類身體裡的外星人。
””他們說人都是一樣的,但事實是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星球,難怪我們無法理解彼此。
””哪怕是一家人?
哪怕是愛人?
哪怕是朋友?
””對。
這和你是誰無關。
我們都來自不同的星球,這樣想是不是比較容易?
””不同的星球……””但他們一定存在於世界的某個地方……””誰?
””來自同一個星球的人,我總有一天會遇見他們,對吧?
””當然。
””現在不可能,我在水底。
””好吧,先待在水裡,但人的身體本來就應該浮上來。
””你是說像屍體那樣浮上來嗎?
””不管是死是活都會浮上來。
只要不掙扎你就會浮起來,但你開始慌張就會沉下去。
好吧,等你浮上來,我會帶你去個地方。
你有想去的地方嗎?
”
这一部也是蛮典型的日系风格,有点丧丧的,千寻将自己人生前半段获得的为数不多的善意积攒起来传递给周围的人。
总觉得她在帮助每一个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向从前的自己伸出手,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叫将自己重新孕育一遍,千寻好像就在重新孕育自己。
b站评论区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总觉得千寻是局外人,并没有融入进这个小镇这个由她联系起来的数十人的小团体中。
如她电影里所说的每个人都在找和自己同星球同频的人,按理说她已经找到同频的人了,但是似乎还没有一个她觉得可以定居的星球。
我会为了这一部电影去看村花的其他电影!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当她小时候遇见那个给予她关怀的大千寻时,她有好几次想要去牵大千寻的手,她想要进一步体会这种被爱的感觉,但连续伸手好几次都没有引起注意,最后她拿着大千寻给她的名片站在有风的街头(这种感觉真奇妙,小朋友手里握着一张休闲会所的名片,就像是未来向她发送的一封邀请函)。
千寻小姐是孤独的,长大后她的确做了小姐,她的本名叫绫,在被会长问及名字的时候她最终决定要用千寻这个名字,从风月场所离职后来到一家便当店打工,附近受她鼓舞而振作的包括但不仅限于旁边工地的工人、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家庭氛围压抑的女学生、容易发脾气的男青年......她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甚至于一个人吃便当的时候也能享受其中,认认真真地吃完每一份菜;她能够给别人沮丧的生活带来转机,让他们变得开朗、变得勇敢与自信。
但这些并不影响她是一个孤独的人,特别是当她用心去照顾一个陌生的小弟弟却被家长责骂,当她真诚表达自己对店长的感觉却被别人质疑,如果将自己日日饮酒寻欢作乐叫做对抗,那么像她这样不随意显露并努力生活应该叫做赡养,她细心赡养着自己的孤独,努力过得充实与精致,但她的孤独又有迹可循:在那个主角们悉数登场的聚餐上,她选择在相聚的时候离开,最后在电话里多惠对她说:“不管你去那里,都会有这样一种孤独感”。
小姐作为千寻的工作切中了人物的内核。
我觉得在是枝裕和以后,日本讲述现代生活的电影不断朝着更澄明更干净的方向努力,以叙述出那种平静美好的感觉,但一味地追求精致容易落入鸡汤叙事的圈套,所以在这样的基调下又不能潦草地处理人物性格,权衡彼此对于导演来说是一件很考验功力的事,《千寻小姐》在这一方面不能说有多惊艳,毕竟它没有是枝裕和的画面,也没有坂元裕二的台词,但我觉得从观感上来看倒也不错,整部电影看下来没觉得有多枯燥,所以我给了四星。
有时候我们被孤独感包围的时候,或许也可以像千寻一样从过好自己的生活开始,与孤独和解是一件遥远的事,毕竟人的孤独或许无法求解,但像千寻这样不显不露,乐观生活,大口吃饭,默默影响身边的人也挺好,毕竟“吃饭都吃这么干净的人,一定不是坏人”。
“我们都是住在人类身体里,来自不同星球的外星人。
所以我们无法理解彼此,家人也是,恋人也是,朋友也是。
而来自同一星球的人,他们一定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总有一天会相遇的。
” ——“想要独占一个人的心,或是太想一个人想到心痛,你从来没有过那些感受吗?
”——“很久以前有过,我曾以为爱情就该是那样。
可是,我了解到一件事情,你没办法独占一个人的心,我也不想被人占有。
如果说那就是恋爱的话,我想我不需要。
就跟没办法喝酒的人一样,要是喝太多就会恶心想吐,甚至有可能死掉。
既然如此,就不该强迫自己喝酒,能够清醒享受快乐人生,就够了。
”有些人为了避免狂喜和失去,直接避免开始。
爱情的魔法在于它的不可控,但如果人人都可以调控自己对感情的需要而不需要承担残缺的后果,世界应该会美好很多吧。
千寻将这句话奉为人生准则,所以,对于人情往来,她总是看得很淡。
不依赖,不留恋。
总是意外地出现,又突然地离开。
《千寻小姐》独有的澄明感,像一汪清泉从国产职场独立女性的鸡汤叙事中脱颖而出。
雨后春笋般的“女性题材”剧,一味追求高级,精致,反而落入俗套。
要高职位,要疯狂换装,要强行悲惨,要手撕渣男,最后还要爱情事业双丰收。
即便是爽剧,如此复制粘贴,也审美疲劳了吧。
更何况人生不只一种活法。
没有女主光环的大多数人,终究要和人生和解。
虽然电影里,只是简单的描绘了一些生活片段,态度、状态和选择,当我们依然可以大胆推断,千寻是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
千寻会吸引久,也因为久也是同样的人格。
他们在遭遇到父母的忽视、情感勒索和冷漠之后,造成了对这个世界的逃避和无力承担的状况。
他们表面上令人如沐春风,实际上内心负担和压力奇大。
他们总是选择逃跑,哪怕明明可以很幸福,却也执意要一个人逃走,正如电影里所表现的那样,这就好像是一种旁人看起来没有必要的自毁诅咒。
电影里展现的是这种人格美好的一面,舒缓、细腻、干净、善良、独善其身,遗世孤立,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我并不太买这部电影的账。
因为我还算比较了解事物的两面性。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并不全如电影里所展现的都是优点,他们也有残缺、可怜、无助、乃至可恨的一面。
虽然他们自己并不这样想。
只想寻找同类,假装不需要爱情,遇到幸福的场景反而开始逃跑,我不是不理解。
我很理解。
因为我也算是他们的同类。
说实话,我真的挺吸引各种类型的边缘人的,因为我的风格气质也很边缘,也很有同理心。
我可能就是电影里,千寻所说的外星人同类,终于又遇到了令其温暖的人。
但说到底,如果跳开个人的视角,这些还是路径。
(换表弟来讲课)他们所展现的理想面是路径的一环,并不是他们本真所控制,而是被命运驱使,正如他们所隐藏的负面一样,是童年和家庭里受到的创伤一直没得到治愈,因此而残缺的灵魂重复一遍又一遍的悲剧。
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可治愈的,可改变的。
建立在这样的基础认识上,我并不是很喜欢类似这样的电影,它或许阐述了某种人生状态引起共鸣,但并非是某些奇幻作品里遇到了不可解开甚至无法揭开的悲剧。
改变人生,对抗命运,也可以热血沸腾。
为何要因为过去的经历,来定义无限的可能?
尤其是先进的心理学发展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想象,局限于自我而因此不被现代成果福泽实际上是一种愚昧,就好像生了病不去医院吃药反而要去山里求仙一样讳疾忌医。
或许进山的路上也有一番风景,但我始终认为去医院之后还有大把的时光,而死在山里的浪漫只是一种自我谄媚。
讳疾忌医扁鹊三连,是小学生都嘲笑的课文,不是吗。
正如千寻穿着白裤子跪在地上逗猫,我觉得这就是典型的回避型障碍小清新式的自我意淫。
一尘不染,干净潇洒,童贞烂漫,不被束缚。
他们极力营造出一种这样生活好像也不赖的假象,来维持自己内在的残缺和压抑,以及对真正健康的关系无力维持,无法负责。
一种假象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就是营造假象的艺术。
《千寻小姐》展现的人物魅力和神秘感,可以俘获很多观众,尤其是一些同样的人格障碍。
但是,对表弟而言,这没什么神秘的,也算不上太多魅力。
它表现了女主角这种人的闪光点,但也不过又是浮世绘里一个人,红楼梦里一个姑娘,人间喜剧中一个角色,路径之内一个囚犯,芸芸众生你我他。
所以话说回来,这部作品也许是不完美的。
不过,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我并不是说,人必须要和解,必须要改变。
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有些许悲伤。
我理解每一缕阳光,每一个笑脸,都真实得晃眼,破旧的窗帘,乱糟糟的桌面,都是生活的样子。
或许,千寻需要再逃向自己想象的自由里,再多享受松弛的生活,正如有村架纯那样大脸盘子但是毫不在乎的态度。
一个人,只有在做好了准备之后,才能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并下定决心做好改变的觉悟。
再此之前,整个世界也只能为之等待,带着某种怜悯。
这倒是和前天聊《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治疗有联系。
《瞬息全宇宙》里的心理治疗技术
看完觉得静谧舒心,日本影视中最点我的,海湾、小镇、路人们的海街故事。
但具体说了什么,又不太有头绪,我将千寻的时间线单独提出来回顾一遍,似乎渐渐有了个清晰的脉络。
【爬出深潭-向上攀登-眺望远山】是个求生到重生的过程。
小千寻的故事开始于神社前的一次相遇。
离家的夜晚,一个叫千寻的“风俗”大姐,在小千寻最怕黑的时候陪伴鼓励了缺乏家庭照护的她。
【爬出深潭】
影片的1小时41分1:41'职业装登上跳楼台的千寻在职场和家庭的压力中不堪重负。
风俗店前老板的台词说道:“那天要是没打开我店门,她可能已经不在世上了”千寻在绝望中想去抓取这深潭边最后的生机,有老千寻那样的人存在的地方应该多少会有些光亮吧。
人生最黑暗的时期,再最后去找一下能爬出去的勇气。
然而,风俗业中的经历像是处处都在彰显着“每个人都来自不同星球”人是不可能彼此理解的,给自己预设了这种前提,就让放弃理解别人变的容易接受。
——“想了解一个人就正视ta的眼睛”这句话是否也能表示即使不同星球人的眼中也有一样的真心呢?
我想这是她心灵最后的期望,想被看到心底柔弱的地方,相信有个理解她的人将能遇上。
片中千寻被恩客背刺流落到小镇后经历了【三次死亡】(妈妈,流浪老伯,海鸥)后两者是千寻逃离父母“劫后余生”后引发的共鸣,他们就像是没能挣脱黑暗失去了生机的自己。
当时我最大的疑惑是埋人前为啥不报警不去寻求别人的帮助。
现在回想,可能正是在暗示长久以来求助无果的凄厉过往。
而选择“埋葬”正是她一直以来面对伤害的方式。
无处倾诉!
无法回避!
她并不坚强,只是……无助…… —— “埋完吃一碗拉面”用这种简单直接温暖自己的方式,抚慰心中孤独的寒冷。
【向上攀登】她爬出了渊底,终于有余力观察外界与互动,开始寻找自己认同的事物,对身边弱势者们产生悲悯。
比如,
0:26'海湾泡脚,冈地看父母短信后有悲伤,千寻主动踢水去帮她排解;0:06'流浪汉被小孩围攻,她主动送饭洗漱;0:22'小孩刺伤千寻后惊慌,她主动买饭平复;0:21'风俗同事被洗劫,她蹭头安慰。
这些是她体悟过弱势者的绝望,希望他们能挺过去,但这些人并没有触动到她内心,真正的纠缠来自更久远的过去。
面对(三次死亡中)最早的妈妈,她没有贯彻这种共情。
对冈地的父亲、还有面店里豪横的白领男的刻画,都揭示了千寻的父亲可能是无情的摧残者,而千寻妈妈注定也是弱势,母亲封闭自己的同时也不想关心作为女儿的千寻。
母亲的形象是东大上野千鹤子老师定义的“毒母”的标准写实。
比起死亡的后两者,千寻更全面了解妈妈的难处,和她切身深深纠缠,有同情却不能原谅。
更可能是千寻若自己面对同样的困境,同样会无所适从,才让她无法面对母亲。
对父亲可以是简单的恨,那是个比较纯粹的施暴者。
而同为受害者的母亲本应该是最能懂我的人呀,为啥妈妈不理解我;我如果是妈妈一样的成年人我早就对父亲说不了,为啥妈妈不反抗。
对妈妈同情中的否定逼迫着她改变自己,埋葬过去,出离爱恨。
就像年轻时自以为是感慨着的: 不会再爱了,爱会消失的。
麻木只是回避,但改变至少带领了她向前。
攀登的过程是找寻的过程,终于,千寻遇到了对她最深的触动。
在住院部千寻和多惠阿婆的橡子会谈中0:57',千寻诉说了女儿寻求的是认同,而多惠讲述了母亲也只是个不成熟的成年人,某一天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女儿在某些方面已经走到了自己的前面。
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认同自己,而彼此间痛苦的根源产生在只是简单的要求对方和自己一样,而不是出于理解。
“人是永远无法理解彼此的”这份在苦恼中出现的价值观是一直横梗在千寻人生中的灰暗,任何一点能刺破这片昏暗的亮光都是千寻的希望。
俗话说“莫经他人苦 莫劝他人善”假设从经历来看,找一个挨过同样多苦难的人,即便真能有那么个完美共情人,万一他依然不认同你的选择呢?
老千寻对小千寻说“你做的料理真好吃”1:02'一个成年人丰富的经历,在一刹那就共情到了这孩子的孤单,但她未必认同孩子原地苦等的选择。
正如老千寻没有一直坐在神社前等待,她选择了大步向前。
1:27'千寻在母亲墓前献上橡子是对不成熟母亲的和解,她理解了母亲的局限,但她祭扫后回首向前,并一直坚持着向身边的不公去抗争。
相比枯坐深潭抱怨,不再屏蔽过往埋葬过去,千寻体会到了母亲局限中的善意,虽然无法改变曾经的伤害,但懦弱局限的母亲不同于自私的父亲,依然值得被爱。
千寻这次不再逃离,由自己选择了走出来,希望向前。
【眺望远山】理解不是语言,是行动。
是嘴上说着你慢却停下脚步挥手招呼你前行的人;是你在哭泣寒冷时为你煮上一碗热面的人;是在你手忙脚乱时给你多一种选择的人。
我可能不懂你的沮丧,但我愿意陪你做些曾改变过我的开心事,并愿意一直陪下去。
不需要“这是为你好”般的胁迫,真正给了你选择的机会才是人与人间平等的尊重。
告别了母亲以后,千寻要去追寻的是能给她选择的人、能给她选择的环境。
最后在大家相聚的宴会中,老店长问道:“现在我们是叫你绫还是千寻呢”千寻没有回答但大家都会心笑了,因为现在的她可以是千寻也可以是绫。
就像她可以在宴会中离开,大家也会接受她随时归来。
人不为了简单而孤单,她向往着心中渐渐成型的远山,没能等来陪伴,却也一路没有停歇,珍惜自己路过的山海风景,自己便也融入进了远山里。
在远方的人,珍惜拥有,尊重选择。
愿你记起那些过往,即使有些是笨拙幼稚,那些告诉过你1:03'“别害怕,今晚在我们这边。
”的身边人,对其心怀感激。
心有芬芳自然能善待他人。
我们眼中的辛苦,或许是别人珍视的乐趣。
看完整部电影,该怎么形容我自己的心情呢,应该是这样的:蓝天白云的一天,下着小雨,没带伞。
就是这样的,迎着美丽的阳光,淋了雨所以带着些许淡淡的忧伤。
千寻一出场,就代表着明亮,代表着生活中的亮光,她就是别人的阳光。
所以作为阳光的她,给流浪的老人、调皮的小孩、失落的女孩冈地、失明的多惠都带来了光明和温暖。
她仿佛无所不知,明晰每个伤痛之人的伤口在哪里,然后无私地为她们疗伤,可以说是恻隐之心爆棚,仁爱至极啊。
但是,虽然千寻是阳光,可你要明白,在她成为阳光之前,她走过的黑暗有多少。
她带给了无数人了爱,自己却默默承受着以往的痛。
而以往的痛莫过于母爱的缺失。
在她弟弟问她是否要去参加葬礼时,她拒绝了;在与多惠的谈话中,她也说,母亲的去世没有让她感到悲伤,我们可以知道她对于她的母亲是没有多少感情的。
感情和爱相互的,她对于母亲的无感,可推知她的母亲从没有真正给千寻带来过爱和温暖。
但是没有感受到家庭之爱的千寻又怎么会成为他人的阳光,为他人带来阳光呢?
一个重要的人是千寻,那是她小时候一个人孤独地坐在楼梯上吃着东西,遇到的给与她温暖的一名女士,千寻从她身上感受了温暖,我想这便是爱的种子,爱他人给他人带来温暖的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她给自己取名千寻的原因,她经历过伤痛,她能感受到受伤的人,她想成为千寻那样给别人带来温暖的人。
从片中似乎能猜到为什么千寻会从事风俗行业。
从老板描述中,第一次见到千寻的时候,鞋子很破旧,而且老板暗示千寻还有自杀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投身风俗业是千寻最后的不得已的选择,如果在这都不能工作的话,可能就死路一条了。
难道是千寻找不到工作了?
恋爱受伤了(后面千寻在和朋友交谈时说过自己不能在恋爱中醉,醉了可能会生病或死)?
或者是想真正抚慰他人?
亦或者体验曾经给与她温暖的人的生活?
不论千寻看起来有多么的阳光,但似乎孤独总是与她形影不离。
她住的地方关了灯,就像是在暗暗的水底,她在小小的鱼缸里养了一条金鱼,似乎她也和金鱼一般孤独地在这世间游着。
她一个人埋葬去世的老人,一个人走在夜晚的路上,一个人出发去新的地方。
(这个时候可以放林宥嘉的那首:我总是一个人在练习一个人)但千寻对于这种看起来孤单的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就跟不能喝酒的人一样,喝太多会生病,他们甚至会死,那为什么一开始要喝酒呢?
如果能清醒地享受生活,为什么不去做呢?
”所以千寻是说,自己的孤独是为了清醒地享受生活,既然是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什么要去试图建立某种亲密关系呢。
这其实挺像现在的年轻人的,既然能好好的享受生活,为什么还要费力地去建立那些可能带来伤痛的关系呢?
还有一个原因是,千寻认为孤独是世间每个人根本的东西,你是不可能消除的。
她的客人告诉她,我们每个人都是来自不同的星球的,难怪我们无法理解彼此,不管是家人朋友还是爱人,都是这样。
但同时很矛盾的是,她也认为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千寻找到了两个来自同样星球的人,一个是小时候她遇到的那个千寻小姐,另一个是多惠。
所以她认为孤独是每个人固有的,但并不是绝对不能破除的。
寻找同个星球的人,听起来挺像柏拉图《会饮篇》里面那个双体人的故事的。
到片尾,虽然看起来千寻在这个地方找到了爱和归属感,但是千寻还是选择离开。
我觉得这个决定和千寻前面所表露的想法是一致的,那就是要“清醒地享受生活”,一旦沉浸了这种爱的环境,自己可能就会“醉”,所以这是千寻不能接受的,所以选择离开。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实千寻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了,她更像是众人的阳光,某种意义上来说,千寻甚至是他人的救世主,所以从大的方面来看,她是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地方的,还有其他地方的人们等待着她去拯救呢。
最后再说一句:有村架纯真的好美啊!
笑起来真的无敌了!!!!!
2023.10.19、
千寻就像一个掉落世间的小精灵,玩乐于世间,治愈着世间,悲伤于世间。
孤独的猫、孤独的流浪老人、孤独的性从业者、孤独的学生、孤独的孩子、孤独的住院老人、孤独的看漫画的小女孩、孤独的吃面男人、孤独的养鱼老板。
好喜欢电影的那句话“我们都是藏在人类身体里的外星人,寻找了来自同一个星球的人”有村架村气质真好啊,活泼可爱善良中又带着一丝孤寂和性感!
可以看作比「深夜食堂」还素的微疗愈人间故事。一开始就把她设为职场霸凌、原生家庭糟糕的离职OL不行吗?假装谈什么性or性工作者。失意/抑郁时可以看,倒不是说能感悟什么,而是它的氛围会符合这些心境下的观众,微柏拉图式的人类关系,清纯的讲述人是孤岛命题,没有安全感的雨也会有来自一个星球的人喜欢,亦可想象千寻和惠多安眠在车上,但已经能凑成这么多人假想在天台一桌已是难得,现实里我们更多人比千寻更值得在炒面前哭泣。
2.5。白莲花女菩萨。平淡到快睡着。最好看的可能是猫。
开头很喜欢来着,越往后看不知道是演员还是剧本的问题,会觉得女主很端着。
过分日式小甜片了些,但今泉桑的片总给我一种上海话说很瑟意的感觉,无论是人物、情景还是镜头语言。水底小金鱼这躺平意象太适合我
日本真的很擅长拍这种非常形式感的言行但不悬浮。虽然和审美以及文化有关,但仍然很羡慕。
单纯糊弄事儿的网飞影视垃圾,甚至都没资格丢进日本小清新题材的填埋场里。
这部影片对“陌生人”给予了全新的诠释,因为陌生,我们可在在彼此面前重新塑造自己;因为陌生,我们不需要对对方有心理防备;因为陌生,我们甚至不需要跟对方认真离别……因为我们终归会重新回到熟悉的人身边,但是千寻好像只有陌生人。
她孤独,但却能给周围的人带去爱意,我们都来自不同的星球,但还是很开心遇到你。村花美的美的。
如果无法超越横道世之介,确实不想再看同质化的故事了
躲在现实迷雾中的理想国,不能表达的意识在电影里被放大。看完爆哭了一场。看见自己,多么可怕。
记得奈须蘑菇在fate ubw里讲过,士郎和韦伯的谈话就像两个陌生人在下雨的时候偶遇,聊聊天,然后道别再也不见了。看着千寻小姐,原来是这样的感觉啊。我和千寻小姐不是同一个星球的人,她也只会成为别人“站点”的过客。不过,我也会想要和人分享好看的漫画、听听下雨的声音、有个温暖的抱抱。能好好享受食物的人,不会是坏人。
导演的大概是想拍一个像《四月物语》这样靠情绪流动音乐和风景来传递一种感觉给观众的电影。但做的不太成功。看到最后发现人物关系都没太搞清楚,没有头没有尾。但多少还是传递了一些感觉的,那种孤独,疏离,坦诚的感觉。拥有了这些你可以得到内心的平静,但得不到和外部世界的和谐。
一个完美的空洞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外星人,在地球上孤独地寻找着自己的同乡。家庭,团体,亲密关系,处处都有碰撞,弱小者压抑、痛苦,倒不是因为不够坚强,而是更敏感、更有顾虑。
古龙笔下七种武器:笑、信心、诚实、仇恨、戒骄、勇气、不放弃,漏了千寻小姐的孤独。。。她应对所有人的那份自如和自信是从娘胎里带的还是后天练的?厉害。有村架纯可以的。。。
喜欢今泉力哉,所以忍不得这样的庸作。不得不说,今泉的原著改编作品都很难看:之前的《一首小夜曲》就是如此,哪怕原著作者是我蛮喜欢的伊坂幸太郎。今泉力哉是侯麦那类文学性重的导演,他的作者性更多不靠镜头语言实现,而需要对剧本的人物关系、对白、城市背景设置完全掌控,才有可能拍出那种纤细纠缠又充满奇思妙想的好故事。一句话:笔给他,他来写。一旦失去这些空间交一份流水线作业,他会跟如今那个拍舞伎家的料理人的是枝裕和一样平庸。顺便一说,围绕千寻小姐的人们几乎都快组成散装家庭了,干脆组装完全小偷家族起来或许还能骗个奖。也许是故事里太多人物的困境都归咎到原生家庭,看完忽然想念《无人知晓》,埋了妹妹那段宝石,回去拉片仍然好哭。
情节拖沓,风俗女主太过个性……
谢谢千寻小姐,让我在一个美好的周日下午度过了两小时爱与孤独并存的时光。
得了甲流,39度烧了一夜,退烧后,昏昏沉沉,于白日,看了千寻小姐。人类的孤独没有尽头,可能是我醉了吧,电影中生活的点滴美好,稍稍慰藉了我空虚的心灵。
千寻把流浪汉带回家让他洗澡已经很扯了,竟然还是帮他洗。yue了。看到这我就想关了,太恶心。小孩先拿假蛇吓了千寻又拿圆规扎了她的手,满嘴脏话。就这不给他个耳光还请他吃便当?(啊???正常点好吗???千寻是m???还没看完,一直偷拍千寻的JK说到底也挺变态的。要美化风俗业说实话《娼年》都比这好看(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