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为国产太空科幻片历史掀开了新希望的序幕并且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仅是它显示出中国电影工业的巨大进步,更在于它"带着家园去流浪"引发了深植于国人的乡土情怀的强烈共鸣。
恰如刘培强所说"从流浪地球计划启动的第一天起,就再也回不去了。
"当人类开始踏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就再也没有退路。
那么如果人类太空移民计划失败的话,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由丹麦与瑞典合拍的低成本科幻片《安尼亚拉号》则向我们展示了《流浪地球》的另类结局。
1、 星舰文化《安尼亚拉号》讲述因地球遭到破坏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后人类无法生存,人类打造了一艘名为"安尼亚拉号"飞船离开,前往火星移民,但因为在航行过程中发生极小概率事故导致失去动力,由此开启漫长而孤独无缘的太空流浪之旅。
在这艘载着8000人原定用三周时间从地球抵达火星的"安尼亚拉号"上,几乎囊括了所有人来的生存需求。
保障生存基础、为人类提供氧气和水的大型藻类工厂,
满足旅客娱乐休闲的酒吧、舞厅和商场,
甚至还有一个能和人脑建立链接、给予人精神寄托的AI系统"MIMA"。
在电影里,"安尼亚拉号"的庞大程度甚至要比《星球大战》里帝国歼星舰还要大一圈,它已经跳出了普通星际飞船的概念,甚至可以看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太空移动式家园。
但当"安尼亚拉号"偏离航道、走上太空流浪之旅时,已经从欧美古老的大航海移民文化,转向了长期居住在太空的星舰文化。
不仅是本片,还有经典的《星际迷航》系列、《太空旅客》等都是星舰文化的体现。
《流浪地球》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星舰文化的另类表现,别人是造艘飞船,而它则是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
比起突出归乡心理和与原住民矛盾激化的移民文化,星舰文化则突出了人类在宇宙之中的渺小与孤独。
2、 寄托与希望无论是移民文化还是星舰文化,当人类从故乡离开前往新的生活目的地时,都是满怀希望的。
所以当安尼亚拉号的舰长宣布飞船偏离航道后并提出可能在两年内利用某个天体的引力进行返回时,并没有人提出质疑、甚至站出来取而代之,因为所有人仍旧把前往火星当做是唯一的选择,而不是永远在安尼亚拉号上生活。
因此当飞船上的运行工作出现空缺的时候,不少旅客纷纷选择了参与其中,为返航出一份力。
尤其是在五年后宇宙中飘来一根被认为是"燃料棒"的探针时,所有人的希望瞬间再度提升到了顶峰,连专业的工作人员也倾尽全力去研究。
恰如《流浪地球》里所说"希望,是这个时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的珍贵在于哪怕只有一点点,都可以产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效果。
漫长而枯燥的漂泊过程中,人们怀希望的内心会不断被现实所打击,最后衍变成了绝望。
电影通过AI系统"MIMA"的变化来体现看似平静的人们内心所发生的情感转变。
刚开始的时候,人类在"MIMA"下会看见生机勃勃、风光秀美的地球,而随着人类内心的绝望和恐惧不断增加,画面也变得诡异起来。
直至最后,AI系统"MIMA"也被人类的绝望所吞噬,选择了爆炸自杀。
3、 绝望与毁灭AI系统"MIMA"选择爆炸自杀其实就代表了人类情感上的巨大转变,希望变成了绝望。
而失去了精神寄托的人,行为也开始崩塌。
精神的空虚促进了邪教的诞生,生存的欲望转而变成肉体上的欢愉。
在邪教唆使下拖家带口自杀、无视道德伦理进行集体性行为。
当悲观的情绪不断蔓延开来,越来越多人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有些父母带着孩子一起自杀。
在章回体的叙述下,绝望情绪不断叠加。
24年后还活着的人们早已佛系,选择静静等待死亡。
近600万年后,安妮亚拉号终于飘到了天琴座星系一颗宜居的星球时,可飞船内部早一片死寂,所有人也早已化作一片尘土。
《安尼亚拉号》最后以全人类团灭作为结局,与其他太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无疑带给观众一丝震撼和反思。
从结局回看开头就会发现,人类无论是移民到新的星球,还是漂泊在太空,最终的毁灭其实早已注定。
人类不知节制的活动破坏了地球的生态,最终导致了环境令人类自我无法生存。
移民新星球还是太空,其实都是人类自我短暂的喘息,任由自我"野蛮生长"才是导致自我毁灭的关键。
人类其实渺小的,无论人类如何野蛮生长终究影响的只是自己的生存。
对于地球和宇宙来说,人类不过是沧海桑田的一瞬间,根本不足以影响到它们。
所以人类想要长久的生存下去,首先应学会自我克制,然后保护好地球。
因为保护好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开场不断的末日钟声,伴随着海啸,火灾,暴风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给这部电影奠基了绝望的基调从开始1小时飞船被迫排空燃料之时,我下意识的就觉得飞船上的人民会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个精神上的迎接死亡的过程,一个现实上的社会体系的建立过程。
三体中蓝色空间号和量子号在孤立的宇宙飞船上建立了新的社会秩序电影中用舰长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一概而过,这批人类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能算是地球人类,所有的伦理秩序资源配置甚至包括交配繁衍权力都应受到严格控制。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迎接死亡主要描绘的还是精神上的压抑,从1小时,3周,3年,4年,5年,6年,10年,24年,九万五千多年,希望很少,绝望却在不断的扩散。
有人自杀,有人狂欢,有人逃避,有人恐惧,仅有女主一人坚持面对希望,却一次次被不断浸入的黑暗击打至绝望,观影的我们只有2小时经历,而片中时间的跳跃可是以年计,由此而感到女主的伟大。
本想给这部电影打5颗星,可绝望的结局是我不喜欢的。
虽说石棺后来历经五万多年回到地球,但早已无生命的迹象,这结尾更像是嘲讽女主坚持希望的撒旦笑脸。
即便是三体也让程心代表人类活了下来,这也算是我一点小小的固执吧。
活着就是我的葬礼,这句真的是绝望至极。
本片可以看做是欧洲版的流浪地球,但这个结果可能不是太美好,尽管电影的结尾暗示了新的发现,但是片子的整个过程却是完全不支持的。
本片的色调比较暗,有很多情节难以展开,比如那个心理治疗所,感觉有点莫名其妙的,而且原理有点让人晕。
科幻这几年都在拍末世,主要着力点都在外星移民上,但很难有一部电影拍得很让人过瘾。
可能这就得交给电视剧吧,拭目以待。
黑眼圈第十六观影日,瑞典导演佩拉•卡格曼和雨果•里尔亚作品《安尼亚拉号》。
科幻题材影片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命运的思考也常常成为该类影片探讨的主题。
其中一个思路是充满对未来科技进步的欣喜与期望,这常常出现在二战以前的早期电影之中,而另外一种思路则是对科学技术采取一种审慎怀疑的态度。
这一思路更多出现在美苏冷战之后的时代的电影之中,在核阴霾的笼罩下,人类对科技不再那么简单的乐观主义了。
影片其实并无多少新意,科技场景的表现更多的是现有技术的堆叠,巨大的星舰,心境投影,藻类食品技术,星际旅行的方式都是现实中离技术实现只差临门一脚的差距。
该片重点表现的内容则是人类过于依赖科技支持,一旦失去科技支持后(星舰的动力设备损坏)人类需独自面对茫茫宇宙时的恐惧与无助。
影片的基调无疑是悲观和宿命论的,圣经章节体,叔本华式的天文学家大妈,自爆的MAMI,带着孩子自杀的女二号,邪教崇拜,星舰运行底噪,以及片尾最后一章第5981407年后的天琴座。
如果真被影片营造的氛围带入了,还真是挺沮丧的,毕竟它说的是冰冷残酷却又无可争议的现实。
说几个其他的点,心境投影中那个类似体温监测的仪器第一个出现的画面是喜闻乐见的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水草,后来舰长对镜梳洗的画面又有点儿像《阿飞正传》里的梁朝伟,可能还有类似的彩蛋可以让影迷在做游戏式的发掘。
最后要说的是本篇影评写的时候没有查询任何网络信息,在失去网络这个外接大脑的情况下做很多事情真的变得很习惯。
所以当科技越来越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人类真的应该热情的拥抱科技么?
特别是从一个杯中气泡的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的时候。
2020.8.18
我有在想,如果疫情不会结束,我们永远宅在家里,这可怎么办?
春节期间,疫情刚刚爆发,那时候有过恐慌,觉得世界就这么变了吗?
真的要像电影那样,突然之间,一切都开始崩溃,往日生活不再?
还好电影只是电影,生活有了疫情下的新常态,电影也的确如电影那般,因为没有希望,崩掉了。
但是结尾戏谑的一点是,最终,他们找到了新地球。
如果人们放弃生命是因为再也看不到希望,那他们要是知道未来有一天真的会有新的目的的又会不会活下来,欣欣向荣,形成一个新社会?
人是活在未来的,生活是需要奔头的,如果这样一个机会是在子子孙孙以后才能实现,那么短短几十年生命,看到与看不到希望又真的那么重要了吗?
无限究竟是趋近于一,还是意味着零呢?
(一点随随便便的想法,周末什么都没想,游戏,电影,整整沉迷了两天。
就会想,咦,我到底是在干嘛啊,围着电脑做了一天,纯粹消磨时间。
难道我每个周末都这样过吗?
未来三年五年十年?
生活也挺枯燥的啊…但我想清醒的活在当下。
)
感谢小天使的陪伴
看完《安尼亚拉号》,很震撼,同时又深感无力。
人性和宇宙的无垠太令我触动了!
一、人性1、对家乡的怀念,是人类远行时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安尼亚拉号上有一个设施,名叫MIMA,它可以根据人的回忆,让人可以梦到自己心中地球最美丽的一面。
安尼亚拉号在之前往返地球火星载客时,单程仅仅耗时1个月,MIMA的体验者少之又少,女主MR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
但自从安尼亚拉号偏离轨道,堕入宇宙深处时,人类得知自己短期内无法归家,MIMA的体验者暴涨。
谁都想念家乡的美好,谁都怀念家乡的温暖,这是游子心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MIMA“投映”的地球是大家心中的精神乐园2、贪得无厌、滥用无度,依然是人的本性。
MIMA的好让大家排着队来体验它,MIMA的管理员从1人增长到了8人。
长期的过度使用,MIMA也受不住了。
但无论是舰长还是游客,都没有让MIMA休息的意思。
最后,MIMA自爆了。
舰上人类的精神支柱崩塌!
人类过度使用MIMA,MIMA自爆!
在安尼亚拉号,人类对MIMA的滥用导致了MIMA的爆炸,在地球,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和使用,终将会导致地球的毁灭,就像电影片头一样!
龙卷风、熔岩、地震...人类在探索和开发宇宙时,同样是不爱护空间环境,乱”扔“垃圾的,安尼亚拉号被击中偏离航道,“凶手”居然是人类自己留下的太空垃圾(螺丝)。
太讽刺了!!!
安尼亚拉号被人类制造的太空垃圾撞到二、宇宙无垠1、无意义宇宙到底有多大?
片中的天文学家说,现在做的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你们不知道宇宙到底有多广袤!
是的,宇宙大到大家都只是在等死。
没有尽头、只有黑暗、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第三年就有48人受不住自杀了。。。
第7、8年,女二也自杀了。。。
她甚至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
或许她认为,这是她孩子最好的结果,她不愿她的孩子,一生都在等死!!
第10年,连舰长也开始想自杀了。。。
以为捕获到能源时,但却无法破解其中的奥秘。
天文学家说,没有任何意义了,大家都是在白费功夫!
但舰长不放弃,舰长说得对,最重要的是要让大家保有希望,这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希望呢!
如果失去希望了,在黑暗的宇宙中,依靠什么活下去?
舰长不想人们失去希望 第24年,剩下的人类聚集在一起,祈求神明赐予他们一点点光明。。。
这时候,即便生死,都无意义了。
在黑暗的宇宙,连一丝光都是奢侈!
眼都瞎了。。。
2、宇宙就是大大大!
船长说,第2年,我们就可以遇上大质量行星,并且依靠他的引力返航。
(虽然是骗人的)但,整整过了接近600万年!!!
安尼亚拉号才遇到这一颗可以返航的行星。
看起来也像是适宜居住的行星!
600万年,,,多么难以理解的数字,到底是走了多远,要走过多少个时代!
要知道人类史也才几万年!
根据目前天文学最新的研究和观测,地球距”可能宜居的行星“,最近的一颗都有100光年的距离!
而人类目前掌握最快的速度,不及光速的万分之一!
大家自己细品。。。
600万年后,安尼亚拉号才进入一颗行星的引力区 好好爱护我们的地球吧!
人类之于宇宙可能连尘埃都不如,太渺小了!
地球毁了,我们去哪里再找这样的一个家!
美丽的地球
电影是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Harry Mattinson的得奖小说《Aniara》改编的。
我也不知道该叫小说好还是诗集好,因为整本书都是用诗写的,一首一首诗连起来的科幻故事。
所以原著本身就非常难懂(瑞典语2以下的不要尝试阅读,脑袋疼),但好处就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解读,也就给电影的改编留了比较大的发挥空间。
电影本身有着非常典型浓重的北欧电影特质:不漂亮的主角选角,模糊化的性别性取向,危机反应下的人性矛盾,对于人类自身特质的拷问,毫不遮掩的裸露画面,希望与绝望的复杂交错。
作为超低预算科幻电影(2000W克朗,约1400W人民币),导演们非常巧妙的从人类作为mortal的日常生理心理需求作为描述点,让人产生这不那么遥远的感觉。
但是又很好的根据人们的心理反应变化让人把日常生活跟太空背景联系了起来。
而不像《缄默》《High Life》那样非要贴上SI-FI标签,实际上故事情节的推动跟科幻太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电影为了戏剧化,一开始还是给了大家一点希望,而原著里则没有任何希望的提示,从出现问题后就一直黑暗无比了。。。。
关于MIMA系统,原著里MIMA是控制整个飞船的AI,最后在听到地球已经没有了的时候它选择了自杀。
而电影里给了人类多一点戏份,MIMA更多的成为了一个大自然的象征。
虽然电影很多典型的北欧人性隐射和讨论,也被打上了文艺科幻片的标签,但是不得不说,电影虽然没有出现很多硬科技色彩,但是逻辑非常清晰,也没有什么为了制造绝望氛围而出现的逻辑bug。
非常明显,这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科幻,而是让人绝望又抱着希望反思的电影,个人认为是一部非常成功又smart的原著改编电影。
今天聊聊瑞典 / 丹麦电影《安尼亚拉号》。
片名Aniara (2018),别名星舰迷航:安尼亚拉号。
影片《安尼亚拉号》根据瑞典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剧作家哈里·马丁森(Harry Martinson)1956年的文学作品《Aniara: An Epic Science Fiction Poem》改编。
原著是一部星际穿越题材的百节长诗,由103篇诗歌组成。
哈里·马丁森1949年当选瑞典学院院士,1974年,“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与艾文德·雍松(Eyvind Johnson)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文学评论家称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星球之歌”。
其实早在1960年时,《安尼亚拉号》就已经被改编搬上电视。
只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早期影片表现形式还比较质朴。
影视作品与原著诗歌故事主线保持一致,庞大宏伟的宇宙飞船“安尼亚拉号”用于将人类从地球运送到火星。
“安尼亚拉号”启动后没多久就偏离轨道,驶向无边无际的宇宙深处。
略有不同的是,1960年版中“安尼亚拉号”偏离航线的原因是撞击小行星,2018年版中“安尼亚拉号” 偏离航线的原因是燃料箱遭遇太空垃圾撞击,飞船紧急排空燃料。
《阿尼阿拉号》的创作背景是冷战初期,美苏争霸,双方竞相开发核武器,大量核武器如同幽灵一般在人类头顶盘旋。
哈里·马丁森以此描绘了一个人类无法居住的世界。
整个地球因为受到大量放射性物质污染,人类无法居住,只能背井离乡,前往火星移民。
在现代科技面前,人类已经显得十分渺小,换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人类更是显得微不足道。
被迫迁徙的人类看似充满希望,实则只是在延缓注定灭亡的结局降临。
“阿尼阿拉号”这个名字出自古希腊语“阿尼阿洛斯”(aniaros),意思是“遇险”或“危难中”。
片名就已经预示了剧情。
《阿尼阿拉号》围绕着希望和绝望展开。
最初所有人都满怀希望地憧憬着火星新生活,紧接着意外发生后,绝望开始冒出了苗头,随后绝望气息逐渐占据上风成为主流,直到所有人灰飞烟灭,绝望成了绝对主宰却也没有了宿主。
生命只有一次,地球也只有一个。
按照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各种天灾都无法灭绝人类,能够把人类彻底弄死的就只有人类了。
维系人类生存最重要的就是地球,人类让地球变得无法居住,自己的下场也可想而知。
《阿尼阿拉号》秉持了科幻小说对于未来的一贯悲观态度。
拉长时间线来看,科幻小说整体都是保持了一种悲情态度。
对科技发展、人类未来以及人类本身都表现出担忧态度。
原因很简单,世间万物都逃不开熵增定律。
薛定谔说过:“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
”这是一个无法避开的定律,一切生命究其一生都在抵抗熵增,而一切都将毁灭。
同样拉长时间尺度,所有挣扎都是肉眼可见的徒劳。
《阿尼阿拉号》更是用一艘载满8000人的巨型宇宙飞船,来印证了这个道理。
所有看似意外的突发情况,其实都是熵增下的必然。
人类毁掉地球后,其实就是在毁灭自己。
侥幸逃离地球前往火星的人,一些在逃离的路上,结局依旧是毁灭,一些直接逃到毁灭结局,殊途同归。
影片《阿尼阿拉号》着重表现的是一船人挣扎的过程。
他们最初相信科技,认为科技可以解决所处困境,可是科技并没有能力解决,于是船长想到使用谎言和思维控制来维系秩序。
随后数十年内设备故障、探针事件等接连发生,人们开始转而相信邪教,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别看科技和邪教看起来差别挺大,其实在这些人眼中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一种精神寄托。
希望或是绝望,最终都是徒劳。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希望或是绝望——《安尼亚拉号》
希望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是空想。
如果我们剔除人性,假设这8000人团结一致为生存努力,那是否能坚持在飞船生活500万年呢?
显然,不到30年,水槽里面的水变成褐色的时候已经说明大多设备开始老化了,在这个日常设备寿命都不到50年的飞船里面,要坚持500万年那是痴人说梦。
生活能源维持即使核能也不到百年,看到那个瀑布投影时真想骂这个败家娘们。
影片中24年能源就差不多没了。
如果有个太阳还能种地,想靠星光?
那还是算了。
所以,希望和人性无关,无论他们展示出什么人性,只要没有救援,灭亡是肯定的。
影片很单纯,展示的是8000人在步入必将灭亡的命运前的人性表现。
所以人性方面就不多说了,以北欧人的性格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换成我们的中国山区的那些面朝黄土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朋友,我敢肯定坚持50年不是问题,说说影片中设定的硬伤好了。
飞船飞行速度是60km/s,那么只要改造出一个救援飞船,搭载足以使飞船返回的燃料,假设用火箭不断加速最终以每秒90km的速度追上去,如果救援在出事1年后出发,飞2年就追到了。
就算是现有的火箭技术也不是不可能,追上后甚至还能自己搭载火箭减速到60km每秒。
虽然费钱。
但从经济上考虑,以这个价格救回飞船是否经济呢?
飞船主要用于地球和火星的航运,如果地球上的人已经转移完毕,以短期利益考虑,那实在没必要救回来。
不过长期考虑,那飞船还是有救回价值的。
毕竟那点儿燃料和飞船造价比起来确实不算太多。
所以即使是从经济考虑,回收飞船也是有价值的,更别说社会影响了。
即使为了故事,我们设定一个撞击损坏了通讯设施。
地球方面无法得知飞船受到什么样的损坏。
尽管有点扯,但是这种大型的通讯设备撞的再烂,以飞船上的材料也是可能修复的,何况从飞船日常设备中取材料组装一个小型通讯器也并不是不可能,不过接收那边的要求有点高而已,旅行者1号现在还能和地球通讯呢。
所以没有救援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然后是探针,忘了从哪里听说,原著没有这个探针。
但既然电影里面有,也可以扯一下。
探针外形很像个火箭推进器。
不过这东西肯定不是地球给的救援燃料,假设此物为地球最新前沿技术制造封装的燃料,就算地球方面没有告知,至少也得在外壳上面刻上使用说明书,刻不上贴一个不锈钢的也行啊。
不至于大家拿到后一头雾水。
所以在电影里面此物为无法探知其元素的宇宙垃圾。
既然是无法探知其元素,但这东西又极其稳定。
所以我们可以从硬科幻的角度来看看。
这东西在目前的元素周期表之外,他们不认识是当然的,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后面的元素都有极强的放射性。
所以,影片中那个科学家说这东西可能用某种未知的方式变得有放射性是有可能的。
所以可以猜测为这东西正是外星人用某种特殊的封装让其外部辐射变得稳定,而内部有将其转变出放射性缓慢释放能量还在工作的的探针。
至于飞行的目的,大概和我们的旅行者一号一样吧,这东西内部有量子通讯都说不定呢。
因为如果影片想表达如果人们没有放弃就能得救,那么转折就只能是这个探针了。
不过那个不知死活一知半解的丧人天文学家打击人家科学家的自信,导致研究停滞了。
星河浩瀚,宇宙无边,美丽的地球已经焚烧殆尽,可悲的人类满怀期待奔向火星,弹丸之地,花无生命,唯独的意义,在于到达本身。
期待与恐惧相辅相成,唯自我意愿被违逆为最痛苦。
众生百态,淋漓尽致,权利与金钱退居二线,当歌舞不再升平,邪恶战胜理智,只有兽欲而不思考之时,才能卑劣的活下去。
六百万年飘荡,落向何方毫无意义,生命早已殆尽,一切只是一堆烂铁。
无欲则刚,不念过往,不期未来,才能存一丝坚持,转念一想,地球还不如安尼亚拉号,有何绝望?
绝望,长达五百万年之久,便不再是绝望,而是与生俱来的悲观。原著作者哈里·马丁松7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78年以剪刀剖腹自杀。
压抑沉闷,仿佛又看了一遍《太空漫游2001》。
虽然影片在逻辑上有很大漏洞,但对于探讨「人到底需要多大的空间和怎样的期许才不会觉得自己被囚禁」这一命题非常出色,当星际旅行变成无期徒刑,人在浩瀚宇宙中慢性自杀的全过程。
带有批判性色彩的文艺硬科幻,人类是自大的蝼蚁,擅长自取灭亡,却又顽强生存。60年前的幻想,60后未曾改变,故事会兑现,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悲剧而悲剧,这他妈有人先到火星了出了事不找火星救援?不找地球救援?这么牛批的飞船没有预警系统?最主要的逻辑都说不通你们给这么高的分?这就比如一个人出远门钱包被偷手机被偷就要在外面睡大街卖惨?不会接别人手机打电话?一个电影最基础的逻辑都没就因为是悲剧就他妈给这么高的分辣我眼睛,真有你们的
感慨船长的意志力
发现导演之一当年参与了dirty diaries 这么点经费拍如此宏大的文学诗歌设定能完成已经不错 角色塑造/群像有点单薄(摄影好减分啊女主的演技被晃得好逊色)斯大礼堂也太出戏了
科幻背景下探讨人性的作品。一艘引擎意外损坏只能漫无目的的在宇宙中航行,等待命运的转机的宇宙飞船,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逐渐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或是寄托宗教、或是自尽来逃脱了无生趣的生活,飞船在五万多年后终于到达了一颗类地行星,但船上的众人早已经化为了累累白骨。其实试想一下,这个人数规模的船只有足够的条件繁衍下去,子孙后代是有希望到达一颗新的星球的,但在看不见希望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想要孩子生活在这种处境之中,证明了人的生活中希望乃是最宝贵的东西。一些镜头语言运用的非常好,体现出宇宙的浩渺和寂寥,不过剧情不够紧凑,缺乏刺激性,整个观影过程比较乏善可陈。
宇宙航行的心理描绘,希望的消失,希望的再现,希望的维持。
我真的装不起来,这剧情挺没意思的
没有一点希望,地球可能就是一座石棺。
23/7/26:女主似乎是阿尼亚拉号上最接近宗教造物神的人,因为她控制乘客通过巨大的电视屏幕观看一种名为“米玛”似太阳耀斑的外星实体,人们仰面躺在船上的一个球形房间里,米玛则访问他们的记忆让他们重新体验在地球上的生活。这种构思类似于索拉里斯星。然而电影被过度得划分太多的章节标题,自从阿尼亚拉偏离轨道后,这艘船上的人类如同被判了死刑,一切挽救与堕落托出故事的主导隐喻:着迷于科幻小说中的太空旅行者想要一种可供逃避现实的乌托邦的愿景。沉迷太空旅行的宏大叙事观导致地球毁灭的概率远大于发现新地球。
科幻是皮,表达是里,绝望中如何生存?这是个伪命题。
非常小的成本,打造出来的视觉效果到位,尤其是末世来临来临之际的压抑情绪很到位,大刘的小说《三体》中曾经描绘的战舰文明本片有所传达,那种暗黑的气质难能可贵!
这片子是真的烂,要说低成本,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不比这个低?屋子里唠嗑也比这个好
不知所云
1、邪教那里我还以为要出事情,结果根本不邪气啊,很和谐。2、探针那个为何会勘测不了是何物质?我只能认为不是人类的造物了。3、最后的598万年,被这个数字震撼了一下。4、女主老瘦丑,影响观影体验。5、为何不与火星或者其他飞船联络?前面几十年没飞多远,信号往来也就最多几分钟,这艘飞船不是人类最后唯一的一艘吧,应该算是剧情BUG?
女主的伴侣应该是有产后抑郁症
电影海报很有艺术感,电影也一样很特别,虽然是一部科幻片,但我却觉得是一部宗教电影,正好这两天在看《乌合之众》,其实宗教不仅仅是指那些我们所认为的未知力量,还有很多组织与群体都可以归类为宗教的一种,电影所涉及的话题很多,我却对一群人的行为产生很多同情,我又一次想到了鲁荣渔惨案,那是人性的一种,而这艘船,将近600年,最后那一幕我恍然大悟,这个格局一下打开,这哪是拍的“石棺”,这分明就是拍的“石球”,我们在地球的日子,不就是安尼亚拉号的另一种形式吗?600年后,我们人类还在吗?日渐稀缺的资源,宗教信仰,消失的人口,末日狂欢,等等等等,我们怀念的过去,真的存在过吗?也许当我们离开的那一刻就已经消逝了!
这部比太空生活好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