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麦兜长大之后,我没有预料到他成为了一个福尔摩斯式的“神探波比”。
而本片故事主要想阐释的是“神探是怎么炼成的”。
这部片子,重拾了很多港人上世纪的记忆,靓煲皇的美味,电视节目的亲切,是一部洋溢着浓重怀旧味道的诚意之作。
在特定港式的语境中,给了我很多感慨。
在这一集故事里,麦太最多的角色是一位在某个海滨小城镇电视台的万能主持人,因为整个台才三个人:除了她,还有台长(以往校长形象)和摄像陈小姐。
本片中,麦太几乎是无所不能。
因为在麦兜心中,妈妈就是一个女超人,如能够巧妙运用衣架和红绳进行多样的变化,化为通渠的利器。
麦兜从自小的念书到帮陈小姐打打光、帮妈妈做出镜嘉宾,还有收工之后、在妈妈的教导下,到菜市场跟老板砍价,依然是乖乖的小呆猪。
等到他长大出来工作之后,像妈妈一样在电视台倒闭之后,到处打散工,一个人做几份工作。
后来,麦兜跟朋友出海打鱼,期间妈妈再一次累倒飞向了“太空”,而这一次,麦兜和妈妈未能说得上再见,便从此别离。
就这样,麦兜结束了打鱼的工作,一个人,到处走走看看,似乎为了完成儿时那些妈妈没办法实现的环游世界的梦,并终在某一天顿悟,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觉得:听得懂粤语的小朋友,能够在小时偶看到这样的内容,对于理解人生路上很多一时无法直接解释的重大命题(例如死亡),其实是很幸运的一段经历。
我的理解,有一种东方“小王子”的感觉。
对于自己的人生,麦兜在长大之后,领悟到他现在所得的,正是妈妈用一辈子赢回来的。
他明白:爱,来自妈妈的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信任,是就算知其万般不堪,仍饱满的信赖。
这种,不是因为世俗的评价所能改变的东西。
而这也正是麦兜人生成长中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我就在想,人的一生,能够有多大的本事,以往人生力量的积累至关重要。
当画面出现在麦太告知麦兜因为爱与信任没有买他不选的六合彩号码、所以也就没有成为富豪这个事实后,麦兜哭着跟妈妈抱在了一起。
这时,影厅现场的一些小朋友也齐声哭成一片,触动了我的泪点,以致滴泪。
暂不能罔论这部片子有多好,但它确确实实感动了我。
如果说看其他动画电影,是用金钱换娱乐的话,那么看《麦兜》的电影,就是用80分钟的时间换回了满满一兜子情感。
有时候我特别想批评一下麦兜,为什么每次都那么讨厌地关注到生活中最最细节的东西,为什么每次都那么烦人地让我们为人间真情感动,为什么每次都那么若无其事地说出一些能让我们铭记一辈子的话。
因为麦兜就是你我的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是人世间的一头猪,我们要战胜自卑,要赢得尊重,要为生活打拼,要融入族群。
这时候,看一看乐观的麦兜,就像是为我们自己的心注射了一阵舒缓剂,从而能停下手中的忙碌,留心一些生活中真正美好的事物。
这部电影的开头用了探案的类型片素材,成年麦兜像福尔摩斯一样破了案,他已经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了。
他的语速加快了。
是的,语速是麦兜影片的重要特征,无论多紧张的情节,麦兜都会用其一顿一挫的舒缓节奏加以陈述。
讨价还价时,麦太教麦兜的话明显是打压价钱的一种说辞,但是麦兜依然用很慢的语速讲出来,把本来是勾心斗角的讨价变成了一种温文尔雅的交流。
人间的薄情瞬间瓦解。
当然,我并不赞同影片让麦兜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如果拥有那样一个爱着他、呵护他、承担起一切家庭责任的妈妈,孩子就能顺利成为“伟人”的话,那么这个世间就没有任何残酷存在。
可事实上,这个世界是残酷无比的。
影片应该描写的恰恰是如果麦兜没有出人头地,仍然是个市井小民,他将如何报答妈妈,如何在心底永远留住妈妈的故事,因为这才更接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麦兜的长大打碎了我们对长大的麦兜的一切想象,就像一个茧一旦破掉,它因神秘感而具有的那种不确定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
我宁愿麦兜永远留在儿童时那种无忧无虑的状态,那才是麦兜,大侦探不是麦兜,而是我们臆造出的万千个麦兜的结局中最好的一个,而这些结局永远只应停留在我们的头脑里。
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麦兜与他大伯的那段“插曲”。
这哪里是大伯与麦兜的一段戏啊,这明明就是成年麦兜与儿童麦兜的一段戏。
成年麦兜就应该是这样一个亦虚亦实、默默无闻、又执着于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
他总是把食品车推到荒郊野岭,推到没有一个正常顾客会光顾的地方,但是在那里他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方式。
就像麦太不停地在打工,不停地在换工作,其实她真正的人生价值就是爱麦兜,呵护麦兜成长,仅此而已。
影片对香港社会的变迁是记录性的。
汇聚儿时回忆和乡里乡亲无限情感的品牌小吃店倒毙了,几个热爱生活的人苦苦却乐乐地在经营着的电视台倒毙了,人们被强迫拉入都市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麦兜在破案时他的语速一样快的生活。
总有一天,衣架的各种妙用也都会被新潮的器械所替代。
但影片就是这样把我们生拉硬拽到以往的那些淳朴的生活状态之中,让我们这些已经逐渐淡忘了小吃店、电视台、衣架的人们重新认识到它们曾经温馨地存在过。
这种提示真的已经足够我们受用了。
昨天带两娃去看麦兜。
怎么说呢,建议去看,强烈建议去看,带上孩子更好。
不说技巧本身,不炫,但画面很舒服。
和片子讲故事的风格一致,温和克制。
有说到很难过的事,没有大喊大哭。
麦兜只是慢慢地说,似乎还有回忆带来的一点点笑意。
这是通篇一致的地方,不管是麦兜,还是麦太,都知道生活就是这样,有你喜欢的,有你不喜欢的,都要一点点一天天地推开堆到眼前来的事情,一点点一天天地过下去。
来不及悲伤,也没有感慨,每一点细碎的片断都可以有明亮的过法。
不知道是因为港片影响太深还是自己是广东人的缘故,一直觉得这就是粤语地区的老百姓的调调。
没有伟大的中心思想,没有头脑先行的理念驱动,只是把纷杂烟火气的每一天过好,把当下的这一天过好。
因为都是平常人家,所有的柴米油盐都要自己双手做来,需要的时间和脑筋已经很多,哪里有时间有功夫去想。
有功夫想到的也只是明天,最多后天。
以前在珠三角不错的国企里工作,年轻的本地人同事早早就在工作之外开服装店手机店。
说是反正业余时间闲着,就试试呗。
有盘算,可是大抵没有太多的市场调查前后权衡。
放到今天,就像是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只要不闲着,失败不怕,再试。
因为成功本身的定义就简单,多赚几个钱就挺好,然后再想别的。
就像麦太卖衣架卖尼龙绳,麦兜通下水道(广东话叫通渠),先管饱,再说别的。
这里没有“北方”电影里这类职业的悲情,就是简单的过日子可以做的工作,就是一份工作。
深深地喜欢电视台几个人一起的戏,在街头开拍,随时插入实用的信息;在街头唱歌,大家一起来;既是街坊,又像族人,认真捧场忙碌过日子的感觉。
没有纵论天下的闲谈,没有文化艺术的高冷,就是一群普通人,在一起时一起开心吃和闹,不在一起时各自过日子。
温情就是简单热闹的邻里相扶携。
帮你就是帮衬你的生意,一碗面一顿饭。
帮你就是站在一起不惜力地做事,走开各顾各地过日子。
一直觉得,广东人其实很讲义气的,只是这义气不一定是和你一起去死,而是和你一起活。
“有事是兄弟,没事是契弟”是最好的说法,契弟一般情况是骂人话,也是翻脸不认人的意思,这句话翻到普通话里,我理解就是有难事相濡与沫,太平时相忘于江湖。
我理解这就是广东人香港人的义气。
说了半天还没说到电影。
主角不是麦兜,是麦太。
麦太是非常典型的广东师奶,吃得了苦,认得了命,会不停地想办法应付各种难题。
麦太的样子让我想起肥姐,你只看见我笑,哭是我自己的事。
喜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韧性,不是豪气,是一边想办法一边笑着说话的本能。
对孩子,不管和别人比他是不是不够聪明,反正我家就是平常人,我只需要好好养大他,长大了能够自己“揾啖饭食”就很好。
而好好养大,就是教他怎么买菜砍价怎么通下水道;就是他担心钱不够的时候帮家里买彩票的时候,告诉他中奖了,但是要低调要继续装穷,但是我们可以去不同风格的街区旅馆住住,体验一下韩国日本夏威夷的旅行。
而且有的时候妈妈要打两份工,更加努力地装穷。
“妈妈,我不想读书了,我不想你一个人装穷,我想在你去太空做检查的时候陪着你。
”憨憨的麦兜说这个话的时候,我看见我家闺女哭了,其实,我也哭了。
妈妈去了太空以后,麦兜去了很多地方,最后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很想吃一碗面,一碗有一个荷包蛋的热热的方便面。
大表叔卖面选在偏僻的野外,说来到这里的人,要不就是悲伤要不就是失意,累了的时候有一碗热热的熟悉味道的面多好。
我固执地觉得这就是港片港人经常不说出口的温柔:不如,我煮碗面给你吃?
你既然不想说话,我就给你暖暖胃吧。
看完出来,和女儿儿子紧紧抱了一下。
妈妈给不了你们飞翔的翅膀,如果只是百搭的衣架和尼龙绳,是不是也已经很好?
放映了那么多天,还是有那么多小孩来看。
是也笑,不是也笑,该笑不笑,不该笑倒笑不停了。
却也似乎要感谢他们,不借他们出戏,我也该潸然泪下了吧。
也幸好身边带了个死党,憋得眼泪要滚下来的时候就被他擂上一拳。
心照了。
海角天涯东拉西扯都无关紧要了,这苍茫太空下有这母子,便已足矣。
那些穷苦人家鸡零狗碎的哲理,带着生活的黠慧去燃亮青菜豆腐的日子,看得不由会心一笑,师奶的道理,可爱得瓷实。
是啊,一天省下一块钱,一年下来就可以去吃一顿靓煲皇呢。
省下三块?
那可是可以去吃自助餐的!
仿佛天空再宽,宇宙再大,也抵不过牵着妈妈的手走在童年的小路上。
有多久没有追随过这种纯粹的幸福了?
都是一夜消失的罢。
随着靓煲皇的结业,随着房屋的推倒,随着繁荣的垒砌,随着你我被遗弃在“成人”的轨道上,羞于、愧于、懒于面对父母,甚或是拨出那个早该烂熟的号码。
麦兜长大了,我们也长大了,看得懂这部电影的小毛孩早已在现实中摸爬滚打过一些时日,电影的短暂光阴里,几欲封存的记忆汹涌过来,拍得人心脆脆软软的。
你知道,那是香港,那是动画,你也知道,大可以贪婪地认为那是我们的故土,我们的故事——有陈旧的街巷、玩伴以及委屈,有捉襟见肘的穷苦日子,以及父母家人搭建的无忧光景。
酸苦得很,却也如此富足,想起都要庆幸那些穷得不敢欲不敢求的日子,到底弥留下几多幸福的源泉。
幸福得不敢相信上太空与悲剧的牵连。
上个月开始,频繁地进出医院,身体出毛病,痛得连手术的钱都凑不出,紧接着婶婆入院,一眨眼净是诀别,继而叔公倒下,差点失去……这么近的衰败与死亡。
我看到麦太第一次说要上太空,心中酸得异常难受,父母在我们面前的死扛,怎么会陌生?
然而她真的上太空了,仿佛也是一个平凡但其实仿若支柱的长辈离世,你只知道这种隔,便是常态了。
而我,也不过如麦兜一般,搭错了线,该是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茫然失落麻木困顿。
麦兜在麦太第一次上太空时跟着大表伯混,混在荒山野岭里,卖面。
为什么要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开店?
大表伯的回答荒谬得温情脉脉。
是啊,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想不开的吧,想不开的人吃到一碗即食面,也便回心转意了吧?
星空下那一碗简简单单的即食面,热辣辣的都是麦兜系列里简妙的情。
暖,真暖。
仿佛不是这人间的。
电影一分一秒褪去,顺着童稚的开怀一笑与故作糊涂的清醒,心中的空洞也被敲敲打打地填补了起来。
影院的灯亮起时倒有些庆幸了,再长久,怕是哭得收不住了。
实在是满腹情怀沤得太熟烂,那些回不去的日新月异,拾不起的前尘往事,都是饥肠辘辘的情伤。
麦太赢给麦兜,输留自己,我们何尝不是这般豪迈与悲壮。
从2001年《麦兜故事》到2014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麦兜系列电影已经推出六部。
来自香港的小猪麦兜发过梦、学过太极拳、与华仔同台演出过。
这一诞生于香港本土,后来北上的系列电影,兜兜转转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该憨憨地与单亲妈妈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怀着斑斓梦想,然后无奈地长大成人——和千千万万的香港普通民众一样。
但在这一集里,麦兜却应验了流行的成功学,终于发达成为精明能干的英雄。
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点,疑惑也不止一点。
在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余年后,成为社会栋梁的麦兜,究竟要怎样续写这部“草根童话”?
麦兜和他的表弟麦唛早在1988年就问世。
最先问世的《麦唛》系列,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猪麦唛。
香港俗语里称傻傻笨笨的人为“猪唛”。
然而麦唛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双语流利,生活富足潇洒。
最初的故事以麦唛的日常生活为主。
之后慢慢转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园,麦唛逐渐淡出,麦兜转而成为故事的主角。
麦兜的右眼上有一块红色胎记。
他出生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里,自小和单亲妈妈麦太相依为命。
麦太望子成才,倾尽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东西。
无奈麦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
作者谢立文曾在访谈里说,“麦唛在香港或者广州或者英国都没什么区别,但麦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现。
他的单亲家庭,他的母子关系,还有自己天生资质低等,和麦唛有很大区别。
”虽然并非刻意,但从麦唛到麦兜,香港社会的境遇变化不知不觉依附于这两只粉色的小猪身上。
麦唛问世之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刻。
那时候香港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发达和高效。
但到1997年前后麦兜变身主角,经济下滑的焦虑、社会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麦兜母子身上凸显。
1997年,13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问世,两只小猪第一次走出纸面走进电视。
第一集里麦兜想在感恩节吃火鸡。
节俭的麦太狠下心买了一只最小的火鸡,结果这只火鸡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电影《麦兜的故事》上映。
当年这部电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过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是名副其实的港人骄傲。
影片中,麦兜前往长洲学习帆船本领的桥段,则来自1996年奥运会李丽珊为香港夺得首枚奥运金牌。
然而长大成人,麦兜没有和李丽珊一样成为奥运冠军,只是在压人的楼市、故事中逐渐变成负资产。
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会让人跳楼”,也许比帆船和金牌更击中港人心脏。
继承首部票房奇迹,2004年归来的《麦兜,菠萝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制造”的字样。
依旧是细细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话的交织,这一集电影里,麦兜的身世之谜被解开,那个叫麦炳的男人,抛下沉浸在新婚甜蜜里的麦太,留下一部《菠萝油王子》的书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复国之梦”。
镜头跟着年轻的麦炳和麦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
年轻的女工们在工厂里劳作,香江上画舫游弋。
然而下一个镜头,画舫焚毁,麦太和麦兜的居所仍然狭小逼仄,却和春田花花幼稚园一样,面临拆迁的命运。
2003年,香港经济仍没有走出低迷,经历SARS疫情以及之后的若干不当政策,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
几乎在同一时期,香港影坛拍出了《金鸡》。
与麦兜母子一样,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层阶级的代表,在时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
而《麦兜,菠萝油王子》里,“活在过去”的麦炳似乎缅怀着旧日殖民地时期香港高速发展的荣光,而“活在未来”的麦太则希望告别劳碌生活,买一块墓地对着大海抖抖脚。
只有活在当下的麦兜,在时局和经济的萎靡中进退两难,为了让时间过得充实一点,只能抖抖腿。
在这之后,麦兜系列日益成为代表着港人的“草根童话”。
关于它的漫画接连推出,并被引进内地。
麦兜图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热销。
在媒体票选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麦兜应声上榜。
对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麦兜和它幼稚园的好伙伴们稚气可爱,常问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问题。
但在大人来看,无厘头的麦兜系列却暗含着无数成人世界的辛酸。
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将麦兜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起来。
影片中应届毕业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局面,烧味店的盛饭工甚至都是哈佛毕业。
现实的孤单、寂寞、焦灼困境在这部电影里都被无限次放大重现。
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麦兜系列中,这部充满了恶搞的电影评分最低,却因为“超女”周笔畅和张靓颖的加入得以在内地上映。
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是一部有内地投资、制片和演职员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连故事也一并搬来内地。
故事的源头实际来自电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
麦家祖先麦仲几千年前“吃饱了撑着”的发明因为三峡工程被发现。
几乎同一时刻,麦兜跟着妈妈北上。
来到武汉,麦太赞颂这座”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子“的城市,希望屡次投资失败的自己能在这里找到春天。
她把麦兜送进“太乙春花门”学习太极。
这部电影在2009年暑期档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节档刚将喜羊羊系列搬上大屏幕。
据传片头的3D场景和片尾的三峡大坝,都是应投资方要求所加。
普通话版的配音阵容包括了那年刚开始走红的黄渤,在上映时间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余。
北上的妥协发生在电影里,也在实际生活中。
2003年,内地和香港间开始实行CEPA政策。
两地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大陆定居。
根据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约有50万港人长期居于内地。
2009年一年间,就有4万港人移居内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
2012推出的《麦兜当当伴我心》讲述的重心不在麦太、而在憨憨的校长身上。
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校长注重音乐教育。
他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成为“社会栋梁”,却一直让音乐陪伴身边。
这部电影的内地色彩依然强烈:麦兜遭遇了带着东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厕所迷了路。
影片尚未过半,这个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麦兜相似的阶层处境。
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内地和香港在处境上似乎更同声同气,彼此生活上的关联也更加紧密。
影片里,一辆载着小合唱团成员的小巴在深圳和内地两地奔波,即是当下生活的写照。
比起前几部,这部电影少了童话色彩,多了写实的意味。
在接连北上之后,2014年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却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
然而麦兜和妈妈没有回到他们位于本岛的闹市区,而是生活在一个小渔村。
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迁的来袭,前几部里的麦太的卖力工作和望子成龙,在这一部电影里变本加厉。
在《菠萝油王子》的结尾,曾经有过一个“春秋大梦”般的结尾:靠着抖腿,麦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戏仿马友友)同台演出,麦太盛装为儿子鼓掌喝彩。
然而在《麦兜我和我妈妈》里,先是麦太真的离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麦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脉,奋发图强,终于出人头地。
只是发展至此,故事似乎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香港仔”麦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变得面目不清。
他没有像前几集里一样,长大成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着没有梦的现实世界,而是变成了名侦探。
成为名侦探的麦兜带着猎人帽,像福尔摩斯,也像柯南。
陡然发达的结局,虽让一路看着麦兜走来的观众倍感欣慰,但心中却有不适。
这个干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粤语很一般)、甚至有点呆、有点憨的小猪,原本是万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
但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翻身成了成功学典范——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麦兜响当当》的结尾:若干年后,成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开烧鸡店的麦兜。
就如同麦太常说的睡前故事,麦兜从一个小朋友变成了一个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着。
阿May觉得,能够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现如今,渴望成为“社会栋梁”证明自己的麦兜,和屹立在这只小猪身后的大香港一样,面临着自我认同的焦灼困境。
從麥兜1開始看起 1是我最喜歡的 到了菠蘿油就已經有點沒意思了 春田花花因為有那幫子人我就根本沒看 響噹噹也較差 伴我心就好了那麼一點點 當然的當然 以上那些綜述 是因為只有第一部看的是粵語版 後來又看過一遍1部的國配 簡直不能太糟糕 所以之後幾部覺得不好看大概也因為是看的國語版的緣故吧!所以說 其實也不怪影片本身 只壞在國配整個麥兜系列其實最出色的是配樂 從第一部開始的自創獨立音樂到後面開始引用古典的經典的樂曲 穿插在繪製色彩斑斕卻又清新的背景中 本來這一部也沒打算看的 網路上也一直沒找到片源(畢竟我一人去影院看這種片子會比較奇怪吧) 但是機緣巧合還是拿到了片源 於是坐下來靜靜欣賞一開頭用了我大愛的DOWN BY THE SALLY GARDENS立刻讓我回憶起那個夏天 不眠的晚上靜靜聽著這支曲入睡 所以決定好好看下去 然後..看到大表伯煮麵那地方 大半夜看的我好餓 終於想吃泡麵了!一貫溫情的親情故事 感覺是不是到了這一部 麥兜系列就算是真正的完結了呢?
广州看电影的好处是,港片都是粤语的,不用挑不用拣。
我的同事们总是一副惋惜的模样,觉得我小时候看的黄飞鸿、周星驰、TVB都是国语的有什么意思。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麦兜电影,跟耗子在影厅里两个人哭的凶残。
我妈妈的爱一点儿也不比麦兜妈妈对麦兜少。
碰上一个叛逆自私的女儿,总是格外伤妈妈的心。
这些年,我在外头。
妈妈,在家里。
观念差异越来越大。
他们忍我、爱我。
一边被我伤害,一边却依旧付出着,渴望着我的回应却总是落空。
来广州后,两个半小时的火车即达,却没有回过家。
借口总是很多的,忙碌也好,身体也好。
习惯了在亲情中被动和享用,想主动做点什么事情总是羞赧的放弃。
太久太久的被动,似乎丧失了表达的能力。
麦兜等到妈妈上了太空,一夜长大。
而我,要等到几时去?
01麦兜说自己是霉猪手,让妈妈买那些他没有选中的号码,结果那些号码真的中了。
麦兜以为他们发达了,跟着妈妈过了一段「发达日子」,后来才发现原来妈妈并没有买那些他没选中的号码。
麦太对麦兜说:就算全世界都不爱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就算全世界都不信你,我信你信到脚趾里。
02长大后,外出打拼,和妈妈渐行渐远的麦兜,在妈妈真的去了太空总署,不再回来后,终于开窍,用心读书,认真赚钱,变身神探。
他说:每一次我感到聪明,每一次我感到灵巧,每一次我感到威猛,我都真实地感受到,我和妈妈,在一起。
03末了,麦兜在回溯童年以及和妈妈记忆后,终于明白:面对命运,妈妈能输的,都输了。
面对命运,妈妈能赢的,都赢了。
只不过,妈妈把赢的都给了我,把输的都留给了自己。
我不禁想起,小时候妈妈留给我的宝藏:大手拉小手的母女旅行、清晨公园里起舞的紫色身影、小碟子里水养着的白嫩玉兰花、手工作坊里妈妈的黑色橡胶枪、午后放学回到家的浓白猪骨汤、冬夜里手织中的白色毛衣……片尾有一句话:我从未离开,只不过换了种方式,活在了爱我的人心上。
左手边的小个子男孩,一直在问:姐姐,我们可以走了吗?
走出影院的时候,又絮絮叨叨着麦兜里几个不好笑的笑话。
我开了会儿小差,想着:这个年纪的孩子来看这样的电影,真的是尴尬。
怕他看不懂,全场阿姨辈的姑娘们眼里噙着泪花的时候,他在捂着嘴偷笑。
又怕他看得懂,跑出影院哭着问妈妈:是不是我不长大,你就不会离开我上太空。
麦太忙着「扮穷」的时候,麦兜一个人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我几度哽咽,又憋回去,怕被邻座的小男孩笑话。
时光阻隔在我们之间,我们深深明白着,上太空就是离开,回老家就是分离,却不愿说破。
即便它是个既成的事实。
我们看着成年后的神探麦兜回忆着童年的小镇,那回不去的曾经。
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麦兜长大了,这个唱着「扣住你梅菜扣住你手」的小孩子长大了。
终于、居然,种种复杂的情绪。
却好过再也见不到他。
上一集的结尾,每个人都走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旅途,幼儿园关门、校长回老家、陈老师嫁给了有香港脚的男人,大家各奔东西,麦兜长大,我以为再也不会见到他了。
所以这一次,无论他变成什么样,我都是乐意见到他、着急见到他的。
看着麦兜长大的我们早已成年,早已习惯于「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啦」,又怎么能要求他不长大。
幸好,麦兜有满满的回忆讲给我们听。
那个时候,这个世界还不是冷冰冰血淋淋硬邦邦,那个时候的小镇子,有三个人撑起来的电视台。
麦太会唱温柔的歌儿,也会变身万能侠,用衣架和麻绳解决一切问题。
陈小姐用闽南语的小调俘获每个人的心,就连台长说不利索万年不变的语调播送生活新闻,也让人觉得春风轻柔、星空璀璨。
原来那种东西就叫做「温柔」啊,世界偶尔呈现出它软塌塌的一面,几句讲价的惯用语句可以用上好几年,街坊邻居都认得你,出丑也不会有人笑话。
当麦兜花一整晚的时间记下自己的霉猪手抽出的36个数字的时候,我们几乎断定,麦太不会去买第七张彩票。
她可以陪伴你走过人生的每个低谷,她可以一天打几份工告诉你我们要低调一点装穷人。
看着他们假装环游世界明晃晃地快乐着的时候,恰是鼻酸难耐的时刻。
麦太说:“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都只爱你;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都只信你;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里。
” 麦兜说:“妈妈我爱你”。
左边的男孩子捂着脸说,他们好肉麻啦。
我的心里又开始酥酥麻麻,从六七岁的年纪开始,我们就已经难以启齿那些出自真心情意满满的话语,遑论现在,即使深爱,我们也羞于启齿。
情愿诉诸行动,用一切关照去报答。
羡慕麦兜跟麦太的原因,大概有这样一条,坦诚。
爱你在心口难开,如若你笨一点,真怕你不知道,这种不知道或许是一辈子,那该多遗憾啊。
守旧与立新,香港保有着老旧的街道跟林立的高楼大厦。
时光变迁留下的痕迹就是这样,用刻刀去磨平那些旧日里的相聚,用冷硬的建筑去填平欲望的沟壑。
人多地少、繁华的建筑和华丽的人群,我们眼里的香港就是这样子的,俗世烟火的香港味道,离不开念旧的人们一次次提及过往,用影像去唤醒记忆。
谢立文用那些童稚的乡间小道、记忆中辉煌过后又没落的靓煲皇小店,讲这座城市的变迁。
逼仄的高楼里最终会住满人,古板的人、狡猾的人、念旧的姨姨、冷肃的大叔……麦兜终于背上书包走进小学,又终于背上行囊离开家乡。
无所不能的麦太,原来真的有一天,上了太空就再也回不来地球了。
糖炒栗子坚硬的外壳在时光长河里磨成了厚重的茧,麦兜在风雨中历尽沧桑,偶尔也会怀念儿时的一切,但孤独寂寥的生活再没有鱼丸与粗面的选择,只好在磕磕绊绊中继续前行。
星空下的山坡上,想起大表伯那一碗荷包蛋泡面,流着眼泪为自己煮了一碗。
听过一首粤语老歌,倒是很合这一集的成长与变换。
歌儿这样唱:怀缅过去常陶醉,一半乐事,一半令人流泪。
梦如人生快乐永记取,悲苦深刻藏骨髓。
韶华去,四季暗中追随,逝去了的都已逝去。
常见明月挂天边;每当变幻时,便知时光去。
败给了时间这样的无敌杀手,我仍愿执拗地去找一只手表带我辨明方向。
天涯海角,满天繁星如若落寞,我愿为你煮一碗荷包蛋泡面,细细聚拢完整的蛋黄。
苛求圆满,徒劳也是欢喜。
看麦兜电影哭得泣不成声,我想起小时候妈妈带我去看这部电影,模糊的记忆和电影的画面逐渐重叠,我突然就很害怕我会和忘了电影情节内容一样,忘了小时候和妈妈的记忆,就像现在爷爷在我记忆中的影子也开始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遥远。
生病这段时间,妈妈照顾我真的好辛苦好尽心,前期每天都打很多电话给不同科室的医生询问医疗方案,带我去每个项目最好的医生那里做检查,从医院回来后,西医无门,不遗余力地找各种行得通行不通的土方子,早上开始就亲自给我煎中药,每天还变着花样给我准备好吃一点的病号餐,我要吃的药好多我自己都搞不清楚,饭后都是妈妈给我挑好一小碟子的量,睡前还想着法给我刮痧、煮艾草汤泡脚,想让我得病痛有所减缓,妈妈总说难受就叫她她都在,我感觉好幸福,但是也好害怕,我害怕有一天我们俩的位置会互换,我害怕我也拼尽所有办法却换不来一个好结局,我害怕妈妈和麦太一样去太空,我害怕那一天的到来,我害怕长大了。
麦太:全世界的人不信你,我也会信你。
全世界的人不爱你,我也会爱你。
我爱你爱到心肝里,我信你信到脚趾头。
我是傻猪猪麦兜,我还能说什么,我爱我妈妈
比较适合小朋友看
去尼玛的什么鬼
麦太确实是个好妈妈,麦兜这部动画没有往日的搞笑可爱,他随着我们一起长大,成人的我们回顾小时候与妈妈的点滴,有着无尽温情。
内容围绕麦兜妈妈对麦兜的爱展开,真的很温馨,看的好感动,最后麦兜妈妈离开的时候好想哭,很温情的一部动画片
“佢话,全世界人唔信你我都会信你,全世界人唔锡你我都会锡你,佢话,我锡你锡到入个润,我信你信到落脚趾尾。我话,我仲可以讲咩啊,我爱我妈妈”;天涯海角,一碗即食面,细致、浓烈、丰满、温柔,让那些迷路的、伤心的人吃了之后,会想再回头,这部片子,就是这么一碗热乎乎的面
我没有离去,我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爱我的人的心里。人生无非生老病死,最宝贵的大概就是老了的时候,回忆孩提之时。希望妈妈永远都别上太空,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
2014.10.04,天鹅湖银泰城,贾蓬。不好笑也不好哭。2019.08.09,看懂了,好感动。
不如以前好看了
麦探回忆母亲侠。其实没有上集的故事丰富好玩,而且普通话翻译有点糟糕,不过霉猪手太空人方便面之类的泪点还是挺触动人的
AMC提前场,一堆妈妈带小朋友来看。结果,看到看着,看到最后,都是大人在哭,小朋友一个个不明所以。这一集的煽情更加直接(妈妈的吻、母子对话),有些不留情面。哎,真是年纪大了。人生太寂寞。
幽默温情与正能量,麦兜都做到了,一如既往的好看。
我只想说,很好看。不要害羞,大胆地进入那个可能坐满了小朋友的放映厅。然后你就会知道,它真的好像是为了治愈背井离乡的累死累活工作的你而作的,就像一碗当你又冷又饿又闷又沮丧时摆在你面前的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一样,让你重新充满力量和勇气。
麦兜吃方便面给我吃馋了。麦兜说:“长大了我很少跟妈妈聊天,不知道聊什么。”的时候,我妈在旁边打手机麻将,不知道她听到没有。
没看到粤语原版,麦兜还是小时候蠢蠢的能戳到泪点。
长大太残忍。我会好好照顾我的麦兜。
记得这部是初中时老师带着我们看的,不光是搞笑,更多的体现了母子之情,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通过这部电影能够感悟到母爱的伟大,还有这浓浓的亲情,值得我们去珍惜!
作家和编导是有区别的
太温情不舒服斯基。
尝试过了,但是和之前看过的另一部麦兜一样,这种类型的动画片完全触动不到,只会让我觉得很无聊额= =
还是应该在电影院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