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以一个孩子的角度,回顾了他的父亲——理发店师傅宋汉的一生。
汉默没有什么学问,人送绰号“豆腐“,专靠替人理发养家糊口,年轻时跟自己的女学徒情投意合,喜结连理。
汉默的理发店在青瓦台总统官邸的附近,因此他也见证了韩国总统更替的诸多历史事件。
在韩国发生”4.19革命“那天,汉默的儿子降生了,取名乐安。
一次偶然的机会,汉默结识了韩国中央情报局的头目,他举荐宋做了总统的理发师。
1.韩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背景下的小人物生存史(政治、社会、家庭)。
2.龙、眼睛、菊花的隐喻脱俗且有力,荒诞正是现实主义的突破。
刮眼睛的镜头很到位,是认识了十二年的总统啊,是高高在上的权利者,心里挣扎表现出来。
3.灵车停在理发店门口的一段镜头快速轮换表达也相当精巧,厕所内外气氛不断上涨马上到达顶点了,然后通畅,也是彻底摆脱彻底告别。
等到对新总统敢说的话,更是彻底新生了。
4.宋大叔,演什么是什么。
孝子洞理发师 (2004)8.12004 / 韩国 / 剧情 喜剧 / 林赞相 / 宋康昊 文素利
非政治纯情感人性向切入,电影粗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讲父亲是个随风摇摆的市井小民形象。
阴差阳错做了总统的理发师,却也是在权势中唯唯诺诺连喘口气也是小心翼翼,哪怕面对的只是个卖煤的人也是如此。
在儿子眼中应该也只是个腰板都挺不直的父亲。
贯穿全篇的应该就是父爱了。
无论是怎么样的父亲都是在为儿子着想。
哪怕曾经糊涂。
转折点:我觉得有两个,一个是去深山看大夫。
大夫说:身体我能治,孩子的心却只有你能去治。
然后转折后的正式开始就是总统遇刺并换届了,也表示那个唯唯诺诺直不起腰板的父亲形象也随之换掉了。
先不说那个药方是否离谱是否有效。
但最终孩子站起来了,跟他父亲最终在新总统面前的蜕变不无关系。
父亲说:“总统,等你头发长长了我再来吧。
”说完这句话,一身舒坦,虽然被胖揍一顿,但是腰板好似也站直了,至于儿子,当然也站直了。
虽然看似不应该有关联的两件事却用这种荒诞的手法串联在一起,为的就是说明:父亲,你知道你可能会影响你孩子至少半辈子吗?
我又被韩国电影惊了一小下。
也许正因为韩国电影也可以把总统被杀当作幽默写在剧本里,所以即便中国电影票房动辄上亿在韩国电影面前怕是还要甘拜下风。
晕,一开始就扯的有点远。
想说最后儿子康复的原因,也许跟父亲冒死刮下来塞进嘴里又屙出来的那点儿灰关系不大——理发师无慧根,未免对老神仙的话断章取义了。
真正的药是他终于敢对那个强大的力量说不;而“说不”背后的,是那个权威终于在心中走下神坛——政治终究丑陋,不仅丑陋,且幼稚无聊。
这是一个屁民觉醒的全过程,时间有点长,代价有点大,但终究还是醒了。
故事一气呵成,完全不见韩国电影中常犯的拖沓,细节的处理也很出彩,不是说笑中带泪那么“恶心”,起码也可以叫幽默而深刻吧。
这么牛的片子到目前为止观看人数还木有过千,还真是小可惜啊。
2011年的第一天看了这部电影,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话:国家的利益永远不能无条件的凌驾于普通民众之上。
人生最重要的是亲情友情爱情,任何打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都是居心叵测的人,阴险的。
宋康昊对于这种市井小市民的角色简直驾轻就熟,通过他演绎的时代缩影,总能提起对那个时期政治环境的兴趣。
不知道,是不是他的南部口音给他大大地加分。
查了一下,果然,他大部分影视作品所处的时代,当政者们都是南部人。
像《辩护人》、《共同警备区》和这部《孝子洞理发师》……朴正熙:庆尚北道全斗焕:朝鲜庆尚南道卢泰愚:韩国大邱金泳三:韩国庆尚南道巨济岛金大中:全罗南道荷衣岛卢武铉:韩国庆尚南道金海市一直都对韩国南部人和南部口音很有好感,他们很亲切,很热情,但不爽会马上表现在脸上,可很快就会忘记,好吃的东西会非常乐意分享,喜欢跟人交流……很像跟爷爷奶奶那一辈的人相处的感觉……很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小细节:1.宋康昊推着妻子在抗议人群中生产,很宋康昊2.吴达洙和宋康昊,因为彼此儿子,而再次相遇,承包韩式笑点3.初次给宋康昊儿子用刑的小军官对待他的方式4.得知儿子不能站立,自己给自己乱剪头发5.新总统上任,他听命去剪发,然后说,等你头发长一点,我再来,被暴打一顿后,终于可以不用去总统府剪头发,儿子的腿也神奇地好了……宋康昊简直就是韩国电影的宝藏大叔~~
无意中又扫到了宋大叔粗糙的脸,静心看完全片,一如既往的被演技折服,被题材折服。
好多年,从来就觉得韩国影片比国内大胆多了,他们没有什么不敢拍的。
表面扯上了政治的味道,其实更多感觉到的是平凡一家人的生活曲折。
从孩子眼里家长里短的亲情讲起,到父亲对孩子的爱,到政治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我倒是看到了元首对理发师宋汉墨那一种特殊的交情。
贴身服务十二年,因为诚恳低调从不惹事,让元首对他有那种事外人的信任,肯定经常有的倾述交流,但好像又有很多的欲言又止,毕竟身份差距太大。
即使和元首有过交情,也一样逃不过时代的洪流。
汉墨救儿子始终也没敢和元首开口。
当汉墨为了儿子,偷偷去挖元首遗像的眼睛做药引时,表现出的躲闪不像是盗窃那种紧张害怕,倒像是他对这位服务了十二年的特殊顾客的不舍和纠结。
但是为了儿子,他没有办法。
影片最后,元首的灵车走到汉墨家的理发店时,突然故障停了下来,又像是他对这位特殊交情老友的留恋,直到药引顺利取出,灵车才又重新启动,也算是铁血总统在冥冥中体现出的一丝温情了。
韩国有的电影真的很好看,这一部也算。
宋康昊演的小人物真的很活灵活现。
把那种随波逐流,在大环境下的被动,不自主以及生活的平凡,老实,没有过多的奢望。
即使给儿子起名字也只是希望他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即使是平凡地活得长一点,也不要做个短命的总统。
生活中有很多讽刺的情景。
例如安乐出生后,豆腐抱着他看到街上行驶而过的巨大的坦克,人与机械的形体的巨大反差,使抱着孩子的宋汉厚显得极其渺小。
这一点隐喻了平民百姓在强权的政治下,是在一个被统治的地位,勿论民主。
在总统没有上台之前,他们做假民主的选票,支持总统,但当成为总统的理发师后,他每天活得兢兢战战。
他也有风光的时候,随总统到了美国,沾光收到众多美国人民的欢迎。
没有预料的风光。
韩国现在的形象很多是在韩剧中树立起来的。
他显现的是一个信奉儒家思想,长幼有序,文明文雅的民族。
但是现代韩国史就是一部暴力流血的政治斗争史,流血冲突不断,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前,这个国家的人民为民主进行了不少斗争。
他们的榜样是美国。
对于美国他们既向往,又有抵触。
在电影,那个在汉厚家中打工的男孩,喜欢猫王,喜欢美国文化,想到美国去,参加越战,想与美国人交流却被无情拒绝和歧视。
回来后,本来的开朗活泼变成了沉默寡言,在剃头时还喜欢带上手套。
不知道是否在暗示战争中双手沾血的不用回首的过往。
宋汉厚这个小人物总是小心翼翼的活着,即使自己吃亏也不要得罪别人,因为对欺负老朋友的孩子怀有歉意而买下了很多的多余的煤,然后说一句很尼采的话,夏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这样生活的人,更别说在总统家中,宁可多打儿子而不想惹是生非,可还是挨揍被骂。
即使这样,对于儿子仍然是抱歉的。
心理和生理双重受伤下,仍然背着儿子回家了。
对于宋汉厚来说孩子终于一切。
为了避免更多的灾难他把儿子送进了警察局,因为不断的电刑,儿子站不起来了。
心力交萃的他,用头撞破门,拿着理发的剪子,在马路上哭喊,第一次愤怒的爆发,但是即使是这样的一次反抗下,他仍然是弱者,他说自己是总统的理发师,于是开始剪自己的头发,他反抗的立足点是儿子的受伤,孩子的未来变得茫然。
这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政治是不公平的。
可他只是一个平民百姓,即使作为总统的理发师。
他的剪子是唯一的武器也是唯一的生存手段,他的剪子即是锋利的,有时弱小的,他只能伤害自己,连一个可以发泄的人都没有。
这个仅有的几分钟的爆发,在一辆青瓦街的汽车开过后就瘫倒了。
在汽车的喇叭声中,他只能为他让路。
作为个人,他阻挡不了历史,阻挡不了机械文明。
在工业化,政治的面前,人是渺小的。
我个人觉得,有点像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的感觉,那种要表达的人在大环境下逼不得已又自然而然的生存状态。
关注的是人,在政治格局的变化发展下的人。
但《孝子洞理发师》更侧重于对于政治的反讽,《悲情城市》侧重对于人生存状态的理解。
《孝子洞理发师》在宋康昊的领衔演绎下非常优秀。
大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生存的故事。
身为朴政熙总统理御用理发师的宋康昊小心谨慎地为总统、闹矛盾的情报局长和保安局长等大人物理发按摩,但在自己的孩子被当间谍抓走后还是无能为力。
反映了60、70年代韩国军事独裁统治下暗无天日的社会状况。
最搞笑的一幕发生在朴总统被暗杀后,理发师被命令给新上任的全斗焕总统理发,理发师看着全总统半秃的头顶,来了句:总统等你头发长出来,我再给你理发吧。
喜剧的存在价值在于用一种愉悦的形式指出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诞,指出人们不愿直视或正常情绪下难以承受的心酸、肮脏和丑恶。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喜剧,是让人越笑越觉得脊背发凉的,因为在这层表皮笑料下掩盖着一种看透生死的绝情和豁达。
《孝子洞理发师》就是如此,它将韩国二三十年的历史贯穿在一个理发师的琐碎生活中。
宋先生因为住在政府隔壁,所以别无选择成为了总统的私人理发师,但这个职位带给他的只是表面的荣光,实质上带给他的却是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大半辈子。
可无论屁民的态度如何谨小慎微,始终躲不开无情的政治扫荡。
它最妙的地方是用黑色幽默去消解了这种政治压力,并将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做了娱乐化处理,让观众以轻松的方式看清了“民主”的幌子下那永远森严的阶层划分和等级压迫。
当残忍的行刑在纯真的孩童眼里只是一串串闪闪发光五彩缤纷的灯泡;当自由时尚的美国梦幻灭为沾满鲜血的越南战争和欲盖弥彰的白手套;当儿子的利益受到侵害,而手里那把离总统最近的锋利的剪刀却只能先冲着自己;当总统的葬礼和一个屁民拉大便的场景进行反复的交叉剪辑——“总统的私人理发师”这一看似高大上的头衔,终于被迫褪下表面的荣光,露出它虚无而孱弱的内里。
一个允许自己的国民以荒诞的方式反省自己历史的国家,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小人物眼睛看世界,虚构的人物故事在真实历史的背景包装下以喜剧的方式呈现,对政治没有过多的批判,冲击力不大,比出租车差多了,不过老宋仍然可圈可点,没什么值得夸赞也没什么好吐槽的,可以看看,就此而已。
剧情还是挺不错的,演员都还好,就是那个女演员,真的很拉垮,毁了整个剧
一般
用轻松的氛围讲韩国那段历史还别有一番滋味,只是整体而言还是太平淡了些
宋大叔漫画式的表演很有喜感,韩国导演真是敢拍,而且以阿甘正传式的幽默讽刺了政治,有想法!
小人物的人生,一个国家的历史
让你抠眼珠子为啥抠的是图片上的眼珠子......
不输商业片的小成本+各种政治嘲讽+宋康昊的演技=韩国电影的蓬勃与成熟。另外那场便秘的戏真是感人啊。
《理发店》从1960年朴在熙政变后的18年,虽然是用喜剧效果呈现,内里确实心酸的。通过《国际市场》知道朴在熙执政期间创造了“汉江奇迹”,但从这部影片,小人物的个人时间,却暴露了当时国内民权的缺失和独断专政的问题。儿子出生那年李承晚换届选举中作弊,学生游行死伤无数,四舍五入却内有深意的玩笑。军事政变朴在熙的上台。1970年理发店助手参军越战,残着一只手回来。国内就行马克思病,上面视而不见,电影呈现10岁的小儿子也被怀疑为马克思病,经受电刑严刑逼供,屈打成招。
动荡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全局很多处用了比较诙谐轻松的基调在叙述。但这反而更让人体会到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和无助。宋康昊的另外两部电影《出租车司机》和《辩护人》同样讲的是前朝故事。韩国人的时代反省精神真的可嘉。
隐喻 对政治题材不太有兴趣
与其说用总统的理发师这个身份讲述了小民的不易,时代的突变,朝堂的更迭;不如说它讲好了在孩子眼中,父亲是如何成长的——父亲之所以成为父亲,都是从他为了孩子,不再愿意跪着为止——父辈不想跪了,孩子就能站起来了。
荐片没有,优酷有,清晰度有点差,又名《总统的理发师》。男主把拉肚子的儿子送去警察局,结果就被当间谍抓起来了还严刑拷打,我也是醉了,国家做事这么不严谨这么荒唐的嘛。这哪是什么喜剧啊,明明是悲剧嘛。给总统剪过头也总归是底层劳苦大众,还是不能免于压迫。最后太搞笑了,总统都没头发还叫人家理发,男主一句等你头发长出来的时候我会再来的,虽然被打了一顿,但真的太牛了。
这类韩国电影总是严肃中透着特有的幽默。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部分呐。看似平平淡淡的剧情,却是在说着那么饱满的故事。宋康昊的演技毋庸置疑。
不想再去诉说对韩国电影审查的羡慕。回顾历史,方知耻辱。就电影本身而言,没了政治反讽简直一无是处。没觉得宋康昊演得有多好,可能是期待太高,总觉得乏力。建议看片之前去百度一下韩国52至79年的史实,很有必要。
嘻嘻哈哈的表达方法,内容却非常心酸,结局特别傻逼,一下子觉得整部电影都是个笑话,你到底是想讲什么?
一碗蛋花汤里吃出来一绺蛋花,不该高声称赞这一绺蛋花多么美味,一地荒草长出来几颗麦苗,要质问为何那么多杂草,请不必歌颂麦苗的伟大,陷于赞誉的陷阱
三星半
在一众躁狂神经质的的韩国电影中,这片子看起来算是比较舒服的,紧锁小人物视角,将一切超越人物视角的事情替换成生活的荒谬,奇观也仅坦克驶上大街这一场,没有那么多讨厌幼稚的个人私货,煽情恰当。
不错,但政治讽刺过于直白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