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享受孤独是不是只有天才这样的类型的人?
高铭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举了很多这样的真是案列。
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生命的尽头》,里面的女主角好几年没跟任何人说过一句话,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蹲在石头或花草前仔细研究,甚至与它们轻声对话。
高铭为了接近了解她,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在她所在的精神病院里,和女主角每天做同样的事情,终于,他引起了她的好奇,反问他:“你在干吗?
”这才打开了她的心理状态。
她说:人类一直想到外星空寻找高级生命,但高级生命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陷在自己的角度中而看不到。
例如蚂蚁就可能是高级生命,假若你把一只蚂蚁看成细胞,而把蚂蚁群看成一个生命体的话。
再如石头可能也是高级生命,只是石头的生命节奏比人类慢太多,所以人类看不到它们的生老病死。
所以,她决定“想办法和石头沟通”,再“找找有没有看人类像看石头一样的生命。
”她能说出这番话,我们还能说她是个精神病人吗?
我们总是觉得用自认为正常人的思维对这样类型的人行使“异样眼光”的权利,已经是把他们当作异端,不愿意去接近和接受他们。
或许在他们的眼里:我们已经是平庸不堪,无可救药了。
所以只有真正不去把这些孤独的天才当作疯子的人,才会真正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或许还会成为好朋友知己。
当David Lipsky只是单纯用自己《滚石》记者的身份去采访接近畅销书小说家David Foster Wallace的时候,他只是单纯想要挖掘 Wallace有没有毒瘾的独家报道,他也没有想到之后自己也成为了Wallace的粉丝,更像是一位故人知己。
《旅行终点》影片最后David在书店里念的那段话,每次看我还是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When i think of this trip, i see David and me in that front seat of his car.当我想起这段旅程,我回想起在他的车子里,David和我同坐在前排。
we are both so young.我们都如此年轻。
he wants something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他想要甚于他已然拥有的,而我想要恰是他依然拥有的现在。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我们都不知道各自的生活会奔向何处。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闻起来如咀嚼烟草,汽水和香烟的味道。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那些对话是我经历过最棒的对话。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David认为书的存在,就是让人忘却孤独。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what life is like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如果可以,我想对David说:和他在一起的日子里,并非让我从生活中解脱,而是提醒我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我也会告诉他,那让我感觉不那么孤独了。
《滚石》的David真正了解了作家David的孤独,正如作家David无奈感慨道:“如果有个人可以跟你共同生活,分担一切该有多好,无论是开心还是困惑,面对着她你都可以放得开。
”可见,看似傲娇古怪的天才作家,却是这般需要有个真正懂他的人,然后和他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痛苦和困惑。
一次又目的采访却让自己懂得了自己需要生活的样子。
作家David后来自杀了,不知道是不是忍受不了太多人的不懂,不想要用自己的孤独给别人疗伤孤独。
他像记者David透露过自己曾经因为沉溺写作,因而酗酒、乱性,甚至想到死。
虽然之后自己成为了畅销书的作家,名声鹤起,但是这份成功不足以让他去原谅曾经有些堕落的自己。
这份矛盾更增加了他的孤独感。
他渴望别人理解,但却又不能被过多打扰,因为写作时的自己需要独处。
天才不是天生享受孤独,而是当他们沉迷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便会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会让普通我们觉得自私,狂妄甚至不正常,他们不愿意把这样情绪带给我们,所以会选择远离人群,选择孤独。
这部电影是讲述《无尽的玩笑》的作家David Wallace的公路片,全程都是对话,不知不觉就被这的一句,那的一句戳中的感觉实在很棒。
Wallace曾经也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曾迷茫,所以他曾酗酒,乱性过;但之后他把写作当成了他的出口,他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却也进入了“自我”很强的状态;那种状态下他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最终会利用身边的所有人,他不喜欢身边的人被利用;作为自身作家的修养,他从来不会光凭看一眼就觉得屋内的人没他聪明,敏感有丰富的内心;他开玩笑说希望通过book signing tour才吸引女粉丝,获得他们的投怀送抱,实际这只会让他感觉更孤独,因为最终他会发现这些人看上的是他的名气而非他的个人;他时常告诉自己不要被幻想的世界带偏,要认清现实,而现实是他一个人孤独得坐在房间里,面前是他的纸和笔;他曾坦白,在他写过的书中有一段,一个人从燃烧的摩天大楼中跳下,并不是因为他不再害怕跳向死亡,而是有比这更令人痛苦的折磨 – 你感到你人生中听到过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人生啥也不是,你啥也不是;你感觉很棒因为你比其他人更能看清生活的真相,同时你感觉很糟因为你从此没办法继续像他人一样生活。
他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拥有洞察世人所思所想的敏锐,写下关于孤独的著作,期望帮助人们减轻他们的孤独;但他自己,喜悦无人分享,孤独又无处排解,因为交往的人都有自己的困难和目的,身为作家的他带有的特质就是很难与人相处的。
虽然不能完全感同身受那种作为作家背负名誉的孤独感受,但是大概很多人都足够了解孤独的感受,他是我们最忠实的伴侣,平日里销声匿迹仿佛不曾存在,但总会在生活的缝隙里真实地出现,在你内心最深的地方给你一个拥抱;大部分时候人们能暂时忘记那些致命的问题,好好地上班工作,在公司跟同事打成一片,讨论诉说将来获得怎样地成功;下班也会刷手机,不断找新的兴趣,计划这周下周的旅行,举办新的旧的活动;好像能一直这样也不错,就跟大家一样,没什么不对;但是孤独就像走在海边时的潮水,它总会抓住时机牢牢狩猎你的双脚;家人父母都期望你保持稳稳的工作没法理解你为什么要辞职;父母在催找对象的时候,逛街看到身边都是幸福的伴侣的时候,你因为太清楚自己要的爱情是怎样的而明确知道爱情太难发生在自己身上;你了解敏感,脆弱,自尊的自己可能在亲密关系中不是那么好相处,又苦于没有一个能完全坦诚分享你的开心与不开心,一切荣耀的,丑陋的事的人;电影中David Lipsey说,没有准备好结婚是因为很难有一个人要陪你30 – 40年,并且准备好兼容你不断变化的Mind landscape;爱情的发生可能很简单,就在那一瞬间,一个晚上,一切都是完美的;但是持久的爱情,这个说辞也许不恰当,应该说持久的亲密关系或伴侣关系,需要很高的要求,要坚持以维护关系为前提,不断给予尊重,包容和配合;因为这可能经常会是两个自由意志的碰撞,没有两个自由意志会永远没有冲突。
所以,也许孤独和痛苦的根源就来自于把自己的生活意义和价值寄托于外部的评价和力量;如果你能抛开身边家人朋友的劝阻和否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能接受没有伴侣或者使得你在亲密关系中可以不因为得不到另一半的理解而痛苦万分,如果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的意义尽量逃离这个社会框架和环境的舒服,那你大概会少感受到一些孤独,或者至少在和孤独相处时不那么痛苦了。
耶鲁师徒(Donald Margulies和James Ponsoldt)携手编导,两位大卫(David Foster Wallace和David Lipsky)贡献素材,犹太双J(Jason Segel和Jesse Eisenberg)联袂演绎。
我这硬拗配对的功夫还行吧?
大段对白当然是全片重点,所以我基本是当做升级版哲学播客看的(比如在追的Sam Harris的《Making sense》)。
两位作家在五天四夜的时间里,谈情感谈孤单谈平凡,虽然所有相聚都可能面对离散……哦不好意思串词了。
我不知道本片的台词有多少来自Lipsky的原著,又有多少来自Wallace本人;可能作家平时都这么出口成章吧,反正我是紧盯字幕才勉强跟上他们思路的。
我觉得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就是:名利很美,让人上瘾,也让人迷失,更不能填补空虚寂寞。
这么一听好像又是名人传记片的常规套路:他出名他挣扎,你普通你幸运。
但Wallace本人确实多年受抑郁症困扰,如电影表现的那样,对交际感到不舒服,担心自己名不副实,容易受负面评价影响。
当药物和酒精无法消除积蓄的孤独和自卑,他选择了自缢结束自己的生命(影片也是由此倒序)。
片中两人互相欣赏互相羡慕甚至互相猜忌,Wallace给Lipsky的临别赠言是,不要成为我。
正所谓你可能羡慕别人的才华和财富,别人可能向往你的自由和家庭。
光鲜也好心酸也罢,有些事有些感觉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总的来说,剧本中规中矩,台词妙语连珠,看完让人若有所思,但也不至于醍醐灌顶,跟炸裂的口碑稍嫌名不副实。
很高兴看到HIMYM里的马修重回明尼苏达,扮演者Segel证明了他不止能演喜剧。
Eisenberg好像演什么都是那个欲言又止深不可测的味道;他平时给《纽约客》写专栏的经历让他驾驭一个《滚石》记者绰绰有余。
About tech: "Becoz the tech is just gonna get better and better. And it's gonna get easier and easier, and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more and more pleasurable, to be alone with images on a screen, given to us by ppl who do not love us but want our money. Which is fine. In low doses. But if that's basic main staple of your diet? You're gonna die. In a meaningful way, you're going to die."About no TV (TV addicition): "coz if I had a TV, I'd watch it all the time. I dont even know if I would watch it; it would be on all the time - my version of a fireplace. A source of warmth and light in the corner that I would occasionally get sucked into." (I never think of a fireplace but more as company for me).About getting married: - "There's smth nice about having sb who kinda shared your life, and that you could allow yourself just to be happy and be confused with."- "I think it's hard to cast that role to fill it when you know it's for thirty or forty years...someone who whatever mental landscape you're in, they're going to be in it too, you need someone who'll fit any landscape you can imagine."- "Becoz when I want to be by myself, like to work, I really want to be by myself. I think if you dedicate yourself to anything, one facet of that is that it makes you very very self-conscious. You end up using ppl. Wanting them around when you want them around, but then sending them away."Very American "I will fix this somehow by taking radical action" sort of thing"This is nice. This is not real."Beinig shy: David saw himself as a combination of being incredibly shy and being an exhibitionist."I think being shy basically means being self-absorbed to the extent that it makes it difficult to be around other ppl"What life was like in America right now: This enormous tsunami of stuff coming at you. And also - it's not unfun. "The ppl who seem most enthusiastic are young men. Which I guess I can understand - it's a fairly male book, a fairly nerdy book, about loneliness. You can expect that somebody who's willing to read and read hard a thousand-page book is gonna be somebody with some loneliness issues.""I think if there is sort of a sadness for ppl under 45 or smth, it has to do with pleasure and achievement and entertainment. And a kind of emptiness at heart of what they thought was going on, that maybe I can hope that parts of the book will speak to their nerve endings a little bit."I just think to look across the room and to automatically assume that somebody is less aware or that their interior life is somehow less rich and complicated and acutely perceived as mine, makes me not as good a writer. That means I would be performing for some faceless audience instead of trying to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a person. ""I got a real serious fear of being a certain way"I treasure my regular-guy-ness; I've started to think it's my biggest asset as a writer, that I'm pretty much just like everybody else"There's a thing in the book: when ppl jump out of a burning skyscraper, its not that they're not afraid of falling anymore, it's that the alternative is so awful. And then you're invited to consider what could be so awful, that leaping to your death seems like an escape from it. I dont know if you've had any experience with this kind of thing. But its worse than any kind of physical injury. It may be what in the old days was known as a spiritual crisis. Feeling as though every axiom of your life turned out to be false, and there was actually nothing, and you were nothing, and it was all a delusion. And that you were better than everyone else becoz you saw it was a delusion, and yet you were worse becoz you cant fucking function. And its really horrible.Coz my own experience is that that's not so. The more ppl think that you're really good, actually the bigger the fear of being a fraud is. The worst thing about having a lot of attention paid to you, is that you're afraid of bad attention. If bad attention hurts you, then the calibre of the weapon that's pointed at you has gone way up. Like from a 0.22 to a 0.45. But there's a part of me that wants a lot of attention. And that thinks I'm really good, and wants other ppl to see it. It's one of the ways I think we're sort of alike, you know?By Lipsky - You didnt slip into the books looking for story, info, but for a particular experience. The sensation, for a certain number of pages, of being David Foster Wallace. "We are both so young. He wants smth better than he has; I want precisely what he has already. Neither of us knows where our lives are going to go. It smells like chewing tobacco, soda, and smoke. And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best one I ever had. David thought books existed to stop you from feeling lonely. If I could, I'd say to David that living those days with him reminded me of what life is like - instead of being a relief from it...and I'd tell him it made me feel much less alone.
交流过程中Wallace几次拜托Lipsky,不要把他鸡汤化,不要带立场地quote,甚至不要给他的头巾加上任何因果。
小说家试图唤醒着自己作品里人物的自主意识,却难以把握自我“真实形象”该如何示人。
采访报道向任何一个方向的引领都让Wallace浑身不自在。
自我真实形象到底存在么?
我斗胆猜测,这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来源:来源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无所适从。
甚至让我在观影时感到了一丝卑微的共鸣。
在一群人中感到庸俗无味,整日奶粉绿卡;在另一群人中又感到碌碌无为,成天烟酒concert。
打另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看微博上爱国青年诅咒起人来一个比一个狠,身边的一代移民黑起这个民族也是鞭辟入里,there is nothing in between?中间这些人呢?
都是沉默的大多数?
闷声发大财?
电影本身也在为过度脸谱化担忧。
对"Wallace不想被portray成任何形象”这个结论的概述,是否也其实是一种概括式的引领?
电影在四平八稳中接受这种存在的本身;其实任何概括都是自我意识的投影;如果认为这电影罗里吧嗦无聊空洞,也没什么对错可言。
抑郁或许也来自于对对错的判断,对意义的寻找。
片尾Lipsky偷偷溜进Wallace的书房,拉开窗帘的一瞬间,冬季阳光在积雪折射下,满屋子惨白的记忆;45岁的他想到当年和Wallace分别时,Wallace叫他不要成为自己。
很多事情注定当时是理解不了的,回瞰时只记得那种感觉,一种试图努力去分析努力去规划未来的感觉;最后发现一切选择和寻找都没有意义,你我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随波逐流。
看这片得找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
起先我一边在网上聊天一边观看,不断的话唠让人兴味索然。
隔天无事,正经的把这片消化掉,意外的感觉到很多来自话唠中的触动。
随着网络的延伸,如果你想要,来自互联网的讯息几乎可以告诉你任何你想知道的。
这就代表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人几乎可以和神一样的全知(狭义的理解)。
这种优越感左右了我们的情感支配方式,更多时候我们没有察觉自己和上一代的差异,只是简单的理解为代沟,时代进步。
实则不然,在讯息时代之前。
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所做的情感支配,是带着迁就和无选择性的,所以人类显得保守和相对忠诚。
而现在的世界,几乎每个人都可以表演自己,主动发现更多的选择性。
在无限空间里,得到的越容易失去的也很容易,我们变得个性突出且毫无忠诚。
我们的迷失是整个时代的迷失,越现代越孤单。
情感这种东西也是没有国界之分的,当自己理解到这种孤单感的原因后,才慢慢理解了作家和他的几乎在矛盾中丧失自我的纠结。
“书读多了反动”这句话是至理名言,反动的对象有很多,最郁闷的是反动了自己,想得太多这件事情真的不是好事。
这是两个可以说是书呆子的对话,絮絮叨叨,看完了我也没记一句细节,但是却隐约有着一些共鸣,共鸣着那种想太多后的死胡同和纠结,对自己对别人对人生。
再次抗议话唠电影用双字幕,简直反人类,我要举报所有用双字幕的字幕组,你们尊重一下中文可以吗,这种中文断句有意思吗?
最近又翻到了这个电影的条目,忍不住又看了一遍,这已经是我第四遍看这部电影了。
对我这种不喜欢反复观看一部电影的人来说,已经是挺夸张的次数了。
因此想随便记录一下自己对这部电影十分执迷的原因,事先说明,这些原因大概率跟电影艺术本身没什么关系:1.DFW对我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他最着迷的时候,我在纽约客上搜集了很多篇其他作家纪念他的文章,大部分都打印出来并看完了。
虽然现在已经忘记了大半,但我对DFW的熟悉感和亲密感是一直存在的。
他对我来说不是那种将会被纳入文学史并因此让我兴奋的“经典”作家,而单纯是那种和我的思维方式非常契合的作家,在心理感受上更像朋友(——是的,这有点诡异)。
观看这部电影的体验,就像是拿着一块吸铁石轻轻划过一片细碎的铁屑,我所理解的DFW的各个心理侧面和他所关注的问题,都被立体地呈现出来了。
2.视点的转变。
我对DFW的理解其实大多依赖于他的小说和非虚构作品,这部电影所提供的观察视点是最恰当也是最美妙的,完全赢过了乔纳森·弗兰岑纪念DFW的那篇文章。
当然,要意识到所有叙事都是一种representation,这部电影也不例外,可是导演和编剧所把握的诸多要素其实跟我对DFW的理解非常契合,所以我理直气壮地照单全收。
另外,电影里所拍摄的这段访谈文稿已经出版了,但是读起来平淡无奇。
3.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其实是为了卷老师。
卷西思维敏捷咄咄逼人但被人怼回的时候又露出狗狗眼的样子,对不起,我真的好爱。
其实我看得出他演技里套路的成分,但那些又刻薄又焦虑又自我意识过剩的小动作我也很爱。
自从看到了卷老师以后,我才发现,我是真的很喜欢nerd型的人。
4.对话和孤独。
我喜欢对话,对话就像是小说中表示凸显的引号,既是表露也是防御。
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包含着试图互相理解的努力,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自我防御意识又证明了这种理解的徒劳,就像电影里DFW多次反问Lipsky:我说的话你一个字都不信对吗?
事实是,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误解对方,而自我解释往往是徒劳,就像Lipsky的反唇相讥:你证明自己不惺惺作态的方式就非常惺惺作态。
自以为聪明的人总是以为自己对他人持有更加深刻的洞见,他们喜欢玩这种游戏来凌驾于对方的自我意识之上。
我比较悲观:人最终将囿于自我意识,而相互理解只是一种短暂的妥协。
5.寒冷、音乐、飞机、书籍、写作和公路。
6.DFW会去人群中跳舞。
不知道为什么,这让我感到悲伤。
7.DFW曾经当过towel boy和保安。
有时我会想象那种生活。
8.电视机、电影、mall、美式快乐、空虚、自杀和死亡。
9.幸好这不是一部元电影,所以我能够沉浸其中。
10.这部电影成为了我的安抚物之一,我在自己和演员之间制造了一种亲密感,并对某一类意象上瘾。
我正是DFW所说的那种长时间坐在屏幕前获得心灵抚慰的人。
我喜欢他对reality的追求,我迫切地追求过同样的东西,却最终发现自己和虚幻融为一体。
11.我为了证明自己所执迷的东西有点意义还写了一篇影评。
像这样子的话痨电影,刚刚打开的时候还是有些抗拒。
可是当深夜来临,独自躺在床上,再打开时,三分钟过后,便舍不得漏掉一个字。
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旅途的终点,到底是什么呢?
刚刚出版了一部上千页文字的作家戴维,红极一时。
见面时,不过是一个不修边幅看起来蠢蠢的大个子,和两条狗住在一个极为偏僻的小地方。
他看起来只是一个极普通的人。
他所面对的也只是普通人所面对的问题。
孤独。
恶魔一般紧紧追逐的孤独。
死亡是唯一可以摆脱的机会,同时也是真正臣服于孤独的时刻。
那一刻,这个恶魔用天底下最鄙夷的神色注视着你,看着你缓缓走向死亡,你失败了,永远臣服在它的脚下。
卡夫卡曾说,我一生都在抗拒自杀的欲望中度过,忍耐疾病般忍耐着生存。
活着的意义有很多,但那种渗透全身的孤独却令人对生存忘而却步。
作家戴维极喜欢看电视,无聊的节目与烂俗的大片都可以让他聚精会神,看得津津有味。
但他家里却没有电视机,因为他怕自己深陷其中,就这样白白浪费了时光。
这是一个很悲哀的问题。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都深陷网络的漩涡,一边讨厌着手机榨取了自己大好的年华,一边却在没有手机握在手心里时无所适从,焦虑不安。
戴维曾经酗酒,甚至有传言吸毒。
他矢口否认自己是一个瘾君子。
他不过是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终点,生命在某一瞬间停滞了,不知该如何走下去。
唯一的解决方法是换一种活法,让自己太过清醒的灵魂睡过去,以此来渡过生命的瓶颈。
而这扼住呼吸的瓶颈正是令人绝望的孤独。
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欲言又止,渴望陪伴却宁愿选择独处,是退缩,明知向前不论多远,终归回到起点,是看透生命的苍凉,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生是欲望。
一旦一个人开始渴望爱,渴望名,渴望利,渴望一切与欲望沾边的东西,生的欲望便被点燃。
然而,戴维却一直拼着全力摆脱这些东西,他不愿成为瘾君子,不愿用电视机浪费时光,也不愿获得世人过度的关注。
可是他却渴望得到认可。
戴维最终选择自杀。
是他杀了自己,也是很多人杀了他。
他是一个禁欲者,斩断了自己对生的所有欲望。
而他唯一的渴望,被认可。
这更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认可,有时候是理解,是赞赏。
更多的时候,却是曲解,肆意的歪曲。
人是孤独的,自私的,自大的。
所以彼此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总是不经意带入自己,偏执地信任自己,而猜忌别人。
渴望被理解,却总是被曲解,这应该是最深的孤独。
我没法不爱这种由meaningful conversations构成的电影。
最喜欢的当属heroine那一段和Skyscraper那一段。
唯一的败笔便是那幼稚的隔阂与突如其来的jealousy, refraining me from loving every second of this movie。
太可恨了。
(当然如果确有其事,那可笑的就是我了)David Foster Wallace说话的样子太迷人了;从听过他commencement speech那一刻起我就爱上他了。
固然观赏电影时共情不是必要的。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说:我能理解他;或者,在这两个小时中,我试图理解他,今后许多可以想象得到的时刻里,我都会想起他。
想起他无从掩饰的天才、他的观察、他的语言;他的compelling stupidity and confusion as a writer; 他的坦诚和良善,他的social strategy;他过去的、现在的痛苦;他生命尽头的自我湮灭。
看了五六分钟觉得好像看过但是又不太确定,一直到看完之后终于确定我确实曾经看过。。。我操!
烟草和雪花片刻相交时产生的荣光 比孤独更美
杰西的尴尬演技扣一星。
看了前二十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了,真是话唠片儿啊。不是我的菜。
不知道啥感觉 , 反正我不要做这种人 , 也不必深入体会吧
想加入他们的旅程 听他们说话 一起讨论。
对话不错 但一直都不太喜欢又话唠又闷的片儿
困死我了
全片塞滿了對話,看了1/3就受不了了,果斷棄片。雖然沒看完就給予評價實在不對,可是如果一部電影演了30分鐘還是一樣無聊,那後面可能也很難有聊?
演纽约文青手到擒来啊。是可以看一遍以上的那种片子呢
心痛。
雷一推荐我看这种片子,是水鬼找替死(我的比喻),qq空间转诅咒(她的比喻),是在折损我们自己。。。。假如你在急急做题中,这时你最崇拜的聪明人走过来说,我看过这道方程,没有解。你还会接着苦做这道题吗?但编剧的角度更超越:当很多年以后你终于还是既没有证明,也没有证伪,你将如何想起那个人。In our loneliness we are made one. I synchronize with your idiosyncrasies 离群矛盾,讨好症,性焦虑,垃圾食品,电视瘾,他把自己喂给了现代性
没看出有什么深度啊??
觉得想讲的东西挺好的,但是剧本撑不起来,显得矫揉造作。关于孤独,关于名利,关于人生,最后的悼词讲的多么有道理阿,人生的每一个物件可能都是为了让人们忘却孤单而存在的吧,但是这段不是升华,只是描述,没有支撑,平淡苍白。big ship 用的最烂的一次
话唠片 遇到可以深度沟通的知己不容易
两个作家 一个声名大噪 一个出了本小书后在杂志社混饭 于是这段旅程开始于Lipsky混杂着猜忌的欣赏 终结于Wallace彻底的剖白 同样的自我怀疑和孤独感让他们彼此为镜 结尾Lipsky在翻快递盒那段很喜欢 美好灵魂的碰撞很美 但总是交汇又分开 真正的soulmate永远只有自己
很少看到美国有这种话唠片,结果意外好看。打算买华莱士的书看看
虽然一开始不太喜欢杰森那种刻意慢悠悠的状态,可到最后又突然觉得他们都自然得像是自己了。大量的缺乏故事性的对白很考验编剧,同时也很考验观众,如果不是高度集中的状态根本搞不清楚他们在干什么。但同时,当你也进入了对话之中,就能被那种有认同有博弈的聊天所吸引。孤独的、想要引人注目、却又似乎有所畏惧的“不真实”,真实的令人惋惜。
补标。wallace的孤独和坦白我深深理解,他对生活的悲观见解更是见微知著。毕竟站在长路终点回望,一切都只是无尽的玩笑。
这么说来课本里唐弢见鲁迅那一面也能拍电影,片尾黎耀辉那一下太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