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效警察的衍生剧?
因为看到了好多熟悉的面孔,以及三日月小姐的惊鸿一瞥。
等待戈多式的荒诞剧?
因为这俩家伙一路冷笑话一路跑火车,说话不知是真是假。
看到后来,倒是觉得恰似《三丁目的夕阳》,温情剧吧。
刚开始大叔来逼债,拿臭袜子塞青年的嘴巴紧接着两人居然作了约定,相伴去走走转转原因竟然是大叔杀了妻子,想要去自首自首前完成与妻子的习惯:散步这事真不靠谱大叔邋遢凶狠,土里土气,走路大手大脚青年瘦高懦弱,不修边幅,看似唯唯诺诺这两人真不靠谱一路走着,一路聊着,一路冷着冷笑话满天飞用榻榻米打人的大叔,COSPLAY的小青梅如有神助的店老板,武力非凡的咸蛋超人这一路真不靠谱只是在这一系列的不靠谱中,大叔和青年越走越近这一切,在大叔假扮的妻子家,渐渐温热四人围坐在桌边,夸张地说着话,吃着饭四人来到游乐场,大叔和青年做过山车,阿姨和少女在一边等待渐渐升温不想分离可是,结局是早已注定的,不会改变。
谁都有过那样的阶段吧——孤单,无趣,被生活抛弃,不被人爱,简直是个倒霉蛋,存在与不存在,都不重要,如同瘪掉的气球,一点点的跑气……而世界,也并不怎么美好,不过是个比家大一点的垃圾场。
每天在这垃圾场里昏昏欲睡,昏昏欲睡……结果自己却象垃圾一样被人给拨拉出来了。
小田其实是幸运的,能和大叔相遇。
电影开场看上去像场衰人风景秀,两个衰人从吉祥寺转到东京,顶着乱发、留着胡须、骂人、打架、一脸没睡好的菜色。
一个是被生活抛弃的人,一个马上就要抛弃生活。
几乎所有事情,都找他们的茬。
小人物的不幸通常是我们所有人的不幸。
但开始我并不喜欢小田切让的角色,因为觉得这样的人冷漠,不积极。
没有被温情照亮过童年,没有被人喜爱的经历,虽然他没有错,但是想抵达那样的内心,太遥远了吧。
后来才知道,那样敏感脆弱的内心其实是不需要长途跋涉的。
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最感动的是四人屋檐下的场景,小田把杯子里水偷偷倒掉的镜头。
鼻子有一下酸,但是猛然觉得三木聪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在这里开始流泪,影片任何一处都没有特意让你流泪的地方。
感动是不知不觉的,从你以为看着喜剧的时候,慢慢爬进来的。
当游乐园的镜头切换到他们各自年轻的时代。
仿佛时光倒流进了自己的内心,原来真的可以时光倒流啊,当时就情不自禁的想,我真喜欢那种感受,看着电影,却回到自己的童年,而且还有人举着LOMO在拍照……轻松。
适可而止。
节制。
不露声色。
这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地方。
不过度宣泄情感的重要,反而是一种更有力量的表达。
不被察觉的温情和微微的伤感在片中荡漾,是三木聪的过人之处。
这样的一部电影,仿佛是童年时代吃过的糖,很多年以后,味道和长相都可能忘记了,但是含在嘴里的幸福感却在。
如果再给我一次童年,我一定要把糖纸叠好放进抽屉。
一年前看的电影了,这是第三次看。
每次看这部电影都会觉得,哎呀,真是一部奇妙的电影啊。
虽然整部电影基调都有些怪诞,但从假面超人小偷爷爷跳楼开始,整部片子就开始玄幻了。
就是这么一部不知所云的片子,却能给人温暖,安心的感觉。
记得最开始去看这部电影还是因为豆瓣上一片推荐的文章,提到秋天适合看的电影。
这样说起来已经过了一年了。
这一年的自己发生了巨变。
但好像也没怎么变。
还是那个喜欢看这部电影的孩子。
好像也挺不错。
现在的自己已经回家,和父母三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再回过头想想过去离家的这几年生活,感觉有点不可思议。
我究竟都干了些什么?
好想这个问题也不那么重要了。
就好像只是出去转转。
然后终归回到原本的生活。
2016。
10。
15。
我从有限的日影观影经验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不够惨都不够格当主角。
这片子又一次印证了:一个是被亲生父母遗弃,和领养家庭谈不上感情,法律系毕业但还是无业游民,欠债80万还必须三天内还债;另一个追债人,只是表面上的恶棍,老婆出轨、失手杀妻,要徒步去警局自首。
偏偏日影的一处微妙在于,明明很惨了,大家表面上没事人一样。
几乎没有痛哭流涕,只给你偶尔一瞥心里的千疮百孔:文哉(小田切让)讨厌回忆,在考上大学那一年,把所有的旧照都一把火烧了,镜头里他对着火只有麻木的表情;福原(三浦友和)相反,刻意走过和老婆有共同回忆的地方,比如两人一起乘深夜巴士经过的路,尽管妻子中途下车抛下了他。
福原说妻子去超市上班、去酒吧找年轻男士玩耍,都是离开他去寻找自我,其实是一种“cosplay”,想成为另一个人、活出另一种人生。
照这个说法,片中在cosplay的不止他老婆一人。
文哉路遇弹电吉他的摇滚青年,不自觉地尾随、模仿动作,看见摇滚青年路过警察自觉调低了音量,发出了标准的日式遗憾慨叹“诶——”,让人怀疑无业游民是不是也有个摇滚英雄的梦想。
和福原曾经在婚礼上假扮夫妇的酒吧老板娘,在侄女意外登门后要求福原假扮她的船长丈夫、文哉演成她留英归来的儿子,可能是之前跟亲人撒过谎,说自己有个美满的家庭。
就连一些旁枝的路人角色中也有端倪:同样是在婚礼上和福原一起演过假亲戚的画家,家里常伴苍蝇的环绕立体声,待客用的咖啡都结块了、要用刀切开。
这么个落魄画家一直在找福原来看她的画,那幅画称不上杰作,但足以让观者有微妙的心悸——导弹下雨一样地坠落,炸起的大水花里,一艘船生死未卜。
甚至连那个从未出现过的、请人在婚礼上假扮亲戚的新人,他为什么需要人假扮亲戚呢?
每个人都有没讲完的故事,只是暗流汹涌之上,你只能看到平静的水面。
说到旁枝的角色,真是我最爱这片子的地方:没有精密的呼应,路人无道理地上场后退场,像织围巾这里那里都岔出线头。
这种展开,姑且概括为“无厘头”。
甜品店里家暴母亲、抢家里的钱的儿子;被福原“你怎么为生”的提问冒犯的钟表店老板,一顿追击后宣布“听好了,现在是X点XX分”,从头到脚都是钟表人的尊严……习惯给导演的用意算命的观影人都要问:干嘛呢这是?
也许这都是“散步”的意象。
片尾文哉在画外音里心想:有目的地的就不叫散步了,不过我没有告诉福原。
散步就是没有必达的终点,一路上任人与事向自己发生。
也许在散步的不止主角二人,观影者也跟着做了一场散步:导演的主题思想都去你妈的,你尽管跟着镜头走走停停。
因为目的是去警局自首,主角二人与其说是在散步,更像在拉练,但也像散步一样,最终收获了意外。
文哉本来说自己好几年没有生气,都忘了该怎么生气,其实不生气是因为不在乎,当福原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和他汇合,他切实体会了一次生气,甚至还有寻找福原时的慌乱。
他在和福原、酒吧老板娘共演的家庭情景剧中入了戏,可以笑着像叫亲爹一样叫福原“老头子”,而这本是一个都不怎么回去看自己领养家庭的人。
他本不爱回忆、没有留恋,但最后他舍不得福原去自首,在走向警局的最后一段路上,他学着晨练的老头子们倒着走,“听说这样,时光就可以倒流”。
另一边,实际上福原也借着这次有人陪伴的散步弥补了遗憾。
两人的感情中妻子渐行渐远、儿子早夭,他本是一个孤独的恶棍。
自首前一天,福原和文哉坐了过山车,镜头忽然lofi,两人都年轻了十多岁,变成了一起玩耍的父与子。
在地下看着欢呼的假侄女说:说什么都没有一起坐过云霄飞车啊,应该早来坐的。
福原终于坐上了,和不是儿子的儿子。
有个英语词叫Serendipity,大部分中文词典翻译成“于意外之处发现珍惜之物”,不过Merriam-Webster保留了另一种极妙的意思“意外发现珍惜物的能力”。
发现是需要能力的。
影片最后留了个开口,我们不知道过了马路的福原是走向警局自首了还是跑路了,但终点到没到已经太次要。
沿途中当两人向各自敞开,他们都解锁了Serendipity这项能力,我们都花了太多时间cosplay成另一种人,就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不觉察。
“有终点的就不叫散步了”,而走不到既定终点的,才是人生。
日本电影对细腻情感的把控有一手的。
尽管电影只是一个普通的微不足道的甚至是有些无聊的有关在东京散步的小故事,但是深入却又点到即止而留有丰富想象空间的人物刻画,加上耐人寻味的记忆与现实之间的拼凑剪辑,以及镜头使用上的聚焦、停顿、留白,都让这个电影充满了“人情味”。
让人像是读了一首百无聊赖却又回味悠长的散文诗,思绪跟着故事进入到东京深秋的街头,字幕蹦出来后心中仍停留着无限绵柔与温暖。
情感,只有情感是如此丰盈地充斥着这部电影。
然而这种情感却无法诉说,甚至有些违背道德。
影片中男主的设定其实是欠债累累的“尼特族”,而三浦友和主演的大叔实际上是杀了老婆、大男子主义的“犯人”,与男主组成临时家庭的妻子似乎也是在夜店工作的酒厂女,与大叔的关系可以说跟“出轨”也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用逻辑去推敲这部电影,那就会发现电影中的所有人物都似乎和社会主流价值道德背道而驰,“奇怪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却创造出了温暖,也似乎造就了救赎。
我很难支持他们的行为,但又的的确确被他们所感动。
所以我称这个电影为一部“纯粹的情感体验”。
但事实上这种情感体验是很难得的,加缪在论述荒谬中曾经提过,“深刻的感情总是包含着比意识要说的多得多的东西。
任何真实的认识都是不可能的,唯有相应的气氛能让人感觉出来。
”艺术的世界将这种情感揭示出来,以满足人的精神体验。
而这部电影蕴含的温暖与背德的矛盾,也是一种荒谬的呈现,所有真理在这里消解,这是一场纯粹的情感体验。
最温暖人心的关系莫过于两个灵魂的相互陪伴和依赖。
在经历了转转过程中遇见和发生的故事和回忆,文哉和福原爱一郎逐渐将真实又带着无奈的自我袒露,从最初的敌意到最后的默契,原本不相融的讨债关系到情同父子,其实他们无法改变回忆,但至少能够改变自己对回忆的解读,就像文哉回忆起鳄鱼衫事件时起初的无地自容变成了现在的温馨笑料。
也许我们并不需要残酷的真相,坚持着世界是充满希望的,人与人是可以坦诚相待的信念会让你的人生充满快乐。
三木聪从来都不会落入俗套,他可能会重复自己,但绝不会重复别人。
比如,平地摔很好笑?
堤幸彦你不是很喜欢让假发总带不好的警察玩儿平地摔吗?
这个时候如果你在B站,大概会看到满屏的23333。
然后三木聪冷冷地笑了。
平地摔谁不会,但你见过几个女主角像三日月酱一样,可以把一个平地摔变成一个单手跟头翻过去,然后稳稳地站在地上,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看着该死的雾山君什么都不知道地一直往前走。
这个时候如果你是在B站,肯定会看到满屏的。。。。。。。。。。。。。
不喜欢三木聪式冷笑话的人看《转转》应该会在三十分钟内右上角点叉。
铺下了一个欠债没钱还、只好陪散步的梗之后,小田切让与三浦友和花了一部电影的时间在东京的大街小巷转来转去,四天四夜,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好像接下去的人生并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
剧本结构很简单,按照时间线推进,同一个时间点上分为小田切与三浦友和、三浦友和妻子的同事三人组这两条线,这部无甚情节的电影的最大悬念在于,在争吵中一怒之下杀妻的三浦友和,能否在同事三人组发现妻子的尸体之前成功散步到霞关,然后自首。
但本应有的紧张感却被从时效到现在一直都很闲的同事三人组的各种冷笑话给冲淡了,本想打电话问候无故缺勤的同事,却因为相互在闻头皮的味道这种事情而耽误了下来(一定要看完ED!
片尾会揭晓岩温了头顶上那个漩儿是什么味道的哟)。
但《转转》不是一本段子集。
它是个散而不乱、淡而不薄的好故事,弥漫着悬崖一般凛冽而清爽的时间流逝之感。
四天之前,自幼失去父亲的竹村文哉一个人住在出租屋里,没有朋友可以借钱只好向高利贷公司借,业余爱好估计也就是看漫画看电视,闷了就一个人去打游戏,输了比赛还得被银闪闪的游戏人物指着脸说,这就是你的力量?
但废柴君是不会轻易被这种话激发斗志的。
毕竟,世界就这么大,再猛烈的拳头又可以挥去哪里?
废柴君的世界之所以如此小,是因为他不愿意记起过去。
过去不过就是送给初恋的假鳄鱼T恤的鳄鱼商标掉下来这种事情而已,看到旧宅已经被拆得只剩一片荒地和几个对着火炉自慰的建筑工人时,反而微微觉得开心。
这种对回忆的感觉,也许谈不上是快乐抑或不快乐。
只是在太久的时间里都很寂寞,各种感官在心理意义上也渐渐退化,回忆,过去什么的,大概也不算什么重要的事。
不光是竹村文哉,小田切让自己总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稚气。
一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感觉。
在九妹的情热大陆里他就说过,表演时总是不自觉地会把自己的一部分代入进角色里。
这种演员可以演什么都一样,也可以让每个角色成为无法复刻的珍贵之物。
总而言之,竹村文哉是个善良的废柴,但是也许是因为遇到了岸部一德,确实遇到了一些好事情。
三木聪的电影似乎都会有这样的特质——一些事情发生了,但“我”依然是我,可能依然如此这般地活着,但回忆被改变了,生命里留下了一些可以微笑地回忆着的东西。
竹村文哉的这种回忆里肯定会有三浦友和饰演的福原大叔,小泉阿姨饰演的妈妈桑,吉高妹子饰演的天真妹,当然还会有一家爱玉子店,凌波丽look的小学同学,离酒店房间特别近的信号灯,等等等等。
经常觉得三木聪有某种恋物癖,他对平常人事的感受看似不同,但仔细一回想那都是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东西。
比如等红绿灯时,看见对面站着的一排人有时候也会下意识地判断一下哪个甚美哪个猥琐,或者街角的破钟表店到底这么长时间是怎么赚钱存活下来的这种问题。
福原大叔这个角色除了和竹村文哉发生各种碰撞,在最后升华成一种相互羁绊的父子感之外,也给了男主角一种危机感。
日复一日,生命在时间里慢慢耗损,福原大叔和妻子即使想出了“乘坐周日的末班车来感受寂寞,因为寂寞可以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爱人”的方法来增进感情,妻子还是不知不觉地数次出轨。
出轨多了仍会没有了特别的感觉,唯一记住的,是那个开了房却没有上床的男人。
而在争吵中不自觉杀死了妻子,其实也是想要扼断这种无望重复的日子的手法。
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体内某个开关被打开,机体的各种感官变得特别敏锐,让人敢于发问一些无聊又无解的问题。
在漫长而无聊的日子里回首,看到的也只有更加无趣和一些让人烦忧的事情,但开关开启后,一些无聊的事物反而会有了新的意义。
这就是生活的特别之处。
我不知道最后福原大叔有没有去自首。
片尾两人走到了警察局大楼前,竹村文哉想要挽留他,开口说“其实你可以逃走的”,但回头发现福原大叔已经不在原地,不知道去哪里了。
也许是进局子自首了,也许是逃走了,但无论如何,他应该是从竹村文哉的生活里消失了。
可这段东京散步已经给了竹村文哉也给了观众满满的希望。
片尾曲响起的时候,我们不会是绝望的,故人逝去却给了生命新的意义,留下泪水,笑着告别。
留下的,记住的,从来都只有特别的而已。
这大概也是三木聪的人生观。
电影的另一处疑点就是竹村文哉的那段过山车回忆。
四个扮演了一天过家家的大孩子去游乐园时,竹村文哉和福原大叔终于去乘了过山车,小泉阿姨和吉高妹子在底下吐槽这两个男人的幼稚。
过山车下到底下时突然黑屏,然后画面切成了旧旧的回忆画面,钢琴键敲打出低沉的音符,回忆里还是个男孩的竹村文哉被父亲搂着坐在过山车的最前面,吉高妹子和小泉阿姨刚才站着的位置上是回忆里的母亲和妹妹,妹妹也一如刚才的吉高妹子一样,兴高采烈地冲着哥哥和父亲挥着手。
加上三木聪甚至还在之前狠心地暗示说竹村文哉和福原大叔长得很像,这段回忆的真假就更难验明。
说不定,福原大叔真的是竹村文哉的生父?
也许这段回忆真实地存在于另一个次元里的竹村文哉身上吧。
当过山车到达最高点时,两个次元重叠,幸福和寂寞在呼啸而过的风里猛烈冲撞着。
在最后的晚餐上,知道福原大叔明天就要去自首的竹村文哉吃着咖喱,不断地揉脸揉眼睛,用了一个很旧的梗,说,咖喱很辣,太辣了。
福原大叔埋着头继续吃着,说,的确是有点辣。
结尾的老太太也很有意思。
竹村文哉和福原大叔倒着走,大叔撞到了身后刚过完马路的老太太,不同于之前撞到那个骑单车的老太太时凶狠地吼人家还把人家的车铃铛给转了下来(···),福原大叔这次立刻连连道歉。
老太太问,你们这样倒着走会有什么好处吗?
竹村文哉答道,这样会变年轻喔。
虽然笑着说真了不起呢,老太太还是背着他们走过去了。
走几步回过头说,我可不想变年轻哟!
但没想这货也颇为傲娇,又走没几步还是转过头来,面对着竹村文哉和福原大叔倒着走了。
旁边路过一个正在往前跑步的年轻人。
只要倒着走,就可以变年轻喔。
即使时间还是在不断奋勇向前。
无可挽回。
那么就去转转吧。
也许在人生的最低谷的你,也会遇到岸部一德,带来一些好的事情。
可以回忆的事情。
==============================================最爱的电影的名单肯定会随着时间不断更新换代。
第一次看《转转》应该是大约四个月前。
四个月里我偶尔去散步,在朦朦胧胧的湖边,在震耳欲聋的高架桥下,尽管没有遇上岸部一德,但还是依旧磕磕碰碰地走过了四个月。
电影没有改变我和我的人生,但给我留下了值得回忆的东西。
所以,在很久的将来,它也会改变一些什么的。
我只能这么相信着。
我承认,看了以后确实很感动,电影拍出了真正的感情,但是抽象而喧嚣的部分也不少,让人难以决断到底是不是败笔,或许很久以后,我会给这部片子满分,但不是现在。
真正的主题出现在“过山车”部分,四个来自不同家庭的人在一起互相取暖,短暂却又温馨的让人希望那过山车永不结束,而男主的心情在三浦友和“如果一开始有你这样的儿子就好了”的话中映射,在最后的咖喱饭中被彻底解释——幸福中的人们麻木于幸福,踟蹰前行的人们,偶尔得到的幸福却如此刻骨铭心,足以让人背叛法律和道德(这也是《色戒》想说的吧)。
借一位作者“匂宮出夢”在ta书中所写:“痛苦和失败能让一些人就此颓废,也能让另一些人强大起来,区别是人怎样理解痛苦,暴风雨过后,总会有晴天来临。
然而,虽说如此,但人生也无法仅凭意志而独存,超越承受能力的灾厄确实存在,区别仅是一个人有没有机会碰到而已。
所以,幸福的人最应该做的是庆幸自己的幸运,并且理解自己得到这份幸运的代价究竟是什么……”
鸡汤却不太够味的电影。
邪乎的开始,逐渐温暖的过程,以至于觉得是不是结局有什么反转,可是它却嘎然截止了。
就像生活。
我想,再过上一阵,这电影的内容估计会被我忘得差不多。
不过却会记得沿路散步过来不错的东京景色。
只可惜,北京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适合散步的地方了呢。
我曾经记得转转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是一个男孩子在秋天的午后,站在落满金黄树叶的空荡荡的街心,一遍又一遍盘旋在脑海里的名字,一次又一次深情呼唤却再也不见的背影。
日本电影<转转>,是一个关于散步的故事,一老一少,走着穿过东京,老的因为杀妻要去警察局自首,少的因为欠钱不还被要挟陪同。
印象中摩登现代,到处高楼大厦林立,轨道穿梭的冷冰冰的东京,随着这一老一少的脚步温情起来,可爱的富有人情味的小街道,街道边是错落的旧旧的两层的小房子,十几年前的老店铺依然卖着同样的爱玉冰,转角有安静的神社,你可以自己撞钟,草坪上有孩子们在踢球,跟老人小时候一样。
在行走中,我们得以一瞥老人生活的片羽,有喜欢散步的父亲,有初吻,有和出轨妻子快乐和争执,有死去的孩子,一点喜,一点忧,一点温暖,一点疲惫,平凡琐碎,然后日子就这样流走了,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我越来越喜欢这样关于平凡生活的片子,没有大起大落,只是尽自己的努力,过着自己的人生,有几个平凡的朋友,悲也有,苦也有,乐也有,凡是种种,不露声色的继续。
日本电影总是长于在小细节上,不经意中打动你心里某一个柔软的地方,就像在转角遇到多年未见的朋友,酸甜苦辣都不敷言语中。
我也很久没有和父母一起走路了,没有一起春游了,他们也不再牵我的手了。
我只是想我应该找一个机会,挽着他们,慢慢走,慢慢听他们的唠叨,就像他们曾经牵着小小的我,听我的胡言乱语。
勉强及格。在大街上遇见岸部一德就会有好事发生!讨债人三浦友和逼欠债大学生小田切让陪伴自己的自首之旅(也是追忆往昔之旅)。一路上密布的脱力系笑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各种怪异路人,比如听见不礼貌玩笑就施展功夫的钟表店老板、60多岁但身手不次于假面超人的coser;两人的往昔经历,三浦友和假扮别人家人兼职时认识的邋遢女画家(话说这个职业在日本电影里出镜率颇高,园子温和岩井俊二都拍过)、幼年小田切让造假鳄鱼恤的笑话;以及随时可能发现三浦友和妻子死去从而打乱他自首计划的脱线三同事,闻自己脑袋的苔藓味儿,往苏打水里扔苏打什么的。而代表着好运的岸部一德冥冥中成全了这段旅程,让两个孤独、失落的人体会到父子情的况味。平淡的散步电影却也有凶杀、出轨、复仇(误)这些设定来调节气氛。变化的镜头运用对节奏有调节
小田切让傻逼
电影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语气讲了一个挺残酷的故事。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散步线,一条是福原妻子的同事寻人线。都挺残酷的,给这么轻松的一个故事套了一个巨大的残忍背景,即杀妻案。这种情况下还能缓缓道来吗?一路走下来半懂不懂的理解了编剧的安排,这一路上碰上的人都是外表光鲜或者说看得下去吧,但内里一团糟。是想说生活平等的将压力给了每个人,只有福原扣动了扳机吗?不清楚。同事寻人线倒是说出了人与人之间的漠视,大家能为头发的味道付出实践,但是无法真的为失踪的同事做出一些事。真的是挺残忍的一部电影,我觉得各方面布置的不是太好,有点像雷蒙德卡佛写了部长篇,卡佛是不写长篇的,因为他的写法不适合长篇。看的时候在想日本的创作环境挺多元的,这部电影如果是中国电影,就算是中国翻拍一下,这剧情不得被冲烂吗,杀妻者悠闲乱逛这种。
……看得我有人到暮年之感
什么玩意儿
应该是不错的电影 但是对这种情节感到麻痹 多少有些无聊了吧
真的是没看下去。。
7.0/10 泛散步电影。杀妻的讨债者,寄期望于无用之物的欠债者,东京都内的走走停停,足迹与记忆重叠,但我其实并不关心散步途中路过的生呀死呀父亲呀,我只关心加了咖喱膏的咖喱真的会更好吃吗。(小吉高真的很适合这种脱力系的小恶魔角色
结果是往kuso了拍的。畅销书什么的是饭们去买了才畅销的吗?父子情神马的是拍了电影才做成书腰的啊?把缺爱的人改造成家庭温情牌是全日本狗血剧套路么?一星给卡司,除了三浦友和塑造出的福原比较靠谱,其余跟原作几乎毫无关系。
summercool推荐后,这部电影放在电脑里已经有好几年了,今天才看过~豆瓣上的评分很高,但是我却很难给四颗星。因为需要观者过多的解读也许是主创一种平庸的表现,至少我是这样认为~撇除此不谈,电影的叙述感觉很舒服,很平静,亦如散步般闲庭,又有些美国公路片的味道。貌似细品起来才最有味道~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资源,一直在连接资源,根本没有下载速度。换了好几个网站都是这样。今天终于找到资源了,下了2天才下完,还没有字幕,必须给差评。我陪你散步,你把钱给我。去东京散步多好呀,不给钱我也愿意去,包吃包住就行。爱玉子看起来像柠檬味果冻,好想吃。假扮夫妻看着像真的一样,其乐融融
没想到这么好看,冷,飞,萌,能像三浦友和和小田切让一样思考的人有福了!
遇上再大的事,也要有转转的闲情,那几个同事因为不停被其他事带去做支线,意外的给主角带来了转机,可见做人不要目的性太强,大家都留点转圜的余地,就可能大事化小呀。还以为“转转”是四川方言呢,后来发现很多地方都有转街一说,“转街过巷就如滑过浪潮”,多转转,听听自己的脚步声,而且现在的小街小巷很有闲暇气息啊。
日式小温情公路电影,一路走一路聊,一路品尝人生点滴,无所谓好与坏,也无所谓善与恶。
还是很冷,但总觉得不够带劲。
就没有人想到当你们被这溜溜哒哒的两个人治愈的时候床上还躺着一个冰冰冷的女人么?
有点无聊
6/10。电影始终散发着忙里偷闲抽根烟的淡泊,表演有一些故作木讷和夸张喜感,流露出微妙的忧伤和暖人的嬉闹,日本电影很擅长把握这种日常生活气氛。故事真是温柔平淡到奇怪,没有连贯的线索咬合,也没有所谓的三段式和煽情拖沓的商业套路,配角都神经兮兮,抢包逃跑的哈雷老头、执拗追逐的钟表店老板。 @2016-02-03 02:38:04
2024.4.7已经过了会被这类日式温情治愈的年纪了
日式无厘头和残缺人类的相互治愈。天知道我平日里有多喜欢“踏奇”,特别是有朋友一起的时候,就没目的走来走去谈天谈地希望永远走不到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