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电影节第一场电影!
第一句就有剧透,慎点!
看完才理解海报真正的深意,一个女人缠绕着男主,纠缠不清,就像下着暴雨的巴黎,建筑工地上的水泥,弄得一身泥泞。
实际上,自始至终都只有一个人。
Texter(影片女主,也是男主的一个人格,给它起个名字吧,恶魔人格,下文还是先称之为Texter吧)打不到车所以想和男主Angust拼车应该是真的,当男主听到Texter来自荷兰的时候,可能内心已经起了波澜,曾经的记忆开始苏醒。
男主的恶魔人格苏醒的时刻,我猜想是当男主看到在一众五星评价中看到了一个一星评价,这么追求完美的人怎么会允许有一个一星评价呢,他随即就把评价删掉了,与此同时,几乎同步,Texter出现了,我想应该不是巧合。
Texter讲了三个故事:第一部分恶心,第二部分吓人,第三部分以爱结尾。
但其实都是男主的故事。
在Texter讲童年的时候,男主脑海里有一幅图景,然后Texter纠正男主说他想的不是她经历的,所以我认为Texter描述的是男主真正经历的童年,而男主脑海中的是他设想中理想的童年。
男主在和Texter的谈话中,提到了愧疚感,所以我认为男主对他真正做过的事情是怀有愧疚感的,但是为了让自己“坦荡”存于这世上,他把愧疚感推给了自己的恶魔人格。
影片最后,男主在飞机洗手间内把Texter杀死了在水泥中,就像他将自己妻子的尸体抛入建筑工地的水泥中。
当他走出洗手间,我看到全机舱的人都在朝他摇头,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他在洗手间的自述说他杀了自己的妻子。
杀死了自己的人格不代表就可以抹去罪行。
我一直在思考“完美的建筑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剩余的建筑都缺一不可”的含义几个有意思的细节:1. 男主眼中的机场模型一开始有一摊红色,后来红色的面积越来越大,应该是象征着有更多人死了,机场模型中还有男主和Texter的模型小人,模型小人会随着男主的移动变换方位;2. 男主在候机室一坐下来就在看评价,并且把一星的评价删掉了,显示出他非常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并且只愿意听好话;3. 男主在候机室除了看评价之外,还看了照片,我觉得是在无意中为其恶魔人格Texter赋予形体;4. 影片一开始男主在台上演讲,是不是说以前追求完美,后来不是了,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在回工作上的消息没有注意到,如果是的话,就太讽刺了;5. 男主一直戴着结婚戒指,可见他一直在自我感动,最让他奔溃和摧毁他的是他老婆Isabel根本就不爱他的现实。
《完美敌人》。
6分。
凯克·麦罗导演,托马斯·科特、雅典娜·史崔特主演作品。
故事改编自比利时作家阿梅丽·诺冬的小说《敌人的美容术》 ,看过原著的话看这片毫无压力,但直接看很难,角色的状态完全没交代,如果为了看个片还要翻箱倒柜去找原著查原因,那就不值当了。
换句话说,这片子正常拍可能反而是个神片。
声名显赫粉丝无数的建筑师在演讲完后赶飞机,遭遇大雨,没想到路上有陌生女子敲门搭便车,一路搭讪结果误机了。
这个莫名其妙的女子也跟了上了,跟着他进了机场贵宾室,然后坐在他身边开始喋喋不休讲自己的故事。
按正常思维来,这个伟大的建筑师应该早报警了。
然而并没有。
所以逻辑上就出现了漏洞,但导演并没有及时做交代,而反而让接下来发生的事更加匪夷所思。
事实上,这个莫名其妙出现的女子,就是建筑师内心的另一面,是他的心魔。
这就有点玄学了。
2021SIFF第十场。
做为诺冬忠实书粉终于可以在电影节看到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鸡冻了一小下!
是她熟悉的怪鸡风,脑洞特别大人物特别癫哈哈这种小体量的文学改编,只有三个人物(严格来说就两个…)的电影竟然可以从第一时间抓住受众的全部注意力,基本就是依靠密集、环环相扣的对话推进,但拍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除了诺冬原文本的好,加上导演创新突破性的表现手发愈加迷人。
这部小说国内没出过单行本,据诺冬御用翻译胡小跃说,曾在译林杂志刊登过阿梅丽诺冬的小说都很适合拍这种时长70—100min惊悚“小”电影,各种妙趣横生出其不意的对话、不按常理出牌的情节发展、有奇奇怪怪癖好习惯的不合时宜的人(气味相投,所以我读她的书会上瘾)啊呀 想想都好看。
比如这部 《完美敌人》 开始以为叛逆脑残女粉丝耍手段要泡搞帅名建筑师,后来又感觉是隐型女同片,结果告诉你是多重人格的撕拉对抗,然后还包含了一桩尘封已久的谋杀案电影改编后,把书中另一男性(人格)的角色设置改为女性,故意误导观众思路造成障眼法,让最后的转折揭密更加过瘾。
男主竟然是《冷战》的男主,没👀出来,看完电影看豆瓣才发现。
从剧情来看,前半小时让人感觉不知道在说什么,女主的不断逼逼,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让观众觉得很迷,但是剧情发展到45分钟后就完全不一样了,从公墓遇到完美的女士开始,似乎一下子就让剧情衔接上了,特别是高潮的飞机部分开始豁然开朗,到最终让人明白,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男主自己的内心挣扎。
因此单从剧情来看,前一部分让人看起来脱节甚至有些昏昏欲睡(虽然也有惊悚部分),尽管后半部分衔接上了,但依然觉得有提升空间。
配乐部分很精彩,惊悚戏份和普通场景给观众很不同的感觉,特别是机场厕所部分那段女主恶搞戏配乐尤为精彩。
演员角度,没啥事说的,三个人基本把一部戏给演完了,女主略夸张但却也很好地反映了男主内心的撕扯。
细节部分也很不错(虽然不是太明白平面图那几滩血是怎么回事但肯定有特殊考虑,求解惑),最后男主飞机上洗完脸出来以后所有乘客都给予了嫌弃的眼神,告诉观众这货肯定自己在厕所里没少闹腾。
整体来说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叙事角度继承了西班牙悬疑惊悚片的风格,值得一看。
借用影片开始,建筑师演讲中的一句话定为标题。
《完美敌人》延续了西班牙悬疑片擅长反转的风格,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对人性和心理的深度挖掘。
影片中,女孩向建筑师讲述了三个主题分别为“恶心”“恐怖”“爱情”的故事。
讲故事前,女孩询问建筑师是否杀过人,这一情节成为重要伏笔,暗示了建筑师的杀人过往。
女孩讲述自己在巴黎墓园邂逅并迷恋上一位美丽女人,示爱遭拒后冲动将其杀害,后来得知女人名叫伊莎贝尔。
影片的精妙之处在于多次反转。
伊莎贝尔不仅是女孩故事中的受害者,也是建筑师失踪妻子的名字。
此时剧情反转,原来女孩并非真实存在,而是建筑师内心阴暗面的投射,甚至可看作伊莎贝尔胎死腹中的女儿。
女孩以自身视角讲述的故事,实则是建筑师与伊莎贝尔的过往,目的是引导建筑师承认杀害妻子的事实。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结束。
建筑师凭借强大的心理暗示,将内心阴暗面深深掩埋,选择忘记自己的罪行,只记得妻子失踪20年下落不明。
这种结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自我保护机制的强大。
主角把尸体藏在自己设计的飞机场地下,还是深深的水泥层,没有目击证人,而且男主战胜了自己的心理。
当大家都以为男主实施了一次完美犯罪的时候,我来告诉大家它并不完美。
因为水泥通常是由铁粉和黏土以及石灰粉混合组成,这些材料属于酸性物质,具有极强的腐蚀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使得尸体变得更加的腐烂,湿臭也会达到顶峰的状态。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就会慢慢变得干透,这时虽然水泥的硬度很高,但这样的密度并不能完全隔离空气,这时一股尸臭味将会冲破水泥到达地面,那么水泥藏尸也将因此而暴露。
然后可能有人会补充一下,盖个塑料膜怎样,或者路面再加地砖,气味就不会透上来了吗?
不,气味还是会升上来,(流言终结者)这档节目用死猪做过相关试验。
所以男主迟早会被捉!
还是应了那句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口袋里掏出小刀 在大理石地板上划出刺耳声响 拳头奋力砸向镜子 满意看着血从裂口处淌出撒谎 跟踪 故意伤害罪 暴怒 吼叫 骚扰 逃避 颓废 凶狠 伪装 仇恨 敌意 邪恶 欺骗 残忍 故自作聪明姿态在完美的地球上 有大片大片森林森林里一千颗古老果树中有一种颗结着妖艳的恶魔果实探险的 好奇的 无意的 无辜的 动物尝过后坠落无边的黑暗里 别同情、别拯救 能量小的人远离他们就是万幸了只是妈妈会伤心
过于简单的逻辑。
男主去离开巴黎之际被主办方老头礼貌性的问候了亡妻,意外激发了男主掩盖的心虚(隐藏人格)。
由此短暂分裂出双重人格之间的交锋,虚构了一个女儿(妻子失踪前怀有身孕亡妻猝前怀有自己的身孕,强奸所得,后妻子)继而去到机场(藏尸地方)表面人格把表面人格逐步瓦解,一直思想交锋到候机,登机,起飞,到最终在厕所完成最终的决斗。
至此,内心最后那一点不安也好良知也罢被彻底扼杀,由此对应了那句话,减无所减才是完美。
能看透以上的人99%,所以发表影评的人全都是针对这后面一段。
而对于童年那一段,男主表面人格极力不认同没感知的那一段,难道是多余的吗?
完全格格不入只是为了表现恶心,肮脏,和凌乱吗?
奉劝影评人士好好去思考和代入整个片,别半桶水就在那里甩。
没错,这一颗星⭐是就是评给你们的,所有留影评的大班的朋友。
Perfection is achieved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add, 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男主不仅是“完美”建筑的设计师,更是自己人生完美故事的建筑师。
拿掉所有不好的,达到完美。
任何不利的细节,通通都会被修改删除。
堪称人生回忆的“美图秀秀”。
他修改自己的记忆,对于童年的房子,其实是生活在远离城市的房车中,而不是普通典型的共产主义建筑。
对于学校,应该是一个古老宫殿一样的巴洛克式建筑,而不是有fancy橄榄球的地方。
Texel Textor和她所描述的一切,是男主深深埋葬的真实记忆的集合。
内心的敌人,是什么呢?
是完美的敌人,也是完美敌人。
一方面,它会让他铲除自身的不完美,吞噬掉对猫饭的恶心,删掉对自己演讲的一星差评;另一方面,它也会让他去毁掉“完美”的别人,即使那个人是他的one of the best friends。
同时,他是不能接受自己“完美”的妻子的不爱和离开的。
他去了卢旺达,建造了医院,并且在社区里面帮助一些孕妇,这算不算是他杀了自己怀孕的妻子负罪感的救赎?
但是他要把这些故事,编造糅合在一些谎言中,用一些看上去更为“合理”的借口——完美建筑的意义,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讲述,甚至写成了书,让自己相信这一切是真的,让每一次的叙述更加滴水不漏,在机场——这个抛尸妻子尸体的地方,消弭了最后一点良知和内疚。
有几个有趣的小细节:1、 小时候男主应该是戴眼镜的,后来没有眼镜了,达到了他自己外形方面的“完美”。
2、 看到机场微缩模型有一个红色误点的“不完美”,他是皱了皱眉的。
机场洗手液是红的,污点是红的,很像他杀死妻子时那个红色血,也许就是这些带出了这个“内心的敌人”。
3、 这个女生的名字,编织。
这个词很有意思,文字的编织,暗示了男主作为一个建筑师,在写自己自传的时候,关于妻子的这一段,是完全美化的。
而自己的人生故事,也在最后的这一次复盘和自我撕扯中达到了“完美”。
这一点让我想到了房思琪,文字美化的欺骗性,诡辩式的合理化一些恶行:在墓地见到老婆强奸了她,是flattering her,是证明了我愿意为他去犯法。
最后的最后,他在脑海中编造的完美人生版本是:他在墓地一见钟情了妻子,在酒吧和妻子陷入了热恋,妻子回应了他。
在最后一次见妻子的时候带了花,妻子一直爱着他。
而他永远带着戒指,是一个对失踪妻子恋恋不忘的好老公。
我理解的真相是:他的妻子Isabelle之前有个老公,原本他们生活在阿姆斯特丹,之后到了巴黎,老公后来死了,isabelle经常去墓地,神情忧伤。
男主在墓地对isabelle一见钟情,但是isabelle对他没有感觉没有回应,于是男主jermy强奸了她。
之后isabelle逃脱。
然后jermy就开始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变态寻找真爱之旅,甚至在酒吧强吻了一个体型相似的女生还被人打了一拳(我认为酒吧不是isabelle,因为那一段Texel描述的是除却巫山不是云),终于在两年后的一天找到了isabelle,但是isabelle因为他外貌的改变并没有认出他,把他认成了之前老公在阿姆斯特丹的朋友。
然后两人相爱结婚。
但是婚后isabelle某一次发现了他就是之前的强奸犯,才有了那个“在巴黎得了斯德哥尔摩”的梗,isabelle也许挣扎过,但还是无法接受自己爱一个强奸犯,于是打算疏远离开去阿姆斯特丹。
Jermy无法接受isabelle的不爱,在看到机票之后杀了isabelle并抛尸自己设计的机场混凝土内,完成了完美谋杀。
看到小女生不停的哔哔而建筑师一脸嫌弃却又配合的继续聊下去,我就知道这是双重人格的戏份,也知道了女生表述的经历其实就是建筑师自己的,无奈悬疑未揭晓还是吸引我看下去。
其中一度以为建筑师其实是被催眠了,在被警察诱导说出他藏尸地点以便给他定罪后来发现只是我想多了,哪有那么多迟到的正义?!
建筑师演讲结束后被老头反复慰问让他放下已经不在了的妻子,再加上要去自己当初设计施工并埋下妻子尸体的机场,内心的不安让他激发出自己不安情绪幻化的女生的出现,一直在引导他审视自己罪行,也让我们看清楚了事情的全貌:在墓地一见倾心看上了很有气质的女子,强暴了她但事后又百般示好让女子对自己产生了依赖最终嫁给了他,然而终究不是因爱而在一起女子日渐对他生疏甚至准备逃离,建筑师无法接受最终动手杀掉了妻子并把她尸体扔进了自己设计正在施工的机场水泥浇灌现场而谎称妻子弃己而去,实现了完美谋杀。
面对自己不安情绪幻化的女生不停的刺激和控诉,最终濒临精神崩溃的他把自己内心的那一点点不安情绪也扼杀掉了,正如他演讲最后的总结,回到飞机座位上的他露出了微笑,他自己再也不会为此有任何烦扰了,这才是真正完美的犯罪!
氛围塑造很不错,但是逻辑上差点意思
干啊太讨厌这种心魔类的片了,没啥大不了的剧情用故弄玄虚的方式来讲然后各种隐喻,还起这种装模作样的名字
前面大半的铺垫都很不错,但后半程完全泄气,没想到是这么无聊的、关于‘内心愧疚’的故事......关键最后还不死?期待了那么久,失望
这是想诠释“战胜自己”这个鸡汤吗?说真的以女主这么讨厌个劲,遇上我不会让故事演这么久。😊
前期的话痨式铺垫以为后面会有惊喜 结果后面不是做梦就是精神错乱 毫无逻辑可言
西班牙惊悚悬念片,没有让我失望。从最开始的诡异,中间的几次反转,到最后真相揭开,以及看完影片后的细思极恐,一气呵成。
较为标准的西班牙反转片。有趣的两个点是重心理外化的结构性呈现与最终产生新罪恶而非救赎的结局。
好俗的反转 最有看头的竟然是片头和片尾倒滚
虽然挺喜欢看坏人逃掉的,但不是这种坏人啊,而是《无双》那类。
挺俗套的杀妻故事能编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
从那女孩进入男厕所的时候,熟悉这类故事的人就应该已经知道这无非就是个分裂人格的东西了。能让人想起《鬼故事》,爱伦坡以及类似的很多设定。前面还可以,越往后悬念就越弱。诺冬好像挺喜欢这种突然有个闯入者来强迫进行谈话的结构,比如她那本《午后四点》也类似。
又一精神病患者陷的太深。。。西班牙惊悚片 3.5
SIFF2021,西班牙的心理悬疑一向还是不错的,就是说虽然你知道核心诡计是什么,反转提示与节奏是怎样,至少不会太崩。相比毫无必要、为诱导而设计明显的女孩角色,疑似致敬《闪灵》的部分倒很有意思:微缩机场里变化的主角模型=闪灵花园模型,终幕水泥潮涌入机舱=闪灵血潮涌入廊道,角色互搏脸从水泥浆里浮现=闪灵男主脸从砸开的门缝里窥探,当然,在一栋有渊源的建筑里逐渐诱发心理失衡的契机也类似闪灵。配乐的煽动性很强。
#SIFF 04#太多其他电影的影子了 以至于一下就猜到了 英语也很别扭 水泥还挺好看的(重点错误)
自己一个人演了一部电影
心理战剧情片,不过比起看不见的客人差远了
也算不上反转,聒噪话痨女主上镜一刻钟以后就很显然那么回事了。。。
对话很精彩,后半部分太俗套
心理
这个故事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