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3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伊冯娜·斯特拉霍夫斯基,阿丽克西斯·布莱德尔,玛德琳·布鲁尔,安·唐德,约瑟夫·费因斯,萨米拉·威利,阿曼达·布鲁盖尔,O·T·法格本,麦克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2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3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4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5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6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3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4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5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6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7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8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19使女的故事第三季 剧照 NO.20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剧情介绍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于2019年6月回归,共有13集。第三季主要讲述June在送走自己的第二个女儿Nichole之后在基列国的行动,她被分配到Lawrence大主教家中担任使女;在新的一季中,她通过与Lydia嬷嬷和Lawrence大主教的斡旋,以及和许多盟友的合作,酝酿着一个令人震惊的计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白日梦与她出走的马蹄非常凶姐终极武器沉没的镜像只对你钟情我叫郝聪明史酷比与超狗小氪:英雄冒险暮色渐浓暴走财神4幸福,触手可及!汉口码头赛德克·巴莱午夜寻访录肏星者们幽灵准妈妈四重奏幽灵男孩没听说离婚后这么受欢迎99分女朋友忠诚玩具凶灵神隐大梦西游4伏妖记反击者应召女友第一季我叫MT之山口山战记亲情保卫战悬崖杂种狗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长篇影评

 1 ) 水准直线下降。

整体两星半,摄影加半星,小女孩加半星,前九集水的根本不知道在讲什么,除了嬷嬷的番外小剧场还能看,但也是无法理解嬷嬷的这个黑化过程,剧情拖沓,导演对脸部近景特写的喜爱完全让我无法忍受女一的颜值了,剧情已经无法理解你们这群高级贵族的口味已经到这么不挑食的地步了吗,毫无颜值身材的女一用各种肉体去迷惑,真的你们自己不觉得假吗?

整个主演群体人设集体崩塌,编剧开始放飞自我,角色行动线毫无逻辑,剧情走向莫名其妙,这一季最烂,烂的透彻,玛丽苏女一人设,明目张胆的偷听,里面的人也不反映了,甚至还让她参与,她可是个惯犯啊,跑了两次被抓回来的,居然能听你们高级会议的内容,而且你一个要反的最低位身份阶级的侍女,每次遇事就开始用狰狞的表情,瞪眼,愤怒,真的怕别人不知道你是反革命吗?

当然我也可以理解导演你的特殊的表现形式,但作为观众并不觉得这个有什么好,本来还觉得女一演技在线,现在是为了炫技连你的身份都不要了吗,本末倒置了吧,油腻,除了精美的构图,摄影,灯光色调,服装还在延续,构图比前两季更棒以外,核心内容荡然无存!

 2 ) 剧情节奏也太慢了?

剧情极其拖沓!

第一季卖设定,我给10分;第二季也是拖拖拖,幼稚地玩着拒绝合作的把戏,但我想这可能也在赞扬爱与希望?

给8分吧;第三季这啥玩意啊?

放了把火?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从一开始拒绝石刑大概就可以开始搞事情了吧?

非要忍着耍点小把戏,活活把勇敢的心拍成延禧攻略,不是很懂。

以及,女主这眼神仿佛生怕对面不知道自己要搞事情一样,我只想说,你戏多要搞赶紧搞,拖着光拍日常几个意思啊?

最后的最后,这片子讲的根本就是自由与人权,关女权什么事啊?

那把性别颠倒下,就是在讲男权咯?

什么逻辑。

还有人为田园女权站队,真的是瞎凑热闹。

 3 ) 《使女的故事》:消费女权?还是警世恒言?

当今在世的作家之中,既有国际影响力,又时常能在作品中展现女性主义的,前些年得了诺贝尔奖的爱丽丝·门罗算一个,之前详细写过的埃莱娜·费兰特算一个,今日想说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也算一个。

我对阿特伍德的了解始于2000年拿下了布克奖的作品《盲刺客》。

这部长篇小说结构回环复杂到眼花缭乱,语言细腻平实到琐碎罗嗦,可偏偏两个时空,三个层次的故事都精彩纷呈,结尾的反转明明储存着万钧之力,却又隐匿于静默之中,作者对于庞杂故事极强的驾驭能力着实令当年的我吃惊。

所以作为阿特伍德的成名作,《使女的故事》改编成了美剧,自然是值得关注的。

平心而论,《使女的故事》算是这两年最诡谲荒诞,又最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的影视作品。

而今第三季已然开播,且现实世界的魔幻大有赶超艺术创作之势,我便打算写写这部“当代女性主义的精神图腾”,说说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代,女性力量的崛起,以及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01 主角光环从哪里来遵从一贯的写作习惯,我依然想从艺术创作的技巧层面说起。

《使女的故事》所描绘的世界总是会让你想到乔治·奥威尔的《1984》:环境污染导致人类出生率急剧下降,只有少数女性还具有生育能力,面对即将灭亡的命运,美国爆发内乱,一个奉行原教宗义的集权政权——基列共和国建立,所有女性被剥夺人身权利,不得自主工作谋生,也不能拥有私人财产,没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只能成为权贵阶层的佣人和奴隶,而有生育能力的,则被称为“使女”,送到男性领导人的家中,专门为领导人传宗接代,成为行走的子宫。

女主June本是杂志社的编辑,有恩爱的丈夫和可爱的女儿,是个标准的独立女性。

然而基列共和国建立,女主一夜之间失去了工作和财产,又在逃亡的路上被捕获,于是具有生育能力的她,被送进了大主教Fred的家中,被迫成为使女。

而她也将在这暗无天日的环境里苦苦挣扎,最终浴火重生,引领众多被压迫的女性走向革命,完成救赎。

《使女的故事》三季以来一直保持多线叙事,一条线索是带着柔光滤镜的基列共和国成立之前的美好回忆,一条是猩红浓郁,恐惧与绝望喷涌而出的基列国女性的实际生活,还有一条是第二季后半段逐步展开的颇具纪实之感的加拿大故事线。

三条线索交错进行互为补充,使得整个故事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没有人能忽略摄影的复古精美,也没有人会否认主题的严肃深邃,但是总有人会诟病主角际遇的巧合性和理想化。

于是,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这种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主角光环,究竟是从哪里来。

目前所能想到的主角光环来源主要有三处:第一是编剧的无可奈何,对于合格线之上的作品而言,这是绝大多数的情况。

一般以故事和戏剧冲突为主的影视作品,都会先为主角设置困境,这些困境要么来自特殊的故事环境,要么来自主角自身的经历过往或者心理因素。

而主角冲破困境的过程,便是作品所要展示的主体。

以《使女的故事》为例,女主June的困境就来自特殊的环境设定——女性在基列国受到极端的奴役,而June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一点点地觉醒,如何如履薄冰地生存,再如何步步为营去颠覆这个政权,便是整部剧最大的看点。

给主角设置困境总是容易的,可是如何让主角合乎逻辑地突破困境,就要看编剧的能力了。

《使女的故事》当中,使女在主教家中一举一动都受到严密监视,就连出门采买也必须结伴而行,且身边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是秘密眼线,一旦做出出格的事情,轻则失去手指或者眼睛,重则直接被吊死示众,在这种高压的环境之下,倘若女主不能用身体操纵主教,倘若女主不能得到主教的司机Nick小哥的真心相助,试问她怎么可能拥有动摇这个政权的力量?

于是,编剧只能把主教Fred设置成道貌岸然又内心寂寞的中年人,让他容易受到精明貌美的女性迷惑;于是,Nick小哥只能莫名其妙地爱上女主,并且拥有眼线的身份,可以协助女主打探消息或是秘密出逃;于是,女主在闯下大祸朝不保夕之际突然被发现怀有身孕而逃过一劫……这种种让编剧不得已而为之的“巧合”,便形成了让不少观众诟病的“过亮的主角光环”。

第二种情况,是主角光环寄寓着主创的某些理想,或者这种光环本身就是作品设定的一部分。

比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男主角,他不老不死且极富智慧,已经几乎褪去了人性,而更接近神性。

但大部分观众并不会觉得太突兀,因为男主只有拥有漫长的生命和极高的智慧,才能亲身经历人类文明的衍进,才能讲述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才能带起整部电影的节奏,而男主的这种特殊的身份又是电影本身最大的悬念,因此,这种主角光环的揭示最终会落在观众的意料之中,而不会显得生硬做作。

最后一种情况也很普遍,但是大多适用于粗制滥造的作品,那就是主创的偷工减料。

这种情况下,编剧们懒得去作严密的剧情推演,更懒得去在合乎逻辑的范围内穷尽故事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他们只是确定了起点,又确定了终点,然后用主角光环简单粗暴地把最需要花精力去研究的过程囫囵带过,这种从结论去推过程的创作思路是其实是不太负责的,更不要提严谨合理了。

这也就是《权力的游戏》烂尾的原因,两位编剧在得到了马丁老爷子亲自透露的结局之后,没有细细推演各个角色合乎逻辑的成长路径,而是强行改变之前已经搭建得相当完善的人设,生硬地往这个结局去靠,这才使得呈现出的作品前后断裂,让人莫名其妙。

那么为什么我认为《使女的故事》中女主的光环属于第一种情况,而非第三种呢?

一方面是因为在《使女的故事》的社会环境下,女主想要逆袭确实极其困难,不得不依靠“外挂";另一方面,是主创们对这种主角光环的存在进行了尽力的解释和修补:从回忆支线中可以看出,女主的丈夫在初识女主时是有妇之夫,而女主最终成功地让丈夫抛弃了青梅竹马的结发妻子而与自己组建新的家庭,就已经显示出了女主善于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并且女主在开挂之时也是付出了不少代价的,多次被毒打,为了逃亡甚至亲自割掉了一只耳朵的部分……这些情节一定程度上为主角光环作了铺垫,也不至于使得这种光环过于夸张。

我以为,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本质区别,就是主创的责任感,若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不得不为,且尽力去弥补消解这种bug,则为第一种,若是为了省时省力,急于求成,则为第三种。

私以为,只有第三种情况下的主角光环才应当被诟病,至于前两种,则应保持宽容。

02 消费主义与女性力量的崛起这一部分其实已经与《使女的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关联了,但是又偏偏也涉及了女性的地位和权利,因此就借着说《使女的故事》的机会,讲讲我的女权观。

我很喜欢的一位学者许子东老师曾经就小鲜肉盛行的社会状况发表过一番评论,其中的核心观点为:这是女性力量崛起的一次矫枉过正。

对此,我的看法是,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女性力量。

按照许老师的论述,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女色盛行的时期,女性通常是被物化,被男性欣赏的存在,因为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分工上,女性必须依附男性,而如今,女性在经济和精神上越发独立,反映到影视层面上,由于女性是影视作品的主要观众,因而男性反而成为了被观赏的那一方,造就了所谓“鲜肉浪潮"。

我觉得这个解释的成立,需要一个社会风气的条件,那便是消费主义的盛行。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享乐是主流的人生目的,在这种社会生态中,不存在征服和被征服,压迫和被压迫,只存在消费与被消费。

此时一个群体的社会力量,基本上也就是消费能力。

如今我国的社会状况,确实存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土壤,女性的消费能力也确实有所提升,所以,我觉得许老师的话这样说才更精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下,鲜肉浪潮是女性消费能力提升的一次矫枉过正。

但是我想说的是:女性的消费能力真的可以代表女性的社会力量么?

我认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消费能力的提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女性经济能力的提升,可是,相应的政治力量和社会观念呢?

女性参政人员的比例依然很低,企业高管中女性依然缺乏,整个社会对女性的期许依旧是回归家庭,"荡妇羞辱"依旧随处可见……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女性力量崛起的现象,仅仅是商家为了促销而绞尽脑汁地讨好消费欲望相对较强的女性群体罢了。

甚至我们还需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商人也好,艺术创作者也好,出于刺激女性消费从而敛财的目的,而对女性的心理和诉求进行无原则的谄媚,这究竟是解放,还是更加隐秘的奴役呢?

即便女性力量真的崛起,女性就可以反过来物化男性了吗?

我觉得女权运动之所以总是让人误解,就是因为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女权运动的本质是平权运动,而不是女性要取代男性长期以来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一直并不喜欢专门讨论女权问题,因为权利不分男女,这个世界上真正存在的,只是人权问题。

03无法回避的政治立场我平日里还算是经常看政治新闻的,尽管我对政治并不是很感兴趣,自己写东西也尽可能回避敏感的政治问题。

可是只要你开口,或者只要你下笔,政治立场这个东西总是躲不开的,因为不谈政治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立场,甚至还是一种更为强烈的政治倾向,就如同你不能禁止他人拥有法西斯思想,因为禁止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法西斯一样。

既然横竖都无法回避,那就索性说说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吧。

或许确如一些学者所言,艺术起源于宗教、哲学和神话,但若是要比较对艺术的影响,恐怕这三者均要排在政治之后。

政治对艺术的影响几乎是天然的,因为艺术本质上是人的精神和意志,而人,总是脱离不了政治的。

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实是,很多我们认为超然物外的艺术作品,往往反而有着更为深厚的政治背景:《瓦尔登湖》通篇青山绿水,兽走虫鸣,但回归自然的缘由却是工业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对社会重利轻义风气的失落;《边城》干净纯粹得仿佛世外桃源,可翠翠的悲剧背后,是传统的束缚和崩塌给人民造成的深刻的孤独;《红楼梦》亦真亦幻风花雪月,大观园中姊姊妹妹的生活一点也不食人间烟火,可宝玉的出走分明是封建时代后期精英阶层的反叛和迷茫……这些作品充分印证了刚才的观点:不提政治,才是最强烈的政治立场。

而对于大多数艺术作品而言,反映创作时期的社会状态,寄寓自己的政治理想才是最常见的情况。

还是说回《使女的故事》。

《使女的故事》小说创作于1985年,正是西方女权运动逐步兴起的时期,当时这部作品被归为科幻或者幻想小说,而且小说的时间设定确实在未来。

而《使女的故事》网剧于2017年推出,正是特朗普大肆散播仇恨和性别歧视言论之时,而其后一系列关于女性堕胎问题的法案的出台,则直接被认为是人权和法律意义上的大倒退。

所以,才会有观众发出感慨:这个故事一点也不科幻,也并不是发生在未来,而是此时此刻!

我想,主创们的初衷,应当就是想用一个极端的故事来警醒众人:人的权利是多么脆弱,也许今日你还生活富足家庭美满,可你所拥有的一切仍然会在一夕之间就完全被剥夺,因此,你必须时刻警惕,你必须毫不妥协。

《使女的故事》充满了政治立场和政治理想,但依然是独立优秀的艺术作品,而非政治宣传。

尽管艺术作品永远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但依然可以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事实上,正是这种独立性,才使得艺术拥有远比政治更加漫长且旺盛的生命力。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其实很暧昧,并不是简单的政治对艺术的单项影响。

如果你仔细思索,你会觉得这二者难以分离是一件挺不可思议的事:政治寻求认同,寻求意志的集中,而艺术崇尚自由,崇尚思想的发散,这二者本应相互排斥。

而事实是,政治渴望包裹在艺术之中以扩大影响力,并且利用艺术的漫长寿命来为自己保鲜,而艺术需要政治的触发,甚至需要政治的压抑来换取更加永恒的力量。

我们的历史上,越是政治黑暗,白色恐怖的时期,艺术反倒越是越兴旺,实际上1984式的极权从来不会摧毁艺术,因为夜晚够黑,你才能看到星辰,而反倒是和平年代,人们宴安耽乐,娱乐至死,我们进入了“美丽新世界”,艺术才会面临死去的危险。

所以,艺术,才是真正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跑题跑了这么久,最后还是回到《使女的故事》网剧本身吧。

相比目前正在更新的,有燃点有希望的第三季,我更喜欢压抑绝望的前两季,因为我心目中严肃题材的作品,不应该让人有天理昭彰的复仇式快感,而应该让人屏气凝神,在一个庄严的距离上,感受尊严,感受自由。

 4 ) 赛琳娜的反复跳反

想起了西部世界里的迷宫理论,机器人在拥有独属于自己的意识之前是个不断觉醒的过程,就像赛琳娜的反复跳反。

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眼看要走到出口却又回到了原点,这种历史的积累会有一天帮她走出迷宫,或者在走出去之前被卡车撞死。

这个角色在我看来蛮可悲的,建立基利的时候她不在乎这个国家会对她的同性怎么样,她只在乎自己会分配到孩子或者能给她生孩子的使女。

这让我不禁疑惑孩子对于她来说到底是什么,一个安慰吗?

如果是她生的孩子她会把孩子送到加拿大吗?

她立场的摇摆不定也很现实,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在眼前的利益(可以亲自抚养孩子)和对孩子的母爱(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之间难以抉择。

就像小情人纠结于是相融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只不过这里是赛琳娜单方面的自我感动,霍莉就是个婴儿,对这些还没什么感觉。

琼在这方面就很坚定,因为她受到了基列的压迫和伤害,清楚的知道孩子不该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长大。

赛琳娜虽然也被基列剁掉了小指,但她认为基列不会这样对孩子,给自己洗脑孩子在这种情况下也会很开心。

虽然说屁股决定脑袋,但我觉得就算琼在赛琳娜的立场上也不会做出赛琳娜干的事,琼的母亲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琼和她的朋友在卢克说了一些性别歧视的话的时候能及时意识到并指出。

反观赛琳娜,建国之前她为了所谓人类的未来(其实是想要有个孩子)而支持基利的极端思想,写了一本女权主义的书也是关于家庭女权主义的(记得好像是这个名字)。

这个角色也真实也不讨喜,不过这就是人类的样子嘛。

华盛顿的有五个孩子的大主教一家让赛琳娜以为,孩子养在基列会很幸福。

但这种幸福就像泡泡,女儿读个书就会破了,我不认为赛琳娜不了解现状,但她为了一己私欲一直在给自己洗脑。

在基列建国之前不理解自由为何物,在建国后有了别人的孩子也不会理解生长在一个自由国度的重要性。

立场跳来跳去我也看累了,后面就算再支持霍莉呆在加拿大我也不会再对这个角色动心了,本琼娜cp党就当虐恋情深看吧(结果琼和赛琳娜还没咋沃特福德的菊花就已不保……

 5 ) 枭雄

女佣帮June清理案发现场、女佣和使女们帮助孩子逃出基列,还有弗雷德在加拿大被捕,两夫妻反目成仇狗咬狗,这些场面真的太爽了。

瑟琳娜为了孩子反复横跳,在她被指控教唆强奸即将锒铛入狱之时,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就,太讽刺了,为了孩子她整个人几乎疯魔,最后发现原来自己还能怀孕,劣精害人不浅。

从第一季到第三季,June的成长太大了,一开始对于基列罪行,June是温水中的青蛙,等到有感觉时,水已烧开,使女的红衣像一张大网死死笼住了她,在这种情况下她本能地保全自己,到第二季结尾,不同于第一季的被迫抓走,她自己为了女儿主动留下来,而到了第三季,June的考虑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到了基列国的孩子。

为达目的June不择手段,漠视艾莲娜的死亡,面对宗教卫兵,June极限反杀,她冷静地威胁卫兵,在卫兵说了一切正常之后,她甚至微笑道谢,毫不犹豫地扣动扳机,鲜血溅了她一脸。

就是这个情节,让我意识到June真的成长了,诚然她身上也有黑暗与污点,但是一句枭雄June当得起。

不过剧集缺点也是挺明显的,节奏慢,而且到了June有时候太莽了,能力不够,非得搞个队友祭天,没有筹码的情况下她还能全身而退,主角光环开大了。

 6 ) 想与蒲公英网友谈论一下serena

如蒲公英网友你好,如果你看到了并且愿意回复,希望你原谅我不得不用这种给你增加不便的方式,因为我无法在小组发言,但很愿意继续讨论剧情和人物,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

看到你在小组的这段发言“我也觉得,serena演得特别好,其实这个角色比June还难演,因为她更加细致,过程更加曲折。

一开始追这个剧的时候还觉得演员没选好,因为serena太漂亮,看上去一副聪明相,又是知识女性,尤其是演第一季那种残忍的、自私的”夫人“,怎么看怎么违和。

现在看下来,我觉得她完全演出了一个看起来聪明,同样是女人,还是知识女性(还是吉列奠基人之一),这样一个人的愚蠢、脆弱、她的平庸性。

可见一个人的认知程度不是她的文凭、社会地位决定的,而是这个人是否有某些经历,是否对人性和事情了解得够深,是否有坚强的品性决定的。

serena是一个”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并不高的人,一个情绪智力不够高的人,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不会”对自己真诚“;更不要要求她对别人设身处地真正地理解了。

一个情商低的人,很难成长,因为每次对真相的意识,都是环境带来的被迫认知,都会带来巨大的难以承受的创伤,因为情商不够高的人,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生活中很多自欺欺人,还拿着自己的“好意”去实施对他人伤害的人,都是情绪智力低下者,这样的人很多;而情商高的人,能够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心境,并敢于承认,而且还敢于改变,主动改变自己。

看看这一集的June,她的内心变化非常精彩,我们虽然可以轻描淡写地以”她的革命目标从私人扩大到公共的,成为一个觉醒的斗士“来一言蔽之,但是实际上,能够通过心理医生的一席话,Janiene的指责眼神,以及she is one of us这句话,能够根据来检查的少女的一句”非常想生孩子“,就从自己绝望的心境走出来,走到Natalie病床前,承认自己的过分和残忍,重新理解natatlie,哪怕她的行为彻底阻断了自己拯救女儿的希望——这是怎么样一种心理情绪智力,才能完成的蜕变。

人并不是经历了磨难就能成长了,有的人经历了只会黑化;人必须直面生活,直面自己,超越自我,意识到那些自己耻于承认的”愚蠢‘、“自私”和“残忍”,就像June勇敢承认的,才能成长,serena能够厚着脸皮继续当夫人,面对June的指责,硬着头皮拿“爱孩子”说事,就是因为她不敢承认自己的“脆弱、对别人的残忍、对nicole的自私”(当然还有我此前分析——她没有队友的缘故);在我看来,Serena和June是一对完美的情绪智力对照。

”我觉得如果完全基于剧情来分析,你这段对人物心理和情绪智力(不知是否就是情商)特点讲得特别好,所以我想说说我看完这段分析的想法。

我不太了解情绪智力这个概念,不过你说serena对自己不真诚我完全同意。

我在小组发言没被删时曾经写过一大段话分析她从101到305的发展,就提到她是靠麻痹自己才在基列生存的。

因为改变基列这个环境和逃出基列是困难得多或不确定性太大的选择,所以维持现状成了当下最简单的处理方式,就像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的对现有工作不满但又不知如何或没勇气改变一直忍着的极端版。

不过她自欺的程度发展到现在已经比第一季明显减弱,208fred被炸住院她在家里有了自由后的行动和对june说出我讨厌针织是个明显的例子;209她去加拿大那对人在正常状态的掩饰不住地羡慕和对他人异样眼神的不适也是例子,当时唯一把她的心拴在基列的就是june即将出生的孩子;211她和fred在林中屋里互相指责时说的话是例子;213为女孩和所有女性争取读书权,及至变法行动失败把孩子送走更是质变的例子。

她就算嘴上不说,心理和行动其实都一定程度承认了如june形容的为了有个孩子(及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环境)创造了这个社会但是不成功,即她之前信念坚定、充满热情、付出巨大牺牲包括部分人性为之奋斗的理想(当然基列逐渐成立后的变化超出serena的预期和控制)是个错误。

所以到了第三季她完全没法再忍受fred(除非利用他),在303june跟她说其他母亲经历她听得进去。

我对306编剧给她来个180度转弯直接跳回第一季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完全不合逻辑是个很失败的处理我不会用它来分析人物。

因为之前写的都被删了再简单复述一下,就是serena可以后悔放弃孩子,可以(甚至应该)跟june不是一条心,但绝不可能又想孩子回到基列,甚至又对她那个多次出轨背叛她、家暴她、致残她,虚伪自私软弱无能还不能生的丈夫重新产生感情,这别说306,在第二季都不可能。

所以对309她的行动我倒不奇怪。

至于跟june的不同,因为serena有作为june阴暗面的作用(昨天在汤不热上看到的提法,觉得挺有道理的),所以的确有个明显的对比。

不过我觉得也不单单是情绪智力的差别。

她们的立场不同,june在基列是个纯受害者,她已经触底了靠什么麻痹自己?

serena是始作俑者、既得利益者和受害者的综合体,处在一个很复杂的尴尬位置。

另外我想两人的成长背景和政治理念不同也有影响,serena是个虔诚的教徒,在处于逆境又无力的的时候更容易有god让我安于现状,以至不面对自己的想法。

说到309june的心理变化,很明显是编剧的意图。

我之前说过单独这集我觉得挺好的,远远好于前几集,但处在从307开始对june一个迷失到豁然开朗这个过程中有点吃亏。

就是这个事件过程跟上面提到的serena180转变类似,设定得非常刻意笨拙甚至不合逻辑。

june失去了一次见女儿的机会而且因为她搬走到不知哪里去了可能以后再也见不到了就丧失希望了?

问题是这种状况比过去糟糕吗?

在新鲜度和激烈度上都根本排不上呀。

别忘了从女儿被抢走后她三年多完全不知道对方下落,现在起码知道她被一个有地位爱她的家庭养育着。

而且既然能从过去完全不知孩子下落到在马大们帮助下闯入她现在住的地方看她,那以后怎么就没机会呢?

她不是比第一季成长了很多吗?

不是更了解反抗组织和他们的能力了吗?

这件事完全达不到至她突然“黑化”的刺激程度。

还有308她的Regina George附身,问题不是她是否想这样,而且她如何做到?

编剧忘了故事背景是基列,june是一个普通使女了吗?

就算她还需要为宣传出镜一时免于死亡或外在上明显残疾的风险,不代表她可以免于任何惩罚为所欲为地欺负一个孕妇呀。

为了309给june一个促成她转变的被罚极端环境,就要牺牲掉natalie这个配角让她在刺激下发疯,就要让june领导的霸凌成立即她不知为啥有那么大特权,就要让307一个并不含严重的挫折让她突然迷失,这故事编得完全是水到渠成的反面。

更何况213结尾june的那些誓言,301-304她的誓言和行动,跟309结尾跟natalie说的有明显区别吗,之前也没觉得她就是明确地只想救hannah而是要干大事,所以不怪很多观众不满。

同样鉴于编剧在本季的断崖式失准,我也不想把这个事件过程作为june情绪智力多高的例子。

 7 ) 更新至EP09 救赎与拯救,摇摆与坚定

EP09 很多人应该会觉得这集无聊吧。

但是也可以想象一下,坐在屏幕前的你都觉得无聊了,何况June呢。

我倒是觉得把一种无休止的等待中,把人的混沌、绝望,发狂的状态拍出来,尤其是时间的跳跃,相当棒。

在此之前让我有这种神奇的代入感官的是《广告狂人》里Roger吃迷幻药的一集。

话说回来,June和Hanna失联后痛苦又悲伤,历经了悲伤的五个阶段,①否认(失落)② 愤怒③ 协商(迷茫)④ 绝望 ⑤接受。

第八集我们看到了愤怒,这集就是迷惘和绝望到接受。

这种想杀人的冲动如今和躺在病床上的使女又何尝不一样呢,通过杀人无法终止基列国的残暴。

好在June很幸运,有人带她走出来,Janine阻止了她自相残杀的冲动,编剧也借着她的口把大家想骂June的话说出来。

Serana掩盖了她激进的做法,母亲曾经的学生给了她活下去的意志。

走出病院的时候,天空下起了雨,在影视作品中通常代表着洗刷罪恶,救赎,重获新生。

感受着雨,看着又一批和Hanna一样的女孩子即将成为生育的机器,June决定要为她们一战。

如同医生所说,活在炼狱,必须有自己的目标和纪念。

这次她不再仅仅为了带自己的孩子逃离。

而是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能活在以爱为名的人间天堂。

EP08.上一集不断提到的SAVE,让我开始在想第三季还不急于组队反抗,其实想表达的是救赎与挣扎。

反抗还要从瓦解内心开始,当June认为自己做的是在帮助对方,逃离基列国魔爪。

还有另一种世界观存在着,她们是秩序的守护者,她们真实的认为自己是高尚的,是在拯救那些像June一样邪恶的灵魂。

不过,当她们作为秩序的执行者,露出恶的一面时,同样会被上层嫌弃残忍,被同袍鄙视——无论是Lydia在大主教和夫人面前教训使女,还是偷偷告密的使女。

这时候她们又显得有点可怜。

而看了第八集更加明白,那些嘴上说着我要拯救你的人,不过是躲在强大的权力下(这里是god)满足自己的私欲,救赎自己的灵魂。

Que Sera Sera作为50年代美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放在结尾真是点睛之笔。

另外,个人觉得这部剧可能更需要一气呵成的看完一季,否则对主旨理解时会有所偏颇 EP03无比喜欢第三集,看的时候几度落泪。

剧版到第三季已是书中没有的情节,网上也有争议说电视剧主角光环太重。

我认为使女的故事并没有只想表现玛丽苏,而是有一定递进的逻辑与主题。

这集在平静中进入了一个小高潮,奠定了这季的主题:第一季看做是一切的起点,从使女角度入手,将她们过去自由安逸的环境下,拥有工作与幸福的生活,与如今泯灭人性的压迫、家破人亡的现状作对比。

我们了解到,面对外部困境,普通民众的麻木,安于现状,导致在温水煮青蛙中基列国诞生,同时引出了她们内在的反抗,并在最后一集达到故事的顶点。

关键词:自由 丢失

第二季将悲剧扩大,展现基列国各阶层的女性,马大、夫人、虔诚的平民阶层,并不比使女的命运好多少,他们承受着煎熬,唯有遵从自己的身份才能得到想拥有的生活。

其中也是暗潮汹涌。

在反抗中,我们看到了母性,看到了上一代对下一代的保护,看到了女权精神的继承。

June明白不能等待男人拯救,要得到的东西只能靠自己争取。

在第二季的结尾,所有女性拧成一股绳,帮June的孩子逃离基列国,每个人违背自己的身份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关键词: 母亲 保护

这便是《使女的故事》的升华所在,与以往在荧屏在看到的,大部分大女主电视剧不同。

女人们决定放弃男人的协助,转为成为自己的英雄,第三季她们将打破常规。

关键词:未来 联盟因此,June在将孩子安全护送后,无所畏惧,行事主动大胆。

就像一颗等待引爆的炸弹,暗自发展盟友(因为要与大主教等男性对抗,剧情上Nick的离开显得理所当然。

)面对聪明的新主人,June色诱不成又转为挑战他的道德底线,当然大主教Joseph也不干示弱,回敬June一个著名的哲学题——电车难题。

最感动的是大主教夫人Serena,这集她经历了精神上的崩溃,重构与自我和解。

在帮助June护送孩子出基列国后,Serena世界观已经分崩离析,再也做不回原来的主教夫人。

回到娘家,从母亲的所作所为,可以明白造成Serena性格的根源。

情绪被忽视,母亲只想让她维持原来的生活,维持家庭与尊严,甚至贬低她对孩子的爱。

然后Serena来找June,似乎是打算稍作回忆、June看到她隐藏起的小拇指,与她一同说起婴儿的点点滴滴。

(哭死我了)Serena表情无比温柔,虽然没有生下孩子,她却做到了母亲的责任——保护孩子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也得到了June正面的评价。

想想当时June怕Serena对孩子不利,各种托奶妈,托教母,结果还正是这个女人最后居然帮了她一把。

这里的打光非常棒,June的脸一半光明一半黑暗大海在艺术作品里象征着人的潜意识,当Serena扔掉指套,深入海中,代表她选择面对残缺的自己,正视自己的情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我们依然恐惧,但我们为了孩子为了他们的明天也要为之斗争。

那一刻的她无比强大,绽放着人性之光,

 8 )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04:留下的、离开的,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前几集中,Emily从Gilead逃到加拿大,最先找的不是她的妻子,而是 June 的丈夫。

她给妻子打电话,想必也是做了许久的心理建设,还未完全消化自己的灾难,就要面对新的情感灾难。

她曾被困在另一个世界生死未卜,文明社会太阳照常升起,妻子规划了不包括她在内的新生活。

这些接受起来都需要勇气。

平安返家的意义也不再是幸福归来,而是面对、承受,打碎和重建。

Gilead暗藏的地下力量抛出的锚,让 June 看到发动变革的可能性,但好像又没有具体的力量能够被仰仗。

Serena的觉醒有望成为变革的有力起点,她无法保护June 为她生下的女儿,遭受断指刑罚,Gilead的集权暴政,甚至是她自己曾宣扬的政策正越过她身为当权者阶层的保护伞,让她从一个既得利益者,成为受迫害的一方。

但Serena持续的犹疑和痛苦,让她抗争的可能性、屈从折返的可能性,几乎一致。

人再麻木一些,倒退显然更容易。

不过女性处境的相似性,正一点点被揭开。

第三集Serena离开丈夫Fred回到家乡,却被母亲告知,除了丈夫身边,她没有立足之地。

包括Lydia嬷嬷,受邀用餐时,被请到另一处,隔离于权贵阶层之外。

她在众人面前对使女施暴,那群伪君子被吓到,但也没人认可她的行为。

她把国家当信仰,用变态暴力获取威严和荣耀,此刻却得不到感谢,且不被需要。

她的哭泣大概是意识到自身的工具本质,处在压迫链不那么靠下的位置,且在逐渐下滑。

一个将女性视为国家资源的社会,不存在对人的庇护,包括男人。

划归为例外的人群,都只不过是待宰的羔羊。

女人终究不具备完整人格,是无法自主存在的“他者”。

即便是掌权阶层的女性,也只能种花织毛衣,做为被驯化的附庸,被动地活在封闭的命运中。

所有的女性,所有人,被留下的、离开的,同时也都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

 9 ) 第十集 Bear Witness

剧情推进,连音乐都变得不一样了。

片头June在Aunt Lydia的陪伴下回家,额,回Lawrence长官家的时候,配乐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the Symphony No.9 in D minor, Op. 125,被认为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

剧中选择的是其中有人声合唱的这段,出现在交响乐的第四部分,由4位歌唱家及一位和声完成。

歌词部分是德国诗人Friedrich Schiller所著Ode of Joy。

不论是交响乐本身的雄壮豪气,还是诗名Ode of Joy,都体现了一种有所希望、积极,甚至是欢快的气氛,合唱的方式是一种集体力量的表达。

昨天还在想不知道新的一集能不能有突破,一听到这段配乐就振作了起来,而这时对剧情的发展还一无所知。

跪得太久,June的步伐略踉跄,但她走得很快,Aunt Lydia似乎是勉强才跟得上她。

June的表情依然坚定,但这坚定也和以往不太一样,想来是因为她确实有了计划。

不得不承认女主角伊丽莎白-莫斯的演技和对面部表情的控制,就靠着这张脸,撑过了第三季的前九集,而上一集Heroic中则承担了90%的镜头,虽然那集评分只有5.8,我个人也不十分喜欢第九集,但女主演技的确不同凡响。

Lawrence夫妇目前只需要多一点点压力,小小push一下,就会倒向June阵营。

因为June之前的思想渗透已经足够充分。

第10集这个push来了,是我们好久未见的强奸仪式,而且几乎就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的,这大概意味着题目中的witness。

Lawrence夫妇几近崩溃,反倒是June平静地“指导”:当作一项工作来做,可以闭上眼睛,You are not you, I'm not me. And it's over.事后Commander Lawrence体贴地送上了紧急避孕药,比这个更体贴的是,I give you a truck。

之前June已经在Lawrence夫人的帮助下,找到了这个教区所有孩子的资料。

夫人说,June你的出现总是让人激动。

这种影响和渗透是需要时间滋养的,之前几集的缓慢现在可以理解了。

Serena这边,在经过几个月的焦急等待后,觉察出大概通过Gilead途径要回女儿是不太现实。

她拿出了加拿大外交联络员给的卫星手机,跟Waterford摊牌。

对之前他的谎言,Serena大约心里也是有数的,聪明处在于,看破不说破。

Waterford一如既往地下作卑劣,就是他怂恿Commander George到Lawrence家里“见证”仪式的。

仪式完成后还假惺惺地问June是不是Ok,June回答说还好不是你。

痛快!

结尾处Muffins mean yes,与开头司康饼mean no相呼应。

此时背景音乐也选择了合唱曲目,这次是意大利巴洛克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教师、神父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创作的Gloria in excelsis Deo。

伴随着乐曲,June家的Matha盯着桌子上满满的Muffin,这意味着更多的Matha说了yes,会帮助他们,也意味着更多的孩子会被解救。

合唱达到高潮。

几方走到一处,要通过共振形成合力了。

Matha们也是见证。

We are gonna need a bigger boat. June说。

 10 ) 如果关闭主角光环

这主角光环亮到直接被闪瞎,一下从连女仆都不如的使女变到凌驾于女主人之上。

身边那么多使女,女仆和妻子们,死的死伤的伤,而女主犯了这么多重罪总是毫发无损全身而退。

第三季就讲了一个事,女主先把自己的孩子送出去后又想送其他的所有孩子,野心不小,勇气可嘉,但女主知道自己是女主一定死不了,如果自己在这时候挂了汉娜就没指望了,所以女主不管如何花式迷惑作死都不会死。

可是其他人知道自己并不是主角,所以最大的bug就在于为什么所有女仆都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护送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这么多人知情并参与,竟然没有一个告密的叛徒,剧作还在继续着“女人对孩子一定有母性本能”,“受害者联盟一定坚固团结”的理想设定。

第三季不算什么,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第四季开始女主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和权力,但是剧作不想描述女主是怎么慢慢筹谋策划逐渐发展武力的,而是直接开个金手指,赋予她现成的一切便利,含着金汤匙逃亡的人。

《使女的故事第三季》短评

太拖沓了,全程2倍速正正好好.... 开什么玩笑,13集只给我办了这么点事儿!

7分钟前
  • 就不吃木耳
  • 较差

@@@(2019-06-05)The Handmaid's Tale Season 3(使女的故事 第三季)(1-13)(剧情不算很合理。前9集乱七八糟的,各色人物都在纠结,立场反复在变。后4集才开始干正事了,反派被诱捕了,女主送了很多孩子去加拿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大家都愿意为了孩子冒险。女主最后还是没逃离基列国。)

9分钟前
  • 不喝水的鲫鱼
  • 还行

空壳子

10分钟前
  • 吴青峰的娇妻
  • 很差

脱离原著简直没眼看………

13分钟前
  • momo
  • 较差

这部剧呼声很高,我下载了资源满怀期待。事实上看了几集后热情就被冲散了。一个末世危机的外衣,女权沦丧与崛起的主题,性噱头等等的大杂烩而已……

15分钟前
  • Dark Story
  • 还行

女主上季季终不离开,这季展开变得不明不白节奏拖拖拉拉剧情乏善可陈。虽然一直在夸这部剧的摄影与构图,但导演每集都给莫斯瞪眼脸部特写,整得我也想翻白眼了。好好的乌托邦末世抗争,第一季封神,但如今也是犯了所有大热美剧的毛病,不见好就收继续拍甚至强行继续拍。累了,毁灭吧,赶紧的。

19分钟前
  • WilliamOsborne
  • 还行

没有小说保证,全员OOC,完全是一个普通美剧了。以及完全没有经历过极权统治的美国人,写这种极端情况写的也是不伦不类

20分钟前
  • 嘎鲁鲁的小烧饼
  • 还行

标注E4片尾《Down to the river to pray》、E10片头《Heaven is a place on earth》。美国人始终还是美国人,没有亲身经历过极权的无孔不入,对专制的想象仍然逃不出法与人权的条条框框。大规模逃亡?天罗地网的监视监听,在预备阶段就能把地下组织一网打尽…but,光影、色调蕴含的古典美,弘大场景运用的对称构图,宗教仪式带来的窒息感,大主教的叛变和使女的反抗,的确可以抵消剧情设定的各种bug

21分钟前
  • 力荐

我大基列国的故事真是一如既往的高水准

25分钟前
  • metaphor17
  • 力荐

越来越拖沓不说 各种慢镜头慢动作慢语速只让人感觉故作深沉 为了再努力拍上几季都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果然在地球的另一端依然少不了又臭又长的作品 今年最失望的作品

28分钟前
  • 沉默如海
  • 较差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31分钟前
  • 吃好喝好
  • 力荐

铺垫两季半了,再不反攻气了,活活憋死。

32分钟前
  • 钱厄运
  • 还行

虐死虐活还要看。。。我本人作死

36分钟前
  • rose☆彡
  • 还行

论持有加拿大护照的重要性(不是)。第三季明显不行,除了最后4集前面的都太水了。主角光环全开,已经到了做任何事别人都会(基本)忍许她的程度。Serena的角色设定也太随便了(看到说是因为演员怀孕了?),Nick小哥也神隐了(胖了好多!),虽然主角演技是能撑场的。美剧这种收视好就一直拍真的是很不好,再好剧这样拖下去也会烂尾的(除非是主心骨演员进行正常替换),希望第四季是终季,别拍了

37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虽然才到e9 但是这种微妙的注水感真的很让我难受啊//如果足够关注相关事件 或许都不会认为这剧呈现的是什么魔幻现实 这剧是走现实主义风格的

42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拖沓的剧情,开挂的玛丽苏女主,还有反复的serina真是让人生厌。然后我也是非常不懂这群人对孩子的执念。看到第七集,弃剧

44分钟前
  • 欢尼
  • 较差

看S1还有“逻辑”这个概念,你可能还去想想Gilead的架构和经济基础啥的。到了S3,一切都为优美摄影和象征意义服务,剧情怎么drama怎么来,场面怎么被tumblr女权和三流媒体歌颂怎么来,该被挂墙十几次的女主仍然活蹦乱跳执行着大计划,人人都被她折服,你就知道这剧奔着人造神剧而去了。S1水到渠成,尽管Gilead的存在有违常理、颠覆概念,仍让人感到可信;S3是浓浓的网红气息,强硬地对观众输出理念+量产精致佐料,只能让人白眼一翻ok fine.

45分钟前
  • Alan Sleep
  • 还行

49分钟前
  • Mute_Chlid
  • 还行

节奏能再慢点吗。仪式感来两下就行了。气死急性子

54分钟前
  • Humptydumpty
  • 很差

第一季,忍耐;第二季,觉醒;第三季,抗争。如果不是最后一集的结尾过于狗血,本可以继续打五星的。

57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