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靠賈靜雯的輸出支撐全片,前段極度毛骨悚然,後段情節如《陽光普照》一樣變得鬆散,花費一半的片長呈現重新整頓生活的母女倆,本來我還在想:鍾孟宏拍普遍級我才不信,結局就......好樣的。
我不知道剪接前的劇本長啥樣,《陽光普照》是3.5幕劇;《瀑布》是2.7幕劇。
電影將時間濃縮成好幾場戲,我在觀賞時偶爾會回憶高三學測前看《失魂》那種碎片感。
喜歡鍾孟宏電影的肅殺氛圍、還有美好的攝影,中島長雄消失後,《瀑布》畫面變得藍色與柔和,這幾年zoom in用得少dolly in用得多,證明鍾孟宏說的改變創作方式:以帶領情感取代撕裂情緒在城市你不會有絕對的被孤立時刻會有人與你互動,工作夥伴和家人是相處最久的兩個群體可是習慣之後的隔閡感會成就一種隱形病疾,《瀑布》沒有表示主角的精神問題從哪來,我個人解讀是:「角色們戴上口罩後唯一可看見情緒的雙眼就是癥結點吧」我也在家樂福上班喔,叫我怎麼不迷鍾孟宏的電影
对不起,虽然是强调女性题材而非女性主义,但还是自觉有标题党之愧。
但《瀑布》确乎是近几年里我看见的,男导演里拍的最好的女性家庭电影。
钟孟宏从友人故事取材,讲述了一个疫情人与人物理隔绝的时态之下,一对母女从剑弩跋扈,到母亲精神崩溃,两人彼此成长共克时艰的故事。
和现实一样,女性两代故事的阴影,总是带着男性的形状。
母亲与女儿关系紧张到精神崩溃的病源中,有疫情之下工作减薪的焦虑,也有对前夫的心结:前夫在离婚前,就与情人有了孩子另组家庭,而母亲自己在离婚三年后仍对他痴心绝对,以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疫情之下,青春期女儿的拒绝沟通,终于是让她在焦虑与孤独之中,崩断了最后一根神经。
和大陆年迈的母亲反过来照顾女儿的《妈妈!
》异曲同工,年幼的女儿反过来照顾母亲的《瀑布》中的父亲,逃避了作为父亲的社会责任,尽管被降格为“只是个提供精子的动物”,仍不可避免的作为缺席的在场,成为母女关系的隐疾;而因房屋拉皮整修,将一家人房子围起来的蓝色帆布,则成为了巨大瀑布的象征。
“瀑布”吸收掉阳光的其它颜色,过滤后的蓝色在房间里蔓延,母亲与女儿像瀑布底下的两块石头,用棱角互相伤害、打磨。
但导演的灯光调度让我们仍对两人的生活抱有一丝信心:忧郁的蓝幕之中,总还是会有暖阳照入。
对人物大量的贴头特写,总让人想起《大佛普拉斯》的台词: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太空时代,但人内心的宇宙,我们还是没办法探求。
存在主义的情绪弥漫全球,特殊时期的肉身隔绝如冰川期一般,加剧了世界的荒凉景象,好在正如电影结局导演所劝慰的,经历了生活瀑布般的捶打,劫后余生后,棱角终会被抚平,曾经以为怎么也过不去的,终会化成涓涓细流,成为两块石头的通往彼此的水桥。
2024年的第一部电影。
因为作为一部台湾电影,细腻和温和的情感,再叠加贾静雯和陈以文的参演,所以才有的观影兴趣。
影片讲述了一个离异家庭中,母女两人在敌视和矛盾的平静生活中,因为母亲被裁员的缘故,进而出现幻象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由此母亲患上了精神类疾病。
同加上经济原因,女儿从被照顾的对象变为照顾方,最终母女两人在疗愈的过程中,形成了和解。
作为了影片的两个主角,品文和小静作为母女之间的相处,从家庭和心理层面上具有许多叙述和启示的意义。
品文作为一个离异的母亲,一直在丈夫离开后无法找到生活的依靠对象,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具备强势的家庭支柱。
因此对于女儿,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种精神支撑的附属品,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母女双方必然容易产生矛盾,甚至产生敌意。
期间,因为品文在受到降薪通知以及被公司裁员后,失去了物质上支柱能力,其个人十分无助,这点在影片中面对前夫的到来有了突出表现。
但前夫的拒绝,最终酿成了品文的悲剧,由此各类幻象产生,最终住进了医院。
在出院后,女儿的理解和支持,在加上充满和谐的工作环境,慢慢地终于走出了原本的困境。
而小静作为女儿,首先是小时候家庭的不和睦,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伤害,诸如片中她所描述的“爸爸只是一个提供精子的男人”等等。
并且作为离异家庭的女儿,受到母亲的高压,并且缺乏被需求感,导致自身对于家庭关系的排斥。
而正是在品文患病后,小静的价值需求被极度放大,独立和成长速度飞快。
此时母女双方的角色存在一定程度的互换,小静也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母亲多了一份理解。
并且在遇到母亲产生门外有卫兵的错觉之时,小静先是信任母亲,再去解决母亲的疑虑,已然表明了小静对于母亲的照顾能力。
最后在品文逐渐走出疾病时,诸如其中小静做主卖房事件等,表明了双方的地位平等性。
因此在周末郊游上车之前,品文的再次唠叨,说明了品文在恢复的同时,也表明了虽然双方可能在表象上会在一定程度回到过去的状态,但是双方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充满着双方关系之中。
影片的最后,出现了一定的反转,诸如小静遭遇洪水、品文的锅中水溢出等,某种程度上表明了生活充满着善变。
当然在品文乘坐公交车时,玻璃上显示着一张“南无阿弥陀佛”的纸签,暗示着双方能够走出的结局。
当然导演如果按照悲情演绎,双方最后发生不幸,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生活真实的一面。
只是这样显得影片过于压抑。
影片在后半段中,在房产中介经理和陈主任的出现,一扫前面的压抑场面, 带来黑暗过后的阳光。
回到演员的演技,作为主角的贾静雯,处于台湾的影视圈中,似乎在个人努力之下,并没有遇到中年女演员的危机。
随着年龄增长,一部部的精品佳作频出,实属难得。
在本片中,前半段非常流畅和贴近,但是在饰影后面的精神类疾病患者时,存在一些刻意为之的痕迹。
反而是小静的饰演着,全片下来呈现了良好的演技。
本片其实不仅针对精神类疾病患者,对于家庭关系的处理,也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钟孟宏导演2021年的电影《瀑布》拯救了我近年的观影体验。
去年的华语电影,豆瓣高分榜里看了7部,出彩的有几部,但像《瀑布》这么独特另类的,还是独一个。
每次看钟孟宏的电影都惊为天人,一次次刷新着我的观影认知。
《阳光普照》《大佛普拉斯》和《瀑布》,各有各的精彩,这种气质其他人怕是很难拍出来了。
可能是太久没看好电影了,《瀑布》令我饿了太久的胃口得到了期盼已久的飨宴。
这种感觉就像第一次看《饮食男女》一般,太满足了!
贾静雯奉献了极为精彩的演出,时隔多年,演技精进了一大步,真是厉害。
我光是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整个面部肌肉发散出的阴森恐怖。
走路的姿态、粗糙的面部、抽搐的嘴角……甚至一个背影都能感受到她塑造出的深刻角色。
两个男配角演得也无话可说,一个板正顽固的前夫,一个深情理智的经理,除了女儿的演员有些压不住,我找不出什么纰漏。
电影的配乐也恰如其分,该恐怖时恐怖,该抒情时抒情。
一部精神抑郁反映人性的电影,用悬疑片的方式来拍摄,把本来有些down的题材一下子变得热门起来,这个方式很智慧,这点可能受到了《阳光普照》的影响,但把镜头对准单亲妈妈,花大段的篇幅来放大精神患者的思想、独白,看得我竟然生出很多感动。
这种对人性的关照,没有戏谑、没有夸大,就是文艺地、抒情地、浪漫地、诗人式地展露,导演的浪漫情怀藏都藏不住,但很讨喜,至少我很喜欢。
瀑布一泻而下,而她们屹立不倒。
一场离婚降下的滂沱大雨,母女冷淡蒙上的蓝色帆布,男性漠视泼下的倾天洪水,都滚滚汇成飞流直下的瀑布,冲刷着她们,母女俩相依相靠,在温情与冷眼里互取暖意。
瀑布的嘈杂回荡在母亲脑海,掀起精神病的旋流。
意外疾病将大企业高管拉到了小卖场职工的底层,却也将原本支离破碎的母女关系浇筑成凝,让她们敢于将失责的丈夫踹出生活,敢于对隐忍的不满扇个耳光。
不是疾病的磨砺赋予她们勇气,而是生活的苦难锤炼她们独立。
当人陷入灾难意外时,才是看清周围人的真正时刻。
家政阿姨善意的打扫、住院病友友好的问候、卖场老板哈腰的帮忙、中介经理泄愤的伸张;反观父亲的背叛、同事的冷淡、楼管的催促、邻居的抱怨,对比后才洗净铅华见真金,瀑布降下后才看到谁还站着。
再夸夸两位女主的表演,入木三分,深入人心!
瀑布 (2021)7.72021 / 中国台湾 / 剧情 / 钟孟宏 / 贾静雯 王净
《瀑布》是台湾著名导演钟孟宏于 2021 年推出的最新作品,这位近年来凭借《阳光普照》名声大噪的桀骜不驯的名导,在这部新作之中又一次尝试将镜头对准边缘人群,以新冠疫情期间一对母女被迫隔离在家作为开场,讲述了一场看似突然实则不可避免的家庭悲剧以及这对母女从生活的废墟中努力自救的故事。
影片沿袭钟孟宏之前作品的作者电影风格,采用象征电影的手法,将影片中罗品文心理压力、生活负担以及事业与生活上的不对位不平衡以具象化的“瀑布”点题,生活上的“瀑布”犹如遮蔽在落地窗外的蓝布一般,遮住了罗品文的光辉,也冲垮了她的心理防线,在这一核心人物塑造上,罗品文的形象更像是前作《阳光普照》中阿豪的一种延伸,也是钟孟宏对前作中没有花过多笔墨去展开的人物的一种补偿。
相较之前的作品,钟孟宏的这部新作,人物更少、更简洁,情节铺垫做的也没有前作来得细致入微,而母与女在情节转折点之后社会身份上的发生的对换,也不过是钟孟宏前作《失魂》中继承过来的“游魂电影”的核心,即借女儿的视点来重新解构母女关系,让女儿从学会换位思考开始,逐步理解母亲的遭遇并实现对这个家庭的自我救赎。
这样看来,似乎钟孟宏的这部新作并没有什么创新之处,更像是对以往作品的一次“集大成”?
幸运的是,我在《瀑布》的视听上,看到了钟孟宏对影片表达的新尝试。
一、对于类型片电影技法的运用 钟孟宏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艺术电影导演,他的电影更接近于托德·菲利普斯或是丹尼斯·维伦纽瓦的作品,是用成熟的类型片视听语言作为自己传达作者电影主旨的主要工具的。
《瀑布》中就有大量类型片的电影技巧的运用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恐怖(惊悚)类型片的手法,在影片的前半段得到了大量且有效的使用,如巧妙借用镜像来塑造压抑诡怖的气氛和人物关系,利用人物近景正反打和缓缓推进的镜头,辅以紧张压抑的气氛音乐,将罗品文逐步走向癫狂的形象明明白白地摆在观众面前,吸引眼球的同时,也是情节上的很好的助推剂,促使另一核心主角小静必须要尝试去解决问题,推动人物形象的成长。
而这一系列的视听设计,竟然和《美丽心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在题材和风格上可以说是跟本片大相径庭,但是这两部影片都巧妙地在影片前半段运用商业类型电影的手法为情节进展服务,达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美丽心灵》中身患精神疾病的约翰·纳什在自己的脑海中臆想了一个精彩刺激的特工间谍故事,为影片注入娱乐性质的同时,也使得影片之后揭开悲剧性的真相的那一刹那,对观众而言会显得更具落差感和冲击感。
作为一位具有成熟视听语言构建能力的导演,我相信钟孟宏和朗·霍华德一样,都有着这样一种将类型片手法为己所用的理念,《瀑布》一片就灵活运用惊悚电影技法,成功地塑造了悬念。
二、超现实的声音音效处理 影片几处声音设计上也颇有意味,如影片第一个超现实的情节转折点,即罗品文出现第一次臆想跑出家门试图在不存在的雨夜中寻找“离家出走的女儿”,这里将一虚一实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内景放在前后展现,虚景中狂风大作倾盆大雨,而在实景中,确是静寂无声,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边的声音和画面设计上都尝试通过强烈的同场景对比来展现罗品文步入癫狂的开端,这里也是她心理防线崩溃的起点。
同样在声音设计上用到强烈对比手法的还有电影开端母亲敲门催促女儿吃饭却只得到女儿沉闷模糊的拒绝,以及之后女儿母亲身份换位之后母亲对女儿同样隔着一扇门发出的模糊沉闷的拒绝言语,这边巧妙地利用声音凸显出了母女之间关系的隔阂和疏离感,也是推动了女儿小静对母亲遭遇的理解和反思,从而能引出之后的情节发展。
影片在声音设计上的最高潮无疑是在影片接近末尾处母女对话间罗品文主观性的逐渐提高分贝的瀑布声,这段瀑布的流水声由女儿提到的前夫所引发,也是影片第二次以罗品文主观角度向观众展现她所能听到的“声音”,这段声音处理与其说是罗品文脑海中的“声音”,更不如说是她贯穿始终击垮她心理防线、将她逼入癫狂的罪魁祸首的物象。
这股声音在观众的耳边萦绕、渐起,又随着女儿的呼唤缓缓淡出,一方面表明了罗品文重回正反打对话,脱离了单人独角的恍惚戏份,另一方面更是说明了她个人对于这股力量的阶段性战胜,她对女儿的爱和对生活的信心让她终于战胜了自己的心魔,使之成为影片点题、点名主旨的巧妙设计。
三、摄影色调对视听表达的作用 作为多次斩获金马奖最佳摄影奖的钟孟宏来说,他能充分利用摄影画面、色彩设计来为自己的表达铺路。
和前作《阳光普照》和担任摄影的《同学麦纳丝》相似,钟孟宏在这部作品中的整体摄影基调都维持着低饱和、高对比,色彩丰富又不显得过分艳丽,整体呈较暗调子的风格,而看得出来在本片中有特殊设计的是,前后半部影片的摄影基调有明显的差异,前半部为了突出母亲性情大变、家庭破碎的悲剧性、诡异性,摄影画面更偏高对比度、暗调,人物身上常常缺乏光照,以大量室内画面为主,更是突显了人物以及家庭所处的困境,大量场景让人梦回《寄生虫》《下女》等阴暗风的韩影。
而在一些特殊设置的场景中,如女儿的卧室、家里的客厅,受到窗外蓝布的影响(点出了光源色彩的来源,明确了场景和情节点的现实性),整个场景往往都呈现蓝色,这边设计不仅凸显出了人物所处的困境和沮丧、低迷不振的状态,也是在旁敲侧击地让观众关注到窗外的蓝布所指代的“瀑布”,也就是裹挟着这一家人走向苦难和不幸的潘多拉魔盒,强化了这一象征在影片中所占的份量。
后半部中不论是内外景的占比、画面整体的调子还是单色彩的特殊设置场景和前半部有着天壤之别,更多的外景、更偏暖色调和亮色调的整体基调以及更偏生活化的影像风格无不体现母女经过自救终于迎来曙光获得新生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在超市面试的那一场戏的一组齐轴镜头中,逆光拍摄超市经理的画面,间接凸显出超市经理人性的弧光,也预示着罗品文母女的未来将迎来新的曙光,不少善良的人选择去帮助这对母女,也是作为导演的钟孟宏对人性本善的一种社会性的期许,这也是他这些年众多作品所表现的共通的社会母题。
钟孟宏的电影总能给人带来特别的感动,在他故事中的角色,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与挫折,总能看到那么一线生机并重新站起身来奔向自由和远方。
这也许也正是钟孟宏本人对社会的期许,积极生活,家人们互相扶持,再难的艰难险阻也能跨过去。
正如片中陈主任所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难堪的过去,只是大小不同而已,而且,未来会怎样,也没有人知道。
”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当下的日子过好。
两年前的一场疫情给全世界带来措手不及的强烈冲击,电影业也未能幸免。
不过,创意无穷的电影人也从中获得不少灵感,近两年创作出一系列与疫情时代有关的作品。
不论是以疫情为背景的金熊奖影片《倒霉性爱,疯狂黄片》还是直面疫情冲击的短片集《永恒风暴之年》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比起欧美导演率先掀起后疫情时代的创作潮流,华语电影导演也不甘落后,刚才提到的《永恒风暴之年》里有一段《隔爱》是由新加坡导演陈哲艺执导,出色捕捉到疫情隔离期间生活在北京的一对年轻夫妻和小孩的故事。
而在电影长片创作方面,目前最让我深有感触的莫过于台湾导演钟孟宏的新片《瀑布》。
影片曾入选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之后更以黑马姿态拿下金马最佳影片奖,是继两年前的《阳光普照》后,钟孟宏再次荣获台湾电影的最高殊荣。
钟导演最擅长拍摄家庭伦理题材,从《第四张画》到《失魂》再到《阳光普照》,用各种角度和形式来剖析家庭内部复杂的亲子关系,这部新片自然也不例外。
▲贾静雯演绎出色故事以单亲妈妈与女儿为切入点,抽丝剥茧地揭开这个貌似简单的母女情之下掩藏的秘密。
导演选取了疫情时代为背景,而不同于大部分欧美导演的疫情题材作品,其出色之处是将疫情隔离的孤立无望感植入到这对母女关系里,使观众对此产生共鸣;同时采用不确定的叙事视角引出各种频繁的意象/幻象,制造出扑朔迷离的悬疑感。
刚开场没多久,剧本就轻易引导观众误以为这是一个叛逆女儿对抗母亲的青春成长故事,然而迅速的反转立即推翻了这种陈词滥调的情节建构,逐渐揭开母亲身患精神疾病的秘密。
由此抛出一个不确定叙事者的视角,令情节发展出现了模棱两可的暧昧性。
这种暧昧性叠加在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彼此失去信任的基础上,令大部分的情节呈现出虚虚实实的悬疑感,再加上女主角贾静雯惊艳的演技,使观众一下子难以分辨哪些是真实,哪些是母亲幻想出来的情景。
通常这类精神病人为题的故事很容易陷入剥削的嫌疑,比如刻意放大疾病发作时的刻板印象,或者是疾病给家人带来痛苦之类的俗套。
出乎意料地,剧本对精神病人的现实关注给予了相当多的篇幅,从母亲在医院治疗过程中受到的尊重和关爱,与病友彼此分享心事,再到她病愈出院后重返社会,求职时没被歧视,更受到追求者求爱的情节,都令我倍感欣慰。
一个现代文明社会对精神康复人士的包容和关爱,对于病人完全的心理康复相当重要,丝毫不亚于病人与家人关系的重建。
▲疫情时期下的母女关系剖析相比起前半段高能预警、此起彼伏的悬疑情节,后半段情节主要解释母亲患病的缘由,一方面是她对前夫离去的耿耿于怀,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女儿,就此回到了钟孟宏最拿手的亲子关系剖析。
眼看母亲病愈,母女关系逐渐和好正常,正当观众以为大团圆结局时,最后的15分钟却叫人措手不及,仿如乘坐过山车般惊险。
剧本故意破坏此前营造的舒缓感,暗示了无人可预测的命运,再次回到疫情时代的隐喻。
这个可圈可点的设计凸出了声音与记忆的隐秘联系,与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记忆》产生了惊喜的共鸣。
在接近最后才完全揭秘片名的含义,这个压到最后的绝招着实让不少观众错愕不已。
相比起残忍讽刺的《阳光普照》,这回导演算是没下狠手,还给出了乐观的希望,这个致敬电影大师基耶洛斯夫斯基《红》的结局耐人寻味。
assimilat,confront。
理解透彻:会去驱赶那些卫兵,站在她的视角理解。
confront:父亲的电话就在这里,你问她,还会回来吗?
那是,瀑布的声音。
就好像,其实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困境。
需要自己去踏踏实实突破它,仅此而已。
每个人想要的生活,都有价码。
可对我,其实是,失控与否。
我哪怕失控都一直是自己控制并且意识到的。
可,微醺带来的舒服,确实不会伴随着多强的心力控制。
所以,就做好自己能做的叭。
还有六章,概率论。
与《阳光普照》一样,钟导的最新长片依旧选择了一个具体的自然意象,瀑布。
所谓瀑布,即流动的河水突然垂直跌落,而在河流存在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它最终会消失。
这段关于瀑布的地质学解释似乎就是电影故事节奏的再现:数不清的矛盾在开头埋伏起来,中期爆发后如同一个个变瘪的气泡,中后期闹剧结束,看客便目睹如何收拾整理这凌乱的残局。
品文的生活似乎一直按照最精确的钟表行进着,她也如此要求着身边的人跟上她的频率。
影片多次直接强调时间:开头七点三十分一到,品文便叫女儿小静起床上学;晚上六点三十分,品文叫女儿出来吃晚餐……而其他有钟表出现的情节总是那么揪心,例如阿姨宣布不再品文家做事,品文的资金危机第一次被披露的时候,墙上的钟表为6:01;品文思觉失调以为前夫回来过,墙上的钟表为8:29……在这里我可能会有过度解读的嫌疑,但我相信电影中多次出现的数字一定是有意义的,而这“差一分钟就圆满”的时间实际暗示了品文的生活正在逐渐脱轨,以往按部就班的精密仪器出现了故障,她的生活不再听后她的号令,一切都在分崩离析。
影片开头的特写
居家隔离的晚饭
打扫阿姨表示自己没拿到薪水
品文思觉失调,出现幻觉就如在家里工作了十几年的阿姨充满疑惑的发问:好好的一个家,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那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瀑布是如何形成的?
原本平稳前进的河流遇到断层、凹陷等地区才会有瀑布出现。
断层、凹陷本身就存在,但一滴水形成不了,一股小溪也形成不了,只有足够多的水一起涌入,才是造成瀑布出现的罪魁祸首。
由此,品文的崩溃也不是一天形成的,她不是因为突然出现的断崖——疫情而崩塌。
在那个与我们接近的时空里,她的崩溃缘由是离婚、工作、资金压力、女儿的青春期、减薪、邻居,甚至是楼外围着的蓝色防水布的总和,或许女儿疫情感染的风险只不过是导火索。
生活蔓延开细枝末节的压力,她的精神也逐渐崩溃。
过去如钟表般规律的生活使她能够勉强坚持,或者说靠工作来逃避,凭着习惯做正常人,但当工作停滞,遇到必须正面这些困境的时刻,品文措手不及,因此毫无疑问地溃败了。
时间没有半点罪恶感,依旧厚着脸皮,如同平常一样流淌过去。
它不在乎自己冲毁了什么,反正时间带来的伤痛也会被时间抹平。
就连瀑布也是暂时的,耳朵里的声音终究会消失,一切都能够重新来过。
未来会怎样,也没人会知道。
在《危险的个体》这篇文章中,福柯写下过这样的案例,一个人没有任何征兆,从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中突然“变异”,成了被主流放逐的“危险个体”。
“存在这一类型的疯狂它只通过残暴的罪行而不是其他形式呈现自身”。
它就那么发生了,几乎找不出溯源与归因。
《瀑布》便是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如果用一句歌词加以概括,那一定是“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
罗品文是一家外商公司女高管,她离婚独自抚养一女,女儿18岁上中学,与她的关系若即若离。
她感受到从生活四面八方压迫而来的恶意——事实上恶意全来自于她的想象,最后她被查出是自己神经出了些问题……
当口罩、居家隔离等经典时代元素出现的时候,会立马收到此刻仍在被这段历史裹挟的我们投来的亲切感。
罗品文公司效益不行,甚至要求员工带头提出减薪,这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荒谬。
然而抛却这些独属于时代的元素,其实俩人的关系所带出的问题是共通于历史的。
影片主角是两位女性,比起女性主义的话题,我想影片更多是提供了一个精神病学方面的典型,也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现代都市中产为什么更容易走向“疯癫”?
实际上从有现代精神病学以来,人们一直在做的,就是将“疯癫”的、“逾矩”的行为给整合进个体生活的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出可以阐释的发展脉络,为他们认为的那群“危险者”画一张有迹可循的脸谱图。
然而实际上普通人也会走向“疯癫”。
我们甚至都不需要那么多歇斯底里,只潜藏在静水流深的生活中,在许多次平静地忍气吞声后,在可怕的细水流长却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生里,个人的毁灭就悄然降临了。
我们想知道“声名狼藉者”的生活到底从哪开始与“主流者”、“正常者”的生活产生了些微的裂缝,导致他们变成了这样或那样;但人生总不过那些事,细细扒开来里面才会发现每个人的人生几乎每件事都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但自己也就这么忍下来了——只是有的人忍不了。
所以回到罗品文身上:她为什么会走向疯癫?
我想,是因为她“活着”。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还在这个充满“积极者”、“成功者”说教的世界里寻找栖身的角落,只要我们可以罔顾满目疮痍的身心去面对每天的太阳,只要我们有那么哪怕微小的一刻感觉到格格不入,那么我们每个人就都是潜在的患者、危险的帮凶。
现代生活的规训让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能“做自己”,并且我们无法意识到这种压抑正在悄悄吞噬我们。
我们的乖巧、懂事、兢兢业业,终有一天会反噬我们,就像背负了所有人期待的司马光有一天砸开了缸,发现坐在缸中的就是他自己。
影片中的罗品文,职场里是叱咤风云的女高管,现实生活里和丈夫离婚,与小孩关系总有层隔阂在。
身份上的撕裂感必然会将她引向自我怀疑,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她是《阳光普照》里阿豪(许光汉饰)这角色的另一种延续。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别人身上花的精力太多,以至于很少问问自己:“我过的好吗?
”“我想要什么?
”她的女儿小静也不得不比其他人早点成熟起来。
影片只有一次她几欲爆发出来,那是她对父亲说的:“为什么我要去承受你们的烂婚姻?
为什么我要承受这样的人生?
为什么是我?
”然而这短暂的几秒钟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死气沉沉的生活仍是泛不起一点涟漪。
现在的小静,高中还没毕业就要独立起来,替妈妈做决定,照顾妈妈,以后的小静只会更懂事,懂事得讨人喜欢,直到有天她做出让人“意外”的事情而被评头论足:“怎么好好的人会变成这样子呢?
”
然而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如何去顺从,做别人眼里那个懂事听话的孩子,却从没教过我们如何去反抗本不愿去接受的命运。
从很小开始,我们就已习惯巨石压胸口的感觉,却从不去想有天这石头会压垮我们。
更有时候,我们还挺会自我安慰的,“哎呀,人生不就这么过嘛,大家都这么过来的呀”。
于是觉得,好像怎样都去接受吧。
于是习惯了隐忍而痛苦,习惯在历史的光圈里渺小如蝼蚁的我们,再多蜷缩一点。
“瀑布”这个意象只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罗品文才向女儿提起,之前一直在她耳边轰鸣的声音,变成了溪水潺潺的声音,那时她才知道,原来那就是瀑布的声音。
就像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越深陷其中,越能感受到生命有一种潜移默化腐蚀人的力量,在巨大的静默中,你感受到的都是无能为力——当你站在瀑布底下的时候,你被水流猛烈地冲刷犹如刀刮在身上,轰鸣的声音在你耳边爆裂开来,你是受不了的。
但是当你远远地观赏瀑布,你才能咂摸出它自然的美来。
对待生活太过认真的人,总没玩世不恭者过得舒服。
其实影片里还有一处“瀑布”,那便是遮盖大楼的巨型蓝布。
它隔绝了阳光,也隔绝了人内心的阴暗面,而这条静止的“瀑布”让这栋大楼像一块硕大的墓碑,墓主便是所有现代人。
实际上,现代人所有可能给生活的热忱,都在规律与规划中被消杀干净,只有“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只有“一万匹脱缰的马,在他脑海中奔跑”。
个人公众号:Imagine Heaven。
看了一半,不準備看了
巨大变故的重建 被拆掉蓝色围挡的透亮 始终太摆拍
不了解女人,为什么还要拍疯女人?
始终对钟孟宏的影像观感一般,常年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硬在生活中找点苦闷和乐子,所以大部分呈现的是失真下的生活状态,前半段宛如惊悚片,母女之间臆想里的互相对立,现实里的扶持陪伴,后半段几度以为这个单亲家庭会分崩离析,之后却意外阳光普照般回魂,大水冲刷过的灵魂,和蒸腾沸涌后的生活,都给人一种重生的慰藉感,留了一丝希望和机会来互相救赎,一如疫情过后的全面复苏终归会到来,存个念想。★★☆
过于做作
被隔离,被压抑,人与人之间强烈的距离感。“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一件事?不要再问我‘你还好吗’,我会想办法好起来,好好地跟你一起过下去。”
骚凹瑞啊本来还觉得只给3星我很苛刻,但结局我真的白眼翻出来(虽然还好不是那种结局)。作为一部疫情只是一个背景不是真正重点的作品,根本就是避重就轻。女性可以有的烦恼痛苦陪伴和温暖只有大概那么一点点皮毛吧,男导演的局限性。arguably这可能不是他的重点(但这样的话又为什么要以母女关系为主要切入点呢?拜托导演少意淫一些母女关系?)对于我来说,导演也是编剧既然已经以瀑布为那种“压力感”的某种象征了,却完全没有真正触碰到女性主角压力的来源核心。只看到这个家庭爸爸妈妈女儿的一些小问题就好像能展现什么了,我只觉得贾静雯饰演的妈妈(表演当然入戏)是一座空中楼阁,角色唯一的前传只与前夫有关,而这明显根本不够
蓝→白→红……
我还蛮吃钟孟宏这套的,细腻温柔丝丝入扣。以及这种级别的视听才是电影啊,很多电影真的只是长视频。
整个观看体验要比钟导的前几部作品都要差上许多,不只是因为故事没有《阳光普照》那般流畅,整部片子的剪辑节奏把握的也相当割裂。音乐和摄影依旧好评,都是熟悉的感觉。里面那些惊悚魔怔的片段有些像《失魂》,不得不说钟孟宏独有的恐怖片处理方式。
水流朝她们冲击而去,而她们都活了下来
单亲母亲与她青春期女儿既矛盾重重又充满温馨的亲情生活以及她们在疫情大环境下应对经济的困境。摄影美术剪辑等都还算精良,但作为传统故事片,大量剧情发展与转折都极其主题/概念先行,这导致各种角色形象缺乏连贯与统一更像是极其混乱的拼贴(因为故事并不是由角色推动而是强行转折,所以为了配合转折角色形象只能被强行改变)。
意外比前作好,至少解決了節奏拖沓的問題,但仍在耍屌。有可能是魏如萱出來太好笑了讓我覺得這部比較幽默 (儘管那或許並非本意)。然後家景根本就是鍾孟宏品味展示中心吧這也很好笑...總結是...我覺得鍾孟宏應該感謝壁虎先生,他幫大家打了劑預防針,而且讓更多觀眾願意進戲院一探究竟 (至少我就是啦)
从《阳光普照》里的儿子变成女儿。不管是老式还是现代的公寓,同一个屋檐下的亲人也不能互相理解。贾静雯生病初期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我也曾度过片中女儿那样的日子。
开头起因立不住,结尾的起伏有些莫名其妙的味道,掐头去尾作为一个鸡汤可能值得一个3,甚至是4星。疫情只是一个背景,但与故事本身并无大关联,或者说如果作者有这个想法,那他在这一点上是失败的。我的生活中是存在一些事情能让我与这部电影共情的,但它并没有打动到我。女儿的演技真好,贾静雯有待进步。
还是《阳光普照》的路子,后面再拍一部,可以搞个家庭三部曲了,虽然这次的配乐换人了,但还是一股林生祥的味道。导演的朋友圈几乎都用上了吧,熟人们都来了,疫情期间拍的电影,疫情只是导演灵感的开始,其实是借疫情和隔离去讲人的状态,家人之间的关系,这对母女的关系其实早就隔离了很多年,只是借着疫情和心理疾病的壳子对面对问题。瀑布是老妈内心积压的情绪,最后释放成了洪水,把女儿直接卷走。用文艺的对白解释瀑布,像《阳光普照》的结尾那样,配上优美的配乐,太爱钟孟宏的这种感觉了。
对“为什么是我?”最好的回答是“我们一起好好把日子过下去”
水溢煮锅,水漫溪河,瀑布声萦绕耳畔,蓝色帷帐遮住光线。开头的城市景观和直射在写字楼玻璃上的光像是看《阳光普照》,相依为命的母女二人,家道中徂,一些不必要的隐喻堆砌,也有一些鸡汤意味,但也足够动人,可能全靠贾静雯的演技撑起来。【Netflix】
#TIFF2021 又一部令人失望的台片。开头蛮惊悚的,蓝色幕布的使用是个亮点,让日戏都平添了分鬼魅气质。可从中后段撤走幕布就止不住地撒廉价鸡汤,母女双向救赎达成和解的戏码平平无奇,结尾来了个《红》的遇难情节,按照导演说法是朋友的亲身经历,但整体观感真的说不出的别扭。所谓疫情题材不过是借了个背景的壳,一开始还戴口罩,后半段都看不出是疫情期间了。另外台湾导演是对肖邦的九号之二夜曲有什么执念吗,《青春弑恋》里面用得就特油腻,到这边又矫情地放了一遍,快对这曲子有ptsd了。//211130 这几个奖拿的真心没啥说服力,如此迫切地造神也不是什么好现象,反而更容易让创作者故步自封,陷入到自我沉溺的恶性循环中。。。
#TIFF 2021#带着低预期,发现没那么差,甚至有点好看。贾静雯演绎一个离婚又失业的中年女人从崩溃到自愈的过程,前面她演精神失常的母亲,皮笑肉不笑的样子有点惊悚,后面对着女儿说:不要问妈妈好不好,妈妈会努力变好的样子又让人心疼。看到90分钟撤掉幕布阳光普照的时候觉得刚刚好,直到看到这个结尾,细想了一下如果只到90分钟不过又是一部鸡汤之作,能抗住最后一击,她才是真的完成自我救赎:生活就是给你希望又让你绝望,只有放下执念才能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