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片子杀人追踪的手法与《老无所依》类似,在主题也与它有交错的地方。
两相对照,且记几笔。
拍杀人戏对于导演与演员来说应该是很开心的,因为体会了一种全新的仍,可是对于看戏的观众则很不爽,因为杀人只是杀人而已,没有美感与技巧。
但是杀手追踪最好玩,最好的杀手应该都是类似的。
遵循同一套模式。
这个在《老无所依》里体现得淋漓尽致(http://movie.douban.com/review/6211923/)。
这部片子里主要有四个杀手,布鲁克斯、女警(警察当然是杀手,他们在杀罪犯)、不入流的摄影师与女儿。
米克斯那个罪犯这部片子没有着墨,不提。
这部片子里,从心态上来说,前三个都是行家。
为杀人而杀人。
所以具有相同的心态,布鲁克斯在里面经验最丰富,所以最后能取胜。
但是这部片子真正高明的地方不是警察追小偷的游戏,而是反手推理,这会使得片子的悬念整个被打翻,造成惊奇。
这也是我认为它超越《老无所依》之处。
《老无所依》的前半段太好看,可是后半段类推杀人已经完结,变得无趣了(当然,那部片子后面讲道理讲出一番精彩又是别论)。
这部片子在前半段不好看,还是那句话,杀人不好玩。
真正高招的是布鲁克斯的反手,临阵杀死摄影师,引女警入局都是高招。
父女情节还可以,女警打电话说:我要证明给我父亲看。
我的女儿会杀了我。
其实女儿未必会杀父,但是我已经不能相信。
而且刚好在那个点,那一段音乐来时,我想起女儿刚杀父了。
这是一种冲突与《老无所依》刚好相反,《老无所依》讲得是传统的重要,这部影片反着来。
也好。
缺点:杀手所以是杀手,因为他杀人没有原因,他的一次专业杀人居然被抓包,我觉得不好。
布鲁克斯输应该输在为女儿杀人上,由这个做契机来展开全片我觉得更好。
父女情节还可以,其实女儿未必会杀父,但是我已经不能相信。
另外这一部的音乐很好。
祷告词:上帝赐给我宁静 去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 给我勇气 去改变我所能改变的 并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坦然承受这罪孽的世界 按其现实本相 而非照我所愿 相信神 我只需归顺您的意志 凡事定会归正修直 如此 我可欢度今生 来世也将与神同在 永享无上的幸福 阿门
《布鲁克斯先生》。
8分。
凯文·科斯特拉主演作品。
挺好,看得特别舒服。
就像布鲁斯·威利斯的《第六感》一样,凯文饰演的布鲁克斯先生全片不停地和自己的灵魂、人性的黑暗面对话,既有对抗也有互助。
这种类型片既有灵异、也有动作和犯罪,这一点华语电影完全有机会模仿学习的,潘粤明主演的《白夜追凶》也有这么点意思。
布鲁克斯白天是个优秀的企业家,在包装行业有着极高的要求和声誉,而晚上则是令人惊悚的连环杀手。
震惊全城的大拇指凶杀案正是他所为,他还同时是教会里忏悔的信徒——瘾君子。
在一起作案时,他不慎被偷拍并留下证据;遭证人威胁后,他又遭遇女儿在校意外怀孕事件;而当他准备和证人处理关系时,女儿涉嫌凶案犯罪嫌疑人再次打乱他的生活,此时警察特蕾西也介入凶案证据的调查。
于是他有了一个一网打尽的计划。
这个片子在感官上令人愉悦,精彩的对白,干脆的剪辑;在结局上令人痛快,虽然它是反社会反人类的,它没有做到坏人一定要被严惩。
但它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片。
自从开始追汉尼拔后,口味越来越重,惊悚啊,连环杀手啊,不在话下。
这片子也是标记杀手电影的时候推荐的。
整体还可以咯,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精密策划,一步一步实施的过程。
不过想想也是,要是什么都拍出来了,有观众模仿作案怎么办啊。
布鲁克斯分裂的那个小人儿挺逗的,胆儿还挺小。
看到豆瓣上的影评,人格分裂出来的两个都是坏的,人格分裂什么啊还。
笑尿。
当电影接近尾声,布鲁克斯先生一如既往的来到女儿的房间,却被自己女儿刺死,看到这段我忽然想起布鲁克斯先生杀死那个业余杀手时,说过的话,他说想看到自己最后的结局,当时我以为这就是本片的结局,很有戏剧性,随着布鲁克斯先生的惊醒喘息并祈祷着再次睡去,我忽然感觉,这是不是本片导演给自己的一个选择?
就像布鲁克斯先生巧无声息的取走业余杀手的子弹,并自己替他准备了一把手枪。
要在他扣动扳机的一刹那间自己决定是否该在此让一切结束!
影片的结尾他们都给自己留了两条路。
——首先我要说《布鲁克斯先生》是部精彩的好电影,即使你知道剧情,甚至知道结局,过程仍然非常值得玩味!
——其次,我想说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讲述关于人格分裂的,我们不能仅仅从影像的显示上去看,即米歇尔和厄尔看似两极,其实却是统一的,因为他们是人性深处的矛盾体内的联体。
——如果说厄尔杀人是因为成瘾的话,那么米歇尔的喜欢吃、zuo-ai、杀人则是潜意识推动力;偷窥+摄影爱好者为什么喜欢杀人呢?
刺激,征服,酷!
女警员有钱有势,为什么执着于追寻指纹连环杀手呢?
因为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给她老爸她虽然不是个男孩,但是她可以像男孩一样强势!
这些是什么?
这些都是欲望。
在欲望的驱使下,人们去做最最满足自己内心世界的事,做杀手,或者将罪犯绳之以法。
——电影里还表现了戒瘾的场面,瘾是什么?
瘾是欲望,欲望的实现进而加强导致上瘾,因此需要控制,厄尔在不停地与自己做斗争,但是欲望是强悍的野兽,总是不停地挣脱束缚,尤其是经受现实的不断刺激之后。
——我很期望女警和厄尔交手,但电影结束得恰到好处,开放式的结局恰恰预示着无数可能,甚至杀手的女儿也可能对自己的亲爱老爸动手!
人性就是善恶的综合体,白天衣冠楚楚的慈善家,晚上就变成嗜血好杀的恶魔。
影片特别设计了一个影子人物,代表Mr Brooks的邪恶一面,以两人的对话,凸显了这样的对比冲突,或者将这样的内心冲突展现在观众面前。
Mr Brooks对世事的洞察、对人性的挣扎和对女儿的爱护,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影片的结尾具有很强的暗示意义. 占字符占字符占字符
说实话,我八、九年前看完保镖和完美世界后开始视Kevin Costner为第一偶像,现在越来越有些失望了,Costner这个情场浪子,毕竟是老了……
在给这部片子添加标签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加“双重人格”,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以这部片子的呈现方式来看,马歇尔与厄尔不是各行其志,而更像深深了解彼此的多年老友,是同谋,是另一个自己,或者说,根本就是自己。
观众似乎已经习惯了“A一直是大好人A,直到有一天发现B其实就是自己,从而惊慌失措地卷入人格斗争”的套路。
至于马歇尔和厄尔呢,不妨看成一个人的两套心理机制的并列对话。
出于现实道德及罪恶感,厄尔长期以来努力实现自我对本我的压制,而平时在旁唆使杀人的马歇尔则为真实的欲望与快感代言。
他们并非本质不同,只是所属意识层面不同,行事原则不同,事实证明两个人的深层需求是一致的,两个人都聪明优雅,他们是协商与合作关系。
厄尔曾通过社团活动的帮助将马歇尔压制了两年,故事开头时马歇尔如幽灵般卷土重来,影片并未忽视处理两个人的关系变化:厄尔先是逃避拒斥,不过用不了多久就和马歇尔一起快乐地大笑,就像知己兄弟把酒言欢。
说到底,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位恶魔。
有人与他对抗到底,有人游移不定,有人向他妥协,有人与他握手言和,有人与他共谋大计。
有热心观众认为这部电影缺乏有力的冲突,因而失去了叙事的力量,其实不然,影片的核心冲突不在于外界施加给厄尔的阻碍(包括女警察和志愿当杀手的笨蛋跟班),而在于厄尔的内心:想洗手不干回归宁静的愿望VS深深存在于血液中的杀人的欲望。
女儿犯案的事件促使厄尔作为杀手的主体性生成,他在马歇尔劝阻的情况下拿起了屠刀。
女儿的怀孕促使他放弃了人间蒸发的完美计划,因为他想看着婴孩长大,想维护美好家庭,想看宁静的结局。
这场抗争的结果是厄尔最终未能从内心的挣扎中解脱出来,他只能深深地沦陷其中,在孤独的精神悬崖边不断向遗弃他的神明祈祷,甚至挚爱的女儿也成了他梦中的魔鬼。
宁静的幻景注定不可能实现,他将在不安与挣扎中继续日后的人生。
女警官的线索确实和主线互动很差,厄尔和女警察之间的张力直到最后都没有形成,不过厄尔对这位女子特别在意的原因想必和他女儿有关,女警和厄尔的女儿都是富二代,不愁钱不愁前途,但在女警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女儿所缺乏的信念与斗志,他更害怕女儿实现“抱负”的方式是成为一名愚蠢的惯性杀人犯。
他感到心中的天使蠢蠢欲动,那份不安正是最后噩梦的由来。
要让观众对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产生认同,最便利的方法就是设定他深爱着自己的某位家人(妻子也好女儿也好),影片也采取了这个方法。
可惜各条线索交织散乱。
如果我是导演或编剧,可能会尽一切可能强化厄尔与女儿之间的情感张力。
最后我们发现影片中的任何人都不能真正走入厄尔的内心,没有人真正了解他,观众也不能真正了解他,他始终是那个孤独而优雅的危险男子。
杀手可以超然脱俗,凌驾万物,但这种主角设定的犯罪片最好能展示足够惊艳的杀人技术和犯罪场景,然而这位布鲁克斯先生除了那张时刻提醒你“我很沉着冷静酷”的脸以外,似乎不剩多少特技了。
他太成熟太酷,把自己包裹得太好,结果少了点真,难以真正打动人。
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喜欢这部片的气质,很淡很冷很克制。
可能是所学专业的缘故 ,我最近开始迷犯罪悬疑的题材,欧美的犯罪题材电影相当一部分都以精神障碍为原型衍生出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再加上与中国迥异的文化背景,mix在一起,比较复杂,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确有扑朔迷离的感觉,同时也让我乐呵呵地对照专业知识找各种吐槽点。
这部电影里,Mr. Brooks身上发生的情况呢,单用人格分裂是无法解释的,主人格和副人格?
同时出现?
无缝转换?
而且两个人格可以彼此感知?
这不合逻辑。
他有幻视、并且有交谈性、命令性的幻听,可他的思维和情感完全没有异常,用精神分裂也无法解释。
不伦不类,姑且就当作是科幻的背景,不去探求其严谨与否。
Mr. Brooks实在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所有的杀人计划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他和他幻想出来的Marshall交谈,讨论,一起实施杀人计划。
这个Marshall,我的理解,他也是Brooks的一部分,是被Brooks极力压制的潜意识的执行者,代表了Brooks的“本我”部分,是被压抑的想要释放的潜藏在心底的欲望。
Brooks和Marshall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本我”和“自我”的冲突。
电影中Brooks作为父亲,对女儿的保护也让我感慨,他甚至于Marshall决裂,决定以自杀的方式保护女儿。
幸而遇上了Smith这个蠢材,事情才有了转机。
Smith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像他这种智商,除了把照片交给警方或者选择永不开口之外,其他方法都是自寻死路。
影片刻意把杀人的罪恶感淡化,这是我不支持的。
多数观众都会被引导,赞叹Brooks的智慧和严谨,赞叹Brooks为保护女儿所作的牺牲,忽略了被他们杀的人是多么无辜。
Kevin Costner的演技出神入化,大赞!
电影最后一段,Brooks的台词:My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that I cannot chang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that I can;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Taking, as He did,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forever in the next. Amen.
最近思觉失调越来越严重, 我需要什么东西来集中下精神, 中午去了趟电影院, 希望能得到点帮助.没有看过任何前瞻, 没有看过任何电影广告, 没有听说过任何Mr.brooks有关的东西. 只不过当我到电影院的时候, 这是唯一一部在电影名单上被列为18A的, 这年头不是18A的电影已经抓不住人的眼睛了, 或者只是我这么想.很少这样带着完全未知的心情看一部电影, 当电影开始, Kevin Costner的脸出现时, 我心想, 哟, 这男的我认识, 只是一时想不出他的名字. 就好象我8岁时见过个叔叔, 然后10年没见, 18岁的时候, 又见到了, 他高兴地摸着我的头, 说, 你都长的这么大了! 然后我就想这叔叔是谁啊, 然后妈妈偷偷告诉我, 以前这叔叔给过我糖吃. 于是我想到了, 喔... 就是那谁啊.当Brooks和她老婆开车回家时, 看了眼倒后镜, Marshall (William Hurt)突然不知从哪突然出现在后排座位上, 我又想, 哈, 这男的我也认得, 只是名字呢... 然后我意识到这可能是部鬼片. 一下子有点兴奋, 毕竟没看过大牌演员演鬼片. 我不由自主地回头看了一眼我后面, 觉得有点不对劲, 然后又环顾了下四周, 居然整个放映厅里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不真的是鬼片.又过了一会, 当Tracy (Demi Moore) 的脸出现的时候, 我彻底震惊了, 没想到这些人可以这么低调地拍了部这样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 Demi Moore 太缺少温柔了, 没想到导演也这么想, 于是让她演个正处于离婚案中的女警察.和Zodiac不同, 虽然电影也着重刻画了杀人的场景, 不过一点都不血腥恐怖, 大都是一枪致命, 并且丝毫不留痕迹, 令Brooks看起来就象个职业杀手, 而不是个商人. 用Demi Moore的话来说, Mr.brooks喜欢把他杀死的人摆成唯美, 浪漫的样子. 但是这次有点不同了, 当Brooks和Marshall有分歧时, Brooks便不再专心于布置尸体的样子. 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他内心的挣扎.杀人的原则是绝对不能杀认识的人, 这是Brooks和Marshall都同意的潜规则, 所以他们一直相安无事. 当Mr.Smith, 一个偶然间拍到了Brooks在杀人的照片的设计师, 要挟Brooks并加入了他们的杀人小组后, 被Tracy抓住了线索. 但是这是从Smith出现在Brooks的办公室那一刻起就完全设计好的圈套罢了.如果每个人都有双重人格, 那大脑的利用率一定能高非常多. 当Brooks完美地逃脱了Tracy的追踪时, 还顺便帮了她个大忙. 顺便说一句Brooks的女儿也杀了人, 可惜没能继承他的优良传统, 杀了人还要靠老爸帮助擦屁股. Marshall看出了她潜意识里隐藏着杀他老爸的意念, Brooks自然不信, 于是只能从恶梦中再次惊醒.我没能听懂Mr.brooks最后的细语, 一段也许会颠覆整部电影的感觉的独白. 心里有点怪怪的.
不错!
编剧努力把故事做的反类型和戏剧化,加入了没用的辅线故事,离婚纠纷、仇人追杀、女儿杀人,结果对主线故事没有任何决定性影响,最后用了巧遇仇人和毫无征兆的墓地反杀两个愚蠢的场景做为故事高潮,不可思议的是布鲁克斯先生从没有遇到真正的麻烦,警察连他的面都没见过,这让观众如何体验到刺激?操蛋
最后如何不是做梦的,就更好了
凯文·科斯特纳老戏骨,双重人格,结局算是给续集留了一手吧。
还好
高尚人士喜欢玩高尚游戏
别按喇叭,让他自己走过来,也许他过马路的时候被车撞死了,这样就省了我们很多麻烦,哈哈哈.......我跟着他们一起笑,我承认我有反社会人格倾向。
有点困。。。
这部看着没什么感觉呢~~就是都死得挺惨的~~
布鲁克斯先生是情侣去死去死团的么?
后半段令人失望
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
科斯特纳真正咸鱼翻身了!
我爱这个无言的结局!
最后的梦实现了吗?
我最爱的保镖终于也老了。
剧本漏洞使趣味没了...
那些所谓的结局党,说有漏洞、没细节,没有前因后果的人都是弱智,完全不懂电影。导演手法纯熟,细节处见功力,Kevin和Hurt的表演分寸拿捏得体,女儿和女警察这两个角色很丰满,四星片,个人偏好再加一星,五星
有个这样的朋友也不错
结局非常政治不正确~ 但很好我TM就爱破坏俗气的道德的你